厥阴病篇证治述要
论《伤寒论》厥阴篇中的辨证论治(一)

论《伤寒论》厥阴篇中的辨证论治(一)【关键词】厥阴篇;,,辨证论治;,,条文摘要:通过对厥阴篇条文反复研读、分析,以例举论中条文形式,从辨颜色、辨脉象、辨病位、辨寒热、辨虚实、辨预后等辨证角度以及论治中重视先后缓急、病位深浅、剂量剂型、煎服方法、体质强弱诸多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旨在使初学者反复体会,全面理解和掌握仲景的辨证论治精神和方法,为指导临床实践奠定基础。
关键词:厥阴篇;辨证论治;条文辨证论治是《伤寒论》中的精髓,在各篇中都有充分体现。
兹就厥阴篇中的辨证论治阐述如下。
1辨证1.1辨颜色《素问・举痛论》曰:“视其五色,黄赤为热,白为寒,青黑为痛,此所谓视而见者也。
”339条〔1〕为厥阴病热证,初期病情较轻,可见“指头寒”“嘿嘿不欲食”“烦躁”,亦当见口渴、小便不利、色黄赤等热证。
通过治疗“数日”,上述诸多热证先后消除,如何判断?仲景曰:“小便利,色白者,此热除也”,言简意赅。
此处,通过观察小便颜色色白与否,是判断体内邪热是否存在的重要依据。
此法直接有效,亦最简便易行。
又如366条,观下利物见有“清谷”,即完谷不化,以及泻下清冷水样物,说明阴寒内盛,阳虚火衰,不能腐熟谷物。
同时又见“其人面少赤”“微热”等见证,反映阴寒肆虐,逼虚阳外越、上浮。
通过观察下利物及面色等证,可推测其病机为阴盛格阳、戴阳证。
虽见“人面少赤”“微热”,阳气仍将有亡越之虞,必须积极救治,促使体内阳气来复,方可“郁冒汗出而解”。
1.2辨脉象《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按尺寸、观浮沉滑涩而知病所,以治无过,以诊则不失矣。
”349~351三条均见手足厥冷,但因脉象不同,故病机不一,治法方药亦异。
349条为“脉促”,即脉数而无力,病机为虚寒证,治以温阳散寒,可先行“灸法”,后予汤药。
350条为“脉滑”,即脉数而有力,病机为厥阴病热证,治以清法,方用白虎汤。
351条为“脉细欲绝”,即脉细至甚,就正气言,细主血虚;就邪气言,寒性凝敛,故见脉细。
伤寒论·辨厥阴病脉证并治全文

伤寒论·辨厥阴病脉证并治全文厥阴之为病,消渴①,气上撞心②,心中疼热③,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④。
下之利不止。
【注释】①消渴:饮水多而渴仍不解。
②气上撞心:此处之心,泛指心胸部位。
病人自觉有气向心胸部冲逆。
③心中疼热:胃脘部疼痛,伴有灼热感。
④食则吐蛔:进食时吐出蛔虫。
【译文】厥阴上热下寒症的主要症候特征,是口渴能饮水,气逆上冲心胸,胃脘部灼热疼痛,腹中虽饥饿,但又不想进食,倘若进食就会出现呕吐或吐出蛔虫。
若误用攻下,就会导致腹泻不止。
【评析】本条讲厥阴病上热下寒症提纲。
厥阴病是邪正交争的相持阶段,就其生理来说,厥阴为三阴之尽,盖阴之初尽,即阳之初生,且与少阳为表里,禀风木而内寄相火,下连寒水,为乙癸同源,是其本;下接君火,成子母相应,是其标。
可见,其本身就是一个阴阳寒热俱备的经脏,所以厥阴病也大多寒热错杂。
