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类常见病害(定稿)
常见鱼病及防治(含图谱)

寄生虫引起的肠道病病症由鲩变形虫引起的一种肠道病。
虫体寄生在肠内,由于肠黏膜组织遭到破坏,充血发炎,出现乳黄色黏液,因此与细菌性肠炎有些相似,但无细菌性肠炎其他症状,常与六鞭虫、肠袋虫同时存在,或与细菌性肠炎病形成并发症。
防治方法(1)可采用生石灰清塘等措施,以杀灭落在水中的胞囊。
(2)加强饲养管理工作,防止有病原体的水流人或其他媒介物把病原体带人池中。
病症由日本侧殖吸虫寄生在肠道中而引起的鱼病。
发病鱼苗体色变黑,群集于鱼池下风处,停止摄食,故又称“闭口病”。
发病6—7天的鱼苗,鱼体透明,可用显微镜直接观察到肠道中的吸虫。
6—7厘米的鱼种发病,除了鱼体消瘦外,并无明显症状,刮下肠道内含物和内壁,在低倍显微镜下可观察到虫体。
防治方法(1)每100千克鱼每天用90%晶体敌百虫30—40克拌饲料投喂,连喂6天。
(2)鱼种阶段须加强投喂,随着负种的生长,症状可自然消失。
病症由隐藏棘衣虫寄生而引起的肠道病。
棘衣虫是黄鳝、草鱼肠道中常见的寄生虫之一,肉眼可见,大量感染时可达数百条。
病鱼腹部膨大,伴随充血现象,慢性感染,外表不显症状,危害不大。
防治方法(1)用90%晶体敌百虫全池遍洒,每立方米水体用药0.3克,以杀灭中间宿主剑水鳋,以防夏花草鱼种的急性感染而致死。
(2)黄鳝肠道中的成虫,对黄鳝危害不大,一般不显病症,尚无治疗方法。
病症由长棘吻虫寄生而引起的肠道病。
病鱼少量感染除局部病灶部位有炎症外,一般不显病症。
大量感染时,虫体聚集成簇,有的甚至穿透肠壁。
大量寄生能使肠道堵塞,使鱼丧失食欲,逐渐死亡。
进一步确诊需刮下肠液置于解剖镜下观察虫体并统计数量。
防治方法(1)用生石灰清塘,消灭水体中的虫卵和中间宿主,并严格隔离病鱼。
(2)病鱼池每立方米水体用90%晶体敌百虫0.3克全池遍洒,以杀灭中间宿主。
同时,每50千克鱼用90%晶体敌百虫15~20克拌饵喂鱼,每天1次,连喂3~5天。
病症由鲤蠢绦虫寄生而引起的鲤、鲫鱼肠道病。
鱼的八种常见病害

鱼的八种常见病害鱼的八种常见病害文章来源:《农家致富》作者:发布时间: 2010-06-07 浏览次数:1477一、爆发性流行病:⑴发病季节。
2-11月,以5-9月为甚。
⑵症状。
轻症:上下颌、口腔、鳃盖、眼睛鳍基及鱼体两侧轻度充血;重症:鱼体表严重充血,以至出血,眼球突出,腹部膨大,肛门红肿。
⑶防治措施。
平均水深1米用硫酸铜500克、硫酸亚铁250克、食盐250克,充分溶解后全池泼洒。
二、赤皮病:⑴发病季节。
终年可见,以5-9月为甚。
⑵症状。
体表局部或大部出血发炎,鳞片脱落,尤以腹部最为明显,表皮腐烂或鳍条蛀断。
⑶防治措施。
漂白粉(含有效氯30%),先溶于水,滤掉残渣,然后全池遍洒,使池水成1-1.2克/立方米浓度;还可全池遍洒大黄、黄芩、苦参、鱼腥草等中草药。
三、烂鳃病:⑴发病季节。
4-10月。
⑵症状。
体色发黑,特别是头部变得乌黑,鳃丝腐烂发白,尖端软骨外露,鳃上污泥、粘液多,严重者鳃盖骨内表面被腐蚀成圆形或不规则的透明小窗。
⑶防治措施。
漂白粉(含有效氯30%),先溶于水,滤掉残渣,然后全池遍洒,使池水成1-1.2克/立方米浓度;还可全池遍洒大黄、黄芩、苦参、鱼腥草等中草药。
四、肠炎病:⑴发病季节。
