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讲解》-《云水谣》开场长镜头解析
长镜头在剪辑中的运用

长镜头在剪辑中的运用简介:实际上,“长镜头理论”是对巴赞提出的“景深镜头理论”的不严密的概括。
按照长镜头和景深镜头的原则构思拍摄影片,是一种旨在展现完整现实景象的电影风格和表现手法。
它具体的实践要求是,1、避免严格限定观众的知觉过程,它是一种潜在的表意形式。
2、长镜头保证事件的时间进程受到尊重,景深镜头能够让观众看到现实空间的全貌和事物的实际联系。
3、连续性拍摄的镜头、段落体现了现代电影的叙事原则,,再现现实事物的自然流程,因而更有真实感。
文章内容:随着电影《云水谣》的热映,影片开头那个令好莱坞大导演奥利弗•斯通震惊的6分钟长镜头成为人们谈论的焦点。
就连素来以拍摄精准连贯的长镜头著称的顾长卫看了之后也惊奇地询问这个“长镜头”是如何拍成的。
在影片中,为了完整地勾勒出40年代台湾的民俗民情,导演尹力拍摄了八个镜头,这些镜头最大限度地容纳了当时的台湾特有的景象:传统闽南戏、台湾布袋戏、当地的婚嫁、街头的小商贩、国民党士兵……几个镜头上天入地、穿堂入室,要把它们组接成一个连贯的长镜头,这在传统实拍镜头的电影中是不可想象的,但是《云水谣》巧妙地运用数字技术将它们不落痕迹地连接在了一起。
电影是科技的产物。
随着科技的进步,长镜头在影视中的运用也会发生一些变化,比如《云水谣》就在数字技术的支撑下大胆创新,对长镜头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虽然科技的进步给长镜头带来了新气象,虽然影视的发展赋予了长镜头新内涵,但是建立在巴赞理论基础上的长镜头的基本内涵是不变的,那就是——长镜头是“短镜头”的对称,指在一段持续时间内连续摄取的、占用胶片较长的镜头。
它能包容较多所需内容或成为一个蒙太奇句子(而不同于由若干短镜头切换组接而成的蒙太奇句子)。
其长度并无明确的、统一的规定。
一般分为固定长镜头、变焦长镜头、景深长镜头、运动长镜头四种。
其中运动长镜头包括摄影机的推拉摇移升降等运动。
《云水谣》开头的长镜头就是一个典型的综合运用推拉摇移升降运动的运动长镜头,严格意义上讲,它并不能称之为6分钟的长镜头,因为它是由八个镜头组接而成的,但是组接的巧妙使观众看到的是一个穿梭于各个时空的长镜头,所以可以称它为一个6分钟的长镜头,这牵涉到一个重要的问题——在实践中我们如何使用长镜头,在这一点上,巴赞给了我们回答。
长镜头之《云水谣》

长镜头之《云水谣》长镜头是指用比较长的时间,对一个场景、一场戏进行连续地拍摄,形成一个比较完整的镜头段落。
顾名思义,就是在一段持续时间内连续摄取的、占用胶片较长的镜头。
这样命名主要是相对短镜头来对称的。
摄影机从一次开机到这次关机拍摄的内容为一个镜头,一般一个时间超过10秒的镜头称为长镜头。
长镜头能包容较多所需内容或成为一个蒙太奇句子。
其长度并无明确的、统一的规定。
从电影艺术形成的历史看,长镜头是早就有了的,但那时候的长镜头仅仅是起长时间、机械地记录一个场面的作用,并不作为一种艺术表现手段。
把长镜头作为一种新的美学观念、作为美学因素,作为电影理论和创作流派,公开向经典的蒙太奇理论挑战,那是在本世纪五十年代才出现的,其代表人物是巴赞等人。
主要理论观点有:一照相本体论:巴赞认为电影是从照相发展起来的,它的本性仍然是照相,它的巨大威力全在于摄影形象的客观性、真实性,这就是所谓的照相本体论的基本内容。
二强调电影的真实,倡导“纪实主义”巴赞从照相本体论出发,强调电影的真实,电影的意义在于揭示了现实的本来面目,在于它不带偏见的摄影再现性。
在他看来,电影的真实首先是时空的真实,提出电影要表现“未经组织的”真实的空间和时间,特别是“空间的真实”的观念,是巴赞理论的核心。
