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译者的主体性谈译者的隐身资料讲解

合集下载

浅论译者的隐身与译者的主体性

浅论译者的隐身与译者的主体性

反对英 美传统 的归化 , 张异化 的翻译 , 目的是 要发 展一 主 其 种 抵御 以 目的语 文化 价 值 观 占主导 地位 的翻 译 理论 和实
践 。 表 现 外 国文 本 在 语 言 和 文 化 上 的差 异 。 以 二 、 者 主 体 性 译
可谓 “ 忠孝难 两全”l _ _ 。 在韦努 蒂看来 ,翻译 不可避 免地会 受 到种族 中心 主义 的干扰 , 国文本在 被翻 译 的过程 中 , 外 总会被 不 同程 度 的消
言, 而其 他语 言相对 而言 是弱势 语言 , 弱势语 言被 翻译 成 在
强 势语 言 时 , 该 使用 异化 策 略 , 者融 人 到原 作 当 中 , 应 译 译
作就 是透 明的玻璃 。 译者也 就 自然 “ 隐身 ” 。 “ 译者 的隐身 ”这一 概念是 劳伦 斯 ・ 韦努 蒂在 1 9 年 提 95 出的 。 以描 述译者 的地位 和翻译活动 。译 者隐身 ” 用 “ 就是 “ 不 可见 性 ” 是指 当 代英 美 文化 中 , 者 的处 境与 所从 事 的 活 , 译 动, 在译 文 中看 不见 译 者 的痕迹 , 文读 者就 像 在读 原 文 。 译 韦努 蒂认 为 ,不可 见性 ”ivs it)是通过 以下两 个步骤 “ ( ii ly n bi 逐渐形 成 的 : 是译者倾 向于翻译 出 可读性 强的 、 道 的译 一 地 文, 形成 “ 明 的翻译 ” 透 。二是 译人语 文 化 的阅读接 受 习惯 。 “ 明 翻译 ” 很难 做 到 的 , 透 是 因为 一部 作 品不 仅包 括 作者 深
他 以翻译理 论 家与译者 的双重 身份跻 身于翻 译研 究领 域 , 翻译 实践广 泛 , 学术视 野 宽广 , 以称得 上是著 作译作 等 身的教授 可

论译者的隐身与现身

论译者的隐身与现身

论译者的隐身与现身在文学作品的创作和传播过程中,译者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他们的工作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是“隐身”的,但其实他们也是“现身”的,因为他们的存在和工作对文学作品的传播和接受产生着重要的影响。

我们有必要对译者的隐身与现身进行深入的探讨。

译者的隐身主要体现在他们在翻译过程中对原著作者的尊重和忠实。

一位优秀的译者应当以尊重原著为首要原则,在尽可能的情况下保持原著文学作品的风貌和风格。

这就需要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做到“不谈自己”,将自己的个人风格和想法尽可能地融入到原著中去。

这种隐身的艺术要求译者有极高的修养和功力,要求他们有深厚的语言功底和文学修养,能够准确地理解原著的内涵和情感,同时又能够恰如其分地用另外一种语言表达出来。

这种工作虽然在表面上是“隐身”的,但其实是需要译者将自己的全部智慧和才情都融入其中。

译者的现身则主要体现在他们对译作的阐释和介绍上。

优秀的译者不仅仅是把原著译成另外一种语言,更重要的是他们需要对原著进行深入的研究和理解,在译作发表后,向读者们作出详细的解释和介绍。

这种现身的工作要求译者具有深刻的文学洞察力和对原著的深刻理解,能够启发读者对原著的更深层次的思考和理解。

这种工作要求译者不仅仅是一个语言的传递者,更是文学作品的解说者和传播者,需要译者具备丰富的文学知识和解读能力。

译者的隐身和现身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他们在翻译过程中的隐身工作为他们在译作介绍和解释中的现身工作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只有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做到了尊重原著和忠实翻译,才能够在译后的工作中做到对原著的深刻解读和对读者的深刻启发。