4-10月,以5-6月和8-9月为甚。
⑵症状。
肛门红肿,严重者轻压腹部有血黄色粘液流出,肠道呈紫红色,肠空。
⑶防治措施。
内服和外用药物结合进行。
外用药物一般用1克/立方米浓度的漂白粉全池泼洒,或用生石灰全池泼洒,每亩水深1米,用量为15-25公斤;内服选用磺胺胍,每10公斤吃食鱼第一天用药1克,第3-6天用药量减半。
五、粘孢子虫病:⑴发病季节。
5-7月。
⑵症状。
寄生部位一般可见胞囊。
⑶防治措施。
全池遍洒0.3-0.5克/立方米的晶体敌百虫。
六、车轮虫病:⑴发病季节。
4-8月。
⑵症状。
鱼体瘦弱,离群独游,行动缓慢,无其他特别明显症状。
⑶防治措施。
0.7克/立方米浓度的硫酸铜和硫酸亚铁合剂(5:2)全池遍洒。
20种常见鱼病防治(水产养殖)

介绍二十种常见鱼病一、车轮虫、斜管虫病〔一〕病原病症由卵形车轮虫、微小车轮虫、斜管虫等寄生而引起的鳃病。
这些原虫对幼鱼和成鱼都可感染,在鱼种阶段最普遍,严峻时成“跑马病”。
虫体常成群地聚拢在鳃丝边缘或鳃丝缝隙里,使鳃丝腐烂,严峻影响鱼的呼吸机能,使鱼死亡。
〔二〕防治方法1.每立方米池水用 0.5 克硫酸铜和 0.2 克硫酸亚铁全池泼洒,可杀死鳃上车轮虫。
2.最好其次天用二氧化氯、二溴海英、聚维酮碘等兑水全池泼洒,以防继发感染烂鳃病,用法用量见说明书或遵医嘱。
二、小瓜虫病〔一〕病原病症由多子小瓜虫寄生而引起的鱼病。
成虫为球形,全身纤毛均匀,胞口圆形,大核香肠形或马蹄形。
病鱼的体表有很多被小瓜虫侵袭而形成的白色小脓泡,故又称白点病。
寄生处表皮糜烂、脱落,甚至蛀鳍、瞎眼;病鱼体色发黑、消瘦,游动特别,呼吸困难而死亡。
对高密度养殖的幼鱼及欣赏鱼危害最为严峻。
〔二〕防治方法1.放养时用亚甲基兰 10ppm 浸泡 10—30 分钟。
2.用敌百虫辛硫磷粉兑水全池泼洒,用法用量见说明书或遵医嘱。
三、指环虫病〔一〕病原病症由指环虫寄生在鱼鳃上引起的鳃病。
病鱼大量感染指环虫时,鳃丝黏液增多,鳃丝全部或局部苍白,阻碍鱼的呼吸,有时可见大量虫体挤出鳃外。
鳃部显著肿胀,鳃盖张开,病鱼游动缓慢,直至死亡。
〔二〕防治方法1.鱼种放养前,每立方米水体用高锰酸钾 20 克洗浴 10—30 分钟。
2.用 90%晶体敌百虫 0.2~0.5ppm 全池遍洒,对杀灭指环虫也有很好效果。
3.最好是用指环净兑水全池泼洒,用法用量见说明书或遵医嘱,杀虫后第三天用二氧化氯、二溴海英、聚维酮碘等兑水全池泼洒,以防继发感染烂鳃病。
四、中华鳋病〔一〕病原病症由大中华鳋和鲢中华鳋寄生而引起的鳃病。
大中华鳋寄生在草鱼鳃上,鲢中华鳋寄生在鲢鱼鳃上。
雌虫用大钩钩住鱼的鳃丝,像挂着很多小蛆〔因此又称鳃蛆病〕,它破坏鳃组织,并分泌一种酶,刺激鳃组织增生,使鳃丝末端肿胀发白、变形,严峻时,整个鳃丝肿大发白,甚至溃烂。
热带鱼疾病及防治

热带鱼疾病及防治热带鱼以其斑斓的色彩和优美的姿态,成为了众多水族爱好者的心头好。
然而,在饲养热带鱼的过程中,它们可能会遭受各种疾病的侵袭。
了解这些疾病及其防治方法,对于确保热带鱼的健康和美丽至关重要。
一、常见的热带鱼疾病1、白点病这是热带鱼中最为常见的疾病之一。
其症状表现为鱼体表面出现许多小白点,就像撒了一层盐粒。
白点病是由小瓜虫寄生引起的,小瓜虫在水温较低时容易繁殖。
2、水霉病患病的鱼通常体表会有灰白色的絮状物,就像长了一层“毛”。
鱼体受伤、水质恶化等因素都可能导致水霉病的发生。
