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建筑给排水专业相关内容及设计要点总结-GBT50378-2019
新旧《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对比及给排水专业技术措施建议

给水排水
WATER & WASTEWATER ENGINEERING
Vol.46 增刊2020
标准规范交流园地
新旧《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对比及给排水 专业技术措施建议
黄 玉 珠1 刘 小 刚2
(1 中交第四航务工程勘察设计院有限公司,广州 510300;2 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广州 510641)
新标准总体上 有 以 下 变 化:评 价 指 标 体 系 由 原
来的“节地、节材、节 水、节 能、室 内 环 境”改 为 “安 全 耐久、健康舒 适、生 活 便 利、资 源 节 约、环 境 宜 居 ”5 项指标;评价阶 段 由 原 来 的 设 计 评 价 和 运 行 评 价 改 为在建筑工程竣 工 后 进 行 评 价,在 施 工 图 设 计 完 成 后可进行预评价;评价等级由原来的3个等级(一 星 级、二星级、三星级)改为4个等级(基础级、一 星级、 二星级、三星级),基础级要求满足所有控制项 要求, 一星级要求卫生器具用水效率等级为3级,二、三 星 级要求卫生器具效率等级为2级。 1.1 新 增 部 分 内 容
境 宜 居 )评 分 项 得 分 ;
QA ———提高与创新加分项得分。 预 评 价 阶 段 各 项 指 标 的 满 分 值 见 表 1。
表 1 绿 色 建 筑 评 价 分 值
Tab.1 Green building evaluation scores 评价指标评分项满分值
项目 控制项 安全 健康 生活 资源 环境 提高与创新 基础分值 耐久 舒适 便利 节约 宜居 加分项满分值
质安全的自动化实时监控和管理。生活饮用水系统
6.2.12条对 建 筑 物 平 均 日 用 水 量 的 评 价 改 为
《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2019 【安全耐久章节】学习笔记

国家标准《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2019安全耐久章节学习笔记2019年6月27日,国家标准《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 50378-2019(以下简称“标准”)全国宣贯会第一场北京站已经在万众期待中开始啦,PKPM作为会议的支持单位,以及标准配套的软件工具研发单位,也在会议现场认真学习并与专家交流。
在今后的5天时间里,小编将会在本公众号陆续报导本次会议的重点内容和相关咨询,让未能来参会的广大设计师们第一时间了解标准变化和专家观点,敬请期待哦!Chapter 1 “安全耐久”标准中“安全耐久”章节由深圳市建筑科学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叶青董事长现场解读。
2019版对绿色建筑的定义是:在全寿命期内,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高效的使用空间,最大限度地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性能建筑。
与2014版国标定义相比,虽然依然强调节约资源,但更为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以及建筑的高性能性。
这里的高性能建筑不仅仅是指建筑能耗、风光声热等环境性能方面的表现,更是对建筑健康与安全性能的高要求,换句话说,高安全性、高质量,是绿色建筑的前提要求,这也是为什么在新国标中新增了全新的“安全耐久”章节。
(摘自《国家标准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2019宣贯培训安全耐久章节解读》-叶青)“安全耐久”章节条文总数17条,新增条文12条,占比70%。
新增条目中,控制项7条,评分项5条,现就会议上介绍的部分重点新增条文介绍如下:4.1.2(控制项)--建筑结构、围护结构安全耐久和防护:本条主要把握三点内容:1、主体结构、围护结构以及围护结构的防护等问题;2、容易忽视围护结构,如幕墙的链接和五金配件;3、建筑在运行过程中要进行检查、维护和管理。
