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检验实验室李斯特菌属标准操作规程
微生物学实验室操作规程

微生物学实验室操作规程微生物学实验室操作规程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保证实验室工作的顺利进行,确保实验室安全和实验结果的准确性与可靠性,特制定本规程。
第二条本规程适用于所有进入微生物学实验室的人员,包括实验室工作人员、研究生、本科生以及其他访问者。
第三条实验室的工作时间为每天的8:00-17:00,非工作时间需要特殊申请,并由主管人员审批。
第四条实验室工作人员应遵守实验室工作时间,不得在未经批准的情况下擅自离开实验室。
第五条进入实验室的人员必须佩戴实验室指定的防护设备,包括实验服、手套、护目镜等。
第二章实验室工作流程第六条实验室的工作流程包括实验前准备、实验操作、实验后处理等环节。
实验室成员应按照规定的流程进行工作。
第七条实验前准备包括准备实验所需的试剂、培养基、设备等,并做好相应的记录和标记。
第八条实验操作应遵循实验操作规程,按照实验计划进行操作,并根据实验结果进行记录。
第九条实验后处理包括处理实验产生的废液、废弃物等,保持实验室清洁和卫生。
第三章实验室安全第十条实验室工作人员必须了解实验室安全操作规程,严禁违反安全操作规定,确保实验室的安全。
第十一条实验室工作人员应定期参加安全培训,并按照培训要求执行。
第十二条实验室工作人员在操作过程中应注意个人防护,不得穿戴开裆裤、露指露脚等不符合实验室要求的服装。
第十三条实验室工作人员在操作前应对实验环境进行检查,排除存在的安全隐患。
第十四条实验室工作人员离开实验室时应关闭实验室的主要设备,保持实验室的安全。
第十五条出现实验室安全事故时,实验室工作人员应立即采取紧急措施,保护自己和他人的安全,并及时报告主管人员。
第四章实验室卫生第十六条实验室工作人员应保持实验室的整洁和卫生,严禁在实验室内吃东西、随意扔弃垃圾。
第十七条实验室工作人员应按照规定的要求进行实验室的日常清洁工作,并保持实验室的通风状况良好。
第十八条实验室工作人员应定期清理实验室的培养基、试剂等过期物品,并做好相应的记录。
微生物实验室操作规程【SOP】2024

正文内容:1. 培养基和试剂的制备和保存1.1 培养基的制备- 确保实验室用水质量符合要求,执行水质监测。
- 配制培养基时,按照配方的比例准确称量和混合各种成分。
- 制备后的培养基要经过高温高压灭菌处理,并记录相关信息。
1.2 试剂的准备与保存- 确保试剂的纯度和质量。
- 试剂的保存应遵循相应的储存条件,如低温、干燥、避光等。
2. 微生物实验室的清洁和消毒2.1 实验台面和设备的清洁- 实验结束后,及时清洁实验台面和设备,移除残余的微生物和污渍。
- 使用合适的清洁剂和消毒剂,遵循正确的清洁和消毒程序。
2.2 垃圾处理和废弃物管理- 将实验室生活垃圾与实验废弃物分类投放,遵循垃圾分类和废物管理的要求。
- 在实验室内配备明显的废弃物容器,并定期清理和更换。
3. 生物安全操作和防护3.1 实验室内的个人防护- 实验室工作人员应穿戴实验室指定的个人防护装备,包括实验服、手套、口罩等。
- 定期检查和更换个人防护装备,确保其完好无损。
3.2 操作台上的生物安全柜使用- 使用生物安全柜操作时,按照正确的使用方法进行操作。
- 养生物安全柜使用后,要及时清洁和消毒。
4. 微生物实验的准备和操作4.1 实验准备- 在进行微生物实验前,要仔细阅读实验方案和相关文献,了解实验目的和操作步骤。
- 准备所需的培养基、试剂、设备等,并确认其完整性和有效期。
4.2 微生物实验操作- 操作前要洗手并戴好手套,保持操作台面的清洁。
