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最新《仁医胡佩兰》观后感1500字

合集下载

仁医胡佩兰电影观后感「最新」

仁医胡佩兰电影观后感「最新」

仁医胡佩兰电影观后感「最新」仁医胡佩兰电影观后感「最新」胡佩兰的一生,是心系患者的一生。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仁医胡佩兰电影观后感,希望对你有帮助。

仁医胡佩兰电影观后感【篇一】为了营造全社会尊医重卫的良好风气,强化医德医风和行业自律,根据临汾市卫计委要求,侯马市卫计局组织机关全体人员观看了《仁医胡佩兰》。

电影以荣获2013年度感动中国十大人物的98岁的胡佩兰医生为原型,从一个个细节处剖析出胡佩兰时时刻刻为病人着想,把病人放在自己心上的感人事迹。

胡佩兰根据自己多年的临床经验,平时看病不太依靠高科技仪器,每天都会坚持看完所有病人才下班,对患者也极有耐心,给病人开药,很少超过一百元。

“只要能活动一天,我就要为患者服务一天,国家培养了我,我要为人民服务好,不能白吃公家饭。

”胡佩兰这么说,也在这样做,认真、笃定。

观看过程中,大家不时进行讨论,对照这位仁心大医,对当下社会中的“感冒开药动辄几百元”“医闹盛行”等现象进行了剖析,也对自己在工作中面对群众的态度进行了反思。

观看完电影后大家感触颇深,“仁心大医”胡佩兰的先进事迹深深感动着全国亿万人民群众,是广大医务工作者学习的`榜样,也是每一位公职人员学习的榜样。

我们要学习胡佩兰同志,在救死扶伤光荣而神圣的岗位上,以良好的医德和博大的爱心树立一名白衣天使的良好形象;学习胡佩兰同志始终牢记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恪尽职守,爱岗敬业,出满勤,干满点,随叫随到,加班加点。

仁医胡佩兰电影观后感【篇二】2017年4月19日,我院组织观看了故事片《仁医胡佩兰》,胡佩兰是2013年感动中国人物之一,在感动中国人物颁奖现场胡佩兰医生的“活一天,看一天”“多活几天多看病人,多给国家点报效”朴实的话语让我热泪盈眶。

这是一个年迈的老者发出的心声,是一个年迈的老医生发出的心声,也表达了广大医务工作者的心声。

我从2015年来到医院工作,接触了许多医务工作者,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是他们的劳累和疲惫,无数的医务工作者都像胡佩兰医生一样用超负荷的劳动为患者治病,医生、护士全年无休随时加班,这是这个行业的特点,也是医务人员为人民为社会的奉献。

《感动中国》观后感之胡佩兰感动中国胡佩兰颁奖词

《感动中国》观后感之胡佩兰感动中国胡佩兰颁奖词

《感动中国》观后感之胡佩兰-感动中国胡佩兰颁奖词感动中国十大人物颁奖词:技不在高,而在德;术不在巧,而在仁。

医者,看的是病,救的是心,开的是药,给的是情。

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

你是仁医,是济世良药。

胡佩兰,她只是一个平凡的不能再平凡的人,做着平凡的是,却感动每一个中国人的心弦。

她本该享受余生年华的清福,但他却把一生献给了自己热爱的工作中他总是无怨无悔,无私奉献着,他只是那高山上永不垂暮的青松。

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对每个人只有一次,这仅有的一次生命应当怎样度过呢?胡佩兰曾说过:“人不能不做一点贡献,不能不对别人没有一点用处。

