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季风示意图
亚洲各气候类型区代表测站的气温与降水折线图

亚洲各气候类型区代表的气温与降水折线图、柱状图评价原因及特点亦称苔原气候,主要分布于亚欧大陆和北美大陆的北冰洋沿岸及岛屿,纬度大致介于70°—75°N之间,这里已位于北极圈以内,所以极昼、极夜现象明显。
气候特征为全年皆冬,一年中只有1—4个月月平均气温为0—IO~C,降水稀少,大都属于冰洋锋上的降水,多半为降雪,云雾多,蒸发弱。
气候特征:冬长寒冷,夏短凉爽,气温:-20'C~20'C,年降水量小于500mm,自然带:亚寒带针叶林带,动物:驯鹿,紫貂,分布:北极圈附近,行成原因:纬度高,深居内陆。
温带季风气候出现在北纬35°~55°左右的亚欧大陆东岸,包括中国华北和东北、朝鲜的大部、日本的北部的一部分。
原因是位于最大的大陆亚洲大陆与最大的大洋太平洋之间,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显著。
特点是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
温带季风气候区的自然带为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典型值被是落叶阔叶林。
亚热带季风气候,分布在北纬25°~35°亚热带大陆东岸,其典型分布区在中国东部秦岭淮河以南,青藏高原以东、热带季风气候以北的地带,以及日本南部等地。
该气候区域风冬季不冷,1月平均温普遍在0℃以上,夏季较热,7月平均温一般为25℃左右,冬夏风向有明显变化,年降水量一般在800毫米以上,且主要集中在夏季,冬季较少。
又称为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
因为本气候在夏季时雨热同期,最适宜农作物生长。
热带季风气候分布于热带纬度10°至20°的大陆东岸,主要分布于亚洲的中南半岛、印度半岛和菲律宾群岛。
在太阳高度角大的季节,赤道低压槽向北延伸到北纬30°左右,加上海陆热力性子的影响,在南亚次大陆的西北部形成一个热低压,此时盛行从印度洋吹来的西南季风,即夏季风,因降水量多形成雨季;而在太阳高度角小的季节,赤道低压槽南移,再加上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次大陆的西北部有弱高压发育,盛行东北季风,即冬季风,因降水量少,形成干季。
最新——季风环流详解

3.季风气候: 热带季风气候 亚热带季风气候 温带季风气候
季节 作有规律变化的风。 1.季风是指大范围地区盛行风向随 海陆热力差异 是季风形成的主要原因。在亚洲东部,世界最大 海洋—— 太平洋 与世界最大陆地—— 亚欧大陆 之间巨大的海陆 热力差异,导致冬季和夏季海陆气压分布的季节变化,形成了世 界上最典型的季风
西北季风 (1月) 东亚 季风 东南季风 (7月)
例题: 读亚洲7月季风图: (1)图中季风A的风向是 西南 _____ 季风,B的风向 东南 是_____ 季风。 (2)图中季风A和季风B 主要由海陆热力性质 B 差异形成的是_____ , 东亚 地区) 这类季风在____( 最为典型。 (3)受图中季风影响的地区,夏季降水丰沛,特别 有利于粮食作物中_____ 水稻 的生长。由于季风的强弱 变化很大,使得该地区_____ 水旱 灾害频繁,对该作物 的生长威胁很大。
(三)季风环流
亚欧大陆 东亚 太平洋
南亚
印度洋
季风环流
大范围地区的盛行风向随季节作有规律变化的风。 概念: 思考:世界哪个地区季风最典型?为什么?
亚洲东部
原因:太平洋是世界最大的大洋,亚欧大陆是世界上最大 的大陆,亚洲东部居于两者之间,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最为 显著,形成世界上最典型的季风。 成因: ①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②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
南亚季风
读“亚洲季风图 ”回答下列问题:
A
C
B
(1)该图表示的月份是 7 (1或7)月, 夏 是北半球的____季。图中 A处是______ 低 (高或低)气压,名称是 。 亚洲低压 它切断了 气压带,使其只 副热带高 能保留在海洋里。 (2)字母C表示 东南 (风向)季风, 它的成因是 海陆热力差异 ;受它影 响时,我国东部地区的气候特点是 高温多雨 。亚洲东部季风气候最显著的 海陆热力差异显著 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 (3)字母B表示 西南 (风向)季风, 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 它的成因是__________________ 。 (4)半年后,C处刮_____ 西北 季风,B处刮 东北 季风。 _____ (5)与C纬度相当的大陆西海岸形成 地中海 ___________ 气候。成因是夏季受 副热带高气压带 _____________控制,炎热干燥,冬季 西风带 控制,温和多雨。 受_________
亚洲季风

