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申克的救赎三幕经典理论分析

合集下载

电影三幕式经典结构教学提纲

电影三幕式经典结构教学提纲

一、三段式结构的建置电影剧本结构的定义是:一系列互为关联的事变、情节和事件按线性安排,最后导致戏剧性结局。

这就意味着,故事是从开端向前发展直到结尾,在剧本的前10分钟需要向观众介绍三件事情:谁是主要人物?戏剧性的前提是什么?戏剧性情境是什么?而这些设置就是为了激发观众的好奇心理机制和对人物的移情心理机制。

在影片《肖申克的救赎》中第一个出现在银幕的人物就是主人公安迪,这是好莱坞电影传统的叙事策略,主人公一定是第一个出现在电影中,而不是过了大半个小时才出现。

《肖申克的救赎》是传统的好莱坞剧情片,选择这样的叙事策略,是为了首先把主人公推出来,从而利用观众对主人公的移情作用和对主人公命运的担忧,把观众引入故事。

当然也有像希区柯克的《精神病人》那样的影片,作为主人公的那个精神病人半个小时后才出现银幕上,这样的电影也同样可以成为经典影片,虽然没有遵循好莱坞传统的三段式叙事规律,但是同样获得了名誉。

由此可见,选择合适的叙事策略在创作电影剧本的过程中至关重要。

有了主要人物,接下来就是建置戏剧性前提,这部影片的戏剧性前提是:安迪被冤枉入狱,他如何才能逃脱这样的命运?戏剧性前提要为剧本引领出一个方向,主人公所有的行为和动作都是为了走向这个方向。

因此,影片中主人公出场遇到的困境就是被冤枉入狱,能够逃离这种命运便成为安迪所有行为动作努力的方向。

他要逃离的是这种没有自由的命运,而不只是逃离监狱而已,逃离监狱是主人公的外在动作,而逃离这种命运才是主人公的内在欲望。

观众之所以看下去,也是为了看看他能不能最终逃离这种命运,或者不能逃离的话,他会经历些什么。

他是最终洗刷冤情被放出来?还是自己逃出来?还是在逐渐适应了监狱的生活?……这有种种的可能性,当然这也是吸引观众看下去的关键。

接下来是对戏剧性情境的建置,戏剧性情境是主人公要完成这个任务的最大障碍,那就是逃离这种命运一定是一项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戏剧性情境一定要跟主人公的冲突相矛盾,是主人公一切欲望动作的阻力。

肖申克的救赎(赏析)主题思想-陈炯

肖申克的救赎(赏析)主题思想-陈炯

《肖申克的救赎》主题鉴赏《肖申克的救赎》是本学期语文课自己阅读的名著,虽然自己以前看过这部影片,但是这一次通过文字的阅读却给我带来不同震撼的情感冲击。

这部作品中包含的深刻而强烈的哲学思想或许不能完全领会但依然带给我巨大的收获,简单的概括一下该作品讲述的一个大银行副安迪被冤枉的指控他杀死了自己的妻子和妻子的情人。

入狱后他运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帮典狱长洗钱逃税,并以此改善了自己在狱中的恶劣状况。

