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培养操作规程
血培养采集技术操作规范

血培养采集技术操作规范
血培养采集技术操作规范
一、操作目的
严格无菌操作要求,正确留取血标本,做微生物培养,协助诊断、治疗及护理。
二、评估要点
1、评估患者病情、治疗、心理状态及配合程度。
2、了解患者寒战或发热的高峰时间。
3、了解患者的用药情况,如抗生素。
4、评估患者穿刺部位皮肤、血管情况和肢体活动度。
三、物品准备
治疗盘、弯盘、碘伏、棉签、止血带、血培养瓶、采血针、手套、治疗巾。
四、操作要点
1、核对医嘱及培养瓶条码。
2、评估患者的病情、抗生素的使用情况以及血管等基本情况。
3、告知患者及家属采血的目的、方法及如何配合、采血后的注意事项。
4、根据要求准备用物。
5、再次核对患者手腕带和培养瓶信息,确认统一后,按要求正确留取血标本。
可选用静脉直接穿刺法或经外周穿刺的中心静脉导管进行采血。
6、协助按压穿刺部位5-10分钟至无出血。
7、协助取舒适卧位,询问患者需要。
8、整理床单位。
9、洗手,取口罩。
10、及时送检。
11、操作速度:完成时间8分钟以内。
五、指导要点
1、告知患者检查的目的、方法、注意事项以及配合方法。
2、告知患者正确的降温方法,促进舒适。
六、注意事项
1、血培养瓶应在室温下避光保存。
2、根据是否使用抗生素,准备合适的需氧瓶和厌氧瓶。
129。
血培养标本采集与运转标准操作规程

血培养标本采集与运转标准操作规程
导管血及导管尖端标本采集流程
怀疑导管相关血流感染,准备采集血培养标本
是否保
留导管
去除血培养的塑料瓶帽,使用75% 无菌操作拔出中央导管乙醇或70%异丙醇消毒或其他有效
消毒剂消毒血培养瓶口
手卫生,戴无菌手套
1.戴无菌手套
2.去掉导管前端无针接头,使用酒
精棉片消毒导管接头,待干无菌操作剪取导管尖端
3.连接注射器,回抽肝素丢弃 5cm,置于无菌容器中
4.重新连接注射器
从导管内抽取血液,分别注入需氧摘手套,手卫生
瓶和厌氧瓶,每瓶注入8-10mL,
颠倒混匀
注明采集时间
再次用酒精棉片擦拭消毒导管接头,
待干
同一时间采集1-2套外周摘手套,手卫生;血培养瓶上注明血培养标本,注明采集部采血部位和时间位和时间
导管端尽可能在15分钟内转运至实验室,其他血培养标本尽可能在
2小时内转运至实验室
怀疑导管相关血流感染且保留导管时,应尽快采集1-2套外周静脉血,并同时尽快采集1套等量的导管血。
准备1-2套血培养
瓶,无菌容器等
准备1-2套血培养
瓶,无菌容器等
是否。
血培养采集操作规程

血培养采集操作规程一、概述当微生物侵入血液迅速繁殖超出免疫系统清除这些微生物的能力时形成菌血症或真菌菌血症。
血液和骨髓的细菌学培养对菌血症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临床菌血症按病程可分为一过性菌血症、间歇性菌血症、持续性菌血症。
菌血症患者多数为间歇性菌血症,病原菌周期性出现在血液中,随之为无细菌时期。
不管临床症状经历的严重程度,患者血液中病原菌浓度相当低,据此要求临床多次采集血液标本进行培养,但24h内一般不超过3次。
血培养常见菌:革兰阴性菌主要包括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肠杆菌,伤寒沙门菌、绿脓假单胞菌、不动杆菌属等;革兰阳性菌主要包括金黄色葡萄球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念珠菌属等。
菌血症是临床医学急症,应尽快采集血液进行培养。
二、物品准备与检验申请1、领取专用血培养瓶。
请拿检验申请单到病房二楼细菌室登记领取。
细菌室周一到周六上午正常上班。
其他时间如中午、夜班、节假日请到生化室联系。
普通血培养领取普通双相血培养瓶(绿色帽),全自动血培养领取:成人血培养领成人瓶(灰色帽),儿童血培养领儿童瓶(粉红色帽)。
2、填写检验申请单。
用钢笔填写,字迹清楚,填写完整。