”人活着就要为国家做事情,做不了大事做小事,干不12:0220-12-7了复杂的事就干简单的事,绝不能功不受禄,不劳而获。

“医者父母心”作为医者,就应该有比平常人更多的耐心,把病人当做自己的孩子一样看待。

不仅仅是医者,其他人也如此。

人本应有一颗善良的心,就像胡佩兰一样,对自吝啬,对别人大方。

医者,不是表现在你的职位有多高,你的技术有多高,而是表现在你的品行,仁德是怎样的。

技不在高而在德,术不在巧而在仁。

医者,看的是病救的是心,开的是药给的是情。

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

你是仁医,是济世良药。

其实,生活中有很多想胡佩兰一样的人,他们是默默无闻的,只要留心观察生活,其实,是很美的。

人,本该有一颗善良的心。

这个世界充满灾难,但灾难是打不倒我们的。

当地震来临了,当人们感到无助时,是很多好心人,纷纷送来温暖。

还记得在老家上一年级时,四川发生地震,当时,我们那里是穷山穷水的地方,在绵延是大山里,当新闻一次又一次的播放现场,我的心一阵一阵的抽痛,却无法帮助他们。

后来,学校组织捐款,我们都很穷,身上没有多少钱,但我们都有一颗热爱的心灵,纷纷拿出身上的几毛钱,几块钱,虽然很少,但却包含了我们真挚的帮助关心。

他们也如同胡佩兰,虽然没做出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却也是了不起的。

胡佩兰的这种精神深深的打动了每一位人,短短的两个小时,我对爱情的理解越来越清晰,我给亲情的定义越来越深刻,我对责任的认识越来越透彻,我给良知的诠释越来越丰富。

《仁医》观后感

《仁医》观后感

《仁医》观后感《〈仁医〉观后感》最近看了一部叫《仁医》的剧,感触还挺多的。

这部剧没有那种特别夸张的剧情设定,就是实实在在地展现了医生们的工作和生活。

它里面的每一个角色,都像是从我们身边走出来的普通人,有着自己的喜怒哀乐和烦恼,但又在治病救人这件事上,展现出了非凡的勇气和担当。

让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有一个情节是关于一位身患绝症的老人。

他被病痛折磨得不成样子,身体消瘦,脸色苍白,眼神中透露出对生命的渴望和对死亡的恐惧。

医生们没有因为他病情的严重和治愈的渺茫而放弃,他们一次又一次地讨论治疗方案,不断地尝试新的药物和治疗方法。

负责这位老人的主治医生,是一个看起来有些严肃,但内心充满温暖的人。

他每天早早地来到病房,仔细地询问老人的身体状况,哪怕只是一点点细微的变化,他都不会放过。

他会亲自查看老人的各项检查报告,和其他医生一起分析病情,有时候甚至会为了一个治疗细节争得面红耳赤。

有一次,老人的病情突然恶化,呼吸困难,生命垂危。

主治医生接到通知后,一路飞奔到病房,那速度,简直比短跑运动员还快。

他迅速地组织抢救,指挥护士们准备各种仪器和药品,自己则亲自为老人进行心肺复苏。

那一刻,他的眼神中只有坚定和专注,仿佛整个世界都只剩下他和眼前这个需要他拯救的生命。

经过一番紧张的抢救,老人的病情终于稳定了下来。

主治医生这才松了一口气,他的额头布满了汗珠,衣服也被汗水湿透了,但他脸上却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他坐在老人的床边,轻轻地握住老人的手,安慰他说:“别怕,有我们在,您一定会好起来的。

”那语气,就像是在对自己的亲人说话一样。

在后续的治疗中,主治医生也一直陪伴着老人。

他会给老人讲一些有趣的故事,让他心情好起来;会帮老人调整饮食,让他吃得更健康;还会鼓励老人积极配合治疗,不要放弃希望。

在他的精心照料下,老人的病情逐渐好转,最后竟然奇迹般地康复出院了。

看到这里的时候,我真的感动得不行。

我就在想,这就是所谓的仁医吧。

他们不仅仅是用医术在治病,更是用真心在关爱每一个患者。

2024年胡佩兰心得体会(4篇)

2024年胡佩兰心得体会(4篇)

2024年胡佩兰心得体会一、引言2023年是我人生中具有重要意义的一年,也是我作为胡佩兰老师的一年。

在这一年里,我经历了许多成长和收获,懂得了很多道理和真谛。

以下是我对2023年的一些心得和体会。

二、学习的心得体会1、学习的方法在2023年,我学会了更加高效的学习方法。

我发现,合理的时间规划、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有效的复习方法是提高学习效率的关键。

