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景别角度分析影片《阳光灿烂的日子》
影片分析,阳光灿烂的日子

三、情节结构
• 情节结构:“时空顺序式”的常规结构。 • 所谓“时空顺序式结构”是指将不同的时空故事, 按照时间的顺序连接在一起。 • (1)幼年时空; • (2)少年时空(6年以后); • (3)中年时空(20年以后、黑白胶片)。
• 理解:幼年时空、少年时空采用彩色胶片拍摄属于影片的 故事层面,是为了营造一种浪漫、抒情的格调;而中年时 空用黑白胶片拍摄,这是一个象征、哲理的段落, 是影片 制作者对影片、艺术、人生的思考和反省。
• 电影《阳光灿烂的日子》价值不在年代,而在于 它的真实、感人。在剧中,男主角马小军的成长 过程和那一时期许多人的经历都很相似,虽然 未 有生离死别的伤痛,只是个人简单成长的青春梦, 却以它的真实而震撼人心。 • 本片对于人性的描写是真实的,在那个“冤”与 “恨”压得人透不过气的年代,不识愁滋味的少 年却被未成形的情和欲霸占了所有空间。狡猾的 心魔渐渐摸道上路,男性世界的粗豪和威武在绷 紧的肌肉状态下开花结果„„所有的一切在回忆 中都是“里程碑”,纪念着昨日的无悔。
• “段落1送父出征”、“段落2窥视跳舞”、“段落3扔书 包”、“段落4街道游荡”、“段落5 教室风波”、“段 落6吹避孕套”、“段落7初见‘画中人’”是电影《阳光 》的开头部分。其中,“段落1、“段落2”、“段落3” 是幼年时空。从“段落4”开始,影片进入少年时空。 • 开头部分值得注意的是“段落3扔书包”、“段落4街道游 荡”之间的时空转换。这是一个大的时空转场,通过马小 军“扔书包”事件连接两个时空。应该说,这个转场处理 异常精彩。 • “扔书包”不仅是一个巧妙的转场处理,更是一个成长时 空的分界线。这一画面揭示出那个年代人们对知识的渴求 与扔书包之间的矛盾。 • 问题:这部电影中还存在类似的转场处理吗?试举例分析。
影评:阳光灿烂的日子

影评:阳光灿烂的日子
《阳光灿烂的日子》是一部令人难以忘怀的电影,它以其独特的叙事方式和深
刻的情感表达,给观众带来了深深的感动和共鸣。
首先,这部电影在视觉上给人一种独特的美感。
导演运用了大量的自然景观和
精美的摄影技巧,将每一个画面都呈现得异常细腻。
无论是阳光洒在大地上的
金黄色,还是细雨中的淡淡忧伤,每一帧都让人不禁为之倾倒。
这种美感不仅
仅是视觉上的享受,更是电影情感表达的一种方式,让人感受到了生活中的美
好和瞬间的珍贵。
其次,电影通过细腻的情感描绘,让观众深深地感受到了人性的复杂和爱情的
伟大。
影片中的人物形象栩栩如生,他们的喜怒哀乐都是那么真实而又触动人心。
尤其是男女主角之间的爱情,既充满了激情和甜蜜,又充满了痛苦和无奈。
他们在历经了种种困难和考验后,依然选择坚守爱情,这种坚持和执着令人动容。
电影通过这种情感描绘,让观众思考人性的复杂性和爱情的真挚性,引发
了观众内心深处的共鸣。
最后,电影中的音乐也是其一大亮点。
影片中的音乐既能够烘托气氛,又能够
表达人物内心的情感。
无论是欢快的旋律还是悲伤的音符,都让人不由自主地
陷入其中。
音乐与画面的完美结合,使得观众在观影的同时,也能够通过音乐
的力量感受到电影所传递的情感和信息。
总之,《阳光灿烂的日子》是一部令人难以忘怀的电影。
它通过独特的叙事方式、精美的画面、深刻的情感描绘以及动人的音乐,给观众带来了深深的感动和共鸣。
这部电影不仅仅是一部娱乐作品,更是一部引人深思的艺术品,它让观众
重新审视生活中的美好和爱情的真谛。
影片分析,阳光灿烂的日子

那时候,天空很亮。 那时候,莫名忧伤。 …… 那时候,夜里梦着白天, 清清楚楚。 可是,白天却行走在梦里。 ——《那时候》
• 说真话的愿望有多么强烈,受到 的各种干扰就有多么大,我悲哀 的发现根本就无法还原真实。
一、影片概述
