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材第一单元第一课沁园春长沙课件—语文统编版必修上册
合集下载
语文统编版必修上册第1课《沁园春 长沙》(共39张ppt)

挥斥方遒 ( qiú) 浪遏( è )飞舟
竞自由 苍茫 漫江碧透
关于诗歌 包括(诗、词、曲)
古体诗
旧体诗
绝句(五绝/七绝)
诗
近体诗 律诗(五律/七律 )
歌 新体诗 格律诗
自由诗
关 于 词 的 知 识
1、词兴于隋唐,盛于宋代,是一种和乐可唱、 句式长短不齐的诗体,所以又叫长短句。也称曲 子、曲子词、诗余、乐府等。
起始三句: 独立寒秋图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时间
地点
人物 事情(环境)
作用:交待了时间、地点、人物和特定的环境,把读者 带进了高远的深秋境界,凸显了人物卓然独立的形象; 为下文写景和抒情作了铺垫
橘湘 独 子江 立 洲北 寒 头去 秋 。 ,,
独立寒秋图
1.诗歌语言跳跃性很大,语序往往倒装, 成分也常省略。请用正常的语序、散 文的语言来表述这三句诗。
写秋景的诗句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李煜《相见欢》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杜甫 《登高》
碧云天,黄花地,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 林醉?总是离人泪。 ——王实甫《西厢记》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张继《枫桥夜泊》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刘禹锡《秋词》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王勃《滕王阁序》
寒塘渡鹤影,冷月葬花魂 ——曹雪芹 《红楼梦》
其色惨淡,烟霏云敛;其容清明,天高日晶; 其气栗冽,砭人肌骨;其意萧条,山川寂寥。
——欧阳修《秋声赋》
秋景共性:肃杀、萧条、凄凉、感伤
一代伟人毛泽东,他眼中的秋天是什么样呢?
竞自由 苍茫 漫江碧透
关于诗歌 包括(诗、词、曲)
古体诗
旧体诗
绝句(五绝/七绝)
诗
近体诗 律诗(五律/七律 )
歌 新体诗 格律诗
自由诗
关 于 词 的 知 识
1、词兴于隋唐,盛于宋代,是一种和乐可唱、 句式长短不齐的诗体,所以又叫长短句。也称曲 子、曲子词、诗余、乐府等。
起始三句: 独立寒秋图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时间
地点
人物 事情(环境)
作用:交待了时间、地点、人物和特定的环境,把读者 带进了高远的深秋境界,凸显了人物卓然独立的形象; 为下文写景和抒情作了铺垫
橘湘 独 子江 立 洲北 寒 头去 秋 。 ,,
独立寒秋图
1.诗歌语言跳跃性很大,语序往往倒装, 成分也常省略。请用正常的语序、散 文的语言来表述这三句诗。
写秋景的诗句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李煜《相见欢》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杜甫 《登高》
碧云天,黄花地,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 林醉?总是离人泪。 ——王实甫《西厢记》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张继《枫桥夜泊》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刘禹锡《秋词》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王勃《滕王阁序》
寒塘渡鹤影,冷月葬花魂 ——曹雪芹 《红楼梦》
其色惨淡,烟霏云敛;其容清明,天高日晶; 其气栗冽,砭人肌骨;其意萧条,山川寂寥。
——欧阳修《秋声赋》
秋景共性:肃杀、萧条、凄凉、感伤
一代伟人毛泽东,他眼中的秋天是什么样呢?
1《沁园春长沙》课件(共30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诗人的 思想感 情与客 观物象 融合, 形成意 象。
意境
诗人通过种种意象的 创造和组合所构成的 一种让人产生想像充 满诗意的艺术境界。 它包括景、情、境三 个方面。
万山、红 叶、碧透的江水、争流的百舸、长空的击鹰
水底的游鱼。
必须为名词或名词性的短语
1.上阕中的“看”,有领起下文的作用,“看”领起哪几 句?看到了什么? 领起“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 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的壮美。 (2)“争”“击”“翔”分析,自然景象昂扬
奋进,生机勃勃、充满生命活力。 (3)红绿辉映,色彩绚丽、多姿多彩的湘江秋京图。
一切景语皆情语
景中寓情
幻灯片14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 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营造了怎样的意境?