为了保持空间的真实,巴赞特别注重镜头调度,尤其是长镜头的运用,认为只有长镜头才既能够保存客观存在的时空连续性,又具有协调镜头内部组织的充分能力。
他还特别强调景深镜头的调度现象,指出景深镜头的空间更为完整、真实并且不失其内在的多义性,观众在这个空间中有更多的自由去感受和选择。
长镜头理论学派认为电影在艺术上的特征就是照相的延伸,因此它的本质特征就是“物质现实的复原”,“当影片纪录和揭示物质现实时,它才成为名副其实的影片”。
巴赞批评蒙太奇理论使电影丧失了真实。
在巴赞看来,蒙太奇在拍摄中把一定的事件分割为若干片断,当把它们重新组织起来的时候,不论个别镜头是如何现实主义的,但叙述的实质和思想主要是从这些片断之间的(剪辑)关系中产生的,这个结果的本源在任何具体的因素中都是找不到的。
《云水谣》开场视听分析

《云水谣》开场视听分析《云水谣》是继电影《疯狂的石头》《东京的审判》之后国产片,靠口碑赢得票房是又一奇迹。
这是一个时代的印记,承载了历史的白云苍隙,和最淳朴最恒久的家国情怀。
整部片子质朴纯美。
看完后给人带来一种久违的感动和震撼。
试想,在人世间把生者与死者割开的是什么呢?把相爱的人割开的又是什么?带着这一扣问《云水谣》为我们演绎了一段穿越时空的寻爱之旅,谱成一段催人泪下的爱情挽歌。
这是一场旷世爱情,蕴涵着一曲完整的爱情旋律的所有章节。
电影开场共48个镜头。
电影一开场,未见其影,维瓦尔第的《冬》便扑面而来,顿感强大的冲击力。
接着,一个酷炫的特效长镜头,在暗蓝的海面上急冲而去,镜头一直推到一艘巨大的帆船,男主角陈秋水在暴风雨中立于船头。
特写镜头中一张被雨水打湿的脸,好似千般的愁苦都写在上面。
他怎么了?他要去哪里……当观众心底生出这样的疑问,一幅浓墨重彩的爱情画卷已由此展开。
《云水谣》的开场方式出人意料,片中的数个时空在极其考究的摄影下,被《冬》利落跳脱地有力缝合在一起,如同一场极短的预告,迅速勾勒出了离别、等待与距离等本片关键词,颇有些好莱坞梦幻风格。
接着,是一段叠景,阴冷的雨夜,飞驰的车轮和在雨中人们快速行走的脚步,牙科医生在车上焦虑的眼神及手捧恋人的衣扣的画面,所有这一切都在视觉与听觉的交错中飞速闪过。
配合着低沉顿挫的弦乐,即刻营造出一种抽离时刻的冰冷而仓皇的气氛,令人窒息。
片头的短短数秒,注定了这不会是一部平凡的电影,精良的制作,优美的镜头语言,人物感情的细腻把握和气氛的成功营造都在这短短数秒中获得集中的体现,也让人对整部影片充满了期待,这样一个气氛与画质俱佳的开篇,应该是后面影片的一个良好开端。
稍后,画面转道纽约,曼哈顿,现代的高楼大厦及无秩序的古董器皿、书籍、现代绘画等杂乱无章的事物搅拌在一起,如同印象的艺术展示。
这时的音乐始终充斥着躁动不安,直到电话铃声响起,音乐才恢复平静。
一个大全景的俯拍和快速移动,配上节奏鲜明的音乐,纽约现代大都市的气象与影片的“追溯意图”呼之欲出,从开场一直就有那种比较激进的音乐随着电话铃声的响起,音乐停,故事开始,这段戏主要是音乐、音响与画面的完美结合,给人一种很舒服顺畅的感觉。
爱情家国梦——《云水谣》影片解读

爱情?家国梦?一云水谣》影片解读o:0J文飞(兰州大学文学院甘肃·兰州730020)摘要《云水谣》不仅在中国电影界取得了好评,而且在电影市场上也却得了不俗的成绩,比较成功的实现了艺术性与商业性的统一.本文试从主题意蕴,影像风格等方面进行解读.关键词Ⅸ云水谣》爱情家国情怀影像‘新京报》曾以一年的专题版报道了中国电影百年发展的历史,并以极大的热情期待中国电影的又一个辉煌启程:就在2006年的中国电影市场上,《墨攻》、《夜宴》、《满城尽带黄金甲》等大片纷至沓来。
而《云水谣》在众多的大制作中成功突围,在票房上取得了成功,并得到了政府、专家和观众的认可,成为中国电影一部优秀之作。