• • • • • • • • • • 根据王朔小说《动物凶猛》改编 编剧:姜文 导演:姜文 摄影:顾长卫 主演:夏雨(饰马小军)/宁静(饰米兰)/耿乐(饰刘忆 苦)/陶虹(饰于北培) 获奖记录: 1994年威尼斯电影节最佳男演员奖。 第33届台湾电影金马奖最佳剧情片、最佳导演、最佳男主 角、最佳摄影、最佳改编剧本、最佳音效六项大奖。 第7届新加坡国际电影节最佳男主角奖。 美国《时代》周刊1995年度十大佳片第一名。
• 17、老莫欢聚: 打架后,马小军与“小坏蛋“等在老莫欢聚。(场 景35) • 18、冲头发:马小军在米兰家,为米兰冲头发。(场景36—39) • 19、跳烟筒: 马小军跳烟筒。 (场景40—43) • 20、父亲遇米兰: 马小军父亲遇到米兰。 (场景44) • 21、看电影: 马小军、米兰等看电影。(场景45—50) • 22、唱歌、送米兰: 众少年月夜唱歌。马小军清晨送米兰。 (场 景51—53) • 23、回老家奔丧: 姥爷死了,马小军回老家奔丧。 (场景54—55) • 24 、 米 兰 与 刘 忆 苦 在 一 起 : 米 兰 和 刘 忆 苦 在 一 起 , 二 人 关 系 亲 密。 (场景56—60) • 25、游泳池对峙: 马小军、刘忆苦等为米兰与流氓“彪子”对峙。 (场景61) • 26、老莫过生日: 马小军、刘忆苦在老莫过生日(两次)。 (场 景62—66) • 27、雨中示爱:马小军雨中向米兰表达爱情。 (场景67—69) • 28、强暴米兰:马小军绝望中强暴米兰 。(场景70—74“情节点 Ⅱ”。)
《阳光灿烂的日子》10镜头分析

全景,逆侧光,对角线构图,柔光,营造出一种梦境般的画面
柔光、中近景,这组镜头与《胡作非为》当中的一场戏很像,虽然胡老师很生气,但是柔光削弱了这种感觉,反而让人觉得温馨。
这是左右对称的仰拍的一个镜头,以中间为轴线,把画面分割为两部分,一边受光一边背光,画面很美。
这是逆光照射的全景镜头,平静而温暖,表现了童年的美好!
这是侧光镜头,算是特写吧,通过逆光把马小军的神态和心理表现得淋漓尽致,即使没有台词,也表现出他生怕被人发现的,但又想看清楚女孩的长相,又想女孩快点离开的矛盾心情。
这是米兰第一次正面出场的镜头,采用了正面拍摄,逆侧光,中景,表现出米兰的盛气凌人
侧光,柔光,画面明快,阳光很温暖,很温馨,也客观地表现了米兰的和蔼可亲。
正面拍摄的特写镜头,采用了顺光,很好地表现了米兰的青春情窦初开的愉快。
这是框式构图的全景镜头,很有层次感,节奏感很强。
也表现了谈判紧张进行中
这是仰拍的中近景镜头,顶逆光,预示了马小军鼓起勇气要干一些事情,态度很坚定,毫不犹豫!
(注:文档可能无法思考全面,请浏览后下载,供参考。
可复制、编制,期待你的好评与关注!)。
(完整版)阳光灿烂的日子角度和景别分析

一、景别:全景拍摄角度:正面这一组镜头采用全景,能够迅速让观众获知人物在空间中的位置,即观众一眼就可获知马小军在米兰家附近的巷子里(马小军强奸米兰未遂,仓惶逃窜;而正面的拍摄角度能够让观众看清人物的全貌,且镜头以一种匀速的速度进行,给观众制造一种平和稳定的观看视角,从而能给观众制造一种无障碍沟通的感觉,仿佛所发生的一切都那么顺其自然,水到渠成。
二、景别:近景拍摄角度:正面以近景的景别方式,能够让观众看清人物的面部表情,展现此时马小军五味杂陈的心理状态,懊悔、恼怒、忧虑……正面的拍摄角度让观众看清马小军的面部全貌,透过面部表情展现此时马小军的复杂心理。
此时的景别和拍摄角度相辅相成,帮助观众恰当解读此时人物心理。
三、景别:特写拍摄角度:正侧面这一组镜头运用特写的景别对马小军的腿、脚部进行特写,有强烈的暗示性,按时此时的马小军的步伐不是坚定的而是迟疑的,因为拍摄角度采取的是正侧面,能够让观众更深切地体会到物体运动的轮廓和速度,如果此时拍摄角度选择仰拍的话,表现的则是马小军坚定的脚步,但这与剧情不符。
中景的景别,是表现人物交流的最佳景别,此时镜头中只有马小军,可见这个镜头是剧中人物与观众进行交流的最佳景别。
仰角的拍摄角度,可以表现出马小军在楼梯的实际位置。
