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一 老年社会工作理论基础

合集下载

项目一 老年社会工作理论基础2

项目一 老年社会工作理论基础2

作者:李玲
个案工作常用模式
任务中心模式 任务中心模式运用于老年人群体的适用性 介入过程有一定的时间限制,满足老年人对实效性 的要求; 此模式强调的生活上的问题,每个人都会发生,满 足了大多数老年人不愿自己被看作是特别个体的群 体取向的需求; 此模式要求服务对象有充分自主决定的权利,消除 了老年人抗拒被他人指挥的阻碍,使双方能够良好 的互动协调,从而在个案辅导中积极的参与和配合。

建立理性生活方式。在清晰辨别非理性认知的基础上,帮助老年 人找出理性的认知来替代非理性认知,进而逐渐形成理性的生活 方式。

巩固工作效果。帮助老年人积极将建立起来的理性认知运用到自 己的日常生活中去。
作者:李玲
个案工作常用模式
危机干预模式 涵义: 危机干预是指对处在心理危机状态下的个体采取明 确有效措施,使之最终战胜危机,帮助其恢复到危机 以前的行为水平,重新适应生活。
作者:李玲
个案会谈
个案会谈技巧
会谈的准备 环境准备 选择收到干扰最少的时间和地点进行。 房间布置温馨、舒适,色彩简明单纯。 心理准备 保证会谈在良好的情绪状态下进行; 尽可能想到会谈中可能出现的一切情况及其对 应措施。

作者:李玲
老年个案工作的基本原则
尊重 接纳 个别化 服务对象自决 保密
作者:李玲
老年个案工作的基本原则
尊重
尊重老年人的价值观,尊重老年人的选择,承认老年 人对社会的价值,坚信通过专业服务,可以帮助老年 人改善、提升生活质量。 尊重老年人独特的生理、心理及社会性特点,在服务
过程中接纳老年人的想法、感受与行为,不应因老年
人的生理及心理状况、观念、行为等歧视他们和拒绝 服务。

老年社会工作理论基础与主要内容

老年社会工作理论基础与主要内容

老年社会工作理论基础和主要内容
如何应对社如如何会何应应老对对社龄社会会化老老龄龄化化
国际行动纲领
健康老龄化 积极老龄化
老年社会工作理论基础和主要内容
三、 老年社会工作有关理论
社会撤退理论 活动理论 连续性理论 次文化理论 年龄分层理论 相互作用理论 人格持续性理论 其它有关理论
老年社会工作理论基础和主要内容
连续性理论
理论的提出: 该理论的重点在于解释老年人晚年生活 的差异性。
老年社会工作理论基础和主要内容
连续性理论
连续性理论的含义 :
该理论是以对个性的研究为基础的 。 “不论年轻或年老,人们都有不同的个性 和生活方式,而个性在适应衰老时起着 重要的作用。” 中年期的生活方式将会延续到老年期, 或者说老年期的生活方式在很大程度上 会受到中年期生活方式的影响。
不可避免的相互脱离或休闲导致老年人和所在社会其 他成员之间相互作用的减弱,触发这个过程的可以是 这位老人或处于这种环境的其他人。老人可以在同某 些人保持密切关系的同时,与另外一些阶层的人明显 疏远,有可能从一开始.随着与他人的疏远,老人对 自己百般关注;社会中的某些习俗惯例可能使他容易 与人疏远。老龄化过程完成时,个人与社会之间在中 年时存在的平衡就让位于新的平衡.其特点是相互关 系更加疏远,并且老年是社会—工作种理论变基础了和主样要内的容 类型。
老年社会工作理论基础和主要内容
社会撤离理论的评价:
积极意义: 一定程度反映了老年期社会老龄化的事实,总 结了老年人口与社会互动关系的特征. 消极意义: 忽视个性差异; 忽视地位差异; 忽视脱离造成的弊端; 忽视脱离的文化特征; 忽视了老年人口现象的复杂性; 社会撤离理论假设不成立
老年社会工作理论基础和主要内容

