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语文上册古诗《枫桥夜泊》、《山行》
三年级上册的三首古诗

三年级上册的古诗及解析(人教版)1.山行杜牧〔唐代〕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翻译:深秋时节,沿着远处的石子铺成的倾斜小路上山,在那生出白云的地方居然还有几户人家。
停下马车是因为喜爱深秋枫林的晚景,经过深秋寒霜的枫叶,比二月的春花还要红。
重难点词语解释:山行:在山中行走。
远上:登上远处的。
寒山:深秋季节的山。
石径:石子铺成的小路。
斜:为倾斜的意思。
坐:因为。
霜叶:枫树的叶子经深秋寒霜之后变成了红色。
枫林晚:傍晚时的枫树林。
红于:比……更红,本文指霜叶红于二月花。
简析:《山行》是一首七言绝句。
此诗描绘秋日山行所见的景色,展现出一幅动人的山林秋色图,山路、人家、白云、红叶,构成和谐统一的画面,表现了作者的高怀逸兴和豪荡思致。
作者以情驭景,敏捷、准确地捕捉能体现自然美的形象,并把自己的情感融汇其中,使情感美与自然美水乳交融,情景共生。
2.赠刘景文苏轼〔宋代〕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翻译:荷花已经凋谢,那擎雨的荷叶也随之枯萎了;只有那开败了的菊花枝干还在傲寒斗霜。
一年中最好的光景你一定要记住,那就是橙子金黄、橘子青绿的秋末冬初的时节。
重难点词语解释:刘景文:刘季孙,字景文,工诗,时任两浙兵马都监,驻杭州。
苏轼视他为国士,曾上表推荐,并以诗歌唱酬往来。
荷尽:荷花枯萎,残败凋谢。
擎:举,向上托。
雨盖:旧称雨伞,诗中比喻荷叶舒展的样子。
菊残:菊花凋谢。
犹:仍然。
傲霜:不怕霜冻寒冷,坚强不屈。
君:原指古代君王,后泛指对男子的敬称,您。
须记:一定要记住。
最是:一作“正是”。
橙黄橘绿时:指橙子发黄、橘子将黄犹绿的时候,指农历秋末冬初。
简析:《赠刘景文》是一首七言绝句,为赠送友人的一首勉励诗。
此诗前半首说“荷尽菊残”仍能保持傲雪凌霜的气节,后半首通过“橙黄橘绿”来勉励朋友困难只是一时,要保持乐观向上的精神,切莫意志消沉。
此诗抒发作者的广阔胸襟和对同处窘境中友人的劝勉和支持,托物言志,意境高远。
三年级上下册语文古诗素材-古诗(含词语解析及诗意)-苏教版

三年级上册山行唐杜牧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山行》是诗人杜牧的一首描写和赞美深秋山林景色的七言绝句。
这首诗描绘的是秋之色,展现出一幅动人的山林秋色图,山路、人家、白云、红叶,构成一幅和谐统一的画面。
在这首诗中,杜牧以情驭景,敏捷、准确地捕捉足以体现自然美的形象,并把自己的情感融汇其中,使情感美与自然美水乳交融,情景互为一体。
全诗构思新颖,布局精巧,于萧瑟秋风中摄取绚丽秋色,与春光争胜,令人赏心悦目。
这首小诗不只是即兴咏景,而且进而咏物言志,是诗人内在精神世界的表露。
诗意:一条弯弯曲曲的小路蜿蜒伸向山顶,在白云飘浮的地方有几户人家。
停下来欣赏这枫林的景色,那火红的枫叶比江南二月的花还要红。
枫桥夜泊唐张继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枫桥夜泊》是唐朝安史之乱后,诗人张继途经寒山寺时,写下的一首羁旅诗。
在这首诗中,诗人精确而细腻地讲述了一个客船夜泊者对江南深秋夜景的观察和感受,勾画了月落乌啼、霜天寒夜、江枫渔火、孤舟客子等景象,有景有情有声有色。
此外,这首诗也将作者羁旅之思,家国之忧,以及身处乱世尚无归宿的顾虑充分地表现出来,是写愁的代表作。
诗意:月亮已落下乌鸦啼叫寒气满天,对着江边枫树和渔火忧愁而眠。
姑苏城外那寂寞清静寒山古寺,半夜里敲钟的声音传到了客船。
竹石清郑燮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竹石》是清代著名画家、书法家郑燮的七言绝句。
郑燮,又名郑板桥字克柔,号板桥,又号理庵,江苏兴化人,生于1693年,卒于1765年,康熙秀才、雍正举人、乾隆进士。
客居扬州,以卖画为生。
为“扬州八怪”之一,其诗、书、画世称“三绝”,擅画兰竹。
这首诗着力表现了竹子那顽强而又执着的品质,是赞美了岩竹的题画诗,是一首咏物诗。
注释:①竹石:扎根在石缝中的竹子。
诗人是著名画家郑燮,他画的竹子特别有名,这是他题写在竹石画上的一首诗。
三年级语文《山行、枫桥夜泊》教学反思范文

