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技术操作规程
基本技术规程9篇

基本技术规程9篇1【第1篇】手持电动工具:安全操作规程基本要求技术交底1.使用刃具的机具,应保持刃磨锋利,完好无损,安装正确,牢固可靠。
2.使用砂轮的机具,应检查砂轮与接盘间的软垫并安装稳固,螺帽不得过紧,凡受潮、变形、裂纹、破碎、磕边缺口或接触过油、碱类的砂轮均不得使用,并不得将受潮的砂轮片自行烘干使用。
3.在潮湿地区或在金属构架、压力容器、管道等导电良好的场所作业时,必须使用双重绝缘或加强绝缘的电动工具。
4.非金属壳体的电动机、电器,在存放和使用时不应受压、受潮,并不得接触汽油等溶剂。
5.作业前的检查应符合下列要求:1)外壳、手柄不出现裂缝、破损;2)电缆软线及插头等完好无损,开关动作正常,保护接零连接正确、牢固可靠;3)各部防护罩齐全牢固,电气保护装置可靠。
6.机具启动后,应空载运转,应检查并确认机具联动灵活无阻。
作业时,加力应平稳,不得用力过猛。
7.严禁超载使用。
作业中应注意音响及温升,发现异常应立即停机检查。
在作业时间过长,机具温升超过60℃时,应停机,自然冷却后再行作业。
8.作业中,不得用手触摸刃具、模具和砂轮,发现其有磨钝、破损情况时,应立即停机修整或更换,然后再继续进行作业。
9.机具转动时,不得撒手不管。
10.使用冲击电钻或电锤时,应符合下列要求:1)作业时应掌握电钻或电锤手柄,打孔时先将钻头抵在工作表面,然后开动,用力适度,避免晃动;转速若急剧下降,应减少用力,防止电机过载,严禁用木杠加压;2)钻孔时,应注意避开混凝土中的钢筋;3)电钻和电锤为40%断续工作制,不得长时间连续使用;4)作业孔径在25mm以上时,应有稳固的作业平台,周围应设护栏。
11.使用瓷片切割机时应符合下列要求:1)作业时应防止杂物、泥尘混入电动机内,并应随时观察机壳温度,当机壳温度过高及产生炭刷火花时,应立即停止检查处理;2)切割过程中用力应均匀适当,推进刀片时不得用力过猛。
当发生刀片卡死时,应立即停机,慢慢退出刀片,应在重新对正后方可再切割。
无菌技术基本操作规程

无菌技术基本操作规程
目的
本操作规程旨在指导无菌技术的基本操作,确保实验室操作环境的洁净,并避免细菌等有害微生物的污染。
适用范围
本操作规程适用于有关实验室、医院、制药企业等需要进行无菌操作的场所。
责任与义务
* 执行该操作规程的人员应熟悉无菌技术的基本知识,并按照规程进行操作。
* 监督人员应定期检查实验室操作环境,确保符合无菌技术要求。
基本操作步骤
1. 操作前,人员应先进行手部无菌处理,包括洗手和消毒。
2. 准备所需器械和物质,并确保其无菌。
3. 操作过程中应穿戴无菌手套和无菌口罩,以防止呼吸道和手部的微生物污染。
4. 注意操作过程中的卫生条件,确保操作台面和工作区域的清洁。
5. 操作结束后,将使用过的器械进行无菌处理,如高温蒸汽灭菌、化学消毒等。
6. 定期对实验室操作环境进行清洁消毒,确保无菌操作的持续性。
结论
通过遵循无菌技术基本操作规程,能够有效控制无菌操作过程中的细菌污染,确保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普通车床安全技术操作规程模版

普通车床安全技术操作规程模版一、安全操作规范1. 严格遵守安全操作规程和标准化操作规范,确保车床安全运行。
2. 穿戴个人防护装备,如安全帽、防护眼镜、耳塞、长袖工作服等。
3. 车床操作前,应对车床进行检查,确保机床各个零部件正常运转,并清理工作区域。
4. 在进行车削之前,必须设定好合适的切削参数和切削速度。
5. 确保车刀装置正确安装和固定,检查车刀的切削角度、前后刀角、接触刀面状况等。
二、上机操作规范1. 上机前,操作人员必须熟悉车床的操作原理和技术要求。
