公共港湾站设计规范(汇总)
中国铁路总公司关于发布《铁路工业站港湾站设计规范》的通知

中 国铁 路 总 公 司 2015年 2 月 16 日
中 国铁 路 总公 司 关于 发 布 《铁 路 工 业 站港 湾站 设 计 规范 》的通 知
本 规范 由中国铁 路 总 公 司建 设 管 理 部 负责 解 释 , 由经规 院 、铁 道 出版社 组织 出版 发行 。
中 国铁 路 总 公 司 2015年 2月 28 日 第 59卷
中国铁路总公 司关于 印发《高速铁路路基工程 施工技术规程》等 16项建设标准的通知
铁 总 建设 [2015]80号
各铁 路局 。各铁 路公 司 : 现将 《高 速 铁 路 路 基 工 程 施 工 技 术 规 程 》(Q/
CR9602-2015)、《铁 路路 基填 筑工 程连 续压 实 控制 技 术规 程 》(Q/CR9210-2015)、《铁 路 路 基 工 程 施 工 机 械配置 技 术 规 程 》(Q/CR9224-2015)、《铁路 混凝 土 拌和 站 机 械 配 置 技 术 规 程 》(Q/CR9223- 2015)、《铁 路桥梁 工 程 施 工 机 械 配 置 技 术 规 程 》(Q/CR9225- 2015)、《铁路 钢桥 制造 规范 》(Q/CR9211—2O15)、《铁 路桥 梁 钻 孔 桩 施 工 技 术 规 程 》(Q/CR9212-2015)、 《高 速 铁 路 桥 涵 工 程 施 工 技 术 规 程 》(Q/CR9603- 2015)、《高 速 铁 路 隧 道 工 程 施 工 技 术 规 程 》(Q/ CR9604-2015)、《铁 路 隧 道超 前 地 质 预 报技 术 规 程 》 (Q/CR9217-2015)、《铁 路 隧 道 监 控 量 测 技 术 规 程 》 (Q/CR9218-2015)、《铁 路 隧 道 施 工 抢 险救 援 指 南 》 (Q/CR9219-2015)、《铁路 隧 道 工程 施 工 机 械配 置 技 术规 程 》(Q/CR9226-2015)、《铁 路 建 设 项 目现 场 管 理规 范 》(Q/CR9202 ̄2015)、《铁 路 建 设 项 目工 程 试 验室 管 理 标 准 》(Q/CR9204-2015)、《铁 路 工 程 试 验 表格 》(Q/CR9205-2015)等 16项 建 设 标 准 印发 给你 们 ,自 1025年 6月 1日起施 行 。
公交停车港湾设计标准

公交停车港湾设计标准
1. 间距设定
停车港湾之间的间距应按照公交线路的运营需求进行设置。
一般情况下,两个停车港湾之间的距离不应小于300米,以避免公交车在站点之间过于拥挤。
2. 长度与宽度
停车港湾的长度应满足公交车停靠的需求,一般情况下,停车港湾的长度不应小于15米,宽度不应小于3米。
3. 出入口设置
停车港湾应设置出入口,方便公交车进出。
一般情况下,停车港湾的出入口应设置在道路的一侧,与道路垂直。
出入口宽度不应小于2米,长度不应小于4米。
4. 人行道宽度
人行道是公交乘客上下车的通道,因此应保证其宽度足够。
一般情况下,人行道的宽度不应小于2米。
5. 交叉口设置
在道路交叉口附近,应设置停车港湾,方便公交车在交叉口进行停靠。
一般情况下,交叉口附近的停车港湾应设置在道路的一侧,距离交叉口不应小于50米。
6. 无障碍设计
停车港湾应考虑无障碍设计,方便残疾人和老年人等特殊人群的使用。
例如,应设置坡道或者升降设施等。
7. 减速和加速区
停车港湾应设置减速和加速区,以保证公交车在停靠和离开时能够安全平稳地操作。
减速区的长度不应小于5米,加速区的长度不应小于10米。
8. 通视区域
停车港湾应设置通视区域,以保证公交车在停靠和离开时能够观察到周围的情况。
通视区域的宽度不应小于10米。
公交场站设计规范标准

公交场站设计规范标准公交场站设计规范第1.0.1条为使我国城市公共交通能适应城市建设和经济发展的需要,使其站、场、厂等主要设施能根据规定要求进行科学规划和合理设计,特制定本规范。
第1.0.2条城市公共交通是城市规划的主要内容之一。
城市公共交通站、场、厂的设计应结合城市规划合理布局,计划用地,做到保障城市公共交通畅通安全、使用方便、技术先进、经济合理。
第1.0.3条本规范适用于我国城市公共汽车、无轨电车、轮渡和出租汽车新建、扩建和改建的站、场、厂。
有轨电车、索道缆车的站、场、厂设计可参照执行。