五、景别:全景拍摄角度:主观镜头这一镜头以楼梯间的衔接口空隙为拍摄角度,通过它来展现游泳池的部分景象;同时展示马小军的眼光所见。
全景展现了马小军所处的位置和整个空间的关系,俯角的拍摄角度在第一个层面上表现的是马小军在楼梯的底部,在第二层含义上,似乎对马小军的行为有贬低之意。
七、景别:小全景拍摄角度:仰角小全景展现了人物在空间中的位置关系,即马小军在楼梯的中间位置;而仰角的拍摄角度也表现了马小军此时的位置。
此时的马小军爬着爬着,就像在登一座一眼望不到边的高山,但此时他的步伐给人的感觉又是那么地坚定。
八、景别:小全景拍摄角度:主观心理小全景此时展现此时米兰和朋友们在游泳池的位置;主观心理从马小军的视角展现了他所看见的一切。
分析中国电影《阳光灿烂的日子》1

分析中国电影《阳光灿烂的日子》1第一篇:分析中国电影《阳光灿烂的日子》1《阳光灿烂的日子》评述姜文电影姜文的三部作品《阳光灿烂的日子》、《鬼子来了》、《太阳照常升起》像他本人一样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强烈的争议。
姜文的三部作品均由他本人参与改编创作,在作品中注入了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想象空间,尤其是第一部作品《阳光灿烂的日子》,他对题材的把握、人物的透彻、电影叙事技巧的运用等都带有了浓重的个人色彩。
尤其是“独立思考”的性格,最终形成了姜文独特的风格。
一、关于叙事层面的把握1、个人化的叙述方式叙事者是叙事文本中所表现出来的抽象的故事讲述者,一旦文本产生,他就远离作者自己独立存在。
同叙述者一样,接受者也是虚构的,是观众在文本中的个人化身,《红高粱》中,承担大部分叙事的“我”就是故事的叙述者,不能把叙述者与作者混在一起,否则就会造成故事叙事与日常话语叙述的混淆,同样如《泰坦尼克号》里开头女主人公的叙述,虽然采用了罗斯的视角,但她的个人经历又是另外一个叙述者叙述出来的,《白银帝国》中就通过三个叙述者对剧情阐释,以及冯小宁《紫日》东北老者的回忆。
而《阳光灿烂的日子》中姜文适当时机的进入戏里的角色,然后静悄悄的退出,使得本片更有深度,让观众深陷其中,可以说《阳光灿烂的日子》是姜文独有的青春记忆。
《阳光灿烂的日子》故事的背景是“文化大革命”中的70年代。
但是,在这部影片里,我们看到的是一段完全不同于以往文艺作品的“文革”历史。
不像陈凯歌的《霸王别姬》段小楼与程蝶衣那样受尽折磨,相互批斗。
但这里一反常态,没有批斗,没有漫天的大字报,看不到有任何苦难和创伤,没有冤狱和流放。
有的是高亢的革命歌曲,有的只是灿烂的阳光,悠闲的大院生活,充满英雄主义的理想,兄弟般的友谊以及爱情的萌动,失控的青春躁动和游戏一般的暴力斗殴。
这是姜文记忆中的“文革”,这是姜文的少年时代,姜文无意讲述令人瞠目结舌、不堪回首“文革”历史,他更感兴趣的是讲述一个少年在乱世中成长的故事。
《阳光灿烂的日子》分析

• 红色代表了革命,象征强烈的革命情 怀和理想主义;也带又诱惑和激情, 带有强烈的性暗示;
• 绿色代表了生命和青春,代表着青春 期的觉醒和生命意识的萌芽
五· 运动镜头(摇镜头+跟镜头) 1 保证画面运动的流畅感,开拓画面空间,渲 染气氛; 例:胡同斗殴
2 制造悬念,摇出意外之物,制造意外之感; 例:马小军拿望远镜360度旋转式勘察房间,意 外地看到“画中人”; 3 交代人物与人物之间的关系 例:马小军帮米兰冲头发
• 马小军雨中示爱,真情表露,释放苦闷, 深蓝色的色调便表明了他压抑、苦闷的 心境。
• 通过彩色时空和黑白时空的对比,表达 对青春美好的追忆和依恋,而现实沉寂、 毫无生机的痛苦和感伤。
3 象征意义
• 少年时期老照片质感的暖黄色象征着他们灿 烂而温暖的少年记忆,代表着少年时光的温 暖美好,天真浪漫。 • 成人时期的黑白时空沉寂,苍白,表明现实 生活“我们”的生活状态,无奈,毫无生机,脱 离叙事,达到升华主题的目的。
主题分析
