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人的现代性(一)

合集下载

浅析现代化与人的现代性的关系

浅析现代化与人的现代性的关系

浅析现代化与人的现代性的关系摘要:本文通过国内外关于“现代化”这一进程的研究,通过比较“现代化”与“人的现代性”两者的概念和外延之间的异同,认为:(1)提升人的现代性是加快现代化进程的内在要求;(2)提升人的现代性是加快现代化进程的迫切需要。

关键词:现代化人的现代性内涵关系一、现代化的内涵现代(Modern),通常作为一段时间的概念来定义。

主要指当今这个时代,可以涵盖“当代”和“近代”两个时期,古今对于“现代”一次释解各异。

我国著名的现代化理论研究专家北京大学教授罗荣渠就曾对“现代”一词做过这样的解释:“Modern是文艺复兴时代的人文主义者最先使用的,是相对于Medieval 即中世纪而言的,即把文艺复兴看作一个与中世纪相对立的新时代。

”今普遍的看法是:现代不是一个绝对时间概念,而是一个相对于传统而言的词语。

“现代化”一词来源于现代,主要是用以概括人类社会近期发展急速转变的一个过程。

因此,“现代化”一词是表示一个动态的,不断进步的过程,而非固定的、静止的状态。

1.国外学者对现代化的释解国外对于现代化的研究可追溯到二战以后,但较集中的研究还是50年代末60年代初自美国兴起。

当时的研究中心主要是传统社会如何向现代社会过渡;发展中国家如何向现代化国家过渡,研究认为不发达国家落后的主要根源是社会内部的传统性矛盾。

对于现代化的研究学者们的研究方面各有侧重。

部分学者从历史发展纵的方面对现代化进行说明,如学者戴维·波普诺说:“现代化指的是发生在一个传统的前工业社会的向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过程中发生的主要的内部变革。

”部分学者却认为现代化是一个整体,是整个社会的全面变化。

从上述国外学者的研究可以看出,普遍的共识是从十六世纪以来,伴随着工业化所发生的一系列深刻的、全面的、总体性的社会变革包括着社会的各个方面。

然而由于各学者关注的焦点及所站的立场不同,故强调的方面也不尽相同。

二、人的现代性对于人的现代性目前缺少统一、标准的定义的。

现代人与现代性——论通识教育中现代文学经典教学的两个关键词

现代人与现代性——论通识教育中现代文学经典教学的两个关键词

人 都在上 、规范 的 “ 人” 。处 于 下 等 的人 要 无 条 件 地 服 从

通识课 的具体课 时数 , 各校规 定不, 一, 但 较之 于专 业 课, 都
的奴隶 , 这 就是在 理 工 科 学生 中开 设 大量 人 文 科 学
的矛 盾性 、 含混性 和不 确定性 , 在课 时 相对较 少 的情
国家 、 民族和文 化 认 同 。这一 思路 对 国 内大 学通 识 课 的开设 颇有启 发 意 义 , 我们 在传 授 自由 、 民主 、 理 性 的普世 价值 的 同时 , 应 加强 学 生 对 现 代 中 国 的理
解, 而现代 文学 经典 无 疑 是实 施 这 一 目标 的最 佳 课
是 以人文科 学为 重心 的 , 例如, 普林 斯 顿大学 要求 理
工学 院学 生 “ 必 须 至少 修 人 文 社 会 科 学 课 程 七 门 ,
J ' I - D N 英文写作一学期 , 外语 两学期” … 。人 文 科 学
成 为 通识课 的重 心 , 不 是偶 然 的 , 而是 由美 国 ( 包 括 欧洲) 的教 育理 念所 决 定 的 。这就 关 涉 到大 学 教 育 到底要 培养 什么样 的人才 的问题 。欧 美 的 自由教 育 理 念要 求 大 学 培 养 的 人 才 是 独 立 、 理性 、 能 明 辨 是 非、 富有 责 任感 的全 面的人 , 防止 人变 成技术 或思 维
教 育文 化 论 坛
2 0 1 3 年5 期
现 代 人 与 现 代 性
论 通 识教 育 中现 代 文 学经典 教 学 的两个 关键 词
余 荣虎
( 南京 晓庄学 院 文学 院, 江苏 摘 南京 2 1 1 1 7 1 )

论网络文化与人的现代性

论网络文化与人的现代性

论网络文化与人的现代性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网络文化已然成为了一个重要的现象。

在这个智能时代,网络已经不仅仅是一种通讯工具,而是创造了一个真实的虚拟空间,将人们连接在一起。

通过不断地更新信息、传递指令和交流感悟,网络已经成为了一个本质上不同于现实的世界,其中滋生着一系列特殊的文化。

因此,我们可以这样来理解现代性是如何和网络文化相关的。

首先,网络文化一方面弥补了现实空间的不足。

大家都知道,现实社会中的人与人之间因为地理距离,语言和文化的差异等因素,存在着很多交流的障碍。

而在网络空间中,我们可以跨越时间和空间的限制,随时随地和各种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交流互动、分享信息和知识。

