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诗词

合集下载

统编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必背古诗词梳理及重点赏析

统编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必背古诗词梳理及重点赏析

竹里馆唐王维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翻译:独自闲坐幽静竹林,时而弹琴时而长啸。

密林之中何人知晓我在这里?只有一轮明月静静与我相伴。

作者简介:王维,唐朝著名诗人、画家,字摩诘,号摩诘居士。

唐肃宗乾元年间任尚书右丞,故世称“王右丞”。

王维尤长五言,多咏山水田园,与孟浩然合称“王孟”,有“诗佛”之称。

苏轼评价其:“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代表诗作有《相思》、《山居秋暝》等。

著作有《王右丞集》、《画学秘诀》。

主题思想:这是一首写隐者闲适生活以及情趣的诗,描绘了诗人月下独坐、弹琴长啸的悠闲生活,传达出诗人宁静、淡泊的心境,表现了清幽宁静、高雅绝俗的境界。

重点赏析:全诗描绘出一幅月夜竹林弹琴吟咏图,表现出一种悠然闲适的心境和自得其乐的情趣。

诗人在描写景物时,只用了“幽篁”“深林”“明月”三个词,在写人物活动时,只用了“独坐”“弹琴”“长啸”三个词,却妙趣自成,境界自出,蕴含着一种特殊的艺术魅力。

全诗在语言上从自然中见至味,从平淡中见高韵。

自然平淡的语言美与清幽澄净的意境美和谐地统一起来。

春夜洛城闻笛唐李白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翻译:是谁家精美的笛子暗暗地发出悠扬的笛声。

随着春风飘扬,传遍洛阳全城。

就在今夜的曲中,听到故乡的《折杨柳》,哪个人的思乡之情不会因此而油然而生呢?作者简介: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

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

有《李太白集》传世,诗作中多以醉时写的,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越女词》、《早发白帝城》等多首。

主题思想:本诗写诗人在客居洛阳的一个夜晚,听到抒发离别之情的笛声,引起了思乡之情。

重点赏析:这首诗全篇紧扣一个“闻”字,抒发了诗人闻笛的感受。

(完整word)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词鉴赏(梳理)

(完整word)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词鉴赏(梳理)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词鉴赏(一)竹里馆王维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译文:我独自坐在幽深的竹林,一边弹琴一边高歌长啸。

没人知道我在竹林深处,只有明月相伴静静照耀。

赏析:以弹琴长啸,反衬月夜竹林的幽静;以明月的光影,反衬深林的昏暗,表面看来平平淡淡,似乎信手拈来,随意写趣,其实却是独具匠心的大手笔。

前两句写诗人独自一人坐在幽深茂密的竹林之中,一边弹着琴弦,一边又发出长长的啸声。

其实,不论“弹琴”还是“长啸”,都体现出诗人高雅闲淡、超凡脱俗的气质,而这并非常人可与之共鸣的。

所以后两句说:“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意思是说,自己僻居深林之中,也并不为此感到孤独,因为那一轮皎洁的月亮还在时时陪伴着自己。

容易出现的错别字:篁(皇)啸(肃萧)(二)春夜洛城闻笛李白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译文:夜深人静的时候,不知从谁家响起了悠扬的笛声。

这美妙悠扬的声音,随着春风弥漫了整个洛阳城。

在这静静的黑夜里,忽然听到感人肺腑的折柳曲,有谁不为此勾起怀念故乡的情思啊!赏析:“谁家玉笛暗飞声”,谁家的玉笛,在静夜里悄悄地响起?诗人或许正在读书、闲坐,或做着其他的事。

一曲笛声不期而响,夜深人静,清远而动听。

他被吸引住了,循声望去,却辨不清笛声来自哪里。

“玉笛”,指玉制的笛,或是笛子的美称,或是羌笛的代称,不确定,存疑。

“散入春风满洛城”,春风徐徐,笛声飘散在风中,风又吹送笛声,飘满了洛阳城,让人想到“此曲只应天上有”。

这一句虽带有艺术的夸张,却衬出笛声的动人、夜的安静。

唯其如此,才会在诗人的听觉与想象中飘满洛城,似乎其他的声音都不存在了,似乎全城人都在凝神静听。

“此夜曲中闻折柳”,今夜,缥缈的笛乐中,我听到了思乡怀亲的《折杨柳》。

笛乐飘飘,如此动人,究竟吹的是什么曲子呢?“折柳”,即《折杨柳》,汉代乐府曲名,内容多写离别之情。

“柳”谐音“留”。

古人送别亲友时,折柳相赠,暗示留恋、留念的意思。

七下语文书部编版必背古诗词

七下语文书部编版必背古诗词

七下语文书部编版必背古诗词七年级下册语文书部编版中包含了多首必背的古诗词,以下是部分精选的古诗词内容:1. 《观刈麦》 - 白居易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

