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塘养殖几种常见鱼病诊断和防治方法
几种常见鱼病及其治疗

几种常见鱼病及其治疗作者:温姝来源:《现代畜牧科技》 2015年第5期温姝�(黑龙江省牡丹江市水产技术推广站 157000)1 指环虫病�严重感染指环虫的病鱼,体色变黑,十分瘦弱,游动缓慢,食欲减退,鳃丝黏液增多,鳃瓣呈灰白色,呼吸困难。
越冬鱼种在开春后即开始发病,流行季节在春末夏初。
此病不仅危害池塘鱼,对小型水库和湖泊中的鱼也有危害严重。
防治可采取全池泼洒溴氰菊酯或阿维菌素等杀虫药物。
伊维菌素拌料内服,50mg/kg,或0.4~2.0mg/L,全池泼洒。
2 肤霉病�又名水霉病或白毛病。
是鱼池刚化冰后最常见鱼病之一,其病原体是水霉和绵霉,菌丝形态细长,且有分枝,着生于鱼的体表皮肤内,其余则露出体外。
菌丝长达3cm,呈灰白色,柔软似棉絮。
发生此病后肉眼可见灰白色棉絮状菌丝体,有的黏附泥粒等棕色附着物,鱼体组织坏死,负担过重游动失常,食欲减退或不吃食而死亡。
草鱼、鲤鱼、鲢鱼等都易感染,四季可发生,以春季较严重。
在拉网捕捞、搬运和放养操作中要尽量避免鱼体受伤,注意合理的放养密度是防治该病的有效方法。
在并塘越冬及春季放鱼种时进行鱼体药浴消毒。
用食盐水3%~5%浸洗鱼体10~15min,或用高锰酸钾20g/m�3对鱼体消毒5~10min。
治疗采取全池泼洒药物,用亚甲基蓝2~3g/m�3全池泼洒,连用2~3次。
�3 烂鳃病�烂鳃病是传染迅速,病程长,比较常见的鱼病,一经发病便难控制其蔓延。
烂鳃病主要有两种,寄生虫性烂鳃病和细菌性烂鳃病。
该病在水温�15~�30℃随水温升高,发病率提高。
细菌性鳃病可见池鱼游动缓慢,体色变黑,鳃丝肿胀,如取少量鳃丝镜检,见有大量细长的红色杆菌即可作初步诊断。
该病的预防坚持防重于治的原则,日常养殖中要保持水质清爽,溶氧充足,养殖密度是预防该病的关键。
鱼种下塘前用漂白粉10mg/L或高锰酸钾15~20mg/L药浴15~30min,或用食盐水溶液2%~4%药浴5~10min。
治疗可全池泼洒二氯异氰脲酸钠或三氯异氰脲酸0.3~0.5g/m�3,或二氧化氯�0.1~�0.2g/m�3,也可双季铵盐类和戊二醛联用。
池塘养殖常见鱼病防治

池塘养殖常见鱼病防治(一)出血病:主要症状是体内外器官组织充血、出血。
发病季节长,流行广,对鱼危害严重。
每年在成鱼养殖阶段的4—6月,鱼种养殖阶段的8—10月,即水温25—30度时为此病流行盛期,来势凶猛,死亡率高,在日常养殖管理中,经常对投料台和池塘进行消毒,也可以取得效好的防治效果。
(二)白头白嘴病:白头白嘴病是由粘球菌引起的,病鱼额部和嘴周围色素减退,呈现白头白嘴状,病灶部位溃烂。
此病以对鱼种危害最大,流行季节在每年的5月下旬到7月上旬,造成大批鱼种死亡。
其预防主法是彻底清塘消毒,保持良好的池塘环境,发现病情时,每亩20公斤生石灰全池泼洒或1PPM漂白粉全池泼洒,每天一次,连续两天。
(三)打印病:又称腐皮病,由点状产气单胞菌引起。
病灶一般呈园形,位于肛门两侧或尾部,肌肉腐烂充血,似印状,鲢鳙鱼发病率高。