本篇文章将从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教学方法和教学反思等方面对小学三年级语文课程中的《山行》和《枫桥夜泊》进行反思和讨论,以期为教学实践提供一些有益的启示。
一、教学目标《山行》和《枫桥夜泊》是中国古代诗歌中的经典之作,它们在语言和文学方面都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因此,小学三年级语文教学中采用这两篇诗歌作为教材,其目的主要是通过阅读、背诵和分析等方式加深学生对古诗文的理解和感受,使他们能够更好地领会和欣赏古典文学之美,同时还能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化素养。
教学目标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通过对《山行》和《枫桥夜泊》的学习,让学生体会古典文学的优美和深沉,感受到文学艺术的独特魅力。
2、帮助学生掌握古诗文的基本语言特点,如韵律、格律、修辞等,提高语言表达技能。
3、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和感受来解读古诗文,并从中得到启示和经验,提高文学素养。
4、通过分析古诗文中的意象、情感、主题等内容,帮助学生了解中国文化和历史,提高文化素养。
二、教学过程1、介绍课文教师应该先简要介绍《山行》和《枫桥夜泊》的作者、时代背景、创作背景以及诗歌的主题和情感等,使学生在学习中更好地了解和感受这两篇古诗文的历史和文化背景。
2、朗读课文朗读是学习古诗文的基本环节,教师可以先自己读一遍诗文,然后让学生跟读,可分小组或全班齐读,重点在于读准每个字音、字调和韵脚,并通过感性体验来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3、分析课文分析课文是掌握古诗文基本语言特点的关键,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分析诗文的韵律、格律、押韵、对仗、比喻和排比等修辞手法,以增强对古诗文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例如,《山行》中多处采用了排比、对仗等修辞手法,如“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园林疏影横斜,水面清圆,稍觉浅深皆难画”等,逐一分析可以有助于学生掌握这些基本语言特点。
4、背诵课文背诵是巩固古诗文知识和提高口语表达能力的有效手段,教师可以让学生课前背诵课文,课上再学习和复习,以达到显著的效果。
三年级上册古诗必备

三年级上册古诗必备1.《枫桥夜泊》 -唐·张继o内容:“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o简介:此诗描绘了诗人在秋夜泊舟于枫桥时的所见所闻,抒发了旅途寂寞的心情。
2.《山行》 -唐·杜牧o内容:“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o简介:这首诗描绘了秋日山行所见的景色,展现出一幅动人的山林秋色图。
3.《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唐·王维o内容:“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o简介:此诗写出了游子的思乡怀亲之情,在异乡重阳佳节思念家乡的亲人。
4.《夜书所见》 -宋·叶绍翁o内容:“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o简介:此诗以景衬情,动静结合,以梧叶声和风声衬出秋夜的寂静,还运用了对比手法,以儿童挑促织的乐景反衬自己客居他乡的悲情。
5.《望天门山》(虽未直接列出,但常作为三年级必背古诗)-唐·李白o内容:“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o简介:此诗描写了诗人舟行江中顺流而下远望天门山的情景,表达了诗人初出巴蜀时乐观豪迈的感情。
6.《饮湖上初晴后雨》(同样推荐,虽未直接列出)-宋·苏轼o内容:“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o简介:此诗通过描写西湖晴雨时分的不同美景,展现了西湖的魅力和神韵。
7.《绝句》(宋·释志南)或《绝句二首》(唐·杜甫,具体根据教材版本)o以宋·释志南为例:“古木阴中系短篷,杖藜扶我过桥东。
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o简介:此诗描绘了诗人在春日微雨中的所见所感,表现了春天的美好和生机。
8.《梅花》 -宋·王安石o内容:“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统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17《古诗三首》教案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古诗三首》,使学生了解古诗的韵律、意境和情感,掌握古诗的朗读技巧,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讲解、示范、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理解古诗的意境,感受古诗的美,培养学生对古诗的欣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学习古诗,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情感,激发学生对古诗的兴趣,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二、教学内容1. 课文:统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17课《古诗三首》。
2. 诗歌:《山行》、《江上渔者》、《枫桥夜泊》。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古诗的意境,掌握古诗的朗读技巧,培养学生的欣赏能力。
2.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理解古诗的意境,如何培养学生的欣赏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古诗朗读音频、PPT课件。
2. 学具:课本、笔记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古诗朗读音频,引导学生感受古诗的韵律美,激发学生对古诗的兴趣。
2. 讲解:讲解古诗的背景、作者、意境,帮助学生理解古诗的内容。
3. 示范:教师示范朗读古诗,指导学生掌握朗读技巧。
4. 讨论: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古诗的理解和感受。
5. 实践:学生自主朗读古诗,体验古诗的美。
6. 总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古诗的意境和朗读技巧。
7. 作业布置:布置作业,要求学生课后背诵古诗,并写一篇关于古诗的感悟。
六、板书设计1. 《古诗三首》教学2. 内容:山行、江上渔者、枫桥夜泊3. 重点:意境、朗读技巧、欣赏能力4. 难点:理解意境、培养欣赏能力七、作业设计1. 背诵《古诗三首》。
2. 写一篇关于《古诗三首》的感悟,字数不限。
八、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示范、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理解古诗的意境,感受古诗的美。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和欣赏能力,激发学生对古诗的兴趣。
但在教学过程中,发现部分学生对古诗的理解仍有所欠缺,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引导和讲解,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
统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17古诗三首(2课时)(教案)

