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交际中的中西方文化差异

合集下载

跨文化交际中西文化差异

跨文化交际中西文化差异
域,不会延伸到彼此生活、工作的其他领域 中。
三、友谊是一种权利、一种乐趣
在很多老外看来,朋友意味着彼此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交流思想、兴趣和爱好;对双方而言,
友谊是一种权利、一种乐趣,而绝不是
义务和责任。
中外友谊各自的优缺点
华人朋友,更关心和在意对方、处 处为对方着想、无微不至,甚至为 朋友两肋插刀;而很多老外对待朋 友的态度是:君子之交淡如水。
一、中外友谊的换算公式
华人
铁哥们儿、铁姐们儿 好朋友 朋友
北美老外
一般没有 铁哥们儿、铁姐们儿
好朋友
认识的人、经常一起 说上几句话的人
朋友
二、华人朋友的直言不讳
华人朋友之间更直言不讳,朋友之 间更能听到有关个人生活方面的真 话。
老外朋友在生活中赞美有余,而建 议和批评不足。
三、华人朋友的情深意长
留面子VS直言不讳
案例:“没问题”等于“拒绝”
一、中西方面子的比较
中西方的人士都好面子,但是程度和表现方 式却截然不同。
﹡无论是作为华人还是老外,如果你伤了一 个老外的面子,多半只是这个老外怨恨你而 已;但是如果你伤害了一个华人的面子,有 可能导致一个群体怨恨你、你可能会激怒了 一大群认识和不认识、相关和不相关的人们。
¤你去哪儿了,为什么才来? ¤你好像感冒了!多喝水、多穿衣服。 ¤刚才你在给谁打电话? ¤你吃的东西没有营养,别吃了! ¤为什么坐地铁,乘出租车多方便。 ¤你的衣服颜色太艳了! ¤吃点儿吧,对身体有好处! ¤你该减肥了! ¤你太胖/瘦了! ¤你的发型不好看。 ¤天太冷了,多穿衣服。 ¤你显得很疲倦。
写推荐信
学到的工作经验、取得的业绩、
工作中建立的声誉和口碑,是任何雇 主也永远夺不走的,这些才是你我可 以永久依赖的财富。

跨文化交际中的中西文化差异——以霍夫斯泰德文化维度理论为视角

跨文化交际中的中西文化差异——以霍夫斯泰德文化维度理论为视角

跨文化交际中的中西文化差异——以霍夫斯泰德文化维度理论为视角近年来,全球化的进程推动了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融合。

在跨文化交际中,了解和尊重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尤为关键。

霍夫斯泰德文化维度理论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有益的视角,帮助我们理解中西文化之间的差异和相似之处。

首先,霍夫斯泰德的文化维度理论认为,不同文化在权力距离、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男女角色的分工、不确定性规避和长期短期导向等方面存在着差异。

在权力距离方面,西方文化通常倾向于较小的权力距离,比如欧美国家,而中国等东方文化则更倾向于较大的权力距离。

这意味着西方文化更加注重平等和个人权利,而东方文化则更加尊重长幼有序和权威。

其次,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是另一个重要的文化差异维度。

西方文化普遍倾向于个人主义,强调个体的独立性和个人权利。

相反,东方文化倾向于集体主义,注重团队合作和社区意识。

这种差异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都能体现出来。

比如,西方人更加注重个人的自我实现和个人空间,而东方人更注重与他人的关系和社会团体的稳定。

男女角色的分工也是文化差异的重要方面。

在西方社会,男女平等的观念很普遍,男女在就业、家庭和社会地位等方面享有相对的平等。

而在东方文化中,男女角色的分工往往更加传统和明确,男性主导社会和家庭的决策,女性则承担起照顾家庭和子女的责任。

不确定性规避是另一个与文化相关的差异。

西方文化通常更加接受不确定性,并乐于接受新鲜事物和风险。

相比之下,东方文化更加注重稳定和安全,并倾向于避免不确定和风险。

最后,长期短期导向是文化差异的另一个维度。

长期导向的文化更加注重未来、节制和远见,而短期导向的文化则更注重当下和即时满足。

中国文化倾向于长期导向,注重家族和社会的延续;而西方文化通常倾向于短期导向,追求即时的成功和满足。

这些在霍夫斯泰德文化维度理论中提到的差异只是一部分,且并不是所有文化都与这些差异完全吻合,但它们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和相似之处,并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进行跨文化交际。

