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及其现实意义
试论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主要内容及其现实意义

试论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主要内容及其现实意义(总10页)--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请直接删除即可----内页可以根据需求调整合适字体及大小--试论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主要内容及其现实意义劳动价值论,即劳动创造价值,是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基本观点。
马克思劳动创造价值的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作为揭示商品内在矛盾的科学理论,所揭示的市场经济规律是指导我们认识和解决现实经济中出现的新问题的指针。
本文基于我国目前处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社会历史背景,分析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局限性和对现实的指导意义,对于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贯彻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持和现实指导。
一、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产生的时代背景19世纪中叶,在产业革命的推动下,资本主义社会发育成型,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对立日益成为占据主导地位的社会矛盾。
一方面,为资本主义辩护的庸俗经济学逐渐取代古典经济学而居于统治地位;另一方面,无产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客观上要求从“自在阶级”向“自为阶级”转变,迫切需要无产阶级的科学理论作为指导。
马克思、恩格斯就是在这样的条件下,在批判继承前人的优秀成果的基础上,运用辨证历史唯物主义分析和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运动规律,论证了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必然性,从而形成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劳动价值论是英国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的重大理论贡献,但其性质上是为资产阶级统治作辩护,不可避免地存在理论上的错误和庸俗成分。
他们不能正确区分价值和交换价值;在解释价值的转变形态上缺乏说服力,把剩余价值的特殊形式和它的纯粹形式混淆起来;把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看作是自然的、永恒的。
它的局限性决定了它的历史命运。
马克思就是在批判和继承英国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劳动价值论的基础上,建立了科学的劳动价值理论体系。
二、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主要内容劳动价值论是马克思关于劳动创造商品价值及商品生产、交换遵循价值规律的理论。
试论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对当代中国的现实意义

试论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对当代中国的现实意义作者:宿铮来源:《读与写·下旬刊》2015年第06期摘要:劳动价值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基础,也是整个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理论基础。
劳动价值论包括劳动二重性理论、商品二因素理论、价值量理论、价值规律理论、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理论等多个方面。
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我们必须深化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认识,坚持和发展马克思劳动价值论。
关键词: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主要内容;现实意义中图分类号:G648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5)06-0018-02劳动价值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基础,也是整个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理论基础。
通过对商品关系的深刻分析,马克思阐明了劳动的二重性、商品的二因素、价值量及其变化规律、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等多个方面的关系,形成了劳动价值的系统理论。
劳动价值论对解释资本主义的本质,指导无产阶级革命具有积极的作用。
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国在改革开放过程中必须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必须代表大多数人民的利益。
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主义的本质在于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最终实现共同富裕。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对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它所揭示的市场经济规律是指导我们认识、解决现实经济问题的基础。
1.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主要内容1.1劳动二重性理论。
马克思认为生产商品的劳动具有二重属性,即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