填写内容包括:患者姓名、性别、年龄、科别、病区、床号、住院号、临床诊断、送检目的、申请医生及送检时间。
三、采集指征一般患者出现以下一种体征时可作为采血的重要指征:发热(≥38℃) 或低温(≤36℃) ,寒战,白细胞增多(计数大于10. 0×109/ L ,特别有“核左移”时) ,皮肤黏膜出血、昏迷、多器官衰竭,血压降低,C 反应蛋白升高及呼吸加快,血液病患者出现粒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等,或同时具备上述几种体征时而临床可疑菌血症应采集血液培养。
新生儿可疑菌血症,应该同时做尿液和脑脊液培养。
对入院危重感染患者应在未进行抗菌药物治疗之前,及时做血培养。
四、采集方法1、操作流程: 打开血培养瓶塑料盖用75%酒精消毒血培养瓶橡皮塞并擦干表面残余酒精→消毒皮肤后用无菌注射器抽取血液从橡皮塞处注入血培养瓶内→用75%酒精重新消毒血培养瓶橡皮塞并盖好塑料盖→立即送检。
血培养操作方法

进行血液培养是一种常见的微生物学实验操作,用于检测血液中是否存在细菌或真菌等病原微生物。
以下是一般的血液培养操作方法:
1.准备培养基和试剂:选择适用于血液培养的富营养培养基,如琼脂平板或液体培养
基。
确保培养基未受污染并符合要求。
另外,准备好其他必要的试剂和器具。
2.采集样本:从患者的静脉血液中采集样本。
严格遵守无菌操作规范,避免外界细菌
的污染。
3.接种:将采集的血液样本分别接种在含有富营养物质的琼脂平板上,或直接加入到
含有培养基的试管中。
4.培养:将接种后的琼脂平板或试管放入培养箱中,控制适当的温度和湿度,通常在
37°C 下培养24-48 小时。
5.观察:观察培养基上是否有细菌或真菌形成的典型菌落。
根据菌落的形态、颜色等
特征初步判断细菌或真菌的种类。
6.进一步鉴定:对初步检测出的菌落进行进一步的鉴定,可以进行革兰氏染色、生化
测试或分子生物学技术等。
7.结果分析:根据鉴定结果判断样本中是否存在病原微生物,并进行相应的治疗或进
一步检查。
注意:血液培养操作需要严格遵守无菌操作规范,避免交叉污染和误判结果。
在实验过程中,确保实验室环境的清洁和消毒,以减少外部细菌的干扰。
血培养方法学

血培养方法学
血培养是一种常用的微生物诊断方法,用于检测血液中存在的细菌感染。
下面是血培养的一般方法学步骤:
1. 血液采集:首先要采集患者的血液样本,通常使用无菌针和无菌试管采集静脉血。
采集前要进行消毒。
2. 原液处理:将采集的血液样本倒入无菌试管中,一般是
10~20毫升。
如果血液样本较稀,可加入适量的无菌生理盐
水稀释。
3. 培养基选择:将血液样本接种于适合培养细菌的含有富营养物的培养基内。
常用的培养基有肉汤、布鲁菌培养基和三联培养基等。
4. 培养条件:将接种好的培养基放入培养箱中,保持适宜的温度和氧气条件。
一般常温培养或体温培养,有些特定细菌需要氧气气氛,有些则需要无氧气氛。
5. 培养时间:通常培养时间为24-48小时,但也可能需要更长
时间,特别是对于一些特殊细菌如真菌。
6. 结果判断:观察培养基上是否有细菌生长。
如果有细菌生长,会形成菌落或者液体浑浊。
接着要进行细菌鉴定,通过形态特征、生理和生化反应等方法来确定细菌的种类。
7. 抗生素敏感性测试:如果需要,可以进一步进行抗生素敏感
性测试,以确定细菌对不同抗生素的敏感程度。
总的来说,血培养方法学是一种基于培养细菌的技术,通过专门的培养基和培养条件,可以检测血液中存在的细菌感染,并进行细菌鉴定和药物敏感性测试。
这种方法可以帮助医生诊断感染病因并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
血培养操作流程及评分标准

-5
5、去除培养瓶上的封盖瓶帽,用75%酒精棉球用机械力摩擦消毒培养瓶橡皮盖,待干。
5
-5
6、抽血量成人:8一10ml血液/成人瓶;儿童或婴幼儿:1一3ml血液/儿童瓶。
5
-5
7、成人在不同部位采集两套血,每套两瓶(需氧、厌氧各一瓶),至少应采集一套血培养(需氧、厌氧应从不同部位分别采集);儿童应采集两瓶儿童需氧瓶(从两个部位分别采集)。