预防方法是保持池水清洁,饵料充足,鱼体健康。
治疗方法是1PPM漂白粉全池泼洒。
(四)赤皮病:又称出血性腐败病,由萤光极毛杆菌引起,是青、草鱼成鱼阶段的主要疾病之一。
病鱼鳞片脱落,皮肤、肌肉发炎充血成红色,造成大量死亡。
此病无大的季节性,但春末夏初常见。
赤皮病的治疗方法要内外结合,外用1PPM漂白粉全池泼洒,内服磺胺类药物,每50公斤鱼每天用药5克制成药饵,连续投喂六天。
(五)肠炎病:肠炎病由点状产气单胞菌引起。
病鱼肛门外突红肿,肠壁充血,肠内无食。
此病流行广,发病季节为5—9月,主要危害成鱼。
治疗方法可用磺胺类药物制成药饵,每50公斤鱼用药5克,连续投喂六天,还可用中草药治疗,每50公斤鱼用菖蒲3公斤,切碎捣汁,加食盐半斤,制成药饵,连续投喂三天。
(六)水霉病:因鱼体受伤,水霉侵入伤口,深入肌肉,向外生长成毛状菌丝。
此病一年四季都可能发生,早春晚冬为流行季节。
治疗方法为,每亩用菖蒲8公斤,捣烂取汁,加食盐2公斤全池泼洒。
池塘养鱼几种常见的问题及处理方法

池塘养鱼几种常见的问题及处理方法一、鱼浮于水面,呈现浮头现象养殖鱼类浮头要开增氧机械或向鱼池中抛撒氧剂外,还有以下几种情况也可以引起鱼类的浮头。
1、酸性水质引起的浮头:这种现象是鱼从傍晚就开始浮头到黎明,这种情况可向池中泼洒生石灰15~20㎏/亩。
2、鱼病引起的浮头a、细菌性鱼病引起的浮头:养殖池长期不用消毒药物,导致水体中大量的悬浮物及有害细菌粘附在鱼的鳃丝上,引起鱼的鳃丝呼吸不到水中溶氧而引起的浮头,可用消毒的方法进行处理。
b、寄生虫病引起的浮头:如车轮虫、斜管虫等大量寄生在鱼的鳃丝上而引起浮头,常表现为暴躁不安,在池中狂浮,可通过向水体中泼洒杀虫药进行控制。
3、浮游动物成为优势种群引起的浮头:它们本身是鱼苗和鳙鱼的优质生物活饵料,成鱼精养塘由于鳙鱼投放的数量不当,引起浮游动物的过度繁殖,当达到较高密度时,它们会与鱼类争氧,甚至吃光浮游植物,导致水质变清、溶氧下降、引起养殖鱼类因缺氧而浮头,此时的办法为:a、立即增加增氧机开机时间,强化增氧;b、利用黎明时间沿池边杀灭水中浮游动物,重新肥水;c、适当增加鳙鱼的投放量。
4、池中污染、中毒症状引起的浮头:可向池中加入未受污染的水进行冲水,并抽出一部分池水,但千万不能开动增氧机,否则会加剧鱼的死亡。
5、施肥不当引起的浮头:在夏季向池塘过多施入未经发酵的有机肥,引起缺氧而浮头,精养鱼塘建议夏季不施有机肥,而施少量的磷肥或生物鱼肥。
二、鱼不吃食或吃食不旺1、水体缺氧:水中溶氧低于5mg/l,可用增氧方法使溶氧达到8mg/l左右。
2、水体PH值不正常:PH<6.5或PH>9.0,可用调PH的方法,使PH值成到鱼类正常生长的范围内。
3、水中氨氮过高:可用换水的方法进行处理,若换水不方便,可用生物制剂进行处理,如硝化细菌、亚硝化细菌、EM菌、光合细菌等。
4、鱼的鳃丝上或体表寄生有大量的寄生虫:可外用杀虫药,杀死寄生虫的方法进行处理。
5、鱼的肠道有寄生虫或有肠道性疾病:可用饲喂药饵料的方法进行处理。
水产养殖中常见疾病及预防治疗