3、烂鳍病鱼鳍边缘会出现溃烂、发白的现象,严重时鱼鳍会残缺不全。
通常是由于水质不良、细菌感染或寄生虫侵害所致。
4、肠炎热带鱼患上肠炎后,会出现食欲不振、腹部膨胀、肛门红肿等症状。
主要原因是食物不洁、消化不良或细菌感染。
5、蒙眼病鱼的眼睛表面变得浑浊不清,好像被一层东西蒙住了。
这可能是由于水质差、细菌感染或外伤引起的。
二、热带鱼疾病的成因1、水质问题不良的水质是导致热带鱼患病的主要原因之一。
水中的氨氮、亚硝酸盐含量过高,酸碱度不合适,水温波动过大等,都会影响鱼的健康。
2、饲料问题投喂不新鲜、不干净的饲料,或者过度投喂,都可能导致鱼的消化问题,进而引发疾病。
3、外伤感染在鱼缸中布置不当的装饰物、鱼之间的打斗等,都可能导致鱼体受伤,从而容易受到细菌和寄生虫的感染。
4、传染如果新引进的鱼本身携带病菌,很容易传染给原缸中的鱼。
5、环境变化例如换水时水温、水质的突然变化,鱼缸的位置变动等,都可能使鱼产生应激反应,抵抗力下降,从而患病。
三、热带鱼疾病的防治1、预防为主(1)保持良好的水质定期检测水质参数,如酸碱度、硬度、氨氮和亚硝酸盐含量等,并根据检测结果进行相应的调整。
定期更换部分水,保持水质的清洁和稳定。
(2)合理投喂选择优质的饲料,定时定量投喂,避免过度投喂。
(3)避免外伤精心布置鱼缸,避免尖锐的装饰物对鱼造成伤害。
(4)新鱼检疫新引进的鱼要先进行隔离检疫,观察一段时间确保无病后再放入主缸。
鱼类常见疾病及预防措施一览

鱼类常见疾病及预防措施一览在养鱼的过程中,鱼类常常会受到各种疾病的侵袭,这不仅对鱼的生长和健康造成威胁,也会给鱼主人带来一定的经济损失。
因此,了解鱼类常见的疾病,并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对于保持鱼儿的健康至关重要。
本文将介绍几类常见的鱼类疾病及预防措施。
一、细菌感染类疾病1. 水霉病(灰霉病)水霉病是一种常见的细菌感染病,主要症状是鱼体表面出现白色或灰色的粘液、腐败组织以及溃疡。
为了预防水霉病的发生,鱼主人应当定期检查水质,保持水质清洁。
如果出现水霉病的症状,可以使用抗生素类药物进行治疗。
2. 毛细管卜氏菌病毛细管卜氏菌病主要症状为鱼体表面的黄色或黑色细菌感染,鱼体会出现发炎、溃疡和损伤。
为了预防毛细管卜氏菌病的发生,鱼主人应定期检查水质,保持水质清洁,并定期给鱼进行洗浴。
如果出现毛细管卜氏菌病的症状,可以使用硫酸链霉素等药物治疗。
二、寄生虫感染类疾病1. 鳃蚤感染鳃蚤是一种常见的寄生虫,会寄生在鱼的鳃部,导致鳃丝显著肿胀和出血。
为了预防鳃蚤感染,鱼主人应定期清洁鱼缸并更换水质,同时在购买新鱼时要注意检查是否感染了鳃蚤。
如果鱼已感染鳃蚤,可使用除虫剂进行治疗。
2. 轮虫感染轮虫是一种微小的寄生虫,会引发鱼体表面的白色或黄色圆形斑点。
为了预防轮虫感染,鱼主人应定期检查鱼体表面是否有异常,保持水质清洁,并定期对水进行消毒。
如果发现鱼已感染轮虫,可以在水中添加甲醛类药物进行治疗。
三、真菌感染类疾病1. 真菌病真菌病是一种常见的疾病,主要症状是鱼体表面长出白色或灰色的绒毛状物体。
为了预防真菌病的发生,鱼主人应保持水质清洁,同时定期对水进行消毒。
如果发现鱼已感染真菌病,可使用甲醛或硫酸链霉素进行治疗。
四、病毒感染类疾病1. 鱼类疱疹病鱼类疱疹病是一种常见的病毒感染,主要症状是鱼体表面出现水疱状的病变。
