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

合集下载

劳动价值论是指劳动创造价值马克思理论

劳动价值论是指劳动创造价值马克思理论

劳动价值论是指劳动创造价值的理论。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批判地吸收了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家价值论的合理内容,建立了科学的劳动价值论。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的原创含义,可高度概括如下:一是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它是不同商品进行交换的比例的基础,它反映了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关系;二是创造价值的唯一要素是物质生产部门的劳动,其他任何生产要素都不是价值的源泉,创造价值的劳动是抽象劳动,即无差别的人类脑力体力的耗费,具体劳动创造使用价值,但它不是价值的源泉;三是创造价值的劳动是活劳动,即正在进行的生产过程中耗费的抽象劳动,物化劳动作为过去劳动的凝结物,在新的商品生产过程中只能转移自身的价值,而不能创造价值,商品价值中不包含任何一个自然物质的原子。

商品的价值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是彻底的一元价值论。

二、发展和创新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必要性(一) 马克思创立劳动价值论的客观历史条件与现时代存在巨大的差别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任何科学原理都是对特定条件下的特定问题的分析。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产生于130多年前工业化初期的蒸汽机时代,而当时的生产方式、劳动形态、商品形式和财富构成等都与当今有着巨大的差别。

因此,分析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不能脱离对那个特定时代特点的分析,概括地讲,马克思创立劳动价值论的客观历史条件主要如下。

第一,劳动形态主要表现为体力劳动。

工业化初期,社会生产主要集中在物质生产领域,非物质生产部门的比例相对较小,劳动形态主要表现为工场手工业和机器大工业生产中的体力劳动。

因此,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以物质生产领域的体力劳动作为主要研究对象。

虽然马克思也涉及到对非物质生产领域(服务贸易行业)的分析,但由于当时这些部门在整个社会生产中所占的比例很小,影响力微乎其微,所以当马克思在谈到服务贸易时说:“资本主义生产在这个领域中的所有这些表现,同整个生产比起来是微不足道的。

因此,可以完全置之不理”。

试述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内容和意义及新时代如何深化这一理论的认识

试述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内容和意义及新时代如何深化这一理论的认识

试述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内容和意义及新时代如何深化这一理论的认识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一个重要内容,指的是社会劳动创造的社会财富的唯一原因。

马克思认为,社会物质财富的形成和发展是以社会劳动为基础的,这种社会物质财富之所以存在,最终都归结为劳动而不是其他形式的生产要素。

马克思认为,劳动是物质财富的唯一基础,而劳动力则是社会财富的来源和关键要素。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在指出劳动的基本特征方面具有重大意义,即:社会财富的形成和发展是以劳动为基础的,而劳动力是社会资本的唯一来源。

同时,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也告诉我们,社会财富的形成和发展不仅仅是以劳动作为基础,还依赖其他条件,例如资本、机械设备、土地和环境等。

新时代深化劳动价值论认识,首先要肯定和把握社会财富的唯一根源是劳动,劳动力是社会财富的来源和关键要素,实现以劳动者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尊重劳动、推动劳动创造价值。

其次,要把握劳动价值论的完整性,即社会财富的形成和发展不仅仅依赖劳动,还需要其他条件,如资本、机械设备、土地和环境等。

最后,要加强劳动者的保护,坚持法治道路,强化劳动者的权益保障,维护劳动者应有的劳动权利,推动劳动者能够充分发挥自身价值,实现更好的劳动价值观。

总之,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是通过反思和分析劳动发展历史和社会物质财富形成的过程,指出社会物质财富的唯一根源是劳动,并提出劳动力是社会财富的来源和关键要素的重要观点。

新时代人们要把握劳动价值论的完整性,强调以劳动者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加强劳动者的权益保障,推动劳动者能够充分发挥自身价值,从而推进社会经济发展和公平正义。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2篇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理论之一,对于理解商品价值、剩余价值以及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的运行起着重要作用。

本文将从两个方面对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进行阐述。

第一部分:劳动价值论的基本原理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认为,商品的价值是由生产该商品所必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所决定的。

商品的价值是围绕劳动的质和量来展开的。

劳动的质指的是人类用于生产商品的具体劳动,而劳动的量指的是生产商品所需的劳动时间。

根据劳动价值论,每个商品的价值由两个部分组成:直接劳动和间接劳动。

直接劳动是指投入到生产中的直接劳动,如原材料的加工和产品的制造等。

间接劳动则是指为生产某种商品而进行其他间接劳动所需的劳动时间,如生产工具、设备等。

马克思强调,商品价值的决定因素是生产商品所必要的劳动时间,而不是实际花费的劳动时间。

这是因为劳动价值论关注的是社会平均劳动时间,而不是个别劳动时间。

随着生产技术的进步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生产同一种商品所需的劳动时间将减少,从而导致商品的价值下降。