具体劳动是指在一定具体形式下进行的劳动,反映的是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抽象劳动是指撇开了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是人类劳动力一般生理学意义上的支出或消耗,反映的是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经济关系,是劳动的社会属性。
具体劳动创造出各种不同的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
马克思运用劳动二重性理论,论证了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二重性,一方面是生产使用价值的劳动过程,另一方面是生产剩余价值的价值增殖过程,揭开了资本主义社会物所掩盖的社会生产关系,揭示出资本主义的内在矛盾。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理论和实践意义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核心理论之一,对于理解和分析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现象具有重要意义。
这一理论主要探讨了劳动的价值和商品的价值这两个基本概念,从而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本质和剥削机制。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不仅在理论上提供了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深入思考,而且在实践中也为工人阶级的解放和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指导。
劳动价值论的核心观点是劳动是创造价值的唯一源泉。
根据马克思的理论,价值是劳动时间的反映。
在资本主义经济中,商品的价值取决于劳动时间的多少。
劳动时间越长,价值就越大。
这个理论的出发点是从商品交换的角度来分析社会经济关系,揭示了劳动在商品经济中的特殊地位。
首先,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对资本主义经济的剥削机制进行了深入的分析。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劳动力成为商品,工人通过出售自己的劳动力为资本家创造剩余价值。
劳动价值论揭示并批判了资本主义社会中的剩余价值实现过程,即资本家通过剥削工人的剩余劳动来获取利润。
这使得工人阶级认识到自己在经济中的地位,进而形成了对资本主义剥削制度的抵制和反抗。
其次,劳动价值论对于社会主义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马克思认为,只有通过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才能消除资本主义社会中的剥削关系,使劳动得到合理回报。
劳动价值论为社会主义经济的规划和管理提供了指导原则。
通过对劳动价值的关注,社会主义经济可以合理配置生产要素,保障劳动者的权益,实现社会财富的公平分配。
此外,劳动价值论的理论意义也在于揭示了商品经济中的对等交换原则。
只有在商品价值相等的前提下,交换才能实现。
劳动价值论使人们认识到,商品交换不仅仅是物品的互换,更是劳动的互换,价值的对等交换。
这为人们正确理解市场经济的运行规律提供了基础。
然而,劳动价值论也存在一些局限性。
一方面,劳动价值论过于强调劳动时间,忽视了劳动的质量和创造力对价值创造的影响。
另一方面,随着技术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价值创造的方式发生了变化,某些非劳动要素的贡献也不容忽视。
论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对我国分配制度改革的现实意义

论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对我国分配制度改革的现实意义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是一种关于商品和货币关系的理论,它对于
理解资本主义经济的本质和发展趋势具有重要意义。
在我国分配制度
改革中,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也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强调了劳动是创造价值的源泉,这对于我国
分配制度改革中强调劳动的重要性具有指导意义。
在我国分配制度改
革中,应该更加注重劳动的价值,提高劳动者的收入水平,促进社会
公平。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强调了商品的价值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
定的,这对于我国分配制度改革中强调市场机制的作用具有指导意义。
在我国分配制度改革中,应该更加注重市场机制的作用,通过市场机
制来调节收入分配,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强调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剥削本质,这对于我
国分配制度改革中强调消除剥削具有指导意义。
在我国分配制度改革中,应该更加注重消除剥削,保障劳动者的合法权益,促进社会公平。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对于我国分配制度改革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它为我们提供了一种理解商品和货币关系的理论框架,同时也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指导分配制度改革的思路。
论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及其现实意义

论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及其现实意义何家伟4-40 应化1202班 1505120626内容摘要: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基础,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经济学说史上具有崇高的历史地位。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对于当前我国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仍然有着举足轻重的指导作用。