为了预防鱼类疱疹病的发生,鱼主人应定期检查水质,避免引入携带病毒的新鱼。
如果发现鱼已感染鱼类疱疹病,目前还没有特效药物治疗,唯一的方法是尽可能将已感染的鱼隔离,避免病毒传播。
鲤鱼养殖的常见病害防治分析

鲤鱼养殖的常见病害防治分析鲤鱼是我国常见的淡水经济鱼类,其养殖历史悠久,产量较大。
由于养殖过程中鲤鱼容易受到各种病害的侵袭,给养殖户带来了不小的损失。
病害防治对于鲤鱼养殖至关重要。
本文将对鲤鱼养殖中常见的病害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防治措施,以期为鲤鱼养殖提供一定的参考。
一、鲤鱼常见病害1. 眼睑炎眼睑炎是鲤鱼养殖中常见的疾病,其症状主要表现为鱼体表面肿胀,眼睛发炎红肿,严重时可能导致视力丧失。
眼睑炎的发生与水质不佳、饲料不洁、饲养密度过大等因素有关。
2. 鳃腔寄生虫病鳃腔寄生虫病是由寄生虫侵袭鲤鱼鳃腔而引起的疾病,主要表现为鱼嗓音微弱、食欲减退、鳃内有白色丝状寄生虫。
鳃腔寄生虫病容易在水温较高、水质较差的环境下发生。
3. 白点病白点病是由滤藻虫侵袭鲤鱼皮肤和鳃腔而引起的疾病,症状主要表现为鱼体表面出现白色小点,严重时可能导致皮肤坏死、鳃严重堵塞而导致窒息死亡。
4. 细菌性疾病细菌性疾病是鲤鱼养殖中常见的病害,主要形式有细菌性败血症和细菌性肝脏病等。
症状表现为鱼体表面出现白色斑点、腹部水肿、食欲不振等。
二、鲤鱼病害防治措施1. 加强水质管理良好的水质是预防鲤鱼病害的关键,因此养殖过程中需要加强水质管理。
定期清理池塘底泥,保持水体清洁;适时更换水源,确保水质清洁;加强水质监测,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措施解决。
2. 合理投喂饲料饲料是鲤鱼生长的重要因素,但过量投喂或不洁饲料会导致鲤鱼疾病。
需要合理控制投喂量,定时定量喂食,选择优质饲料,保持饲料清洁。
3. 防治水体寄生虫鳃腔寄生虫病和白点病是由寄生虫引起的疾病,因此需要加强水体寄生虫的防治。
可以定期投放寄生虫防治剂,对水体进行杀虫处理以减少寄生虫的滋生。
4. 加强疫病防控细菌性疾病是鲤鱼养殖中常见的病害,因此需要加强疫病防控。
定期对鲤鱼进行免疫注射,提高其自身抵抗力;加强饲养管理,保持水质清洁,减少细菌感染的机会。
5. 配合药物治疗一旦发现鲤鱼出现疾病症状,需要及时配合使用药物进行治疗。
水产养殖常见病害及防治措施

水产养殖常见病害及防治措施水产养殖是一种重要的养殖业,但同时也面临着各种各样的病害问题。
病害的发生不仅会直接影响水产养殖的产量和质量,还会给养殖户带来经济损失。
了解水产养殖常见的病害及其防治措施对于养殖户来说非常重要。
一、常见的水产养殖病害1. 鱼类病害(1)细菌性病害:细菌性病害是鱼类养殖中常见的疾病,比较典型的有鱼病弧菌病、鸟氏菌病和拟杆菌病等。
这些疾病会导致鱼体表现出虹吸力下降、食欲不振、停止摄食、呼吸急促等症状。
(2)寄生虫病害:寄生虫病害主要包括鱼虱病、白点病等,这些病害会影响鱼类的健康生长,甚至导致大量死亡。
(1)白点病:白点病是虾类养殖中比较常见的疾病,病原体主要是白斑虾病毒。
患病的虾体表现出体色变浅、食欲不振、生长迟缓等症状。
(2)黄黑颤虫病:这是一种虾体寄生虫病,患病的虾体表现出虾壳发黄、体色暗淡,严重影响了虾类养殖的生产。