跨文化交际中西方文化差异

跨文化交际中西方文化差异
中西方文化差异
地理空间的距离阻碍了中西方文化的交流 和传播,但客观上也为中西方文化独立发展提 供了便利条件,因此便产生了文化差异。
中国延续了几千年孔、孟等古代哲学家的 思想精华及伦理道德观念,而西方人则将黑格 尔、康德等现代哲学家的思想发扬光大。这种 传统文化的差异,直接影响了中西方人民的世 界观、价值观和生活观。
❖ 团团圆圆
聚会
❖ 热热闹闹
在餐厅
❖ 西方:看
旅游
中国:纪录
排队
❖ “仓廪实而知礼节”,同时也折射出资源的丰裕状况。
人际关系
❖ “多个朋友多条路”,也反映法律制度的健全与否。
时间观念
❖ 西方:时间观念强
中国:相对较弱
意见
❖ 多思、慎言、慎行。Fra bibliotek末的街景❖ 精神文化生活丰富与否。
❖ “父母官”
领导
❖ 西方:个性张扬
自我
中国:谦虚、含蓄
❖ 经济发展的水平和发展的层次不同。
处理问题
❖ “不撞南墙不回头” , “不可直中取,只可曲中 求”。
❖ 西方:率直
对待愤怒
中国:隐忍
生活方式
❖ 很早实现工业化,注重自我价值实现,人格独立。 ❖ 农业大国,群居意识强,注重集体力量。
对待孩子
❖ 于丹说“距离和独立是对人格的尊重,这种尊重 即使在最亲近的人中间,也应保有。”
想象中的对方
❖ 清朝的装束,喝的是茶水,吃的是大米饭; ❖ “卓别林”,吃的是火腿,喝的是啤酒。
❖ 边际效用递减。
时尚
三餐
❖ 西方:喜欢吃冷餐
中国:喜欢吃热餐
胃疼时的饮品
❖ 西方:可乐
中国:热茶水
❖ 西方:白天

跨文化交际中中西方社会文化差异的表现

跨文化交际中中西方社会文化差异的表现

跨文化交际中中西方社会文化差异的表现跨文化交际是指在不同文化背景下进行的交流和互动,其中必然存在着中西方社会文化差异。

这些差异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表现出来。

一、交际方式的差异中西方社会在交际方式上存在很大的差异。

中西方国家在交际中有很多不同的方法和习惯用语。

中西方社会文化对待礼仪和礼貌的态度也不同。

在西方国家,人们非常注重个人主义、自由、平等等价值观,往往更直接地表达自己的看法,追求实用和效率。

而在中国,尤其是在社交场合,讲究礼貌和尊重,注重面子和礼节,往往需要用隐喻和象征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意思,避免直接否定或伤害他人。

二、时间观念的差异时间观念对于每个人来说非常重要,但中西方社会对时间的理解和应用方式有着很大的差异。

在西方文化中,时间被认为是有限的资源,非常珍贵,需要高效利用。

人们往往比较看重时间的准确度和限制性,遵守时间的约定很重要。

而在中国,时间被认为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更强调人际关系和人情味,时间的延伸和弹性是非常重要的。