水产养殖中常见疾病及预防治疗水产养殖业是我国重要的农业产业之一,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
然而,水产养殖过程中常常会遇到各种疾病问题,这些疾病严重影响了养殖业的发展。
因此,及时有效地预防和治疗水产养殖中的常见疾病是至关重要的。
本文将介绍水产养殖中常见的疾病,并提出一些预防和治疗的方法。
一、细菌性疾病细菌性疾病在水产养殖中十分常见,常见症状包括鳃部出血、溃烂、腹部肿胀、食欲减退等。
细菌性疾病的主要传播途径有水体传播、饵料传播和爬行动物传播。
为了预防细菌性疾病的发生,我们应该注意以下几点:1. 提高水质管理水平,保持水体清洁。
2. 严格控制饵料的使用量,避免过度投喂。
3. 定期检查鱼类的健康状况,及时发现异常情况。
4. 使用适当的鱼类疫苗进行预防接种。
对于已经感染细菌性疾病的鱼类,可以采取以下治疗措施:1. 隔离患病鱼类,防止疾病的传播。
2. 使用合适的抗生素进行治疗,注意掌握用药剂量和疗程。
3. 保持饲养环境的清洁卫生,帮助患病鱼类恢复健康。
二、寄生虫病寄生虫病是水产养殖中常见的疾病,会导致鱼体质量下降、食欲不振和死亡等问题。
为了预防寄生虫病的发生,我们可以采取以下预防措施:1. 定期清理养殖设施,消除寄生虫卵。
2. 控制养殖密度,避免过度拥挤。
3. 使用合适的药物进行预防性治疗,如盐浴、药浴等。
如果鱼类已经感染了寄生虫病,我们可以进行以下治疗:1. 使用适量的药物进行治疗,注意遵循用药指导。
2. 隔离患病鱼类,减少疾病的传播风险。
3. 定期观察患病鱼类的状况,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三、病毒性疾病病毒性疾病对水产养殖业的危害极大,常见症状包括体表溃烂、腹水、贫血等。
想要预防病毒性疾病的发生,可以采取以下预防措施:1. 严格控制入池水源,确保水质的安全性。
2. 定期清理养殖设施,消除潜在的病毒来源。
3. 强化饲养管理,调节饲料、水体温度等因素,提高鱼类的免疫力。
4. 出现疑似病例时,及时隔离,进行病原学分析。
20种常见鱼病防治(水产养殖)

介绍二十种常见鱼病一、车轮虫、斜管虫病〔一〕病原病症由卵形车轮虫、微小车轮虫、斜管虫等寄生而引起的鳃病。
这些原虫对幼鱼和成鱼都可感染,在鱼种阶段最普遍,严峻时成“跑马病”。
虫体常成群地聚拢在鳃丝边缘或鳃丝缝隙里,使鳃丝腐烂,严峻影响鱼的呼吸机能,使鱼死亡。
〔二〕防治方法1.每立方米池水用 0.5 克硫酸铜和 0.2 克硫酸亚铁全池泼洒,可杀死鳃上车轮虫。
2.最好其次天用二氧化氯、二溴海英、聚维酮碘等兑水全池泼洒,以防继发感染烂鳃病,用法用量见说明书或遵医嘱。
二、小瓜虫病〔一〕病原病症由多子小瓜虫寄生而引起的鱼病。
成虫为球形,全身纤毛均匀,胞口圆形,大核香肠形或马蹄形。
病鱼的体表有很多被小瓜虫侵袭而形成的白色小脓泡,故又称白点病。
寄生处表皮糜烂、脱落,甚至蛀鳍、瞎眼;病鱼体色发黑、消瘦,游动特别,呼吸困难而死亡。
对高密度养殖的幼鱼及欣赏鱼危害最为严峻。
〔二〕防治方法1.放养时用亚甲基兰 10ppm 浸泡 10—30 分钟。
