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虾常见病害及防治

对虾常见病害及防治
对虾常见病害及防治

对虾常见疾病与防治

随着对虾养殖业的蓬勃发展,疾病暴发流行正成为限制对虾养殖业发展的主要因素。各地对虾发病现象相当普遍,虾病种类越来越多,有些虾病使虾池出现绝产的严重局面。对虾暴发性流行病使1993~1994年对虾绝产面积达50%以上,造成我国养虾业的巨大损失。虽然1996年以来南方广东、广西和海南三省区对虾养殖业有所恢复,但国内对虾养殖业仍遭受病害的困扰。

目前,已知对虾病原已达100多种,主要病原是病毒和细菌,而在对虾养殖生产中,往往是病毒和细菌合并感染或继发感染。就病毒而言,已达18种以上,其中危害对虾最严重的是斑节对虾杆状病毒(Penaeus monodon-type baculovirus,简称MBV)、白斑综合症病毒(White spot syndrome virus,简称WSSV)、黄头病毒(Yellow head virus,简称YHV)和塔拉综合症病毒(Taura syndrome virus,简称TSV)等。

第一节对虾疾病发生的原因

对虾疾病发生的原因比较复杂,当外界的因素的有害因素超过了对虾的适应能力时就会导致对虾发病,各种不同的致病因素导致的疾病表现不同的病症,了解疾病发生的原因有利于作出合理的预防、正确诊断和有效治疗虾病。

一、引起对虾疾病的外界因素

引起疾病的外界因素基本可以概括为生物、理化和人为三大因素。

1 生物因素

生物因素是引起对虾疾病最重要因素之一,造成对虾病害的病原生物包括传染性生物:病毒、细菌和真菌等微生物;侵袭性生物:寄生虫等;敌害生物:凶猛性鱼类等。

2 理化因素因素

养殖水域的温度、盐度、溶解氧、酸碱度、氨氮、H2S等理化因子的变动造成环境胁迫或人为造成的污染物质等因素,超越了养殖对虾所能忍受的临界限度导致对虾发病。

3 人为因素

放养密度不当,混养比例不恰当,饲养管理不善,技术操作不细致等人为因素都容易导致对虾发病。此外,在捕捞、运输和饲养管理过程中,往往由于工具不适宜和操作不小心,使饲养对虾本身受到摩擦或碰撞而受伤,受伤处组织机能丧失和体液流失,渗透压紊乱,引起各种生理障碍以致死亡。除了这些直接危害以外,伤口也是各种病原微生物侵入的途径。

投喂饲料的数量或饲料中所含的营养成分不能满足养殖对虾维持生活的最低需要时,养殖对虾往往会生长缓慢甚至停止生长,身体瘦弱,抗病力降低,严重时就会出现明显的症状甚至死亡。营养成分中容易发生问题的是缺乏维生素、矿物质、氨基酸。其中最容易缺乏的是维生素和必需氨基酸。腐败变质的饲料也是致病的重要因素。

二、内在因素

疾病的发生都有一定的原因和条件,外因必须通过内因产生变化,因此内因是变化的关键,对虾对病原的敏感性的强弱与其自身的遗传性质和免疫力有关系,而生理状态、营养条件、生活环境等也能影响对虾对病原的敏感性。

以上这些病因对养殖的对虾的致病作用,有时是单一种病因的作用,也可以是几种病因混合的作用,并且这些病因往往会有相互促进的作用。

第二节对虾疾病的预防

做好对虾疾病的预防工作是提高对虾增养殖产量及经济效益的重要措施之一。目前对虾养殖模式中,追求高密度、高产量和高效益是共同特点,防病便显得更为重要。多年来的实践证明,只有贯彻“全面预防,积极治疗”的方针,采取“无病先防,有病早治”的原则,才能达到减少和避免疾病的发生。以防为主是对虾疾病的特点所决定的。对虾生活在水中,一旦生病,及时和正确的诊断较为困难;其次,当发现有对虾开始死亡时,一般病情已较严重,治愈很困难;另外,对对虾进行治疗时,给药困难。内服药一般只能由对虾主动吃入,但当病情严重时,对虾已丧失食欲,即使特效药也不能达到治疗效果,尚能摄食的病虾,也因摄食量降低而不能吃到足够的药饵而影响疗效;体外用药一般采用全池泼洒和药浴的方法,仅适用于小水体,而对大水体便难以达到相应的效果。因此,在对虾的病害防治工作中,必须坚持以防为主,在预防措施上,既要注意消灭病原、切断病原传播途径,又要十分重视改善生态环境和提高养殖对虾自身的抗病力,只有采取全面的综合预防措施,才能减少和避免疾病的发生,从而保证对虾养殖业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一、保证良好的养殖环境

对虾是生活在水中的生物,水环境的好坏直接决定着对虾能否健康快速地生长。

一)设计和建造养殖场时应符合防病要求

在建场前应首先对场址的地质、水文、水质、生物及社会条件等方面进行综合调查,在各方面都符合养殖要求时才能建场。其中尤其是水源一定要充足,水的理化性状要适合养殖对虾的生长,不被污染(主要是水源是否有码头,浮油,周边河流入海则要考虑河两岸有没有污染源,如化工厂、造纸厂、皮革厂等),不带病原体;同时每个池塘有独立的进排水系统等。

二)改善生态环境

1 每年清除池底过多的淤泥和污染物质,或排干池水后池底进行翻晒,淤泥不仅是病原体的滋生和贮存场所,而且淤泥在分解时消耗水中大量溶氧,同时产生有毒或有害物质,如硫化氢、氨等。

2 定期换水或加注新水保持水质清新。

3 在主要生长季节,晴天的中午,开增氧机或水质改良机,充分利用氧盈,降低氧债,改变溶氧分布的不均匀性,改善池水溶氧状况,提高池塘生产力。

4 定期泼洒水质改良剂和底质改良剂,改善水质和底质。

5 采用生态养殖的办法,减少病害的暴发。

二、控制和消灭病原体、切断传播途径

一)清整池塘

清池包括清除池底淤泥和池塘消毒两个内容,暂养池、养成池或越冬池在放养前都应清池。新建的池塘一般不需要浸泡和消毒,如果灌满水浸泡2-3天,再换水后放养更加安全。新建高位池的清池则较为简单,主要是清除池底杂物及平整池底。对于水泥护坡的池塘,由于水泥具碱性,容易造成pH值升高,则要先进水浸泡,浸泡水位为1-1.5 m左右,浸泡时间为7-10天,浸泡水pH值可达到8.8左右,正常海水pH为8.0-8.2。所以要将浸泡水排干后方可进行养殖

养殖过对虾的老塘则需要进行彻底清理。已养过对虾的池塘,因在底泥中沉积有大量残饵和粪便等有机物质,形成厚厚的一层淤泥。这些有机质腐烂分解后,不仅消耗溶氧,产生氨、亚硝酸和硫化氢等有害物质,而且成为许多病原体的滋生基地,因此应当在养殖空闲季节,即冬季或春季将池水排空,将淤泥尽可能挖掉。放养虾苗前再用药物消毒。消毒时应在池底留有少量水,盖过池底即可,然后用漂粉精150×10-6的浓度或漂白粉500

×10-6的浓度,或生石灰400×10-6的浓度左右,溶于水中后均匀泼洒全池,过1-2天后灌入新鲜海水,采用(15-30)×10-6有效氯的漂粉精消毒,再过3-5天后就可放养。

二)工具消毒

养殖的各种工具,往往成为传播疾病的媒介,因此,发病池所用的工具,应与其它池塘使用的工具分开,避免将病原从一个池塘带入另一个池塘。如工具缺乏无法做到分开时,应将发病池用过的工具处理后再使用。一般网具可用20 g/m3的浓度硫酸铜水溶液或50 g/m3的浓度高锰酸钾水溶液或100 g/m3的浓度福尔马林溶液或纯淡水等浸泡0.5 h;木制或塑料工具,可用5%漂白粉水溶液消毒,然后用清水洗净后再使用。

三)疾病流行季节前的药物预防

大多数疾病的发生都有一定的季节性,在南方多数疾病一般清明节前后和10-11月份这段时间内容易造成大规模流行。因此,掌握发病规律,及时有计划的在疾病流行季节前进行药物预防,是补充平时预防不足的一种有效措施,疾病流行季节期间将药物拌在饲料中制成颗粒药饲投喂。用药的种类随各种疾病而不同,尽量多用中草药,以免产生耐药性。有几点应注意的事项:

1必须选择对虾喜吃、营养全面、能碾成粉末的药。

2颗粒药饲在水中的稳定性好,一般应在水中30 min以内不散开,而对虾吃入后又能很快消化吸收。

3药饲的大小必须适口。

三、加强饲养管理

一)放养健康的虾苗和适宜的密度

放养的虾苗应体色正常,健壮活泼,必要时应先用显微镜检查,种苗不带有危害严重的病原,放养密度应根据池塘条件、水质和饵料状况、饲养管理水平等,决定适当密度,切勿过密。

二)投饲料要新鲜、量适

饲料的要求除了营养丰富全面,饵料及其原料绝对不能发霉变质。配合饵料的营养成分要全,特别不能缺乏各种维生素;黏合性要强,在水中至少要维持2小时不散开。

每天的投饲量要适宜,每天的投喂量要分多次投喂。每次投喂前要检查前次投喂的吃食情况,以便调节投饵量。

三)控制好养殖水环境

在对虾的饲养过程中,应每天至少巡塘3-4次,巡塘可以及时发现可能引起疾病的各种不良环境污染,尽早采取改进措施,防患于未然;也可以及时发现疾病的一般症状,例如对虾离群独自漫游于水面,失掉平衡,体色反常,比吃食等,就应立即进行诊断检查,尽早设法治疗,巡塘时应注意的问题是养殖对虾的活动情况、摄食情况、水温、水流、水色和透明度等,PO43--P、H2S、NH4+-N、总碱度、氧化还原电位、NO2--N、COD和NH3-N等每5 d测定一次。DO、pH、盐度和水温每天测定两次。及时作出分析,及时采取措施。

四)防止病原传播

在日常管理工作中防止病原的传播主要应采取以下几点措施:

1对生病的或带有病原的对虾要及时捞出,即发生疾病以后除及时治疗外,尽可能将同一水体中生病的和尚未生病的对虾分开饲养。尚未生病的对虾很可能已成为带菌者或带虫者,因此,凡已发现疾病的池塘,其中的所有动物都不要与其他水体中的动物接触,该池中的水也不要排入其它池塘。有的育苗场因一池中的苗种大部分生病死亡,剩余少数不值得继续培育下去,或合并到其它苗种池中,这种做法应严加禁止。

2在生病的池塘中用过的工具应当用浓度较大的漂白粉、硫酸铜或高锰酸钾等溶液消毒,或在强烈的阳光下晒干,然后才能用于其它池塘。有条件的也可以在生病池塘中设专用

工具。

3病死或正在发病的对虾,应及时捞出并深埋他处或销毁,切勿丢弃在池塘岸边或水源附近,以免被鸟兽或雨水带入养殖水体中。

4标粗池发现有疾病的对虾在治愈前原则上不进行分苗。

第三节药物的施用方法

使用药物预防或治疗对虾的疾病,其给药方法与人医或兽医是不同的,原因在于对虾生活在水中,与我们人的生活介质——空气不同。

一、药物悬挂

此法是将防治药物装在袋内或篓内,然后悬挂在水中或食场附近。其数量和深浅,按水体面积和养殖种类的习性而定。此法多用于疾病流行季节时的预防或病情轻时用。具有用药量小,副作用小等优点,但杀灭病原体不彻底,只有在养殖对虾游到挂袋附近的水周围处,才能取到作用。目前在南方高位精养虾池在进水渠道里采用药物挂袋法处理水质,减少病害的暴发。

二、浸洗

此法是将患病对虾捕捞到配好有一定药物浓度的容器内浸洗一定时间,使其强制受药。通常用于苗种运输和放养及亲虾。浸洗法用药量少,时间可人为控制,一般不污染水体,不影响水体中的其他生物。但需要捕捞和搬运对虾,而且容易受伤,只适用于体表和鳃上的病原生物感染,放回水体后可能重新感染,对大型水体不宜使用。