我在每天的学习中制定了详细的计划,并遵循计划执行。

此外,我学会了合理安排时间,尽量减少分心和拖延的情况。

在复习时,我注重总结与归纳,通过不同的方式复习,如做笔记、解题、参考别人的优秀作品等,使学习更加有针对性和深度。

2、自主学习能力在胡佩兰老师的指导下,我逐渐培养了自主学习的能力。

通过课堂上的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我学会了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

在遇到困难时,我努力地寻找答案,通过多种途径积累知识和技能,使学习更加主动和自发。

3、沟通能力2023年,我逐渐提高了自己的沟通能力。

我学会了倾听别人的观点,并尊重别人的意见。

通过与同学的交流和合作,我提高了自己的表达能力和说服力,我也意识到了与他人合作的重要性,并学会了合作与团队精神。

三、个人成长的心得体会1、自我认知在2023年,我更加了解了自己。

我了解到自己的优点和不足,明白了自己的兴趣所在和擅长的领域。

我逐渐树立了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明确了自己的目标和追求。

我也学会了接受自己的不完美,勇敢地面对自己的缺点,并努力改进和完善自己。

2、心态调整在2023年,我经历了许多挑战和压力。

但是,我懂得了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坚定地面对困难。

我相信自己的能力和努力,相信未来的希望和机遇。

我学会了化压力为动力,通过正确的方式来减压和放松,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

3、责任与担当在2023年,我意识到作为一个公民和学生应该承担起责任和担当。

我积极参与到社会实践和志愿者活动中,关注社会热点问题,为社会发展和进步贡献自己的力量。

我也尽量为他人提供帮助和支持,关心身边的人,尽自己所能去帮助他们。

2023年《感动中国》观后感_2

2023年《感动中国》观后感_2

2023年《感动中国》观后感2023年《感动中国》观后感1爱心是冬天里的一缕暖阳,使饥寒交迫的人感到温暖;爱心是沙漠中的一泓清泉,时面临绝境的探险者看到生活的希望。

5月12日那天老师给我们观看了《度感动中国颁奖晚会》的视频,使我明白了,原来人间处处有真情,世间常常有爱心。

这些真情令我感动,这些爱心让人敬佩。

唐山有13位普通的农民,他们用自己的力量为人民服务,他们奔忙于灾区中,用自己微薄的力量拯救了许许多多的人。

难道他们这种为人民服务默默奉献的精神不值得我们去称赞吗?哪里有困难,哪里需要帮助;哪里就有他们忙碌的身影,哪里就有他们伸出的热情援助之手。

他们这种为人民千里奔波,雪中送炭的精神令人敬佩。

李桂林、陆建芬这对扎根悬崖小学执教的夫妻,他们让山里的孩子认识了汉字,见到了五星红旗,让这个小山村摘掉了“文盲村”的耻辱帽。

这对夫妻用坚定的信念支撑起了一所乡村小学。

他们扎根山村19年,为的就是让这里的孩子能够在教室里面学习。

这种坚持,这种信念,感动了我,我由心底敬佩他们。

,一个充满感情的年份,这一年中许多的普通人用他们的爱心与奉献,感动着我们,感动着整个中华大地。

2023年《感动中国》观后感22月8日,度感动中国颁奖典礼如约而至,全家人早早的守候在电视机旁,期待着这场年度精神盛典。

年近古稀,依旧为祖国航天事业无私奉献的中科院院士、探月工程总设计师孙家栋、扎根大山36年,三尺讲台教育大山两代人,江西省宜春市奉新县澡下镇白洋教学点教师支月英、三进火场,被大火烧成炭人的平民英雄王峰、在平凡中非凡,在尽头处超越的大国工匠李万君、绝地反击,比实力、拼意志、搏勇气,永不放弃的中国女排这到底是一种怎样的力量在支撑着他们?使他们放弃享受天伦之乐,远离繁华的都市生活,为救他人献出自己年轻的生命,拒绝物资高薪酬待遇依旧回国对,是责任、是使命、是担当、是坚持、是信仰。

