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劳技课过程与方法教学目标的描述与落实

合集下载

劳动技术教学计划

劳动技术教学计划

劳动技术教学计划一、教学目标本次劳动技术教学旨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动手能力,引导学生了解劳动技术中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并在实践中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和合作能力。

具体教学目标如下:1.了解劳动技术的基本概念和发展历程;2.掌握简单的劳动技术操作技能;3.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解决问题的能力;4.促进学生的创造力和团队协作能力的发展;5.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和责任感。

二、教学内容本次劳动技术教学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劳动技术概述:介绍劳动技术的基本概念和发展历程,让学生了解劳动技术在现代社会中的重要性和应用领域。

2.基本工具的使用:教授学生使用一些基本工具的方法和技巧,如锤子、螺丝刀、钳子等。

通过实践操作,让学生熟练掌握工具的正确使用方法。

3.简单机械的制作:引导学生通过简单机械的制作,如弹簧、滑轮等,了解机械原理和机械的组成结构。

4.电子产品的拆解和组装:通过拆解和组装一些简单的电子产品,如手电筒、收音机等,让学生了解电子产品的基本原理和组成部件。

5.小手工制作:鼓励学生进行小手工制作,如纸飞机、折纸等,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动手能力。

6.安全教育:教授学生进行劳动技术操作时的安全知识和防护措施,引导学生养成安全意识和责任感。

三、教学方法1.学生参与型教学法: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和实践操作,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和创造力。

2.实践操作教学法:通过实际操作工具、制作简单机械和电子产品等,让学生亲身体验劳动技术的实践过程,并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3.小组合作学习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鼓励他们共同协作完成任务,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4.案例分析教学法:选取一些实际案例,引导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综合运用知识和技能的能力。

四、教学流程1.导入:通过展示一些劳动技术的实际应用场景,引起学生对劳动技术的兴趣和好奇心。

2.概念讲解:介绍劳动技术的基本概念和发展历程,让学生了解劳动技术的重要性和应用领域。

五年级上册劳技课教案

五年级上册劳技课教案

五年级上册劳技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掌握基本的劳技知识和技能,如手工制作、简单的家政服务、环保意识等。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创新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劳动、自主学习的良好品质,增强团队协作意识。

二、教学内容第一章:劳技概述1. 了解劳技的定义和意义2. 掌握劳技课程的目标和内容第二章:手工制作1. 学习基本的手工制作技巧2. 完成一个简单的手工制作作品第三章:家政服务1. 学习家庭日常清洁的方法2. 学会简单的烹饪技巧第四章:环保意识1. 了解环保的基本知识2. 培养学生的环保行为习惯第五章:团队协作1. 学习团队协作的重要性2. 参与团队协作实践活动三、教学方法1. 实践教学法:通过动手操作,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和掌握劳技知识和技能。

2. 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典型案例,让学生了解劳技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3. 小组讨论法:引导学生进行团队协作,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和团队意识。

四、教学评价1. 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表现,如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创新能力等。