然而它的症候,尽管错综复杂,但归纳起来,不外乎两大类型:一是厥与热交替发作,乃阴阳胜复,正邪消长的表现;二是上热下寒,因病邪深入,阴阳错乱,失却了正常的调节所致。
【原文】厥阴中风,脉微浮为欲愈,不浮为未愈。
【译文】厥阴中风的病,脉见到微浮,这是好转的征兆;如果未见到脉浮,这是病还没有好转。
【评析】本条讲从脉象推断厥阴中风的预后。
“辨脉法”里有“凡阴病见阳脉者生,阳病见阴脉者死”的记载。
意思是说,凡阴病见到阳脉,为阴消阳长,正气渐复而病邪有向外之机,故知为可生。
凡阳病见到阴脉,为阳退阴进,正气衰微而邪机向内,所以断为死候。
厥阴病见到微浮的脉象,正是阴病见到阳脉,象征阳渐来复,阴渐消退,所以知为欲愈;如不见微浮的脉象,则是阴邪尚盛,阳气未复,当然不是愈候了。
三阴病的脉象,大多是沉迟细弱,假使转现微浮,乃是正气胜邪,阳气来复的征兆,所以为欲愈之候。
但临床还须综合全部症候来进行分析,方能作出正确的诊断。
【原文】厥阴病,欲解时,从丑至卯上①。
【注释】①从丑至卯上:丑、寅、卯三个时辰,约夜间二时至早晨六时之间。
辨厥阴病脉证并治

❖寒凝是肝血虛之果 ❖肝內寄相火,大辛大熱之品恐擾動肝火 ❖平素營血不足感寒致血脈運行不暢亦可用之,故仲景
首冠“手足逆寒”。
本證亦可視為營血不足致營衛不和,故仍以桂枝 湯為方祖化裁。
原文378:幹嘔,吐涎沫,頭痛者,吳茱萸湯 主之。
❖ 提要:肝寒犯胃,濁陰上逆的證治 ❖ 分析: 幹嘔—肝寒犯胃 吐涎沫—胃陽不布 頭痛—頭巔頂痛,寒邪循經上逆 ❖ 治法:同陽明、少陰 ❖ 鑒別:
原文352:若其人內有久寒者,宜當歸四逆加 吳茱萸生薑湯。
❖ 提要:肝血虛寒凝致厥的證治
❖ 分析: 手足厥寒-寒厥之征 血虛寒凝,血脈失運 脈細欲絕 推之應有四肢關節痛、麻木
❖ 治法:養血散寒,溫經通脈-當歸四逆湯 (桂枝湯去生薑倍大棗加當歸細辛通草而成)
內有久寒-素有胃寒加吳茱萸生薑
❖ 鑒別與啟發:
臨床意義:因厥熱往來是陰陽勝複,正邪相爭的 反映,為此通過厥、熱、利三症的內在聯繫,可 以推論正邪鬥爭,陰陽消長,指導辨證論治及疾 病的預後,參考336、342條原文。
原文336:傷寒病,厥五日,熱亦五日,設六日當複 厥,不厥者自愈。厥終不過五日,以熱五日,故知 自愈。
原文334:傷寒先厥後發熱,下利必自止,而反汗出, 咽中痛者,其喉為痹。發熱無汗,而利必自止,若 不止,必便膿血,便膿血者,其喉不痹。
原文341:傷寒發熱四日,厥反三日,複熱四日,厥 少熱多者,其病當愈。四日至七日熱不除者,必便 膿血。
原文342:傷寒厥四日,熱反三日,複厥五日,其病 為進。寒多熱少,陽氣退,故為進也。
❖ 提要:上述四條原文以厥與熱多少推論正邪消長。
❖ 分析:
厥五日 336 熱五日
相等
第七章 厥阴病辨证论治

第七章厥阴病辨证论治(TREATMENT OF JUEYIN DISEASE BASED ON SYNDROMEDIFFERENTIATION)概论(INTRODUCTION)厥阴指足厥阴肝经、手厥阴心包经及其所络属的脏腑。
足厥阴之脉起于足大趾,沿下肢内侧中线上行,环阴器,抵小腹,挟胃属肝络胆,上贯膈,布胁肋,上行连目系,出额与督脉会于巅顶。
手厥阴之脉起于胸中,出心包络,下膈络三焦。
其支者,循胸出胁上抵腋下,循上臂内则中线入肘中,下前臂行两筋之间入掌中,至中指出其端。