(摘自《国家标准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2019宣贯培训安全耐久章节解读》-叶青)比如在抗风压设计中,可以通过精细的性能化分析找出高峰雅趣和风压敏感区,通过设计提高周边人员的安全性;4.1.3(控制项)--外部设施安全与耐久:本条主要要求外遮阳、太阳能设施、空调室外机位、外窗花池等外部设施应与建筑主体结构集成设计,设计过程中预留检修通道、吊篮固定端、设检修预埋件和空间,并且要设留空调外机安装位置、预留操作空间;4.1.4(控制项)--内部非结构构件、设备及附属设施安全:主要是要求室内超过一定高度的家具、设备设施要能与主体结构一体化设计、牢固链接(评价时要有构件连接能力的检测报告),常用的螺栓、铁丝链接将不能达到新标准的要求;4.1.5(控制项)--外门窗气密、水密、抗风压性能:本条重点关注门窗的气密性、抗风压性能、水密性能,同时,考虑到近期多期门窗坠落造成的伤亡事件,新标准中特别提出了对门窗安装的牢固和严密性的要求,在评价的时候需要提供检测报告以及门窗的维修与管理记录;4.1.7(控制项)--通行空间满足疏散,救护要求,保持通畅:本条重点在于合理设置安全疏散和避难措施,走廊、疏散通道满足国家防火规范的相关规定,更为重要的是要保证疏塞空间的畅通,通行空间不应有阳台花池、机电箱等凸向走廊。
《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2019 【健康舒适章节】学习笔记

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 50378-2019健康舒适作为《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 50278-2019五大章节之一,”健康舒适” 通过”室内空气品质、水质、声环境与光环境、室内热湿环境”四个方面,对人体健康及舒适程度进行衡量,旨在创建一个健康宜居的室内环境,增进建筑使用者对于绿色建筑的体验感和获得感。
其中”水质”部分由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建筑设计院副院长/教授级高工曾捷院长讲解,其余部分由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林波荣教授讲解。
本章节共包含20条条款,其中控制项9条,评分项11条,评分项总分值100分,所有条文均适用预评价阶段和评价阶段。
新增条文6款;其余条文均从2014版沿用、发展而来。
“水质”部分共包含4条条文,其中控制项1条,评分项3条,均为新增条文。
5.1.3(控制项)给水排水系统的设置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要求,并制定相应消毒计划、永久性标识等措施。
该条文对水质、储水设施、水封装置、设置标识等方面进行了最基本的控制。
5.2.3(评分项)水质满足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要求。
要求了直饮水、集中生活热水系统供水、游泳池循环水处理系统、采暖空调循环水系统等的水质,还要求景观水体的水源不得来自市政自来水和地下井水,可采用中水、雨水等非传统水源或地表水。
5.2.4(评分项)生活饮用水水池、水箱等储水设施满足卫生要求。
考虑到目前各类民用建筑主要采用的生活饮用水供水方式为二次供水,储水设施是建筑生活饮用水二次供水设施水质安全保障的关键环节。
要求建筑二次供水设施的卫求和水质检测方法满足现行标准相关规定;使用满足相关要求的成品水箱,避免现场加工过程中的污染问题。
采用储水设施分格、检查口(人孔)加锁、溢流管及通气管口防止生物进入等措施,避免储水变质。
5.2.5(评分项)所有给水排水管道、设备、设施设置明确、清晰的永久性标识。
现代化的建筑给水排水管线繁多,如果没有清晰的标识,难免在施工或日常维护、维修时发生误接的情况,造成误饮误用,给用户带来健康隐患。
GBT 50378-2019《绿色建筑评价标准》部分技术实施策略探讨

New Green Building Evaluation ⑯建新标GB/T50378—2019《绿色建筑评价标准》部分技术 实施策略探讨Technologies Implementation Strategy under GB/T 50378—2019<Green Building Evaluation Standard>余远贵(广西壮族自治区建筑科学研究设计院,广西南宁530005)摘要:为更好地实施GB/T50378—2019《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对部分条文的具体评价方式及实施策略进行了探讨分析。