· 1营造了生机勃勃色彩绚丽的湘江秋景图。
· (14) 粪土当年万户侯 意动,把...看作粪土 · (15)到中流击 水 江中心水深流急的地方
阻止
描绘场景
下面给同 学们十分钟时间把本词改 写成一篇散
文。
沁园春 ·长沙
我,独自站在橘子洲头,湘江从脚下咆哮着奔流而去,此时已是深秋。身 后的千座万座高山都红遍了,一棵棵红枫立在高山上,层林尽染,每一片叶子 都红的发亮,在阳光的照耀下熠熠生辉。滚滚东流的湘江清澈见底,大大小小 的船儿迎浪前进。老鹰翱翔着划过长空,鱼儿遨游着潜入水底,世间万物都在 秋月显得如此痛快自由。看着这辽阔的天地,我不禁思绪万千:如此美好的一 次,到底谁是它们的主人?
·②动静关系:动静结合,以动村静,以静衬动
·③写景 顺 序:时间,空间,内外,上下,高低,俯仰,
远近(大景——远视小景——近视) ·④修 辞:比喻,拟人,夸张…
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上册1《沁园春 长沙》(共44张ppt)

9)逝者如斯夫!承上 所想 10)风樯动, 启下 (联想) (实-实)
11)龟蛇静,
12)起宏图。
13)一桥飞架南北,
14)天堑变通途。
15)更立西江石壁,
16)截断巫山云雨, 所想
17)高峡出平湖。 18)神女应无恙,
(想象) (实-虚)
19)当惊世界殊。
水调歌头 游泳 1956.06
背景 巡视南方 才饮长沙水, 又食武昌鱼。
12)起宏图。
13)一桥飞架南北,
14)天堑变通途。 堑:壕沟 15)更立西江石壁,
16)截断巫山云雨,
17)高峡出平湖。 18)神女应无恙,
恙:病
19)当惊世界殊。 殊:不一样
水调歌头 游泳 1956.06
所见
1)才饮长沙水, 2)又食武昌鱼。 3)万里长江横渡, 4)极目楚天舒。 5)不管风吹浪打, 6)胜似闲庭信步, 7)今日得宽余。 8)子在川上曰: 9)逝者如斯夫!
10)风樯动, 11)龟蛇静, 12)起宏图。 13)一桥飞架南北, 14)天堑变通途。 15)更立西江石壁, 16)截断巫山云雨, 17)高峡出平湖。 18)神女应无恙, 19)当惊世界殊。
水调歌头 游泳 1956.06
背景 巡视南方 才饮长沙水, 又食武昌鱼。
地点 长江
万里长江横渡,
所见 侧重叙事
地点 长江
万里长江横渡,
所见 侧重叙事
(写游泳的) 所感
广阔天空 心情舒畅
极目楚天舒。 不管风吹浪打, 胜似闲庭信步, 今日得宽余。
所想 时间流逝 (联想)
子在川上曰:
逝者如斯夫!
承上 启下
风樯动,
龟蛇静, 所见 起宏图。
长江建设 总写
11)龟蛇静,
12)起宏图。
13)一桥飞架南北,
14)天堑变通途。
15)更立西江石壁,
16)截断巫山云雨, 所想
17)高峡出平湖。 18)神女应无恙,
(想象) (实-虚)
19)当惊世界殊。
水调歌头 游泳 1956.06
背景 巡视南方 才饮长沙水, 又食武昌鱼。
12)起宏图。
13)一桥飞架南北,
14)天堑变通途。 堑:壕沟 15)更立西江石壁,
16)截断巫山云雨,
17)高峡出平湖。 18)神女应无恙,
恙:病
19)当惊世界殊。 殊:不一样
水调歌头 游泳 1956.06
所见
1)才饮长沙水, 2)又食武昌鱼。 3)万里长江横渡, 4)极目楚天舒。 5)不管风吹浪打, 6)胜似闲庭信步, 7)今日得宽余。 8)子在川上曰: 9)逝者如斯夫!