足厥阴肝主藏血,主疏泄,与胆相表里。
既能调畅情志,调畅气机,又参与脾胃的运化机能。
手厥阴心包为心之外卫,代心用事。
心包之火以三焦为通路下达于肾,使肾水温暖以涵养肝脏。
在生理情况下,肝胆达条,气机和畅,纳运有序,阴阳燮理,以促进脏腑功能活动,保持人体健康。
厥阴病是六经病证的最后阶段。
若病入厥阴,则肝失条达,气机不利,易致阴阳失调,又因厥阴具有阴尽阳生,极而复返的特性,故厥阴病常以上热下寒,寒热错杂为主。
正如《诸病源候论》所说:“阴阳各趋其极,阳并于上则热,阴并于下则寒。
”本篇所论的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等上热下寒证,反映了厥阴病寒热错杂的的证候特点,故作为厥阴病的提纲。
然厥阴受邪,阴阳失调,若邪从寒化,则为厥阴寒证,邪从热化,则为厥阴热证。
病至厥阴,正邪相争,阴阳消长,阴盛可厥,阳盛易热,阴阳互有争胜,则表现为手足厥热交替出现。
此时可根据手足厥逆与发热时间的长短,程度的轻重,来判断阴阳消长,病势进退及预后。
若由于“阴阳气不相顺接”而致四肢厥冷者,称为厥证。
厥阴篇还记述多种呕吐、哕、下利等证,这类病证并非皆属厥阴病,集中论述意在鉴别对比,以提高辨证论治能力。
厥阴病的形成,既可由本经自病,亦可由他经传来。
厥阴病的治疗,因证而异,可采用“寒者温之,热者清之”或寒温并用等方法。
上热下寒证,治宜清上温下,乌梅丸为代表方剂;厥阴寒证,或温经养血,或温胃降逆,当归四逆汤、吴茱萸汤为代表方剂;厥阴热证,可用凉肝解毒之法,白头翁汤为代表方剂。
伤寒论纲要~厥阴病

伤寒论纲要~厥阴病第七章厥阴病第一节概说一、厥阴病的性质:厥阴是伤寒六经传变最后一经,是患者邪正相争,生死存亡的垂危阶段,古称厥阴为三阴之尽,阴尽阳生,阳盛则热,阴盛则寒,故它本身即是阴阳寒热具备的经脏,因而临床表现症状亦特别复杂而险恶。
症状虽繁,但其主要证型归纳起来一为“上热下寒”,二为“厥热胜复”,至于其主要脉象则随病机不同表现亦异。
二、病理机转:(一)“上热下寒”(寒热错杂)本病主症之一“上热下寒”乃是病邪深入,阴阳错乱失调所致,其具体机转不外是厥阴为阴之极,阴极下寒,阳气被格于上,阴阳不相调节,形成本病主证“上热下寒”,如诸病源候论说:“阳并于上则热,阴并于下则寒。
”即扼要的阐明上热下寒的机转。
(二)“厥热胜复”:(阴阳胜复)厥阴为阴之极,阳之始,故厥热胜复是阴阳消长,正邪进退的表现。
如正能胜邪阳气来复,则厥冷变为发热,如正气衰退不能胜邪,则发热可转为厥,故阳气来复如何乃是判断疾病向与愈的主要依据,反之阴盛阳衰则是垂危凶象。
第二节厥阴病主证与论治一、“上热下寒”已如上述“上热下寒”为厥阴病主证之一,正如厥阴篇提纲指出的,“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冲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物,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一文。
所谓消渴,气上冲心,心中热疼,即是上热之症。