基于绿色建筑评价 对象、建筑构件隔声性能、地下空间自然采光、健身场地和空间的设置、人均住宅用地指标、空调系统、围护结构的热工性能等方面内容,提出相应的建议。
以期为绿色建筑设计和评价提供参考和指导。
关键词:绿色建筑;评价标准;技术策略;标准评价体系;建筑设计中图分类号:TU20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3815 (2020) 05-017-03为进一步适应新时代绿色建筑实践及评价工作的需要,根据绿色建筑评价在十余年应用实践中出现的问题及下一 步发展要求,2018年,住建部组织有关单位对2014版的国家标准《绿色建筑评价标准》进行了再次修编。
目前GB/ T50378—2019《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已经正式发布,并于2019年8月1日起实施。
但是,通过项目的实际运用,发 现部分技术措施的具体评价方式和实施策略存在一定的不全 面性。
基于GB/T50378—2019评价体系,对部分条文的评 价方式进行梳理和分析。
依据多年的绿色建筑设计及咨询工 作经验,对条文的具体评价方式及实施策略进行探讨,以期 为绿色建筑设计和评价提供参考或指导。
1评价对象的规定GB/T50378—2019第3.1.1条规定“绿色建筑评价应 以单栋建筑或建筑群为评价对象”,条文说明中阐述“建筑 群是指位置毗邻、功能相同、杈属相同、技术体系相同(相 近)的两个及以上单体建筑组成的群体”。
GBT50378-2019绿色建筑评价标准技术细则word精品文档7页

绿色建筑评价技术细则(试行)前言为了更好地实行《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引导绿色建筑健康发展,受建设部科技司委托,建设部科技发展促进中心和依柯尔绿色建筑研究中心组织编写了《绿色建筑评价技术细则》(以下简称《技术细则》)。
编写《技术细则》的目的是,为绿色建筑的规划、设计、建设和管理提供更加规范的具体指导,为绿色建筑评价标识提供更加明确的技术原则,为绿色建筑创新奖的评审提供更加详细的评判依据,从三个层面推进绿色建筑理论和实践的探索与创新。
《技术细则》的编写比较系统地总结了国内绿色建筑的实践,特别是自2019年3月“首届国际智能与绿色建筑技术研讨会”以来的实践,还借鉴了美国、日本、英国、德国等国家发展绿色建筑的成功经验。
其内容既有符合中国国情的一面,也有与国际绿色建筑发展趋势相适应的一面,具有比较强的适应性的同时又有比较好的先进性。
这是《技术细则》的特点。
参加《技术细则》编写的人员,有的参加过《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的编写,有的参加过绿色建筑建设活动,有的参加过系统的研究工作。
这样一个既有理论又有实践的专家学者群体,是编写《技术细则》十分宝贵的前提条件。
随着绿色建筑实践活动的拓展,这个群体正在发展,正在壮大,正是中国绿色建筑的基石。
建设部科技发展促进中心依柯尔绿色建筑研究中心二OO七年六月1 总则1.1 基本规定1.1.1为科学引导和规范管理绿色建筑评价、评奖与标识工作提供更明确的技术依据,更好地实行《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 50378-2019(以下简称《标准》),制定本细则。
1.1.2 本细则依照《标准》的内容和要求编制,适用于指导绿色建筑的评价标识、全国绿色建筑创新奖的评审和指导绿色建筑的规划设计、建造及运行管理。
1.1.3按照控制项、一般项和优选项的评价内容判定得分情况和达标情况。
根据达标情况评定星级,进行绿色建筑评价;根据得分情况,区分同一星级绿色建筑的相对水平,用于全国绿色建筑创新奖和工程项目评审。
绿色建筑评价表【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2019)】

绿色建筑评价得分表w康舒适8.2.2地下空间平均采光系数不小于0.5%的面积与地下室首层面积的比例达到10%以上,得3分;38.2.3室内主要功能空间至少60%面积比例区域的采光照度值不低于采光要求的小时数平均不少于4h/d,得3分。
38.3主要功能房间有眩光控制措施。
3 9具有良好的室内热湿环境。
89.1采用自然通风或复合通风的建筑,建筑主要功能房间室内热环境参数在适应性热舒适区域的时间比例,达到30%,得2分;每再增加10%,再得1分,最高得8分。