2. 成果性评价:评价学生完成的作品质量,如手工制作、家政服务、环保项目等。

3. 综合性评价:结合学生的课堂表现、实践操作和作品质量,进行全面评价。

五、教学资源1. 教材:五年级上册劳技课教材2. 教具:手工制作材料、家政工具、环保宣传册等3. 设施:教室、实验室、家政操作室等六、教学计划第一章:劳技概述1. 课时:2课时2. 教学内容:了解劳技的定义和意义,掌握劳技课程的目标和内容第二章:手工制作1. 课时:4课时2. 教学内容:学习基本的手工制作技巧,完成一个简单的手工制作作品第三章:家政服务1. 课时:3课时2. 教学内容:学习家庭日常清洁的方法,学会简单的烹饪技巧第四章:环保意识1. 课时:2课时2. 教学内容:了解环保的基本知识,培养学生的环保行为习惯第五章:团队协作1. 课时:2课时2. 教学内容:学习团队协作的重要性,参与团队协作实践活动六、教学安排第一章:劳技概述1. 第1课时:介绍劳技的定义和意义,引导学生理解劳技课程的重要性2. 第2课时:讲解劳技课程的目标和内容,让学生了解学习劳技的目的第二章:手工制作1. 第1-2课时:教授基本的手工制作技巧,如剪切、粘贴、折纸等2. 第3-4课时:学生实践制作一个简单的手工制作作品,如纸飞机、小船等第三章:家政服务1. 第1-2课时:教授家庭日常清洁的方法,如扫地、拖地、整理床铺等2. 第3课时:学生实践进行家庭日常清洁3. 第4课时:教授简单的烹饪技巧,如煮饭、煮面条等第四章:环保意识1. 第1课时:介绍环保的基本知识,让学生了解环境保护的重要性2. 第2课时:培养学生的环保行为习惯,如垃圾分类、节约用水等第五章:团队协作1. 第1课时:讲解团队协作的重要性,让学生理解团队合作的效果2. 第2课时:组织团队协作实践活动,如集体游戏、小组讨论等七、教学活动1. 课堂讲解:教师讲解劳技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

初中劳技课说课稿模板

初中劳技课说课稿模板

初中劳技课说课稿模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们:大家好!今天,我将为大家说课一节初中劳技课,课题为《创意手工制作》。

本次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思维和审美情趣,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劳动的乐趣,感受创造的美好。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了解手工制作的基本知识,掌握基本的手工制作技巧。

2.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对手工制作的兴趣,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和环保意识。

二、教学内容与学时安排本次课程共分为两个部分,总学时为2个课时。

第一部分:手工制作基础知识讲解与示范(1课时)1. 讲解手工制作的工具和材料。

2. 演示基本的手工制作技巧。

3. 分析手工制作中常见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第二部分:学生动手实践与作品展示(1课时)1. 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个手工制作项目。

2. 教师巡回指导,帮助学生解决制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3. 学生完成作品后进行展示,进行互评和自评。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1. 采用讲授法和示范法,向学生传授手工制作的基本知识和技巧。

2. 利用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3. 通过实践操作,让学生亲身体验手工制作的过程,增强动手能力。

四、教学评价1. 过程评价:观察学生在小组合作中的参与程度和协作情况,评价他们在实践操作中的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结果评价:通过学生的作品展示,评价他们的创意思维和审美能力。

3. 反馈评价:课后收集学生的反馈意见,对教学内容和方法进行调整和优化。

五、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准备手工制作的工具和材料,制作教学PPT和示范视频。

2. 学生准备:学生需自备一些基本的手工材料,如彩纸、胶水、剪刀等。

六、教学过程(详细描述教学的每一个环节,包括教师的活动、学生的活动以及预期的教学效果。

)七、板书设计(展示板书的布局和内容,包括主要知识点、操作步骤和关键词汇。

八年级上册劳技教学计划及教案

八年级上册劳技教学计划及教案

八年级上册劳技教学计划及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让学生掌握基本的劳动技能,如扫地、拖地、擦窗户等;(3)培养学生合作劳动的意识,学会与他人共同完成劳动任务。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讲解、示范、实践等方式,让学生掌握劳动技能;(2)采用小组合作、分工明确的方式,让学生体验合作劳动的乐趣;(3)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劳动、尊敬劳动的思想感情;(2)培养学生珍惜劳动成果、感恩他人的美德;(3)培养学生自觉劳动、自主管理的意识。

二、教学内容第一单元:家庭劳动篇第1课:扫地与拖地1. 学习扫地、拖地的正确方法;2. 掌握扫地、拖地的注意事项;3. 养成扫地、拖地的良好习惯。

第2课:擦窗户1. 学习擦窗户的正确方法;2. 掌握擦窗户的注意事项;3. 养成擦窗户的良好习惯。

第二单元:学校劳动篇第3课:教室卫生1. 学习教室卫生的清洁方法;2. 掌握教室卫生的注意事项;3. 养成保持教室卫生的良好习惯。

第4课:操场卫生1. 学习操场卫生的清洁方法;2. 掌握操场卫生的注意事项;3. 养成保持操场卫生的良好习惯。

三、教学方法1. 讲解法:教师讲解劳动技能的正确方法和要求;2. 示范法:教师示范劳动技能,学生跟随模仿;3. 实践法:学生动手实践,教师指导;4. 小组合作法:学生分组合作,共同完成劳动任务;5. 讨论法:学生相互交流劳动心得,分享劳动经验。