在这个相对自由的空间里,人们探寻着自己的文化认同、情感体验和审美趣味,构建着自己的网络社交圈,挖掘自己在网络世界中的价值和意义。

这使得我们可以用自己的生命历程在网络空间里留下独特的印记,同时也与全球各地的人们分享着生命的智慧和文化传承。

其次,网络文化的出现也影响到了人的现代性。

在现代社会中,我们享有的是自由、平等和长期发展。

网络文化里的交互和互动,大大提高了人们的交际和沟通能力。

与此同时,网络文化也深刻地改变了我们对现代性的认识和判断。

在人们得以对自由和平等进行更深层次的领会时,网络文化的世界也发生了巨大的变革。

互联网的发展推动了人的思维方式向着开放和多元化方向前进,我们更多地接收到的是更加国际化、开放化和多样化的观念。

这就意味着,我们的现代性也不再是局限于国情、文化和价值取向的,而是融合了世界各地的文化传承和最新观念的复合体。

最后,网络文化也在日常的生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随着手机等智能设备的普及,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更多地依赖于网络的信息服务和社交应用。

网络文化为我们带来了巨大的便利,让我们在很多方面变得更为自由、便利和快捷。

同时,网络文化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更加独立和个性化的空间,帮助我们构建个人身份和价值体系。

在日常生活中,网络文化也成为了人们表达声音、追求真理、搜寻知识等的重要渠道。

马克思人学视角下的“人的现代化”

马克思人学视角下的“人的现代化”

马克思人学视角下的“人的现代化”摘要:“人的现代化”是现代化的核心。

人的现代化显现为人的主体性的展开,而马克思人学思想正为这种展开提供了丰富的理论指导。

人的本质要求人作为自由的有意识的类存在物,体现为人追求真正的劳动,从异化中摆脱,培育独立的人格意识,展现自由个性和创造性,因此,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认识是人的现代化的“发生学”解释。

马克思将人的发展形态划分为三个阶段,更是从过程视角展现了“人的现代化”的渐进性。

因此,马克思人学思想的深刻内涵对于理解“人的现代化”,解决现代化中的困境具有非常重要的启发。

关键词:人的现代化;马克思人学;人的本质;人的发展形态社会现代化是当今世界发展的不可逆转的潮流,而人的现代化则无疑是社会现代化的核心。

先进的科学技术、管理组织方式、政府机构形式和教育制度固然可以移植,而且在发展中国家也变得非常普遍,但事实证明这些空的躯壳如果没有一种能赋予他们以真正生命力的现代心理基础,缺少执行和运用这些现代制度的人,那么其发展必然会走向畸形和失败。

人的现代化过程显现为人的主体性的展开,而马克思人学思想正为这种展开提供了丰富的理论指导。

关于人的本质的思想是对人的现代化的“发生学”解释、关于人的发展形态理论是对人的现代化的“过程”解释,其中的人的全面发展阶段则是人的现代化的结果和归旨。

马克思人学思想对于解释和解决我国人的现代化过程中的诸多困境具有丰富的现实指导意义。

一、“人的现代化”的内涵“现代”一词的外延很广,但基本是相对于“传统”而言,“可以被认为是标志着我们当前历史时期之特征的一种文明的形式”。

因此,现代人的心理特征和行为方式就可从相异于传统人的那些特点中显示,它是与政治、经济、文化的现代化特征相符合的人的心理状态,因而对人的现代化不能立足于费尔巴哈意义上的抽象与孤立的个人理解,而应着眼于人的“类本质”,从人的社会关系中,从人的现代化与整个社会现代化的互动中去理解,基于此,人的现代化体现于多方面的综合衡量而不只是知识的增长,包涵着知识、观念、态度、行为的多维现代性。

论人的现代化

论人的现代化

论人的现代化发布时间:2021-06-02T11:28:47.897Z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1年2月第5期作者:李彦昭[导读] 人的现代化即主体的现代化是客体现代化的先决条件和关键李彦昭广州南方学院摘要:人的现代化即主体的现代化是客体现代化的先决条件和关键。

所谓人的现代化,即“传统人”的现代化转型。

在我国整个现代化进程中,主体现代化即人的现代化滞后于客体现代化;传统农耕经济等是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根源。

加速人的现代化进程的主要路径:一是加速我国教育现代化进程,改革应试式传统教育体制,代之以创新导向的现代教育体制;二是加快我国工业化信息化步伐,为加速实现人的现代化提供现代化坚实物质基础;三是加速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创造成熟完善的竞争性市场经济环境。

关键词:主体现代化客体现代化现代化转型现代化可分为主体现代化与客体现代化两个方面。

主体现代化即人的现代化;经济现代化、政治现代化、文化现代化等属于客体现代化。

主体现代化,人的现代化,是客体现代化的先决条件;没有主体的现代化,没有人的现代化,就没有经济现代化、政治现代化、文化现代化等客体现代化。

在中国现代化建设具体实践中,主体现代化即人的现代化,长期滞后于经济现代化、政治现代化、文化现代化等客体现代化。

探讨人的现代化问题,分析我国现代化进程中人的现代化滞后原因,探索人的现代化加速发展路径,对于我国整个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快速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人的现代化:“传统人”的现代化转型从人格特征角度看,生活于现时代的人有“传统人”与“现代人”之分。

“传统人”是指生活于工业化信息化等现代化时代,但其人格特征、思维方式、行为方式依然停留在传统农耕时代的人;“现代人”是指生活于工业化信息化等现代化时代,同时其人格特征、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具有现代性的人。