89.2采用人工冷热源的建筑,主要功能房间达到现行国家标准《民用建筑室内热湿环境评价标准》GB/T50785规定的室内人工冷热源热湿环境整体评价Ⅱ级的面积比例,达到60%,得5分;每再增加10%,再得1分,最高得8分。
810优化建筑空间和平面布局,改善自然通风效果。
810.1住宅建筑:通风开口面积与房间地板面积的比例在夏热冬暖地区达到12%,在夏热冬冷地区达到8%,在其他地区达到5%,得5分;每再增加2%,再得1分,最高得8810.2公共建筑:过渡季典型工况下主要功能房间平均自然通风换气次数不小于2次/h的面积比例达到70%,得5分;每再增加10%,再得1分,最高得8分。
811设置可调节遮阳设施,改善室内热舒适,评价总分值为9分,根据可调节遮阳设施的面积占外窗透明部分的比例按下表的规则评分。
91建筑、室外场地、公共绿地、城市道路相互之间应设置连贯的无障碍步行系统。
2场地人行出入口500m内应设有公共交通站点或配备联系公共交通站点的专用接驳车。
3停车场应具有电动汽车充电设施或具备充电设施的安装条件,并应合理设置电动汽车和无障碍汽车停车位。
4自行车停车场所应位置合理、方便出入。
5建筑设备管理系统应具有自动监控管理功能。
6建筑应设置信息网络系统。
1场地与公共交通站点联系便捷,并按下列规则分别评分并累计:81.1场地出入口到达公共交通站点的步行距离不超过500m,或到达轨道交通站的步行距离不大于800m,得2分;场地出入口到达公共交通站点的步行距离不超过300m,或到达轨道交通站的步行距离不大于500m,得4分;41.2场地出入口步行距离800m范围内设有不少于2条线路的公共交通站点,得4分。
GBT50378-2019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共9页word资料

GBT50378-2019绿色建筑评价标准EvaIuation standard for green building前言本标准是根据建设部建标标函E2019]63号(关于请组织开展《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编制工作的函)的要求,由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上海市建筑科学研究院会同有关单位编制而成。
本标准是为贯彻落实完善资源节约标准的要求,总结近年来我国绿色建筑方面的实践经验和研究成果,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制定的第一部多目标、多层次的绿色建筑综合评价标准。
在编制过程中,广泛地征求了有关方面的意见,对主要问题进行了专题论证,对具体内容进行了反复讨论、协调和修改,并经审查定稿。
本标准的主要内容是:总则、术语、基本规定、住宅建筑、公共建筑。
本标准由建设部负责管理,由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地址:北京市北三环东路30号;邮政编码:100013)负责具体技术内容的解释。
请各单位在执行过程中,总结实践经验,提出意见和建议。
本标准主编单位: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上海市建筑科学研究院本标准参编单位: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清华大学中国建筑工程总公司中国建筑材料科学研究院国家给水排水工程技术中心深圳市建筑科学研究院城市建设研究院本标准主要起草人:王有为韩继红曾捷杨建荣方天培汪维王静霞秦佑国毛志兵马眷荣陈立叶青徐文龙林海燕郎四维程志军安宇张蓓红范宏武王玮华林波荣赵平于震平郭兴芳涂英时刘景立目次1总则 (1)2术语 (2)3基本规定 (3)3.1基本要求 (3)3.2评价与等级划分 (3)4住宅建筑 (5)4.1节地与室外环境 (5)4.2节能与能源利用 (6)4.3节水与水资源利用 (7)4.4节材与材料资源利用 (8)4.5室内环境质量 (9)4.6运营管理 (11)5公共建筑 (12)5.1节地与室外环境 (12)5.2节能与能源利用 (13)5.3节水与水资源利用 (14)5.4节材与材料资源利用 (15)5.5室内环境质量 (16)5.6运营管理 (17)1总则1.0.1为贯彻执行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国家技术经济政策,推进可持续发展,规范绿色建筑的评价,制定本标准。