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

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

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

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2. 《望岳》 - 杜甫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3. 《春望》 - 杜甫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4. 《江雪》 - 柳宗元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5. 《赠汪伦》 - 李白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6. 《静夜思》 - 李白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7.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 孟浩然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8. 《游子吟》 - 孟郊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9. 《望月怀远》 - 张九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10. 《钱塘湖春行》 - 白居易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这些古诗词不仅在文学价值上具有重要意义,也是中华文化的瑰宝。

通过背诵这些诗词,可以加深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和感悟。

人教版部编七年级下册语文必背古诗文言文(完整版)

人教版部编七年级下册语文必背古诗文言文(完整版)

人教版部编七年级下册语文必背古诗文言文(完好版)1、观沧海曹操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假设出其中;星汉灿烂,假设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2、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3、次北固山下王湾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

归雁洛阳边。

4、天净沙·秋思马致远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5、咏雪〔《世说新语》〕原文: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

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

”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

”兄女曰:“未假设柳絮因风起。

”公大笑乐。

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6、陈太丘与友期〔《世说新语》〕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

客问元方:“尊君在不。

”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

”友人便怒曰:“非人哉。

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

日中不至,那么是无信;对子骂父,那么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译文:陈太丘和朋友相约同行,约定的时间在中午,过了中午朋友还没有到,陈太丘不再等候他而分开了,陈太丘分开后朋友才到。

元方当时年龄七岁,在门外玩耍。

陈太丘的朋友问元方:“你的父亲在吗。

”元方答复道:“我父亲等了您很久您却还没有到,已经分开了。

”友人便生气地说道:“真不是人啊。

和别人相约同行,却丢下别人先分开了。

”元方说:“您与我父亲约在正午,正午您没到,就是不讲信誉;对着孩子骂父亲,就是没有礼貌。

”朋友感到惭愧,下了车想去拉元方的手,元方头也不回地走进家门。

7、论语十二章〔一〕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学而》〔二〕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必背古诗文完整版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必背古诗文完整版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必背古诗文完整版以下是《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必背古诗文完整版》:
1. 唐代:白日依山尽(杨万里)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2. 唐代:春晓(孟浩然)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3. 宋代:赋得古原草送别(白居易)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4. 宋代:游子吟(孟郊)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5. 宋代:回乡偶书(贺知章)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6. 宋代:夜泊牛渚怀古(杨万里)
牛渚西江夜,青桥逆浪来。

忽闻杜鹃声,沉思到玉台。

7. 宋代:泊船瓜洲(杨炯)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8. 宋代:江南逢李龟年(杜甫)
岐王宅里寻常见,动被严嵩拘还。

袖手无缘车马客,贵妃愁对镜台颜。

中宵将至忽自省,善钓无人见钓竿。

悲来月晓皆同泣,闲坐河阳犯晚山。

9. 宋代:静夜思(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10. 宋代:登鹳雀楼(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以上是《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必背古诗文完整版》的十首古诗文。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古诗文全集(注音译文版)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古诗文全集(注音译文版)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古诗文全集(注音译文版)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必背古诗文(注音译文完整版)现在对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所有的古诗文进行了汇集,并且做了多番校对,力求避免错误。

对于难读的字、容易读错的字作了注音,为了便于阅读理解我给每一篇古诗文都配上了白话译文。

祝研究愉快!【第一单元】XXX劝学作者:XXX【原文】初,权谓XXX:“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

XXX:“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yé)!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卿言多务,XXX?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蒙乃始就学。

及XXX过寻阳,与XXX论议,XXX:“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XXX!”XXX:“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XXX之晚乎!”肃遂(suì多音字)拜蒙母,结友而别。

【译文】当初,XXX对XXX说:“你现在当权掌管政事,不可以不研究!”XXX用军中事务繁多的理由来推托。

XXX说:“我难道是想要你研究儒家经典成为传授经书的学官吗?只是应当粗略地阅读,了解历史罢了。

你说军中事务繁多,谁能比得上我呢?我经常读书,(我)自认为(读书对我)有很大的好处。

”XXX于是就开始研究。

等到XXX到XXX的时候,和XXX论议国家大事,(XXX)惊讶地说:“你现在的才干和谋略,不再是以前那个吴县的XXX了!”XXX说:“和有抱负的人分开一段时间后,就要用新的眼光来看待,长兄怎么认清事物这么晚啊!”于是XXX拜见XXX的母亲,与XXX结为朋友才分别。