3、在标本量少的情况下,应首先满足需氧瓶用量;己采集的血培养标本必须立即送检,如不能立即送检,可放置室温,勿放冰箱保存;从外周静脉导管和中心静脉导管采取的血标本很可能存在非感染菌的污染,检验单上须注明采血部位。
总分
100分
5
-5
2、向患者/家属解释血培养的目的
5
-5
3、将病人放置合适体位,充分暴露操作区域(注意保暖及病人隐私权的保护)。
5
-5
4、洗手(用手消剂),消毒肘静脉穿刺部位皮肤及周围,选择静脉和穿刺点,用75%乙醇从中心点向外消毒皮肤,再用碘酊按同样的方法消毒,待干后(0.5-lmin)用乙醇棉球擦去碘迹,再用双针采血系统直接穿刺肘静脉。
10
-5
-5
8、用75%乙醇去除血培养瓶上的血液并进行消毒。
10
-5-5
9、中心静脉留置导管血标本的采集:用75%乙醇消毒导管及其周围皮肤,再用碘酊按同样的方法消毒,待干(0.5﹣lmin ),拔去导管盖,消毒针心,先插入无菌注射器抽取至少0.5﹣1.0ml血液弃去(以消除干扰因素和导管末端的污染),另取一无菌注射器抽取0.5﹣1.0ml血液注入儿童培养瓶内送检,然后在导管内注入肝素或无菌生理盐水。
10
-5
-5
10、导管暂停输液,抗生素封管。
优化血培养流程

优化血培养流程一、血培养采样流程1.1 确认患者身份:使用患者标识(如手环、胸牌等)以确保正确患者接受采血。
1.2 准备采血工具:准备采血针、消毒棉球、手套、标签等。
1.3 消毒:在采血部位进行严格消毒,通常选择肘静脉。
1.4 采血:使用一次性采血针进行采血,将血液分别注入两个血培养瓶中,每个瓶中注入5-10ml。
1.5 贴标签:在血培养瓶上贴上患者标识和日期。
1.6 运输:将血培养瓶送至实验室,并确保运输过程中温度保持在25℃以下。
二、血培养检测方法2.1 培养:将血培养瓶放入培养箱中进行培养,通常在35℃下进行。
2.2 检测阳性样本:在培养期间,定期检查血培养瓶,观察是否有细菌生长。
如果发现阳性样本,进行下一步鉴定。
2.3 鉴定阳性样本:使用微生物学方法对阳性样本进行鉴定,确定细菌种类。
三、血培养阳性样本的鉴定3.1 形态学鉴定:通过显微镜观察细菌的形态、大小和染色特性等来进行初步鉴定。
3.2 生理学鉴定:通过细菌对营养物质、温度、气体等环境条件的反应和代谢产物等来进行鉴定。
3.3 分子生物学鉴定:使用基因测序等技术对细菌进行分子水平上的鉴定。
四、抗生素敏感试验4.1 纸片扩散法:将含有不同种类和浓度的抗生素纸片贴在细菌生长的平板上,观察细菌生长情况,计算抑菌圈大小,判断细菌对不同抗生素的敏感程度。
4.2 稀释法:将细菌接种在不同浓度的抗生素培养基上,观察细菌生长情况,计算半抑制浓度(IC50),判断细菌对不同抗生素的敏感程度。
五、患者信息管理5.1 收集患者信息:采集患者基本信息(如姓名、年龄、性别等)、就诊记录、临床诊断、治疗用药等。
5.2 信息录入:将收集的患者信息及时录入医院信息系统(HIS),确保信息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方便医生查询和调用患者信息。
血液培养标准操作规程

10临床意义
3.3标本拒收
3.3.1血培养瓶破裂或明显污染。
3.3.2培养瓶标识与检验申请单不符。
3.3.3用过期培养瓶采集标本,采血量不足等。
3.3.4对不合格标本,应及时通知采集人员重新留取标本。
3.4标本保存
采集标本后立即送检,不能及时送检的可室温放置,切勿放冰箱。冬季血培养瓶在送检过程应采取一定的保暖措施。
4试剂、仪器
4.1革兰氏染液、氧化酶试剂、3%触酶、血琼脂平板、巧克力平板、沙保罗平板及相关生化试剂等。
4.2恒星BC-60血液细菌培养仪、恒星HX-21细菌鉴定药敏分析仪,成人血培养瓶,厌氧血培养瓶、儿童血培养瓶、恒星细菌鉴定药敏分析试剂板。
4.3接种针、接种环、红外灭菌器、显微镜、电热恒温箱、CO2恒温培养箱、生物安全柜等。
4.4试剂有效期和使用参照试剂说明书。
5细菌鉴定及药敏质控
参见《微生物组内质量的控制程序》。
6检验步骤
接收标本后,立即对标本进行编号登记。门诊病人登记联系方式