1、成长记忆 1)文革时代:关于青春,关于成长 ,放任,肆意。 不是苦难,伤痛,而是浪漫,火热。 2)对青春的恍惚和留恋 2、成人视角:“文革”题材的另类表达 文革时期,马小军那一代人处于青春期,中国 也处在青春期。
片例:《阳光灿烂的日子》 一、人物塑造
1.马小军——青涩与迷乱的少年形象 1)暗恋米兰 • 爱表现自己 • 孩子气 • 羞涩,紧张 2)戏弄老师:不尊师重道,叛逆,贪玩,放荡不羁 3)对待父母:胆小,隐忍,懂事 ps:旁白贯穿:理性与真实的碰撞,通过成人口吻的头发丝昭示着“画中 人”的美丽,配合《乡村骑士》传达 马小军内心的浪漫和诗意; • (轮廓光)马小军帮米兰冲头发, 米兰的脖子,头发包括开水壶流出 的水柱,在逆光的造型下闪烁着, 跳动着,这无疑是女孩最好的讴歌 和赞美;
《阳光灿烂的日子》10镜头分析

全景,逆侧光,对角线构图,柔光,营造出一种梦境般的画面
柔光、中近景,这组镜头与《胡作非为》当中的一场戏很像,虽然胡老师很生气,但是柔光削弱了这种感觉,反而让人觉得温馨。
这是左右对称的仰拍的一个镜头,以中间为轴线,把画面分割为两部分,一边受光一边背光, 画面很美。
这是逆光照射的全景镜头,平静而温暖,表现了童年的美好!
这是侧光镜头,算是特写吧,通过逆光把马小军的神态和心理表现得淋漓尽致,即使没有台词,也表现出他生怕被人发现的,但又想看清楚女孩的长相,又想女孩快点离开的矛盾心情。
这是米兰第一次正面出场的镜头,采用了正面拍摄,逆侧光,中景,表现出米兰的盛气凌人
侧光,柔光,画面明快,阳光很温暖,很温馨,也客观地表现了米兰的和蔼可亲。
正面拍摄的特写镜头,采用了顺光,很好地表现了米兰的青春情窦初开的愉快。
这是框式构图的全景镜头,很有层次感,节奏感很强。
也表现了谈判紧张进行中
这是仰拍的中近景镜头,顶逆光,预示了马小军鼓起勇气要干一些事情,态度很坚定,毫不犹豫!。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景别角度分析影片《阳光灿烂的日子》
作者:陆晓双
来源:《楚商》2016年第04期
摘要:在电视节目制作中,景别的选择和变化是画面构图的重要手段之一,用什么样的景别来表现具体内容要考虑周到,在决定画面的取舍时,要排除一切次要的、非本质的甚至是多余的部分,使更重要的内容在画面中得到充分表现,选好景别,这样才能有利于明确地表达出主题,取得良好的效果。
在《阳光灿烂的日子里》这部电影中运用景别变化将故事的情节和高潮点以及人物形象表现的淋漓尽致。
关键词:远景全景中景近景特写
景别:景别是指被摄主体和画面形象在电视屏幕框架结构中所呈现出的大小和范围。
景别越小,所传达的环境和情节内容越少,心理和情绪内容越多。
决定景别大小的因素:一是摄像机和被摄主体之间的实际距离。
二是摄像机使用镜头的焦距长短。
景别种类:
1. 远景:表现广阔空间或开阔场面的画面。
远景画面能够让观众对画面中的影像有宏观上的把握,因而在电视节目中,远景常常被用来表现自然环境和某种气氛,表现人物周围广阔的空间、自然景观和大场景的群众活动。
2. 全景:表现人物全身形象或某一具体场景全貌的画面。
全景能使观众对画面所表现的事物、场景有一个系统完整的认识,在很多电视节目中,全景画面也正是因为这一特征而充当了介绍、记录、表现的角色。
全景画面也能够完整的表现人物的形体动作,可以通过人物形体动作的表现来反映人物内心情感和心理状态,可以通过特定环境和特定场景表现特定人物。
此外,全景画面还具有某种“定位”作用,即确定被摄对象在实际空间中方位的作用。
3. 中景:中景表现成年人膝盖以上部分或场景局部的画面。
中景能将观众的注意力集中在人物上半身的动过及其与其他物体、人物的交流上,画面也因而更为丰满,人物更为清晰,有利于交代人与人、人与物之间的关系。
由于中景的空间关系和现实生活中的空间关系相近,符合人们观看的心理,它既给人物以形体动作和情绪交流的活动空间,且不与周围气氛、环境脱节,可以解释人物的情绪、相互关系和动作的目的,因而中景画面是电视节目中用的比较多的一种镜头,尤其是在有情节的场景中,常常被作为叙事性的描写镜头。