【第二单元】木兰诗唧(jī)唧复唧唧,XXX当户织。

不闻机杼(zhù)声,惟闻女叹息。

问女XXX,问女XXX忆。

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

昨夜见军帖(tiě),可汗(XXX)大点兵。

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

阿爷无大儿,XXX无长兄。

愿为(wèi)市鞍(ān)马,从此替爷征。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jiān),南市买辔(pèi)头,北市买长鞭。

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滨。

七年级下册必背古诗词13首人教版

七年级下册必背古诗词13首人教版

七年级下册必背古诗词13首人教版第一首:春晓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第二首:江城子江城子,夜半钟,断肠声里,Does she know about me?天上明月光,照的我心头空。

第三首:鹅鹅鹅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第四首:春江花月夜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第五首:别董大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

第六首: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第七首:望海潮[晋]陆游望海潮,壮士一去兮不复返。

第八首:芙蓉楼送辛渐[宋]苏轼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第九首:水调歌头[宋]苏轼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第十首:过春园[唐]李煜春园空人烟,夜来风雨声。

花落满地伤,君王莫恨早。

第十一首:士林夜歌[宋]范仲淹秋皇老矣,独守空房。

人不见,洛水阴平。

第十二首:望天门山[唐]杜牧望天门山,烟雨依旧,箫鼓声声不已。

第十三首:江城子·江雪[唐]柳宗元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必背古诗文(原文+译文)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必背古诗文(原文+译文)

【1】《竹里馆》王维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注释】竹里馆:辋川别墅胜景之一,房屋周围有竹林,故名。

幽篁(huáng):幽深的竹林。

啸(xiào):嘬口发出长而清脆的声音,类似于打口哨。

深林:指“幽篁”。

相照:与“独坐”相应,意思是说,左右无人相伴,唯有明月似解人意,偏来相照。

长啸:撮口而呼,这里指吟咏、歌唱。

古代一些超逸之士常用来抒发感情。

魏晋名士称吹口哨为啸。

【译文】独自闲坐在幽静竹林,一边弹琴一边高歌长啸。

深深的山林中无人知晓,只有一轮明月静静与我相伴。

【2】《春夜洛城闻笛》李白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注释】(1)洛城:洛阳(现在河南洛阳)。

(2)玉笛:精美的笛。

(3)暗飞声:声音不知从何处传来。

(4)春风:另一版本作“东风”。

(5)折柳:即《折杨柳》笛曲,乐府“鼓角横吹曲”调名,内容多写离情别绪。

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后集》卷四:“《乐府杂录》云:‘笛者,羌乐也。

古典有《折杨柳》、《落梅花》。

故谪仙《春夜洛城闻笛》……’杜少陵《吹笛》:‘故园杨柳今摇落,何得愁中曲尽生?’王之涣云:‘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皆言《折杨柳》曲也。

”曲中表达了送别时的哀怨感情。

(6)故园:指故乡,家乡。

【译文】阵阵悠扬的笛声,是从谁家中飘出的?随着春风飘扬,传遍洛阳全城。

就在今夜,听到令人哀伤的《折杨柳》,有谁的思乡之情不会油然而生呢?【3】《逢入京使》岑参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注解】1、故园:指长安,作者在长安有别墅。

2、龙钟:这里是沾湿的意思。

3、凭:托。

【译文】回头东望故园千里,路途遥远迷漫;满面龙钟两袖淋漓,涕泪依然不干。

途中与君马上邂逅,修书却无纸笔;唯有托你捎个口信,回家报个平安。

【赏析】本诗写游客邂逅京使,托他捎带口信回家的情境。

诗来自生活,反映生活,信手写去,不事雕琢,亲切不味,真挚感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过零丁洋》教案
一、教学目标
1.朗读、背诵这首诗,体会诗歌的韵律美。

2.细读诗文、探究主旨、重视积。

3.感受、理解文天祥高尚的民族气节和热诚的爱国情怀。

二、重点难点
1、结合“零丁”一词了解诗意及主旨。

2、结合诗句,悟主旨。

三、学情分析
八年级的学生对古诗歌的学习,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能够通过自己的品析,感悟诗文中所蕴含的情感,要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

对于诗歌的朗读也有一定的基础,只是平时缺少专门的训练,课堂上读的训练,还是应重视。

四、教学过程第一学时
五、教学活动【讲授】过零丁洋
导入新课:同学们,读书,让我们跨越空间,与古人为友。

结识古仁人,我敬佩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远大抱负;结识古仁人,我羡慕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隐逸情怀。

今天,让我们再结识一位朋友,文天祥,并走进他的传世杰作《过零丁洋》
(这样导入既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又为后面学以致用做铺垫)预习导学:一)、作者介绍:
xx,字,一字xx,号,xxxx
人,(朝代)大臣,文学家。