2. 启动车床前,操作人员需通过看、听、摸等方式确认车床各部位运转是否正常。
3. 上机操作时,应使用专用的操作手柄,用力均匀,不得过于用力或施加突然的力量。
4. 在上机操作过程中,切忌逆向操作、随意切削非指定材料。
5. 在调整工件和刀具时,必须先停机,等待车床完全停止运转后,进行操作。
三、安全保护措施1. 使用护板进行有效的机械保护,确保操作人员不会接触到旋转部件。
2. 避免手工装夹工件,尽可能使用专用装夹工具,减少操作风险。
3. 注意清理机床内部积尘,确保零件清洁。
4. 在车削操作中,应小心处理切屑,及时清理切削液。
5. 车削长而细的工件时,应适当增加支撑或使用专用工装夹具,防止工件过长弯曲损坏。
四、应急处理措施1. 当车床出现异常情况时,应立即停机,并上报相关人员进行排查和处理。
2. 在紧急情况下,操作人员应迅速切断电源,采取紧急救援措施。
3. 在发生事故或紧急情况时,应立即向相关部门报告,并配合进行事故调查和处理。
4. 发生火灾时,首先关掉车床电源,使用灭火器具进行初级灭火,并迅速撤离现场。
五、定期维护保养1. 按照车床的维护保养周期进行定期检查和维护,确保车床各个零部件的正常运行。
2. 定期检查和更换车床润滑油,并确保加油量适当。
3. 定期清理车床内部和外部的积尘和切削液,保持车床整洁。
4. 定期对车刀进行检查和磨削,确保车床的切削功能正常。
内科基本技术操作规程

内科基本技术操作规程一、患者准备1.审查患者的病历,了解患者的病情、诊断和治疗要求。
2.解释操作目的、方法和可能的风险给患者,获得患者的同意和配合。
3.提供舒适和私密的操作环境,确保患者的隐私权。
4.保证操作所需的器械和设备的齐全和有效。
二、操作前准备1.进行手卫生,戴上干净的工作服和手套,佩戴帽子和口罩。
2.准备必要的器械、药物和设备,并在操作区域进行摆放,确保便于使用。
3.检查器械和设备的清洁和完好程度,如有损坏或污染应及时更换或清洗。
4.准备足够数量的无菌物品,如敷料、注射器等。
5.准备注射药物,并按照正确的剂量和方法准备好。
6.预计可能发生的并发症,并准备相应的急救措施。
三、操作步骤1.预告患者操作过程,并告知患者应该配合操作,保持平静和放松。
2.按照操作需要选择合适的体位,如平卧位、坐位等。
3.进行皮肤消毒,遵循由清洁到无菌的顺序进行,注意使用无菌的消毒液和棉签,并按照特定的方法按摩消毒区域。
4.根据操作需要,戴上手套并正确使用,避免污染或损坏。
5.使用无菌方法开放或插入器械、导管等,遵循无菌操作原则,注意器械与患者皮肤的接触。
6.操作过程中注意与患者交流,关注患者的感受和反应,并做好镇定和安抚工作。
7.注意操作时的力度和速度,避免对患者造成不适和伤害。
8.操作后仔细检查患者的状况和器械的位置、固定等,并根据患者的反应调整操作的步骤和方法。
四、操作后处理1.完成操作后,及时清洁操作区域,处理和封存使用过的器械和设备,按照医院的规定处理感染性废物。
2.做好记录和报告工作,包括操作的时间、方法和效果,患者的反应和注意事项等。
3.告知患者操作的后续注意事项,如饮食、休息、药物使用等。
4.安抚和安慰患者,提供必要的心理支持和教育。
5.清洁和归位操作区域,收拾清洁器械和设备,并保证其保存和维护的完好。
以上是内科基本技术操作规程的主要内容,根据具体的操作项目和需求,还需要具体进行操作训练和规范,确保操作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岗位技术操作规程

岗位技术操作规程【岗位技术操作规程】一、引言岗位技术操作规程旨在规范员工在特定岗位上的技术操作,保障工作安全,提高工作效率,确保工作顺利进行。
本规程适用于所有从事技术操作工作的员工,包括但不限于生产车间、实验室、设备操作等岗位。
