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PPT课件 第一篇针法灸法类
合集下载
针灸教学ppt课件

Part
03
灸法技术
艾灸法
艾灸法介绍
艾灸法作用
艾灸法是一种利用艾叶制成的艾条或艾柱 ,点燃后对人体特定穴位进行温热刺激的 灸法技术。
艾灸法具有温通经络、调和气血、扶正祛 邪的功效,常用于治疗各种寒证、虚证和 痛证。
艾灸法操作方法
注意事项
艾灸法操作时需选择合适的穴位,将艾条 或艾柱点燃后置于所选穴位上方进行熏烤 ,一般以局部皮肤感到温热、舒适为宜。
安全防范措施
环境设置
确保治疗环境干净、整洁 1
,避免地面湿滑,保持室 内空气流通。
定期检查与维护
4
对针灸设备进行定期检查 和维护,确保设备的安全 性和有效性。
规范操作
2
严格按照针灸操作规范进
行,避免操作失误或不当
操作。
避免感染
3 确保针具、治疗部位和操
作者手部的无菌状态,防 止感染的发生。
异常情况处理与预防
注意事项
明确适应症与禁忌症
在开始针灸治疗前,应明确患者的适 应症和禁忌症,避免对不适合针灸的 患者进行治疗。
选择合适的针具
根据治疗需要,选择合适规格的针具 ,确保针具的质量和安全性。
消毒工作
对针具、治疗部位和操作者的手进行 严格消毒,防止交叉感染。
告知患者注意事项
在治疗前,告知患者相关注意事项, 如避免剧烈运动、保持针刺部位干燥 等。
理论基础
经络理论
针灸的理论基础之一是经络理论,认为人体内有十二条主要 的经络,这些经络与脏腑器官相连,运行气血。针灸通过刺 激特定的穴位来调节经络气血,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穴位理论
穴位是针灸治疗的关键点,每个穴位都有其特定的位置和功 能。通过对穴位的刺激,可以调和阴阳、扶正祛邪,达到治 疗疾病的效果。
灸法pptPPT课件

施灸的禁忌
1、眼区、大血管处,禁灸或慎灸。 2、颜面五官部、头部、乳头、心前区、大血管部、肌腱处、关节活动皮肤皱
折处、阴部、肌肉菲薄、骨骼突起处,均不可用化脓灸。 3、妇女妊娠期、月经期,少腹部和腰骶部不宜用化脓灸及刺激较强的天灸。 4、谨防烧灼皮肤和衣物。
灸后的处理
化脓灸、天灸--局部护理 水泡
行气活血,消瘀散结--痈肿疮疡初起、
瘰疬、 瘿瘤等
“引郁热之气外发”--某些热病
实热(疖肿、带状疱疹、丹毒等)、阴虚发热
6
二、灸法的种类 7
(一)艾炷灸
(1)无瘢痕灸
操作: 燃剩2/5
凡士林+艾炷 —————— 红晕 3~7壮
适应证:虚寒证
1、直接灸
(2)瘢痕灸
操作:燃尽1周Fra bibliotek5~6周
艾炷——————— 化脓
特点
4
灸材
性属温热,纯阳之性;芳香无毒,主灸百病
艾叶 易燃,渗透
艾
药源丰富,价廉
艾绒 艾叶制成艾绒前须达到“嫩、净、细、干、陈”的特点 ①芳香;②易燃,温和;③使用方便
其他
5
灸法的作用
1 7 防病保健
温经通络--风寒湿痹证 温中驱寒逐湿--寒湿为患、阳虚诸证
升清举陷--脏器下垂、久泄久痢等 固脱救逆--亡阳虚脱证
2 施灸顺序:先上后下、先背后腹、先头部后四肢、先 阳经后阴经。
14
施灸的注意事项
施灸的剂量
灸之生 熟
灸量大
灸量小
(大炷、多壮、时间长) (小炷、少壮、时间短)
病人
壮男体强
妇孺老羸
病情
初病、实证、急重