中景画面对于人的手臂活动可以实现一种完美的表现。
4. 近景:表现成年人胸部以上部分或物体局部的画面。
近景画面中被挑选出来的局部不仅可以还用来强调与之有关的某些东西,而且还可以有意忽略其余的部分,从而有助于观众作详尽的观察和仔细的分析,更好的理解画面表达的意义以及传递的信息。
5. 特写:表现成年人肩部以上的头像或某些被摄对象细部的画面。
近距离的表现还可以将具有代表性的细节展示在观众面前,从而准确的表现被摄物体的质感、形体和颜色等。
此外,特写成为最常用,最容易过渡的景别,常常被用作场景转换。
《阳光灿烂的日子》是1995上映的一部电影,本片是姜文导演的处女作,由王朔的小说《动物凶猛》改编。
主要演员有夏雨、耿乐、宁静、陶虹等。
该片讲述了文化大革命时期,一群大院孩子的扯淡的,牛逼的,无聊的,又带有些许暴力、激情以及忧伤的青春时光。
看了整部片子后,电影的结尾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
所以现在我以《阳光灿烂的日子为例》最后三分钟为例具体分析景别的变化给影片叙事与表达上面带来的效果:
临近结尾处马小军在游泳池跳水的片段是全片中不可磨灭的亮点之一。
在这个片段中,摄像综合运用了景别、角度、用光、色彩等多方面的画面造型元素,体现了深厚的功底以及导演在视听语言运用中的样之处。
以下主要通过景别方面,来对这个片段做分析。
这个片段的一开始是一系列拍摄马小军往跳水高台的最顶点上爬的镜头。
在我的理解里,这里的扶梯,其实是在隐喻马小军的生命历程,他不断向上爬,探索着自己的人生之路。
它以一个脚部特写作为开篇镜头开头。
这是由于特写分割了被摄体与环境的空间联系,因而常被用作转场镜头。
这个特写突出和强调了马小军的脚部动作,形成强烈清晰的视觉形象。
马小军爬上高台之后,导演通过一系列多角度仰拍镜头,来渲染马小军的渺小、孤单、彷徨、犹豫的处境。
接下来是一个主观视角的俯拍镜头,通过强烈对比,展现出此时马小军与这些他曾经的朋友已经疏离的关系,也更加突出了马小军被朋友孤立后的孤独。
他们嬉笑打闹的样子也与马小军此时的心理情绪形成对比。
马小军终于鼓起勇气往下跳了,他的入水姿势像一个跳水运动员一样优美,却又如此业余的不断挣扎的掉入水中。
而这同样是一种隐喻。
每个人都有年轻的时候,就像是跳水中的起跳。
因为年轻,我们无所畏惧;因为年轻,我们任意妄为;因为年轻,我们热血冲动;因为年轻,我们迷茫无助;也正是因为年轻,我们犯下了一个又一个错误,一次又一次为年轻交了学费。
导演选择从跳台的背面,以仰拍来展现马小军落下的过程。
因为错误,年轻人落下了,但也是在这里,年轻人开始了重生。
这时的马小军就好像是一把钥匙,开启他自己未来的钥匙。
入水后,导演以多角度的仰拍镜头,突出马小军在水下不断挣扎着游向水面的动作。
游出水面后,从马小军的主观中景镜头里,我们看到了他的朋友们,他们在岸上看着他。
观众清楚的看到,他们的表情是不屑和轻蔑的,又一程度上体现出他们之间已经疏离对立的关系。
最后一个远景镜头,马小军死一样的平躺在水面上,这是象征性
的死亡。
水是人类的起源,在这里象征生命的开端,马小军朋友的行为让马小军意识到,自己再也回不了从前了,所有的欲望也都破碎了。
从前的自己死了,而在这片纯洁碧蓝的池水里,他将获得重生,他将向从前的自己告别,带着重生的自己从原点出发,走向未来。
他的青春绝望地、永远地结束了。
笔者个人很喜欢这部电影,不论是拍摄角度、景别还是光的运用上都做的非常好,感染力很强,很自然地可以将观众带入到那个年代、那段故事以及那种情境之中。
以上是笔者并不成熟的所有解析。
作者单位:西南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广播电视学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