期间用自己的才学帮助狱中许多牢犯,带给他们希望,之后得知有证据证明自己清白,却不能伸冤时,利用十几年挖出的地道成功越狱的故事。

这个故事似乎不是多么的曲折离奇,但却能带给我们如此的情感体验。

我想是在于导演对其主题思想多方位的深刻的表达——自由、希望、与坚持。

《肖申克的救赎》中的自由是一种普通而难得的存在。

一些我们平时完全忽略的状况但是在你入狱后这却显的无比珍贵。

比如影片中瑞德在修葺屋顶时的自述:“我们喝着杜弗伦给我们争取的啤酒,杜弗伦独自坐在阴凉处奇异的笑着,你可以说他想讨好典狱长,博取狱友的友谊。

但我认为他只想重温自由,阳光撒在肩上,突然感觉仿佛是在修葺自家的屋顶,仿佛我们都是自由人。

”另外一个场景就是杜弗伦违规播放音乐时瑞德的自述:“坦白说我现在我都不知道那两个意大利娘们唱的什么,我也不想知道,有些话还是隐藏起来比较美妙,但美妙的让你心痛。

”当你从囚车上缓缓走下来,听见那灰色的囚门关闭时磞的一声,猛然感到这一切都发生了如此的恍惚而又心痛的真实。

从今天起就要被这灰色的高墙围了起来,甚至是一辈子就要被他围着了。

你敢想象吗?当你在家随意的听着音乐时,你难以想到入狱后你要背负着独囚的惩罚才有可能听到。

当你在家修缮自家屋顶时或许有些辛苦,但你更无法想象在狱中这是冒着被推下高楼的危险才惊险换的的片刻自由温暖的感觉。

这一切的一切都是我们生活的平凡小事,而在我们为了工作、婚姻、社交等种种而烦恼不堪抱怨时,我们从未想过我们已经拥有这么多。

结构主义视角下《肖申克的救赎》分析

结构主义视角下《肖申克的救赎》分析

结构主义视角下《肖申克的救赎》分析
《肖申克的救赎》是一部浪漫主义的经典电影。

从结构主义的角度来看,电影描绘了一个充满矛盾冲突的美国笔记账房管理员安迪(Andy)的人生历程。

在安迪服刑之前,他错失了人类无尽的心理需求,包括爱、尊重和安全感。

然而,在肖申克监狱,安迪发现了一个新的世界,它允许他享受自由,尊重个人价值,并可以实现他的梦想。

结构主义观点认为,安迪的梦想是他拯救自己的最终希望,而实现梦想的唯一方法就是逃出监狱。

电影的结构十分巧妙,强调了“从下至上”的概念,表达了“承认现实,改变现实”的理念。

安迪从一名笔记账房管理员变成了一名股市大亨的过程中,表现出自律和精神活力,醒悟了自己的价值,以及追求自由与尊严的决心。

在结构主义观点中,《肖申克的救赎》表明:记住,即使你处于低点,你仍然可以成为一个优秀的人;改变你的现实,你就可以改变自己的宿命;让你的梦想成真,即使是落后的环境,仍然可以有一个希望的未来。

因此,本片给了我们一个鼓舞人心、充满希望的结局:通过勇敢和机智站起来,不要害怕梦想,不忘初心,我们也可以实现我们美好未来的梦想。

肖申克的救赎三幕经典理论分析

肖申克的救赎三幕经典理论分析

四川大学外国语学院王明微 2014141051089 三幕式结构理论分析《肖申克的救赎》——用智慧改变人生在西方的戏剧中,普遍使用“幕”(Act)作为大的单位。

好莱坞许多电影会采用经典的三幕式结构,这意味着在电影的某些特定时刻会出现一些有着特定功能的特定事件,而这些事件往往大都为情节递进和人物塑造服务。

创作者往往利用观众对故事进展的好奇心理和人物的移情作用来开展整部电影的叙事结构。

本文就以影片《肖申克的救赎》为例,来分析这部影片三幕式结构的设置以及主人公安迪如何用智慧改变自己的人生。

电影剧本结构的定义是:一系列互为关联的人物、情节和事件按线性安排,最后导致戏剧性结局。

这就意味着,故事是从开端向前发展直到结尾,在剧本的前几分钟需要向观众介绍三件事情:谁是主人公? 戏剧性的前提是什么? 戏剧性情境又是什么? 而这些设置就是为了激发观众的好奇心理和对人物的移情心理。