教案:统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17 古诗三首(2课时)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并背诵古诗,理解古诗的基本内容,感受古诗的韵律美。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学习古诗,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培养学生对美的感知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学习古诗,使学生领略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激发学生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二、教学内容1. 古诗《山行》、《枫桥夜泊》、《渔歌子》三首诗的学习。
2. 古诗的基本知识,如作者、背景、意境等。
3. 古诗的朗读与背诵。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并背诵古诗,理解古诗的基本内容。
2. 教学难点:学生对古诗的意境的理解,以及如何激发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用于播放古诗的朗读音频和展示古诗的背景图片。
2. 学具:古诗教材,笔记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古诗的朗读音频,让学生初步感受古诗的韵律美,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新课导入:介绍古诗的基本知识,如作者、背景、意境等,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古诗。
3. 朗读与背诵:教师带领学生朗读古诗,指导学生正确的朗读节奏和语调,然后让学生自行朗读和背诵。
4. 理解与感悟:教师引导学生理解古诗的基本内容,帮助学生感受古诗的意境,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悟。
5. 小结: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小结,强调古诗的学习方法和技巧。
六、板书设计1. 古诗的标题和作者。
2. 古诗的基本内容。
3. 古诗的意境和韵律美。
七、作业设计1. 家庭作业:学生回家后,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古诗,进行朗读和背诵,并写下自己的感悟。
2. 课堂作业:学生在课堂上,根据教师的指导,进行古诗的朗读和背诵。
八、课后反思1. 教师对教学过程进行反思,总结教学效果,找出不足之处,为今后的教学提供借鉴。
2. 学生对学习过程进行反思,总结自己的学习收获,找出自己的不足之处,为今后的学习提供借鉴。
2024秋三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17古诗三首教案新人教版

1.软硬件资源:多媒体投影仪、教学黑板、教学卡片、学生作业本、文具等。
2.课程平台: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材、教学PPT、相关古诗音频和视频材料等。
3.信息化资源:古诗文本、图片、音频和视频素材库等流程
(一)课前准备(预计用时:5分钟)
3.学生可能遇到的困难和挑战:在学习本节课的三首古诗时,学生可能会遇到一些生僻字和难理解的词语,这需要教师在课堂上进行解释和引导。此外,学生可能对诗中的意象和情感理解不够深入,需要通过教师的讲解和学生的讨论来加深理解。同时,如何引导学生将古诗中的意境和情感与自己的生活经验相联系,形成自己的审美体验,也是一个挑战。
2024秋三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17古诗三首教案新人教版
授课内容
授课时数
授课班级
授课人数
授课地点
授课时间
教学内容
本节课为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的第17课《古诗三首》。本章节内容主要包括三首古诗《山行》、《枫桥夜泊》和《长相思》的学习。这三首诗分别描绘了秋天的山景、夜晚的江边景象以及离别的思念之情。通过学习这三首古诗,学生能够理解诗中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并能够熟练朗读和背诵。同时,本节课还会引导学生学习古诗的写作手法,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创造力。
2.鼓励学生进行课后自主学习和探究:
要求学生课后自主阅读《中国古代诗歌鉴赏》中的一首诗歌,并撰写阅读心得,培养学生的独立阅读和思考能力。
鼓励学生研究自己喜欢的古代诗人,了解其生平和创作,以小组形式进行分享,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引导学生关注古代诗歌在现代生活中的应用,如歌词、电影电视剧引用等,思考古代诗歌对现代社会的启示,培养学生的现代意识和创新思维。
-霜叶红于二月花
《枫桥夜泊》:
2023最新-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第4课《古诗三首》课文原文及教案优秀4篇