笔者认为它之所以这样成功,是因为做到了思想性、艺术性和观赏性的统一。
一、表层极致的爱情歌谣:两情相悦和执着单恋‘云水谣》c|!l:带有琼瑶式的爱情,又能够让西方观众看到具有中国特色的爱情。
王碧云与陈秋水之间是一见钟情、两情相悦的。
狭窄楼梯上擦肩而过时的惊鸿一瞥,成就了一个中产阶级家庭的小姐和一个出身贫寒但精神世界丰富的医学院学生的爱情传奇。
他们曾度过一段浪漫的时光,然而门第之别、政治因素使他们最终没能实现“执子之手,与之偕老”。
台湾“二·--A”运动后,陈秋水与王碧云雨夜痛苦离别,从此二人天各一方,云水向望,唯有坚守着“等待彼此”的誓言相互思念对方。
王碧云寻遍台湾的监狱,活要见人,死要见尸:守着一幅肖像和一枚纽扣,坚守爱情的许诺,从红颜变成白发。
陈秋水则寻遍浙江美术学院、厦门大学的资料馆找寻爱人的踪迹,伴随着爱人的画像和戒指、钢笔,在两人的名字中各取一字把名字改为“秋云”,直至最终娶了改名为“王碧云”的王金娣。
金娣在朝鲜战场上对改名为“徐秋云”的陈秋水一见倾心,执着地爱着他.放弃留在上海的优越条件而生死追随到西藏;明知秋水不爱自己而宁愿改名为王碧云,替真正的王碧云照顾他一生,最后葬身于雪原。
子路从开始的手持玫瑰花遥望碧云.到最终不遗余力的支持与帮助,为爱静候一生,更让这场单恋显得伟大。
电影镜头运动分析《云水谣》

电影《云水谣》运动镜头方向性分析电影的镜头运动方向是指,摄影机在拍摄画面的同时所产生的运动角度,以及摄影机所带来的画面移动效果。
在我们的电影制作完让观众进行欣赏的时候,观众面前的银幕是不会动的,它是一个静止的物体,但我们的摄影机所使用不同的方向感能够带领着观众看待画面不同的角度。
《云水谣》开篇6分钟的长镜头是由前期实拍的7个镜头与三维制作的1个镜头通过数字特技合成完成的。
为了完整地勾勒出40年代台湾的民俗民情,尹力导演用这八个镜头最大限度的容纳了当时的台湾特有的景象:传统闽南戏、台湾布袋戏、当地的婚嫁、街头的小商贩、国民党士兵……几个镜头上天入地、穿堂入室,要把它们组接成一个连贯的长镜头,这在传统实拍镜头的电影中是不可想象的,但是《云水谣》巧妙运用数字技术将它们不落痕迹地连接在了一起。
那个令人叹为观止的运动长镜头从廊下擦皮鞋的小孩的手拉出,摄影机的方向不停的在变化,缓慢的移近台北街头的三条里弄,最后主人公在画外音的引导下入画,高难度一气呵成的镜头不仅把观众拉入了四十年代台北的社会和民俗氛围中,也为主人公的出场提供了一种思念和期待,使观者的情绪慢慢生发。
近几年的国产影片中并不多见。
这组长镜头把来自于真实环境中不同空间场景与虚拟的景象统一融合为视觉一体化的叙事空间,为影片造就了特殊的时空涵义。
在本部电影中,摄影机的运动方向是随着人物的移动而发生变化的,“传统的特技手段是‘炫’,而现在我们实现的是‘藏’,将特效隐藏在传统的镜头叙事中。
那些实拍中很难完成这样的镜头,我们通过数字制造,更加完整的表达了影片内容。
脱离了具体情节,上升到情绪。
在此特技与传统镜头相结合的基础上,摄影师在镜头运动的方向有着独特的见解。
摄影机的方向性能够在画面中起到一个引领的作用,这也是我们电影制作者时常说的“摄影机运动痕迹”,如果在一部电影中摄影机的运动方向不停的在变化,假设画面中又没有相对应的物体进行相同方向的运动的话,那么摄影机的运动痕迹便会十分的明显。
第二讲5《云水谣》唯美与反思

《云水谣》是根据《台湾往事》的原作者张克辉,以 自己和几位台胞的生活阅历为原型创作的电影文学剧本 《寻找》改编的。该片是由中影集团、台湾龙祥公司以及 香港英皇公司联合投资,横跨西藏、福建、辽宁、上海等 5地拍摄,堪称史前投资最大的一部国产爱情题材影片。 影片跟随着男女主角陈秋水、王碧云、王金娣三人三条爱 情主线,讲述了一段跨越海峡、历经60年大时代动荡背景 下至死不渝的坚贞爱情故事。