这种“隐身与现身”的艺术成就了一批又一批优秀的译者,也为文学作品的传播和接受提供了重要的资源和支持。

我们需要对这种“隐身与现身”的工作加以重视和推崇,为优秀的译者提供更好的条件和环境。

近年来,中国文学作品在国际上的传播和接受取得了极大的进展,这离不开一大批优秀的译者的共同努力。

他们将中国的文学作品翻译成各种外国语言,向国际读者介绍和推荐中国的优秀文学作品。

论译者的隐身与现身

论译者的隐身与现身

论译者的隐身与现身翻译是一项至关重要的工作,尤其在国际交流与合作日益频繁的今天更是如此。

翻译工作的本质是通过转换和传递信息实现不同语言、文化和社会背景下的交流。

作为翻译工作的从事者,译者既可以在翻译过程中保持隐身,也可以选择现身亮相。

本文探讨译者在翻译工作中的隐身和现身两种状态,并分析它们对翻译品质和译者形象的影响。

一、隐身译者隐身译者是指做翻译工作时,不以个人身份或名义出现,只将翻译成果呈现给读者或使用方。

在这种情况下,译者注重的是文字表达的准确性、文化适应性和语言风格,而不太关注读者对译者本人的认知和评价。

隐身译者的工作相对容易保持一定的客观性和中立性,相对不容易受到外界干扰和干涉。

隐身译者的存在使得读者和使用方能够直接获取到翻译内容,他们往往关心的是翻译的质量和可用性,而对翻译过程和翻译者本身并不十分在意。

在某种程度上,隐身译者是一种“匿名服务”形式,他们的工作关注点在于为读者和使用方传递信息并保障传递质量,而不是为了提高自己的人气和知名度。

隐身译者存在的另一个原因是出于客观需要。

在某些场合,译者可能会面临一些政治、商业和敏感性问题,需要通过隐身工作方式来规避潜在的风险和压力。

在这种情况下,译者需要把自己放在一个比较低的位置,以确保翻译成果的安全和可靠性。

现身译者是指做翻译工作时将自己的身份或名义公开,承认自己的翻译成果或者发布与翻译相关的内容。

现身译者可能是公司雇员、专业翻译、翻译讲师、辞典编撰者等,他们在发布翻译成果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展现了自己的能力和经验。

现身译者的存在使得读者、使用方和同行有更多渠道了解和评价译者的能力和价值。

他们可能会在个人博客、专业网站、翻译社区等平台上发布和分享翻译成果,为翻译行业的发展和提高做出贡献。

他们的活跃与否、品牌影响、商业价值等都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他们的职业发展和获得机会的优劣。

现身译者在宣传和显示自己的过程中会面临一些挑战和困难。

译者的人气和知名度需要通过不断的努力和积累才能达到一定的高度。

从译者的主体性谈译者的隐身

从译者的主体性谈译者的隐身

从译者的主体性谈译者的隐身摘要:近年来译者的身份逐步从原有的“仆人说”的传统翻译观,进一步阐释为“隐身说”的论点,而对于译者新的隐身身份人们仍缺乏细致深入的了解。

以往的讨论多集中于翻译主体是谁本身的探讨,而很少有谈到译者的主体性和译者隐身身份的关系,分别知道译者的隐身身份和译者发挥主体性的作用,却不知二者其实是有机的结合体。

该研究为从译者主体性谈译者的隐身,从如何隐身及隐身的深层原因探讨译者的主体作用,对上述两个问题进行阐释,以帮助译者更顺利地完成翻译工作。

关键词:翻译的主体译者身份“隐身说”“透明说”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4)12(c)-0228-011 译者在翻译主体中的重要作用1.1 翻译的主体提到谁在翻译就是在问翻译的主体是谁。

目前有两种观点:翻译的单一主体,翻译的多主体论。

无论是哪一种都在论述它或它们是决定翻译效果的主要因素。

其中单一主体体现了译者的绝对地位,诸如读者、原作者、原文、历史背景都成为了译者这一唯一主体的迎合者。

而在翻译的多主体论中,尽管提升了,读者和原作者的翻译地位,但没有译者这一核心桥梁,将很难体现出他们的主体性,因此虽然我们要考虑到读者,作者的主体作用,但译者的核心主体地位仍然是不可磨灭的。