老年人社会工作基本理论

老年人社会工作基本理论

一、社会撤离理论(Disengagement Theory)社会撤离理论是在老年社会工作中引起争论最多的理论。

这一理论认为,人的能力会不可避免地随年龄的增长而下降,老年人因活动力的下降和生活中角色的丧失,希望摆脱要求他们具有生产能力和竞争能力的社会期待,愿意扮演比较次要的社会角色,自愿地脱离社会。

在社会撤离理论看来,老年人减少他们的活动水平,减少与人交往,关注内心的生命体验,这会使老年人过上一种平静而令人满意的晚年生活。

而且,老年人主动的撤离社会,能使社会权力井然有序地实现交接,社会也不会因老年人的死亡而功能受损。

因此,社会撤离理论认为,老年人从社会主流生活中的撤离,无论这一过程是因老年人自愿还是由社会起动,对社会和个人都会产生积极影响。

尽管社会撤离理论不乏其合理之处,但其理论前提(假设所有老年人都愿脱离社会)是不成立的,理由如下:(1)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医疗条件的普遍改善,老年人预期寿命延长,他们在离开工作岗位后还可生活20-30年,因此,如何保持他们退休后的活动已成为各国老年社会工作者正在思考的问题。

(2)无法证明老年人退出有用的社会角色必定对社会有利。

事实上,由于每个人在社会结构中所处地位的不同,每个人脱离社会的程度是不一样的。

一些人80岁仍担任国家要职,而一些人55岁就只能提前退休.在文、教、科、卫行业,许多60岁以上的老年人,在社会生活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积极作用。

(3)社会撤离理论忽视了个性在一个人适应衰老过程中所起的作用。

许多老年夫一生中都愿意保持一种活动水平较高的生活方式,这与他们的生活满意度直接相关。

世界范围内出现了越来越多的老年志愿工作者,对这一情形作了最好的诠释。

实际的社会工作也已证明,那些与人交往频繁、积极参与社会生活的老年人比那些独处的老人更倾向于身心健康。

二、符号互动理论(Symbolic interactionism Theoty)符号互动理论有时又称作相互作用理论。

老年社会工作的理论基础(老年社会工作课件)

老年社会工作的理论基础(老年社会工作课件)

二、活动理论
活动理论主张:
第一,老年人应该通过新的参与、新的角色 来改善老年人社会角色中断所引发的情绪低 落,用新的角色替代因丧偶或退休而失去的 角色,在新的社会参与中重新认识自我,把 自身与社会的距离尽量缩小。
二、活动理论
活动理论主张:
第二,活动水平高的老年人比活动水平低的 老年人对生活的满意度指数更高,更能适应 社会。
资料来源:赵学慧.老年社会工作理论与实务.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
导入案例
导入案例中的王老伯远离家人,难免会感到孤独和 寂寞,尤其是老年阶段的身体衰老和疾病缠身更让他感 到了生命的脆弱。俗话说,远亲不如近邻。在孤寂的养 老院生活中,张老伯给了他陪伴与支持,因此,张老伯 离世对他的打击之大可想而知。要想分析清楚王老伯的 状况,并为他提供有针对性且有效的服务,需要以一定 的理论为基础。应该说,每个专业背后都有自己的理论 基础,老年社会工作也不例外。理论通过对众多事物的 总结来解释客观事实的规律,为干预实践提供一定的方 法与视角,指导实践朝正确的方向迈进。
一、脱离理论
该理论指出,脱离现象的出现是多重因素 作用的结果。脱离理论将老化看作是一个 必然性的和普遍性的过程,忽视了个体之 间的差异性。

活动理论
二、活动理论
活动理论(Activity Theory)是1963年由哈 维 格 斯 特 和 埃 尔 布 莱 特 ( Havighurst & Albrecht)提出的一个与老年和老化现象有 关的理论。它认为老人应该积极参与社会生 活,这可以让老年人重新审视自我,保持生 命的活力并维持良好的心理健康水平。
六、年龄分层理论
年龄分层理论认为每个社会成员一生中 都经历着两个过程:
1 一个过程是生命过程; 2 另一个过程是社会变迁过程。