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即是下寒之症。
故本证乃是典型上热下寒的证候。
其他尚有干姜黄芩黄连人参证,麻黄升麻汤证,虽其具体表现症状互有差异,但其基本病机均属“上热下寒”之范畴,故不赘述。
治疗原则:证象既是“上热下寒”,故其治则宜清上温下寒热互用。
因厥阴上热非请不可,其下寒又不可不温,但清上碍下,温下碍上,故欲得其平,必两者兼备,即清上温下寒热互用,才能免去格拒。
如乌梅丸即代表性方剂,方中药味寒热错杂,温凉并用,方以乌梅为主,佐蜀椒以杀虫止利,安胃止呕,附子、桂枝、干姜、细辛温阳散寒,人参当归调补气血,连柏清热除烦,故为辛温苦寒,五味兼备的复方。
《伤寒悬解》厥阴病——阴寒厥证

《伤寒悬解》厥阴病——阴寒厥证厥阴十七病人手足厥冷,言我不结胸,少腹满,按之痛者,此冷结在膀胱关元也。
病人手足厥冷如前,而言我不结胸,其心下不满,而小腹则满,按之觉痛者,此冷气结在膀胱关元之间也。
(关元,任脉穴,在脐下三寸,小肠之募,足三阴之会也)。
此推广上章之义。
上章病在胸中,此章病在少腹。
1此是厥逆,厥阳不结胸,厥阴反结寒。
少腹满,按之痛者,此冷结在膀胱关元也。
此或是寒疝。
观《金匮》腹满寒疝篇。
黄元御医学研究读《伤寒论》学古中医,每天分享三条提纲,研究黄元御学术理论,为每一个想学习《伤寒论+金匮要略》学者,提供交流的平台。
627篇原创内容公众号厥阴十八伤寒五六日,不结胸,腹濡,脉虚,复厥者,不可下,此为亡血,下之死。
五六日,正传厥阴之时,不结胸,而腹亦濡而不满,此内无冷结也。
但脉虚而厥逆者,不可下也,此为亡血,下之则死。
盖血中温气,所以充经络而温肢节,营血虚寒,故肢冷脉虚也。
1此脉虚者,是弦细微涩欲绝之义,复厥者,脉虚热不复,故不可下,此为亡血,下之必死。
2本条脉虚复厥不可下,下之必死,对应厥阴三,厥者不可下之,虚家也然。
又对比厥阴四,厥应下之,能下则脉不虚也。
厥阴十九伤寒,厥而心下悸者,宜先治水,当与茯苓甘草汤。
却治其厥,不尔,水渍入胃,必作利也。
1 伤寒是外感,表阳伤则里阴盛,阴阳互厥也。
厥者,手足逆冷之证。
伤寒而发厥者,若不表实,即为里虚;厥而心下悸者,此为里湿,内有水气也。
盖水饮停留,阻经脉往来之路,木气阻滞而郁冲,故心下动悸。
宜与茯苓甘草汤,先治其水。
停水即去,再治其厥,不然水饮渍入胃脘,必作利也。
本条治厥,就是泻湿就可,预防病进。
2 表为阳,里为阴,阴阳交济,则不厥逆。
表阳一伤,则里阴即盛,阳伤阴盛,则发厥逆,脾陷胃逆,阴阳不交。
厥的主要表现,就是手足逆冷。
而手足逆冷,恰恰就是脾胃虚寒。
里阴盛而生水湿,水饮停留,经脉阻滞,木气郁冲,所以心下动悸。
宜先治水,与茯苓甘草,渗利水湿,水气渗泄,则脾升胃降,阴阳交济,厥能自愈。
厥阴病辨证论治

厥阴病寒热错杂证
[讲析] 1、蛔厥的证候表现、病机及与脏厥的比较
1、有吐蛔病史 2、腹部、胃脘疼痛为主,且时作时止 3、手足厥冷常在痛剧时产生,痛减或痛止时消失 4、进食后随即发生疼痛与呕吐
厥阴病寒热错杂证
[讲析] 1、蛔厥的证候表现、病机及与脏厥的比较
2、蛔厥的治疗
二、厥阴病寒证(当归四逆汤证、当归四逆加吴茱
萸生姜汤证、吴茱萸汤证)
三、厥阴病热证(白头翁汤证)