二、常见病害的防治措施1. 细菌性病害的防治(1)加强水质管理:保持养殖水质清洁,合理投喂,避免过度投喂和过度密度饲养。
(2)合理选择养殖环境:选择合适的养殖水域,避免养殖水域过于潮湿或者水流不畅导致水质恶化。
(3)定期检查鱼群:对鱼群进行定期检查,及时发现病害,隔离患病鱼群,并采取适当的治疗措施。
(1)定期换水:定期进行水质换新,保持养殖水域的清洁。
(2)加强疫病防治:定期使用消毒剂对养殖池进行消毒,预防寄生虫病害的发生。
(1)增强养殖动物的抵抗力:合理搭配饲料,添加促进免疫的物质,增强养殖动物的免疫力。
(2)规范管理养殖动物:定期做好养殖动物的检疫工作,确保无病种饲料的使用。
4. 养殖环境的管理(1)合理控制水温:保持养殖水域的水温适宜,避免水温过高或过低导致病害发生。
(2)良好的水循环:保持养殖水质循环,避免养殖水质滞留造成水体污染。
5. 科学用药在水产养殖中,合理使用药物也是防治疾病的重要方法之一。
但是使用药物应根据病害情况选择合适的药物,严格按照药品说明书使用,避免药物滥用导致残留过多的药物在水体中,从而导致环境及人体健康的危害。
浅谈四大家鱼养殖过程中常见病害及防治

7 1 0 0 6 8 )
宁 ”或 “ 水产专用 消化酶 ”拌饲 内服 ;对 于寄生虫 寄生 并
发 的烂鳃 ,宜用 “ 百 虫 克 ” 做 普 杀 治 疗 ,若 发 现 车 轮 虫 则
使用 “ 车轮净 ”专 杀,待死鱼量稳定后再行 以上杀菌 治疗 。
、
鱼病流行情 况概 况
3 . 草 鱼病毒性 出血 病
力 和 抗 应 激 能力 。若 发 现 病 鱼 , 及 时 捞 出 并 使 用 “ 汉宝硫
醚 星 ”或 “ 红色 风 暴 ”进行 全 池 泼洒 ,抑 制 病 原菌 的生 长 ,已开始投 料的池塘 ,可配合 “ 氨基 酸 电解多维 ( 促肥一 号) ”拌饲 内服 ,增 强鱼 体体质 ,提高抗病 力。待病情好转 后 ,使用 “ 汉宝淝 ”或 “ 多肽 氨基酸 肥水 膏”进行 培水肥
而后进行调 水。
最 为明显。鳍条 基部充血 并糜烂 ,形成 “ 蛀鳍” ;肠 炎 ( 仅
指细菌性肠 炎病) 肛 门红肿 ,肠道 充血肠黏膜溃烂脱落 ,剪
对 于 以草鱼 死亡 为主的池 塘 ,防治原 则 以解毒 、抗应
开肠道 可见大 量黄色 或淡红色黏 液 ,部分患此 病的鱼有腹
水 , 以上 症 状 即可 确 诊 。
激 为主 。第一步 :外用 “ 汉 宝水产 专用 V ”或 “ 解 毒应激 灵 ”解毒抗 应激 ;第二步 :全池 泼洒 “ 汉 宝溴碘 伏 ”进 行 水体 杀菌消毒, 同时配合使用 “ 低聚糖 8 6 3 ”以促进机 体免
草鱼 病 毒性 出血病 对 5 0 ~1 5 0 克 的小 草鱼 危 害极 大 ,
每 年 的农历 6 —8月 份 流 行 。此 病 主 要 症 状 为 口腔 内 出 血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鱼类常见病害草鱼出血病【病原】草鱼呼肠孤病毒(GCRV)【症状】病鱼体色发黑,离群独游水面,主要症状是病鱼各器官组织有不同程度的充血、出血。
根据病鱼所表现的症状及病理变化,大致可分为如下三种类型:(1)“红肌肉”型病鱼外表无明显的出血症状,或仅表现轻微出血,但肌肉明显充血,严重时全身肌肉均呈红色,鳃瓣则严重失血,出现“白鳃”。
这种类型一般在较小的草鱼种(体长7——10cm)较常见。