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第4课《古诗三首》课文原文及教案优秀4篇这首诗描绘的是秋之色,展现出一幅动人的山林秋色图。
诗里写了山路、人家、白云、红叶,构成一幅和谐统一的画面。
下面是整理的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第4课《古诗三首》课文原文及教案优秀4篇,希望大家可以喜欢并分享出去。
杜牧《山行》诗歌鉴赏篇一江苏省宜兴市万石实验小学张建峰邮编214212教材简析:《山行》是一首七言绝句,诗中通过对寒山、石径、白云、枫林的描写,勾画出了一幅绚烂的山林秋色图。
教学的过程中,我在识字的基础上,重[]点让学生理解诗句,从中体会到诗人那不同一般的情感,让学生感受秋日山林的勃勃生机,感受到这是一首秋的赞歌。
目标预设: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三个生字“径”“枫”“霜”,能说出诗句中“坐”、“于”的意思。
3体会诗中所描写的秋色以及诗人对秋天、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
重点、难点:体会诗中美的意境,获得审美的愉悦。
教学过程:一、学习生字、了解秋天。
1用换部首的方法学习生字。
经()枫()雪()径()疯()霜()指导学生观察上面一行与下面一行字有什么异同,然后再教学书写方法,最后指导学生读音上的区别。
2小朋友们,你们知道现在是什么季节吗?(板书:秋天)3对啊!“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这“橙黄橘绿时” 指的就是绚烂的秋天。
4你觉得秋天什么最美?(学生讨论,教师适时加以引导,可以描述,可是吟诗,也可以歌唱)二、设计情境,导入古诗。
1在这绚丽的秋天,正是登山的好季节,我们不妨跟着作者一起到山中去行走一下,感受秋天的美吧!(板书课题:山行)2出示古诗,学生自由读。
3初步说说,读了这首诗,你发现秋天的山上怎么样?或问秋天的山上都有些什么?三、品读古诗、感悟秋天。
(一)远上寒山石径斜1师:深秋时节,当我们沿着弯弯曲曲的山路向山上爬行,此时你看到满山枯黄的树枝杂草,你会有一种什么感觉?生:一种荒凉的感觉。
生:看到树木枯黄了,光秃秃的山,让人感觉冷嗖嗖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山行 [唐]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 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 霜叶/红于/二月花。
字牧之,号樊川居士, 唐代诗人。人称“小杜” ,以别于杜甫。与李商隐 并称“小李杜”。 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 墅,故后世称“杜樊川” ,著有《樊川文集》。
你知道吗:
山行:在山里走。 寒山:深秋时节的山。
张继
字懿孙,今湖北襄 阳人。唐代诗人,敢于 正视时代的苦难,关心 人民生活。
诗人张继途经此处, 写了千古名篇《枫桥夜 泊》。寒山寺因此名扬 天下,成为著名的游览 胜地。
位于今苏州市西枫桥镇。
枫桥
你知道吗:
泊:把船停靠在岸边。 渔火:渔船上的灯火。 江枫:寒山寺旁边的两座桥“江村桥”和“枫桥”的名称。
姑苏:苏州的别称,因城西南有姑苏山而得名。。
径:小路。
斜:曲折。 坐:因为、由于。
于:比。
想一想:
《山行》写的是诗人杜牧在( 山间)所看到的 (深秋 )时节的枫林景色,描绘了一幅由 ( 寒山、石径、白云、人家、枫林、霜叶)构成 的秋色图,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美景的( 喜爱 ) 之情。
பைடு நூலகம்
枫桥夜泊 [唐]张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 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 夜半钟声/到客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