本文就是关于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论述课题。
文中在分析了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主要观点的基础上,阐述了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对当今社会经济的重要现实意义,并强调要坚持和发展马克思劳动价值论。
关键词:劳动价值理论市场经济马克思主义现实意义一、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的提出背景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的形成时间是19世纪下半叶。
当时英美法等主要国家已经完成了资产阶级革命和资产阶级改革,第一次工业革命已经在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开展,但先进的科学技术尚且没有被发明被投入到工业化生产中,劳动率低下,经济增长主要依靠能源的消耗来推动。
因此,当时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只能借助简单的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并依靠人类体力劳动的消耗。
所以,马克思在《资本论》开篇分析劳动价值论时,仅限于物质生产部门,并且以产业工人的生产劳动为分析对象。
二、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的内容1、商品的二因素和劳动的二重性原理商品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
这一概念直接上决定了商品和劳动产品的本质区别:一方面,生产劳动产品的所有目的都在于满足自己的需求;另一方面,商品不仅能满足自我的需求,还能通过等价交换的方式,用付出相同劳动的产品A 去换取同等价值(指产品A和产品B中凝结着基本不差别的人类劳动)的产品B。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可以得到商品之所以是商品,而不是劳动产品的两重因素:第一,商品有使用价值。
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章中将商品的使用价值简练地概括为“物的有用性”。
这种有用性体现在现实生活中就是商品能够满足人们具体实践活动中的某一方面的需求,比如,面包可以填饱肚子,使人们免于饥饿;棉被可以防寒取暖等等。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及其现实意义

并 纠正 了亚 当 ・ 斯 密关 于两者 关 系的错误 观点 。
亚当・ 斯密于 1 7 7 6年发 表 了著 名 的 《 国民财 富 的性 质 和原 因 的研 究 》 一书 , 系统 地发 展 了劳 动 价值
代 化建设 具有 十分 重要 的指 导意 义 。
一
、
马克 思劳某物 而取 得 的对 他 种货 物 的购 买 力。 前者 可 叫 做使用 价 值 , 后 者可 叫做交换 价值 ” 1 3 1 。 他提 出 “ 劳 动是 衡 量一 切 商 品交换 价值 的真 实
的指 导 意 义
【 关键词 ]
劳动价值论 ; 理论渊源; 现实意 义 [ 文献标识t i q - ] A 【 文章编号】 1 6 7 4 — 1 6 7 6 ( 2 0 1 3 ) 0 1 - 0 0 2 0 - 0 3
[ 中图分类号] A 8 1
马 克思 劳 动价 值 理论 是 马克 思 主 义政治 经 济学 的理 论 基 石 和 马 克 思 主 义 理论 体 系 的重 要 组 成 部
尺 度” , “ 劳 动是第 一 性 价格 , 是 最初 用 以购 买 一切 货
简 要 回顾 一 下 马 克 思 劳 动 价 值 理 论 的 理 论 渊 源 ,有 利 于我 们更 好 地认 识 和理 解 马克 思 劳动 价值
理论。
( 一) 成廉 ・ 配 第与 劳动价值 论 的提 出
物 的代价 。 ” 只有 劳动才 是价值 的普 遍尺 度和 正确 尺度 , 换言之 , 只有 用 劳 动 作标 准 , 才能 在 一 切 N , t f  ̄
浅谈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的基本内容及现实意义

伴 随 科 技 进 步 和 社 会 生 产 力 的 日益 差 别 绝 对 化 ,并 未 否 认 在 一般 科 学 量 是 衡 量 商 品 价 值 量 大 小 的唯 一 尺 发 展 , 特 别 是 今 天 社 会 主 义 社会 形 的范 围 内研 究使用 的价 值 的意义 。 态 下 的经 济 关 系 、劳 动 过 程 ,均 已 马 克 思主 义 劳 动 价 值 论 认 为 , 度 ;从 价 值 量 的变 化 规 律 来 看 , 商 品 的 价 值 量 与 生 产 该 商 品 的劳 动 量
糊 认 识 , 引起人 们 思 想 混 乱 。 为此 ,本 文论 述 了马 克 思 主 义 劳动 价 值论 的基 本 内容及 现 实指 导 意 义 。
【 关键词 】 劳动价值论 ;价值 ;物化 劳动 ;指导意义
马 克 思 的 劳 动 价 值 论 创 立 10 曾表 现 了对 价 值 问 题 的 极 大 关 注 。 0 多年 来 ,一 直存 在 多 方 面 的 争 议 , 劳动 价 值 论 对 现 实 指 导 意 义 何 在 , 现 代科 学技 术 的发展 ,生产 自动 化 、
发 生 了 巨 大 的变 化 。 因此 , “ 合 只有 劳动 才 创 造 价 值 , 而 且 是 活 劳 成 正 比,与 生产 该 商 品的 劳 动 生 产 结
新 的 实 践 , 深 化 社 会 主 义 劳 动 和 劳 动 , 不 是 物 化 劳 动 ,它 强 调 劳 动 价 率 成 反 比。 商 品 价 值 量 的 变 化 , 归 动 价 值 论 的认 识 ” , 已经 成 为新 的 值 论 中 “ 动 ”二 字 的 含 义 及 其 理 根 到 底 是 由劳 动 量 的 变 化 引 起 的 。 劳
理 论 田地
浅谈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的基本内容及现实意义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论文《简述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及其现实意义》

简述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及其现实意义(冯福荣哲学与社会学学院思想政治教育专业200911022927)【内容摘要】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基础,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经济学说史上具有崇高的历史地位。
