萍乡的历史资料

合集下载

萍乡

萍乡

杨 岐 山
• 孽龙洞
“读书之乡,教育之邦”
• 萍乡历史悠久,人文蔚起。吴、楚文化的相濡浸染, 构成了萍乡风情独具的民风民俗和异彩纷呈的民间艺 术。傩文化底蕴深厚,储藏丰富;杨歧山是中国佛教 禅宗五家七宗之一的杨歧宗发祥地,宗教文化源远流 长,影响涉及海内外。 • 萍乡素有“读书之乡,教育之邦”的雅称,科教 文卫事业有着辉煌悠久的历。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 改革开放以来,萍乡的教育、科技、文化、新闻事业 呈现出日益兴盛繁荣的局面,成效显著,为千年古城 的精神文明建设添光溢彩。
萍乡市是中国近代工业起始最 早的城市之一,江西省最重 要工业城市,城市实力在全 省排名第三,城市建成区面 积等多数指标均排在全省前 列。
秋收起义 纪念碑
秋收起义 广场
• 武功山一景
武功山
• 武功山风景名胜区为国家AAAAA级景区、国家地质公园、 国家自然遗产,位于萍乡市芦溪县东南边境,属罗霄 山脉北段,绵延120公里,总面积260余平方公里。主 峰白鹤峰海拨1918.3米,为江西第一高峰。武功山是 集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为一体的山岳型风景名胜区, 这里山景雄秀、瀑布独特、草甸奇观、生态优良、天 象称奇、人文荟萃。现已规划面积160平方公里,规划 景点200余处,整个风景区分为金顶观光休闲区、羊狮 幕观光游览区、九龙山宗教文化区、发云界游憩娱乐 区、大王庙原始生态区五个核心景区。
Pingxiang 萍乡
你想了解吗?
• 据说春秋战国时期楚 昭王渡江时,江中漂 来一物,又红又圆, 大小如斗。他问遍了 满朝文武都无人知道, 于是派使者到鲁国问 孔子,孔子道:此物 名为“萍实”,是吉 祥物,只有称霸的人 才能得到。萍实是集 天地精华而成,千年 难得一遇,现在楚王 得到了它,是楚国将 要振兴的征兆 。于是, 后人便把楚王得萍实 的地方称之为萍乡, 即“萍实之乡”。

萍乡历史.导游必知doc

萍乡历史.导游必知doc

萍乡历史——导游必知萍乡历史文化萍乡历史悠久,山川秀丽,人文鼎盛。

古为吴楚通衢,湘赣边境重镇。

这里傩文化资源十分丰富,其浓厚的古傩遗风和显明特色,已引起国内外专家学者的极大兴趣和广泛关注。

1.萍乡傩历史悠久,流传广泛。

萍乡傩源于何时,虽已无确切的文字考证,但从现已发现的出土文物和萍乡的历史地理沿革来考察,均可说明萍乡傩起源之久远。

如以上所述,我国古代稻作民族的图腾崇拜,可能是傩最早的标志之一。

在中华民族中,首先创造稻作文化的是生活在长江中下游一带的百越民族,因此,可以说傩文化也是百越民族的图腾文化。

远在5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萍乡就有百越族一支的三苗先民在这里生产劳动和繁衍生息。

据考古发现新石器时期的稻作遗址中,比较典型的有毗邻萍乡不远的湖南省长沙市的南坨遗址,出土了大量的石器与陶器,如石斧、石铲、陶碗、陶盘等,从中可找到早期的傩祭图象符号。