1.2 译者的主体性无论是单一的主体论还是多主体的翻译观点,译者在翻译过程中都发挥的译者的主体性。

对于译者主体性界定:它是指作为翻译主体的译者在尊重翻译对象的前提下,为实现翻译目的而在翻译活动中表现出的主观能动性,其基本特征是翻译主体自觉的文化意识、人文品格和文化、审美创造性。

(查明建2003)对此,贝尔曼指出:“译者的翻译动机、翻译目的,所采取的翻译立场,所制定的翻译方案,以及所使用的翻译方法使译者成为翻译活动中最积极的因素,他的态度,方法和立场一旦选择,一旦确立,译者也就为自己定了位置,译出的“每一个字都成为了一种誓言”。

(许均,2010,7)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发挥其主体性,选择恰当的策略和语言表达来传达原文的信息和神韵。

从“隐形”翻译看译者的主体性 - Journal of Northeastern University

从“隐形”翻译看译者的主体性 - Journal of Northeastern University
主体性
所谓 “ 译 者 隐形 ” 用 诺 曼 · 夏皮 罗 ( Norman Sharpiro) 的话说就是 : “ 译文应力求透明 , 以致看 起来不像译文 。 好的翻译就像一块玻璃 , ……应 该永远不会引起读者感到他们是在读译作” 。“ 隐 形” 翻译在西方盛行 、发展一时 , 至今仍有相当的 影响 , 笔者认为也是我国目 前翻译的一个主流 。 它的理论源自语言学派“ 不同表层结构可以转换 成同一深层结构” 的原理 , 表现为基 于语义这一 “ 共同内核” 下的不同语言形式的转化 。 这其中具 有代表性的理论标 准有严复提出的 “ 信 ” 、“ 达 ” 、 “ 雅” , 近代西方奈达提出的“ 动态对等” , 还有钱钟
书提出的“ 化境” 论 。 他们都强调根据一种文本提 供的信息 , 采用通顺策略 , 用另一种语言进行最近 似地表达 。 因此目的语读者读到的是流畅 、 通顺 的语言 , 仿佛原文是由目的语所写 , 即为钱钟书先 生所指出的“ 不因语言语文习惯与原作的差异而 露出生硬 牵强的 痕迹 , 又能 完全保 存原 有的风 味” 。 读者在读“ 隐形” 文本时仿佛是在和原作者 直接交流 , 译者在其中则“ 隐形” 不见了 。 这种“ 透 明” 和“ 隐形” 即是要求译者努力保证译文通顺易 懂 , 译文越透明就越看不见译者的存在 , 原作者和 原文意义就被认为 越可见 。 笔者 认为 , 完全 “ 隐 形” 只是一种极至的想法 , 它原本是在要求译者发 挥最小的主体性 , 将原文语义 、 语用和美学功能 , 或者说是“ 意” 和“ 境” 完全转化过来 。 译者是翻译中的枢纽 , 其作用贯穿整个翻译 过程 。 他对原作作者与原作文本进行阐释 、 转换 与再创造 , 以达到介绍给其翻译实践活动的对象 的目的 。“ 主体性” 是指“ 主体在进行对象性活动 中本质力量的外化 , 能动地改造客体 , 影响客体 , 控制客体 , 使客体为主体服务的特性” 。 译者在翻 译中的主体性表现为其主观能动性的发挥 , 这是 一种自觉的人格意识与主观创造的发挥 。 同时 , 能动性也要受客体制约 , 要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前 提 。 因此译者主体性就具体为 , 作为翻译主体的 译者 , 在尊重翻译对象的前提下 , 对文本主观能动 地重建 、 创造以及操纵 。 这其中包括译者基于某 一目的或主体因素下的翻译题材的选择 , 考虑到