三、全池泼洒

此法是疾病防治中最常用的一种方法。通常采用对某些病原体有强大杀灭效果,而对对虾本身安全的药物及浓度,全池泼洒。使用此法,首先应准确地测量池塘水体,计算药量,然后称取药物用水溶解后均匀地泼到全池中去。此法施药方便,能较彻底地杀死养殖动物身上及生活在水体中的病原生物,适用于中、小型水体。但用药量大,对大型水体或价格昂贵的药物不适用,并且水体中的有益生物常被杀死,对水环境也有一定污染。

四、口服药饵

此法是将药物按一定比例均匀地混到饵料中制成药饵后进行投喂,药饵的形状多为颗粒状。此法多用于体内病原生物感染和病情较轻尚未失去摄食饵料能力的对虾或同池中尚未感染的个体预防。有用药量少、使用方便和不污染水体等优点。但口服药饵法只对那些还有食欲的个体有作用,对病重者或失去食欲的个体无效。

五、浸沤法

将草药浸沤在池塘的上风处或将捆扎好的中草药分成数堆,杀灭池水中及体外的病原体。此法适用于预防和早期治疗。

第四节对虾疾病的检测技术

一、对虾疾病的初步诊断

一)诊断器材和常用工具

对虾养殖生产中进行诊断的必要器材包括:解剖刀,解剖剪、镊子、放大镜、水质分析测试盒等,有条件的养殖场应配置显微镜和解剖镜及配套的玻璃器皿,对于检测分析单位应具备细菌分离、培养和鉴定的仪器,同时应具备完善的水质分析仪器,病毒鉴定的仪器等。

二)发病现场情况调查

1 调查发病养殖水体环境和发病史

2 了解池塘水质状况

需要调查水温、酸碱度、溶解氧、氨氮、亚硝酸盐、磷酸盐、硬度、化学耗氧量和有机耗氧量等。

3 调查养殖状况

包括放苗密度,投饵情况、生产操作管理等。

4 及时发现对虾疾病

从对虾的摄食、活动和体色等及时发现对虾病害。

二、对虾病毒检测技术的研究

病毒病是危害对虾最严重的疾病,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生物学家应用生物学技术可以在细胞或细胞超微结构的水平上研究对虾病变和病毒结构,生物学技术是一种常用的检测手段,现把对虾病毒的检测方法分述如下。

一)现场快速诊断方法(Rapid detection)

对虾病毒病具有暴发性,所以,在生产上需要用简单快速的方法来诊断对虾是否带有病毒。

董颖等(1996)通过人工投喂感染实验,观察了中国对虾(Panaeus chinensis)感染暴发性流行病病原后出现的特殊外观病症,即与健康虾截然不同的空胃和拒食。在现场利用这种外观症状作排外诊断(Diagnosis by excusion

)和鉴别诊断(Differential diagnosis),可以简便和快速地判断出池虾群体中有无病虾,同时根据统计发病虾的概率也可以了解群体的发病进程。

排外就是把“空胃”作为排外的标准,排除掉饱胃及丰胃健康虾、刚蜕壳的健康虾等,留下少量可疑虾作鉴别用。例如,患有HPV病的对虾,只有在晚期可以出现空胃。但那时对虾的肝胰腺已呈蓝绿色,明显萎缩溃烂,且虾体异常瘦小,皮色发暗等,这些特征极易识别。根据病虾胃的特殊病症,很容易同健康虾空胃区别。

小时候发病的病虾。这项诊断技术的局限是仅适用于中国对虾感染“流行病”病原,并已发病(即出现病症)后的那些个体,且必需活体观察,但它的优点也是显而易见,不需复杂的仪器设备,也不需要高深的专业知识,极易普及应用。

Lightner曾经采用快速现场诊断对虾肝胰腺细水病毒样病毒(Hepatopancreatid Parvo-like virus,HPV)的方法(Giemsa stain),该方法需要60。C染色30min,这个条件在野外难以保证。Sindermann et al.(1988)和廖一久(1989)在斑节对虾(Penaeus monodon)杆状病毒(Penaeus monodon-type baculovirus)病的现场诊断中,用1%伊红或0.1%孔雀绿涂片作为初步的结果。这种方法是单一染色,制片的对比度差,分辨率低。黄捷等人(1995)筛选出两种即可混合在一起,又能将对虾肝胰涂片的细胞核和细胞质分别台盼蓝和伊红Y (TE)。用含有0.6%台盼蓝和0.2%伊红的混合染色液涂染肝胰腺细小病毒样病毒感染的对虾肝胰腺,观察到核内的病毒包含体。

宋晓玲等(1996)的TE染色光镜快速诊断,取死亡亲虾(Penaeus chinensis)胃上皮用TE染液进行压片染色,可观察到细胞核内空泡化,胞核肿大,即为阳性发病。

Lightner(1983)和Redman曾经报道检查草虾是否感染杆状病毒的简易方法,即直接用肝胰腺涂片,然后用0.05%的孔雀绿染色,若见明亮蓝绿色的圆球形包含体即为阳性。但孔雀绿对包含体并无特异性,包含体不容易与其他圆形物如脂滴或泌颗粒区分。Vickers 等(1993)报道了利用压片涂抹对虾的肝胰腺,分别用H-E染色和Y啶橙染色。都可以在不到1 h内检测出Penaeus monodon-type baculovirus(MBV)包含体。经Y啶橙染色的细胞利用荧光显微镜,可见黄绿色的杆状病毒核内包含体。Y啶橙对不同组合的蛋白质有不同程度的结合性,细胞质为红色,脂滴为黑色,可避免孔雀染色的不准确性。荧光显微镜也许是在光

镜水平对特异蛋白质等生物大分子定性定位的最有力的工具。

暗场显微镜通过聚光之前的特殊装置,使通过样品进入物镜成像的光只有折射光或衍射光。这样没有样品存在时视野是黑色的,而折射率很大的小颗粒观察得很清晰。Momnoyama 等(1995)用暗场显微镜在日本对虾(Penaeus japonicus)快速检测到有Rodshaped nuclear virus of penaeus japonicus(RV-PJ)。在血淋巴中观察到有许多0.5微米大小的病毒粒子。使用荧光显微镜和暗场显微镜这两种方法,虽然观察效果较好,但是对于一般虾农来说是不切实际的。

二)组织病理检测(Light microscopy)

光学显微镜技术曾经在细胞学研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不仅如此,在科学技术非常先进的今天,仍然离不开光学显微镜。用显微镜技术检测对虾病毒,就是利用各种不同染色方法将固定的虾组织进行切片后,通过光学显微镜观察致病细胞病变的发育过程,病毒包含体的形成部位、形状和大小,以及因感染WSSV而膨胀的细胞核。

何建国等(1992)用常规的组织切片方法,经HE染色在高倍镜下镜检斑节对虾WBV包含体,其仔虾感染率为100%,养成期感染率为63.6%~100%。Lo 等(1997)用光学显微镜在斑节对虾的眼柄、淋巴器官、中肠等组织中,观察到被WSSV感染而肿大的细胞核。孙修勤和楠田理一(1996)用HE和Feulgen染色,在中国对虾的肝胰腺细胞中发现了HPV包含体,其大小为22~24nm。Spann等(1995)用Feulgen染色,在来自澳大利亚的斑节对虾的淋巴样器官细胞中发现Lymphoid organ virus(LOV)病毒形成的胞质含体。

Bonami用Eosin染色,在范氏对虾的淋巴器官中发现Lymphoid organ virus(LOVV)病毒形成的细胞质包含体。宋晓玲等(1996)对死亡亲虾(Penaeus chinensis)用Davidson'sAFA固定,按常规方法进行光镜制片,用Ehrlichi's酸性苏木精染色。1%伊红酒精(95%)溶液复染。在肝胰腺血窦观察到血淋巴细胞核的皮下及造血组织坏死杆状病毒(Hypodermal and Hematoopoietic Necrosis Baculorirus,HHNBV)病变。Brown和Brann's Gran染色可检测到草虾的MBV形成的核内无定形包含体。Giemsa染色应用于对虾幼体中的HPV诊断可提高检测的灵敏度(罗文新,1997)。

三)电子显微镜(Elertron microscopy)

虽然光学显微镜仍然在组织病理学检测中起着重要作用,但是光镜的分辨率低,要研究内部的精细结构和病毒粒子的大小、结构和复制过程,需要分辨率更高的设备。

Couch(1974)首次用电子显微镜在桃红对虾(Penaeusduorarum)体内,观察到一种对虾杆状病毒(Baculoviruspenaeid,Couch Bp),其大小为74nm×270nm。何建国等(1996)用2.5%戊二醇固定液(0.1摩/升磷酸缓冲液,Ph7.2)固定具有白斑和红体(不带白斑)的斑节对虾,组织略硬化后,解剖肝胰腺、甲壳下表皮及鳃,切成0.5毫米×0.5毫米×0.5毫米大小样品。继续在戊二醇固定液中固定。固定后的样品经磷酸缓冲液冲洗3次,每次30分钟以上。经丙铜酸系列脱水。Epon's812液渗透包埋,Epon's812液聚合条件为37℃,60℃过夜12小时以上。超薄切片在AO超薄机上进行,切片厚度为50~100nm,切片经醋酸铀和柠檬酸铅双层染色之后在Philips CM10透射电镜观察。在鳃上皮细胞和甲壳表皮细胞感染三种类型杆状病毒。Lightner和Redman(1993)在原糙对虾(protrachypene precipuca)中发现一种虹彩病毒(Shrimp iridovirus,IR-DO),为6角形,具单位膜构成的囊膜。核酸蕊子直径约85nm,为DNA型。病毒粒子直径为122±7nm,最宽处直径为136±nm。Boonyaratpalin 等(1993)在泰国养殖的斑节对虾中首次发现黄头病毒(Yellow head virus,YHV),病毒粒子大小为150~200×45~40nm,核衣壳为90~160×16~22nm。

何建国等(1995)在患白斑病的斑节对虾鳃上皮细胞质中,发现直径约25nm的类微核糖核酸病毒(Picornaviruslike)。Lo 等(1997)在斑节对虾的精巢中观察有WSSV。陈细法等(1997)应用超薄切片和负染等技术,在日本对虾、长毛对虾(

Penaeus penicillatus)和中国对虾的肠、肝胰腺、淋巴样器官、鳃和肌肉组织中,发现一种新杆状病毒,称之为淋巴样细胞核型杆状病毒(Lymphoid cell muclear baculovirus,LNBV)。病毒直径96~112nm,是已知感染对虾最大的一种病毒。中央是高电子密度的核心,外囊衣壳和囊膜,两膜之间有宽阔的间隙。这9是已报道的任何一种对虾杆状病毒所没有的。纯化的病毒核壳衣表面有螺旋排列亚单位,也是该病毒特有的。

张进兴等(1997)在中国对虾的卵巢组织和受精卵细胞中,用电子显微镜观察到有球状病毒粒子。其大小为80nm左右。对虾肝胰腺细小病毒是在中国对虾中发现的第一种病毒(Lightner et al.,1985)。薛清刚等(1996)对该病毒进行了系统的研究。病毒颗粒呈20面立体对称,直径为23.3~29.8nm,属细小病毒科。现称其为中国对虾肝胰腺细小病毒(Hepatopaneratic Parvovirus of Penaeus chinensis,HPVPC)。Wongteerasupara等(1995) 在患病的斑节对虾体内发现SEMBV 病毒(a non-occluded ,systemic baculovirus),位于细胞核内,无囊膜。有核衣的完整病毒粒子呈椭圆形,有突出的多绒毛状附属物,大小为276nm×121nm。

电子显微镜虽然可以观察到病毒粒子,但是样品制备困难,费事较久,而且对于形态特征相似的病毒难以鉴别。所以,电镜技术主要用于检测病毒的有无及病毒类型的初步鉴定。而对于种和型鉴别必须借助于特异性更强的方法。

四)免疫检测技术(Immunoassay)