1974年萍乡大安里也发现了一处新石器时代晚期的遗址.出土陶片中就有云雷纹、龙纹和山字纹饰。

这是萍乡发现年代最早的图腾崇拜的见证,也可以说是萍乡出现傩文化最早的见证。

其次,萍乡在古代战国时期为楚国领地,与大部属楚国领地的湖南省有着密切的联系,自然易受楚文化的影响。

楚人好巫,三苗族好巫,所以古时萍乡必然巫风盛行。

傩派生于巫,萍乡产生巫傩文化是事理之必然。

屈原所创作的楚辞《九歌》,作为我国最古老而又有文字可考的一篇傩乐傩舞诗词,在萍乡傩乐傩舞中可以找出影子。

另外,据有关史料和民间老傩艺人介绍,萍乡的傩庙和木雕傩面具早在唐朝就已经出现了,在民间乡里并且已广泛流传着唐宏、葛雍、周武三位傩神驱鬼逐疫的神话故事。

同时,据有关史料记载:唐、葛、周三人是周幽王的谏官,因周幽王昏庸而辞官修道成仙的(见《九通分类总纂》礼类节二十二册,卷七十,第十三页)。

现从有据可查考的文物,北宋太平兴国年问,在萍乡建立的傩神将军庙算起,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了。

由此可以推断萍乡不仅在唐朝以前就已开始有傩事活动了,甚至还可以追溯到更久远的历史时期。

萍乡的历史故事

萍乡的历史故事

萍乡的历史故事
《萍乡的那些事儿》
嘿,咱今天就来讲讲萍乡的历史故事。

我记得小时候,我爷爷就经常给我讲萍乡过去的事儿。

爷爷说呀,以前萍乡有个特别有名的地方叫安源。

那时候,好多工人在那里干活呢。

有一次,爷爷带我去安源参观,我就像个好奇宝宝似的,东瞅瞅西看看。

我们在那看到了一个超级大的煤矿井口,爷爷就给我讲起了当年工人们挖煤的情景。

他说那时候的工人们可辛苦了,每天都要在深深的矿井里劳作,累得不行。

我就问爷爷:“爷爷,那他们为啥要这么拼命干活呀?”爷爷摸摸我的头说:“傻孩子,那是为了生活呀,他们要养家糊口呢。


然后我们又走到了一处老建筑前,爷爷说这就是以前工人们住的地方。

我看着那破旧的房子,心里想着,这些工人真的太不容易了。

在参观的过程中,我们还遇到了一位在那工作过的老爷爷,他特别热情地给我们讲他当年的经历。

他说:“我那时候年轻呀,啥都不怕,就想着多挖点煤,为国家做贡献。

”我们听得津津有味。

哎呀,萍乡的历史故事可真多呀,这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呢。

我以后还要多听听爷爷讲,多了解了解咱萍乡的过去。

这就是我和萍乡历史的一次小接触,怎么样,有趣吧!哈哈。

介绍萍乡

介绍萍乡

五峰山
五峰山位于湘东西南边缘,五峰相连,最高峰海拔644米。景区 内有山林面积5。3万亩,森林覆盖率居全市前列。该景区不仅风光 秀丽,民风纯朴,而且历史悠久,人文荟萃。早在北宋时期,庐山 东林寺住持慧远衣钵教徒密老和尚,沿赣江而上,来萍乡阐扬佛法, 居五峰隐迹修真。自此,五峰山名声更振,引来不少文人墨客寻芳 揽胜。被称为苏门四学士的江西诗派创始人黄庭坚与密老关系很好, 曾登上五峰山,在福寿庵门前留下一联:“梵宇起平腰,万千翠峦 齐俯地;后峰凌绝顶,九重碧落不知天”。山上茂林修竹,古木参 天,犹如林海。 每至春季,鲜艳的映山红,满山遍野。据《昭萍志略》记 载,福寿庵建于周幽王年间,距今有二千六、七百年的历史,经唐、 元、清数度修缮,至今保存完好。该庵占地1500平方米,庵内有圣 母殿、大雄宝殿、观音殿、关圣殿,殿高达十余米,神像逼真,栩 栩如生。庵门侧下,满山方竹,有“南海紫竹林、五峰方竹山”之 说。
千丘田
天堂湖
湘东地处赣湘交界处,地势西南高东北低,属山地、 丘陵地貌。古属荆楚,历史悠久。属亚热带季风气候。旅 游资源十分丰富,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星罗棋布。境内山 川秀美,人文荟萃,四季分明,气候宜人,是赣西旅游佳 地。 自然景观方面,山主要有婆婆岩、五峰山、大屏山; 水主要有萍水河、草水河;洞主要有金山曹源洞和泉陂土 壕龙王洞。文化景观方面,主要有五岳寺、“吴楚古刹”、 “傩”庙“福崇庵”、福寿庵、云程岭抗日阵亡将士骸骨 塔。湘东还是全国著名的“傩文化之乡”、“农民铜管乐 之乡”、“农民绘画之乡”和“花锣鼓之乡”。此外,还 有鸳鸯树、方竹山、棋盘山、水洋洞、天婆岩等名胜和善 洲石拱桥、金鱼石惜字亭、通天庵等古迹。
奇:石、松、藤、雾、尽情展 现,大石笋高264米,天公削成。 小石笋成百上千,雨后破出, 栩栩如生的金鸡迎春为神奇之 笔,怪石上飞来之松礼迎天下 客,百鸟腾飞古松巧夺天工, 巨藤爬壁绕树,有如情人生死 相依。石盆装古松,天送地得, 美妙绝伦,非巧手精心设计所 能及。雾若云时云若雾,云海 茫茫,日出东方,雾漫群山, 淹没也,时云时雨时雾,五光 十色