对译者角色——“隐身”的分析

对译者角色——“隐身”的分析

[ 关键词] 隐身; 译者地位; 透明;归化翻译 [ 中图分类号 ] 35 H 1. 9 [ 文献标
看 出这是 翻译 过来 的 。译 文 的基调应 和 原文 的基 调

为了使译文流畅 、 通俗易懂 , 泽者总是努力使他 致; 译文要反映出原作者的特点 , 而不能反映译者 们翻译 的文章语言地道 , 可读性强 , 使人们读起来感 自己的特点。 “ 透明” 隐身” 与“ 的完美境界就是 : 译 觉不是 译文 , 而是一篇地道 的原文。为 了使 泽文更 文中不见译者介入的“ 蛛丝马迹 ”原作的精神风貌 , 具有本土气息, 原语 的任何特点都必须被归化 , 就算 纤毫毕现。泽者如何才能达到“ 隐身” 这种至高境界 是原语 自身特有的 , 泽者也要找到对应 的说法。在 呢 ?我们 先来谈 谈 翻译 的原则 。 欣赏一篇翻译 的作 品之后 , 读者了解 了该作品的作 翻译 的原 则 ,又称 翻译 的标准 ,是 指导 翻译 实 者, 并对其文笔给出很高的评价 , 但他们没有想到的 践 , 以及评价译文质量的尺度。 8 1 世纪末 , 爱丁堡大 是之所 以这个作品如此受到广大读者的喜爱 , 者 学 历史 教 授 亚 历 山大 ・ 泰 特 勒 ( l adr rsr 译 F・ Ae ne ae x F 也付 出了非 常多的汗水 , 而在这个作 品中也一定能 T tr19 ) 论 翻译 的原则 》 y e,7 1在《 l 一书 中系统地提 出 找到译者的踪迹 , 这时我们会发现一个 问题 。译者 了进 行翻 译 和评判 翻译 标 准 的三条 基本 原则 : 是否要“ 隐身” 于这些作品之中? 1 .译 文 应 完 全 复 写 出 原 作 的 思 想 。 ( A 二 、 者 的“ 译 隐身” 显 身” 与“ t n l t n s o l gv a c mp ee r n c p f t e r sa i h u d ie o l t t s r t o h a o a i 在翻译研究中, 译者的“ 隐身” 始终是热门话题 , ieso eo gn l ok ) d a f h r ia r. t i w 那 么什 么是 “ 身 ” 隐 呢? 评论 家 和 翻译 家诺 曼 ・ 皮 夏 2 译文的风格和笔调应与原 文的性质相 同。 . 罗 ( om nSai ) N r a hpr 曾经 写 道 : 译 意 味 着 “ 造一 ( h tl a d ma n ro rig s o l b fte o 翻 创 T e s e n n e fw t h ud e o y in h 份不 留翻译 痕 迹 的透 明的文本 。理 想 的 翻译作 品 就 smec aa tra a fte o gn 1) a h r ce st to r ia. h h i 如一面玻璃——只有 当玻璃上有瑕疵 , 例如擦痕或 3 .译 文 应 和 原 作 同 样 流 畅 。 ( rnlin A t st a ao 气泡时 , 人们才会发现它的存在。当然 , 上面最好什 so l aea ee s f h r ia o oio . h udh v l t aeo eo gn l mps in) lh t i c t 么都没有。好的翻译应该让人意识不到它是一部翻 根据翻译 的原则 ,译者的首要任务是准确地传 译作品。” 当代 的翻译家欧阳桢也 曾指 出, 鉴别翻译 达原文的意思 , 次是最大限度地保持原文作者的 其 的标准应有 三条 : 自明 、 信达 、 透明。所谓 “ 透明” 指 风格 , 但不同作者有不同的写作风格 , 要完全和原文 的是应该让读者透过 泽作看到原著 , 而不应让他们 作者风格一致是不现实的 ,翻译中并不存在真正的