“传统人”是人格特征、思维方式、行为方式滞后于现代化时代的人,是贬义的概念,是守旧、落后的代称。

所谓人的现代化,是指传统人的现代化转型,即心理状态、思维方式、行为方式依然滞留于传统农业时代的“传统人”,向具有现代性特征的“现代人”转型。

人的现代化及其主要特征

人的现代化及其主要特征
NEXT
-
Thank You
感谢观代化及其主要特征
目录
人的现代化及其主要特征
我们谈论现代和现代性时,我们通常指的是现代化的过程和现代社会的特征。现代性通常 被描述为一种社会、文化和思想的状态,具有一系列特征和趋势 现代社会与传统社会最大的差异在于社会结构、价值观念、技术发展和文化认知等方面。 现代社会通常具有工业化、城市化、信息化、制度化、个人主义等特征,而传统社会则更 加依赖农业、乡村生活、集体主义等 在现代社会中,人的心理、思维和行动与传统社会中的人有着显著的不同。现代社会中的 人更加注重自主性、独立性和个人权利,他们更加倾向于理性思维和自我实现 在传统社会中,人们更加注重集体利益、社会规范和传统价值观念,思维方式更加倾向于 经验主义和传统观念。因此,现代社会中的人通常更加注重个人发展和自我表达,而传统 社会中的人更加注重社会角色和传统习俗