人们不那么强调准时和晚到的问题,而是注重情感沟通和信任的建立。

中西方社会的环境观念也存在很大差异。

在西方,人们注重环保和可持续发展,相对绿色环保的意识比较高。

而在中国,由于国内社会和经济的快速发展,环境污染问题比较严重,尤其在人口密集的城市地区。

但在中国社会,文化中的祖国观念、思想、观念和伦理观能够强化人们对环境质量的关注,也提高了人们的环保意识。

四、音乐节奏的差异语言和音乐在文化中都是重要的一部分,也是中西方文化差异的体现之一。

在西方音乐中,通常采用多重节奏和复杂节奏来传达不同的情感、情绪和主题。

而在中国传统音乐中,常常运用简单的旋律和节奏来表达抒情和纯净的情感,强调音乐的自然和平和性。

跨文化交际中西方文化差异课件

跨文化交际中西方文化差异课件

语境:高语境与低语境文化
高语境文化:中国文化属于高语境文化, 即沟通中大量信息是通过非言语手段( 如表情、动作、背景等)传递的。在这 种文化中,人们更注重察言观色,理解
对方的言外之意。
低语境文化:西方文化属于低语境文化, 了解这些文化差异对于跨文化交际至关 即沟通中更注重言语本身的信息传递。 重要,有助于避免因文化差异造成的误 在这种文化中,人们更倾向于直接表达 解和冲突,促进更有效的沟通和合作。 观点,不过多依赖非言语手段。
在中东和拉丁美洲的一些国家,人们更可 能采用“弹性时间”,即计划和安排常常 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和人际关系进行调整。
空间观念:私密性与开放性
私密性空间观念 • 例子
开放性空间观念 • 例子
重视个人隐私和独立。在西方文化中,人们往往尊重个人的隐 私权和空间需求。
美国的办公室和住宅通常设置有独立的办公室或工作空间,以 及独立的卧室和洗手间,强调个人的隐私和独立性。
• 全球性问题:气候变化、 国际政治等全球性问题需 要各国合作,对跨文化交 际提出更高要求。
个人行动计划:如何提升跨文化交际能力
学习与积累
不断学习新知识,积累跨文化 交际经验,提高自身文化素养。
反思与总结
定期反思跨文化交际过程中的 得失,总结经验教训,不断完 善自己的交际技巧。
实践与交流
积极参与跨文化交际实践,如 参加国际会议、文化交流活动 等,提高实战能力。
重要性
随着全球化的加速,跨文化交际已成为日常生活和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跨文 化交际中,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常常会遇到文化差异带来的困扰和误解,因此了解 文化差异对于促进有效交流和避免冲突具有重要意义。
为什么要了解中西方文化差异
避免文化误解

跨文化交际背景下中西方文化差异的比较研究

跨文化交际背景下中西方文化差异的比较研究

跨文化交际背景下中西方文化差异的比较研究[摘要]在世界多元文化共存、相互交流日益频繁的形势下,人们对跨文化交际中不同文化间差异的认识有了更高的要求。

在跨文化交际背景下中西方文化上的差异主要是由于价值观念、思维方式、风俗习惯、交际习俗等方面的不同而产生的。

运用文化对比的目的就是发掘出文化差异和文化冲突的根源,以求总结出规律性的特点并预见到在交际之中可能出现的文化冲突。

对于不同的文化,我们首先应该承认差异存在的合理性,消除“文化本位主义”思想并遵循“相互尊重、平等相待、求同存异”的原则。

其次,在跨文化交际中移情也是解决文化冲突,增进理解和了解的重要能力。

此外,教师也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跨文化理念和跨文化交际能力,提高学生对文化的敏感性和适应能力,实现语言学习的最终目的。

[关键词]差异;文化对比;求同存异;移情;跨文化理念在世界多元文化共存、相互交流日益频繁的形势下,人们对跨文化交际中不同文化间差异的认识有了更高的要求。

在一些跨文化交际活动中,为了避免人们因对文化背景差异的不了解而造成的彼此交际上的误会与冲突,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对学生进行中西方文化差异的基本教育,提出解决文化交际冲突的一些重要原则和文化规约就显得尤为必要了。

笔者认为在跨文化交际背景下中西方文化上的差异主要是由于价值观念、思维方式、风俗习惯、交际习俗等方面的不同而产生的。

一、因价值观念产生的文化差异作为一种社会意识,价值观念是文化中最深层的部分,是跨文化交际的核心。

它决定着个人、群体或社会的生存形态、行为方式和交往准则。

“不理解价值观方面的差异就不能真正理解跨文化交际”根据美国文化学者克拉克鸿的理论,人们的价值观主要体现在人的本性问题,人与自然的关系,人对时间的观念,人对活动的看法,以及人与集体的关系五方面。

