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战斗机大迎角稳定性的方法

合集下载

飞机大攻角俯仰飞行的稳定域分析

飞机大攻角俯仰飞行的稳定域分析

第7卷第4期空 军 工 程 大 学 学 报(自然科学版)V o.l 7N o .42006年8月J OURNAL OF AI R FORCE ENG I NEER I NG UN I VERSITY(NATURAL SC I ENCE ED I TI ON )Aug .2006*飞机大攻角俯仰飞行的稳定域分析邹 毅1,2, 姚 宏2(1 国防科技大学,湖南长沙 410073;2 空军工程大学理学院,陕西西安 710051)摘 要:基于大攻角飞行条件下的动力学方程,定性分析了飞机在大攻角条件下作俯仰飞行的动力学特性。

提出了在不同参数匹配条件下的飞行稳定性,并据此划分了飞机的飞行稳定域。

关键词:大攻角;俯仰飞行;稳定域中图分类号:V2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516(2006)04-0011-02现代战斗机的设计强调飞机在超过失速迎角时也具有机动能力,而大攻角时非定常气动力特性对飞机机动能力有很大影响。

且飞机在大攻角飞行时,容易产生失速、自激振荡等失稳现象而诱发飞行事故。

因此,研究飞机在大攻角飞行条件下的动力学特性和稳定性显得极为重要。

在大攻角飞行中,气动力特性已呈现出明显的非线性,而已有的研究大多是建立在传统气动力数学模型即线性方程基础上的。

这已不能适应大攻角下的飞行特性研究,必须考虑非线性项以及飞行中的气动力响应。

1 系统动力学模型飞机的动力学特性是指飞机在飞行中所出现的动力学行为,理论分析可由非线性动力学方程结合常微分方程的定性理论得出,并可由此对飞行稳定性进行分析。

飞行稳定性是考虑飞机做刚体式运动的稳定性问题。

已知飞机的运动稳定性方程式为I d 2 ~/d t 2-(C m +C m~) ~ -(C m +C m 2 ~/2) ~=0。

式中:I 为转动惯量; ~= - m 表示攻角变化量;C m 、C m 、C m 2,和C m 为动导数,是飞行器做低频俯仰运动时的气动力响应,以k 表示频率,在0<k 1的狭窄频谱内,是不随k 值变化的参数,而只取决于平衡攻角[1]。

飞机大迎角非线性动力学特性分析与控制

飞机大迎角非线性动力学特性分析与控制

2023-11-07CATALOGUE目录•飞机大迎角非线性动力学概述•飞机大迎角非线性动力学模型建立•飞机大迎角非线性动力学特性分析•飞机大迎角非线性控制方法研究•飞机大迎角非线性动力学实验验证•结论与展望01飞机大迎角非线性动力学概述大迎角飞行状态是指飞机在飞行过程中,机翼与相对气流夹角较大的情况。