虽然我国现阶段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当时所面对和研究的情况有了很大的差别,但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并没有过时。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对于当前我国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仍然有着举足轻重的指导作用,【关键词】劳动价值理论市场经济马克思主义自马克思劳动价值论诞生以来,学术界对于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争议从来没有停止过。
虽然今天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同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当时所面对和研究的情况相比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如何科学认识和正确对待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的马克思劳动价值论,认真分析和梳理其当代价值和现实意义就显得十分必要。
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的提出背景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的形成时间是19世纪下半叶。
当时英美法等主要国家已经完成了资产阶级革命和资产阶级改革,第一次工业革命已经在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开展,但先进的科学技术尚且没有被发明被投入到工业化生产中,劳动率低下,经济增长主要依靠能源的消耗来推动。
因此,当时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只能借助简单的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并依靠人类体力劳动的消耗。
所以,马克思在《资本论》开篇分析劳动价值论时,仅限于物质生产部门,并且以产业工人的生产劳动为分析对象。
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的内容1、商品的二因素和劳动的二重性原理商品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
这一概念直接上决定了商品和劳动产品的本质区别:一方面,生产劳动产品的所有目的都在于满足自己的需求;另一方面,商品不仅能满足自我的需求,还能通过等价交换的方式,用付出相同劳动的产品A去换取同等价值(指产品A和产品B 中凝结着基本不差别的人类劳动)的产品B。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可以得到商品之所以是商品,而不是劳动产品的两重因素:第一,商品有使用价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马克思价值论的主要观点
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最核心的观点是:人们的活劳动,即无差别的人类的一般劳动创造价值。简单的来说就是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主要包括:
(1)商品的二因素与劳动的二重性
商品的二因素就是所谓的使用价值和价值。商品的使用价值时物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它是商品的自然属性,是构成社会财富的物质内容,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它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关系。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章中将商品的使用价值简练的概括为“物的有用性”[2]。然而商品的价值时凝结在商品中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它是商品的社会属性,也是商品所特有的属性,体现了商品生产者相互比较和交换劳动的经济关系。价值是一个历史范畴,作为二因素之一,价值时商品最本质的因素。所谓劳动的二重性就是指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不同的具体劳动生产出不同的商品的使用价值,具体劳动同自然物质相结合成为使用价值的源泉;然而抽象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是价值的唯一源泉。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生产产品的同一劳动的两个方面或两重属性,而不是两次劳动,所以说是劳动的二重性。在马克思之前,没有人能够分清并揭示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马克思指出:“古典政治经济学在任何地方也没有明确地和十分意识地把体现为价值的劳动同体现为产品使用价值的劳动区分开……它从来没有意识到,劳动的纯粹量的差别是以他们的质的统一或等同为提前的,因而是以他们化为抽象人类劳动为前提的。”[3]
(2)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的关系及价值规律
商品的价值量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成正比,与劳动生产率成反比。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依据商品的价值进行,实行等价交换,这也就是价值规律的内容和表现形式。
(3)货币的产生与发展
货币是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是价值形式发展的完结阶段。
三、马克思价值论的现实意义
我们可以很容易的看出来贯穿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主线是“劳动创造价值”的理念,不管是具体劳动还是抽象劳动,私人劳动还是社会劳动,它们之间相互作用支配着整个市场经济的运转,并通过价值规律和商品交换等形式表现出来。虽然马克思分析的是资本主义社会背景下的市场经济运转模式,但是很显然的是,马克思并没有给自己的劳动价值论打上资本主义特有的标签。只要存在商品生产,不管其社会制度是资本主义制度还是社会主义制度,价值都是特有劳动创造的。它向人们解释的是一般规律,并不是某一特性的社会制度下的价值。市场经济并不等于资本主义经济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虽然科学技术在当前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但我们不能因为外部环境的改变而忽略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现实意义。