2.用敌百虫辛硫磷粉兑水全池泼洒,用法用量见说明书或遵医嘱。
三、指环虫病〔一〕病原病症由指环虫寄生在鱼鳃上引起的鳃病。
病鱼大量感染指环虫时,鳃丝黏液增多,鳃丝全部或局部苍白,阻碍鱼的呼吸,有时可见大量虫体挤出鳃外。
鳃部显著肿胀,鳃盖张开,病鱼游动缓慢,直至死亡。
〔二〕防治方法1.鱼种放养前,每立方米水体用高锰酸钾 20 克洗浴 10—30 分钟。
2.用 90%晶体敌百虫 0.2~0.5ppm 全池遍洒,对杀灭指环虫也有很好效果。
3.最好是用指环净兑水全池泼洒,用法用量见说明书或遵医嘱,杀虫后第三天用二氧化氯、二溴海英、聚维酮碘等兑水全池泼洒,以防继发感染烂鳃病。
四、中华鳋病〔一〕病原病症由大中华鳋和鲢中华鳋寄生而引起的鳃病。
大中华鳋寄生在草鱼鳃上,鲢中华鳋寄生在鲢鱼鳃上。
雌虫用大钩钩住鱼的鳃丝,像挂着很多小蛆〔因此又称鳃蛆病〕,它破坏鳃组织,并分泌一种酶,刺激鳃组织增生,使鳃丝末端肿胀发白、变形,严峻时,整个鳃丝肿大发白,甚至溃烂。
水产养殖常见病害及防治措施

水产养殖常见病害及防治措施水产养殖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农业产业,但是在养殖的过程中,由于环境、饲养管理等因素的影响,常常会发生一些病害。
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些水产养殖常见的病害及其防治措施。
1. 白病白病是一个常见的水产养殖病害,病原体是线虫。
此病原体在水体中具有高度抵抗力,并且能传播很远距离。
患病的水产动物腹部和鳃部会出现白色病斑,随着病情的发展,鱼体会产生浮肿、松弛等症状。
防治措施主要是维持良好的水体环境,避免交叉感染。
可以使用抗生素进行治疗。
2. 呼吸道病害呼吸道病害主要是由于水质不良、饲料不当等原因引起的。
患病的水产动物会出现鳃部水肿、呼吸困难等症状。
防治措施主要是改善水质,保持水体清洁,并根据不同病因进行合理饲养。
3. 皮肤病害皮肤病害是水产动物常见的病害之一。
常见的病因有细菌、寄生虫等。
患病的水产动物会出现皮肤溃疡、褪色、脱鳞等症状。
防治措施包括及时清除饲养箱内的杂物,保持水质清洁,并使用适当的药物进行治疗。
4. 眼病眼病主要是由于细菌感染、光线不足等引起的。
患病的水产动物眼睛出现肿胀、混浊等症状。
防治措施包括改善饲养环境,提供足够的光照,并使用抗生素进行治疗。
对于水产养殖常见的病害,除了以上介绍的防治措施之外,还需要养殖户加强日常管理,保持水体的清洁和环境的卫生。
定期检查水产动物的健康状况,并合理饲养和使用疫苗,可以有效预防和控制病害的发生。
要及时处理疫情,避免病害的蔓延。
水产养殖病害的防治是养殖户需要重视的问题。
只有加强管理,提高预防意识,才能保证水产养殖业的健康发展。
水产养殖过程中鱼病的防治措施

水产养殖过程中鱼病的防治措施水产养殖业是一个快速发展的行业,但同时也面临着诸多挑战,其中之一便是鱼病的防治。
鱼病对养殖业的影响非常大,不仅可能导致鱼苗大量死亡,还会影响养殖效益和品质。
因此,为了实现可持续的水产养殖,必须加强鱼病防治工作。