第二部分:劳动价值论的意义和争议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一方面对于解释商品价值和剩余价值的形成机制提供了深刻的分析,同时也引发了一系列的争议。

首先,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为社会主义经济学和计划经济提供了一种基本原则。

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劳动价值论可以指导资源配置和生产决策,推动经济稳定和公平发展。

然而,一些经济学家认为,劳动价值论在解释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中的价格现象时存在局限性,难以解释完全市场化的现象。

其次,劳动价值论也引发了关于商品交换价值和使用价值之间的关系的争议。

马克思认为,商品的价值决定了其交换价值,即商品在市场上的价格。

然而,一些学者认为,使用价值也对商品的价格形成起着重要的作用,因为消费者对商品的需求和满足程度也会影响商品的价格。

另外,劳动价值论也被人们用来批评资本主义经济体系中的剩余价值产生和剥削现象。

马克思认为,资本家通过占有劳动者的剩余劳动价值来获取利润,从而剥削劳动者。

马原 第四章 四、科学认识马克思劳动价值论

马原 第四章  四、科学认识马克思劳动价值论
四、科学认识⻢克思劳动价值论 劳动价值论
生产商品的劳动可区分为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二重属性,具体劳动制造使用价值, 抽 象劳动凝结形成价值
理论意义与实践意义
第一,⻢克思劳动价值论扬弃了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观点,为剩余价值论的创立奠定 了基础
第二,⻢克思劳动价值论揭示了私有制条件下商品了理论依据
第三,⻢克思劳动价值论揭示了商品经济的一般规律,对理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具有指 导意义
深化认识
生产性劳动 首先,深化对创造价值的劳动的认识,对
作出新的界定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所有制关系和社会生产的目的都发生了变化 第二,深化对科技人员、经营管理人员在社会生产和价值创造中所起作用的认识
第三,深化对价值创造与价值分配关系的认识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的基本内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的基本内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的基本内容:1)商品的二因素与劳动的二重性原理使用价值--------具体劳动价值----------------抽象劳动2)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的关系商品价值量与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成正比,与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3)货币的产生与发展货币是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是价值形式发展的完结阶段。

4)价值规律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实行等价交换。

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论述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在科学社会主义学说中的逻辑线索和基础地位:(1)与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派比较,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最大贡献是证明了“劳动的二重性”;(2)在劳动二重性的基础上,马克思创立了剩余价值学说;(3)在剩余价值学说的基础上,马克思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及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并由此得出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结论。

概括地说,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是揭示资本主义从产生到灭亡的历史规律的基础理论,是科学社会主义的一个理论基石,是具有鲜明的阶级立场、为工人阶级争取经济和政治主体地位的学说。

马克思从“劳动是唯一的价值源泉”入手,无情地批判了资本主义制度下劳动的异化和资本家榨取剩余价值的罪恶,并由此得出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历史结论。

劳动价值论出自 MBA智库百科(/)劳动价值论(Labor theory of value)[编辑]劳动价值论劳动价值论是关于商品价值由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即抽象劳动所创造的理论。

劳动决定价值这一思想最初由英国经济学家配第提出。

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也对劳动价值论做出了巨大贡献。

资产阶级古典学派的代表亚当·斯密特别是李嘉图对劳动形成价值的理论和价值量的分析已经取得了很大成绩,还在劳动价值论的基础上揭示了资本主义制度中的资本家、雇佣工人、土地所有者这一阶级结构,并阐述了三者之间的阶级矛盾。

劳动价值论的基本内容

劳动价值论的基本内容

劳动价值论的基本内容劳动价值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重要理论之一,它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基础和核心。

劳动价值论的基本内容主要包括劳动价值的形成和劳动价值在商品交换中的作用。

首先,劳动价值的形成。

劳动价值是指劳动者在生产过程中所创造的价值。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商品的价值取决于生产这些商品所耗费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劳动者通过劳动将自然界的物质转化为有用价值,这个过程称为劳动的有用性。

而在商品交换中,劳动的价值体现为商品的交换价值。

因此,劳动价值的形成是通过劳动者的劳动创造出来的。

其次,劳动价值在商品交换中的作用。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商品交换是通过货币来实现的,而货币是价值的一般表现形式。

商品的价值体现为商品的交换价值,而劳动价值是决定商品交换价值的基础。

在商品交换中,劳动价值决定着商品的相对交换比价,也就是决定着商品交换的比例。

这就是所谓的“劳动价值规律”,即商品交换中的价值规律。

劳动价值论的基本内容反映了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关系的本质特征,揭示了商品交换的内在规律。

劳动价值论的提出,对于揭示商品经济的本质和规律,对于分析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本质和矛盾,对于揭示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和未来发展方向,都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在实际生产中,劳动价值论的基本内容也对于指导生产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生产者应当根据劳动价值规律,合理安排生产过程,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商品生产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从而提高商品的价值,实现企业的良性发展。