经典的三幕式结构具体如下:第一幕:建立起人物关系、介绍中心人物以及其所面临的主要问题,给电影打基础,引起观众注意。

第二幕:复杂的人物关系得到进一步发展,中心人物为解决他所面临的主要问题与困难作斗争,进一步通过矛盾与主要斗争开展情节。

第三幕:强化故事中出现的状况,使之达到一个高潮或是形成一种对抗的局面,中心人物用通常是用戏剧化的方式解决问题,最终获得精神上的满足。

在影片《肖申克的救赎》中第一个出现在银幕的人物就是中心人物安迪。

这是好莱坞电影传统的叙事策略,首先把主人公推出来,从而利用观众对主人公的好奇心和移情作用以及对主人公命运的担忧,把观众逐步带入整个故事。

整部电影有了故事主人公,接下来就是设置戏剧性的前提,这部影片的戏剧性前提是: 安迪被冤枉入狱,他如何才能逃脱这样的命运实现自我救赎呢? 戏剧性前提要为电影引出一个大的方向和目标,主人公所有的言行都是为此而努力奋斗的。

因此,影片中主人公出场遇到的困境就是被冤枉入狱,能够逃离这种命运便成为安迪所有行为动作努力的方向。

电影解析解读肖申克的救赎

电影解析解读肖申克的救赎

电影解析解读肖申克的救赎肖申克的救赎,是由弗兰克·德拉邦特执导的一部经典电影,改编自斯蒂芬·金的小说。

上映于1994年后,这部电影在观众中赢得了巨大的声誉和影响。

它以其深刻的人物刻画、情节发展和哲学思考而闻名于世。

本文将对《肖申克的救赎》进行解析和解读。

一、剧情梗概与人物角色《肖申克的救赎》讲述了银行家安迪·杜弗兰在被错误指控谋杀并入狱后的经历。

在肖申克监狱里,他结识了红,一个懂得在狱内搞定各种事情的老犯人,两人逐渐成为了好友。

安迪利用自身金融背景帮助监狱官员洗黑钱,并在狱长诺顿的威胁下逃亡。

最终,他揭露了狱中腐败的实质,证明了自己的清白并最终获得自由。

在电影中,安迪·杜弗兰以其智慧、耐心和坚韧的品质吸引着观众。

他通过学习、帮助他人和保持内心力量,成功地逆袭了逆境。

而红则是一个机智而深情的角色,替代了安迪成为了朋友和支持者。

这两个人的角色塑造使得观众对影片中的故事和人物情感产生共鸣。

二、主题与意义《肖申克的救赎》探讨了人性、希望和自由等一系列深层次的主题。

首先,人性是该电影的核心主题之一。

通过安迪和其他犯人的互动,电影体现了无论生活环境如何恶劣,人的内心仍然有希望和美好的力量。

安迪为犯人们带来了新的追求、互相帮助和相信的信念,改变了他们对生活的看法。

其次,希望是电影中的重要主题。

安迪在监狱中继续着他的希望,在每个人心中点燃了对自由的渴望。

他展示了无论面对怎样的困境,只要心中充满希望,我们就能够战胜困难,追求美好的人生。

此外,自由也是《肖申克的救赎》所探讨的核心主题之一。

随着故事的发展,自由成为了安迪最大的追求。

他经历了长期的痛苦和煎熬,最终通过自己的智慧和计划实现了自由的重获。

电影通过安迪的故事表达了对自由的渴望和追逐。

三、影片哲学思考《肖申克的救赎》通过对人性、希望和自由的思考,传递出了一些深刻的哲学观点。

首先,电影展现了人性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监狱内的犯人们代表着不同的人性:有些人堕落,有些人追求改变,有些人选择无视。

存在主义视角下《肖申克的救赎》中人物分析

存在主义视角下《肖申克的救赎》中人物分析

存在主义视角下《肖申克的救赎》中人物分析摘要:本文将以存在主义为理论基础,从三个方面对小说中的人物进行分析,即荒谬的人生处境,存在的不同价值以及为救赎自我做出的选择。

通过对人物分析的研究发现,在荒谬的人生处境中他们淡然处之,在监狱这所禁锢的牢笼中他们展现着自己存在的意义,面对痛苦,他们选择自我救赎。

与此同时,本文展示了史蒂芬·金的存在主义关怀,丰富了肖申克救赎的研究视角,为后人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借鉴,鼓励读者通过自由选择去救赎生命的意义。