《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2019 【生活便利章节】学习笔记

国家标准《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2019生活便利章节学习笔记2019年6月27日,国家标准《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 50378-2019(以下简称“标准”)全国宣贯会第一场北京站已经在万众期待中开始啦,PKPM作为会议的支持单位,以及标准配套的软件工具研发单位,也在会议现场认真学习并与专家交流。
此次小编带来了标准中关于“生活便利”章节的相关内容分享,请大家拿起笔开始记重点啦!“生活便利”章节标准中的“生活便利”章节由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科技促进处鹿勤副处长、原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科技发展促进中心绿色建筑发展处宋凌处长共同进行条文解读。
《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 50378-2019中的“生活便利”章节条文共19条,其中控制项6条,评分项13条;新增条文5条,占比26.3%,其余条文在2014标准中第4章(节地与室外环境)、第5章(节能与能源利用)、第6章(节水与水资源利用)、第8章(室内环境质量)、第10章(运营管理)相应条文的基础上发展而来,总分值100分。
“生活便利”章节从出行与无障碍、服务设施、智慧运行、物业管理(预评价阶段不得分)四方面进行了要求,会议上鹿勤副处长针对前两个内容进行讲解,重点部分介绍如下:(摘自《国家标准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2019宣贯培训》生活便利章节讲义-鹿勤)6.1.1(控制项)--连贯的无障碍步行系统:原得分项变控制项,本条主要要求在满足《无障碍设计规范》GB50763的基本要求上,在室外场地设计中对场地无障碍路线系统进行合理规划,场地内各主要游憩场所、建筑出入口、服务设施及城市道路之间要形成连贯的无障碍步行路线。
6.1.2(控制项)--绿色出行:原得分项变控制项,本条主要从交通体系规划及居住区规划两方面综合考虑,强调以人步行到达公共(轨道)交通站点不超过500m,即步行时间不超过10min,另外针对无法提供公共交通服务的项目,应配备专用接驳车联系公共交通站点,并制定专用接驳车服务实施方案并向社会公示;6.1.3(控制项)--电动汽车充电设施及停车位、无障碍汽车停车位:新增条文,主要是要求在项目停车场设计阶段,对电动汽车停车及充电进行考虑深化,电动汽车停车位数量至少应达到当地相关规定要求;(摘自《国家标准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2019宣贯培训》生活便利章节讲义-鹿勤)6.2.1(评分项)--场地与公共交通站点联系便捷:《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标准》GB50180-2018中强制要求了公交、轨道交通站点的服务半径(500m和800m),新国标中将居住区扩大到整个民用建筑,作为得分点;6.2.4(评分项)--开敞空间步行可达:新增条文,强化绿地服务群众日常活动的功能,使市民在居家和工作附近能够见到绿地、亲近绿地;主要要求在项目设计时对场地出入口、周边公共设施布局/规划、步行路线进行综合考虑,使人们从场地出入口到达城市公园绿地、居住区公园和广场的步行距离不大于300m,到达中型多功能运动场地不大于500m。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7.1.7
应制定水资源利用方案,统筹利用各种水资源,并应符合下列规 定:
1应按使用用途、付费或管理单元,分别设置用水计量装置
2用水点处水压大于0.2MPa的配水支管应设置减压设施,并应满足 给水配件最低工作压力的要求
3用水器具和设备应满足节水产品的要求。
7.2
评分项
Ⅱ 节能与能源利用
7.2.7
采用节能型电气设备及节能控制措施,评价总分值为10分,并按 下列规则分别评分并累计:
集中式冷热源、输配系统、照明、热水能耗独立分项计量,分散式按功能分项计量,住宅分户计量
水资源利用方案包含项目所在地气候情况、市政条件及节水政策,项目概况,水量计算及水平衡分 析,给排水系统设计方案介绍,节水器具及设备说明,非传统水源利用方案等内容。 按使用用途、付费或管理单元情况分别设置用水计量装置,可以统计各种用水部门的用水量和分析 渗漏水量,达到持续改进节水管理的目的。同时,也可以据此施行计量收费,或节水绩效考核,促 给水系统设计时应采取措施控制超压出流现象,应合理进行压力分区,并适当地采取减压措施,避 免造成浪费。