厥阴病寒热错杂证 脏蛔厥:指因肾蛔脏虫真内阳扰极,虚疼而痛致剧四烈, [原文338条] 伤寒脉脏微肢气寒而厥机:厥冷逆此,。乱指而脾至致脏七四虚八肢寒日逆,肤冷实冷。为肠,其 人躁无暂安时者,此为中藏虚厥寒,。非蛔厥也。蛔厥者, 其人当吐蛔。今病者静而复时烦者,此为藏寒。蛔 上入其膈,故烦,须臾复止;得食而呕,又烦者, 蛔闻食臭出,其人常自吐蛔。蛔厥者,乌梅丸主之, 又主久利。
[提要] 水厥的证治
治法:温化水饮
[讲析] 1、本证方的药证:候茯表苓现甘及草病汤机
2、本证的治疗
厥证治禁与寒厥灸法 虚家:身体素虚之人
[原文330条] 诸四逆厥者,不可下之,虚家
亦然。
腹濡:腹部按之柔软
[原文347] 伤寒五六日,不结胸,腹濡,脉 虚复厥者,不可下,此亡血,下之死。
[原文349] 伤寒脉促,手足厥逆,可灸之。
辨呕哕:哕而腹满证
[原文381条] 伤寒哕而腹满,视其前后,知 何部不利,利之即愈。
[提要] 哕逆实证的辨证思路与治疗原则
[讲析] 1、“哕而腹满”的特点及病机
2、“哕而腹满”的治疗
辨下利:下利辨证
[原文358条] 伤寒四五日,腹中痛,若转气 下趣少腹者,此欲自利也。
《伤寒论》条文之厥阴

三四六、伤寒六七日不利,便发热而利,其人汗出不止者,死,有阴无阳故也。
三四七、伤寒五六日,不结胸,腹濡,脉虚复厥者,不可下。此亡血,下之,死。
三四八、发热而厥,七日下利者,为难治。
三四九、伤寒,脉促,手足厥逆,可灸之。
三五0、伤寒,脉滑而厥者,里有热,白虎汤主之。
三五八、伤
寒四五日,腹中痛,若转气下趣少腹者,此欲自利也。
三五九、伤寒,本自寒下,医复吐下之,寒格,更逆吐下,若食入口即吐,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主之。
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方
干姜 黄岑 黄连 人参各三两
三三六、伤寒病,厥五日,热亦五日。设六日,当复厥,不厥者自愈。厥终不过五日,以热五日,故知自愈。
三三七、凡厥者,阴阳气不相顺接,便为厥。厥者,手足逆冷者是也。
三三八、伤寒,脉微而厥,至七八日肤冷,其人躁无暂安时者,此为藏厥,非蚘厥也。蚘厥者,其人当吐蚘。今病者静,而复时烦者,此为藏寒。蚘上入其膈,故烦,须臾复止,得食而呕又烦者,蚘闻食臭出。其人常自吐蚘。蚘厥者,乌梅丸主之。又主久利。
麻黄升麻汤方
麻黄二两半(去节) 升麻一两一分 当归一两一分 知母十八株 黄芩十八株 萎蕤十八铢(一作菖蒲) 芍药六铢 天门冬六铢(去心) 桂枝六铢(去皮) 茯苓六铢 甘草六铢(炙) 石膏六铢(碎,绵裹) 白术六铢 干姜六铢
上十四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一两沸,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分温三服。相去如炊三斗米顷,令尽,汗出愈。
三四一、伤寒发热四日,厥反三日,复热四日,厥少热多者,其病当愈,四日至七日,热不除者,必便脓血。
三四二、伤寒厥四日,热反三日,复厥五日,其病为进。寒多热少,阳气退,故为进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厥热胜复证和自愈证