关键词:存在主义;《肖申克的救赎》;人物分析《肖申克的救赎》主要以肖申克监狱中不同身份的人的不同生活情景为主线,记叙了安迪和黑人瑞德以及布鲁克斯在肖申克被监禁,最后通过不同的方式顺利离开肖申克的故事。

存在主义是萨特的理论,主要包括以下三点:第一,世界是荒诞的;第二,存在先于本质;第三,自由选择。

本文是从存在主义的视角出发对小说中人物进行分析。

一、荒谬的人生境遇1.1布鲁克斯-荒谬的自由在萨特看来,世界是荒谬的,生活是痛苦的。

他认为这个充满丑陋和罪恶的社会必然存在着冲突、斗争和残酷,一切都是荒谬的。

布鲁克斯是一名监狱图书管理员,他在监狱里度过了半个世纪,在他的生命结束时获得假释。

这是每个犯人的梦想,但老布鲁克斯听到这个消息却感到害怕和无助,以至于他想通过再犯一次罪来取消假释。

监狱是囚禁希望和自由的牢笼,但布鲁克斯却认为肖申克就是他的家。

因为他已经适应了监狱生活,完全体制化了,外面正常社会的自由像毒药一样击中了他的心。

当他离开监狱时,他得到了监狱里大多数人想要的自由,这更像是他失去了自己的自由。

这是多么荒谬啊!1.2瑞德-荒谬的监狱假释瑞德是整部小说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瑞德曾经两次被假释审讯官传唤,他迫不及待地要表现出他是如何真正地忏悔和承认自己的错误的。