二、操作前准备1. 熟悉操作规程:员工需认真学习并掌握相关岗位的技术操作规程,确保了解工作流程、操作方法、安全要求等内容。
2. 个人防护措施:操作人员在进行技术操作前,必须佩戴相关安全防护用具,如安全帽、防护眼镜、防护手套、防护鞋等,确保自身安全。
三、操作流程1. 操作准备:根据操作要求,准备需要的工具、材料等。
确保所使用的工具和材料符合规定,不存在损坏或受污染的情况。
2. 检查设备状态:在进行操作前,需检查设备的运行状态,确保设备完好无损,如存在异常情况需要及时报告维修人员进行处理。
3. 操作步骤:按照规定的操作流程进行操作,确保每个环节都按照规程进行,不得随意更改或省略任何步骤。
4. 操作记录:在操作过程中,需按要求记录操作时间、操作人员、操作步骤等信息,确保操作的溯源可追踪。
四、操作规范1. 精细操作:对于需要精细操作的工序,操作人员必须细心、耐心,保持专注,确保每个细节都得到准确处理。
2. 遵循操作指导:严格按照操作指导要求执行操作,不得揣测、随意操作,尤其是在关键环节。
3. 设备操作:操作人员需掌握设备操作要领,确保正确使用设备,并按照操作规程对设备进行日常维护、保养。
4. 职责分工:针对涉及多个操作人员的工作环节,需明确职责分工,明确每个人的操作范围和责任,确保协同工作的顺利进行。
五、安全防范1. 物料安全:操作人员需妥善保管好使用的物料,防止被盗、污染等情况发生,并定期对物料进行检查和清点。
2. 灭火设施:操作环境内应配备必要的灭火设施,且操作人员需熟悉使用方法,以备发生火灾时能够迅速采取适当的灭火措施。
3. 紧急预案:针对可能产生的紧急情况,操作人员需提前做好应急预案和逃生路线的学习,以确保在紧急情况下能够迅速有序地进行处理。
作业规程操作规程技术规程

作业规程操作规程技术规程作业规程、操作规程和技术规程是组织管理中的重要文件,其制定和执行对于保障工作流程的规范性、高效性和安全性具有重要意义。
下面将详细介绍作业规程、操作规程和技术规程的概念、作用以及制定和执行的一般步骤。
一、作业规程作业规程是针对某个具体工作流程而制定的文件,旨在规范各项操作步骤、注意事项、安全要求、废料处理等相关事项。
作业规程通常包含以下内容:1. 作业目的:明确作业的目标和要求。
2. 作业程序:详细列出操作步骤、顺序和时序。
3. 作业方法:阐述操作方式、注意事项和安全要求。
4. 废料处理:说明废料的处理方法、设备和操作规范。
5. 质量控制:阐释产品或工程的质量要求和控制措施。
6. 安全风险:列出可能存在的安全隐患和应对措施。
制订和执行作业规程的目的在于确保工作流程的规范化、高效化和安全化,避免操作错误、事故发生,提高生产效率。
二、操作规程操作规程是对某个具体操作活动的规范性指导文件,是作业规程的一部分,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 操作目的:明确操作的目标和要求。
2. 操作程序:详细列出操作步骤、顺序和时序。
3. 操作方法:阐述操作方式、注意事项和安全要求。
4. 操作要点:强调操作中需要特别注意的重要环节和事项。
5. 操作风险:列出操作中可能存在的安全隐患和应对措施。
操作规程的制定和执行有助于规范操作流程、减少错误和事故的发生,提高操作的准确性和效率。
三、技术规程技术规程是针对某个具体工艺或技术而制定的指导文件,是作业规程和操作规程的基础和依据,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 技术要求:明确工艺或技术的标准和要求。
2. 工艺流程:详细描述各项工艺步骤、设备和工装。
3. 材料要求:阐释所使用材料的种类、规格和质量要求。
4. 工艺参数:列出各项关键参数的数值和范围。
5. 质量控制:描述产品或工程的质量要求和控制措施。
技术规程的制定和执行有助于确立良好的工艺流程、控制关键技术参数、提高产品质量。