萍乡介绍

萍乡介绍

萍乡介绍萍乡市,是江西省地级市,位于江西省西部,毗邻湖南省。

东与宜春、南与吉安相邻,西与湖南醴陵、北与湖南浏阳接壤。

紧靠长株潭,对接长珠闽,是江西对外开放的西大门。

因古代萍乡生有一种水面浮生植物萍草,是萍草之乡而得市名。

萍乡是江西区域中心城市之一、中国首批内陆开放城市、文明城市、国家卫生城市。

萍乡市作为湘赣核心区域和龙头城市。

有“湘赣通衢”、“吴楚咽喉”之称,是一座有1700多年历史的文化古城。

在近代史上,萍乡是中国工人运动策源地和秋收起义策源地。

萍乡别名:赣西明珠/江南煤都萍乡市别名:赣西明珠/江南煤都下辖地区:2区3县安源区、湘东区、莲花县、上栗县、芦溪县面积:3800平方千米人口:190万著名景点:武功山,孽龙洞,杨岐山风景名胜区等武功山:武功山历史上曾与衡山、庐山并称江南三大名山,为国家AAAA级风景名胜区。

景区面积360多平方公里,海拔1000∼1500米,主峰白鹤峰(金顶)海拔1918.3米。

自然风光特色鲜明,山高林密,溪流遍布,而且还有不少宗教遗迹,以瀑布群、高山草甸、金顶古祭坛群为三大绝景。

萍乡名人:1、孔原:第一任国家海关总署署长,对外贸易部副部长,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部政委。

中共第十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当选为中央委员。

1988年8月1日,中央军委授予孔原一级红星勋章。

孔原1991年病逝于北京,享年86岁。

2、李畋——中国花炮祖师,3、秋收起义是1927年9月9日(中秋节),由毛泽东在湖南东部和江西西部领导的工农革命军(即红军)举行的一次武装起义,是继南昌起义之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又一次著名的武装起义,是中共党史军史上的三大起义之一(另一个是广州起义)。