在这种状态下,飞机会受到较大的气动阻力,同时也会产生一些特殊的动力学行为。

大迎角飞行状态通常发生在飞机进行机动飞行或着陆等情况下,对于飞行安全和性能有着重要的影响。

飞机大迎角飞行状态非线性动力学的基本概念非线性动力学是一门研究非线性系统行为和演化的学科。

非线性系统是指其输出与输入之间不是线性关系的系统。

在非线性系统中,微小的输入变化可能会引起系统行为的显著改变。

非线性动力学研究的内容包括系统的稳定性、分岔、混沌等行为,以及这些行为之间的相互作用和演化。

飞机大迎角非线性动力学研究对于提高飞机的性能和安全性具有重要的意义。

通过研究大迎角飞行状态下飞机的动力学行为,可以更好地了解飞机的气动性能和飞行稳定性,为飞机设计和控制算法优化提供理论支持。

大迎角非线性动力学研究还可以为飞行控制系统的设计和优化提供重要的理论基础和技术支持,提高飞机的机动性和安全性。

飞机大迎角非线性动力学研究意义02飞机大迎角非线性动力学模型建立飞机在非线性大迎角下,气动参数会发生变化,包括升力系数、阻力系数和俯仰力矩系数等。

气动参数气动数据库风洞实验利用已有的气动数据库,对飞机在大迎角下的气动特性进行评估和预测。

通过风洞实验获取飞机在不同迎角下的气动系数,以验证和改进气动模型。

03飞机大迎角气动模型建立0201飞机大迎角运动模型建立六自由度模型考虑飞机的六个自由度,包括纵向、横向、垂直方向上的位移和速度,以及滚转、俯仰和偏航方向上的角度和角速度。

非线性模型描述飞机的运动时,需要考虑非线性效应,如重力、推力和空气阻力等。

稳定性分析通过稳定性分析,确定飞机在各种条件下的稳定性和控制性能。

基于动态逆的战斗机大迎角控制方法[发明专利]

基于动态逆的战斗机大迎角控制方法[发明专利]

专利名称:基于动态逆的战斗机大迎角控制方法
专利类型:发明专利
发明人:季雨璇,王志刚,王业光,王家兴,赵滨,薛艺璇,甄子洋申请号:CN201910659686.8
申请日:20190722
公开号:CN110316358A
公开日:
20191011
专利内容由知识产权出版社提供
摘要:本发明公开了基于动态逆的战斗机大迎角控制方法,针对大迎角飞行状态,采用时标分离方法,把飞机状态变量分解为两组基于不同时间标尺的子系统,分别利用动态逆法求解控制律。

本发明针对姿态角速率回路推导出控制舵面偏角,针对气流角回路推导出姿态角速率。

针对姿态角速率回路带宽选取,考虑到协调控制减小侧滑等因素的影响,选取频带带宽相等。

针对气流角回路指令模型,为满足战斗机飞行品质要求,选择绕速度轴滚转角指令模型为一阶模型,迎角和侧滑角指令模型为二阶模型。

本发明保证了战斗机大迎角下飞行控制系统良好的跟踪性和稳定性,确保及时改出深失速、尾旋等危险状态,对工程实际应用有良好参考意义。

申请人: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地址:210016 江苏省南京市秦淮区御道街29号
国籍:CN
代理机构:南京经纬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代理人:姜慧勤
更多信息请下载全文后查看。

鸭 翼

鸭 翼

鸭翼鸭式布局,是一种十分适合于超音速空战的气动布局。

早在二战前,前苏联已经发现如果将水平尾翼移到主翼之前的机头两侧,就可以用较小的翼面来达到同样的操纵效能,而且前翼和机翼可以同时产生升力,而不像水平尾翼那样,平衡俯仰力矩多数情况下会产生负升力。