10)风樯动, 11)龟蛇静, 12)起宏图。 13)一桥飞架南北, 14)天堑变通途。 15)更立西江石壁, 16)截断巫山云雨, 17)高峡出平湖。 18)神女应无恙, 19)当惊世界殊。
水调歌头 游泳 1956.06
背景 巡视南方 才饮长沙水, 又食武昌鱼。
地点 长江
万里长江横渡,
所见 侧重叙事
地点 长江
万里长江横渡,
所见 侧重叙事
(写游泳的) 所感
广阔天空 心情舒畅
极目楚天舒。 不管风吹浪打, 胜似闲庭信步, 今日得宽余。
所想 时间流逝 (联想)
子在川上曰:
逝者如斯夫!
承上 启下
风樯动,
龟蛇静, 所见 起宏图。
长江建设 总写
1《沁园春长沙》课件(共72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第二课时
“青春不是年华,而是心境;青春不是桃面、 丹唇、柔膝,而是深沉的意志,恢宏的想象,炙 热的情感;青春是生命的深泉在涌流。”这是美 国作家塞缪尔 ·厄尔曼在他的散文中对“青春” 的诠释。那么一代伟人毛泽东又给我们吟唱了怎 样的青春宣言呢?一起观看视频《诗人毛泽东》。
学习任务
学习任务一:再读,走近风华少年 学习任务二:联读,体悟情感志向 学习任务三:演读,点燃澎湃青春 学习任务四:评读,赋能青春成长
参考示例
答:“ 舒”字最富有表现力。 ①“舒”,意为舒展,开阔;
②生动地写出那里的天地空阔, 一望无际,令人感到舒畅; ③表达了作者对中国人民建设祖国和改变山河的豪迈气概的 赞美,体现了作者对未来景象的展望。
作业布置
1.背诵课文。 2.阅读埃德加 ·斯诺笔录的《毛泽东自传》, 或借助导学案、网络等查阅资料,了解毛泽东 青年时期的革命经历,了解他创作这首词的背 景。
①释“字”意
②作 析 用
3悟情感
实战演练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后面问题。
水调歌头 ·游泳(毛泽东) 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万里长江横渡,极目楚天舒①。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 今日得宽余。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 风樯动,龟蛇静,起宏图。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更立西江石壁,截断巫山云雨②, 高峡出平湖。神女应无恙,当惊世界殊。
背景介绍
1949年4月21日,毛泽东主席和朱德总司令发出《向 全国进军的命令》,号令全军坚决、 彻底、干净、全部 地歼灭中国境内一切敢于抵抗的国民党反动派,解放全 中国。中国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于4月23日占领国民党 反动政府的“首都”南京。毛泽东同志在北平香山双清 别墅得到占领南京的捷报,心情振奋,写下了这首诗。
声。”充分表达了
1《 沁园春 长沙》课件(共22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第1课 沁园春 长沙
毛泽东
作者介绍
毛泽东(1893-1976),字润之,笔 名子任,湖南湘潭人,我国伟大的无产 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共 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 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诗人, 书法家。
助学链接
沁园春:词牌名,又名“洞庭春色”“东 仙”“念离群”“寿明星”。相传为东汉明帝女 儿沁水公主园,后来被外戚窦宪所夺,有人作诗 咏其事,这个词牌由此得名。长沙,是词的题目, 显示了词的内容。
解答分析:古人作诗词讲究炼字,这种题型是 要求品味这些经过锤炼的字的妙处。答题时不能把 该字孤立起来谈,要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 情感来分析。
答题步骤: (1)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或运用 何种手法;(2)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 (3)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 情,或有什么样的表达效果。
答案:万山红遍:“万”字摹写出了群山叠嶂之态, “遍”字绘出了红色的彻底;层林尽染:“层”字 表现出树林的重重叠叠,“染”字活画出枫林仿佛 人工染成一样的壮美景色;漫江碧透:“漫”字写 出了江水满溢之状,“透”字表现出江水碧绿清澈; 百舸争流:“百”字写舸之多,“争”字活现出千 帆竞发的热闹场面;鹰击长空:“击”准确地表现 了雄鹰矫健翱翔的姿态;鱼翔浅底:“翔”精当地 描绘出游鱼在水中轻快自如、像鸟一样盘旋的情态。