1998年在萍乡市建立了秋收起义广场。

安源大罢工:就在当时,安源路矿工人遭受着沉重的阶级压迫和剥削,过着牛马不如的悲惨生活,共产党领导的工人俱乐部不断的发展和壮大,染工人们的反抗呼声日益强烈。

1922年,汉阳铁厂工人大罢工,给安源工人罢工埋下了一颗定时炸弹。

萍乡介绍

萍乡介绍

仙境”的宽敞洞室里,美景之多,大有顾盼不暇之感:其中央水面 上,三山屹立,陡石 岩,小中见大,气势超脱;其右侧,有一白纱状石 乳从半壁流挂而下,如一顶硕大的圆帐;再往前看,斜坡上则是互相映 掩的柱群,宛若古罗马的神庙遗迹。洞室的后顶,却是另番景象,千姿 百态的石乳,似繁华吊灯,似串串挂饰,似帏幕,似流苏,令人叹为观 止。在被称为“音乐厅”的洞室里,众多的钟乳石成片状低垂,如同重 重幔幕,有的薄如瓷片,暗弱的灯光也能透过,轻击之下,竟能发出美 妙的音响。洞内还有不少的石笋、石柱,形态各异,千奇百怪,有的平 地而起,有的从天而降,有的天地相连,在五彩灯光的照耀下,玲珑剔 透,色彩缤纷,令人目不暇接,流连忘返。 孽龙洞水景独特,声色俱备,洞内常年溪水相伴,水随洞转,洞因 水活。“洞天飞瀑”为世间奇景,只见清泉从洞中峭壁飞湍而下,直注 碧潭,潭水被激起飞沫,形成湍流,在潭中辗转回旋;春夏之交多雨季 节,水势如银河倒垂,瀑声如雷,声撼天地,十分壮观。“灵泉”是一 椭圆形同浴缸的清池,面积约三、四平方米,水深约一米;薄薄的池边, 均匀似人工砌筑,池的前面,一组钟乳石形成屏幕,似是浴室前的遮幕, 堪称天工人意的绝妙巧合,池水高出地下河半米而终年不溢不落,令人 费解 。
明月湖
在离市区25公里的南坑坪村,一道50米高的大坝,将安福、 莲花、萍乡交界处分水岭流出的水拦住,一座水面达1050亩、 总库容1820万立方米的人工湖象一轮明月镶嵌在群山之中,这 就是明月湖。 明月溯湖水明澈,湖面粼粼波光,象丝绸上的细纹一般: 岸边树木繁茂,郁郁葱葱:山是青翠欲滴,水是波光倒影:湖 因山色秀,山因湖水活;山环水绕,山水一色。人绕湖转,景 随人移,处处是景,令人目不暇顾。著名景观有“瀑布群”、 “婆婆岩”和半原始森林、映山红王国。明月湖气温低,平常 要比市区气温低8一9度,入山便息汗,是夏季避暑和休养的好 场所、人称明月湖度假村是萍乡的“北戴河”。在平静的、琉 璃似的湖面上,配有机帆船、快艇和小船,供游人们游览。可 乘快艇在宽阔的水面上任意畅行,也可泛小舟于碧水之上潇洒 漫驶,任清风呼呼在耳边吹过,要多惬意有多惬意。

萍乡的冷知识

萍乡的冷知识

萍乡的冷知识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萍乡,一个位于中国江西省中部的历史文化名城,曾被誉为"百年之城"。

除了其悠久的历史和悠扬的文化,萍乡还隐藏着许多冷知识,让人叹为观止。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带您一起探索萍乡的冷知识,看看这个城市究竟有哪些令人意想不到的特点。

第一条冷知识:萍乡有着悠久的绿茶产业历史虽然江西省以绿茶产业著称,但您可能不知道,萍乡是江西省绿茶产业的发源地之一。

早在唐代,萍乡就开始种植绿茶,并且以其独特的生产工艺和优质的茶叶而闻名于世。

如今,萍乡的绿茶不仅畅销于国内,还远销海外,成为了当地的一张名片。

第二条冷知识:萍乡是中国传统书法之乡萍乡不仅是中国文化名城,还是中国传统书法之乡。

自古以来,萍乡就是文人墨客聚集之地,许多著名书法家和文人都在这里留下了精湛的作品。

而萍乡的书法作品也常常被收藏于国内外的博物馆和收藏家手中,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珍贵遗产。

第三条冷知识:萍乡拥有独特的手工艺品除了绿茶和书法之外,萍乡还以其独特的手工艺品而闻名。

萍乡的剪纸艺术源远流长,具有浓厚的地方文化特色。

而萍乡的蜡染艺术也是当地的传统手工艺品之一,其精湛的技艺和独特的设计风格深受人们喜爱。

第四条冷知识:萍乡有着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除了传统文化和手工艺品外,萍乡还有着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萍乡的皮影戏艺术源自宋代,至今仍然被传承和发展。

而萍乡的传统音乐、舞蹈等文化表演形式也吸引了许多游客前来欣赏。

第五条冷知识:萍乡有着许多历史古迹和文物通过以上这些冷知识,我们可以看到,萍乡不仅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的城市,还是一个充满魅力和神秘的地方。