中西方人论的根本差异表现为中国文化坚信人性是善的,而西方文化则抱持人性恶的基本信念。

在大众文化层面,作为民间通俗文化第一文本的《三字经》的首句教训就是“人之初,性本善”。

跨文化交际视域中的中西文化差异

跨文化交际视域中的中西文化差异
– 在中西文化中“以一贯之”
中华文化: “天人合一”
建立在群体社会结构基础之上的“天人合一” 强调
– 人与自然的统一,道德理性与自然理性的一致
“天人合一”理念的体现:和谐
– 与人的和谐: 尊老爱幼、亲仁善邻、安分守己、谦虚谨慎
– 与自然的和谐:建筑追求人与自然浑然无痕的境界与意趣
• 风水学、园林艺术
– 服饰、饮食、建筑、戏曲等
中层文化:社会关系/制度
– 礼仪习俗、行为方式等
深层文化:精神/观念文化
– 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社会心理等
2、如何理解跨文化交流
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之间的交流与沟通
– 正式的、直接的
• 国际交流、商贸谈判、社会交往
– 非正式的、间接的
• 阅读外国小说、欣赏他国艺术、观看外国电影、 电视节目、国外观光等
– 在积淀中形成,发展变化缓慢、文化内核不 变
继承性
– 在社会发展中发展,源远流长
文化的分类
从文化对语言 运用的影响看
交际文化
蕴含在语言系统中 反映一个民族的价 值观念、社会习俗 、心理状态、思维 方式等的文化因素
知识文化
不直接影响准确传 递信息的文化背景 知识,如政治、历 史、伦理、宗教等 方面的文化因素
– 穿小鞋、对台戏、狗皮膏药等 – A lucky dog , to be top dog
字义上 (两语言:重合、空缺、半空缺、冲突词汇)
– 中文
• 一音多义字多,容易宽泛、笼统,易造成表义模 糊现象
– 英语
• 表义准确度高
7、 交际风格差异
中国人
– 重礼仪、言语含蓄委 婉,方式谦虚和蔼, 常用谦词 (e.g.,开场白)
从文化自身看

浅谈中西方文化差异对跨文化交际的影响

浅谈中西方文化差异对跨文化交际的影响

浅谈中西方文化差异对跨文化交际的影响跨文化交际是人类社会不可避免的一部分,它涉及到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互动。

中西方文化差异广泛存在于语言、价值观和行为模式等方面,对跨文化交际有着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语言差异、价值观差异和行为模式差异三个方面讨论中西方文化差异对跨文化交际的影响。

首先,语言差异是中西方文化差异之一、语言反映了文化的价值观、思维方式和沟通习惯。

中西方的语言差异在语音、文法和词汇等方面表现得尤为明显。

中文是一种象形文字,强调对上下文的依赖,而英语则是一种拼音文字,强调语义和逻辑的准确性。

这种差异导致了在跨文化交际中的误解和困惑。

比如,在商务会谈中,中方谈判者可能更倾向于使用隐蔽、间接的语言表达方式,而西方谈判者习惯于直接、明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因此,在跨文化交际中,语言差异需要双方的理解和适应,才能有效地进行沟通。

其次,价值观差异是中西方文化差异的重要方面。

中西方文化在价值观念上存在着显著的差异。

中方注重团队合作、家庭感情和社会秩序,西方更加重视个人自由、竞争和个人权利。

这种差异在跨文化交际中经常导致误解和冲突。

例如,在商务谈判中,西方方面可能会强调个人利益和竞争,而中方方面更注重合作和共赢。

这种价值观差异可能导致双方在商务谈判中的理解不一致和合作的困难。

因此,了解并尊重不同文化的价值观,是实现有效跨文化交流的关键。

最后,行为模式差异是中西方文化差异对跨文化交际的另一个显著影响。

中西方在行为习惯、礼仪规范和交际方式上存在差异。

例如,在社交场合,中方可能更注重面子和社交禁忌,而西方则更注重个人自由和表达。

这些差异可能导致在交流中的误解和冲突。

此外,中方可能更注重非语言交流,比如面部表情、身体语言和姿态,而西方则更注重语言表达。

这种行为模式差异需要双方的互相理解和适应,才能促进有效的跨文化交流。

总结起来,中西方文化差异对跨文化交际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语言差异、价值观差异和行为模式差异是中西方文化差异的主要方面,它们在跨文化交际中经常导致误解、冲突和困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跨文化交际中的中西方文化差异摘要: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随着跨文化交际这门新兴学科的迅速发展,人们越发注重文化交际的有效性,然而文化差异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中西方文化间的跨文化交际效果,不同国家间的频繁的交际往来更进一步加深了对跨文化的研究。