6.1
控制项
无
6.2
评分项
Ⅲ 智慧运行
6.2.8 设置用水远传计量系统、水质在线监测系统
7
1设置用水量远传计量系统,能分类、分级记录、统计分析各种用 水情况
3
2利用计量数据进行官网漏损自动检测、分析与整改,管道漏损率 低于5%
2
3设置水质在线监测系统,监测生活饮用水、管道直饮水、游泳池 水、非传统水源、空调冷却水的水质指标,记录并保存水质监测 2 结果,且能随时供用户查询
4非传统水源管道和设备应设置明确、清晰的永久性标识。
主要功能房间的室内噪声级和隔声性能应符合下列规定:
5.1.4 1 室内噪声级应满足现行国家标准《民用建筑隔声设计规范》GB
50118中的低限要求;
5.2
评分项
Ⅱ 水质
5.2.3
直饮水、集中生活热水、游泳池水、采暖空调系统用水、景观水 体等的水质满足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要求。
项设计。
8.1.6 场地内不应有排放超标的污染源。
8.2
评分项
Ⅰ 场地生态与景观
8.2.2 规划场地地表和屋面雨水径流,对场地雨水实施外排总量控制。
10
场地年径流总量控制率达到55%,得5分;达到70%,得10分。
5-10
8.2.5
利用场地空间设置绿色雨水基础设施,评价总分值为15分,并按 下列规则分别评分并累计:
天自动关闭装置等节水控制措施,或种植无须永久灌溉植物,得6 分。
2 空调冷却水系统采用节水设备或技术,并按下列规则评分:
1)循环冷却水系统采取设置水处理措施、加大集水盘、设置
平衡管或平衡水箱等方式,避免冷却水泵停泵时冷却水溢出,得3 6
分。
2)采用无蒸发耗水量的冷却技术,得6分。
结合雨水综合利用设施营造室外景观水体,室外景观水体利用雨
15
1 下凹式绿地、雨水花园等有调蓄雨水功能的绿地和水体的面积 之和占绿地面积的比例达到40%,得3分;达到60%,得5分;
2 衔接和引导不少于80%的屋面雨水进入地面生态设施,得3分;
3 衔接和引导不少于80%的道路雨水进入地面生态设施,得4分;
4 硬质铺装地面中透水铺装面积的比例达到50%,得3分。
5
健康舒适
5.1
控制项
5.1.3 给水排水系统的设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1生活饮用水水质应满足现行国家标准《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
GB5749的要求;
2应制定水池、水箱等储水设施定期清洗消毒计划并实施,且生活
饮用水储水设施每半年清洗消毒不应少于1次;
3应使用构造内自带水封的便器,且其水封深度不应小于50mm;
目前,我国已对大部分用水器具的用水效率制定了标准,如:现行国家标准《水嘴用水效率限定值 及用水效率等级》GB 25501、《坐便器水效限定值及水效等级》GB 25502,《小便器用水效率限定 值及用水效率等级》GB 28377、《淋浴器用水效率限定值及用水效率等级》GB 28378、《便器冲洗 阀用水效率限定值及用水效率等级》GB 28379、《蹲便器用水效率限定值及用水效率等级》GB 30717等。 在设计文件中要注明对卫生器具的节水要求和相应的参数或标准。当存在不同用水效率等级的卫生
条文号
项目要求
4
安全耐久
4.1
控制项
4.1.4
建筑内部的非结构构件、设备及附属设施等应连接牢固并能适应 主体结构变形。
4.2
评分项
4.2.7 采用提升建筑部品部件耐久性的措施
1使用耐腐蚀、抗老化、耐久性能好的管材、管线、管件
2活动配件选用长寿命产品,并考虑部品组合的同寿命性;不同使
用寿命的部品组合时,采用便于分别拆换、更新和升级的构造
建筑中设有的各类供水系统均设置了在线监测系统,第3款方可得分。根据相应水质标准规范要 求,可选择对浊度、余氯、pH值、电导率(TDS)等指标进行监测,例如管道直饮水可不监测浊度、 余氯,对终端直饮水设备没有在线监测的要求。对建筑内各类水质实施在线监测,能够帮助物业管 理部门随时掌握水质指标状况,及时发现水质异常变化并采取有效措施。水质在线监测系统应有报 警记录功能,其存储介质和数据库应能记录连续一年以上的运行数据,且能随时供用户查询。水质 监测的关键性位置和代表性测点包括:水源、水处理设施出水及最不利用水点。 6.2.10-13不进行预评价 根据实际运行一年的水表计量数据和使用人数、用水面积等计算平均日用水量,与节水用水定额进 行比较来判定。
还有其它条款