久病、虚证、轻缓
部位
肌肉丰厚处 (腰背、腹、股臀)
1、眼区、大血管处,禁灸或慎灸。 2、颜面五官部、头部、乳头、心前区、大血管部、肌腱处、关节活动皮肤皱
折处、阴部、肌肉菲薄、骨骼突起处,均不可用化脓灸。 3、妇女妊娠期、月经期,少腹部和腰骶部不宜用化脓灸及刺激较强的天灸。 4、谨防烧灼皮肤和衣物。
灸后的处理
化脓灸、天灸--局部护理 水泡
行气活血,消瘀散结--痈肿疮疡初起、
瘰疬、 瘿瘤等
“引郁热之气外发”--某些热病
实热(疖肿、带状疱疹、丹毒等)、阴虚发热
6
二、灸法的种类 7
(一)艾炷灸
(1)无瘢痕灸
操作: 燃剩2/5
凡士林+艾炷 —————— 红晕 3~7壮
适应证:虚寒证
1、直接灸
(2)瘢痕灸
操作:燃尽1周Fra bibliotek5~6周
艾炷——————— 化脓
特点
4
灸材
性属温热,纯阳之性;芳香无毒,主灸百病
艾叶 易燃,渗透
艾
药源丰富,价廉
艾绒 艾叶制成艾绒前须达到“嫩、净、细、干、陈”的特点 ①芳香;②易燃,温和;③使用方便
其他
5
灸法的作用
1 7 防病保健
温经通络--风寒湿痹证 温中驱寒逐湿--寒湿为患、阳虚诸证
升清举陷--脏器下垂、久泄久痢等 固脱救逆--亡阳虚脱证
2 施灸顺序:先上后下、先背后腹、先头部后四肢、先 阳经后阴经。
14
施灸的注意事项
施灸的剂量
灸之生 熟
灸量大
灸量小
(大炷、多壮、时间长) (小炷、少壮、时间短)
病人
壮男体强
妇孺老羸
病情
初病、实证、急重
久病、虚证、轻缓
部位
肌肉丰厚处 (腰背、腹、股臀)
最新针灸学课件 0第一章 针法灸法概论课件ppt

二 整体观念 调整机体 平衡阴阳 标本兼治
高压电子循经点穴笔,是将高科技电子技术运用 于医学领域、融中医针灸、推拿按摩、指压穴位、 反射疗法、神经反射疗法等具有多种自然疗法和 物理疗法特色的人能电能的综合疗法。临床实用 性更强,经长期的临床实践,循经点穴疗法尤其 对神经系统、循环系统、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 运动系统和免疫系统的疾病有较为显著的治疗与 康复保健作用,并对一些疑难病症如头痛、头晕、 关节疼痛、椎基动脉供血不足,高血压等病症往 往可以收到较好的治疗效果。
应用最广,通调经络,治寒热痛痹
长针 大针
针身细长而锋利 针身粗圆
深刺,用肌肉肥厚处,治深邪远痹 针刺放水,治关节积液
(三)刺法的发展
《黄帝内经》对刺法的发展 《难经》对刺法的发展
历代医家对刺法的发展 现代刺法的发展
《黄帝内经》对刺法的发展
一、指出补泻是针刺治病的基本原则。 二、根据病情选择针具。 三、提出了运用九针的“九刺”、“十二刺”、 “五刺”
形状 头大,末端一分尖锐
用途 浅刺皮肤,泻阳分邪气,泻热
针身圆柱形,针头卵圆 按摩肌肉 针头如黍粟状,圆而微尖 按压经脉外部(按脉勿陷),补正祛邪
针头锋利,呈三棱锥形 主痈痹痼疾,泻热出血
铍针 形如剑
切开排脓,治痈肿已成脓
圆利针 针头微大,针身反小,圆 用于深刺,主痈症、痹气暴发者 而且利
毫针 针身细如毫(豪毛
明
直接灸 → 间接灸 → 天灸 → 艾条灸
筒灸
桑枝灸
灯火灸
阳燧灸
最初灸法多采用直接灸,艾炷较大,壮数
较多,现代则采用小炷少壮灸,并衍化出各种 各样丰富多彩的灸疗方法。
复习思考题
1. 什么叫针法,什么叫灸法?针法灸法之 间存在着哪些联系?