希望您有机会来到这个美丽的城市,亲身感受这里的文化底蕴和风土人情,感受这座城市的独特魅力。

【这篇文章仅为创作性文章,部分内容可能有所夸大或虚构,仅供参考。

】第二篇示例:萍乡,位于中国江西省东北部,是一个历史悠久、风景优美的城市。

除了眼熟的景点和历史文化,萍乡还有许多令人意想不到的冷知识。

萍乡的由来——精选推荐

萍乡的由来——精选推荐

萍乡的由来关于萍乡得由来,是本县历史有争议的旧案,归纳起来,大体上有三种说法,即:“萍草说”、“萍实说”、“北民南迁说“。

年代久远,未能统一,至今争论犹在持续。

现将所见资料据实辑录如下。

”萍草说“,认为萍乡得名于萍草,”萍乡”一名始自三国吴宝鼎二年(267),孙皓置县。

《宋书》州郡(二)曰:“萍乡侯相,吴立”。

这是萍乡设县的最早纪录。

其名称由来,自宋至今说法不一。

经考证,据认为“萍草说”更为符合萍乡一名之命名,是可信的。

其根据是:(一)“萍草说”早于其他诸说。

该说出自唐李吉甫所撰《元和郡县志》:“以地多生萍草,因以为名。

”作者久任宰相,熟悉当时图经,记载详细,引证有据,绝不可能顾名思义,妄自造次。

《大清一统志辑要》、《补三国疆域志》、《中国市县手册》等书,均持此说。

(二)萍乡境内多萍草,这一自然现象与李吉甫所说的相吻合。

如《萍乡县志》气候篇曰:“萍地风光茂密,水土和平,绝无瘴厉之害,暖多寒少,气泄鲜凝……按月令,桐始华,萍始生,桐有三种,萍产则荏桐居多;萍亦有三种,而萍之县所云,叶如小荷,开黄花,结实如小角黍,乃萍实也。

”又《祥异篇》曰:“萍缝草,水栗也。

楚昭王所获者,此萍之实也。

”可以以前萍乡境内多萍草无疑。

三国吴置县,就是据当时这一自然特点而名县的。

这也是历史上置县名上县的规律之一。

如四川省古蔺,以“蔺草丛生”而得名,攀枝花市以境内河谷中遍枝花树而得,江西省樟树市以地多樟树而得名等。

均与该地古代有许多相关的植物而得名。

萍乡境内此类地名更多,如上栗市因村建于栗树成林之上首而得名。

(三)萍乡二字本为萍草之乡之意。

按《郡县释名地理志》曰:“萍,皆作苹或作三字同韵,在词也多为同义。

”《说文解字》曰:“萍,无根浮水而生者,从草,平声。

符兵切。

”萍乡一名在古籍中往往亦可写作“苹乡”(见《新唐书》)。

与萍乡同时置县,同属安成郡的新渝。

唐天宝后改作新喻。

1957年又改作新余,皆因声变。

萍乡一名亦然。

“萍实名县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萍乡的历史资料萍乡市,是江西省地级市,位于江西省西部,毗邻湖南省。

下面是为大家整理的萍乡的历史资料,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萍乡的历史资料之历史沿革远在5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就有三苗族在萍乡生产劳动和繁衍生息。

西周时,萍乡属扬州,春秋属吴国,战国为楚地。

汉时属豫章郡宜春县地。

三国吴帝孙皓于宝鼎二年(267年)设立萍乡县,县治设芦溪古岗。

唐武德二年(619年),县治从芦溪古岗迁至萍乡凤凰池(今市治所)。

唐代属江南西道袁州。

元元贞元年(1295年)萍乡由县升格为州。

明洪武二年(1369年)由州改为县。

明清均属江西省袁州府。

民国3年(1914年)属庐陵道。

民国15年直隶于省。

民国20年,属第八行政区。

民国24年属第二行政区。

萍乡既是中国最早的重工业基地之一,又有光荣的革命历史。

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于1906年12月发动了萍浏醴起义,揭开了辛亥革命的序幕。