总之,劳动价值论的基本内容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础和核心,对于揭示商品经济的本质规律,对于分析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本质和矛盾,对于指导生产实践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劳动价值论的基本内容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础和核心,对于揭示商品经济的本质规律,对于分析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本质和矛盾,对于指导生产实践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考研政治劳动价值论

考研政治劳动价值论

考研政治劳动价值论1. 劳动价值论的概念和历史背景劳动价值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理论之一,是马克思对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的深刻分析和批判的重要内容。

劳动价值论主要探讨劳动力商品在交换中所体现的价值,以及劳动力商品价值如何决定其他商品的价值。

劳动价值论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具有重要地位,对于理解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关系、剥削关系以及社会分配具有重要意义。

2. 劳动力商品与其他商品之间的关系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劳动力被当作一种特殊的商品进行交换。

与其他商品不同,劳动力具有特殊性和独特性。

首先,劳动力是一种能够创造价值和使用价值的能力。

其次,作为一种特殊商品,劳动力具有使用期限,并且需要通过交换来实现其使用效果。

3. 劳动力商品如何决定其他商品的价值根据马克思对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研究,他认为其他一切物品都是通过人类社会劳动创造的。

因此,劳动力商品的价值决定了其他商品的价值。

劳动力商品价值的决定主要通过劳动力商品所包含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来实现。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指在一定生产条件下,平均水平下所需要的时间来创造一定数量产品。

4. 劳动价值论与剩余价值理论剩余价值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另一个重要理论,与劳动价值论密切相关。

剩余价值是指在生产过程中,工人所创造的超过其工资报酬部分。

马克思通过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中剥削关系的深入研究,揭示了资本家通过对工人进行剥削获取利润。

5. 劳动力商品与资本主义经济体系在资本主义经济体系中,劳动力成为一种可以买卖和交换的商品,并受到供求关系和市场机制调节。

通过市场交换,雇佣者购买到了工人提供的劳动能力,并将其用于生产过程中获取利润。

6. 劳动力商品与社会分配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由于私有制和市场机制存在,在劳动力商品交换中存在着不平等和剥削现象。

雇佣者通过购买劳动力商品,将工人的劳动能力转化为商品,从而获取利润。

而工人则只能通过出售自己的劳动力来获取生活所需。

7. 劳动价值论的现实意义和应用劳动价值论不仅仅是一种理论分析工具,更是对于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关系和社会分配关系的深刻揭示。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基本内容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基本内容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基本内容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基本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劳动是价值的源泉:马克思认为,劳动是创造价值的唯一源泉,只有人的劳动才能创造价值。

2. 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的关系:马克思认为,一个商品的价值量与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成正比,与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3. 商品的使用价值与价值的关系:马克思认为,商品的使用价值是商品价值的物质承担者,使用价值与价值并不是对立的,而是相辅相成的。

4. 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的关系:马克思认为,具体劳动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创造商品的价值。

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同一劳动的两个方面。

5. 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的关系:马克思认为,商品生产者的私人劳动只有通过市场交换得到社会的承认,才能转化为社会劳动,从而形成价值。

6. 价值规律的作用:马克思认为,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它通过市场竞争和价格波动来调节生产和需求,从而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不仅揭示了商品经济的本质,而且阐明了剩余价值的产生和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