本文将介绍水产养殖过程中常见的鱼病种类及其防治措施。
1.细菌病细菌病是水产养殖中常见的疾病,主要由病原菌如革兰氏阴性杆菌、铜绿假单胞菌、弧菌等引起。
鱼只会出现体表溃疡、腹水肿胀、白泡病等症状。
细菌病的防治措施如下:(1)主动防治保持水质清洁,减少养殖密度,加强饲养管理,定时更换水源。
同时对于水产疾病进行常规监测,及时发现病情并采取相应措施。
(2)治疗鱼病针对细菌病情况,可采用国家批准的鱼用药物进行治疗。
在使用药物的过程中应遵循正确用药原则,根据实际情况合理用药,避免对水环境产生不良影响。
2.真菌病保持水质清洁、饲料卫生,减少养殖密度,加强饲养管理,定时更换水源和饵料等,降低病原体感染鱼只的机会。
(2)加强消毒对鱼池、养殖设备、网箱、运输设备等进行消毒处理,可以有效杀灭寄生在设备表面和水体中的病原体,减少疾病的传播。
(3)严密监测对于可能感染真菌病的鱼苗和病鱼,要及时分离隔离,并进行特殊饲料喂养,防止病情扩散。
3.寄生虫病(1)保持水质清洁保持鱼塘水质清洁,适度增加氧气含量,降低水温,增加水深,增强鱼类耐虫能力,降低寄生虫的感染概率。
(3)使用药物治疗4.病毒病(1)加强养殖管理保持水箱清洁,营养充足,保持良好的养殖环境,加强生态养殖,避免疾病的传播。
(2)不同种类的鱼采取不同的防治措施针对不同种类的鱼,制定不同的管理方案和防治措施。
例如对于与其他鱼类共同养殖的大鳞鲤,应加强消毒管理和筛选鱼苗;而对于独立养殖的草鱼,应定期检查、消毒和更换水源等措施。
(3)从源头上预防病毒病的发生源头预防主要是针对病毒来源环节进行疾病管制,防止携带病毒的鱼苗、病毒污染的卵、污染的饲料和源水等造成疫情。
养殖技术-八种最常见鱼病防治方法

养殖技术-八种最常见鱼病防治方法鱼病的预防做好消毒工作(1)鱼体消毒。
水温15℃以上可用15毫克~20毫克/升浓度的高锰酸钾溶液浸泡15分钟~20分钟;水温15℃以下时,可考虑用聚维酮碘等刺激性小的药物消毒,具体要根据对鱼体的镜检结果和病原体类型来决定采用不同的消毒方法对鱼体进行消毒。
(2)饲料消毒。
从野外采集的鲜活饵料一般都带有病原体,用3%的食盐水消毒3分钟~5分钟。
(3)工具消毒。
所有工具用完后放入工具消毒槽中消毒。
消毒液用600毫克/升浓度的漂白粉溶液,使用前用清水将工具冲洗干净。
严格检疫制度经常对鱼体进行抽样检查,了解和控制病原体的数量,发现鱼病特别是传染性疾病,及时隔离观察和治疗,防止疾病扩散;新进的鱼种要确认鱼体健康后才能与原池鱼类混养。
科学管理投喂适量,注意饲料的品质。
在饲料中长期添加以乳酸杆菌、枯草芽孢杆菌、酵母菌为主的微生物添加剂,可改善鱼体肠道环境;根据养殖鱼类的生态位,适时使用以枯草芽孢杆菌为主的改底微生态制剂改良底质;水质改良可用EM菌、光合细菌、粪肠球菌等为主的微生态制剂;避免操作和运输不慎造成鱼体外伤并感染,如果鱼体有外伤及时治疗;不要在鱼池附近喷洒杀虫剂和其他有毒物质,避免伤及鱼体;放养密度要适当;经常巡池,仔细观察鱼体的表现,以掌握鱼池的变化情况,及时采取措施加以改善。
药物预防在鱼病季节,可以定期向水中泼洒药物和在饲料中添加药物来预防鱼类疾病的发生。