第1.0.4条城市公共交通站、场、厂设计,除执行本规范外,尚应符合我国现行的其它有关标准和规范的要求。
第一节城市公共电、汽车首末站第2.1.1条首末站的规模按该线路所配营运车辆总数来确定。
一般配车总数(折算为标准车)大于50辆的为大型站;26~50辆的为中型站;等于或小于25辆的为小型站。
第2.1.2条在城市总体规划中,城市道路网的建设与发展应根据城市公共交通的需要和规划,优先考虑首末站的设置,使其选择在紧靠客流集散点和道路客流主要方向的同侧。
第2.1.3条首末站一般设置在周围有一定空地,道路使用面积较富裕而人口又比较集中的居住区、商业区或文体中心附近,使一般乘客都在以该站为中心的350m半径范围内,其最远的乘客应在700~800m半径范围内。
在缺乏空地的地方,城市规划部门应根据此要求利用建筑物优先安排设站。
第2.1.4条首末站宜设置在全市各主要客流集散点附近较开阔的地方。
这些集散点一般都在几种公交线路的交叉点上。
如火车站、码头、大型商场、分区中心、公园、体育馆、剧院等。
在这种情况下,不宜一条线路单独设首末站,而宜设置几条线路共用的交通枢纽站。
不应在平交路口附近设置首末站。
第2.1.5条在设置无轨电车的首末站时,应同时考虑车辆转弯时的偏线距和架设触线网的可能性;车辆特别集中的首末站要尽量靠近整流站,充分考虑电力供应的可能性和合理性。
城市公共交通站场厂设计规范word精品文档32页

城市公共交通站场厂设计规范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建设环境保护部部标准城市公共交通站、场、厂设计规范CJJ 15—87主编部门:武汉市公用事业研究所批准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建设环境保护部实行日期:1988年6月1日关于发布部标准《城市公共交通站、场、厂设计规范》的通知(87)城标字第636号根据(83)城科字第224号文的要求,由武汉市公用事业研究所负责编制的《城市公共交通站、场、厂设计规范》,经我部审查,现批准为部标准,编号CJJ 15—87,自一九八八年六月一日起实施。
在实施过程中如有问题和意见,请函告本标准管理单位武汉市公用事业研究所。
城乡建设环境保护部一九八七年十二月三日第一章总则第1.0.1条为使我国城市公共交通能适应城市建设和经济发展的需要,使其站、场、厂等主要设施能根据规定要求进行科学规划和合理设计,特制定本规范。
第1.0.2条城市公共交通是城市规划的主要内容之一。
城市公共交通站、场、厂的设计应结合城市规划合理布局,计划用地,做到保障城市公共交通畅通安全、使用方便、技术先进、经济合理。
第1.0.3条本规范适用于我国城市公共汽车、无轨电车、轮渡和出租汽车新建、扩建和改建的站、场、厂。
有轨电车、索道缆车的站、场、厂设计可参照执行。
第1.0.4条城市公共交通站、场、厂设计,除执行本规范外,尚应符合我国现行的其它有关标准和规范的要求。
第二章车站和渡轮站第一节城市公共电、汽车首末站第2.1.1条首末站的规模按该线路所配营运车辆总数来确定。
一般配车总数(折算为标准车)大于50辆的为大型站;26~50辆的为中型站;等于或小于25辆的为小型站。
第2.1.2条在城市总体规划中,城市道路网的建设与发展应根据城市公共交通的需要和规划,优先考虑首末站的设置,使其选择在紧靠客流集散点和道路客流主要方向的同侧。
第2.1.3条首末站一般设置在周围有一定空地,道路使用面积较富裕而人口又比较集中的居住区、商业区或文体中心附近,使一般乘客都在以该站为中心的350m 半径范围内,其最远的乘客应在700~800m半径范围内。
城市公共交通站、场、厂设计规范-CJJ-15-87

城市公共交通站、场、厂设计规范-CJJ-15-87城市公共交通站、场、厂设计规范-CJJ-15-87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建设环境保护部部标准城市公共交通站、场、厂设计规范CJJ 15—87主编部门:武汉市公用事业研究所批准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建设环境保护部实行日期:1988年6月1日关于发布部标准《城市公共交通站、场、厂设计规范》的通知根据(83)城科字第224号文的要求,由武汉市公用事业研究所负责编制的《城市公共交通站、场、厂设计规范》,经我部审查,现批准为部标准,编号CJJ 15—87,自1988年6月1日起实施。