各种安全技术操作规程完整

各种安全技术操作规程完整安全技术操作规程是指在各种工作场所中确保人身安全和财产安全的具体操作方法和规范。
下面是一份完整的安全技术操作规程,包括各个方面的安全技术操作规范。
一、消防安全规程1. 严禁在办公区域私拉乱接电线,使用易燃易爆物品,以及将大量可燃物质堆放在办公室内。
2. 编排人员要有明确的逃生方案和避难地点,必要时要定期演练。
3. 熄灭办公室内各类火源,特别是加热用具、电熨斗等离开时务必关闭。
4. 定期检查消防设备的功能性和有效期,如灭火器、喷淋系统、疏散器材等,并及时维修和更换。
5. 办公区域要设立适量的防火设施,包括灭火器、喷淋系统、自动报警系统等。
二、电子设备安全规程1. 使用电子设备前要确保其工作状态正常,如有故障或异常应立即停止使用,并报告维修。
2. 使用电子设备时应根据说明书操作,不得随意更改设置或使用超出规定范围。
3. 注意平时对电子设备进行定期清理及维护,保持良好的工作环境。
4. 禁止私自拆卸或更换电子设备的零部件,遇到问题应及时报告维修。
三、网络安全规程1. 不得随意插拔网络设备的数据线,以免影响网络整体运行。
2. 使用公司网络时,禁止访问非法网站或进行非法活动,确保网络安全和数据的安全性。
3. 尽量定期更改电脑的密码,并设置强密码,不得使用过于简单的密码。
4. 注意对电脑中的重要文件进行备份,以免数据丢失造成损失。
5. 不随意下载和安装不明软件,以免带入电脑病毒。
四、出差安全规程1. 出差前要详细了解目的地的安全情况和旅行指南,并提前规划好行程。
2. 出差期间要保管好自己的贵重物品,不要将其单独放在宾馆等地方。
3. 在外出差期间要注意个人安全,避免在陌生地方独自外出,特别是夜间。
4. 要时刻保持联络畅通,开会前和结束后要向公司汇报行程和相关事宜。
五、办公室安全规程1. 使用电脑时注意保护个人隐私和公司机密,不要随意将公司文件和资料外泄。
2. 使用设备时要遵循正确操作流程,不得随意插拔设备线缆,避免造成设备损坏或电击等事故。
作业人员岗位安全技术操作规程总则及基本规定

作业人员岗位安全技术操作规程总则及基本规定1.总则2.基本规定2.1作业人员应严格遵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并熟悉有关安全和岗位操作的规定,做到心中有数,合法操作。
2.2作业人员在进行岗位操作前,必须穿戴好个人防护装备,如头盔、安全鞋、防护服等,确保自身的安全。
2.3作业人员在作业前,应对所使用的设备、工具进行检查,确保其完好、无缺陷,能够正常使用。
2.4作业人员在操作设备和工具时,应根据规定使用,并保持设备和工具的清洁、整齐。
2.5作业人员应正确使用消防设施和器材,定期检查消防器材的有效性,并定期参加相关应急演练,提高自身的应急能力。
2.6作业人员在作业过程中,任何时候都不能违规行动,如擅自离岗、闲聊等行为,应专注于工作,确保工作的顺利进行。
2.7作业人员应定期进行健康体检,保持良好的身体状态,做到身体健康、精神饱满,以保证工作的质量。
如果发现身体或者精神有问题,需要及时报告上级主管。
2.8作业人员应遵守纪律和规章制度,不得利用工作岗位谋取不正当利益,不得参与违法犯罪活动,确保自己的行为合法合规。
2.9作业人员在工作中如发现设备故障、安全隐患或其他不安全因素,应及时报告上级主管,协助解决问题,确保作业场所的安全。
2.10作业人员在操作过程中应随时注意工作环境,发现问题及时清理,确保作业环境的整洁,防止滑倒等事故发生。
以上为作业人员岗位安全技术操作规程的总则及基本规定,作业人员必须遵守并严格执行。
只有做到遵守规定,保持工作纪律,才能确保自身的安全和企业的正常运转。