鱼病的诊断现场调查鱼生病或发生了死亡,要了解病鱼的体表和体内及鱼池各种异常现象;有无违章操作造成鱼病或死亡;了解发病的快慢,死亡的品种和一次死亡的总数量,死亡发生的时间,病鱼的症状,有无上跳、下蹿急剧狂游,鱼群是浮于水面或是沉于水底,体表的颜色有何变化;检测水质是否正常,是否被污染等进行全面调查。
目检找出患病部位的各种特征或一些肉眼可见的病原生物,为诊断鱼病提供依据。
(1)看体表,将刚死不久或未死的病鱼置于解剖盘上,对鱼体的头部、嘴、眼睛、鳃盖及鳍条等仔细观察,检查皮肤有无充血、发炎、有无溃烂、体表粘液多少,鳍基部是否充血,边缘是否正常,看是否有大型的病原生物或特殊的症状表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池塘养殖几种常见鱼病诊断和防治
方法
池塘养殖是一种常见的农业养殖方式,可以满足人们日常生活中对于鱼类的需求。
但是,随着养殖规模的逐渐扩大,鱼类病害便开始频繁出现。
本文将介绍几种常见的鱼类病害及其诊断和防治方法。
一、白点病
白点病是池塘养殖中最为常见的病害之一,主要表现为鱼体上出现白色小点,同时鱼的行为也会发生改变。
白点病通常是由于水质、饲养管理等问题引起的。
诊断:观察鱼体表面有无白点,同时观察鱼的行为是否正常。
防治方法:一般来说,首先要改善水质,加强饲养管理。
使用药物治疗时,可以选择含有甲氧苄啶、马来酸甲氧氯普嗪等成分的药物,用药前应确保鱼体无伤口。
二、溶血菌病
溶血菌病是由于细菌寄生于鱼体内而引起的病害,感染后会导致鱼体组织坏死,最终死亡。
溶血菌病的传播途径主要有池塘水、池底泥沙等。
诊断:观察鱼体上是否有病变,同时观察鱼的行为是否正常。
防治方法:治疗溶血菌病可以采用抗生素,如青霉素、链霉素等。
同时也要注意水质,加强饲养管理。
预防溶血菌病可以采用池塘消毒、消毒剂的运用等方式。
三、病毒性出血性败血病
病毒性出血性败血病是一种由病毒感染引起的疾病,可以在短时间内使鱼群死亡。
病毒性出血性败血病的病原只能通过池塘水、泥沙等途径来传播。
诊断:观察鱼体上是否有出血现象,同时观察鱼的行为是否异常。
防治方法:治疗病毒性出血性败血病比较困难,目前尚无特效药物,因此预防尤为重要。
为了预防该病的发生,可以严格控制养殖密度、维护水质、卫生清洁、隔离病死鱼、拒绝野生鱼引进等措施。
四、鳃丝虫病
鳃丝虫病是由于鳃内几种寄生虫所引起的病害,常见于夏季气温高湿的时候。
诊断:观察鱼的鳃部是否有虫子,通常会看到白色的细线状东西穿过鱼的鳃片。
防治方法:处理鲫鱼的方法:在饵料中添加米奇丹并喂食5-7天,复查时如仍不见病愈者,可继续投药。
饲养管理方面:
1. 防止鳃部损伤,减少饵料粉尘磨损鳃片。
2. 维护水质健康,保障生态环境清洁。
3. 适时对池塘搬移,消毒保健。
以上这些就是池塘养殖中比较常见的病害和防治方法,具体的防治措施应该根据实际情况而定。
总之,从饲养管理、消毒保健、病害防治等方面努力,可以有效地减少鱼类疾病的发生,提高池塘养殖的效益,促进水产养殖事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