早期的鸭式布局飞起来像一只鸭子,“鸭式布局”由此得名。

采用鸭式布局的飞机的前翼称为“鸭翼”。

战机的鸭翼有两种,一种是不能操纵的,其功能是当飞机处在大迎角状态时加强机翼的前缘涡流,改善飞机大迎角状态的性能,也有利于飞机的短矩起降。

真正有可操纵鸭翼的战机目前有欧洲的EF-2000、法国的“阵风”瑞典的JAS-39等。

这些飞机的鸭翼除了用以产生涡流外,还用于改善跨音速过程中安定性骤降的问题,同时也可减少配平阻力、有利于超音速空战。

在降落时,鸭翼还可偏转一个很大的负角,起减速板的作用。

据称,俄罗斯下一代的飞机也考虑使用鸭式布局。

尾翼是安装在飞机后部的起稳定和操纵作用的装置。

一般分为垂直尾翼和水平尾翼。

垂直尾翼由固定的垂直安定面和可动的方向舵组成,它在飞机上主要起方向安定和方向操纵的作用------垂直尾翼简称垂尾或立尾。

根据垂尾的数目,飞机可分为单垂尾、双垂尾、三垂尾和四垂尾飞机。

水平尾翼由固定的水平安定面和可动的升降舵组成,它在飞机土主要起纵向安定和俯仰操纵的作用。

水平屋翼可简称平尾。

有的飞机为了提高俯仰操纵效率,采用的是全动乎尾,即平尾没有水平安定面,整个翼面均可偏转。

有一种特殊的V字形尾翼,它既可以起垂直尾翼的作用,也可以起水平尾翼的作用。

总之,尾翼是用来调整方向及稳定的!翼面积大,调整力强。

而鸭翼根据【距离类型】的不同分为近距耦合鸭翼和远距耦合鸭翼,根据【是否固定】,分为全动式和固定式,功能稍有差别---有人也称它为前置的“尾翼”。

它主要提高的是战斗机在飞行时机翼前部的气流稳定性,并提高飞机的有效升力,增大载重和机动性,同时它还能提高飞机的飞行稳定性。

【就是由于它的“增升”能力,歼-10才具备了在250米起降能力,也就是说能在国内任意8车道以上,有250米直线的公路上紧急起降。

先进战斗机大迎角运动特性分析和试验

先进战斗机大迎角运动特性分析和试验

先进战斗机大迎角运动特性分析和试验
王海峰;杨朝旭;王成良
【期刊名称】《飞行力学》
【年(卷),期】2006(24)2
【摘要】描述了先进战斗机大迎角气动数据库的结构,介绍了使用全局稳定性理论对大迎角特性的预测分析结果和控制律的设计逻辑,之后进行了六自由度仿真计算,并根据飞行品质模拟器评价试验和自由飞试验结果对大迎角运动特性和控制律设计逻辑进行了验证。

【总页数】4页(P5-8)
【关键词】气动数据库;飞行品质模拟;自由飞试验
【作者】王海峰;杨朝旭;王成良
【作者单位】西北工业大学航空学院;成都飞机设计研究所总师办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V212.1
【相关文献】
1.大斜度井眼中钻柱运动特性模拟试验 [J], 温欣;管志川;邵冬冬;周英操
2.大尺度水下综合试验模型拖曳运动特性研究 [J], 郁荣;马向能;孙大鹏
3.氧化锆陶瓷纵扭超声磨削运动特性与试验分析 [J], 马文举;薛进学;杨宇辉;赵恒;胡广豪;隆志力
4.螺旋式分杯机构运动特性分析与试验 [J], 张云飞;李震;张大斌;陈维林;曹阳
5.电传飞控战斗机大迎角特性飞行试验 [J], 王启;张培田;李树有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用X系列研究机的研究成果改善飞机的大迎角操纵品质

用X系列研究机的研究成果改善飞机的大迎角操纵品质

用X系列研究机的研究成果改善飞机的大迎角操纵品质
张立功
【期刊名称】《试飞研究》
【年(卷),期】1998(000)002
【摘要】战斗机把大操纵面、放宽稳定性和电传飞控计算机等结合在一起从而可在极大的迎角下进行机动。

推力矢量技术使可用的迎角包线迅速增大。

F-15、F/A-18、F-16、苏-29、米格-31这些战斗机的共同设计特征是前机身细长,尖头雷达天线罩远在飞机重心前部,在可达到的迎角范围内,随着迎角的迅速增大与细长的前机身相耦合,使这些战斗机对不对称表层涡流分离空气动力现象较为敏感,从而导致大迎角方向发散运动分离、非指
【总页数】5页(P2-5,40)
【作者】张立功
【作者单位】无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V212.128
【相关文献】
1.飞机纵向飞行品质对大迎角气动导数的敏感性研究 [J], 胡朝江
2.超机动飞机飞行控制及大迎角飞行品质研究 [J], 张聪;田福礼;刘超;杨生民
3.某型飞机高亚声速大迎角横向静稳定性改善研究 [J], 陈斌
4.NASA F/A—18大迎角研究机的大迎角参数识别 [J], 马玉香
5.采用机头边条改善飞机大迎角横侧气动特性的风洞试验研究 [J], 祝明红;王勋年;陈洪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航空器的动态稳定性与控制