一、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提出背景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形成时间是19世纪下半叶,当时英美法等主要资本主义社会的国家已经完成了资产阶级革命和资产阶级改革,第一次工业革命已经在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开展,但先进的科学技术尚未被发明更不用说投入到工业化生产中,劳动率低下,经济增长主要依靠能源的消耗来推动。因此,当时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只能借助简单的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并依靠人类体力劳动的消耗。所以,马克思在《资本论》开篇分析劳动论价值时仅限于物质生产部门,并且以产业工人的生产劳动为分析对象。
【参考文献】
[1]马克思《资本论》[M]
[2]马克思《资本论》[M].第一章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第23卷第97页,人民出版社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第44卷第123页,人民出版社
二、马克思价值论
1、马克思价值论的一般认识
马克思把价值定义为:价值时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即由抽象的劳动所凝结。劳动价值论吧价值定义为人类劳动,因此在劳动价值论的价值定义范围内“不能说劳动创造价值”,《资本论》也没有“劳动创造价值”的语句,只是说:具体的人或者劳动者能创造价值[1]。价值的实体是抽象劳动,劳动是价值的唯一源泉,劳动是财富之父。也就是说马克思认为:一切形式的人类脑力和体力的消耗都算在“劳动”范畴之内,人类的劳动在现代经济运行中的作用并不是聪明的人脑对由各种具体劳动组成的“具体总体”进行了总结和归纳,而是因为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各种劳动在现实中形成了一个十分发达的“总体”。也就是说在随着经济的发展人逐渐发展成为一个劳动的综合体。
马克思曾在《资本论》中通过劳动价值理论阐述了剩余价值理论,也从而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关系和资本主义经济运行规律。我们也都知道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从创立到现在,已经过去了很多年,现在的社会与当时马克思生活的社会相比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作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基础,它所展示的市场经济规律可以指导我们认识和解决现实经济中出现的新问题。虽然由于在当前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过程中而出现了一些新情况,使劳动价值论成为人们近年来讨论的热点,也出现了不少争议,但是如果我们能够科学的认识和正确的对待马克思劳动价值论,认真分析和梳理其当代价值和现实意义那么我们也会受益匪浅的。
(4)价值规律
商品的价值量是由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遵守等量社会必要劳动相关交换的原则。价格随供求关系变化而围绕价值上下波动,不是对价值的否定,而是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正如马克思所说:“在私人劳动产品的偶然的不断变化的变换比例中产生这些产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作为起调节作用的自然规律强制地位自己开辟道路,就像房屋倒在人头时重力定律‘强制地’为自己开辟道路一样,因此,价值量有劳动时间决定是一个隐藏在商品相对价值的表面运动后面思主义;劳动价值论;市场经济;发展意义;
[摘要]: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基础,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经济学说史上具有崇高的历史地位。马克思也在《资本论》中以劳动价值理论为基础发现剩余价值,从而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运行的规律,为我们正确理解商品经济制度提供了理论依据。本文在分析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的基础上论述劳动价值论以及其在当今现实生活中了意义。
2、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可以帮助我们规范市场秩序
市场调节资源配置是通过价值规律的作用实现的。价值规律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内在属性,是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价值量的规律,其作用根源于内在的价值决定和价值实现机制,它能导致市场竞争中生产者不再呈现正态分布而是产生优胜劣汰的两极分化的现象。如果我们可以把握价值规律的科学内涵,那么我们就可以在规范市场秩序时,很好的控制市场使其不再产生两极分化,并进一步优化资源配置。
1、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是促进经济发展的原动力
马克思价值劳动论认为,价值量是由生产产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商品的价值量也体现在商品中的劳动的量成正比,与这一劳动的生产力成反比。超额价值与劳动生产力成正比。因此,企业为了获得更多的利益,在市场经济的利益的带动下,肯定会不断的提高本企业的生产技术加强劳动管理,提高劳动效率,这样的话就可以降低企业所生产的商品的价值,当企业以高于这个价值低于社会价值的价格卖出这个商品时,企业就可以赚去更多的利润。所以说马克思价值劳动论在当今社会也起着很大的作用,它可以驱动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