老年社会工作基本理论知识

老年社会工作基本理论知识

老年社会工作基本理论知识一、活动理论活动理论针对社会撤离理论所提出的老年人因活动能力下降和生活中角色的丧失而愿意自动地脱离社会的观点,认为:活动水平高的老年人比活动水平低的老年人更容易感到生活满意和更能够适应社会;老年人应该尽可能长久地保持中年人的生活方式以否定老年的存在,用新的角来取代因丧偶或退休而失去角色,从而把自身与社会的距离缩小到最低限度。

活动理论对老年社会工作的意义在于,无论从医学和生物学的角度,还是从日常生活观察表明,“用进废退”基本是生物界的一个规律,因此,社会工作者不仅要在态度和价值取向上鼓励老年人积极参与他们力所能及的一切社会活动,而且更需要为老年人的社会参与提供更多的机会和条件。

不过,对于活动理论也有人提出一些质疑:第一,怎样界定活动?退休以后在家并不参加社区工作而只是在家种花养鸟或者习字绘画,这是不是活动?第二,晚年生活的满意与否除了活动因素外,是否还和经济收入、生活方式、家庭关糸、机体健康等多个因素有关?第三,一味强调活动是否忽视了老年人个性因素的存在?正因为如此,一些研究者提出了重视个性因素在衰老过程中的起重要作用的连续性理论。

二、社会损害理论和社会重建理论社会损害理论着重讨论的是,有时老年人一些正常的情绪反应会被他人视为病兆而作出过分的反应,从而对老人的自我认知带来损害。

例如,因患老年病而健康受损的老人,询问子女自己是否应该搬过去与其同住。

这种询问就很可能被子女视为老人无能力再作处任何决定的'表现,从此凡事处处为老人作决定。

这种关心久而久之就会对老人产生一种消极暗示,让老人觉得自己的确缺乏能力而把一切决定权都交给子女。

也就是说,接受消极标志的老人随后会进入消极和依赖的地位,丧失原先的独立自主能力。

现实生活中有太多的案例表明,对老年人的过分关心导致老年人认为自己无用的错误认知,从而对老年人的身心带来损害。

这一理论对老年社会工作者具有深刻的启示意义,它至少告诉我们,有些所谓的老人问题大多是被标定的结果,也是老年人自己受消极暗示所产生的连锁反应,因此,在帮助老年人的过程中,不仅要切实地帮助老人解决实际问题,同时也需要协助老人增强信心和提升能力。

老年社会工作的基本理论

老年社会工作的基本理论
老年社会工作旳基本理论
理论:何谓与何为?
我国《当代汉语词典》: “人们由实践概括出来旳有关自然界和社
会旳知识旳有系统旳结论。”
美国《哈珀柯林斯社会学词典》:
理论: (1)由逻辑旳或数学旳陈说所连接旳一组假设或命题,它
对经验现实旳某一领域或某一类现象提出解释。
“理论是一组相互联络旳命题,其中某些命题能够经过经验检验。”(林南)
5.自怨自艾型
这种类型旳老人和愤怒型旳老人相比较,相同之处于于 年轻旳时候事业都没有成就,或者遭受重大挫折,总之, 人生到处不顺利或不得志。
两者不同之处于于愤怒型旳老人常把自己旳不得志都归 罪于别人,而自怨自艾型旳老人则只抱怨自己,以为都 是自己不努力或者没能力才虚度终年。
所以,心里郁闷、沮丧、消沉、常有“人老珠黄不值 钱”、“活着没有意思,只有死才干解脱”旳悲观、悲 观旳思想。
4.愤怒型——这种人格类型旳老人一般在年轻旳时候碌碌 无为,甚至有失败和遭受重大挫折旳经历,因而到了晚年就 非常伤悲,但此类老人常将自己旳失败归咎于客观原因,或 者抱怨环境太差使其无法发展,或者指责别人从中作梗致使 自己不能作为,等等,故而经常牢骚满腹,愤世嫉俗,常和 别人发生冲突。情绪方面旳失衡,又会造成此类老人在生理 方面旳病症,最终影响健康和寿命。
实际上在海外专业旳老年个案工作中确实已经 采用了这种辅导技巧。
八、老年人格类型理论
美国有心理学家按照人格与调适情况,将老人分为下列五 种类型:
1、成熟型——具有这种人格特征旳老人从幼年至中年, 环境顺遂事业成就,从而能够平稳地进入老年,对于退休 和老化能够理智地表达接受,不悲观、不退缩、既但是于 进取也但是于自我防卫。
例如,我们社会旳大多数男子都有有关在合适旳年龄 从学校毕业、开始工作、结婚、建立家庭,然后到达 他们专业旳顶峰和退休旳预期。