航空器的动态稳定性与控制

航空器的动态稳定性与控制在广袤的蓝天中,航空器自由翱翔。

然而,这看似轻松的飞行背后,隐藏着一系列复杂而关键的科学原理,其中航空器的动态稳定性与控制无疑是至关重要的方面。

要理解航空器的动态稳定性,首先得明白什么是稳定性。

简单来说,稳定性就是指物体在受到干扰后,是否能够恢复到原来的状态。

对于航空器而言,动态稳定性指的是其在飞行过程中,当受到气流变化、操纵输入或其他外部因素干扰时,能够自动趋向于恢复平衡状态的能力。

航空器的动态稳定性可以分为纵向稳定性、横向稳定性和方向稳定性。

纵向稳定性关乎飞机在俯仰方向上的稳定,也就是机头的上下运动。

比如,当飞机因为气流的影响而机头突然上仰时,如果飞机具有良好的纵向稳定性,它会自动产生一个恢复力矩,使机头重新回到水平位置。

横向稳定性则主要涉及飞机在滚转方向上的稳定,即机翼的左右倾斜。

方向稳定性则侧重于飞机在偏航方向上的稳定,也就是机头的左右转动。

这些稳定性的实现,离不开航空器自身的设计特点。

比如,机翼的形状、位置和面积,尾翼的大小和布局,机身的形状和重量分布等,都对稳定性有着重要的影响。

以机翼为例,上凸下平的形状使得气流在经过时产生压力差,从而产生升力。

同时,机翼的安装角度和位置也会影响飞机的稳定性。

如果机翼位置过高或过低,都可能导致稳定性变差。

控制,是实现和维持航空器稳定性的重要手段。

航空器的控制系统就像是驾驶员手中的“缰绳”,能够对飞机的姿态和运动进行精准的操控。

在现代航空器中,常见的控制面包括副翼、升降舵和方向舵。

副翼位于机翼的后缘,通过左右副翼的差动运动,可以实现飞机的滚转控制。

升降舵通常位于水平尾翼的后缘,用于控制飞机的俯仰运动。

方向舵则位于垂直尾翼的后缘,负责飞机的偏航控制。

除了这些传统的控制面,现代航空器还采用了一系列先进的控制技术。

比如电传操纵系统,它通过电子信号将驾驶员的操纵指令传递给控制面,相比传统的机械操纵系统,具有响应更快、精度更高、重量更轻等优点。

边条机翼布局战斗机稳定性改进研究

边条机翼布局战斗机稳定性改进研究
维普资讯
第 2 O卷
第 2期

行 力 学
V O1 0 N o. .1 2
20 0 2年 6月
FII H T DY A M I G CS
J n 0 2 u e2 0
文 章 编 号 :0 20 5 ( 0 2 0 — 0 5 0 10 8 3 2 0 ) 20 5 — 3
1 纵 、 向 稳 定 性 的 一 般 特 性 横
边 条 机 翼 布 局 是 现 代 战 斗 机 的 典 型 布 局 形 式 之 一 , 布 局 利 用 边 条 在 中 、 迎 角 对 主翼 产 生 有 该 大
利干扰来提 高战斗机大迎 角升力 , 小诱导阻力 , 减 从 而 提 高 战 斗 机 机 动 性 。 然 而 , 一 定 迎 角 范 围 在
维普资讯
5 6
边 条 机 翼 布 局 战 斗 机 稳 定 性 改 进 研 究
钱 丰 学 ,梁 贞桧
( 国 空 气 动 力研 究 与 发 展 中 心 高 速 所 .四 川 绵 阳 6 2 6 ) 中 2 6 1 摘 要 :对 边 条 机 翼 布 局 战 斗 机 的 纵 、横 向 稳 定 性 改 进 措 施 进 行 了研 究 。结 合 具 体 战 斗 机 布 局 .给 出 r
机 纵 、 向稳 定 性 的 不 足 ; 是 采 用 气 动 力 布 局 技 横 二 术 来 提 高 战 斗 机 纵 、 向 稳 定 性 。 种 技 术 比较 而 横 两 言 , 动 布 局 技 术 成 本 低 、 靠 性 好 , 战 斗 机 设 气 可 在 计 中得 到 广 泛 应 用 。 了 提 高 战 斗 机 稳 定 性 , 机 为 飞