免疫生物技术是利用特异性抗原抗体反应来研究组织细胞特定抗原的定位和定量技术。由于无脊椎动物缺乏免疫球蛋白介导的免疫应答,要对感染进行免疫诊断,只能根据抗体对病原体的特异反应。为了显示和观察这种抗原抗体反应,需要预先将某种标记物结合到抗体上。借标记物的荧光或酶有色反应、放射性或高电子密度,在光镜或电镜下进行定性、定位或定研究。

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nzyme-linked immunosbent assay,ELISA)利用酶与底物反应来检测抗原或抗体的方法。Lewis等(1986)报道了用间接夹心ELISA法检测对虾杆状病毒。该方法可以检测至少10纳克的病毒蛋白。黄捷等(1995)用单克隆抗体酶联免役技术检测对虾皮下造血组织坏死杆状病毒(Hypodermal and hematopoietic necrosis baculovirus,HHNBV)的病原体。这种方法快速简单,灵敏度高,且可定量。涂小林等(1995)用ELISA方法在中国对虾的肝胰腺和鳃组织检测了一种杆状病毒。

免疫荧光法(Immunofluorescence assay)是预先将荧光素标记在抗体上,再与涂片、切片上或细胞悬液中的抗原进行反应。借助于荧光显微镜能够观察是否存在相应的抗原并确定相应的位置。陈秀男等(1988)用该方法来检测草虾肝胰腺和排泄物所存在的包含体。病毒包含体在荧光显微镜下绿色荧光或橙红色。

免疫荧光法需要特殊设备,不易作定量分析,而且对结果判定有一定的主观性。相对地说ELISA检测的灵活性高,可达纳可水平。且具有特易性强、简单、及易观察等特点,可做定性定量分析,适合于对虾病毒的早期诊断(罗文新,1997)。

反向间接血凝实验(Reverse indirect hemagglutination,RIHA)是将特异性抗体与抗原连接到适当处理过的哺乳动物红细胞表面。通过抗体与抗原之间的特异性结合反应介导血细胞的凝结,从而达到检测相应抗原目的的一种简便免疫学诊断技术。薛清刚等(1995)用该方法检测了中国对虾的肝胰脏细小病毒HPV)。实验表明,该方法简便,重复性好,试剂稳定和样品检测可在1.5-2 h内完成,适合在现场推广使用。

五)对虾组织细胞培养技术(Tissue culture assay)

虽然自Grace(1982)从鳞翅目昆虫Antherae eucalypti建立首株细胞后,昆虫的组织培养研究进一步活跃起来。然而甲壳动物的组织培养研究工作国内外尚处于初期的实验性阶段。Peponnet和Quiot(1971)首次报道了螯虾、龙虾和蟹的类淋巴组织的离体培养。Daig

介绍了小龙虾的上皮细胞培养。但这些实验仅限于原代组织细胞的培养。近10多年来,对虾的组织研究工作进展较快,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王立平等,1995;张晓华等,1995;Luedeman

et al.1992;Hsu et al.,1995)。

Chen等(1986)首次报道了斑节对虾卵巢、心脏、心肌、肌肉、神经、肠道、肝胰腺和鳃等组织的体外培养,发现仅前两种组织可生长繁殖,并将卵巢组织细胞传至第三代。Hsu 等(1995)对斑节对虾Oka器官(淋巴组织)组织细胞的各种培养条件进行了全面地研究,并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对虾细胞株。这是对虾组织培养研究工作的一个重大突破。

发展对虾组织培养技术,不仅对深入研究对虾病毒提供了方便,而且也为对虾免疫学、遗传学、细胞工程学等方面研究提供了有利条件。由于目前还没有控制对虾病毒病的有效药物,可利用组织培养筛选抗病毒药物。利用对虾组织培养还可以制备病毒疫苗及为核酸探针检测病毒提供条件。

六)CID50病毒滴定法(50% Tissue Culture Infectous Dose Assay)

Lu等(1995)应用T CID50来测定YBV的感染滴度,被感染组织为用96孔组织培养板培养的虾淋巴器官细胞,测定YBV感染的虾的鳃匀浆液,其病毒滴度为5.10(5.75)CID50/ml。这是首次报道的测定虾病毒浓度的检测手段。

分子生物学技术极大地推动了生物学科的发展。由于分子生物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分子生物学更加迅速广泛地渗透到生命科学的各个学科。分子生物学技术具有高度的特异性和高度的灵敏性等特点,为对虾病毒病的诊断和病毒的检测提供了新的手段。

七)聚合酶链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

PCR是1983年由美国Mullis首先发现的。它是一种体外核酸扩增系统,在模板DNA,引物(模板片段两端的已知系列)和四种脱氧核苷酸等存在的情况下,依靠TaqDNA聚合酶的催化,由高温变性,低温退火及适温延伸三个步骤组成一个周期,循环进行使模板DNA 得以扩增。Erlich等(1988)和Ost(1988)就把PCR作为诊断病原体最有效的技术。Brock (1992)和Lightner等(1992)用PCR来检测对虾的有关病毒。

Chang 等(1993)利用PCR 技术对斑节对虾杆状病毒(MBV)纯化和扩增。这是首次成功地利用PCR技术进行对虾病毒的DNA扩增。何建国等(1996)用PCR技术检测斑节对虾的白斑综合杆状病毒(WSSV),并结合电镜观察证实红体病斑节对虾(不带白斑者)不是WSSV 所致。Kimura等(1996)用两对PCR引物(P1/P2和P3/P4)检测了日本对虾的杆状病毒(RV-PJ)。套式PCR在蟹(Helice tridens)、昆虫(Ephydridae)和桡足类(Schmackeria dubia)检测到有WSSV。杨丰等(1995)用PCR方法进行所分离的斑节对虾杆状病毒(MBV)包含体的鉴定,结果很理想。Wang等(1996)用PCR方法检测对虾中BP病毒,并获得了预计的扩增产物。郭福生等(1996)根据昆虫杆状病毒多角体基因保守片段设计引物,用PCR 对数百分养殖中国对虾虾卵、幼虾、成虾、5种海捕虾与养殖有关的媒介饵料——桡足类、钩虾、蓝蛤、小杂蟹、底泥等进行了杆状病毒检测。

八)原位杂交(In situ hybridization)

原位杂交是利用放射性或非放射性标记的已知序列DNA和RNA探针,在细胞或染色体上与其互补的核酸序列配对杂交,再经放射自显影或免疫荧光、化学发光,在杂交原位上显示杂交体的技术。Bruce等(1993)用原位杂交的技术检测对虾的杆状病毒。Poulos等(1994)用非放射性标记的DNA探针来检测斑节对虾的杆状病毒(MBV)。Mari等(1995)将HPV的DNA基因部分克隆,经内切酶消化得一个2.3kbp的片段,构建2个不同的Dig-I-IdUTP标记的探针,进行肝胰腺石蜡切片原位杂交,能与感染组织反应。探针在细胞核中产生强烈标记。严重感染的肝胰腺,细胞碎片与探针紧密结合,还可以在上皮细胞表面形成微小突起。Mari等(1993)抽提Infectious hypodermal and hematopoietic necrosis virus(IHHNV)的核酸而得到少量dsDNA,克隆到Puc18,经过限制性内切酶分析。其中一个克隆,BQ31,用来构建不同大小的DiG-IIdUTP标记的探针。在原位杂交中,探针使靶细胞形成显著性标记,特别是核内Cowdry A型包含体。Arimoto等(1995)将中肠腺坏死杆状病毒(Baculoviral

midgut gland necrosis type viruses,BMHV)基因组DNA的部分BamhI酶切片段克隆。用P-32-CTP标记制成探针,从而检测病虾的BMNV。结果证明脊尾白虾(

Exopalaemon carinicauda)在养殖对虾暴发性流行病学上具有重要意义。Wongteerasupay等(1996)在患有白斑病的六种对虾原位杂交中,Penaeus mondon baculovirus PmNOBII的DNA片段呈阳性杂交。

九)点杂交(Dot-blot hybridization)

点杂交是将PCR产物固定到尼龙膜上或硝酸纤维素滤膜上,用标记的与产物内部部分或全长核苷酸系列互补的探针进行点杂交,将未杂交的探针洗掉,通过杂交斑点的放射自显影,估计与样品核酸杂交的量。根据放射性映象的强度确定每一斑点的探针浓度,并同一系列对照作比较以确定核酸的浓度。

Wongteerasupay等(1996)用点杂交方法证明pmNOBII不与BP探针、IHHNV-DNA探针和MBV探针杂交。Lo等(1996)用巢式PCR检测虾、蟹和其他节肢动物是否含WSSV时,在one-step PCR后,再用点杂交方法验证PCR产物。核酸扩增后再进行探针杂交实验,将是直接检测对虾病毒最敏感的方法。

许多分子生物学技术都可以用来检测对虾的病毒,例如PTPCR等方法。采用分子生物学技术检测对虾病毒,虽然仪器费用和操作技术要求高,但是灵敏度高和特异性高。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不断的发展和完善,把它作为一种检测对虾病毒手段将会得到越来越普遍的使用。

第五节对虾的病毒性疾病的防治

引起对虾大规模死亡的病害主要是病毒病,下面介绍几种主要的病毒病但目前还没有特效的治疗方法,主要以防为主,预防方法参照本章第二节的步骤进行。

一、对虾杆状病毒

对虾杆状病毒(简称BP)是在甲壳动物中发现最早的一种病毒。BP呈杆状,由囊膜和核衣壳组成,在宿主细胞核中形成可有多达100个大小不一的包含体。

对虾杆状病毒感染肝胰腺和中肠上皮细胞核。BP对幼体的危害大,有发病急、死亡率高的特点,从无节幼体和糠虾幼体开始,糠虾期最为严重,累积死亡率达90%以上。到PL-5期死亡率迅速下降,此时一般为亚急性或慢性发病,患病虾摄食量减少,生长慢及体表和鳃的附着物增多。放养密度过高时,无论急性还是慢性病,都将造成对虾大量死亡。

二、斑节对虾杆状病毒

斑节对虾杆状病毒(简称MBV),最具代表性的有效种宿主是斑节对虾。

MBV主要感染肝胰腺和前中肠的上皮细胞核。MBV最先出现在蚤状幼体Ⅱ期和糠虾幼体期,主要致死阶段在仔虾期,致死率可达90%以上,成虾可能带毒,甚至感染程度严重,但只要养殖环境好,则对MBV感染耐受力强。MBV感染会引起摄食量减少、生长慢及体表和鳃的附着物增多,严重感染时,腺管大面积破坏或并发细菌感染,干扰和破坏宿主的消化与吸收功能,造成宿主大量死亡。另外,MBV感染还是造成斑节对虾“公孙虾”现象的原因之一。

三、中肠腺坏死杆状病毒

中肠腺坏死杆状病毒(简称BMNV)。BMNV主要感染肝胰腺和中肠上皮细胞核。BMNV对幼体危害大,也有发病急、死亡率高的特点,从无节幼体Ⅱ期和糠虾期开始,仔虾第9、10期最严重,累积死亡率达98

﹪,第20期的仔虾死亡率迅速下降。染病虾苗通过腹部可见肝胰腺和中肠腺变白混浊,同时可能有革兰氏阴性菌并发感染,其对成虾的危害相对较小。

四、肝胰腺细小病毒

肝胰腺细小病毒(简称HPV)是1983年我国在中国对虾中发现的第1种病毒。

HPV主要感染肝胰腺和前中肠腺的上皮细胞核。其外部症状不特异,严重感染时,肝胰腺变白混浊,生长慢,厌食,体表和腮的附着物多,腹部肌肉混浊,易被弧菌或索兰氏镰刀菌等条件至病菌继发感染。HPV很少单独引起虾的高死亡率。相对于成虾来说,对幼虾的影响更大。