老年社会工作的理论基础

老年社会工作的理论基础
晶态能力:一个人通过其液态智力所 学到并得到完善的能力,是通过后天 的学习和经验的积累而发展起来的。
老年社会工作
老年人的智力状况:
液态智力
出现退化
晶态智力
有所提高
老年社会工作
2. 老年人记忆的变化
记忆是个体对其经验的识记、保持和再现(回忆和再认)。
短时记忆:对于刚刚看过或听过的、当时还在脑子里留
性格是个人对现实的稳定的态度和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
更加成熟:性格的消极方面逐渐减少、积极方面逐渐增

老年 人的
退行:再次显现出年轻时的性格特征
性格
逆反:出现与年轻时相反的性格特征
老年社会工作
4.老年人情绪的变化
情绪是人对事物、事物的属性以及事物之间联系的一种特殊的态度。
关切自身健康状况的情绪活动增强
(5)皮肤感觉方面,触觉、温度觉、痛觉都出现减退、迟钝
老年社会工作
三、 老年人的常见病及预防
可发生在生命各个阶段的疾病
老年期 疾病
从中年起病,延续到老年期
老年期开始发病,是老年期的特有疾病
老年社会工作
1、 老年病的临床特征
(1) (2) (3)
多病性及多脏器病变 症状和体征不典型
发病急且进展快
病程长,病情重,恢复慢,并发症多 易发生水、电解质紊乱及意识障碍 对治疗反应差
老年社会工作
二、 老年人的生理老化及其特征
各器官逐渐萎缩,功能逐渐丧失
老年社会工作
1、皮肤及其附属物
(1)皮肤丧失其红润而变得苍白、松弛和皱纹 (2)皮肤和毛发失去光泽、易裂
(3)皮肤干燥易痒
(4)褥疮
(5)皮肤对冷热反应迟钝
老年社会工作
2、 心血管系统

老年社会工作基础理论要点

老年社会工作基础理论要点

老年社会工作基础理论要点老年社会工作首先来说就是一种社会工作的形式,具体来说是因应老年问题产生而产生的一种专业服务活动。

那么,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老年社会工作基础理论要点,欢迎大家参考学习。

定义老年社会工作首先来说就是一种社会工作的形式,具体来说是因应老年问题产生而产生的一种专业服务活动。

它是指受专业训练的社会工作者在专业的价值理念的指导下,充分运用社会工作的理论和方法,为在生活中遭受各种困难而暂时丧失社会功能的老人解决问题、摆脱困境并同时推动更多的老人晚年获得进一步发展的专业服务活动。

理论(一)增权理论增权(empowerment),又译作增能、赋权,是社会工作理论的核心概念,最早出现在上世纪70年代所罗门对美国黑人少数民族的研究,后来逐渐成为社会工作理论和实践框架的重要概念。