- 严格按照实验方案的指导进行操作,确保实验过程的准确性和可重复性。
- 实验过程中注意观察实验样品的变化,并记录相关数据和观察结果。
5. 实验数据记录和结果分析5.1 数据记录- 在实验过程中,实验人员要及时、准确地记录实验数据和观察结果。
- 记录的数据要清晰可辨,并加以正确的标注和注释,以便后续的数据分析和结果验证。
5.2 结果分析与总结- 在实验完成后,仔细整理和分析实验数据,得出结论并进行结果的可靠性评估。
微生物限度检查操作规程

微生物限度检查操作规程《微生物限度检查操作规程》一、目的微生物限度检查是用于确认产品是否符合微生物水平要求的一种分析方法。
本操作规程的目的是制定微生物限度检查的操作步骤,确保检查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二、适用范围本操作规程适用于所有需要进行微生物限度检查的产品,包括食品、医药和化妆品等。
三、操作步骤1. 准备工作:清洁实验室工作台面和仪器设备,准备所需的培养基和试剂,并确保仪器设备的正常运转。
2. 取样:按照产品的取样标准,从不同批次或不同位置进行取样,并确保取样的代表性。
3. 样品制备:将取样的产品进行样品制备,包括稀释、搅拌和过滤等步骤,以便于后续的微生物检查。
4. 培养:将样品接种在适当的培养基上,根据不同的微生物种类和要求进行培养,并进行恒温培养一定时间。
5. 计数:在培养一定时间后,对培养基上的菌落进行计数,并按照标准方法进行结果的记录和确认。
6. 结果判定:将检查结果与产品的微生物限度标准进行比对,根据结果作出是否合格的判定。
7. 结果记录:将微生物限度检查的结果进行记录,包括样品信息、操作步骤、检查结果和判定等信息,并将结果报告给相关部门或供应商。
四、注意事项1. 操作人员应具备一定的微生物检测知识和操作技能,严格按照操作规程执行。
2. 实验室应保持清洁、卫生,并进行定期消毒和验证。
3. 实验室设备应定期维护和校准,确保设备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4. 所使用的培养基和试剂应符合相关标准,存放在干燥、阴凉、避光的环境中。
5. 检查结果应及时报告,并根据结果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
以上就是《微生物限度检查操作规程》的主要内容,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更好地进行微生物限度检查,确保产品质量和安全。
微生物操作规程

微生物操作规程
《微生物操作规程》
微生物操作是实验室中常见的操作,但由于微生物具有一定的危害性,因此对微生物操作有严格的规程。
以下是对微生物操作规程的一些要点:
1. 穿着适当的防护装备:在进行微生物操作时,实验人员应该穿着适当的防护装备,包括实验服、手套、口罩和护目镜等。
这可以有效预防微生物和其代谢产物对皮肤和呼吸系统造成危害。
2. 操作实验室的卫生消毒:在进行微生物操作前,需要对实验室进行必要的卫生消毒,确保操作环境的清洁与无菌环境。
3. 严格的操作流程:在进行微生物操作时,需要严格按照规程进行操作,避免出现操作失误导致微生物泄漏或污染的情况发生。
4. 正确处理微生物废弃物:在微生物操作结束后,实验人员需要将微生物废弃物进行正确处理,避免对环境和人体造成危害。
5. 定期进行培训和检查:对从事微生物操作的实验人员需要进行定期的培训和检查,以提高其微生物操作的安全性和准确性。
总之,微生物操作规程是保证微生物操作安全的基础,严格遵
守微生物操作规程可以有效预防微生物的危害,并保障实验人员和环境的安全。
微生物检验操作规程