杨国枢有关中国人 个人现代性研究述评1

杨国枢有关中国人 个人现代性研究述评1

杨宜音杨国枢等人关于个人现代性研究述评从到远流图书公司,19-39社会变迁与人的变迁个人现代性北京本文对台湾人格与社会心理学家杨国枢先生等人从事的有关中国人个人现代性研究从理论立场与研究策略研究结论关键词个人传统性在全球现代化的背景下作为的发展中国家1991Ãæ¶ÔÏÖ´ú»¯½ø³ÌÔÚÉç»áÐÄÀíºÍÈ˸ñÐÄÀí·½Ãæ´«Í³ÖйúÈËÏÖ´úÖйúÈ˶ø½«»á²»»áµÈͬÓÚÌåÏÖÁËÈËÎÄÉç»á¿ÆÑ§¼Ò¶ÔÈËÀàÃüÔ˵Ĺػ³´Ó1962ÄêÆð¹þ·ð¹ú¼ÊÊÂÎñÑо¿ÖÐÐÄÃÀ¹ú¹þ·ð´óѧÉç»áÐÄÀíѧ¼Ò A. Inkeles¾-¼Ã·¢Õ¹µÄÎÄ»¯ÒòËØÑо¿¶ÔÓÚ¸öÈËÏÖ´úÐÔ1966年1本文为中国社会科学院重大课题的子课题的文献综述之一并受到杨国枢先生的大力支持与瞿海源研究员沈杰博士社会学家孙立平李培林折小叶史学家秦晖教授也对本研究提出过建设性的意见并在八年之后出版了一书英克尔斯的研究目的是探讨现代化历程对个人所造成的影响尽管生活在不同的国家中价值观念和社会行为方式等方面都具有十分相似的特征(1)乐于接受新的生活经验(2)准备迎接社会的变革头脑开放(4)注重现在与未来(5)有强烈的个人效能感办事讲效率(7)尊重事实和知识(9)重视专门技术(10)对教育的内容和传统智慧敢于挑战(11)相互了解主张非权势和平等相处(12)了解生产及过程常常被用来评定人是否现代化的标准1998 英克尔斯等人的研究发表之后到了八十年代初期瞿海源杨中芳面对台湾社会的急剧变迁成为开拓这一研究领域的人格与社会心理学家他就开始关注国民性研究1965b继而对中国人的国民性与现代生活适应1971c1995Ñî¹úÊà1972e杨国枢19841986a杨国枢1989aÑî¹úÊà1972f»Æ¹â¹ú杨国枢1974dÓà°²°î1989b个人现代性对社会态度与行为的影响杨瑞珠杨国枢1981b文化心理学和本土心理学角度对个人现代性的比较研究1989b1996b ËûÒ²ÒÔ±¾ÍÁÐÄÀíѧµÄÈ¡ÏòÀýÈçÖйúÈ˵ÄÉç»áÈ¡Ïò1992中国人的成就动机杨国枢杨国枢黄丽莉叶光辉19881988bÒ¶¹â»ÔÑî¹úÊàÑî¹úÊà1987并在多年的研究基础上提出了关于个人现代性问题的理论立场杨国枢1995可以说这些凝聚着杨国枢及其合作者35年学术兴趣对于处于快速社会转型时期的中国大陆学术界国民性价值观变迁等领域研究的学者来说本文将分五部分对杨国枢等人关于个人现代性的研究进行初步的梳理和述评理论立场与研究策略在及相关研究领域杨国枢的思考路径是与外国人有什么不同是否可将它们分为传统的和现代的哪些可适应通过回答这些问题并研究中国人个人传统性和现代性对于社会变迁的适应在这一思路背后1 理论立场的转变从1969年到1984年大约完成了20项实证研究台湾民众的心理与行为变迁的情况1989这些研究采用了古典现代化理论的立场但现代社会只有一个根据这一1988aÐÄÀí¾ÛÁ²¼Ù˵psychological convergence hypothesis他认为世界性即具有一套共同的现代心理与行为特征的人认为这些特征将取代传统的心理与行为特征1993参见下图杨国枢对自己的理论立场和研究策略进行了反省从到传统性和现代性可能不是一个连续体的两极从到传统性和现代性可能不是单维变量从到现代性和传统性可能在不同生活范围中是不同的从到现代性和传统性研究的重心可能应是本土性的跨文化性的这一改变重新确定了杨国枢从事个人现代性研究的方向也反映了他对跨文化心理学立场的放弃他看到传统人现代人可能不是到的变化可能不等于会是从自己的传统人演变而来的而这一社会变迁或许与发达国家的社会文化变迁的趋向相一致他认为为此试图建立中国的人格与社会心理学1993a1997b他主张采用的立场探讨个人现代性发展的心理机制Yang, K. S.20002 文化生态互动分析框架的建立基于1985年以后的研究发现首先将个人现代性操作化为现代化的社会文化变迁过程中某一社会大多数人共同的普同性心理与行为同类社会独有性心理与行为工具性心理与行为例如集体取向或个体取向或功能性格调性或终极性心理与行为根据这一分类标准见表1表1 心理与行为的类别分析普同性特殊性独有性工具性 A B C非工具性 D E F杨国枢以为理论依据其基本的内容是第一传统社会现代社会民众不同类别的心理与行为受到该社会之生态环境特征工具性的心理与行为是适应社会生态环境所必需的普同性心理与行为因与人类基本身心结构与功能有密切关系经济特殊性心理与行为是适应某类社会畜牧社会渔猎社会或工商社会经济因此其形成受到此等因素的决定或影响比较大其中工具性心理与行为比其非工具性心理与行为受到此等因素的决定与影响更大人与文化生态处于互动的关系之中第二经济及社会变迁主要是从某种传统社会转变为工商社会原有适应传统社会的心理与行为在内涵上将有所转变并继续在某种程度上保持下来如下图所示为了适应工商社会即现代性心理与行为如下图所示在社会变迁中其变迁趋势可能有两种1即某些传统的心理与行为是适应传统社会的主要心理与行为非交叉型变迁趋势某些现代的心理与行为是适应现代社会的次要心理与行为 此处插入图四此处插入图五第五两类心理与行为的变迁速度和程度的个别差异可以分为四种1¼´ÒÔ´«Í³ÐÔÐÄÀíÓëÐÐÎªÌØÕ÷ΪÖ÷µÄ¸öÌåÀàÐÍ2¼´ÒÔÏÖ´úÐÔÐÄÀíÓëÐÐÎªÌØÕ÷ΪÖ÷µÄ¸öÌåÀàÐÍ3¼´´«Í³ÐÔºÍÏÖ´úÐÔÁ½ÀàÐÄÀíÓëÐÐÎªÌØÕ÷½Ô¸ßµÄ¸öÌåÀàÐÍ弱势混合型从这一理论立场出发杨国枢以和这两个概念分析了人类适应变迁的心理机制而且包括了对这些成份构成如何运作的心理机制的探索杨国枢二其三个主要特点是1按照心理学人格与态度测量的基本研究程序测量工具的编制施测根据具体的研究领域和研究目的如深度访谈历史文献分析等例如其中多元个人现代性量表是迄今中国人格与社会心理学界在这一领域唯一根据自己的理论框架和概念体系发展出来的测量工具内部一致性和效度主要发现和结论杨国枢等人关于中国人个人传统性与现代性的研究相关的研究发现甚多限于篇幅1 