针灸学PPT课件完整版

❖ 清代: 吴谦《医宗金鉴》、李学川《针 灸逢源》经穴361个、廖润鸿《针灸集成》 为代表作。 1840年-民国,针灸的衰落期。近代承淡 安先生:中国针灸事业的复兴者、开拓与 传播者。
现代针灸医学的复兴与普及
❖ 毛泽东:中国医药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应当 努力发掘,加以提高。
❖ 全国针灸学会的成立。
❖ 孙络:络脉中最细小的分支 ❖ 浮络:浮行于浅表部位的络脉。
络脉的作用
❖ 十六络脉: ❖ 四肢部重在沟通表里两经,补充经脉循
行的不足;躯干部重在渗灌气血。重在 濡养全身组织。 ❖ 孙络与浮络: ❖ 发挥营卫气血津液对周身的渗 灌、濡养 作用,维持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
十二经别
概念: 十二经别是从十二经脉分出,深入体 腔联络脏腑器官,沟通表里两经的支脉。
❖ 2 由里达表,反应病症。内脏病变,可以通 过经络反应到体表组织器官。
功能相似的经脉联系起来,达到统摄有关经脉 气血、协调阴阳的作用。 2、奇经八脉对十二经脉气血有蓄积和渗 灌的调 节作用。
络脉
❖ 络脉是从经脉分出的支脉,包括十六络(即十二 经络脉、任脉和督脉别络、脾之大络、胃之大络) 以及孙络、浮络。
❖ 经脉循行分布在身体的体表部位。十二经脉的别 络均从四肢肘膝关节以下的络穴分出,浅行体表, 走向其表里的经脉。任之络散布于腹部;督之络 散布于腹部;脾之络、胃之络散布于胸胁。
经络系统的组成
十二经脉: 手三阴经、手三阳经
经脉
足三阳经、足三阴经
经络
十二经别 十二经筋 十二皮部
奇经八脉: 任脉、督脉、冲脉、带脉、 阴维脉、阳维脉、阴跷脉、阳跷脉
络脉:十五络、孙络、浮络
十二经脉
❖ 十二经脉的命名
❖ 结合脏腑、手足、阴阳三方面内容。 ❖ 功能:是气血运行的主要通道,同脏腑有直
现代针灸医学的复兴与普及
❖ 毛泽东:中国医药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应当 努力发掘,加以提高。
❖ 全国针灸学会的成立。
❖ 孙络:络脉中最细小的分支 ❖ 浮络:浮行于浅表部位的络脉。
络脉的作用
❖ 十六络脉: ❖ 四肢部重在沟通表里两经,补充经脉循
行的不足;躯干部重在渗灌气血。重在 濡养全身组织。 ❖ 孙络与浮络: ❖ 发挥营卫气血津液对周身的渗 灌、濡养 作用,维持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
十二经别
概念: 十二经别是从十二经脉分出,深入体 腔联络脏腑器官,沟通表里两经的支脉。
❖ 2 由里达表,反应病症。内脏病变,可以通 过经络反应到体表组织器官。
功能相似的经脉联系起来,达到统摄有关经脉 气血、协调阴阳的作用。 2、奇经八脉对十二经脉气血有蓄积和渗 灌的调 节作用。
络脉
❖ 络脉是从经脉分出的支脉,包括十六络(即十二 经络脉、任脉和督脉别络、脾之大络、胃之大络) 以及孙络、浮络。
❖ 经脉循行分布在身体的体表部位。十二经脉的别 络均从四肢肘膝关节以下的络穴分出,浅行体表, 走向其表里的经脉。任之络散布于腹部;督之络 散布于腹部;脾之络、胃之络散布于胸胁。
经络系统的组成
十二经脉: 手三阴经、手三阳经
经脉
足三阳经、足三阴经
经络
十二经别 十二经筋 十二皮部