微生物检验操作规程《微生物检验操作规程》一、检验前准备1. 确保实验室环境清洁整洁,无菌操作台面及仪器设备;2. 熟悉操作规程,准备好所需的培养基、试剂和消毒液;3. 检查培养基和试剂的有效期,确保使用的培养基和试剂符合要求。
二、样本处理1. 将样本送检单与样本一同接收,并核对相关信息;2. 对样本进行消毒处理,避免污染实验室环境;3. 定量取样,确保取样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三、培养基制备1. 按照培养基说明书的要求,准备培养基,注意培养基的稀释和灭菌;2. 根据需要,将培养基注入培养皿中,准备好后放置在无菌条件下。
四、微生物接种1. 根据样本的来源,选择合适的培养基进行接种;2. 采用无菌技术,进行微生物接种,避免外部污染;3. 对接种的培养皿进行标记,清晰记录接种的菌种和数量。
五、培养条件1. 根据不同微生物的生长要求,设置适当的培养条件,包括温度、湿度、气体组成等;2. 定期观察培养皿的生长情况,记录菌落形态、数量和颜色等信息。
六、鉴定和鉴定1. 根据菌落形态、生理生化特性等进行初步鉴定;2. 利用鉴定试剂或生化指标进行进一步鉴定;3. 如有需要,可进行分子生物学方法进行鉴定。
七、结果记录和报告1. 将鉴定结果详细记录在报告中,包括鉴定的微生物种类、数量、鉴定方法和结果等;2. 及时向送检单位提交检验报告,确保检验结果准确无误。
八、实验后清洁1. 将使用过的培养皿和试剂进行正确的处理和清洁;2. 对实验室操作台面和设备进行消毒,保持实验室环境整洁。
以上是《微生物检验操作规程》的基本操作流程,每一步的操作都应严格遵守操作规范,保证微生物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3M环境李斯特菌测试片操作以及判读

3M环境李斯特菌测试片操作以及判读3M 环境李斯特菌测试片操作以及判读一、测试环境李斯特菌数操作方法1.将未开封的测试片贮藏在<=8o C (46oF)的环境下,并在包装上标示的有效期内使用。
在高湿度的地方,最好在使用前将测试片回复到室温。
2.已开封的测试片,将开口反折,用胶带封好。
3.为防止暴露于潮湿的环境中,请不要冷藏已开封的测试片。
将胶带封好的测试片贮藏在低温干燥的地方,保持时间不超过1个月。
请勿将测试片放在温度>25oC (77oF)和(或)相对湿度>50%的环境中。
4.用涂抹棒、海棉或其它采样设备收集环境样本。
湿润采样设备的液体应<=10mL。
湿润剂可以是无菌水、缓冲蛋白胨水(Buffered Peptone Water,BPW),或中和缓冲液,如Letheen 肉汤或Dey/Engley (DE)中和肉汤。
5.在无菌环境下在收集的样品中添加5mL,20-30oC,灭过菌的缓冲蛋白胨水(BPW)溶液。
不要将Petrifilm EL 测试片与Vermont 培养基(UVM)、Fraser 肉汤、李斯特菌增菌培养基(LE B)或缓冲李斯特菌增菌培养基(BLEB)共用。
6.混合,蠕动或旋转样品与BPW 的混合液将近一分钟。
将样品置于室温(20-30oC)1h,最久不超过1.5h,以修复损伤的李斯特菌。
7.将测试片置于平坦表面处,揭开上层膜。
8.用3M TM电子移液枪或其它移液器垂直滴加3mL 样品到下层膜的中央。
9.将上层膜缓慢盖下,以免产生气泡。
10.轻轻地将塑料压板放在位于接种区上层膜上。
不要压,扭转或滑动压板。
提起压板。
等至少10分钟,以使胶体凝固。
11.将测试片透明面朝上,可叠放至10片,在35o C±1o C或37o C±1o C下培养28h±2h。
12.Petrifilm EL测试片能够用标准的菌落计数器或其它光学放大器计数或判读。
微生物检验操作规程

微生物检验操作规程1.0目的建立微生物检验标准操作规程,保证检验操作规范化。