在实施过程中如有问题和意见,请函告本标准管理单位武汉市公用事业研究所。
城乡建设环境保护部1987年12月3日道路使用面积较富裕而人口又比较集中的居住区、商业区或文体中心附近,使一般乘客都在以该站为中心的350m半径范围内,其最远的乘客应在700~800m半径范围内。
在缺乏空地的地方,城市规划部门应根据此要求利用建筑物优先安排设站。
第2.1.4条首末站宜设置在全市各主要客流集散点附近较开阔的地方。
这些集散点一般都在几种公交线路的交叉点上。
如火车站、码头、大型商场、分区中心、公园、体育馆、剧院等。
在这种情况下,不宜一条线路单独设首末站,而宜设置几条线路共用的交通枢纽站。
不应在平交路口附近设置首末站。
第2.1.5条在设置无轨电车的首末站时,应同时考虑车辆转弯时的偏线距和架设触线网的可能性;车辆特别集中的首末站要尽量靠近整流站,充分考虑电力供应的可能性和合理性。
第2.1.6条首末站在建站时必须保证在站内按最大铰接车辆的回转轨迹划定足够的回车道,道宽应不小于7m,在用地较困难的地方,城市规划和城市交通管理部门应安排利用就近街道回车。
第2.1.7条首末站必须建停车坪。
停车坪在不用作夜间停车的情况下,首站用地面积应不小于该线路营运车辆全部车位面积的60%。
停车坪内要有明显的车位标志、行驶方向标志及其它营运标志。
港湾工程施工规范(3篇)

第1篇一、总则1.1 为确保港湾工程施工质量和安全,保障工程顺利进行,根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和行业标准,制定本规范。
1.2 本规范适用于港湾工程的规划、设计、施工、监理、验收等全过程。
二、工程规划与设计2.1 工程规划应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行业标准和地方政策要求,充分考虑港湾的自然条件、地理位置、经济发展等因素。
2.2 工程设计应遵循以下原则:(1)安全可靠、经济合理、技术先进、环境友好。
(2)符合国家有关标准、规范和法规。
(3)充分考虑施工、使用和维护的便利性。
2.3 工程设计文件应包括:可行性研究报告、初步设计文件、施工图设计文件等。
三、施工准备3.1 施工单位应按照工程设计文件和施工组织设计,编制施工方案,明确施工顺序、施工工艺、施工进度、质量保证措施等。
3.2 施工单位应组织施工人员培训,确保施工人员具备相应的技能和素质。
3.3 施工单位应做好施工现场的排水、照明、通风、消防等安全措施。
3.4 施工单位应做好施工材料的采购、检验、储存和使用工作,确保施工材料符合设计要求和质量标准。
四、施工过程4.1 施工单位应严格按照施工方案和施工图纸进行施工,确保施工质量。
4.2 施工过程中应加强施工质量控制,严格执行质量检验制度。
4.3 施工单位应做好施工过程中的安全防护工作,确保施工人员的人身安全。
4.4 施工单位应做好施工过程中的环境保护工作,减少对周边环境的影响。
五、施工监理5.1 监理单位应按照监理合同和监理大纲,对工程施工过程进行全程监理。
5.2 监理单位应定期对施工质量、进度、安全、环保等方面进行检查,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5.3 监理单位应做好监理记录,为工程验收提供依据。
六、工程验收6.1 工程验收应按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行业标准、合同约定和设计文件要求进行。
6.2 工程验收分为初验和终验两个阶段。
6.3 初验由施工单位组织,监理单位参加;终验由建设单位组织,监理单位、设计单位、施工单位等相关单位参加。
公交港湾设计

公交港湾设计一、设计原则依据《城市道路设计规范》CJJ37中规定的,公共交通车站的设计应遵循以下规定:1.快速公交车站的设计:1)车站应结合快速公交规划设置,同时应与常规公交及城市轨道交通等其他交通系统合理衔接。
2)车站可分为单侧停靠车站和双侧停靠车站,双侧停靠的站台宽度不应小于5m,单侧停靠的站台宽度不应小于3m。
3)车站宜设置为港湾式停车道,停车道的宽度不应小于3m。
4)站台长度应满足车辆停靠、人流集散及相关设施布设的要求。
5)车辆停靠长度应根据车辆停靠数量和车型确定,最小长度应满足两辆车同时停靠的要求,车辆长度应根据选择的车型确定。