金娣和秋水、碧云和薛子路的爱情之路都可以这样概括)。 在这样的模式中贯穿的是爱情至上的基本精神。爱情被看
作是超越家庭门第、阶级、政治、生老病死等一切世俗从而 具有绝对魅力和永恒性的最美好事物。即使遇到巨大的阻碍 也坚守自己的爱情往往是这类爱情片感人之处。
碧云对秋水一辈子的等待; 金娣对秋水热烈而执著的等待; 秋水为碧云埋葬爱情般的等待; 薛子路即使知道碧云已心有所属 仍不离不弃真心守候的等待⋯⋯
二、本片的爱情模式及其反思
《云水谣》以大故事套小故事的形式为我们演绎 出上个世纪四十年代末发生在台湾和内地间的回 肠荡气的爱情故事。导演在表达对纯美爱情的希 冀时也对造成爱情的不完满进行了反思
《云水谣》讲述的三个爱情故事在叙述模式上可以概括为: 邂逅——产生爱情——遇阻挠——分离或结合(秋水和碧云、
在西藏万里无云、湛蓝高远的天空下, 一个熟悉的身影在金子般洒落的阳光下 晾晒床单。柔美的身姿投影在洁白的床 单上,恰似一幅生动的剪影。时间似乎 被定格了,整个世界只剩下这个朝思暮 想的身影、、
光线
外景当 中以远景镜 头为主的画 面是以自然 光为主要光 源。
在室内,利用自然光的投射 能力使现场环境得到了提亮,并 加以反光板进行补光
我们看到在外层故事中晓芮和碧 云这样的对话。 晓芮:“在人世间,把生者和死 者隔开的是什么?把相爱的人隔 开的是什么?”
《一缕穿透岁月的芬芳》——评析电影《云水谣》

一缕穿透岁月的芬芳——评析电影《云水谣》《云水谣》是尹力导演的一部得力之作。
作为一部体现世间真实感情的影片,摒弃了以往爱情题材的电影因‚抒情气‛太浓而导致的‚失真‛。
从而影片的主题意义则堪称深刻而自然:影片取材于上世纪四五十年代四位主人公为爱情而生存而忠贞的故事,主要讲述了以一位女青年‚晓芮‛寻找真爱为线索,纪录了男主人公‚陈秋水‛和女主人公‚王碧云‛的爱情故事。
贴切地表达了那个时代人对爱情的渴望与忠诚,赞扬了那个时代人追爱、守爱的精神,揭示出‚真爱永恒即便是相隔万里‛的主题。
而影片主题的揭示得益于导演所运用的巧妙地镜头语言、穿透力的声音以及典型细节和高超的蒙太奇。
影片中巧妙的镜头语言对主题的凸显具有重要作用,也显示出导演的用意。
影片刚开始呈现在观众面前的是一幅一段段波涛汹涌的画面,暗喻出故事的发展也是复杂不稳的。
影片故事情节开展后,先后讲述了‚台北·40年代末‛‚50年代朝鲜‛等地方的故事,使观众明确了故事的背景。
并且影片在叙述故事时多次采用长镜头,例如刚开始时,长镜头的语言描述了台北的情景,明确了故事发生地,增强了电影艺术的真实感,同时体现了构图的开放性。
故事发展到高潮时,长镜头的使用描述了金娣与陈秋水离别时以及陈秋水得知碧云来找他奔跑时的镜头,这些长镜头的使用,通过完整统一的动作显示,具体自然地展现人物内心此时激动、焦急的心理,营造了紧张的场面气氛。
当然除了长镜头外,拍摄技巧给观众呈现的画面意味深长。
例如当男女主角‚陈秋水‛和‚王碧云‛在王家楼梯上初遇时,升格拍摄营造出的缓慢节奏,不仅让这种近乎一见钟情的情感产生更显浪漫,而且在他们擦肩而过的一瞬留下短暂的失落。
而当太阳升起,硝烟弥漫,对陈秋水的脸部特写时,也刻画出此时人物内心的迷茫与感伤。
导演所运用的这些镜头语言都有力地深化了主题:主人公们对爱情的渴望,敢爱、守爱的精神。
除了导演对镜头语言的巧妙使用,导演对电影声音的使用,同样使其具有穿透力,对主题的表达影响深刻。
第四章 第五节 故事片《云水谣》解读 影视作品分析 国家级精品课程课件 53页

纵观尹力导演的《云水谣》中的
人物形象,大凡都美好善良,透着强 烈的真诚执着倔强,对生活事业都充 满着热爱、敬重之情。
二、主题思想
在这个越来越商业化的时代,正需要这
样的电影来温暖人们越来越冷漠的心。
《云水谣》不愧为情感电影之佳作,就让
这残缺的爱情,为我们增添一缕温情吧!