南亚季风 多尺度变化
南亚季风 3 季节内变化 (ISV)
观测研究表明:南亚季风的活跃期和中断期(或干、湿期) 是由于热带幅合带(TCZ)反复从赤道向北移动所导致 (Sikka and Gadgil 1980, Yasunari 1979) ; 季节内变化主要包括10-20天和30-60天周期振荡,而这两 类在南亚季风区对于总的季节内变化的贡献几乎是一样的。 30-60天周期振荡在南亚和东亚季风区表现为纬向分布向 北传播; 而10-20天周期振荡则呈现地区性纬向尺度较小并向西传 播
6月20日,一名三轮车夫在浙江兰溪市区深水中推车 行进,一些市民在市区划着小艇出行。
2006年印度古特拉邦干旱
印度特大洪水造成千人死亡
一.
二.
季风的形成主要是海洋和陆地热力差异造成的。 环流系统可以看成一个超大尺度的海陆风系统, 若要了解季风的形成原因,则必须先知道什么是 海陆风,以及海陆风的成因。 海陆风在夏季的海岸地区非常常见──白天,大 气低层的风从海洋往陆地吹,形成海风,大气高 层的风从陆地往海上吹;到了晚上就完全倒转过 来,大气低层的风从陆地吹向海洋,形成陆风,而 大气高层的风从海洋吹向陆地。
小结
印度季风区地理位置上,南面是温暖的 印度洋,北面是喜马拉雅山,这样对于 南亚季风的年循环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哈得来(Hadley (1686))首先提出这种 ) 显著的年循环主要是由于海陆热力差异 形成的巨大的“海陆风”所致。
(a) 是1986-1988 年印度中部的 日降水的天气、 日降水的天气 、 季节和年际变 化图 (b)全印度季节平 全印度季节平 均降水的年际 变化( 直方图) 变化 ( 直方图 ) 及年代际变化 实线). (实线
季风是如何形成的呢?
亚洲系列图地形气候

亚洲系列图地形气候1、亚洲的地形特点和气候亚洲的地形特点:亚洲地形复杂多样,以高原、山地为主;地势起伏很大,地势中部高,四周低;中部多为高原、山地;平原面积狭小,主要分布在大陆周围亚洲的气候特点:气候复杂多样;季风气候显著;大陆性气候分布广泛2、亚洲的地理分区,亚洲的地形,亚洲的气候图是图,画的图<3、亚洲的气候类型、地形、水文特征一、亚洲的气候类型:亚洲地跨寒、温、热三带,其气候基本特征是大陆性气候明显,季风性气候典型,气候类型复杂多样。
北部沿海地区属寒带苔原气候。
西伯利亚大部分地区属温带针叶林气候。
东部靠太平洋的中纬度地区属温带季风气候。
季风气候,向南过渡到亚热带森林气候。
亚洲地形东南亚和南亚属热带雨林气候和热带季风气候,赤道附近多属热带雨林气候。
中亚和西亚大部分地区属沙漠和草原气候。
西亚地中海沿岸属地中海气候,西伯利亚东部的上扬斯克和奥伊米亚康极端最低气温曾达摄氏-71度,是北半球气温最低的地方。
自北到南为温带、亚热带、热带季风气候这三种季风气候。
亚洲气候类型复杂多样的原因:1、南北跨的纬度多,热量条件相差大;2、东西跨的经度多,降水条件差异大;3、地形复杂,地形类形多样,海拔高差大。
亚洲的岛屿主要集中在东南海面。
约有几万个大小岛屿,总面积为320万平方公里,其中面积超过10万平方公里的大岛有6个(加里曼丹岛、苏门答腊岛、几内亚岛、苏拉威西岛、爪哇岛和本州岛)。
亚洲是世界上大江大河汇集最多的大陆,长度在1000公里以上的河流有58条之多,其中4000公里以上的有5条(长江、黄河、湄公河、额尔齐斯河(鄂毕河)和黑龙江)。
河流发源于中部高原山地,呈放射状流向周边海洋。
二、亚洲的地形:亚洲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大洲,也是世界上跨纬度最广、东西距离最长的大洲。
大陆海岸线长69900千米,是世界上海岸线最长的大洲。
多半岛和岛屿。
半岛总面积约1000多万平方千米,是半岛面积最大的大洲,阿拉伯半岛为世界最大的半岛。
专题10-季风