人文精神
《沁园春 长沙》它不仅使我们得到欣赏壮 丽秋景的艺术享受,也使我们从诗人昂扬炽烈的 革命情怀中,汲取奋发前进的信心和力量。精神 实质上就是一种信仰,一种期望,人活着贵在有 昂扬的精神。无精打采、毫无生气的人,永远无 法理解饱满精神带给人们的是何等的愉快和幸福。 精神有形,它能让人从某些人的行为中看到和体
情与景,是诗歌创作的两个要素。情因景生, 景以情合,二者相互生发与渗透,从而达到融合无 间的状态,这就是所谓的“情景交融”。一般情况 下,诗歌中运用的是乐景写乐情,哀景抒哀情,但 也有以乐景衬哀情或哀景写乐情的写法。
毛泽东
作者介绍
毛泽东(1893-1976),字润之,笔 名子任,湖南湘潭人,我国伟大的无产 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共 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 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诗人, 书法家。
助学链接
沁园春:词牌名,又名“洞庭春色”“东 仙”“念离群”“寿明星”。相传为东汉明帝女 儿沁水公主园,后来被外戚窦宪所夺,有人作诗 咏其事,这个词牌由此得名。长沙,是词的题目, 显示了词的内容。
解答分析:古人作诗词讲究炼字,这种题型是 要求品味这些经过锤炼的字的妙处。答题时不能把 该字孤立起来谈,要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 情感来分析。
答题步骤: (1)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或运用 何种手法;(2)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 (3)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 情,或有什么样的表达效果。
答案:万山红遍:“万”字摹写出了群山叠嶂之态, “遍”字绘出了红色的彻底;层林尽染:“层”字 表现出树林的重重叠叠,“染”字活画出枫林仿佛 人工染成一样的壮美景色;漫江碧透:“漫”字写 出了江水满溢之状,“透”字表现出江水碧绿清澈; 百舸争流:“百”字写舸之多,“争”字活现出千 帆竞发的热闹场面;鹰击长空:“击”准确地表现 了雄鹰矫健翱翔的姿态;鱼翔浅底:“翔”精当地 描绘出游鱼在水中轻快自如、像鸟一样盘旋的情态。
人文精神
《沁园春 长沙》它不仅使我们得到欣赏壮 丽秋景的艺术享受,也使我们从诗人昂扬炽烈的 革命情怀中,汲取奋发前进的信心和力量。精神 实质上就是一种信仰,一种期望,人活着贵在有 昂扬的精神。无精打采、毫无生气的人,永远无 法理解饱满精神带给人们的是何等的愉快和幸福。 精神有形,它能让人从某些人的行为中看到和体
情与景,是诗歌创作的两个要素。情因景生, 景以情合,二者相互生发与渗透,从而达到融合无 间的状态,这就是所谓的“情景交融”。一般情况 下,诗歌中运用的是乐景写乐情,哀景抒哀情,但 也有以乐景衬哀情或哀景写乐情的写法。
1《沁园春长沙》课件(共25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ppt

, 到 达 长 沙 , 并 独 自 去
护 下 , 毛 泽 东 同 志 秘 密
捕 毛 泽 东 同 志 。 在 韶 山
从 事 革 命 活 动 。 军 阀 赵
2
月 , 毛 泽 东 同 志 从 上
1925
·
长 沙 》 创 作 于 年
作者其人
• 毛泽东(1893.12.26.-1976.9.9),字润之。 • 生于湖南湘潭韶山冲一个农民家庭。 • 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
沁园春 ·长沙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 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怅 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恰 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曾 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1、上阕:
眼
前看
景
万山红遍, 层林尽染; 漫江碧透, 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 鱼翔浅底, 万类霜天竟自由。
心 中抒 情
怅寥廓, 问苍茫大地, 谁主沉浮?