作业人员应时刻保持警惕,履行职责,保护自己和他人的安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目的保证检验前的质量控制,并对合格的标本进行规范的接种,不同类别的标本按照不同的接种方法,选择不同的培养基,有针对性地分离出有临床意义的致病菌。
2. 范围微生物实验室所有标本。
3. 职责微生物实验室检验人员应遵守本程序。
4. 程序4.1 标本接种的优先处理原则所有标本到达微生物实验室后都需及时处理,依据标本的性质,制定标本优先处理的四个水平方针,第一水平的标本需立即接种处理,第四水平的标本可延迟处理,以下为临床标本优先处理的四个水平方针。
4.1.1 水平一标本分类属于“危险的或易被污染的”,是由于疾病入侵性质的严重性或所检测的微生物对环境温度等较敏感,容易死亡。
此类标本必须立即处理,包括脑脊液、心包液、血液、支气管肺泡灌洗液、心脏瓣膜。
4.1.2 水平二标本未保护并且能很快退化或污染的菌群能很快大量繁殖,从而改变这些标本的性质,必须很快提供合适生长的环境,使这些标本中营养要求高的微生物得以生长繁殖。
此类标本包括痰液、未被列入水平一的体液、组织、伤口分泌物、粪便、脓液等标本。
4.1.3 水平三标本为需要定量的尿液或定量组织活检标本,延迟处理则会影响到标本检出菌量的精密度。
4.1.4 水平四标本为床边接种入培养基中的标本(如放入碱性蛋白胨水、血培养瓶、运送培养基的标本),是具有保护的标本,为了处理好较高水平的标本,水平四标本可以延迟处理。
4.2 标本的编号标本的编号规则根据检验目的的不同,按照标本的接收、标识程序中的编号规则进行编号。
4.3 标本的处理4.3.1 血液标本接受标本后,立即对标本进行编号、登记。
门诊病人要登记联系方式。
将血培养瓶置于全自动血培养仪中培养。
抽取血液前,先将血培养瓶颠倒混匀,血培养瓶口用75%酒精消毒。
待酒精干燥后,用一次性1ml注射器抽出待检标本,滴少量待检标本在每块平板上的一区。
接种在平皿上的标本采用三分区划线法划线。
4.3.2 痰、肺泡灌洗液、支气管毛刷、纤支镜吸痰标本4.3.2.1 痰标本先用无菌接种环挑取标本涂片。
4.3.2.2 用无菌接种环挑取标本分别涂布于血琼脂平板、巧克力平板、中国蓝平板的第一区,然后再划第二、第三区。
4.3.3 咽拭子、咽喉分泌物标本用拭子分别涂布于血琼脂平板、巧克力平板、中国蓝平板的第一区,然后再用无菌接种环划第二、第三区。
4.3.4 脑脊液标本用无菌接种环挑取标本分别涂布于血琼脂平板、巧克力平板、中国蓝平板的第一区,然后再划第二、第三区。
并离心涂片检查。
4.3.5 伤口分泌物、脓液、抽取物、胸腹水等穿刺液床边抽取体液标本5~10ml注入血培养瓶,若量少时(1~2ml)可直接置于无菌管中,立即送检。
接受标本后,立即对标本进行编号、登记,置孵育箱培养。
4.3.6 粪便或肛拭子标本取粪便脓血或粘液部分标本接种于SS平板和中国蓝平板和血平板。
霍乱弧菌培养(不能用肛拭子标本)需接种碱性蛋白胨水、庆大平板和SS平板。
4.3.7 尿标本将尿标本混匀,用10μl定量接种环立即接种血琼脂平板、中国蓝平板,分离细菌和菌落计数。
4.3.8 生殖道分泌物标本用拭子分别涂布于血琼脂平板、巧克力平板、中国蓝平板的第一区,然后再用无菌接种环划第二、第三区。
淋球菌培养直接接种于巧克力平板上。
4.3.9 以上标本真菌(念珠菌属)培养加种一个沙保罗培养基。
4.4 标本的接种方法4.4.1 平板划线接种法:平板划线接种法是最常用的分离培养细菌的方法,通过平板划线后,可使细菌分散生长,形成单个菌落,有利于从含有多种细菌的标本中分离出目的菌。
分离培养用的平板培养基应表面干燥,可在临用前置37℃孵育箱内30分钟,这样既有利于分离培养,又有利于培养某些对低温敏感的细菌(如脑膜炎奈瑟菌等)。
划线接种时,接种环与培养基表面约成45°为宜。
划线时应尽可能做到置、密、匀,有效地利用培养基表面达到充分分离细菌的目的。