奇经八脉: 任脉、督脉、冲脉、带脉、 阴维脉、阳维脉、阴跷脉、阳跷脉
络脉:十五络、孙络、浮络
十二经脉
❖ 十二经脉的命名
❖ 结合脏腑、手足、阴阳三方面内容。 ❖ 功能:是气血运行的主要通道,同脏腑有直
针法灸法学.ppt

●关于得气的几个问题
得气的定义与表现:
若有所得 若有所失 有见如入,有见如出
经脉循环之气
针感
隐性得气 显性得气
得气的基础:
肌肉组织的肌梭内感受器—肌肉收缩
穴位神经末稍密集
穴位高密度的肥大细胞—活性物质刺激神经
得气与血型的关系: O-B-AB-A
与留针时间长短相关的因素
得气:得气的迟速 寒热:热则疾之,寒则留之 经脉:足阳明……其脉大血多,气甚热壮,刺此者,不
经
脉
经脉走向 补泻操作
────────────────────────
手三阳──从手走头:
向心 补:针向向心
足三阴──从足走腹(胸)
泻:针向远心
────────────────────────
手三阴──从胸走手
远心 补:针向远心
足三阳──从头走足
泻:针向向心
────────────────────────
原因 体位、手法、外力、滞针
弯
现象 方向角度改变-针体活动-疼痛
针
处理 放松局部 恢复体位 顺势拔针
预防 手法要熟练,指力要均匀;
选好体位,勿随意移动身体
异常情况的处理与预防
原因 针具质量、手法过重、
断
弯针与滞针处理不当
针 现象 行针或出针时发现针身折断
处理 保持镇静
保持原有体位
预防 检查针具;
针刺时保留部分针身在体外
严重者四肢厥冷、神智不清、二便失禁、
针
唇甲青紫、脉细微欲绝。
处理 出针 平卧保暖 灸治
预防 针对原因/注意观察
异常情况的处理与预防
滞
原因 精神紧张或疼痛、手法、留针时间 现象 针体活动困难 或伴疼痛
灸法(Moxibustion)课件56页PPT

①隔姜灸
操 作 : 定 穴 →生姜片(直径约2-3cm,厚约 0.2-0.3cm,中心穿数孔) →大中艾炷→点 燃至尽→除灰烬→5~10壮至皮肤潮红。
功能:温胃止呕、散寒止痛。 适应证:因寒而致的呕吐、腹痛、泄泻,以
及风寒湿痹、外感表证等,一切寒性疾病。
②隔蒜灸
操作:定穴→独头蒜片(厚约0.2-0.3cm, 穿孔)→大中艾炷→点燃至尽→除灰 烬→反复5~10壮至皮肤潮红。
冷、虚脱及产后血晕等。
④隔附子饼灸
操 作 : 定 穴 →附子研磨,用酒调和做成饼( 0.5cm~1cm厚,3cm直径,穿孔) →大 中艾炷→点燃至尽→除灰烬→反复5~10 壮。
功能:温补肾阳。
适应证:命门火衰之男、妇科疾病(阳痿、
早泄、遗精、宫寒不孕等)、疮疡久溃不 收证。
2.艾条灸
(Moxibustion with moxa post )
灸法的分类和应用——艾炷灸
灸后调摄:《针灸大成》 灸后不可就饮茶,
恐解火气,及食,恐滞惊气,须少停一二时, 即宜入室静卧,远人事、远色欲,凡百具要 宽解。尤忌大怒大劳、大饥大饱、受热冒寒。 至于生冷瓜果亦宜忌之。唯食茹淡养胃之物, 使气血通流,艾火逐出病气。若过厚毒味, 酗醉,致生痰涎,阻滞病气矣。
灸法的分类和应用——艾炷灸
②无瘢痕灸(非化脓灸)
操作:定穴→涂搽介质→中小艾炷→点燃
至艾炷燃剩2/5或1/4, 患者感到微痛→更换 艾炷再灸,至3~7壮 皮肤红晕不起泡为度。
适应证:一般虚寒性疾患皆可(哮喘、眩晕、
风寒湿痹、皮肤疣等)。
(2)间接灸(Indirect Moxibustion ) 隔姜灸、隔蒜灸、隔盐灸、隔附子饼灸