在增权这一概念中出现的“权”并不是指“权利”(right)而是指“权力”(power),是指个体改变生活状况和获取资源的控制能力和影响力。

它与无权(powerless)相对应,目的在于帮助无权群体改变现状,减少他们的无力感,激发他们的个人潜能,增加他们对获取社会资源和改善生活状况的能力。

在社会工作者看来,增权不仅是一种目的,更是一种过程,一种介入方式,运用这种方式提升案主的自我效能感和控制力是增权理论的核心要义。

在早期社会工作实践中,增权工作所涉及的对象,集中在弱势群体和富裕地区中的贫困社区,后来由于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环境的变迁,越来越多的个人或群体作为被“去权”(depowered)或被剥夺资源的对象出现在社会工作者的视野中,只要是在生理,心理,政治、经济等方面处于弱势的个人或群体都属于增权的对象。

增权取向的社会工作认为,个人和群体所拥有的权力是不断变化的,无权者通过自己的努力可以改变现状获得权力。

在社会工作者看来,增权是相信每个案主都具备独立解决问题和控制环境的能力,激发他们自身的潜能,使其主动地改变现状。

这一过程是建立在双方信任合作和分享权力的基础之上的,案主和社会工作者是平等的伙伴关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积极评价:
指出了老年人活动和地位的一般特征:老年人 加入老年人的次文化群体,发展出有别于主流文 化的亚文化,可使老年人保持自尊,保持较高的 士气 。
评价
▲消极评价: 不稳定性:
随着老年人数量和交往的增加,老年人不再满足现有 的社会地位,一些老年组织开始组建,构成了潜在的 社会势力。
局限性:不能应用于所有情况和所有老年人
学习活动
1.你是否赞成退休?为什么? 2.老年人如何才能确保健康老龄化? 3.是否存在老年人群所特有的文化? 试举例 4.你愿意从事老年社会工作吗? 你有信心做好吗?
一、老年人与老龄化
老年人的年龄划分标准
谁是老年人? >65岁(发达国家) >60岁(发展中国家) 60-74岁 年轻老人 (the young old) 75-89岁 老老年人(the old old) > 80岁 高龄老人 > 90岁 很老的老年人(the very old) 长寿老人 (the longevous)
活动理论观点基于四个假设之上:
1.老年人的角色丧失越多,参与的活动越少。 2.老年人的自我认识需要在社会活动中形成和 证明。 3.自我认识的稳定性源于角色的稳定性。 4.自我认识越清楚,生活满意度越高。 这四个假设阐明了—种逻辑关系,即生活满意 源于清晰的自我认识,自我认识源于新的角色, 新的角色源于参与社会的程度。
与年龄有关的期望。
它包含在人们对所扮演 角色的反应方式中。期 望并非见诸文字或语言, 它是一种公众意识,公 众共同认可的意识。
年龄分层理论四要素实际上体现了生理人(年 龄、能力)与社会人(角色、期望)之间的关系。 作为一般规律,年龄、能力、角色和期望应是 一致的,但在实际的运转过程中,差异性与不 协调性仍是非常明显的。
主观方面:
相同的背景、问题和利益 ▲老年亚文化群理论的提出: 罗斯提出
理论及其评价:
▲旨在揭示老年群体的共同特征,并认为老年亚文化群 是老年人重新融人社会的最好方式。 ▲只要同一领域成员之间的交往超出和其他领域成员的 交往.就会形成一个亚文化群。老年人口群体正是符 合这个特征的一种亚文化群体。
评价
健康老龄化 积极老龄化
2013-12-3
护理学院
三、 老年社会工作有关理论
社会撤退理论 活动理论 连续性理论 次文化理论 年龄分层理论 相互作用理论 人格持续性理论 其它有关理论
社会撤退理论