四、教学评价1. 学生掌握基本的劳动技能情况;3. 学生在合作劳动中的表现;4. 学生对劳动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五、教学时间本单元共计4课时,每课时40分钟。

六、教学资源1. 教材:八年级上册劳技教材;2. 教具:扫把、拖把、窗户清洁工具、教室卫生工具等;3. 课件:相关劳动技能的图片、视频等;4. 参考资料:关于劳动教育的文章、故事等。

七、教学步骤第1课时:家庭劳动篇扫地与拖地1. 导入新课,讲解扫地与拖地的重要性;2. 演示扫地与拖地的正确方法,让学生跟随模仿;3. 学生分组实践,教师巡回指导;第2课时:家庭劳动篇擦窗户1. 导入新课,讲解擦窗户的重要性;2. 演示擦窗户的正确方法,让学生跟随模仿;3. 学生分组实践,教师巡回指导;第3课时:学校劳动篇教室卫生1. 导入新课,讲解教室卫生的重要性;2. 演示教室卫生的清洁方法,让学生跟随模仿;3. 学生分组实践,教师巡回指导;第4课时:学校劳动篇操场卫生1. 导入新课,讲解操场卫生的重要性;2. 演示操场卫生的清洁方法,让学生跟随模仿;3. 学生分组实践,教师巡回指导;九、课后作业1. 学生回家后,运用所学劳动技能,帮助家长完成家庭劳动;3. 学生家长签字确认,加强对学生劳动教育的监督。

综合实践劳技课教学设计(3篇)

综合实践劳技课教学设计(3篇)

第1篇一、教学背景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综合实践劳技课在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创新精神和社会实践能力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本教学设计旨在通过劳技课程,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体验劳动的乐趣,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 了解劳技的基本概念和重要性。

- 掌握基本的手工制作技能和工具使用方法。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 通过小组合作,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对劳动的热爱和对劳动成果的尊重。

- 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环保意识。

三、教学内容以“环保手工制作”为主题,让学生利用废旧物品制作实用且美观的手工艺品。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情境导入:展示一些精美的环保手工艺品,引发学生对劳技课的兴趣。

2. 提问引导:什么是劳技?劳技对我们有什么意义?(二)讲授新课1. 讲解环保手工制作的重要性:- 节约资源,保护环境。

-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2. 介绍手工制作的基本工具和材料:- 常用工具:剪刀、胶水、针线等。

- 常用材料:废旧纸张、塑料瓶、布料等。

3. 示范手工制作过程:- 选择一个简单的手工艺品,如环保袋、花瓶等,进行现场示范。

(三)实践活动1. 分组: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6-8人。

2. 任务分配:- 每组选择一个手工艺品进行制作。

- 小组成员分工合作,完成制作任务。

3. 指导与反馈:-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在制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 小组之间互相交流,分享制作经验。

(四)展示与评价1. 展示成果:各小组展示自己的手工艺品,分享制作过程和心得体会。

2. 评价:- 教师对学生的作品进行评价,包括创意、实用性、美观度等方面。

- 学生之间互相评价,提出改进建议。

(五)总结与反思1. 总结:回顾本次劳技课的学习内容,强调环保手工制作的意义。

初中劳技说课稿

初中劳技说课稿

初中劳技说课稿一、引言大家好!我是XX,今天我将为大家带来一堂初中劳技课的说课。

本节课的主题是XX,让我们一起来探索劳技的奥秘吧!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了解到劳技的定义、作用以及在现代社会中的重要性。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小组合作、实践操作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对劳技的学习,培养学生对劳动的尊重和对技术的热爱,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劳技的定义、作用以及在现代社会中的重要性。