1922年9月,刘少奇、李立三等在此领导了举世闻名的安源路矿工人大罢工,萍乡成为中国工人运动的策源地。

同时也是秋收起义的策源地。

建国后属南昌专区,1959年1月,南昌专区改名为宜春专区,萍乡属宜春专区。

1960年9月,撤县设市,由宜春专区代管。

1970年3月,萍乡为省辖市。

1971年,经江西省革命委员会批准设立4个区。

1979年1月,经江西省批准,萍乡设四个县级区。

1983年,改社为乡,撤销萍乡镇设立五街( 凤凰街、八一街、后埠街、东大街、丹江街)。

1984年,萍乡市设置白源镇,管辖长溪、横板大队;设置广寒、万龙、鸡冠、五陂乡。

1986年2月15日,同意萍乡市湘东区设置泉田乡,管辖区为农科所的樟里、青泥、甘泉、盆形、五里、流田六个村。

1992年6月20日,将吉安地区的莲花县划归萍乡市管辖。

1997年11月13日,撤销萍乡市上栗区,设立上栗县,以原上栗区的行政区域为上栗县的行政区域,县人民政府驻上栗镇。

撤销萍乡市芦溪区,设立芦溪县,以原芦溪区的行政区域为芦溪县的行政区域,县人民政府驻芦溪镇。

上栗县、芦溪县由萍乡市管辖。

[7] 萍乡的历史资料之江西萍乡历史名人▲浩气长存的文廷式文廷式(1856;1904),字道希、芸阁,号纯常子、罗霄山人等,萍乡城花庙前(今属安源区八一街)人。

他是我国近代著名爱国诗人、词家、学者,在甲午战争时期主战反和,并积极致力于维新变法运动,是晚清政治斗争中的重要人物之一。

文廷式七岁时从塾师李禹九就学,常于正课之外自学《文选》。

十岁作律诗,颇露诗人才华,后入广州学海堂肄业。

十七岁从学番禺学者陈澧门下,开始学习作词,读钱大昕《潜研堂集》而得史学门径,为菊坡精舍高材生;又曾往粤秀书院听课,阅《海国图志》、《普法战纪》等,渐知五大洲大势与西欧各国富强之状。

他从小酷爱科学,博览群书。

光绪十六年(1890)中一甲第二名进士(榜眼)。

有“小刘金门”(即刘凤诰)之称,与福山王懿荣、南通张謇、常熟曾之撰并称“四大公车”。

曾做过珍妃的老师,任过翰林院编修、侍读学士等职,受光绪皇帝的器重。

光绪二十年(1894年)初夏,日本海军舰队在渤海湾袭击中国舰艇,实行赤裸裸的侵略行径。

而慈禧太后面对国家危难,主张退让求和。

此时,文廷式不过是翰林院一个四品侍读学士,但他不畏权贵,不避利害,联合翰林院57人上疏,力主对日作战,并大胆地提出停办慈禧太后六十生日大庆,把这笔庞大的开支用作军费。

他还对慈禧的亲信李鸿章等人害怕日本,卖国求荣的行为给予了抨击,因而惹怒慈禧。

由于清政府积贫积弱、腐败无能,中日黄海一战,北洋海军全军覆没,陆军也遭惨败。

京师震动,慈禧着慌,逼光绪派员赴日求和。

文廷式持不同意见,认为如果积极抗战,最后胜利终必在我,提出“迁都、打持久战”的战略思想。

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4月,李鸿章赴日签订了卖国的《马关条约》,消息传回北京,朝野震惊。