(2)“红鳍红鳃盖”型病鱼的鳃盖、鳍基、头顶、口腔和眼眶等明显充血,有时鳞片下也有充血现象,但肌肉充血不明显。
这种类型一般见于在较大的(体长13cm以上)草鱼种。
(3)“肠炎”型病鱼体表及肌肉的充血现象均不明显,但肠道严重充血。
肠道充血时,仍具韧性,肠内虽无食物,但很少充有气泡或粘液,可区别于细菌性肠炎。
这种类型在各种规格的草鱼种中都可见到。
【流行情况】本病是我国草鱼鱼种培养阶段为害最大的病害之一,主要危害2.5——15cm的草鱼和1足龄的青鱼。
每年6——9月是此病的主要流行季节,水温27℃以上最为流行,水温降至25℃以下,病情逐渐消失。
【防治方法】疾病一旦发生,彻底治疗通常比较困难,故强调预防。
(1)严格执行检疫制度,不从疫区引进鱼种。
(2)清除池底过多淤泥,并用生石灰,或漂白粉(含有效氯30﹪),或漂白精(含有效氯60﹪)消毒,以改善池塘养殖环境。
(3)注射疫苗,进行人工免疫。
(4)养殖期内,每半个月全池泼洒二氯异氰尿酸钠(优氯净)或三氯异氰尿酸(强氯精),浓度为0.3㎎/㎏;或泼洒漂白粉精,浓度为0.1——0.2㎎/㎏。
(5)口服大黄粉,按每年100㎏鱼体重用0.5——1.0㎏计算,拌入饲料内或制成颗粒饲料投喂,每天1次连用3——5天。
(6)每万尾鱼种用水花生4㎏,捣烂后拌入250㎏大蒜、少量食盐和豆粉制成药饵,每天投喂2次,连续3天。
(7)50﹪大黄、30﹪黄柏、20﹪黄芩制成三黄粉,每50㎏鱼用三黄粉250g、麸皮4.5㎏、菜饼1.5㎏和食盐250g制成药饵投喂,连用7天为一个疗程。
(8)口服植物血球凝集素(PHA),每千克鱼用量4㎎,隔天喂1次,连续2次,或用浓度为5——6㎎/㎏的PHA溶液浸洗鱼种30min。
此外,还可用注射法,每千克鱼注射PHA4——8㎎。
(9)加强饲养管理,进行生态防病。
细菌性烂鳃病【病原】柱状屈桡杆菌【症状及病理变化】病鱼体色发黑,反应迟钝,或离群独游水面。
鳃盖内表皮往往充血发炎,严重者鳃盖中部的内表皮溃烂,形成一个透明小区“开天窗”。
鳃丝分泌粘液增多,肿胀,呈花鳃状,局部因缺血色或淡红色,或淤血成紫红色或有出血点。
鳃小片愈合。
严重者鳃丝溃烂,鳃上皮细胞坏死脱落,鳃丝软骨外露,坏死处往往有细菌和污物粘附。
【流行情况】该病主要危害草鱼和青鱼,从鱼种至成鱼均可感染。
流行水温为15——30℃,水温越高,越容易发生。
当语体受伤、放养密度大、水质不良时,可促进其流行。
【防治方法】[(1)鱼种放养前用浓度为10㎎/㎏的漂白粉药液,或用浓度为15——20㎎/㎏的高锰酸钾溶液浸洗15——30min;或用2%——3%的食盐水浸洗10——15min。
(2)在发病季节,每半个月泼洒1次生石灰,浓度为15——20㎎/㎏,使池水的PH保持在8左右。
或者每半个月泼洒1次漂白粉,浓度为1㎎/㎏,可有效预防此病的发生。
(3)发病池塘可全池泼洒漂白粉(含有效氯30﹪左右),浓度为1㎎/㎏;或泼洒漂粉精(含有效氯60﹪左右),浓度为0.3——0.5㎎/㎏;或三氯异氰酸尿(含有效氯80﹪左右),浓度为0.3——0.5㎎/㎏;或二氯异氰酸钠(含有效氯60﹪左右),浓度为0.5㎎/㎏。
(4)全池泼洒二氧化氯,浓度为0.2——0.3㎎/㎏.(5)发病时也可用五倍子2——4㎎/㎏,麽随后浸泡过夜全池泼洒。
白皮病【病原】主要是柱状屈桡杆菌【症状及病理变化】发病初期,病鱼尾柄处有一白点,随着病情的发展逐渐扩大,直至背鳍基部以后全部变白,鳞片脱落,表皮溃烂,尾鳍残缺不全,严重时尾鳍烂掉。