在电视机前我的眼眶湿润了,榜样的事迹让每一个人都敬佩和动容。

仁医胡佩兰读后感

仁医胡佩兰读后感

仁医胡佩兰读后感读了胡佩兰医生的事迹,那感觉就像在心灵的土壤里种下了一颗温暖又充满力量的种子。

胡佩兰医生啊,那可真是个了不起的老太太。

她都九十多岁了还坚持出诊,就像一个永远不会疲倦的超级英雄。

我就想啊,我要是到了九十岁,估计连自己的药放在哪儿都得想半天,可人家胡奶奶呢,还在给病人看病,这毅力,简直超乎想象。

她看病的时候特别认真,就像一个寻宝者在寻找病人身体里的“病根宝藏”。

每一个症状,每一个细节,她都不放过。

而且她对待病人那叫一个亲切,不像有些医生,匆匆忙忙几句话就把病人打发了。

胡奶奶是把病人当成自己的家人一样对待呢。

这让我想到,要是所有的医生都像她这样,那去医院看病就不会那么让人害怕了。

她还特别善良,想着法儿地给病人省钱。

在现在这个社会,有些医院那收费项目就像满天繁星似的,数都数不过来。

可胡奶奶不一样,她只想着怎么把病治好,而不是怎么从病人兜里掏钱。

这就好比在一个唯利是图的商业世界里,她是一股清流,只专注于治病救人这个最纯粹的目的。

她的这种精神,对我们这些普通人来说也是一种激励。

我们有时候遇到一点小困难就想放弃,和胡奶奶比起来,那简直弱爆了。

她就像一盏明灯,告诉我们只要心中有信念,年龄什么的都不是问题。

而且,做事情要认真负责,对人要有爱心。

要是我们都能像她这样,那这个社会得多美好啊。

从胡佩兰医生身上,我还看到了一种对职业的热爱。

她肯定是爱医生这个职业爱到骨子里了,不然怎么能坚持那么多年呢?这种热爱就像一团火,燃烧在她的生命里,照亮了无数病人的健康之路。

这也让我反思自己对自己工作或者学习的态度,是不是也应该充满这样的热情呢?总之呢,胡佩兰医生就像一本充满智慧和爱的大书,读了她的事迹,让我收获满满,也让我想要成为一个更好的人,在自己的小世界里也能散发出像她一样温暖的光。

心得体会-感动中国观后感 精品

心得体会-感动中国观后感 精品

感动中国观后感
篇一感动中国观后感
今天,我在学校和同学们一起观看了《感动中国》,里面人物的先进事迹,使我很感动!其中,医生胡佩兰奶奶最令我感动。

胡佩兰,女,中国着名心血管病专家胡大一母亲。

1944年毕业于河南大学医学部,1986年,70岁的胡医生从郑州铁路中心医院的妇产科主任位上退休,8年间曾捐建了50多个希望书屋。

2019年1月22日5时30分,郑州98岁女医生胡佩兰,与世长辞。

而她在逝世前一天,还在社区坐诊,留给世人的最后一句话是病人看完了,回家吧。

胡佩兰对病人的态度也是有目共睹,她也经常说医患关系搞不好是因为交流不够,医生只要对病人认真负责了,病人自然会与医生极力配合。

不管面对哪一个病人,都要把患者当成平生第一个病人看待!胡佩兰生活节俭,舍不得在自己身上多花一分钱,甚至苛刻地要求自己每天的生活费不得超过3元钱。

但她经常大方地给病人垫付医药费。

给病人开药,也很少超过100元。

2019年7月,98岁的胡佩兰心脏病突发,经抢救后,第二天依然准时到医院坐诊。

胡佩兰真的是技不在高,而在德;术不在巧,而在仁。

医生,看的是病,救的是心,开的是药,给的是情。

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

她是仁医,是济世良药。

胡奶奶,您大公无私,默默无闻,只为别人着想,而很少想到自己的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
篇二感动中国观后感
星期五下午,老师让我们看了《感动中国》中的两位人物,林俊德,陈斌强,我觉得我最敬佩的人是林俊德。