二十岁考中状元,官至右丞相兼枢密使。

祥兴元年(1278)冬,在广东潮阳兵败被俘。

元将劝他写信招降张世杰,文天祥拒绝。

次年被至大都(今北京市),囚禁四年,始终坚贞不屈,被元军
杀害。

其作品有《指南录》、《正气歌》、《过零丁洋》、《文山先生全集》等。

二)、背景介绍:1278年,文天祥率兵与元军作战于广东潮阳一带,不幸在五坡岭被俘。

元军把文天祥囚于船上,元将劝他写信招降宋将张世杰,文天祥拒绝。

经过零丁洋时,他面对浩瀚沧海,感慨国家命运,于是写下这首诗以表明自己的心志。

(设计意图:让学生对作者及写作背景有个全面的认识,能让他们更好的理解诗文的内容和作者的思想感情,为诗文的深入学习作铺垫)
教学过程:
(一)、读诗
问题1:题目中“零丁”是什么意思呢?——地名零丁洋。

整体意思——文天祥路过零丁洋。

此时的文天祥为何会在零丁洋呢?作者此时被元军俘获,是作为俘虏押解路过零丁洋的。

问题2:由此可见,此时的文天祥成为阶下囚,心情自然是零丁的、痛苦的。

诗是在这样的境遇中创作的。

那么这首诗该用怎样的感情,语调去读呢?——应该读出无比沉痛的感情,一种深深的悲凉,一种孤苦伶仃。

问题3:你们觉得整首诗都是这样的基调吗?——不是,诗的尾联应该读出一种高亢激昂的感情,不应再有“零丁”之感。

师:根据刚才的分析我们来读一读。

(出示重点字词)生(读):评价学生诵读效果,出示范读录音。

——再读诗歌。

设计意图:初读诗文感知诗情。

(二)、议诗
活动:我们知道,此时的文天祥已成为阶下囚,但还有好多事情未能完成,说不上何时就将走上刑场。

现在我想化身文天祥把自己的一生记录下来,
以示后人。

请同学们帮我把“我的故事”补说完整。

小组分工合作,提示:分工明确,结合注释及各联诗句。

幻灯片出示故事,总结板书——再读诗歌。

设计意图:了解诗人资料,创作背景同时明了诗歌意思。

(三)、悟诗
师:一个“零丁”牵出文天祥的惶恐路,更道出了文天祥的零丁情,究竟是怎样的惶恐路,又是怎样的零丁情呢。

在这首诗中文天祥到底想表达什么样的情感呢,请同学们,结合具体语句进行分析?
师:预设分析过程:
1.首联:回顾个人和国家两件大事。

文天祥是个饱读诗书的人,参加科举,进而踏入仕途。

他与元军苦战四年,并未能挽救南宋灭亡的命运。

此时,南宋大部江山已落入敌手,自己也兵败被俘。

眼看大势已去,诗人不禁悲从中来。

2.颔联:运用比喻的修辞。

从国势上看,山河破碎,南宋王朝在元军的攻逼之下覆亡在即,一如风中柳絮。

自己也是一生坎坷,当初做官曾因得罪权贵而屡被罢斥;起兵抗元之后,多次兵败。

如今部下将士牺牲殆尽,亲人被元军俘获,自己孤零一人,身陷敌手,一如风雨吹打的浮萍,无所依托。

3.颈联:前一句是追忆过去。

后一句是慨叹眼前。

诗人将地名与自己的感受结合起来,巧妙地用在诗句当中,仿佛这两个地方就是诗人的写照,也有了与诗人一样的感情。

用语双关。

4.尾联:他视死如归,舍生取义,充分体现了他的民族气节。

有着不屈的精神与气魄。

总结:悲伤,悲痛,悲愤,悲壮,舍生取义——再读诗歌。

师:很愉快的解说,让老师领略了同学们大胆的想象,敏捷的思维,严谨的用词。

有了这些强大的支持,老师对下一个环节就更有信心了。

设计意图:明确诗歌主旨。

四、拓展
拓展积累:1、文天祥拒绝降元“留取丹心照汗青”,是个有骨气、爱国的人,你能举出类似的事例吗?
2、你还能写出哪些透着铮铮骨气的古诗词名句?设计意图:学会积累运用,培养写作能力。

结语:
同学们,一曲《过零丁洋》让我们的内心受到了深深地震撼!文天祥的躯体倒下了,但是他的精神却升上了历史的高度。

在这样和平安定的年代里,我们应该更爱我们的祖国。

我们每一位同学都应该“做一个具有正能量的人”,树立报效祖国的远大理想,勤奋进取,努力学习,为振兴中华打好坚实的文化基础。

愿同学们早日成材,梦想成真!
作业:课后查阅欣赏文天祥的《正气歌》。

体会一下文天祥那一身浩然正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