2.0适用范围适用于本公司相关的微生物检验活动的全过程。
3.0职责3.1 微生物检验员负责微生物检验的全过程;3.2 QC主管负责监督检查本规程的有效实施。
4.0作业内容4.1无菌操作要求4.1.1 接种细菌时必须穿工作服、戴工作帽。
4.1.2专用的工作服、帽及拖鞋,应放在无菌室缓冲间,工作前经紫外线消毒后使用。
4.1.3 接种样品时,应在进无菌室前用肥皂洗手,然后用75%酒精棉球将手擦干净。
4.1.4 进行接种所用的吸管,平皿及培养基等必须经消毒灭菌,打开包装未使用完的器皿,不能放置后再使用,金属用具应高压灭菌或用95%酒精点燃烧灼三次后使用。
4.1.5 从包装中取出吸管时,吸管尖部不能触及外露部位,使用吸管接种于试管或平皿时,吸管尖不得触及试管或平皿边。
4.1.6 接种样品、转种细菌必须在酒精灯旁操作,接种细菌或样品时,吸管从包装中取出后及打开试管塞(即硅氟胶塞)都要通过火焰消毒。
4.1.7 接种环和针在接种细菌前应经火焰烧灼全部金属丝,必要时还要烧到环和针与杆的连接处。
4.1.8 吸管吸取菌液或样品时,应用相应的橡皮头吸取,不得直接用口吸。
4.2无菌间使用要求4.2.1 无菌间内应保持清洁,工作后用消毒溶液消毒,擦拭工作台面,不得存放与实验无关的物品。
4.2.2无菌间使用前后应将门关紧,打开紫外灯,照射时间不少于30min,使用紫外灯,应注意不得直接在紫外线下操作,以免引起损伤,灯管每隔两周需用酒精棉球轻轻擦拭,除去上面灰尘和油垢,以减少紫外线穿透的影响。
4.2.3处理和接种样品时,进入无菌间操作,不得随意出入,如需要传递物品,可通过小窗传递。
4.3消毒灭菌要求4.3.1灭菌前准备(1)所有需要灭菌的物品首先应清洗晾干,玻璃器皿用纸包装严密,如用金属筒应将上面通气孔打开。
(2)装培养基的三角瓶,内容物不应超过总体积的2/3(例如500mL的三角瓶最好装300~350mL培养基,以防再次加热融化时爆沸)。
ISO李斯特菌

国标标准 ISO11290-1 1996(E)食品和动物饮料微生物学----单核增生李斯特氏菌的检测和计数方法------第一部分检测方法1.范围2.参考标准3.定义4.原理5.培养基和试剂6.设备和玻璃器皿7.取样8.待检样品前处理9.程序10.结果表达11.检测报告附录:A.检测程序图B.培养基和试剂的组成和配制C.亨氏斜射光镜检食品和动物饮料微生物学----单核增生李斯特氏菌的检测和计数方法------第一部分检测方法警告:为了保障实验室人员的健康,强烈推荐在适当装备、由有经验的微生物专家控制以及检测中的所有培养物得以谨慎处理的实验室进行单核增生李斯特氏菌检测;尤其是强烈建议孕妇不要从事单核增生李斯特氏菌的培养工作。
1.范围本ISO11290详细说明了单核增生李斯特氏菌检测和计数方法。
在绪论中受讲座的局限性,本ISO11290适用于供给人类消费或作为动物饲料的产品。
2.参考标准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IEC和ISO成员保留目前有效的国际标准的注册。
ISO6887:1983微生物学—微生物检测中稀释液制备的一般导则ISO:1996,食品及动物饲料微生物学—微生物检测通则3.定义本部分ISO11290提供以下定义:3.1单核增生李斯特氏菌:在因体选择性培养基上形成典型菌落,并且当进行鉴定和确认其形态的、生理的和生化特征与本部分ISO11290的描述一致的微生物。
3.2单核增生李斯特氏菌的检测:依据本部分ISO11290实施细则确定单核增生李斯特氏菌在给定单位质量或体积的样品中存在与否。