论译者的隐身与现身

论译者的隐身与现身

论译者的隐身与现身译者的隐身与现身:打开翻译学的一扇门关键词:翻译者;隐身;现身;困境;挑战一、介绍二、翻译者的隐身翻译者往往不被人们所重视和关注,他们的工作常常被人们所忽视。

翻译者的隐身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翻译者的身份往往被淡化。

在语言交流活动中,翻译者往往只是一个工具,他们的身份和地位常常被忽略。

翻译者常常只是一个将一种语言转化为另一种语言的工具,而不是一个有思想和个性的个体。

2. 翻译者的工作往往被人们所忽视。

在社会中,人们常常只关注最终的翻译成果,而忽视了翻译者的工作过程。

人们往往只看到翻译的结果,而忽视了翻译者在这个过程中所付出的努力和辛苦。

3. 翻译者的能力和贡献往往被低估。

在一些人的眼中,翻译只是一个简单的机械替换过程,而不是一个需要深入理解、把握和转化的过程。

翻译者往往被人们所低估,他们的能力和贡献往往被忽视。

翻译者的隐身是一种社会现象,但同时翻译者也有机会现身并获得应有的关注和认可。

翻译者的现身可以通过以下几个途径实现:1. 提高翻译素质和水平。

翻译者可以通过不断学习和提高自身的翻译素质和水平来实现自身的现身。

只有具备高水平的翻译技能和专业知识,才能在翻译过程中展现出自己的才华和能力。

2. 倡导翻译文化和翻译价值。

翻译者可以通过倡导翻译文化和宣传翻译价值来实现自身的现身。

只有让更多的人了解和重视翻译的重要性,才能提高翻译者的地位和形象。

3. 打破语言和文化的障碍。

翻译者可以通过打破语言和文化的障碍来实现自身的现身。

只有让文化的交流和沟通更加畅通无阻,才能让翻译者的工作得到充分的认可和赞赏。

四、翻译过程中的困境和挑战翻译过程中存在着许多困境和挑战,这是导致翻译者隐身的原因之一。

以下是一些典型的困境和挑战:1. 文化差异。

不同的语言和文化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翻译者需要在这些差异中找到平衡点,以实现准确地翻译。

2. 专业领域。

一些专业领域的翻译需要具备专业知识和技能,翻译者需要不断学习和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

译者主体性的彰显——从韦努蒂的《译者的隐身》谈起

译者主体性的彰显——从韦努蒂的《译者的隐身》谈起

译者主体性的彰显——从韦努蒂的《译者的隐身》谈起温育仙【摘要】本文主要借用韦努蒂在其<译者的隐身>中的观点,来阐述解构主义思潮对翻译研究的影响和启?从而对于提高译者的地位产生了巨大的作用,使译者经历了从幕后到幕前,从隐形人到主体的转变,为翻译研究开拓了广阔的研究空间.【期刊名称】《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0(026)005【总页数】3页(P33-35)【关键词】解构主义;译者主体性;隐身【作者】温育仙【作者单位】太原科技大学,外语系,山西,太原,03002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H315.9翻译在文化交流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但是长期以来人们却忽视了译者在其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没有给译者正确合理的身份定位。

究其原因,这主要是在传统翻译观观照下,必然会出现的结果。

随着解构主义思潮在西方的兴起,给翻译研究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同时也拓宽了研究视野,其中一个重要的贡献就是提高了译者的身份地位,彻底改变了长期以来人们对于译者的看法,使其主体性得到彰显,获得应有的评价。

传统的翻译观诸如语文学派、语言学派等在对翻译的认识上将其局限在语言层面上,认为翻译就是将一种语言表达的东西用另一种语言表达出来,所以一直以来都将“信、达、雅”奉为圭臬,强调译文应该忠实于原文,“忠实”、“客观”就成了基本准则。