病鱼平衡失调,游动缓慢,不摄食,在水中打转,有时头向下、尾向上与水面垂直悬于水中,时而作挣扎状游动,不久即死亡。
【流行情况】该病主要危害鲢、鳙的鱼苗鱼种,对淡水白鲳的危害也较大。
每年6——8月最为流行。
【防治方法】(1)鱼种放养前应对池塘、鱼体进行消毒。
(2)捕捞、运输和放养时,应尽量避免鱼体受伤。
(3)体表有寄生虫时要及时清除。
(4)治疗时同细菌性烂鳃病外用药。
赤皮病【病原】荧光假单胞菌【症状及病理变化】病鱼体表局部或大部分出血、发炎、鳞片脱落,鱼体两侧及腹部较为明显;鳍基充血,鳍的末端溃烂,断掉一截,鳍条裂开,称为蛀鳍;有些病鱼鳃盖及上、下颌充血发炎而有红斑。
疾病的后期常常伴有水霉的感染。
【流行情况】主要危害草鱼、青鱼的鱼种和成鱼,其他鱼类也可感染。
终年可见,春末夏初较为流行,常与烂鳃病、肠炎病并发。
【防治方法】同烂鳃病。
在外用药的同时,需口服药物。
竖鳞病【病原】水型点状假单胞菌【症状及病理变化】病鱼离群独游水面,游动缓慢,呼吸困难。
疾病早期,鱼体体表粗糙,鳞囊积水,部分鳞片竖起,严重时全身鳞片竖起似张开的松球。
鳞囊内积有半透明的液体,用手轻压鳞片,鳞囊中的液状物即喷射而出,鳞片随即脱落。
有时伴有鳍基充血、腹部膨大、腹腔积水和眼球突出等症状。
【流行情况】该病主要危害鲤、鲫和金鱼,罗非鱼及其他鱼类也可发生。
一般发生在越冬后的春季,水温17——22℃时容易发生。
【防治方法】(1)用2%的食盐水,或者用2%的食盐水和3%的小苏打水混合液浸洗病鱼10min。
(2)泉池泼洒强氯精,浓度为0.3㎎/㎏,每天1次,连用3天。
(3)口服土霉素,每千克饲料中添加土霉素3——5g,制成药饵,连喂5——6天。
(4)用苦参煎汁全池泼洒,每667㎡水面,水深1m,用药0.25——1㎏.细菌性败血症【病原】该病病原体有多种,有鲁克氏耶尔森菌、嗜水气单胞菌、苏伯利气单胞菌、点状气单胞菌、弧菌等数种。
【症状及病理变化】发病初期,病鱼外观症状是口腔、上下颌、鳃盖、眼眶、鳍及鱼体两侧轻度充血,肠道内尚有少量食物。
严重者体表及肌肉充血或出血,眼球突出,肛门红肿,腹部膨大,解剖时可见腹腔内有淡黄色或淡红色的腹水,肝、脾、肾肿大,肝、肾颜色变浅呈贫血状,脾呈紫黑色,肠道内没有食物,而有粘液、积水或气体。
鳃贫血呈苍白色,严重时鳃丝末端腐烂。
【流行情况】该病又称为淡水鱼类爆发性流行病。
全国各地大小水域均可发生。
淡水养殖的鱼类从鱼种到成鱼都可患病。
流行季节长,从2月底至11月,水温9——36℃之间流行,尤以28℃左右最为严重。
【防治方法】(1)清除池塘中的过多的淤泥,用生石灰或则含氯消毒剂彻底消毒。
(2)放养密度要适宜,鱼种放养前用高锰酸钾水溶液15——20㎎/㎏浸洗鱼体10——30min。
(3)发病季节定期泼洒生石灰,浓度为20——30㎎/㎏;或泼洒漂白粉,浓度为1——1.5㎎/㎏;或漂白精,浓度为0.4——0.5㎎/㎏;或者用二氯异氰尿酸钠,浓度为0.5㎎/㎏(4)发病后除用上述外用药泼洒外同时口服抗菌药,每千克饲料中添加土霉素3——5g,或复方新诺明2——3g,或氟哌酸等1g,制成药饵投喂,连喂5——7天。
肠炎病【病原】肠型点状气单胞菌【症状及病理变化】病鱼体色发黑,腹部膨大,肛门红肿突出,腹部有红斑。
解剖鱼体可见肠道局部或全部充血发炎呈红色,肠道内没有食物,而有许多淡黄色的粘液。