2.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思考劳技与自己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四、教学过程1.热身导入通过展示一些劳技成果的图片或视频,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他们对劳技的好奇心。

2.概念解释对劳技进行简单的概念解释,让学生了解劳技是指通过劳动和技术手段来改变物质世界的活动,包括手工制作、实践操作等。

3.劳技的作用通过引导学生思考,让他们认识到劳技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如提高劳动效率、丰富人们的生活等。

4.劳技与现代社会通过案例分析或讨论,让学生了解劳技在现代社会中的重要性,如工程建设、智能制造等。

5.实践操作设计一些简单的实践操作任务,要求学生进行小组合作,通过动手实践来体验劳技的乐趣和挑战。

6.总结归纳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并与学生一起回顾所学的知识点,强调劳技的重要性和培养动手能力的意义。

五、课堂延伸1.作业布置:要求学生以小组形式制作一个劳技展板,展示他们在劳技方面的研究成果和创新点。

2.拓展阅读:推荐一些与劳技相关的书籍或文章,引导学生进一步了解劳技的发展和应用领域。

六、板书设计板书内容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的具体情况进行设计,例如:劳技的定义劳技的作用劳技与现代社会七、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设计,学生在理论与实践中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但在教学实践中,还需要更加注重学生的参与和互动,让他们更加积极地投入到课堂中。

劳动技术教学计划

劳动技术教学计划

劳动技术教学计划一、引言劳动技术教学是一门旨在培养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学科。

通过劳动技术教学,可以帮助学生提高创造力和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

本文将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评价方式等方面,详细介绍劳动技术教学计划的制定。

二、教学目标劳动技术教学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使他们能够独立完成一些实际生活中的工作任务。

具体目标包括:1. 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操作技能,使他们能够熟练掌握一些实际工作技能,如木工、电工、焊工等。

2.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造力,使他们能够在实际工作中提出创新的解决方案。

3.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使他们能够与他人合作完成一些工作任务。

三、教学内容劳动技术教学的内容包括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两部分。

1. 理论知识部分:包括相关工作的基本原理、工具的使用方法、安全操作规程等。

2. 实践操作部分:通过实际的操作任务,让学生亲自动手完成一些实际的工作,如制作木制品、焊接金属等。

四、教学方法劳动技术教学应采用多种教学方法,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

1. 示范教学法:教师通过实际操作示范,让学生观察和模仿,逐步掌握相关操作技能。

2. 项目驱动法:教师提供一个实际工作项目,让学生自己组织实施,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能力。

3. 团队合作法:让学生分组合作完成一些工作任务,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五、评价方式劳动技术教学的评价应注重学生的实际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1. 实际操作评价:通过学生的实际操作表现来评价其实践能力和操作技能的掌握情况。

2. 作品评价:通过评价学生完成的实际工作作品,来评价其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能力。

3. 合作评价:通过评价学生在团队合作中的表现,来评价其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六、结语劳动技术教学计划的制定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

通过教学目标的设定、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和评价方式的制定,可以帮助学生提高创造力和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

四年级(上)劳技教案

四年级(上)劳技教案

四年级(上)劳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并掌握一些基本的劳动技能,如整理物品、扫地、擦窗户等。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珍惜劳动成果的观念,增强责任意识。

二、教学内容:1. 第一课时:整理物品教学内容:学会整理自己的书包、书桌,养成物品摆放整齐的良好习惯。

2. 第二课时:扫地教学内容:掌握扫地的正确方法,保持教室卫生。

3. 第三课时:擦窗户教学内容:学会使用擦窗户的工具,保持窗户清洁。

4. 第四课时:整理床铺教学内容:学会整理床铺,保持宿舍整洁。

5. 第五课时:洗手绢三、教学重点与难点:2.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团队协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方法:1. 示范法:教师亲自示范,让学生直观地了解正确的劳动方法。