设 计 师 和 空 气 动 力 研 究 工 作 者 已 经 对 翼 刀 、 尾 平 布 置 等 气 动 布 局 措 施 进 行 了广 泛 研 究 , 是 随 战 但 斗 机 设 计 概 念 和 具 体 布 局 的 不 同 , 些 措 施 对 气 这 动 特 性 的 影 响 具 有 不 同 的 特 点 。 下 面 以 战 斗 机 F1 6的简 化模 型 ( 为 类 F1 称 6布 局 ) 为边 条 机 翼 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利地实现突防。美国海军航空兵司 研制隐身或部分隐身飞行器, 对现 中将面临严峻的挑战。因此, 必须加
令部和英国费兰蒂计算机有限公司 役的非隐身 飞 行 器 进 行 隐身 改 装 大力度研究发展高性能的隐身飞行
对 微 波 指 示 技 术 进 行 了 深 入 的 研 等。隐身技术的出现打破了世界各 器。
1. 鸭翼和边条
鸭翼和边条都能够在中等以上 迎角时产生有利涡干扰, 从而推迟 机翼气流大面积分离, 并在失速前 提供可观的非线性涡升力, 增大了 失速迎角。由于大迎角气流总是从 飞机后部开始分离, 而鸭翼和边条 安装位置比较靠前, 可以避开分离 流的影响, 因而对提高大迎角横侧 稳定性有积极作用, 各种试验也证 实了这一点。第三代战斗机普遍采 用 了 鸭 翼 、边 条 或 三 翼 面 布 局 形 式 。
舱 后 的 机 身 部 分 开 始 向 机 翼 和 尾 部 下 一 代 战 斗 机 能 够 在 0°~360° 迎
平滑过渡, 形成良好的翼身融合体 角范围内进行无忧虑机动。
造型。
参考文献
1 邓学蓥, 夏雪涧. 工程分离流动力
四 、结 束 语
学. 北京: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
推 力 矢 量 控 制 技 术 也 可 以 弥 补 1991
3. 双垂尾
双垂尾相隔较远, 可以避开机翼 尾流的干扰, 同时也可以减小垂尾 之间的相互干扰。
4. 平尾 苏 - 27 的 全 动 平 尾 位 置 在 机 身
结构的外侧, 偏外侧的全动平尾受 机身结构的遮蔽和机翼涡流的影响 较 低 。 苏 - 27 的 平 尾 除 可 进 行 同 角 度偏转外, 还可差动偏转, 与机翼上 的襟副翼配合进行滚转控制。全动 平尾内侧延伸到发动机舱和垂尾间 的引射夹道的一段, 可以对引射气 流进行加速偏转, 提高平尾效率。
面 积 比 燕 八 哥 大 200 倍 。蜜 蜂 的 形 体 小于麻雀, 但它的雷达散射截面积
界各国重点发展的国防高科技。隐 身技术正在向着综合运用、权衡隐
3 美 国 AD 报 告 .The IR Missile
Counter measures,AD- A286117

比 麻 雀 大 16 倍 。 有 关 科 学 家 正 在 研 身 性 能 和 其 他 性 能 、 扩 展 频 率 范 围
战斗机纵横向稳定性的不足, 其在 苏 - 35 和 F- 22、F- 35 上 都 已 应 用 。 推力矢量控制技术的应用需要先进 的发动机技术和控制技术, 但必须 更 加 注 意 发 动 机 尾 喷 管 、机 身 后 体 、
2 方宝瑞主编.飞机气动布局设计. 北
京 :航 空 工 业 出 版 社 ,1997
3 钱丰学, 梁贞桧. 边条机翼布局战
斗 机 稳 定 性 改 进 研 究 . 飞 行 力 学 .2002
( 6)