6.1自动化培养
6.1.1置全自动血培养仪中。当标本有细菌生长时,仪器发出阳性报警,应立即用无菌注射器抽取瓶内培养液作直接涂片格兰染色,镜检,将结果向临床医生报告,同时转种血琼脂平板,并进行直接药敏试验,置35℃、5%CO2培养箱培养18-24h。若涂片为酵母样真菌时转接沙保罗培养基。从琼脂平板挑去菌落进行涂片染色及触酶和氧化酶实验。根据初步分出的菌属选不同的鉴定及药敏卡片上机进行细菌鉴定和药敏试验。
8.4传染病(伤寒沙门菌)报院感科及医务科。
8.5传染病菌株保存(伤寒沙门菌)交疾病控制中心复核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基中分离出某种细菌,并不意味着血液中一定有细菌L型。
12.11真菌血症常发生于重症疾病的晚期,特别是应用广谱抗生素和皮质激素后,如白血病、粒细胞减少症、再生障碍性贫血、癌症、结核和艾滋病人。
由于机体免疫功能低下,在原发病灶加重的同时,常发生继发感染及二重感染。
任何部位,尤其是正中静脉插入或留置导管均可引起真菌感染,以白色假丝酵母菌为主。
器官移植或血液病患者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侵袭性真菌呈上升趋势。
曲霉菌感染常表现为三种不同临床型,既过敏型、真菌球型(曲菌病)和肺炎型三种,可通过血流引起败血症,曲霉菌引起的败血症死亡率可达95%以上。
因此分离出曲霉菌不能轻易判定为污染菌而丢弃。
毛霉菌可引起以急性坏死性炎症为主的疾病,主要侵害血管,引起血栓,并可经血液转移,全身毛霉菌病一旦发生,最终多导致死亡。
多种方法可提高血液中真菌的检出率,包括使用需氧血培养瓶、双相培养基、裂解-离心技术和特殊营养的肉汤培养基(如脑心浸液肉汤等)。
裂解-离心技术是一种分离真菌的有效方法,特别是对于营养要求苛刻的双相真菌。
实际上,大多数需氧血培养瓶,孵育57天,可提供充足的营养使白念珠菌生长良好。
然而对于非白念珠菌、光滑球拟酵母菌、新型隐球菌、荚膜组织胞浆菌和其它双相真菌,使用裂解-离心技术可获得最高的检出率,通常采用霉菌抑制琼脂(Inhibitory mold agar) ,脑心浸液琼脂和巧克力琼脂与Isolator管结合使用。
阴性的真菌血培养应于2230o C孵育4周后发终报告。
12.12 厌氧菌:引起的血液感染占菌血症的20%,其中4/5是单纯厌氧菌感染,病死率达50%。
菌血症的细菌种类可因原发性感染和手术、外伤部位不同而异。
产后菌血症大多由羊膜炎,子宫内膜炎等原发病灶引起。
阑尾炎、溃疡性结肠炎、胃肠肿瘤、肺部感染、口腔感染、子宫积脓、褥疮溃疡等亦可发生菌血症。
厌氧菌菌血症分离出的常见厌氧菌有脆弱类杆菌、产黑色素普雷沃菌、具核梭杆菌、消化球菌、消化链球菌、韦荣球菌等,并多与兼性菌混合感染。
败血症是一种严重危急生命的感染性疾病,细菌学检验应采取各种手段,加速病原菌分离鉴定工作,发现阳性及时报告,并主动进行该菌的药物敏感测定,尽快为临床提供信息,以利抢救。
13 参考文献13.1叶应妩,王毓三,申子瑜. 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第三版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6.10 13.2丁振若,于文彬,苏明权,郝晓柯主编.现代检验医学.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7.113.3张卓然主编.临床微生物学和微生物检验.第三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313.4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CNAS-CL31:2007医学实验室质量和能力认可准则在临床微生物学检验领域的应用说明.2007.13.5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CNAS-CL02:2008医学实验室质量和能力认可准则(ISO15189:2007).2008.血培养检测规范化操作(世上最全基本操作流程)2016-08-22来源:南方检验医学网阅读: 1291次【字号:大中小】导读:一、血培养检测采血指征:对入院的危重患者未进行系统性抗生素治疗前,应及时进行血液培养,患者出现以下体征时可作为采集血培养的重要指征: 1.发热(38℃)或低温(36℃)。