译者在翻译时,面对原文和原作者应该保持绝对的服从,亦即原文怎么说,译文也应怎么说。

译者不能够表达自己的想法,应完全客观地尽力将原文在译语中再现出来,在地位上处于附属、从属的位置,自然原作和原作者就是至高无上的。

既然将翻译看成是语言层面的转换,那么长期以来译者就被定位于“仆人”这个传统角色上,是对原作者的忠实的“仆人”。

“这些关于译者形象的比喻,既在一定程度上喻指了翻译的特点和困难,同时也隐含了翻译和译者的价值评价。

[1]”这种传统的“仆人”观念深深地扎根于人们的头脑之中,对翻译工作者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译者的主体性谈译
者的隐身
从译者的主体性谈译者的隐身
摘要:近年来译者的身份逐步从原有的“仆人说”的传统翻译观,进一步阐释为“隐身说”的论点,而对于译者新的隐身身份人们仍缺乏细致深入的了解。

以往的讨论多集中于翻译主体是谁本身的探讨,而很少有谈到译者的主体性和译者隐身身份的关系,分别知道译者的隐身身份和译者发挥主体性的作用,却不知二者其实是有机的结合体。

该研究为从译者主体性谈译者的隐身,从如何隐身及隐身的深层原因探讨译者的主体作用,对上述两个问题进行阐释,以帮助译者更顺利地完成翻译工作。

关键词:翻译的主体译者身份“隐身说”“透明说” 中图分类号:H0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 3791(2014)12(c)-0228-01
1译者在翻译主体中的重要作用
1.1翻译的主体
提到谁在翻译就是在问翻译的主体是谁。

目前有两种观点:翻译的单一主体,翻译的多主体论。

无论是哪一种都在论述它或它们是决定翻译效果的主要因素。

其中单一主体体现了译者的绝对地位,诸如读者、原作者、原文、历史背景都成为了译者这一唯一主体的迎合者。

而在翻译的多主体论中,尽管提升了,读者和原作者的翻译地位,但没有译者这一核心桥梁,将很难体现出他们的主体性,因此虽然我们要考虑到读者,作者的主体作用,但译者的核
心主体地位仍然是不可磨灭的。

1.2译者的主体性
无论是单一的主体论还是多主体的翻译观点,译者在翻译过程中都发挥的译者的主体性。

对于译者主体性界定:它是指作为翻译主体的译者在尊重翻译对象的前提下,为实现翻译目的而在翻译活动中表现出的主观能动性,其基本特征是翻译主体自觉的文化意识、人文品格和文化、审美创造性。

(查明建2003)对此,贝尔曼指出: “译者的翻译动机、翻译目的,所采取的翻译立场,所制定的翻译方案,以及所使用的翻译方法使译者成为翻译活动中最积极的因素,他的态度,方法和立场一旦选择,一旦确立,译者也就为自己定了位置,译出的“每一个字都成为了一种誓言”。

(许均,2010,7)
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发挥其主体性,选择恰当的策略和语言表达来传达原文的信息和神韵。

而译者自身的水平,也决定了译本的质量。

对此,袁莉提出了以译者为基点(中介)、直接与另外三极,即原作、译作和世界(包括译入语读者)发生关系而构成的新的诠释循环图式,进而明确指出“译者是这个阐释循环的中心,也是唯一的主体性要素。

”因此无论从翻译译者主体的地位上,译者在翻译策略的选择上,与其他因素的关系上,都能体现译者的主体性。

2译者的“隐身”和译作的“透明”
正是由于“仆人说”被广泛的传播与认同,“隐身说'”与
“透明说”便水到渠成般进入了翻译者的视角,和仆人说一样,在“隐身说”中译者也是没有太高的地位,其实译者的隐身便是出于地位的底下。

美国现代翻译家温伯格( Weinberger)抱怨说,自己的翻译作品虽拥有数以百万计的读者,但译本的封皮上却没有自己的名字,因而不过是个无名英雄。

对此钱钟书先生也对此做出了解释:“把作品从一国文字转向另一国文字既不能因语言习惯的差异而露出生硬牵强的痕迹,又能完全保存原有的风味”。

这无疑是一种理想的境界。

因为一方面他指的是要让译文向目的语靠拢,而另一方面用要让译文向原语靠拢。

在译者“隐身”的情况下对于译作透明的理解,翻译家们各执一词。

2.1译文的透明与归化和异化
有的翻译家对透明说的理解为翻译中不要留译者的主观色彩,不要留译者的个性,因此在翻译中他们一切以原文为依归,试图调动一切手段,努力把原文德形式价值与精神风韵都“原汁原味”地传达给目的语的读者在理论上便有了“异化”说和“克己论”。