NW 15
WNW
10
5
W
0
WSW
SW SSW S
NNE NE ENE
E
ESE SE SSE
上海: 夏季 多东南风
冬季 多西北风
1月 7月
亚欧大陆东部
冬季
夏季
季风的成因
冬季为什么风会从大陆吹向海洋? 而夏季为什么风从海洋吹向大陆?
季风夏的成季因动画
同纬度的陆地和海洋相比, 哪个温度高?
季风的夏成因季动画1
夏
西 暖、
季
南湿
冬
东 冷、
季
北干
季风环流
对气候及农业生 产有什么影响?
对气候的影响
三种季风气候的共同点:
夏季
高温多雨
冬季
温度较低、少雨
对农业的影响
• 有利条件:雨热同期。 • 不利条件:冬季少雨,常
有旱情。夏季降水过分集 中,也易成涝灾。
夏季 高温→伏旱天气 多雨→夏季风、台风
冬季 少雨→寒潮天气
夏季
东亚和南亚季风风向有何不同? 有共同点吗? 为什么会形成?
成因
影响 地区
海陆气压的分布 陆地 海洋
风性 向质
东亚 季风
海陆 热力 差异
南亚 季风
气压带 和行星 风带的 季节位
移
亚洲 东部
南亚 和 我国 西南
夏 季
印度低 压
夏威夷 高压
东 暖、 南湿
冬 季
蒙古、西 伯利亚高
压
阿留申 低压
偏 冷、 北干
温气度压高低
温气度压低高
冬季呢?
亚洲低压
夏
威
东南季风
夷 高
压
东亚 夏季
季风环流

西北风 东北风 西北风
区 盛 行 风 向 1 月 7 月
东南风 西南风 东南风
季风环流
1、分布和成因:
冬季:西北季风
(1)东亚季风 夏季:东南季风 冬季:东北季风 (2)南亚季风 海陆热力性 质的差异 海陆热力性 质的差异 气压带和风带 的季节移动
典型的原因是
。
2.关于气压带、风带的叙述正确的是 (
BC
)
A.七个气压带有四个低压带、三个高压带 B.六个风带中有两个偏西风带,四个偏东风带
C气压带风带的纬度位置很稳定 3.亚洲季风环流中,由于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 而形成的季风是( A.东南季风
B
)
2.读亚洲某月季风示意图
,回答: (1)该图表示的月份是 7月 。图中A处是 低 (高、低)气 压,名称是 印度低压 。 (2)图中B处盛行 东南季风 ,C处盛行 西南季风。 (3)形成东亚季风的主要原 因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形成南亚季 风的主要原因是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气压带、风带的季节性移动
(4)亚洲东部季风环流最为
东亚季风 分类 南亚季风
亚州季风(1月)
东北风
西北风
东亚与南亚分别吹什么风?
亚洲季风(7月) 东南风
?
30º
副热带高气压带
0º
30º
赤道低气压带
东南信风带 副热带高气压带
30º 0º 30º
低气压
高气压
副热带高气压带
赤道低气压带
副热带高气压带
南亚夏季风的形成
亚洲季风
赤道
赤道
读 图 完 成 下 表:
夏季:西南季风
2、季风的概念:大范围地区盛行风向随季节作 有规律变化的风。
天气学原理与方法——东亚季风