林俊德是一个中国工程院院长,他在住院期间,只顾着工作,连拖了三次手。

仁医胡佩兰观后感 [仁医《胡佩兰》观后感]

仁医胡佩兰观后感 [仁医《胡佩兰》观后感]

仁医胡佩兰观后感 [仁医《胡佩兰》观后感]大爱、博爱之心——仁医《胡佩兰》观后感为营造全社会尊医重卫的良好风气,强化医德医风建设和行业自律,医院于8月份组织全体干部职工观看了电影《仁医胡佩兰》。

通过观看,感触颇多、深受教育、倍受鞭策,深深的被胡佩兰的事迹所感动,胡佩兰大夫是新时代医务人员的楷模。

胡大夫—生辛劳、殚精竭虑,奉献于病人,关怀于病人,她为世人留下最后一句话是,“病人看完了,回家吧”。

她对工作的热情、执著、深深的启发了我们,尤其她的大爱精神、敬业精神、奉献精神深深的感动了我们。

“技不在高而在德,术不在巧而在仁。

医者,看的是病,救的是心;开的是药,给的是情.....”。

此段话是对这位退休后在社区坐诊20年、开药很少超百元,甚至在病重期间,仍风雨无阻,坚持每周出诊6天胡佩兰大夫一生工作的评价。

作为一名医务工作者,在今后工作中,要自觉以胡佩兰同志为榜样,立足岗位实际,认真做好以下工作:一、“做人”。

人生在世,首先是做人,它是做好其它方面的根基,任何竞争拼到最后都是做人,做一个对社会有价值的人。

她教导我们要“淡薄名与利”,此时此刻都要记住这几个字:忘名、忘利、忘我,以后不管干什么,不要总是围绕自己的利益着想,要多付出与多奉献,从别人的角度考虑问题、解决问题。

医生不同与其它职业,如文学上错一笔无伤大雅,医学上错一笔人命关天;医疗安全,重于泰山。

在她身上,让我感受到严于律已,宽以待人,全心全意地助人,从不把自己当成专家,对人非常和蔼、不摆架子,平易近人。

同时,永远要怀有一颗感恩之心,感恩于社会,回报于社会。

二、“做事”。

胡大夫以睿智的哲学头脑观察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

她教导我们“医患关系搞不好是因为交流不够,医生只要对病人认真负责了,病人也自然会对医生极力配合,不管面对哪一个病人,都要把患者当成自己的第一个病人来对待”。

胡大夫教导我们,医患之间,和则两利。

细节决定成败人生,认真用心做好每一件事,要集中所有的智慧、所有的热忱,把今天的工作做到尽善尽美,这就是你迎接未来的最好方法,更不要因为一点私利而损害自己的整体形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仁医胡佩兰》观后感1500字
作者来源简书
《仁医胡佩兰》由马会雷执导,著名表演艺术家谢芳在剧中饰演胡佩兰,徐敏饰演胡佩兰的大儿子胡大一,金铭、廖京生、李勤勤、王艺禅等众多实力派明星加盟出演。

电影剧情
2013年11月,大河网率先报道了郑州97岁女医生胡佩兰27年基层坐诊服务群众的先进事迹后,央视、人民日报等多家媒体做了跟进报道,胡佩兰老人荣获2013年度"感动中国人物"称号。

此后大河网召开了胡佩兰先进事迹座谈会,河南日报报业集团和河南省卫生计生委联合出版了图书《仁医胡佩兰》。

电影《仁医胡佩兰》以胡佩兰大夫生前事迹为题材,融入励志、哲思、情感和科普等多种影视元素,以胡佩兰老人从医70年、扎根社区基层28年的心路历程为主线,全景展现了老人生命不息、奋斗不止、大医博爱、无私奉献的职业精神。