心理成份中国人的个人传统性现代性应包括哪些心理成份经过对个人传统性和个人现代性主要范畴的题目编制筛选1710份主成分分析和陡阶测验获得五个因素1孝亲敬祖3宿命自保5Ç¿µ÷ÔÚ¸÷ÖÖ½ÇÉ«¹ØÏµÓëÉç»áÇé¾³ÖÐÓ¦×ñÊØ°üÀ¨¸÷ÖÖ´«Í³¹æ·¶ºÍµÀµÂÒªÇóТÇ×¾´×æÐ¢Ë³ÉÄÑøÊÌ·îÔÚ²àµÈ°²·ÖÊØ³ÉÓëÈËÎÞÕù²»Çó½øÈ¡Ç¿µ÷Ã÷Õܱ£ÉíÇ¿µ÷ÄÐÅ®Óбð个人现代性的因素分析结果也是五个因素1独立自顾3尊重情感5Ç¿µ÷ƽȨ˼ÏëѧÉú¿ÉÒÔÓëÀÏʦ±çÂ۵ȶÀÁ¢×Ô¹ËÒ²ÓÐÖ»¹Ë×Ô¼º±ã¿ÉÇ¿µ÷ÀÖ¹Û¿´´ýÈËÀàµÄ½ø²½Ç¿µ÷ÒÔÕæÊµµÄ¸ÐÇé×÷Ϊ½»ÍùµÄÒÀ¾ÝÄêÁäµÈÁ½ÐÔÆ½µÈÉç»áµØÎ»µÈ·½ÃæÓ¦Æ½µÈ2 心理成份的演变趋势这些被界定为中国人传统性或现代性的心理成分或人格特质在现代化的过程中将会呈现怎样的变化趋势研究结果表明男性优越两性平等在1989年的报告中可以看到安分守成男性优越遵从权威但偏向同意大学生和社会成人不论男女都偏向同意两性平等以及这些因素有交叉变迁杨国枢等人的研究发现而且这些特质还会出现不同程度根据这些研究结果共同的心理与行为在社会变迁中可能出现的变迁趋势的预测 表2 现代化过程中传统性与现代性共同心理与行为之可能变迁的方向内涵转变较多弱势存在或全然消失A3 工具性独有心理与行为强度减弱较快新渐进线颇低部分内涵转变强度增大较快强势存在B3工具性独有心理与行为内涵重新形成新渐进线颇高新渐进线趋中新渐进线趋中六类传统性心理与行为都可能与现代性心理与行为同时并存3 心理机制从人格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看是这一研究的目标之三拒变反应2因应反应4È»ºóÒÔ´ËÀ´Ö§³ÖËû´ÓÎÄ»¯Éú̬»¥¶¯ÂÛ¶ÔÓÚ¸öÈË´«Í³ÐÔºÍÏÖ´úÐÔÔÚÉç»á±äǨÖлá³öÏÖ±äǨÕâÒ»ÊÂʵµÄ½âÊÍÔÚÇø¸ôµÄ×÷ÓÃϸ³ÓèÆä²»Í¬µÄÐÔÖʺÍÔË×÷Âß¼-´Ó¶ø´ïµ½Ã¬¶ÜµÄÐÄÀíÌØÖÊͬʱ²¢´æ¶øÏà°²ÎÞʼ´1不同生活范畴的心理区隔化使其各自运作另一些方面则依然故我在现代化的适应过程中即1行为与功能的心理解离化3ÔÚ¾-¹ý½ÏΪÏêϸµÄ·ÖÎöÖ®ºó¿ÉÒÔÊÓΪºÍµÄ¹ý³Ì此处插入图六四受到跨文化心理学心理学的社会心理学文化人类学等诸多学科学者的关注选择的理论立场和研究策略不同如果将著名的社会学家我们可以发现三个比较鲜明的差异关注的是现代社会的一些社会因素教育水平社会流动工厂就业经历等对个人现代性所产生的影响可以看到它的一个理论预设工业化将导致个人现代性的形成不同程度的工业化可以导致不同程度的个人现代性个人现代性将影响不同社会文化中的人对异文化的开放态度英克尔斯更倾向于把个人现代性看作一组由工业化带来的生活方式和行为类型迈向现代和中看到英克尔斯并非不注重人格特质民族性格一书中探讨了国民性格的内在和外在的定义由此英克尔斯关注人格特质的角度仍然是社会学的社会心理学他始终将个人现代性放在社会现代化的背景之中而杨国枢等人的研究属于人格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或心理学的社会心理学的角度价值观念的主要心理成份杨国枢更倾向于把个人现代性看作一组影响个体朝向个人现代性发展和演变的人格潜质进一步说应对社会变迁的思考角度从这个基点看但是仍然承袭了心理学的社会心理学的学术传统着重比较不同文化社会中个人现代化的程度这一立场背后的理论预设必然是将个人现代性视为泛文化的其结论是其现代性是有强有弱的英克尔斯希望回答除了对六个发展中国家个人现代性的研究德国和美国在态度心理状态和民族性格方面的差异幸福感试图发现一个不同地域复杂的价值观系统发现和描画一幅现代国家人格结构差异程度的图画是大有可为的事情一个世界能否出现和心理-社会的视角1997Ãñ×åÓëÎÄ»¯±È½Ï1995杨国枢的研究采取了本土心理学这一取向的表述被修改为2000ÖØµãÔÚÓÚ´ÓÎÄ»¯Éú̬»¥¶¯ÂÛµÄÁ¢³¡³ö·¢¸öÈË´«Í³ÐÔ¸öÈËÏÖ´úÐÔ±àÖÆ²âÁ¿¹¤¾ßÒÔ¼°Ì½ÌÖÆäÐÄÀí»úÖÆËûµÄÑо¿±³ºóµÄÀíÂÛÔ¤ÉèÊÇ´«Í³ÐÔºÍÏÖ´úÐԵĸ÷Ö÷Òª³É·ÝÖ®¼ä¿ÉÄܳöÏÖÈ¡´ú½¥½üµÈ²»Í¬Àà±ðµÄ¹ØÏµÊ²Ã´ÊÇÏÖ´úµÄÈ˸ñÌØÖÊÔÚÏÖ´ú»¯¹ý³ÌÖÐǰÕßÊÇ·ñ¿ÉÒÔÌæ´úºóÕß3 选择的研究方法与测量技术不同由于学科角度英克尔斯和杨国枢选择的研究方法和测量技术也有所不同他编制的量表更多地带有态度问卷的意味英克尔斯关于发展中国家的研究样本是在六个国家中抽取的国家之间的群际比较不同的工业化水平是影响个人现代性改变的自变量他不仅将传统性和现代性作为两个独立的变量群通过主成份分析获得重要的传统性或现代性因素杨国枢的研究样本最初采用了台湾大学生和社会成人五经过30多年的不懈努力或者说这也提醒我们以一个批评的立场审视这些研究对个人现代性的研究中暗含着价值评价的成分焦虑杨国枢等人发现疏离感社会孤立感作为中介变量与个人传统性和个人现代性均有正相关宿命自保而与其它传统性成份的相关系数平均为.43独立自主与的相关高达.44这些结果均值得深入探讨1989¸öÈË´«Í³ÐÔÓëÖйúÈ˵ÄÉç»áÈ¡ÏòµÈ±¾ÍÁÉç»áÐÄÀíÖ®¼äÊÇÒ»ÖÖʲôÑùµÄ¹ØÏµÖìÈðÁá三而没有真正以本土的立场深入到传统如何受到现代因素的影响下作了某种程度的改变而成为现代这一问题杨中芳当我们想要进行中国大陆社会变迁中人的变迁研究并反省杨国枢等人的研究杨国枢等人后期的研究集中在个人现代性和个人传统性的心理成份从他们的研究发现中可以看到而不是简单的对应关系或此消彼长的关系即二者的关系为什么会是并存与宿命自保独立自顾例如男性优越两性平等安分守成男性优越平权开放与既并存又替代Óë³Ê¸ºÏà¹ØÍ¬Ê±Óë³ÊÕýÏà¹ØÉõÖÁÊÇÎÞ¹ØÓëÎå¸ö¸öÈË´«Í³ÐԳɷݵ±¸öÈËÏÖ´úÐԳɷÝÓë¸öÈË´«Í³ÐԳɷÝÖ®¼ä´æÔÚÕýÏà¹ØÊ±µ±Ö»ÓÐÁ½¸öÖ÷ÒªµÄ¸öÈËÏÖ´úÐԳɷݻòÏÖ´ú¼ÛÖµ¹ÛÓë¸öÈË´«Í³ÐԳɷÝÖ®¼ä´æÔÚ¸ºÏà¹ØÄѵÀ¿ÉÒÔËã×ö¶Ô´Ó´«Í³½«»á±ä³ÉÏÖ´úµÄÇ÷ÊÆµÄ×ã¹»Ö§³ÖÂðÑî¹úÊàʹÓÃÁ˽âÊÍÁË´«Í³ÓëÏÖ´ú³É·ÝµÄ²¢´æÐÄÀí½âÀ뻯µ«ÊÇÓÖÈçºÎ±íÏÖΪ´«Í³±»¼ÌÐø±£³ÖµÄµ±°üº¬×ŵÄÒâÒåʱТÒò´ËÀÖ¹Û½øÈ¡ÔÙÀýÈçËÞÃü×Ô±£²»¹âÓгÉÊÂÔÚÌìÖ®ÒåÕâÁ½ÕߵĺÍг¹²´¦ÊÇ·ñ˵Ã÷´«Í³³É·ÖÖаüº¬Óиü