4.原理在本部分ISO11290的限定范围内,检测单核增生李斯特氏菌需要四个连续的阶段(见附录A检测程序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微生物检验实验室李斯特菌属标准操作规程
1.概述
李斯特菌属包括产单核细胞李斯特菌、伊氏李斯特菌、斯氏李斯特菌等菌种,其中产单核细胞李斯特菌对人和动物致病。
2.标本类型
血液、脑脊液、尿液、痰、穿刺液、脓液标本。
3.鉴定
3.1形态与染色:革兰阳性小杆菌,大小为(0.4~0.5um)×(1~2um),直或微弯,常呈V字形成对排列,偶尔可见双球状;无芽胞,无荚膜,在22~25℃形成周鞭毛,有动力,37℃时
鞭毛很少或无。
3.2培养特性:在血琼脂平板上形成较小、圆形、光滑而有
狭窄β溶血环的
菌落;在液体培养基中呈均匀浑浊生长;在半固体培养基中,动力自穿刺线向四周蔓延生长,呈倒伞状。
3.3生化反应:触酶试验阳性;分解葡萄糖、鼠李糖、水杨苷,不分解蔗糖、木糖、甘露醇;吲哚、尿素酶和硝酸盐还原试验阴性,甲基红、VP和CAMP试验阳性。
3.4鉴别要点:
3.4.1本菌特征:革兰阳性短杆菌,菌落较小,有狭窄的℃时无动力;触酶试验阳性,37℃时有动力,25溶血环;β.
分解葡萄糖、水杨苷,不分解甘露醇。
3.4.2 与肠球菌的鉴别本菌具有耐盐、耐碱、耐胆汁等特点,易误为粪肠球菌,两者可用触酶试验加以鉴别。
3.4.3 与无乳链球菌的鉴别本菌也可能因培养条件不同而
呈链状,37℃培养往往无动力,CAMP试验阳性,常误为B 群链球菌;链球菌触酶试验阴性可与之鉴别。
3.5 操作步骤
3.5.1 涂片染色观察菌落特征,在血平板上挑取可以菌落,涂片染色镜检。
3.5.2 触酶试验参见《触酶试验标准操作规程》
3.5.3 鉴定从血平板上挑取纯菌落,用微生物鉴定仪或传
统生化反应进行细菌鉴定。
4.药敏
参见《药物敏感性试验标准操作规程》及CLSI M100-S20最新版本文件.
5.质量控制
参见《质量控制程序》
6.检验结果解释与分析
本菌容易被认为是污染的杂菌(类白喉杆菌)而丢弃。
幼龄培养呈革兰阳性,48h后多转为革兰阴性。
因此当遇到25℃培养有动力的杆菌,而按照革兰阴性杆菌鉴定不符时,应
考虑到李斯特菌的可能。
.
7.临床意义
产单核细胞李斯特菌在自然界分布很广,土壤、水、人和动物粪便中均可存在,常伴随EB病毒引起传染性单核细胞增
多症,也可引起脑膜炎、败血症等。
近年来在发达国家常因污染奶制品引起食物中毒。
8.鉴别流程
较小、圆形、光滑而有狭窄β溶血菌落观察:
V小杆菌,直或微弯,呈字形成对排列G+涂片染色:
触酶+,25℃动力+
+CAMP试验-
其他李斯特菌产单核细胞李斯特菌
参考文献[1] 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CNAS-GL23;2008医学实验室质量和能力认可准则在临床微生物学检验
领域的指南.2008
[2] 周庭银编著.临床微生物学诊断与图解.第二版.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
[3] 叶应妩,王毓三,申子瑜主编.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
第三版.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6
[4] MurrayPR.Manual O/F Clinical Mircrobilogy.9th
ed.Washington:ASM Press,2007
[5] ISO 15189:2007医学实验室-质量和能力认可准则.2007
编写人:AAA、BBB 操作人:本室操作人员
批准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