2. 实践法:学生亲自动手实践,巩固所学技能。

3. 小组讨论法:小组内讨论劳动过程中的问题,共同解决问题。

五、教学准备:1. 教学场地:教室、宿舍等劳动场所。

2. 教学工具:扫把、拖把、擦窗户工具、洗手绢等。

3. 教学材料:劳动指导手册、清洁剂等。

六、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通过讲解劳动的意义,引起学生对劳动的兴趣和重视。

2. 新课导入:教师介绍本节课要学习的劳动技能,如整理物品、扫地、擦窗户等。

3. 教学示范:教师亲自示范正确的劳动方法,让学生直观地了解操作流程。

4. 学生实践:学生分组进行实践活动,教师巡回指导,纠正错误。

5. 小组讨论:学生相互交流劳动过程中的感受和问题,共同解决问题。

6. 总结提升:教师对学生的劳动表现进行评价,引导学生总结劳动技巧。

七、作业布置:1. 课后实践:学生回家后,运用所学劳动技能,帮助家长完成家庭劳动。

八、评价反馈:1. 过程评价:教师在课堂上关注学生的劳动过程,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

2. 成果评价:教师对学生的劳动成果进行评价,如教室、宿舍的整洁程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劳技课过程与方法教学目标的描述与落实 Document serial number【KKGB-LBS98YT-BS8CB-BSUT-BST108】浅谈劳技课“过程与方法“教学目标的描述与落实奉贤区古华中学李国芳一.问题的提出2004年《上海市普通中小学课程方案》(试行搞)提出各学科课程标准编制要体现“课程目标要根据学生不同阶段的发展特点,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方面提出要求,要结合学科特点,呼应课程方案要求。

”这就是上海市二期课改正式提出的“三维目标”。

与一期相比,增加“过程与方法”课程教学目标。

这就是二期课改的一个重点与亮点,也算是二期课改的焦点和难点。

为什么要提出“三维”课程目标它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教育专家已有许多论述,本文不作阐述。

而我们教学第一线教师如何描述与落实“过程与方法”这一目标,也许是一个非常生疏而疑难的问题。

我们多年的教学实践经验与体会是:“知识与技能”目标可以通过钻研教材、教参,基本可以了然于胸,“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也可以在许多评价中得以体现和落实。

唯“过程与方法”这一维度目标,使我们尤其头痛,如何让学生们体验获取知识技能的过程这是当前亟待需要探究和解决的问题。

通过一个阶段的学习、实践与思考,笔者就“过程与方法”这一维度教学目标在中学劳技课教学中的描述与落实谈谈自己的浅薄认识与理解。

二.关于劳技课“过程与方法”教学目标的描述1.依据课程目标设计教学目标,关注“过程与方法”目标的描述。

在现行的《上海市中小学劳动技术课程标准》中课程目标的描述是:通过教与学的实践,使每个学生都“会动手、能设计、爱劳动”,提高学生的技术素养。

与一期的“会动手,爱劳动”相比增加“能设计”三个字。

这九个字的劳技课程目标我们可以理解为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目标相呼应的课程目标。

“能设计”就是二期课程改革劳技学科新增的“过程与方法”的课程目标。

“设计”不但是技术的一个核心概念,更是技术活动的重要过程与方法。

这个目标具体描述就是:通过技术设计活动“使学生了解技术活动的一般过程;掌握基本的技术探究方法,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

其实技术世界就是设计世界,设计的一般过程与方法是:发现问题、明确要求,产生创意、构思方案,表达方案、制作模型,测试评价、不断完善。

以人为本的设计,是解决人的需要。

通过观察、走访、调查分析、收集信息、整理筛选,发现需求是设计的起始点,满足要求是设计的归宿点。

设计活动是创新活动,运用创新方法进行设计。

设计必须遵循科学原理,设计必须考虑客观条件,设计要充分利用客观条件与创造条件进行构思设计方案,运用语言、文字、符号、图样、模型、图表、电脑演示将设计方案与需求者、实施者交流。