本文通过对中西方文化在表现形式、价值观差异、风俗差异、思维方式以及生活习性的差异方面等。

通过对比分析中西方文化差异,可以提高我们在不同国家间的跨文化交际。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中西方,文化差异一、引言跨文化交际的重要性:跨文化交际涉及交际和文化两个概念。

从一定意义上说交际即文化在交际过程中文化得以形成。

而文化是一个包罗万象的概念,概括地讲,文化即是人们所思、所言、所为、所觉的总和。

跨文化交际即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信息发出者和信息接受者)之间的交际‟不同的民族创造了自己特有的文化,也被自己的文化所塑造”。

所以,对于来自不同文化本经的人们走到一起,交际必然会出现故障,及时有效的克服这些交际障碍是跨文化交际取得成功的关键。

这对促进国际间的文化、政治、经济交流有着及其重要的意义。

二、表现形式上的跨文化交际中西方文化差异在不同的民族,国家,地域间的表现形式可以通过在商务中的文化差异、在饮食上面的文化差异、在婚礼上的文化差异。

1) 商务中的文化差异:表现形式从对于管理和管理人员的态度时,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由于自身文化的特定内涵和界定,具有不同的价值观和行为规则。

不同文化背景的企业对于企业管理和管理人员的态度也是不尽相同的。

例如在美国和德国,商务管理的价值观就不同。

在美国,企业看中成就和成功,崇尚勤奋、实用主义、乐观主义、清教主义、工作中人际关系的淡薄、机会均等以及对于竞争和个人主义的接受。

而德国人的管理观念则不是很强,这源于他们历史上就看重专业技能和能力。

在他们看来技能高超的德国工人根本无需管理人员激励他们。

而在中国,商务价值观则与二者更为不同,中国企业重血族关系、人际关系、尊重长辈及阶层关系。

这样的价值观必然使管理模式具有显着的集体主义特点。

2)饮食中的文化差异中西饮食文化最大的差异是关注的重点不同,即“营养”和“美味”两者孰轻孰重的问题。

在西方国家,饮食大多仅仅作为一种生存的必要手段和交际方式。

西方饮食是一种理性观念,不论食物的色、香、味、形如何,营养一定要得到保证。

即便口味千篇一律,甚至比起中国的美味佳肴来,简直单调得如同嚼蜡,但理智告诉他们:一定要吃下去,因为有营养。

换句话说,西方人特别讲求和关心的是食物的营养成分是否搭配合宜,以及这些营养成分能否被充分吸收,有无其他副作用。

而菜肴的色、香、味,则是次一等的要求。

即使是在饮食文化与我们比较相似的法国,涉及营养问题,双方便拉开了距离。

在中国,民间有句俗话:“民以食为天,食以味为先”,味道是烹调的最高准则。

虽然人们在赞誉美食时,总爱说“色香味俱佳”,那是根据我们感受色香味的感觉器官“眼、鼻、口”的上下排列顺序。

但人们内心对于“色、香、味”,从来都是“味”字当先的。

中国人通常重视味道,不太想到营养,这也反映在日常言谈之中,如家庭宴客,主菜端上台面时,主人常自谦地说:“菜烧得不好,不一定合您的口味,就凑合着吃吧。

他绝不会说:“菜的营养价值不高,热量不够。

”在中国人的眼里,“吃”远不是为了饱,也不是为了营养,有时吃饱了,还要吃,这是因为受不了“美味”的诱惑而尽情进行味觉享受。

3)婚礼中的文化差异中方和西方婚礼最本质的区别就是氛围不同,中式婚礼要求有热闹的气氛,人气越旺越好,因为在中国人眼里结婚是件高兴的事,一定要热热闹闹,一般选在交通方便,空间宽裕,人气旺的庭院或酒店;而西方式婚礼突出庄重和圣洁,婚礼通常都是在教堂或是其他较为万竞得地方举行,给人一种有条不紊的感觉,但是也难免显得冷冷清清,同中国人的民俗文化心理完全相悖。