然而,在当时经验丰富的假释审讯人员看来,所谓的瑞德这样的人的忏悔,只是一种刻意的自由宣言。

此刻,他深刻地意识到,所谓的假释只不过是一种自欺。

电影解析:《肖申克的救赎》情节剖析

电影解析:《肖申克的救赎》情节剖析

电影解析:《肖申克的救赎》情节剖析简介《肖申克的救赎》是一部由弗兰克·德拉邦特导演并由蒂姆·罗宾斯和摩根·弗里曼主演的美国电影。

这部电影于1994年上映,改编自斯蒂芬·金的同名小说,以其深刻的人物形象和扣人心弦的剧情而享誉世界。

剧情概要本片讲述了安迪·杜弗雷恩(蒂姆·罗宾斯饰)被错误定罪并入狱,在肖申克监狱度过了二十年的故事。

在监狱中,他与桑德兰(摩根·弗里曼饰)成为了朋友,并展开了一系列打击犯罪体制的行动。

最终,安迪成功逃脱并曝光了前任犯罪局长等人的腐败行为。

角色分析1.安迪·杜弗雷恩(Andy Dufresne):本片男主角,一个冤案受害者。

他机智、聪明,并利用他的专业技能与狱中囚犯建立起了联系,并最终实现了自己的复仇和逃脱。

2.桑德兰(Ellis 'Red' Redding):本片的叙述者兼主要角色,也是监狱中顶尖的搞定人物。

他在影片中成为安迪的朋友,愿意帮助他完成任务并提供各种资源。

3.诺顿局长(Warden Samuel Norton):肖申克监狱的独裁者,他利用犯人进行非法活动来获取个人利益。

主题探讨1.希望与坚持信念:《肖申克的救赎》主题之一是对希望和信念的探索。

安迪永不放弃对自由和正义的追求,尽管面临着极其恶劣的环境和逆境,但他坚守内心所信仰,并最终实现了自由和复仇。

2.自由与奴役:电影通过描绘监狱生活深刻地探讨了自由和奴役之间的关系。

囚徒们被束缚住,在牢笼中度过他们剩余的生命,而追求自由成为他们内心最强烈的欲望。

3.人性与道德观念:《肖申克的救赎》通过塑造不同角色展现了人性中复杂而矛盾的一面。

从诺顿局长和其他协助其腐败行为的官员到良善而正直的安迪和桑德兰,影片反映了人性在艰难选择面前可能产生的不同结果。

成功之处《肖申克的救赎》在呈现剧情和塑造角色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功。

导演弗兰克·德拉邦特巧妙地将斯蒂芬·金小说中沉重而复杂的主题转化为令人动容和引人入胜的视觉叙事。

肖申克的救赎赏析

肖申克的救赎赏析

禁锢飞向欲望的枷锁--肖申克的救赎赏析一、摘要:《肖生克的救赎》算是一部励志的电影吧,故事发生在肖生克这座监狱里,或者说是地狱里。

故事发生在1947年,银行家安迪,在一个失意的深夜之后,被当作杀害妻子与情夫的凶手送上法庭。

妻子的不忠、律师的奸诈、法官的误判、狱警的凶暴、典狱长的贪心与卑鄙,将正处而立之年的安迪一下子从人生的巅峰推向了世间地狱。

他被判无期徒刑,送进了固若金汤的鲨堡监狱。

在目睹了狱中腐败之后,他自知难以讨回清白,只有越狱才是生路。

于是他开始暗中实施自己的计划,他结识了专在狱中从事黑市交易的罪犯雷,并从雷那里弄来《圣经》和一些最不起眼的小东西。

同时,他坚持近十年接连不断的书信上访,为鲨堡监狱建立了全美最好的监狱图书馆。

他还无私地辅导帮助众多犯人获得了同等学历,使得他们可以在狱中继续学习,为日后重获自由,踏上社会打下基础,同时他还通过自己的才能,成为狱警的帮手,得到典狱长的青睐,成为他的私人助理,这些为他以后的计划的实施提供了有力的帮助,如果没有这些他自己争取来的有力的条件,越狱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

当一个年轻的窃贼告诉安迪他曾在另一所监狱中遇到过杀害安迪妻子和情夫的真正凶手时,安迪再也克制不住自己感情,他希望典狱长能够帮他沉冤昭雪,讨回公道。

谁知,典狱长因为安迪知悉他贪污、受贿的内幕而决意不让安迪重返人间,竟残酷杀害了那个年轻窃贼,并再次将安迪关入黑牢。

忍无可忍的安迪终于在一个雷电交加的夜晚,越狱而出,重获自由。

当翌日典狱长打开安迪的牢门时,发现他已不翼而飞。

预感到末日来临的典狱长在检察人员收到安迪投寄的典狱长的罪证之后,畏罪自杀。

二、关键字:自由希望权利欲望犯罪三、引言:“生命可以归结为一种简单的选择:或忙于真正的生活,或一步一步走向死亡。

”这其实也是每一个人的两个选择,每一个人都一样,从出生到死亡,get busy living or get busy dying ,忙着活,或者等死,所以如何抉择是很重要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川大学外国语学院王明微 2014141051089 三幕式结构理论分析《肖申克的救赎》——用智慧改变人生
在西方的戏剧中,普遍使用“幕”(Act)作为大的单位。

好莱坞许多电影会采用经典的三幕式结构,这意味着在电影的某些特定时刻会出现一些有着特定功能的特定事件,而这些事件往往大都为情节递进和人物塑造服务。

创作者往往利用观众对故事进展的好奇心理和人物的移情作用来开展整部电影的叙事结构。

本文就以影片《肖申克的救赎》为例,来分析这部影片三幕式结构的设置以及主人公安迪如何用智慧改变自己的人生。

电影剧本结构的定义是:一系列互为关联的人物、情节和事件按线性安排,最后导致戏剧性结局。

这就意味着,故事是从开端向前发展直到结尾,在剧本的前几分钟需要向观众介绍三件事情:谁是主人公? 戏剧性的前提是什么? 戏剧性情境又是什么? 而这些设置就是为了激发观众的好奇心理和对人物的移情心理。