6) 乘客过街可采用平面或立体过街方式。
7) 车站设计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快速公共汽车交通系统设计规范》CJJ136的有关规定。
2.常规公交车站的设计:1)车站应结合常规公交规划、沿线交通需求及城市轨道交通等其他交通站点设置。
城区停靠站间距宜为400m~800m,郊区停靠站间距应根据具体情况确定。
2)车站可为直接式和港湾式,城市主、次干路和交通量较大的支路上的车站,宜采用港湾式。
3)道路交叉口附近的车站宜安排在交叉口出口道一侧,距交叉口出口缘石转弯半径终点宜为80m~150m。
4)站台长度最短应按同时停靠两辆车布置,最长不应超过同时停靠4 辆车的长度,否则应分开设置。
5)站台高度宜采用0.15m~0.20m,站台宽度不宜小于2m;当条件受限时,站台宽度不得小于1.5m。
二、港湾式车站设计1.几何外形:港湾式车站从几何外形上可分为三大类型:梯型、抛物线型、流线型。
梯型适用范围广,设计简单,与车辆行驶轨迹不符,造成面积浪费;抛物线型适用于分隔带较窄,或用地紧张时;流线型采用复曲线形式,线条流畅符合车辆的行轨迹,但设计较复杂。
2.车站的长度:首先要考虑车站的容量,即有多少条公交线路,每条线路的发车频率。
从车站的利用率来看,设置1个车位时,线路数小于3条;2个车位,容纳线路不超过5条;3个车位,线路不超过8条。
港湾式公交停靠站设置条件

公交港湾式停靠站设计条件研究作业:假设公交车平均到达率为Q b,服从泊松分布;公交车平均上下课服务时间为μ;路段车辆平均到到达率Q c,服从M3分布,是选择合理的排队概率,计算Q b和Q c在什么条件下需要设置港湾式公交车站。
问题背景:城市道路中,常见的公交站点设置的模式有两种,一种是直线式公交站点,还有一种是港湾式公交站点,但无论那种都会对外侧车道通行能力产生影响。
直线式公交停靠站的站点形式简单、易于设置,它将公交停靠区域直接设置在机动车道上,影响后续车辆通行,设计模式如图1所示。
对于港湾式公交停靠站,当公交车在停靠站上下客时,认为对外侧车道无影响,但是进出停靠站会对外侧车道产生影响,此种模式的公交站点影响的是与停车泊位相邻的最外侧车道,设计模式如图2所示。
港湾式公交站与直线式公交站最大的区别在于:直线式公交站有公交车停靠时,会对同车道其他车辆产生影响,而港湾式公交站由于站台停靠点不在车道上,不会对其他车辆产生影响;但是港湾式停靠站有公交车辆出站时,可能会因为寻求插入间隙而导致公交车产生延误。
我们参考目前国内一些文献的研究成果,采用公交车对路段的影响时间以及港湾式车站中公交车出站排队时间为指标对港湾式车站的设置条件进行了分析。
对路段交通状况进行分析:当路段流量较小时,设置直线式的公交站台就可以满足路段的交通流量需要;随着路段交通流量的增大,公交车对社会车辆的影响也会增大,达到一定的阈值后需要将直线式的公交站改为港湾式,以减小社会车辆的延误;当流量继续增大时,港湾式站台公交车出站的延误也不断增大,达到一定的程度后,公交车辆不能接受这样大的延误,则需要通过其他手段来改善公交车停靠站的设计。
从以上分析可知,公交车停靠站的港湾式设计会有上限和下限。
港湾式停靠站设置条件(1)设置下限条件以直线式公交停靠站为例进行研究,当公交车靠边停靠期间,外侧车道被占用,导致外侧车道的车辆需在可插入间隙内汇入内侧车道;当内侧车道的车头时距有足够的可插入间隙可供外侧车道车辆汇入时,认为公交车的停靠对社会车流运行没有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注:BK670 型车长 16.82 米 SK670 型车长 16.55 米 BG670 型车长 16.88 米
分析:该标准中所提及的车型与我市现状车型差别较大,在此不予采用。
《城市道路设计规范》 《城市道路设计规范(CJJ37-90)》第十一章第二节对停车场的设计作
托。
3.交叉口进口道车道见 6.2.7 条。
11
广州市深港湾公交中间站设计标准研究
《城市道路设计规范》(CJJ 37-90)第公交车辆为“普通汽车”(长 12m, 宽 2.5m),对照车型分类,第 11.2.8 条中确定的平行式及垂直式停车位宽 均为 3.5m。
1.2 一般而言,公共汽电车中间站的形式包括普通式、浅港湾式、深港湾式等多 种形式,如下图所示。