¼ÓÒ»°ãÐÔµÄÒòËØÄØÄÇôÖйú´«Í³ÎÄ»¯ÖмæÈݲ¢°ü˳Ӧ±ä»¯µÄÌØÐÔÓ¦¸Ã¿´×÷ÊÇ´«Í³»¹ÊÇÏÖ´úÄØÑîÖз¼ÔøÌáµ½µÄÓйصÄÑо¿1999从她的思路中即从传统成分本身具有的建构性如果从并存从区隔本土化则是第二步从社会学的社会心理学的立场来看深入探讨影响个人传统性和现代性的心理与行为发生改变的社会因素教育生活方式而这些在英克尔斯的研究中则成为解释个人传统性和现代性心理与行为的自变量心理机制在他的研究基础上例如年龄群体职业群体地域群体和心理群体的比较研究或一致根据我国社会转型这一事实值得从群际比较的角度丰富这一领域的研究生活方式婚姻质量等社会学研究领域的主观指标研究提供支持个人现代性与个人传统性都面临社会赞许性的影响价值观当一个并非持个人意见选择至上社会价值观与个人价值观出现分离因而创造出一种可以容许分离的文化价值观这三者之间对立缠绕是不可避免的使用西方的个人变迁或个人现代性的研究策略或研究进路自然也会险象环生从这些方面看研究面对全球化中国人如何解读变迁应对变迁不仅将是一个非常有可能进入中国人本土心理世界的路径也是我们社会心理学服务于社会发展和变迁的一个有价值的领域1989社会文化变迁的社会心理分析瞿海源编著巨流图书公司1965b现代心理学中有关中国国民性的研究3-19页1971c中国国民性与现代生活适应叶英堃现代生活与心理卫生台北1972d中国大学生的人生观李亦园1988中国人的性格台北李美枝杨国枢主编中央研究院民族学研究所杨国枢1972f中国大学生现代化程度与心理的关系李亦园1988中国人的性格台北黄光国中央研究院民族研究所集刊245-278杨国枢1974d中国的现代化有关个人现代性的研究37期杨瑞珠中央研究院民族学研究所集刊79-95杨国枢叶启政主编1984¾ÞÁ÷ͼÊ鹫˾杨国枢现代社会的心理适应台北1981中国人的性格与行为的形成及蜕变139-55 杨国枢1984大学生人生观的变迁章英华主编中央研究院民族学研究所杨国枢1987传统价值观后儒家假说的一项微观验证1-48杨国枢中国人的蜕变台北1988b中国人之孝道观念的分析杨国枢主编桂冠图书公司杨国枢中国人的蜕变台北叶光辉1988孝道的社会态度与行为中央研究院民族学研究所集刊65期杨国枢概念与衡鉴131-169杨国枢1989价值取向及其变迁以大学生的研究为例杨国枢主编桂冠图书公司杨国枢叶明华概念与测量杨国枢主编桂冠图书公司杨国枢1991孝道的心理学研究杨中芳编中国心传统篇台北193-260杨国枢社会互动的观点杨国枢主编桂冠图书公司杨国枢杨国枢主编桂冠图书公司1993b传统价值观与现代价值观能否同时并存1993中国人的价值观社会科学的观点台北1995中国人对现代化的反应现代化与中国文化天津1997a心理学研究的本土契合性及其相关问题杨国枢主编桂冠图书公司1997b三论本土契合性1997本土心理学研究台北197-237杨中芳余安邦主编理念及方法篇台北1999现代化试论现代化研究的本土化社会学研究57-72杨中芳远流出版公司余安邦1987社会取向成就动机与个我取向成就动机中央研究院民族学研究所集刊51-98朱瑞玲1993本土心理学研究台北89-119Yang, K. S. (1981b). Social orientation and individual modernity among Chinese students in Taiwan. Journal of Social Psycholgy, 113,159-170Yang, K. S. (1986a). Chinese personality and its change. In M. H. Bond (ed.), The Psychology of Chinese people. Hong Kong: Oxford University Press.Yang, K. S. (1996a). The psychological transformation of the Chinese people as a result of societal modernization. In H. S. R. Kao and D. Sinha (eds.), Asian Perspectives on Psychology.New Delhi: SageYang, K. S. (1996b). Theories and research in Chinese personality: An indigenous approach. In H.S. R. Kao and D. Sinha (eds.), Asian Perspectives on Psychology. New Delhi: Sage Yang, K. S. (1997).Indigenising westernised Chinese psychology. In M. H. Bond (ed.) Working at the interface of cultures: Eighteen lives in social science. London: RoutledgeYang, K. S. (1998). Chinese responses to modernization: A psychological analysis. Asian Journal of Social Psychology (1998)1:75-97Yang K. S. (2000). Monocultural and cross-cultural indigenous approaches: The royal road to the development of a balanced global psychology. Asian Journal Social Psychology, 3:241-264图一中国人性格与行为形成与蜕变模式杨国枢传统性心理与行为的现代化历程中传统性心理与行为之强度减弱趋势1993传统价值观念与现代价值观念能否同时并存杨国枢主编桂冠图书公司 现代性心理与行为示意图1993传统价值观念与现代价值观念能否同时并存杨国枢主编桂冠图书公司 心 传统 核心现代性心理与行为 理 与 行为的强 现代度核心传统性心理与行为图四现代化历程中相反之传统性与现代性心理及行为的对应变迁形态来源如图三旧观念解决同类问题或因应同类情况重复失败两个重要部分之关联的解组两个主要部分各自改变或更新变迁或更新后两个主要部分重新加强结合重组后之结构功能单元可有效用于问题解决或情况应因。