小结-1
色 彩 图绚 丽 画的 秋 景
胸
壮
怀 博
大
志的 凌
云
2、下阕:
峥 嵘 岁忆 月
豪 迈
气记
概
恰同学少年, 风华正茂; 书生意气, 挥斥方遒。 指点江山, 激扬文字, 粪土当年万户侯。
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政治家,军事家,诗人, 书法家。 • 毛泽东被视为现代世界历史中最重要的人物之一, 《时代》将他评为“20世纪最具影响100人之一”。
题目解说
沁园春,词牌名。相传东汉窦宪仗势夺取沁水 公主园林后人作词以咏其事此调因此得名。词 牌名还有“念奴娇”、“菩萨蛮”等。 长沙,是这首词的题目,说明地点和写作内容 。
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上册1《沁园春 长沙》课件(共38张ppt).ppt

鹰击长空, 鱼翔浅底。
“击”字,准确 地形容了雄鹰在空 中矫健勇猛、迅速 有力地飞翔的姿态。 “翔”字,活画出 鱼在水中自由自在、 轻快活泼地游动的 神态。
动静描写方法
动静描写是对事物、景物作动态、静态的描写。可 分为以下几点: (1)以动(声)衬静,如“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 (2)动静结合,如“凉月如眉挂柳湾,月中山色镜中 看。兰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鲤鱼来上滩。” (3)以静写动,如“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 川。” (4)化静为动,如“三万里河东入海, 五千仞岳上摩 天。
诗句:
李白:独坐敬亭山,相看两无厌。---闲适
柳宗元:独钓寒江雪
---隐逸
晏殊: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超脱
“独立”既表明一个人,更显示诗人砥柱中流的气概, 高大伟岸、踌躇满志。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 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怅寥 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借物抒情 (托物言志)
5、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借古讽今
概括词人在上片描写了哪些意象?有何作用?
(1)这首诗借(湘江、橘子洲、万山、层林、漫江、百舸、鹰、长空、鱼、浅底
)等意象, 描画面
列意象
(2)描绘了一幅( 在湘江边的橘子洲头,放眼望去,山脉相连,红成一
词牌名
题目
本词作于1925年, 当时革命运动正 在蓬勃发展。
新知讲解
词的特点:调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 词的分类:
小令(58字以内) 中调(59一90字) 长调(91字以上) 一首词,有的只一段,称为单调;有的两段称双调;有的 三段或四段,称三叠或四叠。 词的风格:豪放、婉约
1《沁园春长沙》课件(共33张PPT)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主宰国家命运的正是那些“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百侣、同学少年”,艺术地回答了上片提出的问题。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还记得吗?当年我们在江中游泳,激起的波浪,几乎阻止了飞快前进的船只。
这一设问句,是对上阕“谁主沉浮”问题的巧妙回答。它表明:国家民族的命运,乃至人世间的一切应该由我们这一群敢于“中流击水,浪遏飞舟”的热血青年来主宰。这一设问句再次抒发了诗人以天下为己任的伟大抱负。
文本赏析
上阕:分析词中描绘的湘江秋景图,包括“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等句子,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语,如“红遍”“尽染”“碧透”“争流”“击”“翔”等,体会其描绘的绚丽多彩、生机勃勃的秋景。
文本赏析
提问:作者描绘这样的秋景,想要表达怎样的情感?(引导学生理解景中寓情,作者通过描绘壮美的秋景,抒发了昂扬向上的情感。)
词牌来历:
沁园春:相传东汉明帝女儿沁水公主花园,后来被外威窦宪仗势夺取,有人作诗咏其事,此词牌由此而得名。《沁园春》是词牌名,《长沙》是题目。结构: 本文在词中属于长调,分上下两片(阕)。
写作背景