以上4种肠感染病毒有相似之处,在于它们对对虾早期生活阶段致死率高,而对成虾的影响相对较小。

五、传染性皮下及造血组织坏死病毒

传染性皮下及造血组织坏死病毒(简称IHHNV)主要感染外胚层组织如鳃、表皮、前后肠上皮细胞、神经索和神经节,以及中胚层器官如造血组织、触角腺、性腺、淋巴器官、结缔组织和横纹肌写的宿主细胞核。成虾对其有耐受性,但如养殖条件恶化也会致死。患急性IHHNV的幼虾厌食,表皮上皮出现白色或淡黄色斑点,濒死的斑节对虾明显变蓝,腹部肌肉混浊,行为上它们会在池中慢慢升起,静止一会儿翻滚,接着腹面朝上沉入池底,几小时内重复此过程知道筋疲力尽或被其它健康的虾吃掉。而在南美白对虾中常表现为典型的慢性病,所以又称畸形发育不良综合症(RDS),病虾额剑变形弯曲,触角鞭节起皱,表皮粗糙,生长慢,处于慢性消耗状态,导致个体小畸形。

十、黄头病毒

黄头病毒简称YHV,斑节对虾YHV症状特异,幼虾(生长50~70天)几天内摄食率骤增,1天内完全停止摄食,第3天大量死亡,全池覆没。濒死虾通体苍白,头胸部黄色肿大,鳃由白到淡黄到棕色,肝胰腺变为淡黄色,所以有“黄头病”之称。

YHV危害极大,在泰国和台湾地区的养殖斑节对虾中引起严重虾疫,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中国大陆、密西西比斑节对虾也遭受严重打击。YHV可感染斑节对虾。刀额新对虾和墨吉明对虾对YHV在池中有抗性。

十一、桃拉综合症病毒(简称TSV)

南美白对虾从仔虾第1~14期到将入池时易发生TSV,因此,带TSV的虾一般在0.05~5 g之间,更大的虾也可能感染。可将其区分为急性发病期和恢复(或慢性发病)期。在急性发病期,濒死虾全身淡棕红,尾扇和后足明显发红(因此又称“红尾病”),一般在蜕皮时死亡,暗示蜕皮对其发病机现的重要性,典型壳软,空肠,几乎全体表、所有附器、鳃、胃、后肠、食管的表皮上皮多病灶坏死。而在恢复(慢性发病)期,病虾举止与摄食和正常虾一样。养殖虾累积死亡率80%~95%,而其幸存者存活率有的可达60%或更高。

十二、白斑综合症病毒(简称WSSV)

白斑综合症病毒至少有4个种株,它们是:①皮下及造血组织坏死杆状病毒,在中国对虾中发现,以称中国病毒,引起对虾暴发性流行病;②日本对虾杆状核病毒;③系统性外胚层和中胚层杆状病毒,在斑节对虾中发现,导致红体病或白斑病;④白斑杆状病毒。

WSSV引起系统感染,主要感染真皮、前后肠上皮、造血组织、结缔组织、鳃、触角腺、血细胞、神经和横纹肌等。急性感染引起虾摄食量骤减,头胸甲与腹节甲壳易于被揭开而不粘着真皮,甲壳上可见十分明显的直径为0.5~2 mm的白斑,可能是表皮非正常Ca2+盐的沉积。在许多病例中,WSSV濒死虾显示出通体淡红色到棕红色(因此又名“红体病”),可能由于表皮色素细胞扩散所致,有些也有少量白斑。WSSV毒力较强,起始症状出现3~10天内累积死亡率达100%。

WSSV的控制是一个系统而复杂的工程,涉及的方面很多。随着对WSSV流行病的认识的加深和新技术的发展,对WSSV的控制措施的操作性也逐渐加强。总体上来说WSSV的控制采取以“预防为主,治疗为辅”的方针。

1 消除生产中垂直传播的传染源

WSSV垂直传播的传染源是携带WSSV的亲虾。目前已有众多分子生物学方法,如PCR、核酸探针和免疫学方法,如单克隆抗体和多克隆抗体技术检测WSSV,这些方法敏感性高、特异性强,因而在亲虾选育中可采用这些方法选育没有携带WSSV的虾作为亲虾,从而切断WSSV的垂直传播途径,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因不同种类虾而有所不同。除此之外,建立无WSSV对虾品种,这在我国大陆已能进行全人工繁殖的对虾品种中是可行的,如中国明对虾、日本囊对虾、凡纳滨对虾等,而对于南方主要养殖品种之一的斑节对虾目前尚无法实现。主要原因是斑节对虾在我国尚没有用于生产的大规模的全人工繁殖技术,因而无法建立无WSSV品系,因而急需加强开展斑节对虾全人工繁殖的攻关研究。消除WSSV垂直传播传染源的另一种方法是建立抗WSSV的品种,由于WSSV弱毒株的产生和WSSV总体上致病力有所下降,从而为建立抗WSSV的对虾品种成为可能(何建国等,2001)。

2 切断WSSV垂直传播的传染途径

育苗期仔虾的WSSV检测是目前切断WSSV进入对虾养殖期的主要手段。世界上多采用PCR检测法,一般为套式PCR法,也有用核酸探针的检测方法和单克隆抗体的检测方法。虽然上述WSSV的检测方法在国内都有应用,但普及率比较低,同时,由于检测育苗期仔虾数量的局限性,无法完全准确地判断一批数量较大的虾苗是否完全携带WSSV的仔虾,因而在一些国家也是常用的对虾苗检测和选购参考的手段。

3 消除WSSV的水平传播的传染源和传播途径

WSSV的宿主种类多,已发现和确定的有近40种,每一个种类在WSSV的水平传播的传染源。在WSSV暴发流行初始阶段,主要是受WSSV保存宿主的影响,已知的保存宿主为养殖的对虾野生的东方白虾、长臂虾、日本樱虾等和大量的蟹类。因而,在清塘时一定要将上述几种生物消除掉。何建国等(1999a)在上万亩虾场的实验结果,上述消除水平传播传染源的措施起到较好的养殖效果。与此同时,要切断对虾养殖过程中的WSSV的水平传播途径,在虾塘进水口安装过滤网,由虾塘内至外的滤网分别为60、40、20目绢网,这样既可以不影响进排水,又可以防止较大型生物进入养殖池中,从而减少了WSSV的传播。经对虾养殖实践,效果还是比较理想。

4加强水质的监控

从WSSV潜伏感染到急性感染,一方面与对虾个体大小有关,而另一个重要方面是受水体理化因子和大的气候影响,这方面的研究可以通过MBV与理化因子的关系得到佐证。因而水质的监控在养殖过程中至关重要。日常监测指标应包括盐度、pH、温度、S2-、NH3-N、NO-2-N 等。温度是病毒暴发流行的前提条件之一。也是在养殖过程中目前较难控制的因素。对斑节对虾个体MBV病毒感染度与水体理化因子的关系研究揭示:

Y=-12.089+1.216X1+2.734X2+0.258X3

式中,Y为病毒感染度;X1为盐度;X2为氨氮(μg·L-1);X3为硝酸氨(μg·L-1)。养殖对虾在低盐、低氨氮、低亚硝酸氮的条件下,对虾个体内潜伏病毒数量会减少,而不易暴发病毒病。为防病应提倡低盐度养殖对虾。同时,通过增加氧气、改善水质,减少氨氮和亚硝酸氮。本式是一个简化公式,去除了pH与氨氮协同作用,促进氨氮毒性增强,故阴天、雨后、台风过后,水体pH的调节至关重要,一般1 d内pH相差不超过0.5,如超过0.5则应立即调节。通过上述措施的处理,减少WSSV的暴发流行。

5 采用低盐度和增氧方法养殖。从抗WSSV来看,凡纳滨对虾养殖最适宜盐度为10-20

斑节对虾的生物学特性

斑节对虾的生物学特性 斑节对虾(Penaeus monodon),俗称鬼虾、草虾、花虾、竹节虾、斑节虾、牛形对虾,联合国粮农组织(FAO)称为虎虾。分类学上隶属于节肢动物门(Arthropoda)、甲壳纲(Crustacea)、十足目(Decapoda)、游泳亚目(Natantia)、对虾科(Penaeidae)、对虾属(Penaeus)、Litopenaeus亚属,广泛分布于从太平洋西南海岸至印度洋及非洲东部沿岸的大部分海域。 斑节对虾是对虾属中个体最大的虾种,其肉质鲜美,营养丰富,是深受消费者欢迎的名贵虾类。斑节对虾在我国的台湾、海南、广东、广西、福建、浙江南部及港澳地区海域均有分布,但历史上我国用于繁殖生产的自然成熟亲虾主要来源于南海海域,尤以海南岛北部湾海域种群最优。但由于过度捕捞以及生态环境恶化,这些种群的种质资源被过度或无序利用,已出现明显衰退,主要表现为生物多样性呈明显下降,生物群落结构发生显著变化,野生亲体个体小型化和苗种抗逆能力减弱,资源衰退有逐年加快的迹象。造成我国海洋生物多样性下降及资源衰退的原因,主要是由环境污染造成生物生活环境质量下降导致物种消失,和由滥采滥捕造成经济种类种群下降和消失。 一、斑节对虾的形态构造 斑节对虾体表光滑,壳稍厚,体色由暗绿色、深绿色和浅黄色状色带相间排列,鲜艳美观,故有花虾之称,其游泳足浅蓝色。 额角较平直,末端较粗,稍向上湾,上缘具7--8齿。额角侧沟较深,伸至胃上刺后方。但额角侧脊较低且钝。额角后脊中央沟吸显。有明显的肝脊,无额、胃脊。 雄性交接器半圆形,侧叶较宽,顶端较圆。雌性交接器在第4对步足间有一粗大的钙化降起,边缘密生长的刚毛,形状似花冠,纳精囊盘状。 二、生态习性 1、对盐度的要求 广盐性能生活在5--45‰的水域。最适盐度为10-25‰,长期处在高盐或低盐环境中伺养则生长缓慢,行动迟缓,食欲下降,不易蜕壳。 2、对水温的要求 对水温变化比较敏感,适温范围17--35℃,最适生长水温23--33℃,水温低于18℃时,停止摄食,停止游动,在水温14℃时即进入假死状态。 3、对DO要求

对虾生物学特性及常见病害

南美白对虾生物学特性及养殖实用技术 南美白对虾是当今世界养殖产量最高的三大虾类之一。南美白对虾原产于南美洲太平洋沿岸海域,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张伟权教授率先由美国引进此虾,并在一九九二年突破了育苗关,从小试到中试直至在全国各地推广养殖。目前我广东、广西、福建、海南、浙江、山东、河北等省或自治区已逐步推广养殖,天津市汉沽区杨家泊镇养殖的南美白对虾世界闻名,有“中国鱼虾之乡”的美称,其中隶属南美白对虾的技术最为成熟。 南美白对虾肉质鲜美,加工出肉率可高达67%,适温范围广,可在18-32℃生长,适盐范围也广,可在盐度1-40‰条件下生长,是一种优良的淡化养殖品种。南美白对虾生长快,抗病能力强,现已逐渐成为我国南方的主要养殖虾种。我国厦门、北海、南宁和广州等地均有虾苗、虾无节幼体或亲虾供货 南美白对虾原产于美洲太平洋沿岸水域,主要分布秘鲁北部至墨西哥湾沿岸,以厄瓜多尔沿岸分布最为集中。南美白对虾具有个体大、生长快、营养需求低、抗病力强等优点,对水环境因子变化的适应能力较强,对饲料蛋白含量要求低、出肉率高达65%以上、离水存活时间长等优点,是集约化高产养殖的优良品种,

也是目前世界上三大养殖对虾中单产量最高的虾种。南美白对虾壳薄体肥,肉质鲜美,含肉率高,营养丰富。 南美白对虾人工养殖生长速度快,60天即可达上市规格;适盐范围广(0-40‰),可以采取纯淡水、半咸水、海水多种养殖模式,从自然海区到淡水池塘均可生长,从而打破了地域限制,且具耐高温,抗病力强;食性杂,对饲料蛋白要求低,35%即可达生长所需。是“海虾淡养”的优质品种,使其养殖地域范围扩大。养殖南美白对虾,放养虾苗规格要在2厘米以上,经淡化到零度的种苗,池塘以3-5亩为宜,水深1.5米左右,放苗时间在5月底、6月初,水温在20℃以上,一般养殖条件下,亩放虾苗2万尾,并搭养500-100尾花、白鲢,以投喂颗粒饲料为主,定期使用光合细菌和水质调节剂,调控水质,预防虾病。 亘据养殖条件的不同,在养殖模式上可采用主养、混养、套养等不同的养殖模式,目的是在不同养殖环境条件下即不浪费水体资源又能取得更高产量和效益。 混养: 混养模式为三种①南美白对虾与河蟹混养,不但充分利用水体饵料资源(水草、残饵等),还具有防虾病的作用,河蟹可将体弱多病的虾或死虾吃掉,减少病原的传播。②南美白对虾与刀额新对虾、罗氏沼虾混养,以增加虾的养殖品种和产量效益。③南美白对虾与花白鲢混养,在养殖期间,淡水池塘藻类易繁殖过盛,造成“转水”,利用花白鲢以浮游生物为食的习性,控制水中藻类数量,以调节改善水质。 套养:

水产养殖概论

水产养殖概论 一、基于课堂笔记综述水产养殖的基本概念,基本内容和基本知识。 基本概念:以水体为经营空间,投入饵料/肥料/天然饵料,辅以各项措施,饲养各种水生动、植物,取得水产品,实现养殖效益的经济结构。 基本内容:水产养殖品种,水产养殖关键技术,淡水养殖,海水养殖,水产动物营养与饲料,水产动物病害防控,设施渔业,水产品加工,特种水产养殖,城市渔业。 基本知识:基本特点: 养殖空间——水体多样而变化复杂,各具特色;养殖对象——水生生物,食物链复杂,生态位各异; 养殖设施——工厂化和机械化,池塘、网箱、网具等渔具;经济活动——销售—养殖效益。 二、根据你的理解比较分析水产养殖(与畜牧养殖相比)的优缺点。 优:1、栖息与养殖地共存,可合理利用单性水域,生产潜力大。 2、比畜禽耗料少,繁殖力大,科学养殖可持续增产。 缺:1、生产繁殖技术受水环境与人类活动影响大,稳定环境很重要。 2、水产品难保持冷冻、加工、运输基础设施,衍接于冷链物流。 3、捕捞养殖场受气候变化的影响较大。 三、描述淡水养殖主要品种及其养殖特性。 淡水鱼、虾、蟹、甲鱼、贝类(河蚌) 养殖特点:1、面积小而分布广泛; 2、产量较稳定、投资少、收益大; 3、适于精养、集约化程度较高,有利于人工管理和控制; 4、以鱼类养殖为主,生产水平较高; 5、按养殖场所分为:池塘养殖、湖泊养殖、江河养殖、工厂化养殖、网箱养殖等。 四、描述海水养殖主要品种及其养殖特性。 海水鱼、虾蟹、贝类、藻类(紫菜、海带) 养殖特点:1、面积较大,一般利用浅海、滩涂、港湾、明塘等海域 2、集中发展某些经济价值较高的鱼类、贝类、虾类及棘皮动物; 3、生产周期较短; 4、单位面积产量较高。 鱼类:梭鱼、鲻鱼、尼罗罗非鱼、黑稠、石斑鱼、鲈鱼等;贝类:贻贝、扇贝、牡蛎、文蛤等; 虾类:中国对虾、斑节对虾、长毛对虾、日本对虾、南美白对虾等; 蟹类:锯缘青蟹、三疣梭子蟹等;藻类:海带、紫菜、裙带菜等。 五、我国水产养殖有哪些主要模式? 1、池塘养殖:利用经过整理或人工开挖的小型静水水体进行养鱼生产的经济活动。 2、大水面网箱养殖; 3、围网养殖; 4、水库养殖; 5、工业化养殖; 6、流水养殖 六、何谓工业化(或工厂化)养殖? 工业化(工厂化)养殖:在室内海水池中采用先进的机械和电子设备控制养殖水体的温度、光照、 溶解氧、pH、投饵量等因素,进行高密度、高产量的养殖方式。 占地少,产量高,单产高,周期短,高效节水,循环水,减少废水排放,产品价格高, 经济效益可观,管理高,为技术密集型产业。 七、水产养殖新技术? 1、选好养殖种苗; 2、创造良好条件; 3、解决好水质和饲料的矛盾; 4、匀好资源,提高效益; 5、改善水质,防控危害; 通过良种化、水质调控、饲料平等,实施高效健康养殖技术 健康养殖:以科学理论,工程技术和科学管理为基础,以优质苗种,高效饵料,清洁环境, 合理养殖模式,病害防控等技术体系,生产出清洁优质的水产品。

常见虾病

一、虾病 (一)病毒性虾病:南美白对虾以病毒病为主,造成的损失也最大,当以预防为主。 1.白斑综合症:白斑病毒感染。病虾胃空,头胸甲和腹甲易剥离,甲壳剥离后对着光线看可见白斑(与细菌性白斑不同),体表粘附污物。 本病也可能是细菌(弧菌)或其它原因(如营养缺乏造成应激)引起。症状上略有区别:细菌性白斑的头胸甲剥离后,对着光线看,甲壳完好;病毒性白斑的甲壳剥离后,对着光线可见白点。虽然二者可能同时发生,但病灶很少重叠。 2.红体病(桃拉病毒病):体表淡红色,尾扇变红色,游泳足浅红(有的不红);胃空,甲壳变软,大多在蜕壳时死亡。慢性期则虾贶表面出现多重损坏性黑斑,能正常摄食。3.黄头病:黄头病毒感染。不规则地游动于水面,头胸甲呈黄色或发白,膨大,鳃变成淡黄色到棕色,肝胰腺变为淡红色。此病多发幼虾及50~70天龄虾。 4.杆状病毒病:感染对虾杆状病毒。生长缓慢、厌食、不脱壳,鳃部附着污物,肝胰腺变白。 5.传染性皮下与造血组织坏死病:传染性皮下与造血组织坏死病毒感染。病虾上浮或悬挂水的表面,游动缓慢、厌食,虾体翻转、腹部朝上,体表甲壳出现白色或褐色斑块,肌肉不透明,多在蜕壳或蜕壳后死亡。慢性期病虾额剑变形弯曲,体表及鳃上粘附污物。 (二)细菌性虾病 1.红腿病:副溶血弧菌、鳗弧菌感染。附肢变红,特别是游泳足呈红色,头胸甲及鳃区呈黄色,多在池边慢游或打转,厌食。 2.烂鳃病:弧菌或柱状曲桡杆菌感染。鳃丝呈灰白,肿胀变碎,然后从尖端基部溃烂,坏死部分发生皱缩或脱落,呼吸困难而亡。 3.烂眼病:非01群霍乱弧菌感染。行动迟缓,常潜伏不动,眼球首先肿胀、由黑变褐,随后溃烂脱落,仅留眼柄。 4.荧光病:弧菌感染。发病初期病虾的鳃、头胸部、腹部的腹肌在黑暗处发荧光,断触须,摄食少或停止,池边缓游,反应迟钝。 5.肠炎病:感染嗜水气单胞菌或摄食某些藻类中毒引起。消化道明显变粗,呈红色,肠胃空,有液体或黄色脓状物。 6.褐斑病(甲壳附肢溃疡病):弧菌或单胞菌感染。体表和甲壳上有黑褐色溃疡斑,溃疡边缘呈白色,中央凹陷,严重时可侵蚀至甲壳下的组织。 7.丝状细菌病:丝状细菌侵入引起。病虾体表或鳃表面伸出许多丝状体。 8.肌肉白浊病:由高水温、低溶氧或弧菌侵入引起。病虾腹部有白色斑点,或整个腹部皆

南美白对虾病害总结

虾苗生病应该是病原、机体和环境三者互相作用的结果。例如如果环境较好,机体的抵抗力也较强,那么即使有病原危害,很有可能也不会造成太大影响。如果机体处于不是很健康的状态,例如有机械损伤,那么病原就会趁虚而入,导致疾病的发生。 疾病有生物性疾病和非生物性疾病之分 生物性疾病主要包括细菌病、原生动物性疾病、真菌病、病毒病、其它疾病。 非生物性疾病则包括营养不良、水体环境异常等引起的疾病。 第一类、病毒类 一、对虾杆状病毒病 1、病原:对虾杆状病毒,是一种A型杆状病毒,据囊膜,核酸是双链DNA,病毒粒子棒状,大小约为74nm*270nm,病毒在肝胰腺以及前中上皮细胞内增殖,包涵体是四面体或三锥的金字塔形。 2、症状和病理变化:病虾的摄食和生长率降低,体表和鳃上有外部共栖生物和污物附着,病理组织切片,在肝胰脏和中肠上皮细胞中可观察到角锥形的包涵体。包涵体从锥底至锥顶的高度为0.5~20um,一般垂直高度为8~10um,该病引起显著的病理变化,主要是受感染的对虾肝胰脏的小管和前中肠上皮细胞的细胞核肥大,核内有一至几个角锥形包涵体。核仁被挤到一边,并退化或消失,染色质分布于核的边缘,成环状排列。被感染的上皮细胞受损伤或坏死,引起这些器官的功能性障碍,并往往引起继发性的细菌感染。 3、流行情况:对虾杆状病毒主要发生在美国的桃红对虾、褐对虾、白对虾、万氏对虾和墨吉对虾等的成虾、幼体和仔虾。在中美洲和南美洲的太平洋沿岸也偶尔发生。在对虾孵化场中,该病是万氏对虾幼体的严重疾病。 4、诊断方法:取患病对虾的肝胰脏和中肠切片,在相差显微镜或者明视野显微镜下看到角锥形包涵体,基本就可诊断。 5、防治方法:没有治疗方法,预防措施是对新近亲虾和幼体要严格检疫,已感染对虾要销毁并对池严格消毒。 二、桃拉综合病毒病 1、病原:对虾桃拉病是由Taura综合症病毒引起的,TSV为一个无囊膜的二十面体的粒子,直径31~32nm,为单股DNA,属小DNA病毒科。病毒主要感染南美虾的上皮细胞,引起对虾的大量死亡。 2、症状及病理变化:TSV病主要是发生在虾的蜕皮期,病虾不吃食或减少吃食,在水面缓慢游动,捞离水后死亡。在特急期到急性期,幼虾身体虚弱,外壳柔软,空胃,在附足上会有红色的色素沉着,尤其是尾足、尾节、腹肢,有时整个虾体体表都变成红色。在虾蜕皮前后表现的比较典型。患了严重的急性TSV病的虾,死于蜕皮期,个别幸存者进入慢性期,并出现恢复迹象。在这个时期的虾将会出现多样的、分布不定的无规则的斑点、坏死灶,体表的损伤部位开始变黑,虾体要经历发炎、再生和康复的过程。据试验证明,恢复期对TSV 有一定的抵抗力。 3、流行情况 南美虾幼体对TSV高度易感,累计死亡率超过95%,感染后,仍存活的个体终生带毒。传播途径主要是水平传播。大部分虾池在进水换水后出现感染。 4、诊断方法:桃拉病毒病有三个明显不同的阶段,急性期、慢性期和过渡期,各个阶段的症状不同,处于急性期濒死对虾有大量的红色色素出现,使感染虾全身呈暗淡的红色,而尾扇和游泳足呈明显的红色。用10倍放大镜观察细小腹肢,可以看到病灶处的上皮坏死。