图 2.1 公共汽电车中间站形式
浅港湾式公交站通常的做法是在道路外侧拓宽一个车道,以减少公交车为乘 客服务时与道路上其他车辆的交叉影响,从而提高道路利用效率,提高公交 服务水平。
9
广州市深港湾公交中间站设计标准研究
在满足需求的同时,也必须要注意节约原则,不能超越需求随意扩大规模, 滥用土地,造成资源浪费。
深港湾公交中间站的最终受益者还是广大乘客,所以,在设计的过程中除要 关注车辆通行之外,也要注意乘客的集散条件,尽量营造规范、合理、安全 的,以人为本的交通环境。
协调发展原则要求深港湾公交中间站的设计不仅要满足公共交通的发展需 求,也要符合综合交通发展,以及其他城市发展规划的要求。
第二部分 图 表 ......................................... 5 第三部分 条文说明 ....................................... 7
第一章 总则 .....................................................9 第二章 平面设计 ................................................10 第三章 其他要求 ................................................25
表 3.3 连续车位时各车位效率
停车位序数 1 2 3 4 5
效率 100% 85% 60% 20% 5%
总有效泊位数 1.00 1.85 2.45 2.65 2.70
注:该表来源于 HCM(Highway Capacity Manual):2000
结合《城市公共交通站、场、厂设计规范(CJJ15—87)》、《城市道路设计规 范》(CJJ 37-90),以及我市近年来的公交中间站设计经验,在此确定停车 区内各车位长度为 15 米,每车位连续施划,停车区前后直接与人行通道相 连。
深港湾公交中间站由于要设置多个服务通道,相对于其他形式的公交中间站 而言,它需占用更多的土地资源。所以,只有在车辆停靠多,旅客乘降量大, 实在有必要时,才能设置此种形式,以免造成资源浪费。
1.3 深港湾公交中间站的设计首先得以满足需求为原则,而且,由于其占地多, 投资大,在设计的时候,不仅要使车站能满足当前需求,也要使其满足未来 一定时期内的发展需求,实际操作中以 5 年预测数(估计数)为依据。
深港湾公交站设计的几个关键参数(如曲线半径、港湾宽度等)均与公共汽 电车运营特点、车辆动力性能、车辆外形尺寸等有密切的关系,当这些因素 发生较大变化时,车站的设计也必须随之发生变化。本标准研究是以广州市 道路及公共汽电车运营实际为背景,结合国家相关规范而进行的。当车辆性 能、车辆尺寸等有较大变化,或是将本标准应用于其他城市时,条文中所推 荐的数值须做必要的修正。
2.3 车行通道的车位连续设置要与车辆的停靠需求相结合,一般而言,需求越大, 所需要设置的连续车位数也就越多。考虑到需要设置深港湾式的公交站点往 往需求较大,故在此设定单一车行通道的连续车位数不小于 2 个。
单一车行通道的连续车位也不宜设置过多,连续车位过多会导致旅客跑步赶 乘,场面混乱,从而影响旅客安全,而且当前车客多后车客少时也会导致后 车的无效等待,从而降低车位的利用效率。考虑车站效率与安全因素,结合 相关研究,在此限定单一港湾的连续车位不超过 3 个。
广州市深港湾公交中间站设计标准研究
第一部分 条文
1
广州市深港湾公交中间站设计标准研究
2
广州市深港湾公交中间站设计标准研究
第一章 总则
1.1 为科学、合理地指导我市深港湾公交中间站设计,结合现有道路设施状况及 公共汽电车车型实际,根据国家有关规范要求,制定本标准。
1.2 深港湾公交中间站是一种具有多个服务通道的公交中间站,宜设置在单位时 间内车辆停靠数多(线路多、发车频率高)、旅客乘降量大、用地条件较为 宽裕的地方。
定。机动车车道宽度见表 4.3.1。
机动车车道宽度
表 4.3.1
车型及行驶状态
计算行车速度 (km/h)
车道宽度 (m)
大型汽车或大、小型汽车混行
≥40 <40
3.75 3.50
小型汽车专用线
3.50
公共汽车停靠站
3.00
注:1.大型汽车包括普通汽车和铰接车。
2.小型汽车包括 2t 以下载货汽车、小型旅行车、吉普车、小客车及摩
停车视距计算中的安全距离 停车视距计算中的安全距离一般取 5~10m。
13
广州市深港湾公交中间站设计标准研究