这首词写于1925年。1925年,是北伐战争开始的前一年,农民运动蓬勃开展。毛泽东直接领导了湖南的农运,建立了农民协会,创建了党支部,1925年10月,毛泽东从韶山前往广州创办全国农民运动讲习所,途经长沙,重游橘子洲,面对绚丽的秋景,回忆往昔的岁月,写下了这首气势磅礴的词。
整体感知
《沁园春·长沙》是毛泽东于 1925 年晚秋,离开故乡韶山,去广州途中,途经长沙,重游橘子洲时所作。这首词通过对长沙秋景的描绘和对青年时代革命斗争生活的回忆,抒写出革命青年对国家命运的感慨和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统治者,改造旧中国的豪情壮志。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还记得吗?当年我们在江中游泳,激起的波浪,几乎阻止了飞快前进的船只。
这一设问句,是对上阕“谁主沉浮”问题的巧妙回答。它表明:国家民族的命运,乃至人世间的一切应该由我们这一群敢于“中流击水,浪遏飞舟”的热血青年来主宰。这一设问句再次抒发了诗人以天下为己任的伟大抱负。
文本赏析
上阕:分析词中描绘的湘江秋景图,包括“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等句子,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语,如“红遍”“尽染”“碧透”“争流”“击”“翔”等,体会其描绘的绚丽多彩、生机勃勃的秋景。
文本赏析
提问:作者描绘这样的秋景,想要表达怎样的情感?(引导学生理解景中寓情,作者通过描绘壮美的秋景,抒发了昂扬向上的情感。)
词牌来历:
沁园春:相传东汉明帝女儿沁水公主花园,后来被外威窦宪仗势夺取,有人作诗咏其事,此词牌由此而得名。《沁园春》是词牌名,《长沙》是题目。结构: 本文在词中属于长调,分上下两片(阕)。
写作背景
这首词写于1925年。1925年,是北伐战争开始的前一年,农民运动蓬勃开展。毛泽东直接领导了湖南的农运,建立了农民协会,创建了党支部,1925年10月,毛泽东从韶山前往广州创办全国农民运动讲习所,途经长沙,重游橘子洲,面对绚丽的秋景,回忆往昔的岁月,写下了这首气势磅礴的词。
整体感知
《沁园春·长沙》是毛泽东于 1925 年晚秋,离开故乡韶山,去广州途中,途经长沙,重游橘子洲时所作。这首词通过对长沙秋景的描绘和对青年时代革命斗争生活的回忆,抒写出革命青年对国家命运的感慨和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统治者,改造旧中国的豪情壮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教材第一单元第一课沁园春长沙课 件—语 文统编 版必修 上册 新教材第一单元第一课沁园春长沙课 件—语 文统编 版必修 上册
新教材第一单元第一课沁园春长沙课 件—语 文统编 版必修 上册 新教材第一单元第一课沁园春长沙课 件—语 文统编 版必修 上册
新教材第一单元第一课沁园春长沙课 件—语 文统编 版必修 上册 新教材第一单元第一课沁园春长沙课 件—语 文统编 版必修 上册
新教材第一单元第一课沁园春长沙课 件—语 文统编 版必修 上册 新教材第一单元第一课沁园春长沙课 件—语 文统编 版必修 上册
新教材第一单元第一课沁园春长沙课 件—语 文统编 版必修 上册 新教材第一单元第一课沁园春长沙课 件—语 文统编 版必修 上册
新教材第一单元第一课沁园春长沙课 件—语 文统编 版必修 上册 新教材第一单元第一课沁园春长沙课 件—语 文统编 版必修 上册
新教材第一单元第一课沁园春长沙课 件—语 文统编 版必修 上册 新教材第一单元第一课沁园春长沙课 件—语 文统编 版必修 上册
新教材第一单元第一课沁园春长沙课 件—语 文统编 版必修 上册 新教材第一单元第一课沁园春长沙课 件—语 文统编 版必修 上册
新教材第一单元第一课沁园春长沙课 件—语 文统编 版必修 上册 新教材第一单元第一课沁园春长沙课 件—语 文统编 版必修 上册
新教材第一单元第一课沁园春长沙课 件—语 文统编 版必修 上册 新教材第一单元第一课沁园春长沙课 件—语 文统编 版必修 上册
新教材第一单元第一课沁园春长沙课 件—语 文统编 版必修 上册 新教材第一单元第一课沁园春长沙课 件—语 文统编 版必修 上册
新教材第一单元第一课沁园春长沙课 件—语 文统编 版必修 上册 新教材第一单元第一课沁园春长沙课 件—语 文统编 版必修 上册
新教材第一单元第一课沁园春长沙课 件—语 文统编 版必修 上册 新教材第一单元第一课沁园春长沙课 件—语 文统编 版必修 上册
新教材第一单元第一课沁园春长沙课 件—语 文统编 版必修 上册 新教材第一单元第一课沁园春长沙课 件—语 文统编 版必修 上册
新教材第一单元第一课沁园春长沙课 件—语 文统编 版必修 上册 新教材第一单元第一课沁园春长沙课 件—语 文统编 版必修 上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