而对另一些翻译家他们理解的“透明”,着重译文中不留生硬牵强的痕迹,让译文读上去不像译文,换句话说就如傅雷一直强调的“理想的译文仿佛是原作者的中文写作。

”而要做到译文仿佛是原作的写作,译者则不得不“以纯粹的母语”去处理原作中独特的语言表达形式,避免“翻译腔”于是在理论上,便导向了译者在语言转换的“创造”性在翻译实践上,将原文“化为我有”以译文
的“归化”为最终目的。

(许均,2010,7)
更多的翻译家倾向于归化的翻译策略下的隐身或透明的说法。

在实际应用中也更为普遍。

这就像是拿一透明的玻璃,你更希望看到的是玻璃后面的世界。

归化法的采用便是让译文向目的语靠拢,归化的透明说体现在两方面:
(1)通顺。

其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无生词,易懂。

这也体现出以目的语为导向,让读者能够读懂疑译文的目的而体现的隐身的一种翻译策略。

(2)强势文化的植入。

用目的语的语言来看待原文,为了贴合目的语硬要再目的语中找到对应的词曲原语言文化,他凸显了一种强势文化的植入。

例如:给英国人译“您
吃了吗?”仅仅用一句“Hello ”来代替又怎么能体现在汉语中人与人的一种亲近的感情呢?但为了遵从目的语为导向的原则,我们也只能用“ Hello”来译“你吃了吗?”
Don't you think it would be a good idea if I let my hair grow out ?(海明威《雨中猫》)
如果翻译成“要是我把头发留起来你不认为这是个好主意吗?”那么它就保留了英语中即原语特有的否定前移。

尽管读者能读的懂但内心不免有些感觉很奇怪,因为在汉语中平时我们并没有过多的使用否定前移的句子。

而归化翻译则译为“要是我把头发留起来你觉得好不好?”就使得读者更加觉得亲近自然。

如同一篇汉语的文章,没有生涩的感觉产生。

而译者主动的选择归化的翻译方
法减少译文的陌生感,使译文表达更贴近原文,是基于译者的经验,水平和思考后主体性的一种表现。

2.2 “隐身说”与“透明说”的深层原因
产生“隐身说”与“透明说”的深层原因是基于不希望读者
认为是译文的心态。

无论是归化还是异化的翻译办法,其实都是译者不希望读者感到是翻译作品的表现。

(石永浩,2009),就像一部电影的拍摄,没有哪个导演希望观众觉得拍的不是真实的,都尽量用各种技巧是观众相信影片的真实性,让观众与影片产生共鸣。

同样的,隐身的身份,是译者主观上的一种做法,换句话说并不像曾经的“仆人”身份那样,译者不得不忠实于读者和作者两个主人。

原来的退居幕后是因为自己地位的卑微,而现在的退居幕后或隐身更像是翻译这场戏的导演,虽然自己并没有露脸的机会,但翻译作品本身便体现了译者的创造力和能动性。

是译者主动的选择,译者的主体性确定了译者隐身的这一身份。

3结语
基于译者主体性的作用,阐明译者的身份由“仆人说”转向“隐身说”过度,要想做到译文的透明,大多采用“归化的” 翻译策略,同时阐明隐身说是基于译者不希望读者认为是译文的心态。

进而帮助译者理解自己的身份及作用,采用的主要翻译策略,从而更好地进行翻译工作。

参考文献
[1]胡庚申.从“译者主体”到“译者中尤J]•中国翻译,2004(3): 12-18.
[2]许钧.翻译概论[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0.
[3]许均.翻译论[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