大
中
小
常用针灸疗法ppt课件

15
第三节 穴 位 注 射 POINT INJECYION
穴位注射,即将药物注射入穴位内来
治疗疾病的方法。它将药物作用及药物 对穴位的渗透刺激作用相结合,治疗类 风湿性关节炎、颈椎病、慢性腰腿痛、 冠心病等病症有十分显著的效果。常用 药物:中成药如丹参、当归等具有活血 化淤和祛风湿通经络作用的中药制剂, 维生素B1、B12、胎盘组织液、肌生注射 液、5%-10%葡萄糖注射液、生理盐水等。
刺激量要轻一些,采用卧姿。此外空腹、饱 餐、大汗、重体力活动后勿立即针刺
8
2 气胸(Pheumothorax):在针刺胸背、锁
骨上窝等处的穴位,不能过深,否则会刺破胸 壁造成气胸。患者会出现胸痛、憋气、咳嗽等 症状。体检或胸透可确诊。
处理:轻者经休息、抗感染治疗可愈,重者
需进行穿刺抽气。
预防:针刺背部、胸部、锁骨上窝等处的穴
照片
艾 条 灸
33
温 针 灸
34
35
灸法的主治作用和适应范围
主治作用
温经通络、祛风散寒 活血止痛、回阳固脱 升阳举陷、拔毒泄热 防病益寿
适用症
风寒湿痹、胃痛 腹痛、痛经、久泄 遗尿、遗精、虚脱 晕厥、脱肛、崩漏 疖肿未化脓、溃疡 久不愈等。
36
第七节 其它疗法
三棱针
刺络放血 适用
实症 热症 淤血症 急救
位,要严格掌握深度,并注意Fra bibliotek针期间针体不 能滑动。
9
3 滞针 (Stuck needle) 针身被肌纤维缠绕
而使针体不能拔出。
处理:相反方向捻转针体,顺势拔出,
若仍不行,可在其近处再刺一针,前一 针即可拔出。
预防:捻转针体时注意要适度,特别是
朝一个方向转时,不能太过。
第三节 穴 位 注 射 POINT INJECYION
穴位注射,即将药物注射入穴位内来
治疗疾病的方法。它将药物作用及药物 对穴位的渗透刺激作用相结合,治疗类 风湿性关节炎、颈椎病、慢性腰腿痛、 冠心病等病症有十分显著的效果。常用 药物:中成药如丹参、当归等具有活血 化淤和祛风湿通经络作用的中药制剂, 维生素B1、B12、胎盘组织液、肌生注射 液、5%-10%葡萄糖注射液、生理盐水等。
刺激量要轻一些,采用卧姿。此外空腹、饱 餐、大汗、重体力活动后勿立即针刺
8
2 气胸(Pheumothorax):在针刺胸背、锁
骨上窝等处的穴位,不能过深,否则会刺破胸 壁造成气胸。患者会出现胸痛、憋气、咳嗽等 症状。体检或胸透可确诊。
处理:轻者经休息、抗感染治疗可愈,重者
需进行穿刺抽气。
预防:针刺背部、胸部、锁骨上窝等处的穴
照片
艾 条 灸
33
温 针 灸
34
35
灸法的主治作用和适应范围
主治作用
温经通络、祛风散寒 活血止痛、回阳固脱 升阳举陷、拔毒泄热 防病益寿
适用症
风寒湿痹、胃痛 腹痛、痛经、久泄 遗尿、遗精、虚脱 晕厥、脱肛、崩漏 疖肿未化脓、溃疡 久不愈等。
36
第七节 其它疗法
三棱针
刺络放血 适用
实症 热症 淤血症 急救
位,要严格掌握深度,并注意Fra bibliotek针期间针体不 能滑动。
9
3 滞针 (Stuck needle) 针身被肌纤维缠绕
而使针体不能拔出。
处理:相反方向捻转针体,顺势拔出,
若仍不行,可在其近处再刺一针,前一 针即可拔出。
预防:捻转针体时注意要适度,特别是
朝一个方向转时,不能太过。
非遗系列-中国针灸PPT

训合作中心﹑支持并创建世界针灸学联合会﹑制定《经络穴位名称国际标准》《针灸临床研究规范》 等。如今,在世界各国,已有140多个国家和地区开展针灸医疗,从事针灸的人数约20~30万人。