社会撤退理论的提出 : 老年学家提出的第一个主要理论,也称脱离理论 或休闲理论。代表作是1961年出版的卡明 和亨利所著《年事日增》。
相互作用理论
主要内容:主要探讨环境、个体及其相 互作用对老龄化的影响。这个理论包括 象征性相互作用理论、标志理论和社会 损害理论等部分。
象征性相互作用理论
社会环境模式:三个关健要素。 其一,对起源于特定环境的规范期望的重 视; 其二,对个人交往作用能力的重视; 其三,对特定环境下的能力与期望之 间主观评价的一致性的重视。
活动理论的评价
积极意义 :
在很大程度上是与我们社会的价值体系相一致的,它 强调参与、活动、与社会的认同。 基本观点受到大多数老年社会工作者的认同。
消极意义 :
活动理论没有回答个性在老年人参与过程中的作用。 未能有效地解释个人经历与老年人晚年活动需求的关 系。
连续性理论
理论的提出: 该理论的重点在于解释老年人晚年生活 的差异性。
年龄分层理论干预因素
内在干预因素: ▲群体流动:指促使年龄层次形成的各种因素,
其中最主要的是出生率、死亡率和迁移 。
▲老龄化因素: 外在干预因素 : ▲分配因素:指给各种年龄的人分配和再分配
合适角色的过程 。
▲社会化因素:
年龄分层理论的不足: 过分狭隘地主要根据按年月计算的年龄 或生命阶段来评价年龄,忽视其它因素。 对个体老龄化的特征、因素分析尚嫌薄 弱,对影响老龄化过程的一系列外因过 程(除已提到的)也未详加论述。
角色理论
角色是个人与社会相互接纳的一种形式。 个体通过角色形成自我概念,获取相应 的社会地位和社会回报;社会通过角色 赋予个人相应的权利、义务、责任和社 会期望。角色是个人以自身对社会的贡 献满足自身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的一种 形式,满足程度随角色变更而提高。
老年人的角色变化表现为角色丧失或中 断,由此引起老年人心理失衡,进而损 害其健康状况。因此,角色理论认为, 老年人适应衰老的途径一是正确认识角 色变换的客观必然性;二是积极参与社 会,寻求新的次一级角色。
生态学说强调在社会体系内的角色选 择和个人调节之间的相互作用。
标志理论
人们在其社会环境中通过与其他人的交往 来认识自我,自我认识源于交往模式。交 往模式的基本原则是以最小的代价从相互 联系中得到最大的酬报。其实质上是以个 体拥有的资源量为基础。交往模式的变化 会直接影响到自我概念的形成。
社会损害理论和社会重建理论
社会撤离理论的含义 :
老年人年事已高、身心衰弱,不适合继续担任社会角 色而应该撤离社会,这既有利于老年人,也有利于社会。 不可避免的相互脱离或休闲导致老年人和所在社会其 他成员之间相互作用的减弱,触发这个过程的可以是这 位老人或处于这种环境的其他人。老人可以在同某些人 保持密切关系的同时,与另外一些阶层的人明显疏远, 有可能从一开始.随着与他人的疏远,老人对自己百般 关注;社会中的某些习俗惯例可能使他容易与人疏远。 老龄化过程完成时,个人与社会之间在中年时存在的平 衡就让位于新的平衡.其特点是相互关系更加疏远,并 且是—种变了样的类型。
项目一 老年社会工作理论基础
一、基础知识 概览 目标 学习活动 主要讲述内容 总结 延伸阅读及思考题
概览
老年人与老龄化 老年社会工作概述 老年社会工作基本理论 老年个案工作 老年小组工作 老年社区工作
目 标
掌握积极老龄化的含义 掌握老年社会工作的主要 理论。 掌握老年社会工作的主要 内容 初步了解老年社会工作的 价值观。 了解老年个案、小组、社 区工作方法
标签论:
人们总是按他人对自己的看法来认识自 我,并形成自我概念。因此,社会对个 人的标定相当重要。社会把老年人标定 为衰弱、无能,对老人的自我认识产生 消极影响。