第四部分 附 件 ........................................ 27
附件 1:广州天河城深港湾公交中间站简析..........................29 附件 2:加减速段起终点计算速度的确定............................31 附件 3:广州新候车亭生产制造技术规格书 GG-0308 ..................35
出了要求,确定“普通汽车”停车位的长度为 13 米:根据第 11.2.6 条,我 市现行公交车辆为“普通汽车”(长 12m,宽 2.5m);对照车型分类,第 11.2.8 条中确定该类型车辆的垂直式停车位长 13m,宽 3.5m,平行式停车位长 16m, 宽 3.5 米。
分析:对比停车场与公交中间站,车辆的行停条件会有所不同:1)对 于垂直式停车位而言,车辆行停不考虑前后车辆的影响(只考虑左右车辆), 而公交中间中必须考虑前车影响;2)对于平行式停车位而言,其设置必须 满足前后车辆均静止时车辆的驶离要求,必须为车辆驶离车位预留较大的空 间,而在深港湾公交中间站的各港湾中,队列中的车辆行驶受前车制约,前 车不固定。因此,该标准在此仅作参考。
第三章 其他要求
3.1 应在候车廊处参照相关规范要求设置候车亭及导乘系统。 3.2 应在候车廊及港湾内缘曲线处设置人车分隔护栏。 3.3 应在深港湾公交中间站内按标准施划标志、标线。 3.4 应按国家有关规定设置无障碍设施。 3.5 应按规范要求在站内及其周边设置环卫设施。
4
广州市深港湾公交中间站设计标准研究
3
广州市深港湾公交中间站设计标准研究
表 2.7 深港湾公交中间站曲线半径取值
圆曲线 曲线半径推荐值 曲线半径限制值
R1(m) 45 35
R2(m) 62 48
R3(m) 53 41
注:表中各符号对应的控制要素见图纸部分中图 2。
R4(m) 104 80
2.8 双港湾、三港湾、四港湾式公交中间站的几何设计各要素取值可参照深港湾 公交中间站规模控制表,平面图示例请参见图纸部分图 3、图 4、图 5。
结合《城市道路设计规范》(CJJ 37-90)中的相关要求,考虑到近年公交车 辆的外形尺寸逐步加大,为使车辆能够更为顺畅地通过每个港湾,建议将深 港湾公交中间站中每个港湾的宽度取为 3.75 米,条件受限的情况下可取 3.5 米。
广州市现状车型尺寸:
选择广州市现有的尺寸较大车型作为典型车型:
表 3.2 典型车型的外形参数(单位:mm)
广州市深港湾公交中间站 设计标准研究
广州市交通委员会 广州市交通运输研究所
二 OO 六年五月
目录
第一部分 条 文 ......................................... 1
第一章 总则 .....................................................3 第二章 平面设计 .................................................3 第三章 其他要求 .................................................4
深港湾公交中间站是相对于浅港湾式公交中间站而言的。在某些大型的客流 集散点,停靠车辆多,乘降旅客多,公交车辆之间、公交车辆与其他车辆之 间的交叉影响很大,仅在道路外侧拓宽一个车位的做法已不能满足要求,需 建立多个服务通道,使更多的车辆可以同时在站为旅客提供乘降服务。这种 由多个服务通道组成的大型公交中间站,即为深港湾公交中间站。
1.3 深港湾公交中间站的设计须遵循需求适应、土地节约、人车安全、协调发展 等原则。
第二章 平面设计
2.1 深港湾公交中间站的功能分区包括减速区、停靠区与加速区,主要几何控制 要素包括曲线半径、港湾宽度、候车岛宽度等,如图纸部分中图 1 所示。
2.2 各港湾按单一车道设计,宽度推荐值为 3.75 米,条件受限时可酌情缩减, 但不得小于 3.5 米。
《城市公共交通站、场、厂设计规范》 《城市公共交通站、场、厂设计规范(CJJ15—87)》对停车区的划定作
12
广州市深港湾公交中间站设计标准研究
了要求,停车区长度=车位数×(铰链车车长+5)+5: 第 2.2.10 条 中途站候车廊前必须划定停车区。在大城市,线路行车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