中国的婚礼,人们首先想到的应该是中国的整个婚礼的主角调是红色,这也是中国的传统的代表喜气的颜色,整个婚礼到处都充满红色,新娘戴着凤冠,盖着红头巾坐在话轿里,新郎骑着马,这也就使婚礼变得喜气洋洋。

西方婚礼就是显得较为浪漫,白色的婚纱,笔挺的西服,白色的气球和庄严的承诺。

再中国,许多民间婚礼的衣着饰物,凝聚着人们的美好愿望,每一件饰物都有着特定的象征意义,既有丰富的内涵,又寓意吉祥,传统婚礼中。

真个迎娶有15个过程。

首先男方要祭祖,然后出发迎娶,在一路燃放鞭炮以示庆祝。

女方在出嫁时也有着很大的规矩,看来他们都要忙上一整天。

还有这独特的“三朝回门”,即在婚后的第三天,新妇在夫婿的陪同下,带着礼品回娘家,祭祖,甚至小住一段日子,然后随夫婿回家。

三,价值观上的跨文化交际不同的文化背景导致了不同的国家社会制度、教育制度以及历史、宗教等方面的差异,等个社会所形成的价值观也大不相同,价值观是文化中最深层的部分,它支配着人们的信念、态度、看法和行为、成为人们行动的指南。

为了研究中西方价值观差异,我们做些详细的对比研究。

中西方国家在发展中随着各自文化的形成产生了价值观的差异,这些差异在诸多方面都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1价值主流。

西方文化价值观的主流是为自我满足而奋斗的精神。

西方文化张扬个性强调维护个人利益,注重独立自主发挥个人潜力强化个人权利意识。

个人主义是一切行为的准则,自我实现是人生的最高需求和目的独立是实现自我的最有效手段。

人权神圣不可侵犯是实现自我的保障。

中国主流文化价值观是和合精神。

中华民族自古就注重和谐。

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崇尚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在人与人的关系上强调以和为贵与人为善在国家之间的关系上主张亲仁善邻协和万邦。

中华民族是一个爱好和平、与人为善的民族。

2竞争意识在重视个人培养、强调个人独立和崇尚自我实现的美国,竞争是其基本价值观之一。

社会鼓励其成员竞争,人们也以积极的态度踊跃地参加。

他们相信竞争不仅推动个人价值的实现,也推动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整个美国社会犹如一个大的竞技场,人人都为了获得自己的所需而努力拼搏并击败他人,有些人为达目的甚至不择手段。

中华民族是个倡导重义轻利的民,注重道德修美,强调“天人合一”、“和为贵”,“中庸之道“深人民心。

”“君子优道不优贫”,“君子不言利”等思想使我们中国人把物质利益放在了次要地位。

传统的价值观不鼓励人们竞争。

个人太突出,必定打破原有的平衡与和谐。

中国人强调天时、地利、人和,古人讲“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特别注重“和”。

3自立意识中国是个典型的大家庭社会,人们喜欢依赖父母及朋友,古语说“在家父母,出门靠朋友”。

现在的青年人更是如此,特别是独生子女们,更有几辈人的娇宠,现在许多青年人的自理能力是很差的。

在美国,成年公民(以十八岁为界)都倾向于自己选择自己的行为,并为自己的行为负责,他人的意见仅供参考,社会对个人的抉择权予以普遍承认与尊重。

其教育体制总是鼓励青少年学会自立并授之以相应技巧。

孩子从小就被灌输独立意识,父母要求孩子自会自立。

在可能的情况下,父母尽量让孩子拥有自己的空间。

要是一个二十岁左右的人仍呆在家里,依靠父母或别的什么人生活,他会被人耻笑和瞧不起。

4家庭概念中国以家族为本位。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我国立身处世的纲领。

家在中国人心目中是生活的宇宙,是一个生活的港湾,具有至高无上的凝结力。

孟子认为圣人是“人伦之民”,伦的核心是“绝对服从”,幼服长,妻服夫。

使家变得如此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孝”, “百善孝为先”,“孝道”是中国的国本国粹。