南美白对虾养殖技术

xx白对虾养殖技术 一、生物学特性 南美白对虾(penaeus vannamei)原产于太平洋西海岸至墨西哥湾中部。是当今世界上公认的养殖产量最高的三大优良虾种之一(其它两种为斑节对虾、中国对虾)。该虾生长快、抗环境变化能力强、抗病毒病强、肉味鲜美、加工出肉率高,是中南美洲对虾养殖的主要品种,也是目前国际水产市场的俏销对虾品种。 南美白对虾外形与中国对虾相似,头短、甲壳薄、出肉率高,正常体色为浅青灰色。 南美白对虾适应能力强,能在水温为6~40℃的水域中存活,生长水温为15~38℃,最适生长水温为22~35℃。对高温忍受极限达43.5℃(渐变幅度),对低温适应能力较差,水温低于18℃,其摄食活动即受影响,9℃以下时侧卧。 南美白对虾自然栖息环境水深0~72米,能在盐度0.5‰~35‰的水域中生长,据报道2~7厘米的幼虾,其盐度的允许范围为2‰~78‰。经盐度驯化,也可以在淡水池塘中养殖。近年在两广地区进行的淡水池塘和低盐度水域养殖已获得成功,并取得很显著的经济效益。 南美白对虾对饲料的营养需求低,饲料的粗蛋白质含量25%~30%就可满足其营养需要。 该虾具有互相残食的习性,而且这种习性随着生长表现更为明显,但池塘养殖的成活率还可以达80%以上,该虾要求水质清新,溶氧量在5毫克/升以上,但忍受的最低溶氧值为1.2毫克/升,离水存活时间长,可以长途运输,可以活虾销售。ph值7.0~8.5,氨氮含量较低。 自然环境中海水、咸淡水、江河水、水库水、池塘水及井水等,只要不受污染,均可使用养虾。 南美白对虾生长快、个体大,自然海域里可捕到个体重100克以上的成虾,养殖个体重可达60~80克。在合理密度和饲料充足的条件下,水温25~35℃,当地幼虾经60天左右饲养,即可养成10~12厘米、个体重10~15克。

如东县南美白对虾养殖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如东县南美白对虾养殖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王剑 西南大学水产系,重庆荣昌 402460 摘要:目前如东县在南美白对虾养殖过程中存在苗种的选择、养殖技术、病害危害水产药物等多方面的问题,本文将对如东县南美白对虾养殖的现状进行分析并针对现状提出相应的发展对策。 关键词:南美白对虾;如东县;如东养殖业 江苏南通市如东县地处长江入海口,两面临海,毗陵上海,具有优越的自然生态环境和丰富的咸淡水资源。长期以来,如东的水产品都以其肉质鲜美、营养丰富而著称。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得天独厚的海洋资源决定了发展水产养殖业成为当地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2010年开始规模化温棚养殖一举获得成功,从而带动了如东县的南美白对虾养殖业迅猛发展。 1如东南美白对虾养殖的现状 如东县在2009年开始有人养殖对虾,那时候的养殖规模甚小,自2010年开始,开始对规模化的温棚养殖研究,并取得重大的突破,从而促使了如东南美白对虾养殖业的迅速发展。 如东县南美白对虾产业经过5年多巩固发展,实现了从粗放养殖到高密度、工厂化、集约化养殖的飞跃。目前全县南美白对虾的养殖面积达到12.4万余亩,其中大棚养殖面积6.1万余亩,露天外塘养殖面积6.4万余亩,南美白对虾一代苗育苗场50多家,育苗总面积65000㎡,年培育虾苗120多亿尾,年产南美白对虾8.8万余吨,年产值近40多亿元,可实现利润15多亿元。从事南美白对虾育、养、加、销、储人数3.2余万人,形成南美白对虾育、养、加、销、储一体化的产业链。产品远销北京、上海、成都、郑州、合肥、青岛等四十多个城市,使之成如了远近闻名的白对虾集散中心,开创了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新局面。 另外为了做大做强做优南美白对虾产业,在南通市及如东县两级海洋与渔业局的关心、支持、指导下,如东县于2013年1月注册成立了如东县南美白对虾协会。协会现有理事28人,会员单位31家,会员248人,其中党员40人,带动5000多位养殖户共同致富。协会成立以来,在渔业主管部门的指导下,协会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得到全面加强,党员创富带富作用得到了充分发挥,强有力地推动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协会以服务会员为宗旨,为会

鱼类常见病害(定稿)

鱼类常见病害 草鱼出血病 【病原】草鱼呼肠孤病毒(GCRV) 【症状】病鱼体色发黑,离群独游水面,主要症状是病鱼各器官组织有不同程度的充血、出血。根据病鱼所表现的症状及病理变化,大致可分为如下三种类型: (1)“红肌肉”型病鱼外表无明显的出血症状,或仅表现轻微出血,但肌肉明显充血,严重时全身肌肉均呈红色,鳃瓣则严重失血,出现“白鳃”。这种类型一般在较小的草鱼种(体长7——10cm)较常见。 (2)“红鳍红鳃盖”型病鱼的鳃盖、鳍基、头顶、口腔和眼眶等明显充血,有时鳞片下也有充血现象,但肌肉充血不明显。这种类型一般见于在较大的(体长13cm以上)草鱼种。(3)“肠炎”型病鱼体表及肌肉的充血现象均不明显,但肠道严重充血。肠道充血时,仍具韧性,肠内虽无食物,但很少充有气泡或粘液,可区别于细菌性肠炎。这种类型在各种规格的草鱼种中都可见到。 【流行情况】本病是我国草鱼鱼种培养阶段为害最大的病害之一,主要危害2.5——15cm 的草鱼和1足龄的青鱼。每年6——9月是此病的主要流行季节,水温27℃以上最为流行,水温降至25℃以下,病情逐渐消失。 【防治方法】疾病一旦发生,彻底治疗通常比较困难,故强调预防。 (1)严格执行检疫制度,不从疫区引进鱼种。 (2)清除池底过多淤泥,并用生石灰,或漂白粉(含有效氯30﹪),或漂白精(含有效氯60﹪)消毒,以改善池塘养殖环境。 (3)注射疫苗,进行人工免疫。 (4)养殖期内,每半个月全池泼洒二氯异氰尿酸钠(优氯净)或三氯异氰尿酸(强氯精),浓度为0.3㎎/㎏;或泼洒漂白粉精,浓度为0.1——0.2㎎/㎏。 (5)口服大黄粉,按每年100㎏鱼体重用0.5——1.0㎏计算,拌入饲料内或制成颗粒饲料投喂,每天1次连用3——5天。 (6)每万尾鱼种用水花生4㎏,捣烂后拌入250㎏大蒜、少量食盐和豆粉制成药饵,每天投喂2次,连续3天。 (7)50﹪大黄、30﹪黄柏、20﹪黄芩制成三黄粉,每50㎏鱼用三黄粉250g、麸皮4.5㎏、菜饼1.5㎏和食盐250g制成药饵投喂,连用7天为一个疗程。 (8)口服植物血球凝集素(PHA),每千克鱼用量4㎎,隔天喂1次,连续2次,或用浓度为5——6㎎/㎏的PHA溶液浸洗鱼种30min。此外,还可用注射法,每千克鱼注 射PHA4——8㎎。 (9)加强饲养管理,进行生态防病。 细菌性烂鳃病 【病原】柱状屈桡杆菌 【症状及病理变化】病鱼体色发黑,反应迟钝,或离群独游水面。鳃盖内表皮往往充血发炎,严重者鳃盖中部的内表皮溃烂,形成一个透明小区“开天窗”。鳃丝分泌粘液增多,肿胀,呈花鳃状,局部因缺血色或淡红色,或淤血成紫红色或有出血点。鳃小片愈合。严重者鳃丝溃烂,鳃上皮细胞坏死脱落,鳃丝软骨外露,坏死处往往有细菌和污物粘附。

对虾重要疫病防控

对虾重要疫病防控 2015年对虾病害发生情况未见明显好转,部分地区有加重趋势,虾肝肠胞虫病、白斑综合征、急性肝胰腺坏死等造成产业的重大损失。为了做好2016年对虾重大病害防治工作,特制定本方案。 一、防控目标 重大病害预防率达到70%以上,养殖前的清池消毒、养殖中的监测防控、生态混养防病、微生物防病等技术的应用面达到60%以上。 二、防控策略 以生物安保体系为指导,认识养殖系统中病原传入、留存和扩散的风险,通过技术、管理和设施上逐步实施一系列措施来降低风险,达到病害防控的目的,包括强化种苗培育企业生产及销售中的病原监测,重点面向对虾养殖主产区、高密度精养区和大规模养殖区,优化生产布局和规划,改善进排水和蓄水系统,加强养殖前后池塘整备、清池消毒及水处理工作,提升养殖者对健康种苗的挑选和检测能力,强调根据种苗质量、池塘条件、前期准备和养殖设施合理放苗,提倡鱼虾混养、生物絮团养殖等生态防病模式,掌握精细投喂技术以减少摄食前饲料在养殖环境中的留存,提升养殖中的疫病诊断、环境监测、生态混养防病、微生物防病等的技术运用能力,优先使用健康苗种、测水养虾、生物防治、生物絮团、有益微生物制剂等绿色防控技术,在疾病诊断和环境监测指导下安全合理用药,保障养殖对虾的健康、产量、质量和养殖环境的生态安全。 三、防控措施 本防控措施由相关专家提供,仅供防治工作中参考。具体措施应根据本地区实际情况,在相关专业机构和人员指导下实施。相关用药处方应由执业兽医开具。

(一)分区防控重点 1.华南主产区。包括广东、海南、广西、福建的对虾种苗培育及高位池、土池和季节性大棚对虾养殖区,重点防控虾肝肠胞虫病、白斑综合征、急性肝胰腺坏死病、偷死野田村病毒病、条件性肝胰腺坏死综合征、传染性肌坏死病、传染性皮下及造血组织坏死病、桃拉病、黄头病等。 2.华东主产区。包括浙江、江苏和上海的对虾种苗淡化标粗及土池、小棚和高位池对虾养殖区,重点防控虾肝肠胞虫病、白斑综合征、偷死野田村病毒病、条件性肝胰腺坏死综合征、急性肝胰腺坏死病、传染性皮下及造血组织坏死病、传染性肌坏死病、黄头病、桃拉病等。 3.华北主产区。包括山东、河北、天津、辽宁的对虾种苗培育、淡化标粗和对虾土池、室内工厂化和小棚养殖区,重点预防虾肝肠胞虫病、白斑综合征、急性肝胰腺坏死病、偷死野田村病毒病、传染性皮下及造血组织坏死病、黄头病、条件性肝胰腺坏死综合征、肝胰腺细小病毒病、桃拉病、传染性肌坏死病等。 4.内地淡水养殖区。包括湖北、湖南、安徽、云南、四川、河南、新疆等内地省市自治区的土池、精养池和季节性大棚对虾养殖区,重点根据种苗来源地及当地克氏原螯虾、罗氏沼虾和其他甲壳类传播的病害情况,防控白斑综合征、虾肝肠胞虫病、急性肝胰腺坏死病、偷死野田村病毒病、条件性肝胰腺坏死综合征、传染性皮下及造血组织坏死病、传染性肌坏死病、桃拉病、黄头病等。 (二)主要技术措施 1.白斑综合征。白斑综合征依然是养殖虾类主要的全国性流行病。海水养殖的南美白对虾、中国对虾、斑节对虾、日本对虾,淡水养殖的南美白对虾、克氏原螯虾都是易感高发的种类;对虾外观表现包括红体、白斑、游塘、趴边、空肠空胃、急性死亡,生产上被称为“红体病”、“白斑病”,也常有人将白斑综合征引起的非急性发病死亡称为“偷死”;苗种带毒、养殖环境中的小型甲壳类带毒、带毒的病死甲壳类、养殖水环境突变、低溶氧、高氨氮和亚硝氮等是该病发生的高风险因子。防治上,应该搞好清池消毒,清除池塘中的小型甲壳类动物;做好种苗病原检测,避免苗种带毒;推荐进行鱼虾混养,利用鱼类摄食池塘中可能传播病原的