严重时腹腔积水,肠道内粘膜上皮大量坏死脱落,肠道微血管充血或出血,肠道失去弹性。
【流行情况】此病主要危害草鱼和青鱼。
对1龄以上的草鱼危害最大。
全国各地均有流行,发病季节为6——9月,当年的鱼为7——9月,水温18℃以上开始流行,25——30℃时达到高峰。
【防治方法】(1)彻底清塘消毒,鱼种放养前要消毒。
(2)养殖期间保持水质清新,投饵要适宜,且不投喂腐败变质的饵料。
(3)发病季节,定期对水体进行消毒和投喂药饵以预防此病的发生。
(4)全池泼洒含氯消毒剂,漂白粉漂白粉(含有效氯30﹪左右),浓度为1㎎/㎏;或泼洒漂粉精(含有效氯60﹪左右),浓度为0.3——0.5㎎/㎏;或三氯异氰酸尿(含有效氯80﹪左右),浓度为0.3——0.5㎎/㎏;或二氯异氰酸钠(含有效氯60﹪左右),浓度为0.5㎎/㎏。
(5)每千克鱼每天用大蒜5g、食盐2g,将大蒜去皮捣烂后拌饵投喂,连喂3天。
(6)用土霉素拌饵投喂,每千克鱼每天100㎎,连喂7——10天。
(7)复方新诺明按每千克饲料添加1——1.5拌饵投喂,连喂3——5天。
打印病【病原】点状气单胞菌点状亚种。
【症状及病理变化】在发病鱼体的两侧,出现圆形或椭圆的红斑,以后逐渐扩大,形似在鱼体上盖上了红色的印章,因而称之为打印病。
病灶处的皮肤出血发炎,随着病情的发展,皮肤坏死溃烂,露出真皮和肌肉,边缘仍有红色的轮廓。
严重时肌肉腐烂,直至露出骨骼和内脏。
【流行情况】主要危害鲢、鳙、从鱼种到成鱼军受其害。
全国各地均有流行,单死亡率底,病情较严重的池塘发病率可达80%以上,一般不会出现大批死亡,单可陆续死亡,影响其生长和性腺发育,夏秋两季较为流行。
【防治方法】(1)全池泼洒含氯消毒剂,用量见烂鳃病。
(2)亲鱼患病可以涂抹1%的高锰酸钾溶液,或涂抹金霉素或四环素药膏。
(3)注射硫酸链霉素,每千克注射10—20mg。
细菌性肾病【病原】鲑亚科肾形杆菌【症状及病理变化】感染细菌性肾病时,可能仅有少数几尾或25%—50%的鱼出现外部症状,表现为精神不振,游动无力,离群,靠边,体色变浅。
常伴有肛门、鳍条基部出血,烂尾、烂鳍及鳞片脱落现象。
鱼腹部膨大,腹腔积水,有贫血现象。
眼球周围出血,部分失明,双侧或单侧眼球突出,将突出的眼球摘下通常会看到有肉芽组织。
全瞎或部分眼瞎的鱼表现营养不良,皮肤出血,可发展成溃疡病灶。
肌肉中形成肉眼可见的结节,这些结节破溃后,释放病原菌至养殖水环境中感染健康鱼。
内脏器官最突出的变化是形成肉芽肿性结节,肾是主要的靶器官,肾显著肿大,形成白色的小结节。
肝、心、脾也可见直径为2——3㎜灰白色结节。
显微镜下,这种结节是由吞噬了不同数量的细菌的巨噬细胞组成的肉芽肿。
结节内可见组织坏死,细胞崩解,巨噬细胞、淋巴细胞浸润和许多革兰氏阳性双杆菌。
【流行情况】细菌性肾病主要发生于欧洲。
此病仅发现于鲑鳟科鱼类,已在大多数养鲑国家发现。
可能所有人工饲养的鲑鱼品种都对细菌性肾病易感。
水温在4—20℃均能发病,常在7—18℃发病,在18℃以上死亡率降低。
水温在12.2℃时,从感染到死亡约1个月,在6.7℃时约需2个月。
该菌可通过3种方式传播:①感染的鱼卵垂直传播细菌存在于感染雌亲鱼的卵子中,位于蛋黄内。
②通过饵料和带菌的水体接触传播。
③鱼之间的水平传播,可通过消化道、皮肤伤口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