首架 A400M 运输机机身开始装配
在德国的 Br emen 举行了启动首架 A400M军用运输机的机身装配( IFA) 工作仪式。
机身装配的开始标志着空中客车公司在德国新工厂的试运行。该工厂 投资 9500 万欧元, 装配厂房面积为 1 0600 平方英尺( 986 平方米) , 能够在 8 个工作日之内完成 A400M机身装配, 包括飞机前部。A400M机身长 32 米, 由 四个主要部件组成, 分别由德 国 、南 非 和 土 耳 其工 厂 制 造 , 这 四 个 部 件 靠半 自动铆接机将它们连接在一起。
5. 机身及座舱布局 从 苏 - 27 采 用 的 气 动 布 局 很 难
明确指出机身范围, 按照传统的概 念 标 准 , 苏 - 27 的 机 身 只 有 在 进 气 道
前的中央翼结构前部到机头的这一 尾翼之间的协调设计。先进的气动
段。为了平衡机翼上洗气流的影响, 布局设计加上推力矢量对于现代战
苏 - 27 前 机 身 呈 弓 形 , 机 头 下 垂 , 座 斗 机 而 言 简 直 就 是 如 虎 添 翼 , 相 信
关键词: 大迎角 稳定性 非对称涡 分离流 推力矢量
成为设计时的关键气动力问题。 一般细长前体战斗机在进行大
迎角机动时, 由于前体会产生非对 称涡, 而且此时飞机的操纵面都已 失速或处于背风区分离流之中, 操 纵效率急剧降低, 所以大迎角时飞 机的纵横向稳定性会变得很差。
自 20 世 纪 70 年 代 以 来 , 战 斗 机 设计的指导思想发生了深刻
究。
国现有的攻防平衡, 显著地提高了
参考文献
3. 应用仿生技术
作 战 平 台( 进 攻 平 台 和 防 护 平 台) 的 1 谭 显 裕.电 光 与 控 制,1997,1
实验证明, 海鸥虽与燕八哥的形 效能, 增强了电子作战能力, 提高了 2 方绍强.飞行器等离子体隐身技术.
体 大 小 相 近 , 但 海 鸥 的 雷 达 散 射 截 目 标 的 生 存 和 突 防 能 力 , 是 当 今 世 现 代 防 御 技 术,2005,4
3. 背腹鳍
背腹鳍对于提高飞机横侧稳定 性的作用是明显的, 而且在整个迎 角范围内都能够发挥一定作用。其
应用机理同垂尾一样, 都能够提供 横侧阻尼稳定力矩, 因而能够起到 提高飞机横侧稳定性的作用。但这 并不意味着多加或加大背腹鳍面积 就一定要比不加或小背腹鳍好, 因 为横侧稳定性太好就会导致机动性 恶化, 而且还会带来结构重量和阻 力的增加。
航空科学技术·2006 年第 4 期
25
学术交流
对称涡的存在产生了与法向力同量 级的侧向力。研究表明, 非对称前体 涡是由于大迎角时绕前体流动对前 体非对称微弱扰动的极端敏感而产 生的, 而现有加工技术是不能消除 前体的微弱非对称的。可以采取人 为加入人工大扰动的方式将加工小 扰动给屏蔽掉, 这样通过改变人为 扰动大小和形式就可以控制非对称 涡的流动, 进而控制飞机的横侧运 动。这一类控制统称为机头控制, 具 体可分为机头主动控制和机头被动 控制。
4. 涡襟翼
涡襟翼与普通襟翼外形类似, 但 工作原理却完全不一样。涡襟翼是 在适当偏度下旋涡诱导的吸力通过它的偏 角可以得到较大的推力分量。大迎 角时, 可以差动偏转涡襟翼而提供 偏航和滚转力矩, 且其大小是随升 力系数增大而增加的。
5. 升力面展向吹气
学术交流
提高战斗机大迎角稳定性的方法