江苏盐城地区南美白对虾发展现状与前景分析

江苏盐城地区南美白对虾发展现状与前景分析 一、江苏盐城地区南美白对虾发展现状 1、养殖概况 为了让诸位系统而明了的了解盐城市南美白对虾养殖概况,下面本人通过表格的形式简要的向大家介绍江苏省内陆特水中南美白对虾养殖情况、盐城市内陆特水中南美白对虾养殖情况、盐城市内陆淡水和特水及南美白对虾养殖分别占全省的比例情况、盐城市内陆淡水和特水及南美白对虾养殖分别在全省的位次、盐城市主产区南美白对虾养殖面积、产量及占全市的比例。(说明:以下数据来源于江苏省农村统计年鉴2008、2009、2010、2011) 表一:江苏省内陆特水中南美白对虾养殖情况 年份淡水养殖面 积/公顷 淡水养殖产 量/吨 特水养殖面 积/公顷 特水养殖 产量/吨 南美白对虾面 积/公顷 南美白对虾 产量/吨 2007 543369 415677 812121 20374 77951 2008 543381 437408 916069 20469 91187 2009 552622 453367 20375 88694 2010 557653 470942 18218 89493 表二:盐城市内陆特水中南美白对虾养殖情况 年份淡水养殖 面积/公顷 淡水养殖产 量/吨 特水养殖 面积/公顷 特水养殖 产量/吨 南美白对虾 面积/公顷 南美白对虾 产量/吨 2007 54555 432045 53294 165819 12302 52644 2008 57220 471543 53963 185093 12280 53879 2009 57553 525006 46905 208081 12660 54232 2010 58585 542049 53442 227236 10699 56576 表三:盐城市内陆淡水、特水及南美白对虾养殖分别占全省的比例情况 年份淡水养殖 面积占比/% 淡水养殖 产量占比/% 特水养殖 面积占比/% 特水养殖 产量/% 南美白对虾养 殖面积/% 南美白对虾养 殖产量/% 2007 9.81 16.82 12.82 20.42 60.38 67.53 2008 9.93 17.62 12.34 20.21 59.99 59.09 2009 8.49 18.71 10.35 20.35 62.13 61.15 2010 9.58 18.64 11.35 21.18 58.73 63.22 表四:盐城市内陆淡水、特水及南美白对虾养殖分别在全省的位次 年份内陆淡水特水南美白对虾面积产量面积产量面积产量 2007 第四第一第三第一第一第一2008 第三第一第二第一第一第一2009 第三第一第三第一第一第一2010 第三第一第三第一第一第一

对虾的造句

对虾的造句 导读:对虾拼音 【注音】:duixia 对虾解释 【意思】:节肢动物,身体长十五至二十厘米,甲壳薄而透明。第二对触角上的须很长。肉味鲜美。过去市场上常成对出售,所以叫对虾。也叫明虾。 对虾造句: 1、画一件服装和一只对虾。 2、原油泄露对虾,蟹和鱼类的卵和幼虫的影响暂无法估计。而这些卵和幼虫对当地生态都极为关键。 3、海鲜是甲壳和软体可食性海生动物的集合名词,如对虾,蛤蜊,贻贝,扇贝和其他贝类海鲜。 4、有人说老特拉福德像个大教堂,这源于罗伊·基恩说的“观众就像在吃对虾三明治看比赛”。 5、禁渔刺激了对虾需求量的增长,接着到红鲷鱼。 6、他也自酿啤酒以与过往靠岸停泊的旅行者们交换对虾。 7、它通常由好几种鱼类,蛤蜊,贻贝和对虾熬成。 8、据一位目击者称:“他点了鲈鱼和对虾,而她只要了果汁。” 9、对不起,今天没有煎对虾。 10、主要适用于机械化养鳗鱼及对虾高产养殖池塘的增氧。 11、调查小组的收获中包括了许多奇形怪状的生物,例如图中的

这种和对虾很相似的甲壳类动物,它们被称为片脚类。 12、可用于虎、豹、猫、对虾、鲍鱼及各种鱼类的喂养。 13、在这家饭店可以尝到蟹、对虾、鱼、各种贝类等等。 14、从海水和养殖对虾体表及体内分离纯化得到223株细菌。 15、同时也告知他们,中国已经开始对虾、小龙虾和其他动物源食品进行了测试,以保证这些产品的出口没有氯黴素和其他药物残馀。 16、水果、青菜、海鲜(如螃蟹、对虾、鲍鱼、和乌)都是流行的材料。 17、一个典型的伦敦超市现在通常储存有50种不同便餐,包括酒泡有机牛肉、克拉兰对虾咖哩以及带有蔬菜的亚洲面条。 18、浅海盛产龙虾、对虾、石斑鱼、鲍鱼等名贵海鲜。 19、盛产和乐蟹、后安鲻鱼、港北对虾,水产品丰富。 20、我喜欢吃对虾,但遗憾的是吃了会不舒服。 21、初步探讨中国沿海对虾杆状病毒病暴发式大流行的生理机理。 22、当摄食不足时,中国对虾会表现出蜕皮后零生长、负生长。 23、您认为他们分不清对虾和一般的虾吗?这完全是一个故意制造的事端。这令我们十分不满。在那里工作的任何一个人都会区分这两种虾。 24、黑鲈、鲍鱼、蛤蜊、对虾,智利随时奉上豪华的海鲜盛宴。 25、岛四周盛产海参、扇贝、鲍鱼、对虾、牡蛎、天鹅蛋等海产品,久负盛名。 26、对虾疾病的发生是机体自身的抗病力水平、病原微生物以及

南美白对虾的生物学特性

南美白对虾的生物学特性 南美白对虾(Penaeus vannamei),又称白肢虾(white-leg shrimp)、白对虾(white shrimp),以前翻译为万氏对虾,原产于南美洲太平洋沿岸的暖水水域,主要分布秘鲁北部至墨西哥湾沿岸,是目前世界上三大养殖对虾中单产量最高的虾种。它具有生活力强、适应性广,抗病力强、生长迅速、对饲料蛋白含量要求低、出肉率高、离水存活时间长等优点,是集约化高产养殖的优良品种。 1、分类地位 南美白对虾(Penaeus vannamei Boone,1931),分类学上隶属于节肢动物门(Arthropoda)、甲壳纲(Crustacea)、十足目(Decapoda)、游泳亚目(Natantia)、对虾科(Penaeidae)、对虾属(Penaeus)、Litopenaeus亚属。 2、主要形态特征 外形与中国对虾、墨吉对虾酷似。成体最长可达23cm,甲壳较薄,正常体色为浅青灰色,全身不具斑纹。步足常呈白垩状,故有白肢虾之称。 额角尖端的长度不超出第1触角柄的第2节,其齿式为5-9/2-4;头胸甲较短,与腹部的比例约为1∶3;额角侧沟短,到胃上剌下方即消失;头胸甲具肝刺及鳃角剌;肝剌明显;第1触角具双鞭,内鞭较外鞭纤细,长度大致相等,但皆短小(约为第1触角柄长度的1/3);第l~3对步足的上肢十分发达,第4~5对步足无上肢,第5对步足具雏形外肢;腹部第4~6节具背脊;尾节具中央沟,但不具缘侧剌。 3、生活习性 自然栖息区为泥质海底,水深0~72m,水温25~32℃,盐度28‰~34‰,pH值8.0土0.3。成虾多生活在离岸较近的沿岸水域,幼虾则喜欢在饵料丰富的河口区觅食生长。该虾白天一般都静伏池底,晚上则活动频繁。蜕皮都在晚上(上半夜),两次蜕皮的时间间隔为20天左右。南美白对虾性情温和,实验条件下很少见到个体间有相互残食现象发生。 4、食性与生长 南美白对虾属杂食性种类,对动物性饵料的需求并不十分严格。饵料中蛋白质的比率占20%以上,即可正常生长。其生长速度较快,在盐度20‰~40‰、水温30~32℃的自然条件下,从虾苗至成虾的180天内,平均每尾对虾的体重可增至41g,体长由1cm增加到14cm。 5、南美白对虾的养殖生物学特点

南美白对虾养殖历史回顾

南美白对虾养殖历史回顾(2001年以前) 在20世纪80年代,对虾养殖业发展 曾给我国的水产养殖业写下辉煌的一 笔,极大地带动了沿海地区的经济发 展,并带动了沿海地区育苗、饵料生 产、冷藏加工等相关产业链的同步发展,它所起到的作用是不可磨灭的。可是,进入90年代,特别从92年起,由于对虾病毒病在全国各地的蔓延,水产工作者一时又找不出合适的对策,导致对虾养殖业大伤元气,经济效益一落千丈。因此,水产工作者们一方面刻苦钻研对虾病毒病,另一方面探索对虾养殖业新的替代品种、新的经济增长点,于是南美白对虾的养殖浮出水面。 南美白对虾(L.vannamei),学名凡纳对虾,是世界养殖虾类产量最高的三大种类之一,原来分布在中、南美洲,太平洋沿岸水域,外形似中国对虾,正常体色为浅灰色,壳薄体肥,肉质鲜嫩,出肉率高达65%以上,营养丰富,深受国内外市场欢迎;生长速度快,60天即可达上市规格;适盐X 围广(0-40),可以采取纯淡水、半咸水、海水多种养殖模式,从自然海区到淡水池塘均可生长,从而打破了地域限制,且具耐高温,抗病力强;食性杂,对饲料蛋白要求低,35%即可达生长所需。是“海虾淡养”的优质品种,是很有发展潜力的养殖虾类。

近年来,南美白对虾(penaeus vannamei)在我国不论是海水,还是低盐度海水及淡水中养殖都取得了一定的进展,而且有取代罗氏当虾养殖的趋势。目前,南美白对虾的养殖已经成为水产养殖业的热点。要使我国南美白对虾的养殖生产持续健康的发展,如何配制优质的饲料及获得健康的虾苗是关键。 在20世纪80年代末,美国政府出资由美国夏威夷海洋研究所负责承担SPF(specific pathogen free)虾苗研究和生产,1991年美国夏威夷海洋研究所开始提供SPF南美白对虾苗和亲虾,至1994年尽管提供的SPF虾苗不多,但是其成虾养殖却取得了高产,SPF虾苗养殖产量比非SPF虾苗产量高出30%以上。生产SPF虾苗必须做到以下5个项目:(1)放养高度健康的虾苗管理方法防止病原进入养殖区,包括营养、水质、环境和管理方面;(4)持续监测虾的健康状态;(5)一旦发现疾病,立刻采取措施。SPF虾苗的生产必须是在非常严格的隔离下进行的,按照SPF生产程序要求,1996年美国SPF虾苗生产的成功率只有1.66。最近美又提出,运用人工育种的方法,筛选出高品质、高产量、生长快、抗病力强的种苗,即SPR(specific pathogen resistance)种苗,预计将此技术运用到对虾养殖生产上,大约只需要15年时间。 1988年7月,南美白对虾由中国科学辽海洋研究所从美国夏威夷引进我国,1992年8月人工繁殖获得了初步的成功,

南美白对虾对虾工厂化养殖模式分析

南美白对虾对虾工厂化养殖模式分析 工厂化养虾占地少,产量高,效益好,可以避免传统养虾方式带来的虾病和水体污染,减少天气对养殖的不利影响。我国沿海的对虾养殖经过多年的发展,工厂化养虾具有一定的基础,部分地区工厂化养殖已达世界先进水平,但总体上基本采用“水泥池+温室大棚”为核心的精养模式。经济效益较好,但还存在曝气设备能耗过高、废水多数得不到有效处理等问题。欧美等西方国家在工厂化循环水对虾养殖系统方面所作的诸多尝试和研究,值得我们借鉴。 在虾病肆虐的当下,全程可控的工厂化养殖或许是一个新的思路和方向。 就单一养殖品种而言,南美白对虾在2008年的全球产值是最高的,达90亿美元。虾类是世界上最重要的水产品贸易商品,约占15%的世界水产品贸易总额。目前对虾养殖受到虾病的困扰,从20世纪90年代起,厄瓜多尔、泰国、中国等地受到日益严重的对虾疾病威胁。据估算,90年代亚洲的一些国家和地区由于病害原因造成的损失高达几十亿美元。对虾工厂化养殖是用工业手段控制池内生态环境,为对虾创造一个最佳的生存和生活条件。在高密度集约化的放养条件下,投放优质饲料,促进对虾顺利成长,争取较高经济效益的养殖模式。在虾病肆虐的当下,全程可控的工厂化养殖或许是一个新的思路和方向。 欧美等西方国家在工厂化循环水对虾养殖系统方面已经做了很多尝试和研究。工厂化养殖的方式大致分为三种形式:流水养殖、半封闭循环水养殖和全封闭循环水养殖。流水式养殖的全过程均实现开放式流水,用过的水不再回收处理,流水交换量为每天6-15次;半封闭循环水养殖方式对养殖用水不是完全开放,而是对部分养殖废水经沉淀、过滤、消毒等简单处理后再流回养殖池重复使用;全封闭循环水养殖方式的养殖用水经过城店、过滤、去除可溶性有害物、消毒等处理,再根据对虾不同生长阶段的生理要求,进行调温、增氧、和补充适量的新鲜水,再重新输送到养殖池中,反复循环使用。 对虾循环水养殖系统应能有满足对虾生长的水质、水温、盐度条件,并保证有一定的水流,促进养殖池的排污和满足对虾生理需求。环道式养虾系统,佛罗里达三阶段养虾系统,以及基于微藻的循环水对虾养殖系统等都取得了较好的养殖效果。目前我国工厂化养殖系统发展水平尚处初级发展阶段,近些年对虾工厂化循环水养殖系统研究也取得不少成果。 工厂化对虾养殖应当根据不同地区的水质条件和养殖习惯,因地制宜形成适宜当地推广应用的封闭循环水养殖模式。例如在南美,多采用跑道式循环水养殖、常流水养殖、微流水式的封闭循环水养殖等模式;我国东海、黄渤海地区多采用封闭式循环水养殖;热带、亚热带沿海地区多采用封闭、半封闭的微换水工厂化养殖模式。我国华南沿海地区水温高、光照时间长、海域中生物资源丰富,可根据其特点充分利用自然地理资源,减少控温设施降低能耗,引入微生物、富有藻类、大中型水生植物等元素,从而构建一个适宜亚热带地区特色的环境友好型对虾封闭循环水养殖模式。 水处理技术