阳气时进时退,见厥利和发热交替。发热为阳气进,厥利为阳 气退。从发热和厥利天数的对比,来判断阳气的盛衰和病证 的预后。(331、334、336、341、342、332)
伤寒病,厥五日,热亦五日。设六日,当复厥,不厥者自愈。 厥终不过五日,以热五日,故知自愈(336)
伤寒发热四日,厥反三日,复热四日,厥少热多者,其病当愈; 四日至七日,热不除者,必便脓血。(341)
一、厥阴病的病位和相关生理
【病位】肝、肝经;心包、心包经
赵开美《翻刻宋版伤寒论》“辨厥阴病脉证 并治第十二”下有“厥利呕哕附”五字,提示把 《辨厥利呕哕病脉证并治》附入了厥阴病篇。显 然附入的内容,病位不一定都在肝和心包。
【生理】 脏:肝藏血而主疏泄,内寄相火;心包为 心之外围,内寄相火。
经脉:足厥阴肝经从足至头,和督脉交于 巅顶。手厥阴心包经从胸走手。
乌梅丸的应用
呕吐、胃痛、上消化道溃疡、胃肠神经官能症、霉菌 性肠炎、溃疡性结肠炎、肠易激综合征、慢性痢疾、 久泻、五更泻、寄生虫病、糖尿病等。
乌梅丸溶液对蛔虫活动有显著的抑制作用。迅速增强 胃内酸度,降低肠道上部和胆汁的pH,促进胆汁分 泌和胆囊收缩,不利于肠道上部及胆道内蛔虫的生 存,驱使蛔虫退回肠道下部。引流胆汁,减少和防 止胆道感染。对钩虫病、血吸虫病以及胆囊鞭毛虫 症也有一定的效果。
冷、痛、血虚 ②雷诺氏综合症(肢端动脉痉挛症) ③痛经、疝气痛、胁痛、头痛,属寒凝肝脉伴血虚者 ④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属寒湿凝滞伴血虚者 ⑤冠心病心绞痛,配生蒲黄、石菖蒲、炙远志 ⑥坐骨神经痛,加川牛膝、地龙;久痛加桃仁、
红花,寒甚加附子 ⑦大动脉炎(无脉症),加黄芪、姜黄
(2)寒伤厥阴之脏
干呕,吐涎沫,头痛者,吴茱萸汤主之。 (378)
上九味,以水六升,清酒六升和,煮取五升, 去滓。温分五服。(一方, 水酒各四升)。
功效:经脏同温,降浊驱寒。
3、寒邪郁遏厥阴相火所致诸证
(1)热证
寒邪郁遏厥阴相火,相火郁极乃发。阳有余 便是火,从而出现厥阴热证。
阳热上伤阳络—汗出,喉痹(334) 阳热下伤阴络—便脓血(334) 阳热泛溢肌肤—身发痈脓(332) 阳热不去—热不罢、热不除(332、341)
二、厥阴病的分类和证治
1、邪由少阴传来——厥阴危重证
在心肾真阳衰微的基础上,又出现了厥阴肝与心包相 火的衰竭。厥者尽也、极也,为阳气衰到极点,阴 寒盛到极点。五脏六腑真阳皆衰竭,因此名为脏厥。 预后不良,为外感病的终末期。仲景未出治法。
伤寒脉微而厥,至七八日肤冷,其人躁无暂安 时者,此为脏厥。(338)
②吐涎沫(消化道肿瘤术后、过食冰冻食物后、 贲门失弛缓症等吐涎沫皆可辨证使用)在 《伤寒论》中理中汤、四逆汤皆可治疗吐涎 沫、多涎唾。注意辨证区分。
③头痛、巅顶痛,夜间疼痛剧烈者。
(3)厥阴经脏两寒
若其人内有久寒者,宜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 汤。(352)
当归三两 芍药三两 甘草二两(炙) 通草二 两 桂枝三两(去皮) 细辛三两 生姜半斤 (切) 吴茱萸二升 大枣二十五枚(擘)