经典的三幕式结构具体如下:
第一幕:建立起人物关系、介绍中心人物以及其所面临的主要问题,给电影打基础,引起观众注意。

第二幕:复杂的人物关系得到进一步发展,中心人物为解决他所面临的主要问题与困难作斗争,进一步通过矛盾与主要斗争开展情节。

第三幕:强化故事中出现的状况,使之达到一个高潮或是形成一种对抗的局面,中心人物用通常是用戏剧化的方式解决问题,最终获得精神上的满足。

在影片《肖申克的救赎》中第一个出现在银幕的人物就是中心人物安迪。

这是好莱坞电影传统的叙事策略,首先把主人公推出来,从而利用观众对主人公的好奇心和移情作用以及对主人公命运的担忧,把观众逐步带入整个故事。

整部电影有了故事主人公,接下来就是设置戏剧性的前提,这部影片的戏剧性前提是: 安迪被冤枉入狱,他如何才能逃脱这样的命运实现自我救赎呢? 戏剧性前提要为电影引出一个大的方向和目标,主人公所有的言行都是为此而努力奋斗的。

因此,影片中主人公出场遇到的困境就是被冤枉入狱,能够逃离这种命运便成为安迪所有行为动作努力的方向。

他要逃离的是这种被禁锢下没有自由和希望的命运,而不仅仅是逃离肖申克监狱而已。

逃离监狱只是主人公的外在动作,而逃离这种命运才是主人公最真实的内在渴望。

观众被安迪的渴望深深吸引,想看看他能不能最终逃离这种命运,又或者不能逃离的话,他会经历些什么。

他是最终洗刷冤情被放出来? 还是自己想方设法逃出来? 还是逐渐适应了监狱里的生活?……这种种的可能性,是吸引观众看下去的关键。

接下来就是对戏剧性情境的设置,戏剧性情境是主人公要完成这个任务的最大障碍。

戏剧性情境一定要跟主人公的大方向相冲突矛盾,是主人公一切欲望的最大阻力。

如果戏剧性情境很优越并且能够帮助主人公迅速达成梦想的话,那么这个故事就会平淡无奇;相反越是与主人公欲望相悖的戏剧性情境越是能够引人入胜。

这部影片的戏剧性情境就是: 安迪想要逃离肖申克监狱几乎不可能。

因为,没有人可以证明安迪是无辜的,而且监狱的看守很严,他随时有可能被粗暴的狱警打死,还要忍受某些变态囚犯的性骚扰,在这种身心都受折磨的环境下,活着都成了一种挑战……种种这些告诉我们,安迪逃离这种命运的可能性几乎为零。

而越是把这些矛盾障碍设置得很大,安迪想逃离这种囚禁命运的欲望和困难也就越大,观众就会越发关注主人公的命运和整部电影的情节走向。

《肖申克的救赎》采用严密的人物设置和紧凑的叙事情节,将观众的目光牢牢锁定在电影上。

这可以说使影片成功了一大半。

好的故事的开端和结尾是相互联结的,这一原则也同样适用于电影剧本。

故事的结尾一定是另一个故事的开端,它往往是把原本不可逆转的把主人公的生活和命运带入了一个全新的开始。

如果一部影片的主人公为了某个目标努力奋斗后却仍停留在原有的生活,那么观众一定有一种被欺骗的感觉;即便是主人公最后没有实现目标,真回到了原点,那么经过努力奋斗之后,他的生活一定也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即便回归了原有的生活,心境上也是物是人非。

《肖申克的救赎》中的主人公安迪在经历了整部影片之后,他由寄希望于法律能为自己洗脱罪名,变成了最后靠自己的智慧获得救赎从而改变自己的人生。

表面看来安迪确实实现了他最初的目标———自由,但是此时的“自由”已非彼时的“自由”。

好的影片结尾一定是让主人公以意料之外的方法实现自己在影片最初时的欲望和目标,而电影《肖申克的救赎》基本上做到了这一点。

一个传统的三幕式结构的剧本基本上会有两个情节点的设置从而把整个故事分成三段结构。

那么什么叫情节点呢? 情节点是一个事件,它往往把故事向另一个方向推进。

因此,情节点就是剧本中的两个转变。

仔细分析电影《肖申克的救赎》开端的几个情节的设置,安迪蒙冤入狱,第一个情节是第一个监狱之夜同去的一个新犯人被狱警打死了;第二个情节是他认识了在监狱里什么都能弄到的瑞德并向瑞德买了一把小锤子;第三个情节是他被监狱里号称“三姐妹”的三个男人性侵犯。