南美白对虾养殖基地对虾收购合同

南美白对虾养殖基地对虾收购合同 [模版仅供参考,切勿通篇使用] 合同编号: 收购方(甲方): 养殖方(乙方):_________住: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及其他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甲乙双方在乎等、自愿、公平、诚实信用的基础上,就南美白对虾养殖、收购的有关事宜达成如下协议。 第一条产品基本要求:乙方养殖南美白对虾_____亩,乙方必须销售给甲方合格南美白对虾________吨。 第二条技术指导:甲方负责技术指导,乙方应当听从甲方的技术指导,严格按规程生产。 第三条饲料使用:为确保养殖质量,甲方推荐乙方使用甲方提供或推荐的饲料,并收取相应的饲料款。 第四条质量标准:按照南美白对虾的通常上市标准作为质量标准,乙方必须按照南美白对虾质量标准捕捞销售,并将正次品分开。 第五条收购价格:按照市场价格协商优惠办法或者双方协商订价。

第六条收购地点:甲方所在地的收购站或者是甲方指定的收购场所。 第七条检验方法:根据质量要求当场进行验收,边收购边检验。 第八条违约责任: 1、乙方必须按合同约定进行南美白对虾的养殖生产,本合同签订后,双方都需要严格执行合同。由于单方面变更合同造成的损失,由违约方承担。乙方不按期、不按量、不按指定要求履行合同,其损失由乙方承担,甲方不承担任何责任。甲方不按本收购合同约定的数量收购南美白对虾给乙方造成损失的,由甲方承担责任。 2、因发生自然灾害、重大疫情等不可抗力的,经核实可全部或部分免除责任,但应当及时通知.对方,并在合理期限内提供证明。 第九条争议解决方式:本合同项下发生的争议,由当事人双方协商或申请有关部门调解解决;协商或调解解决不成的,依法向当地人民法院提起诉讼,或按照另行达成的仲裁条款或仲裁协议申请仲裁。 第十条本合同自双方签字盖章之日起生效,履行期限至 ______年______月______日止。未尽事宜,由双方共同协商签订

对虾常见病害及防治

对虾常见疾病与防治 随着对虾养殖业的蓬勃发展,疾病暴发流行正成为限制对虾养殖业发展的主要因素。各地对虾发病现象相当普遍,虾病种类越来越多,有些虾病使虾池出现绝产的严重局面。对虾暴发性流行病使1993~1994年对虾绝产面积达50%以上,造成我国养虾业的巨大损失。虽然1996年以来南方广东、广西和海南三省区对虾养殖业有所恢复,但国内对虾养殖业仍遭受病害的困扰。 目前,已知对虾病原已达100多种,主要病原是病毒和细菌,而在对虾养殖生产中,往往是病毒和细菌合并感染或继发感染。就病毒而言,已达18种以上,其中危害对虾最严重的是斑节对虾杆状病毒(Penaeus monodon-type baculovirus,简称MBV)、白斑综合症病毒(White spot syndrome virus,简称WSSV)、黄头病毒(Yellow head virus,简称YHV)和塔拉综合症病毒(Taura syndrome virus,简称TSV)等。 第一节对虾疾病发生的原因 对虾疾病发生的原因比较复杂,当外界的因素的有害因素超过了对虾的适应能力时就会导致对虾发病,各种不同的致病因素导致的疾病表现不同的病症,了解疾病发生的原因有利于作出合理的预防、正确诊断和有效治疗虾病。 一、引起对虾疾病的外界因素 引起疾病的外界因素基本可以概括为生物、理化和人为三大因素。 1 生物因素 生物因素是引起对虾疾病最重要因素之一,造成对虾病害的病原生物包括传染性生物:病毒、细菌和真菌等微生物;侵袭性生物:寄生虫等;敌害生物:凶猛性鱼类等。 2 理化因素因素 养殖水域的温度、盐度、溶解氧、酸碱度、氨氮、H2S等理化因子的变动造成环境胁迫或人为造成的污染物质等因素,超越了养殖对虾所能忍受的临界限度导致对虾发病。 3 人为因素 放养密度不当,混养比例不恰当,饲养管理不善,技术操作不细致等人为因素都容易导致对虾发病。此外,在捕捞、运输和饲养管理过程中,往往由于工具不适宜和操作不小心,使饲养对虾本身受到摩擦或碰撞而受伤,受伤处组织机能丧失和体液流失,渗透压紊乱,引起各种生理障碍以致死亡。除了这些直接危害以外,伤口也是各种病原微生物侵入的途径。 投喂饲料的数量或饲料中所含的营养成分不能满足养殖对虾维持生活的最低需要时,养殖对虾往往会生长缓慢甚至停止生长,身体瘦弱,抗病力降低,严重时就会出现明显的症状甚至死亡。营养成分中容易发生问题的是缺乏维生素、矿物质、氨基酸。其中最容易缺乏的是维生素和必需氨基酸。腐败变质的饲料也是致病的重要因素。 二、内在因素 疾病的发生都有一定的原因和条件,外因必须通过内因产生变化,因此内因是变化的关键,对虾对病原的敏感性的强弱与其自身的遗传性质和免疫力有关系,而生理状态、营养条件、生活环境等也能影响对虾对病原的敏感性。 以上这些病因对养殖的对虾的致病作用,有时是单一种病因的作用,也可以是几种病因混合的作用,并且这些病因往往会有相互促进的作用。

南美白对虾耗氧率和窒息点的初步测定

南美白对虾耗氧率和窒息点的初步测定 陈琴1,陈晓汉2,罗永巨2,黄钧1,李贵福1,宁良坤1 (1广西大学动物科技学院,南宁530005;2广西水产研究所,南宁530021) 摘要:对2种规格南美白对虾的耗氧率和窒息点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南美白对虾的耗氧率随体重的增加而减小,耗氧量和窒息点随体重的增加而增加。平均体长53133mm、体重1148g的南美白对虾耗氧率是014493mg/g#h,窒息点016663mg/L;平均体长70188mm、体重3149g时,耗氧率为013004mg/g#h,窒息点110186mg/L。南美白对虾的耗氧率呈现明显的昼夜变化规律。 关键词:南美白对虾;耗氧率;窒息点 中图分类号:S91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1278(2001)02-0014-02 南美白对虾(Penaeus V annamei,自1997年起更名为L itop enaeus V annamei)属白虾类,亦称万氏对虾、白脚虾,原产于中、南美洲太平洋沿岸的暖水水域,以厄瓜多尔沿岸分布最为集中,与斑节对虾、中国对虾并列为目前世界养殖产量最高的3大优良虾种之一,是集约化高产养殖的优良品种。1988年7月我国首次从美国引进南美白对虾。南美白对虾以其壳薄体肥、肉质鲜嫩、生长快、群体增长均匀、抗病能力强等优点近2年而逐渐成为南方主要养殖虾种,深受国内消费者的青睐。近年来对南美白对虾在生物学特性和养殖技术方面已有不少资料[1~4],但对南美白对虾的耗氧率和窒息点的研究尚未见报道。我们对此进行初步研究,以了解南美白对虾的基础代谢水平,为南美白对虾在养殖生产中的合理放养、水质管理和活虾苗运输等提供参考依据。 1材料和方法 实验在广西水产研究所中试基地虾苗场进行。南美白对虾取自基地当年自繁的苗种,挑选个体健壮、附肢完整的虾进行试验。分为平均体长51133mm、平均体重1148g和平均体长70188mm、平均体重3149g2种规格。 实验用水为充气曝气72h以上的自来水,以海盐配成018盐度。以北京产的水质测定盒测得pH值为811,硬度为9176德国度,氨态氮<0120mg/L,初始溶氧为513mg/ L。 实验虾试验前停喂并在苗池中静养半天,实验前2h 把虾放入580mL的呼吸室,待其适应其中的环境后再进行测定。耗氧率的测定在2个相邻的面积6m2、容水量5 m3的室内虾苗池中进行(其中1池作实验用、1池作补水用),实验装置仿陈宁生、施王泉芳[5]并稍作改进(图略)。整个实验(包括实验前2h适应)均在流水条件下进行,实验苗池的水位保持恒定以保证呼吸室的水压稳定。呼吸室能完全排出其中空气,流速可控制,流量为5000mL/h 左右,使出水口溶解氧维持在415mg/L以上。每1h测定1次水温、流过呼吸室的水量及呼吸室进出水口的溶氧量。实验设2个平行,每个平行进行3次重复测定,取结果的平均值,连续测定24h。 窒息点的实验装置同耗氧率,在耗氧率试验结束后关闭进出水口,待呼吸室内虾半数死亡时,测定其中的溶氧即为窒息点。溶氧均采用碘量法测定。 实验期间水温在2619~2715e,实验虾无粪便排出。 实验结束后,用滤纸吸干虾体表水分,以油标卡尺测量体长并在精度为0101g的莎多丽斯电子天平上称重,然后按下列公式计算虾的耗氧率及耗氧量: 耗氧率(mg/g#h)=(A1-A2)@V/W 耗氧量(mg/尾#h)=(A1-A2)@V/M 式中:A1、A2分别为进水口和出水口的溶氧量,V为流量,W为虾体重,M为虾尾数。 2结果与讨论 211不同规格南美白对虾的耗氧量和耗氧率 南美白对虾的耗氧量和耗氧率与其它鱼虾类具有相同的特性,并与十足目的刀额新对虾[6]、脊尾白虾[7]、澳大利亚红螯螯虾[8]等耗氧值相近,即依个体的大小而有所不同,个体增大耗氧量提高而耗氧率降低。在水温2619~ 2715e、盐度018的条件下,对南美白对虾进行连续24h 的观察测定结果见表1。 方差分析表明,在同等条件下,小规格南美白对虾的平均耗氧量仅为大规格个体的56135%,差异极显著(F= 79.6272,p<0.001),而耗氧率却极显著地高于大规格的个体(F=39.7812,p<0.001)。 212耗氧率昼夜变化 实验表明,南美白对虾的耗氧率有明显的昼夜变化规律,且不同体长组南美白对虾的耗氧率在一昼夜中有相似的变化规律,都在19时、21时出两2个高峰值,而且第1次比第2次略高(图1)。其中平均体长为51133mm的个体耗氧率高峰平均值为016711mg/g#h,显著高于日平均耗氧率(F=7.6645,P<0105);平均体长70188mm个体耗氧率高峰平均值014310mg/g#h,也显著高于日平均耗氧率(F=6.4705,P<0105)。低谷值出现时刻不尽相同,规格小的1d中有5个较为明显的耗氧低谷,分别在4时、8时、11时、12时和16时,其平均值为01318 1mg/g#h,极为显著地低于日平均耗氧率(F=10.4160, # 14 #(总第114期)水利渔业2001年第21卷第2期 收稿日期:2000-09-1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