三、艺术特色
1、表演特色分析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水谣》分析
教学内容
一、人物形象分析 二、主题思想分析 三、艺术特色分析 1、表演特色分析
2、音乐特色分析
3、镜头语言分析
4、时空转换分析
一、人物形象分析
王碧云:作为大家闺秀,楚楚动人,顾 盼生情惹人怜,美丽妩媚纯情专一,富有美 术才能,与陈秋水一见钟情后,便私定终身, 但温馨浪漫的爱情持续很短,由于秋水参加 学运和时局动荡,他不得不逃离大陆,以后 两人天各一方,但王碧云没有放弃寻找秋水 下落,一辈子在等待恋人归来,终生厮守着 那一份纯真的情感,还尽心照顾秋水母亲, 恪守着良知和责任。
宏大的主题音乐时时想起,让观众沉
浸生死不移守候一生的爱情中,触动中反
思当今人们对爱情的理解,呼唤真爱,也
表达了创作者对终身守候的单纯爱情观的
礼赞,对个人在特定时代遭遇不幸的同情。
本片音乐是国际化和民族化结合的 典范,相得益彰的表情达意,符合人 物身份、时代和地域特征。
既有古典音乐,如维瓦尔第的《冬》,也有风靡世界的热 门歌,如美国音乐片《翠堤春晓》主题曲《when we were young》等。 有宝岛的闽南戏、布袋戏、民间小曲、流行曲《望春风》 和《雨夜花》,京剧名段《苏三起解》、佛乐《六字大悲 咒》、藏族歌曲《洗衣歌》、《北京的金山上》等;抗美 援朝歌曲《慰问志愿军小唱》(几次战役打得好,咱们出 现好汉和英雄,好汉英雄真勇敢那,英雄好汉立了功)、 《全世界人民团结紧》(嘿啦啦啦啦嘿啦啦啦,嘿啦啦啦 啦嘿啦啦啦,天空出彩霞呀,地下开红花呀)、数来宝 《战士之家》(大豆腐、小豆腐、干豆腐、水豆腐、油炸 豆腐冻豆腐)、雄壮嘹亮的《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雄 纠纠气昂昂跨过鸭绿江)等、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歌曲《我 们走在大路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气氛和效果。
若把这些上天入地、穿堂入室的镜头手法 用于建筑的表现上,会让建筑的表现角度
《云水谣》开场长镜头解析
《云水谣》的开场镜头长达 6 分钟。
开场长镜头最大限度再现台北特有的景象,简直如行云流水一般 流畅,随着镜头的摇移,顷刻之间,一个时代的背景、风情、韵 味便通过画面让观众一览无余。从画面光线较为黑暗的擦鞋开始, 从平移的运动镜头到上升镜头等一气呵成的把市井的嘈杂声,街 头小商贩,国名党士兵,街上各种卖艺的百姓,老式的汽车,传 统闽南等民间音乐,台湾布袋戏,随后镜头从表演台湾布袋戏的 舞台拉出来,拍悬空的镜头,从屋顶横移,随着屋顶过来,还不 断经过新的屋顶,烟囱,摇下去,一场传统的台湾婚礼展现在我 们眼前。完整地勾勒出40年代台湾的民俗风情。 这些具有标志性的风景作为这部影片的序曲,最大限度的容纳台 湾特有的景象,勾勒台湾的名俗风情。对营造影片的气氛、交代 主题起来十分重要的作用,这些特定时期特定地点的景象,简短 有力交代了主人公的生活背景。
更加丰富,表现的景象更加多元化。 让建筑有着更真实完整的气氛和效果。
end
国民党士兵 传统闽南戏 台湾布袋戏
各种生活场景
当地婚嫁
生活片段
街头小商贩
❖男主人公进入镜头
❖ 影片开篇令人叹为 观止的运动长镜 头 , 最大限度地容 纳了当时台湾的特 有景象 , 同时男主 人公慢慢进入镜 头 , 引起观众的关 注和期待影片故事 在这种优雅的节奏 中徐徐展开, 宛如 中国古典的长卷画 面 , 看似质朴 , 却 蕴涵着丰富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