文廷式更是心急如焚,呼吁众人上书力主拒约,痛心疾首地说:“辱国病民,莫此为甚”,“何以见列祖列宗于地下”。

慈禧太后和李鸿章更为恼恨他。

文廷式为躲避主和派的陷害,在好友的劝说下,以回籍修墓为名离开了京师。

当时,康有为等发起了“公车上书”,要求拒约、抗战、迁都。

文廷式支持康有为的变法主张,但认为个人或少数人的力量有限,应该有个团体来为变法维新大造舆论,鸣锣开道。

同年8月,文廷式返京倡导组织“强学会”,努力探索维新变法、富国强兵之道,创刊《中外纪闻》。

“强学会”顺乎历史潮流,势力越来越大。

上海设强学会分会,出版《时务报》;湖南设南学会,出版《湘学新报》及《湘报》;广西设圣学会;广州设万木草堂等。

正当文廷式一展宏图之际,李鸿章授意他的亲家御史杨崇伊出面弹劾文廷式“遇事生风,常于松筠庵广集同类,互相标榜,议论时政”,并奏请下旨封闭强学会。

1896年2月,文廷式被“革职,永不叙用,并即行驱逐回籍,不许逗留”。

政治上的沉重打击没有使文廷式灰心丧气,离京回乡后,他走上实业救国之路,“铁无可铸神州错,寒不能灰烈士心”,决心要为实现富民强国的理想不懈奋斗。

同年8月回到萍乡,他做的第一件事是集股开设“广泰福”煤号,以供汉阳铁厂之需。

他兼任矿主,组成采煤、炼焦、运输一条龙经营,月供煤二千吨,成为江南有数的工商综合性大实业。

广泰福七厂十八井,是为萍乡安源煤矿建矿的基础。

除了兴办实业以外,文廷式力主新学,倡导将书院、祠庙改设学堂,如鳌洲书院改为萍乡学堂,凌云、濂溪、栗江、南台等书院改为高等小学校等,使萍乡的高等小学分布在全县各地,萍乡的“中学生之多,几为各省、县之冠”,“赴东西洋留学者时有所闻”。

光绪二十四年(1898)4月,光绪皇帝宣布维新变法。

8月慈禧太后发动戊戍宫廷政变,在京大肆逮捕维新派人士,谭嗣同等六君子被杀,康、梁远遁日本避难,光绪帝被软禁。

慈禧从案卷中发现有文廷式的来往信函与奏疏,得知罢官后仍积极参与变法运动,便下令通缉他。

文廷式得到友人救助,由香港逃亡日本。

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夏天,文廷式听到八国联军侵华的消息,毅然放弃日本学术界给他的优厚待遇,匆匆赶回上海,参加了维新派唐才常在英租界张园召开的中国国会,并把希望寄托在自立军起义的成功上。

但在11月间,自立军总机关被破坏,唐才常遭到秘密杀害,自立军起义失败。

文廷式的爱国行动再一次受到沉重打击。

光绪三十八年(1904年)8月,文廷式终因壮志难酬,抑郁苦闷,在萍乡城花庙前的家中与世长辞,年仅49岁。

他去世后,被安葬在杨岐山普通寺后的半山腰。

现在那里还有他的墓地,不少游人向他拜祭,敬仰他始终不渝的爱国热忱和不畏权势,敢于斗争的浩然正气。

文廷式学问渊博,撰述宏富,有《云起轩词钞》、《云起轩诗钞》、《文道希先生遗诗》、《纯常子枝语》、《补晋书艺文志》、《闻尘偶记》等著作传世。

▲才思敏捷的刘凤诰在山东省济南市大明湖大门的楹柱上有一副对联:“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

这幅楹联将济南风光特征概括得恰到好处,吸引了大量的游客。

这幅楹联的作者就是被誉为“江西才子”的刘凤诰。

刘凤诰(1760;1830),字丞牧,号金门,是萍乡市上栗县赤山乡石观泉村人,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中一甲第三名进士(探花)后,授翰林院编修。