Te ch n iq u e s t o Im p ro ve t h e S t a b ilit ie s o f Co m b a t Aircra ft a t Hig h An g le o f At t a ck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田 云
摘要: 介绍了机头控制提高战斗机大迎角稳定性的方法; 分析 了 加 装 鸭 翼 、边 条 、翼 刀 、涡 发 生 器 、涡 襟 翼 、背 腹 鳍 、展 向 吹 气 、 扰 流 减 速 板 、防 尾 旋 伞 的 气 动 机 理 ; 以 苏 - 27 为 例 , 介 绍 了 气 动 布局中合理搭配和修形对提高飞机大迎角稳定性的作用。
学术交流
和修形可以提高飞机大迎角稳定性 的 , 以 第 三 代 战 斗 机 中 的 苏 - 27 为 例, 分析它是怎样在气动布局上保 证其卓越机动性能的。
1 . 边 条 、翼 身 融 合
翼身融合技术在第三代战斗机 中应用比较广泛, 它所带来的最大 好处是可以保证飞机两个最大的部 件之间产生有利干扰, 使气流平滑 过渡, 减小干扰阻力, 保证飞机稳定 性。
上已进行了多年探索, 取得了一定
“ 波 道 ”, 使 突 防 飞 行 器 在 雷 达 覆 盖 四 、结 束 语
成果, 有的方面已达到实用水平。从
区 的“ 空 隙 ”、“ 盲 区 ”和“ 波 道 ”外 飞
目前, 世界上许多国家和地区都 现在周边环境的发展趋势来看, 我
行, 以避开敌方雷达的探测, 从而顺 在研究和发展飞行器的隐身技术, 国的军用飞行器在未来的作战环境
原 则 设 计 的 战 斗 机 , 容 易 出 现 中 、大 迎角纵横向力矩系数随迎角变化的
一、机头控制提高战斗机大 迎角稳定性的方法
变革, 机动性成为现代战斗机的主 要 指 标 之 一 , 这 就 对 战 斗 机 中 、大 迎
严重非线性或稳定性不足的问题, 这不仅在限制了战斗机机动性能的
经过研究, 得出了采用气动力布 局技术来提高战斗机纵、横向稳定
由于反尾旋伞阻力的作用点(通 常在锁钩处) 远离飞机的重心位置, 因此, 当尾旋中反尾旋伞张开后, 其 阻力将形成一个绕重心的反尾旋偏 航力矩和俯仰力矩。在这两个力矩 的作用下, 尾旋将被迫停止, 迎角回 到失速迎角以下。
三 、气 动 布 局 协 调 的 分 析 在气动布局中有一些合理搭配
26
航空科学技术·2006 年第 4 期
而改变机头形状主要有将机头 圆 截 面 改 为 横 椭 圆 ( 如 苏 - 27) 、脊 形( 如 F- 22) 。螺 旋 绊 线 是 一 对 线 体 由机头尖从上到下呈螺旋线形贴附 在机头表面上, 线的直径与当地附 面层厚度成比率, 在大迎角时, 绊线 与附面层流向近乎垂直, 促使附面 层沿绊线分离, 产生一系列小涡, 组 成机头两侧的对称涡片, 因此可以 消除大迎角时气动力的非对称性。
角气动设计提出了更高要求。研究 发挥, 而且可能危及飞行安全。因 性的一些方法。常规前体在大迎角
表 明 , 现 代 战 斗 机 , 尤 其 是 按 静 稳 定 此 , 战 斗 机 的 纵 、横 向 稳 定 性 问 题 就 时 会 产 生 非 对 称 涡 , 而 正 是 由 于 非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