实现方案的不断改进,通过优化权衡,实验论证,完善设计方案。

最后通过动手操作,实践,制作符合需求的产品,或解决生活生产中的实际问题。

通过上述一系列技术活动的全过程,从而提高学生的技术素养。

这里的核心就是让学生“亲自动手动脑,亲身实践体验”的技术活动的过程与方法,实现从学会某项技术到掌握会学技术的目标。

这就是课程目标指导下的教学目标“过程与方法”的体现。

2,对不同学段“过程与方法”目标的不同要求和分层描述在阶段目标中,小学作为技术素养的启蒙阶段,着重于培养学生的技术学习兴趣,基本技能及基本的操作规范。

初中阶段着重于培养学生基本的技术素养和解决实际问题的实践能力。

高中阶段着重于发展学生对技术的进一步理解,以提高其技术素养,使学生能正确地使用技术,客观地评价技术。

以下列表分层描述三个学段关于技术活动—设计的“过程与方法”教学目标我们认为以上三个不同学段制定“过程与方法”这一目标水平时所选用了不同行为动词、行为动作以及行为成果。

例如:问题需求:观察发现——调查发现——挖掘发现设计方案:制定(设计草案)—确定(构思方案)—提出(设计方案)设计表达:描述——表达——正确表达工具使用:正确使用(手工工具)—正确使用(工具设施)—规范使用3.针对具体教学内容,对“过程与方法”的确切描述根据课程标准,制定确切的学段、年级教学目标、计划。

根据课标内容与教材,合理组织课堂教学内容,科学地制定课堂教学目标,通过课堂落实教学目标的落实,实现课程总目标。

由于技术世界丰富多彩,我们不可能也没有必要让每位学生都要学习每项技术或接触每个技术领域,我们只能选择一些符合课程标准,适合学段年级教学目标地,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能让学生多一点“亲身体验,亲自动手实践”的实用、通用技术的教学载体进行教学活动来提高技术素养,实现劳动技术课程目标。

因此合理组织教学内容,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并在课标、教材、内容、目标上做到统一。

由于劳技学科与其他学科具有截然不容地结构体系,一般地学科体系都是以知识点衔接为学科体系。

而劳技学科不仅要考虑知识与技能点地衔接,而且还要从工具的使用简单到复杂,材料加工从易到难的梯度以及技术活动全过程分学段年级螺旋递进来构建劳技学科体系。

因此,劳技学科教学首先是教学载体的选择和教学内容的组织,并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制定确切的教学目标。

在教学目标制定描述时,首先明确学生应该学会或掌握的知识与技能点,然后从这些不同的知识技能点寻找获得该项知识技能的过程与方法,让学生进行有效地体验或领会。

当前我们确实看到不少教案的教学目标,把教师教学过程方法作为教学目标中的“过程与方法”来描述,这可确实犯了一个原则性的错误。

例如:“缉纸练习”一课教案“过程与方法”目标描述:(1)讲述操作要领并示范演示。

(2)模仿操作,带线运作。

又如:“布艺创新作品制作”一课教案,“过程与方法”目标描述:(1)模仿制作。

(2)巡视指导。

等等。

也许尚有不少教师把教学过程与方法误作为“过程与方法”的教学目标。

要制定明确的教学目标中的“过程与方法”,首先要制定确切的“知识与技能”的目标要求,再寻找相应的获得这些知识与技能的学“过程与方法”。

如“缉纸练习”一课技能目标定位是:通过缉纸练习,初步学会操作缝纫机带线运作的技能,相对应的“过程与方法”目标应该定位是:通过缉纸练习,体验缝纫机基本操作要领,逐步培养手足协调动作。

又如:“布艺创新作品制作”一课“知识与技能”目标如果定位是:通过创新作品制作实践活动,初步学会运用布艺在设计、裁剪、缝制等基本技术进行技能综合运用的简单创新新方法与技巧。

“过程与方法”目标定位应该是:通过布艺简单创新作品的制作活动,体验布艺作品制作在设计,裁剪、缝制等方面的一般技术创新基本方法。

总之,“知识与技能”目标与“过程与方法”目标是相辅相成的。

前者是使之“学会”目标,后者是使之“会学”目标。

前者显性,后者隐性。

而且,就每堂课来说,所有的的目标都要制定得明确具体,具有针对性,可操作性和可检测性,以及“知识与技能”与“过程与方法”目标的对应性,只是在检测性方面,后者由于隐性而增加难度,需要更多的时间积累。