§10.3 东亚季风与低频振荡
大气低频振荡的一般情况 低频振荡的传播
低频振荡与东亚季风的活动
一. 东亚季风形成的基本因子
㈠海陆热力差异 ㈡太阳辐射的径向差异 ㈢青藏高原与大气之间的热力差异
1.海陆热力差异
由于海陆热力差异产生了经典的海陆季风,即冬季大陆为
冷源,海洋为热源,风从大陆吹向海洋;夏季大陆为热源,海
洋为冷源,风从海洋吹向大陆。海陆热机造成的风向变化反映 了季风的本质。若只考虑海陆热机是季风的唯一成因,则在所
㈢东亚副热带夏季风的进退
东亚副热带季风的进退主要是指副热带 季风北侧前沿的南北进退。 东亚副热带夏季风的进退与东亚热带夏 季风进退有密切关系,但由于海上资料的缺 乏,目前尚没有关于热带夏季风进退的详细 研究。
§10.2 东亚季风的形成
东亚季风形成的基本因子 亚洲季风区的热源(汇)分布 东亚季风的建立与维持机制 中国夏季风降水的水汽源地
沿海
进入
四.东亚季风与冬季风的交替 ㈠东亚冬夏季风的建立和撤退
一般所讲的冬夏季风的建立(撤退)都是 针对一个局部地区而言的。实际上,冬夏季风 都不是在一季风区的所有地方同时建立和撤退 的,而是一个不断推进和撤退的过程。因此, 对一季风区而言,所谓季风的建立与撤退包含 两个概念:
一是在季风区开始建立(撤退); 一是在整个季风区完全建立(撤退)。 对于整个季风区来说,冬(夏)季风的 开始建立也就是夏(冬)季风的开始撤 退,冬(夏)季风的完全建立也就是夏 (冬)季风的完全撤退。东亚季风比较 复杂,夏季存在两种性质不同的季风和 季风环流系统。
在表面均匀的地球上,行星风带基本上是纬向的,地表 太阳辐射地理分布的季节变化,引起行星风系的季节变化。
在两支行星风带交替的区域,行星环流发生季节转移,盛行
亚洲季风和中国主要天气过程

又是相互作用的。
印度南部西南季风加强延伸,可以影响到南海、西太平洋地区,
加强那里的西南气流;而南海热带低压或台风西移可以引起孟加拉
湾低压的发展,最后影响印度季风。 研究还表明:东亚夏季风又可划分为 南海一西太平洋夏季风和中
国大陆东部一日本副热带 两个相互独立的东亚夏季风子系统 。可见
,东亚夏季风完全不同于印度夏季风,并不是单纯的热带季风,而 是具有热带季风和副热带季风的双重特性。
南亚季风源于南半球的 马斯克林高压 ,在东非沿岸越赤道后形成索马里
急流,以西南季风形式影响印度、中南半岛和我国西南地区,对印度季风糟
的形成和季风降水有很大的影响。东亚季风有它自己的成员,这支季风起源 于澳大利亚高压,在 105~125E 附近越过赤道以后,在南海、西太平洋地区
也成为西南气流,由于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影响,形成ITCZ。副热带高压
6月第4侯到 7月第1侯:长江流域 (长江流域的梅雨期)
7月第 2侯到 7月第4侯:黄淮流域 (黄淮雨季)和 7月第5侯到 8月第2侯:华北(华北雨季)。 上面夏季风和雨带的三次北跳与东亚大气环流的季节变化 密切相关,尤其与高空行星锋区西风急流和副热带高压的演变 有关。
华北(7月第5侯 到8月第2侯) 黄淮流域(7月第2 侯到7月第4侯) 长江流域(6月第4 侯到7月第1侯)
华南北部( 5 月第 4 侯 到6月第2侯)
850 hPa 340K等值线平均位置的时间变化 1971-1980年的平均位置
(2.2) 冬季季风
亚洲冬季风最显著的地区是中国的东岸,影响范围经南海到马来 西亚和印度尼西亚一带。在 700hPa以下这里盛行强的偏北或东北风 。印度冬季风也相当明显,在孟加拉湾北部有明显的北风分量,这 相当于那里的干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