这些之所以被称为三个情节而不是三个事件,是因为它们只是主人公安迪监狱生活的体现,他们的出现并没有改变主人公的任何命运,主人公唯一做的就是承受和挣扎。

然而接下来的影片的第一个事件出现了,在为监狱修补屋顶时,安迪急中生
智发挥了自己的金融特长为警备队长海利节省了很多纳税的钱。

从此安迪得到了警备队长的信任,在安迪被“三姐妹”打伤后,警备队长为安迪报了仇,让“三姐妹”从安迪的生活中消失。

这个事件就是影片的第一个情节点,它使主人公由第一段落默默无闻地承受着监狱的种种转变为逐渐融入了监狱生活。

接下来,安迪在监狱里有了地位,他组织建设了监狱图书馆,帮助许多狱友获得高等文聘,继续为监狱长服务金融问题等等,直到汤米出现,让安迪看到了自己出狱的一线希望。

因为汤米能够证明安迪是被冤枉的,但是不幸的是监狱长怕安迪出狱后泄露自己洗钱的罪名,从而杀害了汤米,这一事件使安迪认识到了他在监狱里即使做得再好,也不可能重获自由,最后安迪决定越狱。

汤米被监狱长杀害事件是影片的第二个情节点,这个事件使安迪不再甘心融入监狱的生活等待法律的救赎,而是决定通过越狱实现自我救赎。

电影《肖申克的救赎》之所以被称为经典之作,是因为它的结构不但隐藏在故事之下传达了主题,而且其结构本身就是一个十分深刻的主题。

整个故事的结构是传统的三幕式结构,讲述了主人公安迪被冤入狱最终逃离监狱的故事。

但是这只是这部影片的浅在意义,其深层涵义则来源于三幕式结构。

在悉德·菲尔德的《电影剧本写作基础》中曾把两个情节点划分的三段分别称为:设置、对抗和结局。

设置意在指开端部分前三十分钟对人物和规定情境的设置,中间的对抗部分写人物如何与阻力作斗争,结局讲述矛盾的化解。

我们仔细研究《肖申克的救赎》的深层涵义其实是一种人生的写照,主人公进监狱的过程就像是一个婴儿从小到大的过程,先后经历了孩提时:反抗来到这个世界;中年:融入这个世界;老年:离开这个世界。

于是,返回头来看整部影片的某些情节安排,“三姐妹”对安迪进行性侵犯意味着社会对孩子的性教育,孩子进入整个人生,首先是带着内心的恐惧去观察和生活的,他们往往带有一丝反抗。

这就像主人公安迪刚进监狱的样子,内心恐惧想逃离,但是又没有能力,他不得不接受了这个监狱的教育,包括性教育,最终开始成熟,并且逐步融入监狱生活。

第二阶段则是人逐渐融入了社会,为社会所用。

主人公安迪在影片的第二阶段近乎一个监狱里的高级金融白领,他在监狱里用自己的智慧如鱼得水的工作着,生活着,就仿佛我们成年阶段开始慢慢融入整个社会。

第三个阶段安迪就像看透世事的老人,而且有足够的能力和智慧去摆脱这种人生。

安迪也最终逃离了监狱生活,在海洋的彼岸获得了自由与希望。

整部影片其实阐释了一个道理,人永远也不能放弃目标与希望,要善于用自己的智慧去改变人生。

我想这也是《肖申克救赎》所阐述的更深一层对人生的思考。

电影《肖申克的救赎》就是一个真实人生的写照,它实现了影片的双层次的含义,成为了一个经典。

参考文献:
【1】安晓红.《美国丽人》——经典三幕式结构的理想典范【J】.电影评介.2008
【2】白乐醒,董从斌.希望的力量——重读电影《肖申克的救赎》.【J】.电影评介.2007 【2】陈邵恋.禁锢·希望·自由——解析《肖申克的救赎》意象.【J】.衡水学院学报.2009 【3】周建新.论《肖申克的救赎》的现实意义.【J】.电影文学.2007。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