发展现状
20世纪下半叶,针灸临床的侧重点在于观察与总结针灸的
非
适应症。而90年代,针灸的临床应用范围已扩大到四个方
遗
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7年6月5日,
遗
经国家文化部确定,中国中医科学院的王雪苔
和中国针灸学会的贺普仁为该文化遗产项目代
系
表性传承人,并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
列
化遗产项目226名代表性传承人名单。
感 谢 观 看
点称为人体腧穴,简称穴位。根据最新针灸学教材统计,
遗
人体共有361个正经穴位。
系
灸法是以预制的灸炷或灸草在体表一定的穴位上烧灼、熏 列
熨,利用热的刺激来预防和治疗疾病。通常以艾草最为常
用,故而称为艾灸,另有隔药灸、柳条灸、灯芯灸、桑枝
灸等方法。如今人们生活中也经常用到的多是艾条灸。
针灸介绍
临床上按中医的诊疗方法诊断出病因,找
脏腑功能趋于调和,从而达到防治疾病的目的。
肆
非
针
遗
灸
系 列
价
值
针灸价值
由于针灸疗法具有独特的优势,有广泛的适应症,
非
疗效迅速显著,操作方法简便易行,医疗费用经济,
极少副作用,远在唐代,中国针灸就已传播到日本、
遗
朝鲜、印度、阿拉伯等国家和地区,并在他国开花
系
结果,繁衍出一些具有异域特色的针灸医学。到如
于距今8000至4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相当于氏族公社制度的后期。中国在考古中曾发现过砭
发展现状
20世纪下半叶,针灸临床的侧重点在于观察与总结针灸的
非
适应症。而90年代,针灸的临床应用范围已扩大到四个方
遗
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7年6月5日,
遗
经国家文化部确定,中国中医科学院的王雪苔
和中国针灸学会的贺普仁为该文化遗产项目代
系
表性传承人,并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
列
化遗产项目226名代表性传承人名单。
感 谢 观 看
点称为人体腧穴,简称穴位。根据最新针灸学教材统计,
遗
人体共有361个正经穴位。
系
灸法是以预制的灸炷或灸草在体表一定的穴位上烧灼、熏 列
熨,利用热的刺激来预防和治疗疾病。通常以艾草最为常
用,故而称为艾灸,另有隔药灸、柳条灸、灯芯灸、桑枝
灸等方法。如今人们生活中也经常用到的多是艾条灸。
针灸介绍
临床上按中医的诊疗方法诊断出病因,找
脏腑功能趋于调和,从而达到防治疾病的目的。
肆
非
针
遗
灸
系 列
价
值
针灸价值
由于针灸疗法具有独特的优势,有广泛的适应症,
非
疗效迅速显著,操作方法简便易行,医疗费用经济,
极少副作用,远在唐代,中国针灸就已传播到日本、
遗
朝鲜、印度、阿拉伯等国家和地区,并在他国开花
系
结果,繁衍出一些具有异域特色的针灸医学。到如
于距今8000至4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相当于氏族公社制度的后期。中国在考古中曾发现过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