它为我们认识资本主义经济规律提供了科学的理论依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5. 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 定的,商品交换要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 “等价交换”是通过------实现的 A.价格波动 B. 不等价交换 C. 国家宏观调控 D.统一的市场 6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
①是古典政治经济学劳动价值论的批判、继承 和发展②是剩余价值理论的基础③是研究价值分 配的理论④为揭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本质奠定 了理论基础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按质论价、优质优价”是市场经济的基本要 求,这表明商品价格是由其质量决定的。 请对此谈一下你的看法。 (1)本题中的质是指商品的使用价值,说明的 是使用价值和价格的关系。 (2)商品的价格从根本上讲是由商品的价值决 定的,而不是使用价值决定的。 (3)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对同一种商 品而言,质量好的商品往往耗费更多的人类劳动, 价值量也较大,因此其售价也较高。
关于斯密、李嘉图、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的比较
基本观点
①第一个明确提出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概念。 ②认识到了商品的交换价值不是由使用价值决定的,但 未能认识到没有使用价值的东西不可能有交换价值。 斯 ③二元劳动价值论——有时认为,商品的价值是由生产 密 该商品所耗费的劳动量决定的;有时又认为,商品的 价值是由商品在交换中所能购买到的劳动量决定的 (交换价值决定价值)。
(二)价值规律理论
――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
1.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
2.价值规律发挥作用的表现形式 3.价值规律的作用
⑴自发地使社会资源在不同的生产部门之间流动
价格上涨
获利增加
资源配置
生产扩大
供过于求
生产资料和劳动力流入 生产资料和劳动力退出
供不应求
生产缩小
获利减少
价格下降
㈡价值规律理论
――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
劳动价 1.使劳动价值论成为科学 值论的 2.为剩余价值理论奠定了基础,科学地 意义 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联系及 其发展趋势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逻辑框架
1.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是指 A.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 B. 个别劳动和社会劳动 C. 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 D.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
2.根据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具体劳动 A.形成商品的价值 B. 决定商品的交换价值 C. 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 D.是每个正常人都能从事的劳动
(一)商品、货币理论
1、商品的二因素和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 2、商品的价值量及其与劳动生产率的关系
3、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的关系
无需专门训练与学习,每个正常人都能从事的劳动 专门训练与学习,具有一定的知识和技能才能从事的劳动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在同样时间里,复杂劳动所创造的价值 比简单劳动所创造的价值大
4、货币的起源和本质 产生:商品生产、商品交换发展的必然结果 本质:一般等价物
(一)商品、货币理论
1、商品的二因素和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 2、商品的价值量及其与劳动生产率的关系 (1)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所耗费的社会必要劳动 时间决定的 (2)商品的价值量与生产商品的社会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单位时间内,生产单位商品的社会劳动生产率的 提高,会使 ①商品使用价值总量增加②商品价值总量减少 ③商品价值总量不变④单位商品价值量减少 A. ①②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③④
3.生产商品的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 A.生产商品的两次不同劳动 B.生产同一商品的两个劳动过程 C.生产商品的同一劳动过程的两个方面 D. 不同劳动过程中的两个方面
4.“商品是天生的平等派”这表明 A.相同的商品只能卖同样的价钱 B. 商品的价值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 C. 商品交换和商品价格反映的总是商品生产者之间 的平等关系 D.商品交换过程中,市场价格由价值决定
(一)商品、货币理论
1、商品的二因素和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 (1)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 (2)商品的二因素:使用价值和价值 (3)劳动的二重性: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 ①具体劳动的含义,抽象劳动的含义 ②商品的二因素是由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决定的 ③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生产商品的同一个过程的两 个方面 ④劳动二重性理论是马克思首创的 ⑤劳动二重性理论的意义
㈢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意义
1.使劳动价值论成为科学 2.为剩余价值理论奠定了基础,科学地揭示了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联系及其发展趋势
1、商品的二因素和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 2、商品的价值量及其与劳动生产率的关系
商品货 3、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的关系 币理论 4、货币的起源和本质
马克 价值规 思 律理论 劳动 价值 论 1.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 2.价值规律发挥作用的表现形式 3.价值规律的作用
①纠正了斯密对商品使用价值与交换价值关系认识中的 李 错误方面,批判了斯密的二元劳动价值论,认为商品的 嘉 价值只能由生产该商品所耗费的劳动来决定。②对劳动 图 价值论的发展,提出了一些新的观点。③把劳动价值论 推到了古典经济学的最高峰。
基本观点
①使用价值和价值是 ①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是在批判 商品的二因素,任何 地继承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的劳 商品都是使用价值和 动价值学说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马 价值的统一体。②劳 与斯密、李嘉图把商品和价值等 动的二重性决定了商 看成永恒的范畴不同,马克思认 克 品的二因素。③商品 为它们都是历史的产物;马克思 思 的价值量及其与劳动 揭示了生产商的劳动的二重性与 生产率的关系。④货 商品的二因素之间的关系,使劳 币的起源和本质⑤价 动价值论成为科学。②为剩余价 值规律理论 值理论奠定了基础。
1.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 2.价值规律发挥作用的表现形式 3.价值规律的作用
⑴自发地使社会资源在不同的生产部门之间流动
⑵促使商品生产者提高劳动生产率,有利于技术 进步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⑶实现优胜劣汰
材料一:西瓜在二三月卖几元一斤,七八月卖几角钱, 蔬菜也是一样,大棚里生产的反季节蔬菜价格要比大田 里种的时令蔬菜价格高得多。 材料二:各类商品的价格虽然有涨有落,但是青菜再贵 也很难超过鲍鱼。
(一)商品、货币理论
1、商品的二因素和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 (1)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 (2)商品的二因素:使用价值和价值,任何商品 都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 使用价值:物能够满足人们需要的属性 价值: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 商品的本质属性是 A.使用价值 B. 价格 C. 价值 D.交换价值
用马克思经济学原理分析。 1、价值规律的内容和表现形式。
2、价格由价值决定,也受供求的影响。西瓜在二三月, 供给量少,价格上升,反之七八月供给增多,价格下降。 3、青菜的价格不会超过鲍鱼,因为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 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生产青菜的社会必 要劳动时间比生产鲍鱼的少,所以价值量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