2.寒战。
3.白细胞增多(1010 9/L,特别有核左移未成熟的或带状的白细胞一、血培养检测采血指征:对入院的危重患者未进行系统性抗生素治疗前,应及时进行血液培养,患者出现以下体征时可作为采集血培养的重要指征:1.发热(≥38℃)或低温(≤36℃)。
2.寒战。
3.白细胞增多(>10×10 9/L,特别有“核左移”未成熟的或带状的白细胞增多。
4.粒细胞减少(成熟的多核白细胞<1×10 9/L)。
5.血小板减少。
6.皮肤粘膜出血。
7.昏迷。
8.多器官衰竭。
或同时具备上述几种体征时应采血培养。
在评估可疑新生儿败血症时,除发热或低烧外,很少培养出细菌,应该补充尿液和脑脊液培养。
肺炎链球菌与流感嗜血杆菌菌血症的患儿(特别是2岁以下的幼儿)一般多见于门诊,常伴有明显发热(≥38.5℃)和白细胞增多(≥20×109/L)。
老年菌血症患者,可能不发热或不低热,如伴有身体不适,肌痛或中风可能是感染性心内膜炎的重要指征。
血培养检测皮肤消毒程序:血培养为防止皮肤寄生菌污染,可使用消毒剂(碘酊或碘伏)对皮肤进行严格仔细的消毒处理,最大限度地减低皮肤污染。
感染性心内膜炎,特别是心脏瓣膜修复术的感染,可能由皮肤寄生的微生物引起(例如:表皮葡萄球菌或棒杆菌属)。
因此,在采集过程中血培养的污染一定要减小至最低程度。
用做培养的血液均不应该在静脉或动脉的导管中抽取,除非静脉穿刺无法得到血液或用来评价与导管感染相关性指标。
如果抽取了导管血,也应同时在其他部位穿刺获取非导管内静脉血液进行血培养。
皮肤消毒严格按以下步骤进行:1.首先用70%酒精擦拭静脉穿刺部位待30秒钟以上。
2.然后用一根碘酊或碘伏棉签消毒皮肤(1%-2%碘酊30秒或10%碘伏消毒60秒),从穿刺点向外以1.5cm~2cm直径画圈进行消毒。
3.最后用70%酒精脱碘。
严格执行三步消毒后,可行静脉穿刺采血。
注意对碘过敏的患者,只能用70%酒精消毒,消毒60秒钟,待穿刺部位酒精挥发干燥后穿刺采血。
血培养检测培养瓶消毒程序:1.用70%酒精或碘溶液(不要使用碘)消毒血培养瓶橡皮塞子。
2.酒精作用待60秒。
3.在血液注入血培养瓶之前,用无菌纱布清除橡皮塞子表面剩余的酒精,然后注入血液。
要点:血培养的关键是防止皮肤寄生菌或环境引起的污染,由污染菌引起的假阳性增加了患者抗生素的使用量,延长了住院日,延误病情诊断并增加了经济负担等。
然而,在理想的消毒条件下,仍有3%~5%血培养中混有污染菌,它们来源于皮肤(表皮葡萄球菌,痤疮丙酸杆菌,梭杆菌属,类白喉群)或来源于环境(革兰阳性芽孢杆菌属,不动杆菌属),这些微生物有时有致病作用。
对两次不同部位血培养生长同一种微生物,不同类无菌部位标本培养中生长同一种微生物,微生物快速生长(48h内)。
上述情况下,应考虑是真正的感染。
临床实验室工作人员和医生之间应经常讨论血培养结果,建立良好的交流关系对各方面都有益处。
例如查病例回顾性调查分析:1995~1999年血中分离的70例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入院48h内检出者,39.3%(24例)为污染菌,48h后检出者(9例)100%为污染菌,污染菌检出时间显著长于病原菌。
提示血培养中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污染率较高。
因此,采血前严格执行皮肤消毒程序非常重要。
血培养检测采血量:对从菌血症或真菌菌血症患者血培养中获得微生物,每个培养瓶抽取的血量是唯一重要的变量。
当培养的血量从2ml增加到20ml时,血培养的阳性率增加30%~50%,因为培养的血液量增加1ml,阳性率增加3%~5%。