同时要防止目标制定不可过大,过宽,更不能把教学过程方法误作为“过程与方法”教学目标。

三.关于劳技课“过程与方法”教学目标的落实1.检测“过程与方法”目标的特殊性作为课程目标,三个维度都应该得到关注。

而且能力的问题,情感、态度、价值观的问题,对一个人的一生意义更加深远。

不是说知识、技能不重要,知识、技能仍然是新课程重要的目标,但我们不得不承认,能力与情感、态度、价值观更重要。

知识的、技能的东西是外显的,是比较容易量化的,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是隐性的,难以测量,越到一个人的素质的核心部分,是越难量化的,无论是在学术界,还是我们每个人的感受,都是如此。

我们现在还很难看到后两者的积累到底能给学生带来什么,所以我们许多老师仍然抱着知识本位不放。

教师应该首先看到“过程与方法”这一课程目标所追求的生命力和它将带来的长效。

学生探索新知的经历和获得新知的体验,可能是挫折、失败,也可能学生花了很多的时间和精力,结果却一无所获,但是一个人的学习、生存、生长、发展、创造所必须经历的过程,也是一个人的能力和智慧发展的内在要求。

2.落实“过程与方法”教学目标的方法措施落实“过程与方法”教学目标,主要从改变教法与学法,并在教学“评价”内容、方法上得到体现。

1)在学习的过程中落实“过程与方法”当今的课堂教学应当成为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天地,是落实“过程与方法”目标的有效学习方法。

“自主学习”是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实现学习的主体作用,培养自我意识和自主能力,在自我定向,自我选题,自我激励,自我监控和自我评价学习过程,提高会学习的能力。

“合作学习”是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借助小组和团队的集体智慧、力量,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在培养团队精神的同时更加有效地进行学习。

“探究学习”是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采用探究的方式,是在设定的情境下的探究,学生通过自主、独立地选题、调查、收集资料,处理信息,产生创新并通过表达与交流形成创新设计方案等技术探索创新活动,获得知识技能,发展情感与态度,培养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学习方法和学习过程。

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都是以学生为中心,使学生成为学习和发展的主体。

是达成“过程与方法”目标的有效途径。

2)在指导的过程中落实“过程与方法”新课程标准都是以学生的学为基础提出来的,淡化了教师的主导地位。

但是,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的指导仍然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这种作用是通过学生的主体地位的确立和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效果体现出来的。

布鲁纳认为:“学生是一个积极的探究者。

教师的作用是创设一种能够使学生独立探索的情境,而不是提供现成的知识,学生不是被动的、消极的知识接受者,而是主动、积极的探索者。

”课堂教学虽然应当成为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天地,但教师绝不是袖手的旁观者。

教师应当积极地创设学习情景问题指导学生的学习,引导学生采取适当的学习方法。

教师应当成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主动积极的参与学生的学习过程,在参与的基础上指导。

教师要注意在学生的能力和知识的基础上,指导学生选择适合自身发展需要的学习方法,在指导的过程中和指导的基础上,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丰富学生的知识,发展学生的能力。

3)从学习评价落实“过程与方法”对学生学习的评价对于课程实施具有很强的导向作用。

在评价的内容和形式上我们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a.强调评价在促进学生发展方面的作用,不强调评价的甄别与选拔的功能。

技术教育尤其应该注意。

b.重视学生在信息收集处理,技术设计,操作实践(加工制作),技术评价等方面表现的评价,不能以书面考试和作品好坏为唯一的评价方式。

c.倡导客观记录学生成长过程中的具体事实,不过分强调评价的标准化。

首先,从评价的内容上落实“过程与方法”要评价学生的观察能力、提出问题的能力、做出猜想和假设的能力、收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创新设计的能力、表达交流的能力等,让学生反思自己的表现、体验和进步,记录有代表性的技术活动过程,了解自己的进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