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升任翰林院侍读学士。

其后历任国子监祭酒、太常寺卿、内阁学士、兵部右侍郎、户部右侍郎、吏部右侍郎等职。

其间先后任过广西、山东、浙江等省的学政,充当过湖北、山东、江南等省的乡试正考官。

乾隆皇帝很赏识他,称他为“江西大器”。

刘凤诰才思敏捷,出口成章,下笔成文,萍乡民间流传他许多随机应变、能言善对的故事。

刘凤诰少年时就以神童之名著于乡里。

某年春插时,一个颇识文墨的老汉见刘凤诰从田边经过,便说:“禾秆绑秧父抱子”,命对。

恰巧一少女提着一篮小笋经过,刘凤诰灵机一动,便对道:“竹篮盛笋母怀儿”。

大家盛赞绝妙。

刘凤诰考中秀才后,楼下村里有户人家娶儿媳,宾客盈门,热闹非凡。

主人年过花甲,逢此喜事,精神振奋,躬亲操办。

因过于疲劳,心病突发,一命呜呼。

祸从天降,喜事变为丧事,眼看新媳妇的花轿即将临门,这门前对联该怎么改写呢?学究儒生请来好几批,然而却是个个摇头,相继拱手告辞。

恰巧刘凤诰路过此地,主事的提调求其速作楹联救场。

刘凤诰莞尔一笑,即席挥笔而就,为这户人家新写了一副妙趣横生的门联。

联曰:“红喜事,白喜事,红白喜事;哭不得,笑不得,哭笑不得”。

围观宾客无不抚掌称绝。

旧制科举,一甲三名必由皇上殿试钦点,以决甲第名次。

刘凤诰于乾隆五十四年(1789)殿试,来到金銮殿上后,好奇心驱使他抬头窥视金殿四周,不巧被皇上瞧见,皇上怒斥道:“你看什么?嗯?”刘凤诰一听,诚惶诚恐地答道:“臣想看殿上的字画。

”皇上说:“哪些字画?”刘凤诰说:“对联,皇上若不信,臣可以背诵出来。

”皇上一听,不妨让他背背,便说:“你若能背出殿上的对联,便可免罪。

”刘凤诰果然将殿上的对联一字不漏地全部背出来了,皇上说:“你怎么有此记性?”刘凤诰答道:“皇上,残月堪照天下。

”(传说刘一眼有疾。

)皇上闻言大喜,当即口吟上联嘱对:“东启明,西长庚,南极北斗,谁是摘星子?”刘凤诰略加思索后,对道:“春牡丹,夏荷花,秋菊冬梅,臣本探花郎。

”殿下文武百官莫不惊服。

按才学,刘凤诰本该中状元,无奈此对意思本来就是专点探花的,“东西南北”非对“春夏秋冬”、“摘星子”非对“探花郎”不可,于是,皇上便钦点刘凤诰为探花。

刘凤诰在京为官,曾以侍读学士身份随乾隆皇帝出游泰山,登峰顶,览群山,见气势迥然,甚是欢欣,随即在峰顶寺庙憩息。

寺中方丈借此千载难逢的良机,命小沙弥抬进巨匾,请求御书,以增荣耀。

乾隆皇帝素负文墨,游览各地,均喜欢题诗书墨以留御迹。

见方丈求书,心中窃喜。

然而对硕大巨匾,文思滞塞,吟哦再三,终无从下笔,一时浑身发热,极不自在。

忽见刘凤诰随侍左侧,便灵机一动,以笔在手掌上虚划数笔,伸掌以询刘凤诰道:“卿以为可以吗?”刘凤诰见乾隆掌中空空如也,知乾隆要自己代拟,又不肯出声相求,便频频颔首,口中假装吟颂:“‘一览无余,尽善尽美。

'好!”乾隆一听这八个字,甚有帝王气魄,默默会意,兴致勃勃地挥毫即书,不料,一开手将“一览无余”的“一”字提高了半格,如果再写下去,字的布局排列甚不美观。

他急速停了笔,手不禁汗出涔涔。

刘凤诰见此情景,也很焦急,忙思补救办法。

正思索间,猛见乾隆的手又伸过来说:“书此,何如?”刘凤诰心知皇上故伎重演,赶忙凑上前去,装作认真地品味了一番,说:“‘而小天下,更美更善。

'更绝!”乾隆这一下可放心了,按刘凤诰所言,一气呵成。

至今,泰山顶上的寺庙里便是挂着这块“而小天下,更美更善”的横匾。

刘凤诰“崛起寒微”,真可谓“醴泉无源、芝草无根”。

他出身贫苦农家,6岁丧母,从小嗜学如命,勤奋刻苦。

中进士后,去京城参加殿试,身上仅有14串钱,只好一路步行,实在走不动了才租骑毛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