伤寒厥四日,热反三日,复厥五日,其病为进。寒多热少,阳 气退,故为进也。(342)
三、辨厥利呕哕病脉证治
(一)辨厥证 【厥证提纲】 凡厥者,阴阳气不相顺接,便为厥。厥者,
手足逆冷者是也。(337)
1、热厥
伤寒一二日至四五日,厥者必发热,前 热者后必厥,厥深者热亦深,厥微者 热亦微。厥应下之,而反发汗者,必 口伤烂赤。(335)
乌梅醋泡,增其酸性,平抑蛔动,益阴柔肝, 敛阴涩肠,为安蛔止痛主药。蜀椒、细辛辛 辣,杀虫伏蛔,散寒通阳。黄连、黄柏苦寒, 下驱蛔虫,泄热止呕。附子、干姜、桂枝辛 热扶阳祛寒。人参、当归补气养血。米饭和 蜂蜜和胃缓急。
蛔虫 “得酸则静,得苦则下,得辛则伏”, 本方酸、苦、辛并投,寒温互用,为安蛔止 痛、清上温下之良方。亦治疗寒热错杂之 “久利”,即病程长久,缠绵不愈的慢性腹 泻。
伤寒,脉滑而厥者,里有热,白虎汤主 之。(350)
2、寒厥(353、354、340)四逆汤一类
3、蛔厥(338)乌梅丸
厥阴病篇证治述要
郝万山(北京中医药大学)
《伤寒论》厥阴病篇原文56条,证候或寒、 或热、或虚、或实、或寒热错杂、或厥热 进退、或死、或愈,错综复杂,头绪纷繁。 经方大家陆渊雷说:“伤寒厥阴篇竟是千 古疑案”,“杂凑成篇”、“无可研索” 。
《伤寒论讲义》(五版教材)没有设本证。 《新中医》两次展开关于厥阴病的讨论。 《中医杂志》发表多篇厥阴病的争鸣文章。
食谷欲呕,属阳明也,吴茱萸汤主之。
少阴病,吐利,手足逆冷,烦躁欲死者,吴 茱萸汤主之。
吴茱萸一升(洗) 人参三两 生姜六两(切) 大枣十二枚(擘) 上四味,以水七升,煮 取二升,去滓。温服七合,日三服。
暖肝胃,降浊阴。
吴茱萸汤的临床应用
①神经性呕吐、幽门痉挛、慢性肠胃炎、胃溃 疡、辨证属于肝胃两寒者。
2、外寒直接侵犯厥阴经脏
(1)寒伤厥阴之经
手足厥寒,脉细欲绝,当归四逆汤主之(351) 当归三两 桂枝三两(去皮) 芍药三两 细辛
三两 甘草二两(炙) 通草二两 大枣二十 五枚(擘。一法,十二枚) 上七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 升,日三服。 养血 祛寒 温经 止痛
当归四逆汤的临床应用 ①冻疮的治疗和预防,内服、外洗。临证抓三个特点:
(2)寒热错杂证
局部阳复太过,原有阴寒未退,导致寒热错杂。
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 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故烦,须臾复止,得食而呕又烦 者,蛔闻食臭出,其人常自吐蛔。 蛔厥者,乌梅丸主之。又主久利。(338)
乌梅丸
乌梅三百枚 细辛六两 干姜十两 黄连十六两 当归四两 附子六两(炮,去皮) 蜀椒四两(出 汗) 桂枝六两(去皮) 人参六两 黄柏六两
上十味,异捣筛,合治之,以苦酒渍乌梅一宿, 去核,蒸之五斗米下,饭熟捣成泥,和药令相得, 内臼中,与蜜杵二千下,丸如梧桐子大。先食饮 服十丸,日三服。稍加至二十丸。禁生冷、滑物、 臭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