西方文化突出自我、突出个人,追求独立。

长辈与晚辈之间可以直呼姓名。

在西方亲人间界线划分明确,老少聚餐,各自付款,对孩子也非常尊重,进孩子房间首先要问:“我能进来吗”,强调以子女脱离父母独立生活、奋斗为荣,乐于谈论个人一得之见。

价值观是文化最深层的部分,与交际的关系是支配和反应的关系。

价值观决定人们将如何进行交际,无论是语言交际,非语言交际或是社会交往,无一步收到价值观的支配。

四,中西方思维方式及生活习惯差异中西方在生活习惯上的最大差异莫过于饮食差异。

西方人在饮食上比较讲究理性,特别注重营养。

现在女士们减肥所参照的卡路里表,就是西方传过来的。

西方的饮食仿佛只是为了生存,健康而摄入必须的营养,食物的多样性也比较缺乏。

而拥有五千年历史的中华民族,对于吃,显然成为了一门学问。

讲究色、香、味俱全,对于美味的追求几乎达到了极致。

思维方式是沟通文化与语言的桥梁。

在思维方式的差异上,中西文化思维方式最显著的特点就是中国人含蓄委婉,思维方式具有意会性,而西方人则很直接,属于直观性。

中西方在写信的表达方式上就有不同。

西方人在表达这自己的意愿时比较直接,开门见山的将自己的所要求写在最前面,后面才会讲一些寒暄的客套话。

而中国人则会很含蓄委婉的提要求,一般到信的末尾才是真正要谈的问题,前面都是寒暄。

不同的写法反映不同的思维方式。

中国人初次见面就喜欢问对方的年龄,婚姻,收入状况以表示关心,而西方人对此就比较反感,他们认为这些是个人隐私,他人无权过问。

如果问西方女士“How old areyou?”她们很可能会回答“It’s a secret!”西方人希望自己在别人眼中年轻而富有朝气,希望自己保持年轻的心态,所以不喜欢提及实际的年龄。

再如中国人交谈中常遇到的“你去哪儿?”“你在干什么?”在英语中就成为刺探别人隐私的审问,冒昧而不受欢迎。

中国驻德国大使卢秋田老师曾经说过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德国人和一个法国人在临死以前,你问法国人,你死前最大的愿望是什么? 法国人的回答是我想喝一杯最好的香槟酒。

德国人则说,如果我还有力气的话,我想再做一次报告。

这就是德国人,喜欢做报告。

思维方式的差异不仅存在于中西方国家,而且存在于每一个民族之间。

一位外国友人曾经给我讲过这样一个故事,说三个外星人因为飞船坠毁,掉落到中国的三个城市,北京、上海和广州。

北京人将外星人送去研究所解剖研究它; 上海人则修建了一个外星人展览馆,引来外星人参观热潮,并大发其财; 而广东人则郑重其事的请来最好的大厨,将外星人做成了美味的菜肴,大快朵颐。

对外星人不同的方式表达了中国不同地区人们的不同思维方式,和不同的生活习惯。

可见随着跨文化交流的深入,西方人对于我国的文化也有一定的了解,这些对于他国文化的深入学习,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减少跨文化交际的障碍。

思维方式是民族文化的一部分,人的思维方式渗透在各个领域。

当自身的思维方式跟交流对象的思维方式发生了某种冲突以后,往往很容易引起跨文化交流的障碍。

结语: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就会产生语言表现形式、价值观以及思维方式和生活习惯等方面的差异。

但是差异和冲突并不能说明哪种文化更优越,每种文化都具有其自身的优越性和魅力。

这些存在于各文化之间的差异无处不在,导致了跨文化交际中的种种障碍。

城市化的发展、物质产品的流通和网络科技的提高加速了国际间的跨文化交流,使之成为全球各民族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