照明产品、水泵、风机等其他电气设备也满足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节能评价值。
当建筑的可再生能源利用不止一种用途时,可各自评分并累计,当累计得分超过10分时,应取为10 分。本条涉及的可再生能源应用比例,应为可再生能源的净贡献量。 对于可再生能源提供的生活热水比例,住宅可沿用住户比例的判别方式。如采用太阳能热水器等提 供生活热水的住户比例达到表7.2.9所要求的数值,即可得相应分(但仍需校核太阳能热水系统的 供热能力是否与相应住户数量相匹配)。对于公共建筑以及采用公共洗浴形式的住宅建筑,评价时 应计算可再生能源对生活热水的设计小时供热量与生活热水的设计小时加热耗热量。对于夏热冬冷 、夏热冬暖、温和地区存在稳定热水需求的住宅建筑或公共建筑,若采用高效的空气源热泵提供生 活热水,满足国家标准《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GB 50189-2015中第5.3.3条的要求,也可在本
设备层、机房采取合理的隔振和降噪措施;采用同层排水或其它减低排水噪声的有效措施等。
采用远传计量系统对各类用水进行计量,可准确掌握项目用水现状,如水系管网分布情况,各类用 水设备、设施、仪器、仪表分布及运转状态,用水总量和各用水单元之间的定量关系,找出薄弱环 节和节水潜力,制定出切实可行的节水管理措施和规划。 远传水表可以实时的将用水量数据上传给管理系统。远传水表应根据水平衡测试的要求分级安装。 物业管理方应通过远传水表的数据进行管道漏损情况检测,随时了解管道漏损情况,及时查找漏损 点并进行整改。
5
2冲厕采用非传统水源的用水量占其总用水量的比例不低于30%, 得3分;不低于50%,得5分。
5
3冷却水补水采用非传统水源的用水量占其总用水量的比例不低于 20%,得3分;不低于40%,得5分。
5
8
环境宜居
8.1
控制项Biblioteka 场地的竖向设计应有利于雨水的收集或排放,应有效组织雨水的 8.1.4 下渗、滞蓄或再利用;对大于10hm2的场地应进行雨水控制利用专
当选用自带减压装置的用水器具时,该部分管线的工作压力满足相关设计规范的要求即可。当 建筑因功能需要,选用特殊水压要求的用水器具时,可根据产品要求采用适当的工作压力,但应选 用用水效率高的产品,并在说明中做相应描述。 所有用水器具应满足现行国家标准《节水型产品技术条件与管理通则》GB/T 18870的要求。除特殊 功能需求外,均应采用节水型用水器具。
2 50%以上卫生器具的用水效率等级达到1级且其他达到2级
3全部卫生器具的用水效率等级达到1级
7.2.11
绿化灌溉及空调冷却水系统采用节水设备或技术,评价总分值为 12分,并按下列规则分别评分并累计:
8 12 15
12
1 绿化灌溉采用节水设备或技术,并按下列规则评分: 1)采用节水灌溉系统,得4分。 2)在采用节水灌溉系统的基础上,设置土壤湿度感应器、雨 6
当项目中除生活饮用水供水系统外,未设置其它供水系统时,本条可直接得分。各种水均有相应标 准。 若没有储水设施可直接得分。 使用符合现行国家标准《二次供水设施卫生规范》GB17051和现行行业标准《二次供水工程技术规 程》CJJ140要求的成品水箱。 常用的技术措施包括:储水设施分格、保证设施内水流通常、检查口(人孔)加锁、溢流管及通气 管口采取防止生物进入的措施等。 防止误接、误饮、误用。标识设置参考现行国家标准《工业管道的基本识别色、识别符号和安全标 识》GB7231、《建筑给水排水及采暖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42中的相关规定。
9
提高与创新
无
条文说明
设备包括管线系统,应采用机械固定、焊接、预埋等牢固性构件连接方式或一体化建造方式与建筑 主体结构可靠连接。膨胀螺栓、捆绑、支架等连接方式均不能视为一体化措施。
寿命长、易于更换 室内给水采用铜管或不锈钢管 水嘴寿命达到相应产品标准要求的1.2倍;阀门寿命达到相应产品标准要求的1.5倍
绿化灌溉应采用喷灌、微灌等节水灌溉方式,同时还可采用土壤湿度传感器或雨天自动关闭等节水 控制方式。
采用再生水灌溉时,因水中微生物在空气中极易传播,应避免采用喷灌方式。微灌包括滴灌、 微喷灌、涌流灌和地下渗灌。
无须永久灌溉植物是指适应当地气候,仅依靠自然降雨即可维持良好的生长状态的植物,或在 干旱时体内水分丧失,全株呈风干状态而不死亡的植物。无须永久灌溉植物仅在生根时需进行人工 灌溉,因而不需设置永久的灌溉系统,但临时灌溉系统应在安装后一年之内移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