《感动中国》为她的颁奖词是:技不在高而在德;术不在巧而在仁。

医者,看的是病,救的是心,开的是药,给的是情。

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

您是仁医,是济世良药。

爱岗敬业? 诚实守信? 忘我工作
胡佩兰,女,河南某社区医院妇产科专家,90多岁高龄依然坐诊行医,她的愿望是,如果能行,工作到100岁。

有一次,下着倾盆大雨,电闪雷鸣,助手考虑到她岁数大了,想等雨小了再去上班,她坚持冒雨按时到岗,为的是不让病人着急;她告诉自己的儿子胡大一,多到农村开展义诊活动,嘱咐儿子在行医工作中,要投入感情,不管有什么事,一定要认真看完最后一位病人,因为他们有很多都来自农村,来一趟不容易;她拒绝接受媒体采访,坚持要把时间留给病人。

胡医生的这种设身处地为病人着想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这种精神使她获得了辖区群众的尊敬和爱戴。

乐于助人? 治病治心? 循循善诱
遇到无钱看病或经济困难的患者,她先看病,然后送钱让病人买药治病;她教导一位年青女学生,要自尊自爱自强,犯一次错不要紧,但不要犯第二次,她视病人如亲人,资助女学生学费,鼓励她好好学画画,做社会有用之人;她对自己的学生说:"只有知道病人的痛苦,才知道怎么当好医生。

"这让我想到时下社会上的一些医生追求利益,而不考虑病人的经济承受能力的现象,这就是差距,如果大家都像她这样,医患关系一定会和谐很多。

大医精诚? 白衣丹心? 勇于担当
院长聘请她去上班时,她说:"你请我治病,我去,你请我去赚钱,我不干!"她在为患者治病时,首先考虑的是怎样治好患者的病,并让患者少花钱。

有一位女性患者腹部剧痛,血压测不到,病情十分危急,院长要求立即转院,她却决定立即手术,当有医生问她,万一……怎么办,她说:"如果有万一,一切我负责!不能让病人死在转诊的路上!"表现出她敢与担当的精神和对自己技术的自信。

她让助手全城找血,找到一家医疗机构,有血源但属于备用血,助手及家属跪而求之,工作人员受感动,始给。

手术中,她们及时找到了出血部位,并进行妥善处置,挽救了患者的生命,构建了和谐的医患关系。

试想有多少人有这样的担当,又有多少医生敢于这样,仅仅这一点,就值得多少人学习一辈子。

服务群众? 奉献社会? 看淡荣誉
她坚守基层,理解农村患者的不易。

她告诉自己的儿子胡大一,农民远远来一趟不容易,你一定要认真对待每一个病人;她告诫自己的学生:"想挣钱,别学医,医乃仁术!";她每年为希望工程捐款,目标是建五十个希望书屋。

对待荣誉,她说,荣誉不是摆在桌子上让人看的,荣誉应该摆在人的心里。

这是对那些索要锦旗的医生的一记耳光,多么强烈的对比,截然不同的差距。

《感动中国》为她的颁奖词是:技不在高而在德;术不在巧而在仁。

医者,看的是病,救的是心,开的是药,给的是情。

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

您是仁医,是济世良药。

她爱岗敬业、诚实守信、服务群众、奉献社会、治病治心、勇于担当、看淡荣誉、乐于助人、忘我工作,她的这种精神确实感动了我,震撼了我。

她始终把患者放在首位,病人找她看病,痛苦来开心走;她从医七十年,经验丰富,德艺双磬,像蜡烛一样燃烧了自己,温暖了患者;她穿着医生的工作服---白大褂离开人世,享年98岁!她是一位伟大的医生、伟大的母亲、伟大的女性!
她是一座丰碑,值得我们瞻仰;她是医者的楷模,值得医务人员终身学习。

甚至我觉得,她不光是医者学习的榜样,同样也是是各行各业服务工作者学习的榜样!
向胡佩兰医师致敬!向胡佩兰医师学习!
向胡佩兰医师致敬!。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