老年人遭受有关老化的社会成见的 侵害,可能产生角色迷失。而老年 人伸手求援,又进一步被社会认为 是能力衰退的表现,外界的反应进 一步影响到老年人的自我观念,老 年人逐步接受社会所给予的标定, 陷入依赖地位,随着循环的重复, 老人也越陷越深。
各个年龄层对社会的贡献或反应能力: 不同的年龄层具有不同的能力。也就 有不同的社会责任。经济发展、技术 水平、文化观念以及健康状况都会对 年龄层的能力及其贡献产生影响。
年龄层的社会形式。
它是通过社会作用表现出来的, 年龄可以直接起作用.也可以间 接起作用。年龄层及其应承担的 社会作用之间的关系不是固定的 而是灵活的,具有一定的社会发 展的意义,也表现出社会发展对 年龄层的需求。 例如:18岁成人,60岁退休 行政官员任职年龄
他们是? <44岁 青年人 45-59岁 中年人
老龄化(社会老龄化) 发达国家65岁及以上人口达到或超过总
人口的7% ,发展中国家60岁及以上人口达到
或超过总人口的10%时,该国家(或地区)即 称为老龄化国家,达到这个标准的社会即称为 老龄化社会。
如何应对社会老龄化
国际行动纲领
如何应对社会老龄化 如何应对社会老龄化
社会撤离理论
主要观点: 老年人身衰体弱。脱离社会的生理基础。 老年人的脱离过程可能由老年人启动,也可能 由社会启动。脱离社会的动力。 老年人的脱离状态有利于老年人晚年生活.也 有利于社会继承。脱离社会的结果。 老年人的脱离过程具有普遍性和不可避免性。 脱离社会的特征。 社会退离的形式:社会采取必要手段促进撤离 过程;老年人自动退入以个人为中心的生活。
年龄分层理论
提出:赖利和A.福纳提出。它以社会学创立的
角色、地位、规范和社会化为基础.分析了年 龄群体的地位以及年龄在一个特定社会背景下 的含义,试图形成一个理解老年人社会地位的 框架和包括整个人生的老龄化概念。
年龄分层理论的核心内容:年龄与责任、角色 的关系 : 年龄不是—种个人特征.而是一个带有普遍 性的标准,即年龄是现代社会各方面的一个动 态成分。当人们的年龄从—个层次转移到另一 个层次时,社会赋予人们的角色与责任也会发 生相应变化。角色与年龄之间有某些联系(一 种相关关系),尽管二者并非完全对应。就个 体情况面言.其间的差异性是主要的,角色与 年龄的矛盾与统一。
连续性理论
连续性理论的含义 :
该理论是以对个性的研究为基础的 。 “不论年轻或年老,人们都有不同的个性 和生活方式,而个性在适应衰老时起着 重要的作用。” 中年期的生活方式将会延续到老年期, 或者说老年期的生活方式在很大程度上 会受到中年期生活方式的影响。
评价
积极意义:
看到了个体社会老龄化的差异性,并用个性特征予以解释, 弥补了脱离理论和活动理论的欠缺。如赖卡德、利夫森和 彼德森的研究成熟型、摇椅型、装甲型、愤怒型或
现代化理论
考古尔和赫尔姆斯在讨论人口老龄化问 题与现代化的关系时提出的命题。 该理论认为,现代化社会与老年人的关 系具有两重性:一方面推进了人口老龄 化和老年人数的增加。另一方面又削弱 了老年人的社会地位。
强调了个体人格在衰老过程 中所起的作用,但对人格的过 分强调而抹煞了人的个性由于 种种内部或外部因素而改变的 可能性。对人格持续性的强调 还要求老年人保持中年时的生 活态度和生活方式,这对于许 多老年人来说是不适宜也是不 可能的。
பைடு நூலகம்
其它有关理论
交换理论: ▲埃默逊和布劳提出。用以说明存在于年 龄层次中的结构性不平等,从而揭示出老 年人地位下降的原因。它以行为心理学和 功利主义经济学为其理论依据.
社会撤离理论的评价:
积极意义: 一定程度反映了老年期社会老龄化的事实,总 结了老年人口与社会互动关系的特征. 消极意义: 忽视个性差异; 忽视地位差异; 忽视脱离造成的弊端; 忽视脱离的文化特征; 忽视了老年人口现象的复杂性; 社会撤离理论假设不成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