人的自由与现代性

人的自由与现代性
中的退 了出来 ,现 代化 也 就是 一个 去宗教 化 的过 程 。科学
齐美 尔也有 类 似观 点 ,他 在其 《 币哲 学》 一书 中谈 货 到 了货 币经济对 于 人 的生活 方式 的 双重影 响 ,其一是 货 币
经济促进 了个人 自由和个 体性 的发 展 ,其 二是 货 币经 济是 社会生活变 得 理性 化 、齐 平 化 、无 个 性 化。关 于 第 一 点 , 他认为 ,个体 自由是 随着经 济世 界 的 客观 化和去 人格 化而 提高 的 ,即货 币使 人与人 的关 系客 观化 ,这 是保证 个 人 自 由的前提 。“ 现代人特 别少地 依赖 于任何 一个单 独的 、确定 的人 ,或者说 在货 币经 济条 件下 ,现代 人物 无可 比拟 的 只 依赖于无名无 姓 的 、数量 众多 的第 三者 ,这 就为个 性 和 内
或日 “ 以共 同体为 基 础 的和 以共 同体 下 的 劳动 为 基础 的”
马克 思说过 :“ 我们越往 前追 溯历史 ,个人 , 而也是 从
[ 收稿 日期 ]2 o — 8 2 06 — 5
[ 作者简介]杨 慧 宇 ,南 京 大学社 会 学 系博 士研 究生 。 江 苏南京
96
200 108
维普资讯
天府 新论 20 年第6 06 期
“ 隶制 、农 奴制 等等”也变革 为市 民社会 中 “ 奴 作为世 界市
场之基础 的 自由劳动” 【 。 4 J
人的 自由与现代性
笛卡 尔的名 言 “ 思故 我在 ”高举 了人 类理 性 的 大旗 .那 我 个时代 确实是一个 弘扬 理性 的 时代 。宗 带来 了新 的 束缚 。
【 关键词]人 ; 自由;现代 性
[ 中图分类号]C 1. [ 921 文献标识码]A [ 文章编 号]1 4-63 ( 0 ) ㈣ 0 -03 2 6 O 0 - 0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人的现代性(一)
论文关键词:网络语境人的现代性新解
论文摘要:人们对现代性从不同的学科视角提出了不同的定义,但普遍认为现代性是一个动态过程.随现代化过程表现出明显的阶段性特征。

人的现代性是现代性的一个方面,无论从类还是从个体角度看也都是一个动态过程,不同阶段的人的现代性具有明显的阶段性特征。

当代人的现代性由于网络信息技术的应用呈现出以下特质:较高的信息素养;良好的网络个性心理;更强健的体魄:全球意识下的人本主义思想。

我国对人的现代化的研究起步较晚.成果不多。

据笔者从国家图书馆和中国人民大学所获得的信息来看:凡标题中有“人的现代化”字样的著作共有15本,发表的论文也不足一百篇。

就网络与人的现代化问题研究就更少,在标题中明显地将科学技术或网络技术与现代化挂钩的著作只有4本。

对于“何为现代性”这个问题的回答,学术界也尚未达成共识,也无法达成共识,因为现代性既可作为一个历史分期的概念,也可作为一个社会学概念。

还可以作为一个心理学的范畴。

尤其是“后现代”一词的提出.“现代”又与“后现代”总是纠缠在一起.由古今之争转变为“现代”与“后现代”之争。

本文试图对英格尔斯等及国内学者所提出的“人的现代性”做一个新解。

一、“现代性”的定义
作为一个历史分期的概念,经济学家认为“现代性”是指非西方社会落后国家实现工业化由传统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发展的过程,人均年收入达到l万元以上的结果。