如果标本含菌较多,接种在强选择培养基上时或标本含菌较少时,采用分区划线接种,接种环可一直划完各区,不必灭菌。
常用平板划线接种法有以下2种4.1.1 分区划线法4.4.1.1.1 此法用于痰液、粪便等含较多微生物标本的分离。
4.4.1.1.2 首先将接种环灭菌后冷却,沾取适量标本均匀划线5~6个往返于平板培养基第一区,将接种环火焰灭菌,待冷却,第二区接触第一区中央3~4次后连续划线5~6个来回,依次可分3~4区,最后烧灼接种环灭菌,每一区细菌数可逐渐减少,直至分离出单个菌落为止。
4.4.1.2 连续划线法4.4.1.2.1 此法用于含菌量较少的标本(如中段尿)。
4.4.1.2.2 方法是首先用10μL定量接种环将标本以均匀直线涂布于平板培养基的中央一条线,然后用接种环在其自左向右连续划线并逐渐向下移动使标本均匀涂布于培养基平板上,不用烧环和分区。
4.4.2 斜面接种法:此法主要用于鉴定或保存菌种,或观察细菌的某些生化特性和动力。
其方法为从平板分离培养物上用接种环挑取单个菌落或者是取纯菌种,移种至斜面培养基上,先从斜面底部自下而上画一条直线,再从底部开始向上画曲线接种,尽可能密而匀,或直接自下而上画曲线接种。
如移种试管培养物时,可与斜面培养基管同持于左手,右手拿接种环的同时,小指与环指及环指与中指之间各拔取并夹持一个胶塞,取培养物直接接种于斜面培养基上,然后塞上胶塞,火焰灭菌管口和接种环。
4.4.3 穿刺接种法:此法用于保存菌种、观察动力或接种某些生化反应管。
其方法是将纯菌插入半固体培养基的中央,穿刺至培养基的底部,然后沿穿刺线退出接种针,其他操作与斜面接种法类似。
4.4.4 液体接种法:本法多用于普通肉汤、真菌肉汤及蛋白胨水等液体培养基的接种。
其方法是左手持培养基与菌种管,右手持接种环并夹持胶塞,经火焰灭菌试管口后,以灭菌并冷却后的接菌环沾取菌种,倾斜液体培养基管,先在液面与管壁交界处研磨接种物(试管直立后液体应淹没接种物为准),然后再在液体中摆动2~3次接种环将标本洗下,塞好胶塞后轻轻混匀。
4.5 接种步骤4.5.1 选择所需的培养基,标明标本编号。
4.5.2 接种环使用前需用电热高温接种灭菌器进行灭菌,方法是将接种环伸入加热孔的高热区,停留5~7秒或以肉眼可见接种环变红为止。
4.5.3 具体划线接种操作根据具体需要按上述几种接种法进行。
4.5.4 划线接种完毕后,盖好平皿盖、将平板倒置(板盖朝下),试管插入试管架,检查标记号的标本号、接种日期等,按要求放入相应孵育箱培养。
参考文献1周庭银编著,临床微生物学诊断与图解(第二版).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2叶应妩,王毓三,申子瑜.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第3版.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61.目的规范细菌鉴定标准操作规程。
2.适用范围革兰阴性菌、革兰阳性菌等。
3.职责检验人员严格执行本程序。
4.程序4.1.观察菌落大小、颜色、气味、溶血、形态特征等观察内容应记录在跟单上。
4.2.涂片,革兰染色,观察染色性质及细菌形态,大小和排列,球菌、杆菌或螺形菌等内容应记录在跟单上。
4.3.初步生化反应:根据菌落特征和涂片结果选择初步生化反应,如氧化酶、触酶、凝固酶(玻片法)等4.4.制定细菌鉴定方案4.4.1仪器鉴定方案(以ATB为例)4.4.1.1革兰阴性杆菌选择ID32E卡。
4.4.1.2革兰阳性球菌选择ID32STAPH ID32STREP卡。
4.4.1.3 酵母菌选择ID32C卡(酵母菌鉴定卡)。
4.4.2 手工细菌鉴定方案。