用静脉穿刺获得的血量,成人和儿童不同。
儿童,特别是新生儿很难获得大量的血液,对婴幼儿和儿童,一般静脉采血1ml~5ml用于血培养,当细菌浓度足够高时,血液少于1ml也足以检测菌血症。
标本量大于1ml,细菌量也增加,对于感染的儿童没毫升血液比成人有更多的微生物。
对于成人血培养的标本量少于10 ml不易培养出细菌,每瓶最低限量应是10ml血液,20ml~30ml最合适,血液和肉汤的比一般推荐为1:5至1:10。
几乎所有现代的血培养系统假如血液量均在10ml以上。
虽然静脉采血30ml可增加细菌量,但这不太切合实际,这很容易造成医院获得性贫血。
血培养的数量和采血时间:血培养的数量和采血时间关系到菌血症的病理生理学,一次静脉采血注入到多个培养瓶中应视为单次血培养。
研究已经证实,采集适量的血液注入2~3瓶血培养瓶中足以检测所有的菌血症和真菌菌血症。
对间歇性菌血症,用于培养的血液应在估计寒战或体温高峰到来之前采集,因为细菌流入血液与寒战发作通常间隔1h,在发烧时血液可能没有细菌,实际上,血培养通常是在寒战或发烧后进行。
由于细菌很快会从血液中清除,因此,在寒战或发烧后应尽快抽取血培养。
正是由于这个原因,我们一般不推荐在任意时间抽取静脉血进行培养,研究资料表明任意时间采血并不能提高微生物的检出率。
实际上已经证明在24h内同一时间或任意时间抽血培养发现微生物的结果相似。
无论何时,采集血培养应该在使用抗生素之前进行,推荐同时采集2~3瓶,每瓶20ml~30ml血样进行培养来做最初的平谷,这也更切合实际。
先前饿抗生素治疗可能导致血培养结果阴性,微生物延迟生长更为常见。
有研究证实,对链球菌心内膜炎患者,在做血培养的前两周内患者接受了抗生素治疗,血培养的阳性率从97%下降到91%。
由于有很好的血培养技术,对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血培养的阳性率应该达到95%以上。
对特殊的全身性和局部感染患者采集血培养的建议:1.怀疑记性原发性菌血症、真菌菌血症、脑膜炎、骨髓炎、关节炎或肺炎的患者:应立即采集2或3份血培养瓶,快速进行血培养。
2.不明病源的发热,如隐性脓肿,伤寒热和波浪热:发热开始采集2或3份血培养。
24h至36h后,估计温度升高之前(通常在下午)立即采集2份以上血培养。
3.怀疑菌血症或真菌菌血症,血培养结果持续阴性,应改变学培养方法,以便获得罕见的或苛养的微生物。
4.感染性心内膜炎,对急性心内膜炎患者1h(2h内)采集3份血培养,如果所有结果24h后阴性,再采集3份血培养瓶。
入院前两周内接受抗生素治疗的患者,连续三天采集血培养,每天2份。
要点:大部分临床医生对成年患者采集血量不足,采集血培养份数不够,采血时机不合适,通常在患者体温高热时,24h内采集一瓶血培养,降低了血培养的阳性率,不符合才学的基本规程,实验室应该做大量宣传沟通工作。
血培养检测运输标准:采血后血培养瓶或采集管应立即送到临床微生物实验室。
血培养瓶和采集管短期内置于室温不影响细菌检出,不要冷藏,如果血培养瓶在送往实验室培养或自动化仪器检测之前不得已需放置一段时间,应置于35℃~37℃孵箱中。
但含血液的采集管不应置于孵箱中,若有细菌生长会释放出一些气体,采集管有破裂或渗漏的危险。
实验室收到血培养瓶后立即进行肉眼观察微生物生长情况。
采用自动化连续检测血培养系统,有一点很让人忧虑,那就是标本运送有时被延误,这样会导致微生物检测延迟(尽管微生物生长不受影响),目前很少有人注重这一点。
尽管自动化连续检测系统有允许延迟上瓶检测微生物生长的原理,培养瓶在运送过程中还应尽量减少延迟。
血培养检测接受标准:实验室收到血培养后,应按以下步骤操作:1.检查培养瓶确保它们被安全地放置。
2.用肉眼观查微生物生长的情况,注意血液层上面是否有絮状沉淀、均匀的或表面下的浑浊、溶血、液体培养基凝固、有一层表面薄膜、产生气体、血层表面或深层有白色颗粒等,如有上述情况产生提示有微生物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