利维给出的具有经典性质的定义就是这方面的代表.他认为:“一个或多或少现代化了的社会应该达到这样一个程度:他的成员能利用无生命的动力源泉并且(或者)利用工具来成倍地增加他们的努力所产生的效果。

”又如普林斯顿的经济学家威廉-刘易斯1954年在他的《劳动无限供给条件下的经济发展》一文中提出现代化的过程就是不断减少传统农业部门的重要性、建成一个发达的资本主义社会的过程。

罗斯托于1960年在他的《经济成长的阶段,非共产主义宣传》这一现代化理论经典文献中提出了经济成长五阶段论。

后来,他又在《政治与成长的阶段》中加上追求生活质量阶段。

政治学家认为:它是在西方资本主义崛起并占据世界中心以及形成世界性的国际资本体系的格局下,如何通过科技革命,实现充分民主,具有相当发达的国力,保障个人意愿的强有力的国家行政,充分的思想交流,不同的文化体制间的人们的合理的相互理解的过程。

美国的亨廷顿就认为:现代化是一个“包含了人类思想和行为各个领域变化的多方面进程。

”他在《从变化到变化》中列举了现代化进程的9个特征,也充分说明了政治现代性的特征。

作为一个社会学和心理学范畴,心理学家、社会学家、文化人类学家认为现代性是指一种心理态度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改变过程的表征。

例如帕森斯曾将社会演变分为原始、中间和现代三大阶段,认为西欧从17世纪开始朝着民主和工业化发展时.产生了现代化社会,现代化是一个从西方开始向世界扩展的普遍进程。

郑杭生提出:“社会现代化是指这样一种特殊的社会转型过程,即社会在日益分化的基础上进入一个能自我维持增长和自我创新以满足整个社会日益增长的需要的全面发展的过程。

”而哲学家以一种系统思维.从社会全面发展的视角来认识它,强调它是始于16和17世纪的科学革命所形成的知识、经济增长、政治发展和心理适应等方面的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过渡的全方位的和多方面急剧变动的过程。

回顾以上诸种概念,不难发现其共同之处,即它们都把“现代化”看作一个过程.现代性是现代化过程的结果和表征。

以上各家对“现代化”和“现代性”概念的认识使人认识到15世纪中叶以后世界历史的发展越来越多地显示出一种共性:无论一个国家的国体怎样,它们在历史发展的共时性方面都面临过或正面临着本质相同的一些基本问题,这些基本问题的产生都是由工业化过程引起的,可以说现代性的存在是历史的必然,是工业化以后产生的必然结果。

但我们是否就可以因此而断言现代性就是工业体系呢?答案是否定的。

前人已提出了现代化和现代性的一系列标准:布莱克的现代化社会的功能标准;亨廷顿的人的心理学社会经济政治标准:苏顿的传统与现代化社会比较标准;瓦尔马关于现代化人的标准等等。

由此笔者认为现代化是由一个国家生产力水平决定的,以快速发展本国生产力为目标并力求实现与其相适应的政治、经济、文化协调快速发展且其结构不断优化的过程,人的思想、道德和文化素质大幅度提高且得到自由平等发展的过程.并非一定要以工业化为标准。

正如英国著名的历史学家汤普森所说:“任何一个时代的人都有理由把他自己时代中具有时代特征的事物称为现代化的”。

所以现代性具有明显的时代与地域特征。

至于那些现代化以后的国家是否可用“后现代”等术语来作经验性的描述,笔者认为这重点应把握现代化尚是一个延续中的进程。

即使是那些已实现了现代化的国家也还有许多方面仍处于这一延续之中,也只能是相对现代。

因为在现代化的衡量标准方面.有许多方面它们并未完全符合要求:经济方面的标准是工业化,政治方面是民主化,社会生活形态方面是城市化,人们精神方面是世俗化,即从对神的顶礼膜拜到崇仰理性.社会的文明方面是知识化,它是现代化的关键。

社会组织结构方面是高度的功能专门化,社会成员的关系方面是纵横双向自由流动等等。

此外,这些指标的效用性还须考虑到国民的意识形态、对待传统问题、广义的地理环境。

总之,有关现代性标准正象英格尔斯所说:“如同封建制度一样,现代性也因地区情况、特定的文化、历史及被引入的时期不同而有所不同。

然而,即使有这些条件限制,也还有一种综合性的特征存在。

无论在整个国家或是某一层组织的表面上,都能很容易地把它们辨认出来,这种综合性即表明了现代性。

”由是观之,它是一个独具特色的综合发展过程。

它的特征具体表现在:崭新的时代性、鲜明的先进性、完美的整体性、历史的阶段性。

如果离开它的这些特征单纯以某一特征去衡量它,那将会犯简单化的错误。

二、“人的现代性”的涵义与特征
从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可以了解到,人是反映“个体”与“类”辨证统一的概念,作为类的人的概念是一个相对概念,既可以指全人类也可以指人类中的一部分社会群体。

马克思对此作过确切的阐述:“一个种的全部特性、种的类特性就在于生命活动的性质。

而人的类特性恰恰就是自由自觉的活动。

”悯所以讲“人的现代性”时既不能排斥整体也不能排斥个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