4.4.2.1氧化酶阳性革兰阴性杆菌,选择非发酵鉴定生化反应组合:葡萄糖O/F、木糖、麦芽糖、硝酸盐、动力、七叶苷等生化反应。
4.4.2.2氧化酶阴性革兰阴性杆菌,选择肠杆菌科细菌鉴定生化反应组合:触酶、硝酸盐、葡萄糖O/F、动力、乳糖、VP、吲哚、甲基红、枸橼酸、精氨酸、鸟氨酸、赖氨酸等生化反应。
4.4.2.3疑不动杆菌氧化酶阴性革兰阴性杆菌,选择非发酵鉴定生化反应组合。
4.4.2.4革兰阳性球菌,选择革兰阳性球菌鉴定生化反应组合:触酶、凝固酶、CAMP试验、杆菌肽、胆计七叶苷、葡萄糖O/F、木糖、蔗糖、麦芽糖、硝酸盐、七叶苷、甘露醇等。
4.4.2.5革兰阳性杆菌,选择革兰阳性杆菌鉴定生化反应组合:触酶、葡萄糖O/F、胆汁七叶苷、蔗糖、木糖、甘露醇、硝酸盐、脲酶等。
5. 参考文献1周庭银编著,临床微生物学诊断与图解(第二版).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2叶应妩,王毓三,申子瑜.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第3版.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61.目的规范不染色标本检查法标准操作规程。
2.范围微生物不染色标本检查。
3.职责微生物检验人员严格执行本程序。
4.程序不染色标本的检查法主要用于检查细菌的动力及运动状况。
有鞭毛的细菌,在显微镜下呈现活泼的运动。
4.1湿片法用接种环取细菌悬液或细菌培养液2环,置于清洁载玻片中央,轻轻覆上盖玻片,于油镜下观察。
制片时菌液要适量,不可有气泡,不可外溢。
4.2 悬滴法取洁净的凹窝载玻片及盖玻片各一块,将凹孔四周的平面上涂薄薄一层凡士林,取1接种环菌液置盖玻片中央,将凹窝载玻片的凹面向下,对准于盖玻片的液滴上,然后迅速翻转玻片,用小镊子轻轻压,使盖玻片与凹孔边缘粘紧,使凡士林密封其边缘,菌液不致挥发变干.镜下观察时,先用低倍镜,调成暗光,对准焦距后以高倍镜观察,不可压碎盖玻片。
有动力的细菌可见其从一处移到另一处,无动力的细菌呈布朗运动而无位置的改变。
螺旋体由于菌体纤细、透明,需用暗视野或位相显微镜观察其形态、活动。
4.3 毛细吸管法主要用于检查厌氧菌的动力。
以毛细管(长60~70mm,管径0.5~1.0mm)接触培养物,让菌液吸入毛细管后,用火焰将毛细管两端熔封,将毛细管固定在载玻片上,镜检。
5.参考文献1周庭银编著,临床微生物学诊断与图解(第二版).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2叶应妩,王毓三,申子瑜.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第3版.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61.革兰氏染色原理:革兰氏阳性菌细胞壁上有一层比阴性菌厚的肽聚醣,能与结晶紫紧密结合,不容易被脱色液脱掉,此为染色原理。
2.试剂组成:(BASO革兰氏染色液)龙胆紫液碘溶液脱色液沙黄溶液3.染色方法:3.1涂片待干经火焰固定后,加结晶紫染液染色10秒钟,水洗干净。
3.2碘液媒染10秒钟,水洗干净。
3.3滴加脱色液脱色,侧动玻片,10-20秒钟,水洗干净。
3.4沙黄复染10秒钟,水洗干净,待干,镜检。
4.结果判断:G+菌呈紫色 G-呈红色5.影响因素:5.1涂片要均匀,厚度要适当,染妇科白带应稍延长染色时间,以镜检下细菌单个均匀分布为度。
5.2微火固定标本,以60℃为宜。
5.3染色时必须按操作规程进行,每次滴加染色液必须覆盖整个涂抹标本。
脱色时间要适度,以无紫色流下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