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的宾语前置(一)

合集下载

第五节 语序 古汉语宾语前置

第五节 语序  古汉语宾语前置
到了汉代,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的 情况越来越少,后置的形式已经基本 形成。
第三种类型
第一小类
将虢是灭,何爱于虞?(《左传·僖公五 年》)
先君之好是继。(《左传·僖公四年》) 姜氏何厌之有?(《郑伯克段于鄢》) 何陋之有?(《论语·子罕》)
归纳类型:
(一)借助“是”、“之”把宾语提前
如果宾语不是代词,即使是否定句,也不用 宾语前置这种格式。
流血及屦,未绝鼓音。(《鞍之战》) 大毋侵小。(《左传·襄公十五年》) 皆言商君之法,莫言大王之法。(《战国
策·秦策》)
条件:
(1)必须是否定句中。否定句顾名思义 就是表示否定的句子,句中必须有表否定 的词,可以是否定副词“不”、“未”、 “无”等,也可以是表否定的无定代词 “莫”。
(2)宾语必须是代词。 代词可以是我、 尔、自、是、之等。
说明:
上述两个条件,应该是否定句宾语前置的 必要条件,二者缺一不可。
否定句代词宾语前置在先秦的分布和后
置情况的规律和发展
并非所有符合上述条件的、否定句作宾语的代词都一 定前置。如:
《诗经黍离》“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 我何求”
其他类型 没有标记的宾语前置 句式
尔贡包茅不入,王祭不供,无以缩酒,寡 人是征。昭王南征而不复,寡人是问。 (《左传·僖公四年》)
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 传焉。(《孟子·梁惠王上》)
归纳类型:
(一)代词“是”充当动词或介词的宾语 常常置于动词或介词的前面
方城以为城,汉水以为池。(p16)
赵太后》) “许子冠乎?”曰:“冠。”曰:“奚冠?”曰:
“冠素。”(《孟子·许行》)
沛公安在?(《史记·项羽本纪》) 某人曰:“归乎?”曰“君死,安归?”(《左

古代汉语宾语前置语序规律 (1)

古代汉语宾语前置语序规律 (1)

古代汉语宾语前置语序规律一疑问代词作宾语:古代汉语中常用的疑问代词有“谁、孰、何、曷、胡、恶、奚、安、焉”等,可用於问人、问事、问地点。

先秦汉语中,疑问代词作宾语时必须放在谓语动词之前①、寡人将谁朝而可?(《战国策•燕策》)②、吾谁欺,欺天乎?(《论语•子罕》)③盗者孰谓?谓阳虎也。

(《公羊传•定公元年》)疑问代词作介词宾语的时候,也应放在介词之前。

例:①即不幸有方二三千里之旱,国胡以相恤?(《贾谊•论积贮疏》)②曷为久居此围城之中而不去也?(《战国策•赵策》)③许子奚为不自织?(《孟子•滕文公上》)二否定句代词作宾语:这种句式需要同时具有两个条件:1、句子必须是否定句,必须有表示否定的副词或代词“不、未、无(毋)、莫”等。

2、宾语必须是代词。

①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论语•学而》)②俎豆之事,则尝闻之矣;军旅之事,未之学也。

(《论语•卫灵公》)③主贤明,能听汝;不明,将不汝听。

(《韩非子•外储说下》)否定句代词作宾语要求不如疑问代词作宾语时严格,因而同时满足了以上两个条件代词宾语也可以不前置,先秦汉语中两种格式都有出现。

例:①知我者,谓我心忧。

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诗经•王风•黍离》)②有事而不告我,必不捷矣。

(《左传•襄公二十八年》)③圣人不爱己。

(《荀子•正名》)三宾语用代词复指:古代汉语中为了强调宾语,使宾语前置以后,还可以借助指示代词“是、之”复指前置的宾语。

句子格式为:宾语+ 是(之)+ 谓语动词。

①君亡之不恤,而群臣是忧,惠之至也。

(左传•僖公十五年)②将虢是灭,何爱於虞?(《左传•僖公五年》)③晋居深山,戎狄之与邻。

(《左传•僖公十五年》)宾语用代词复指的格式中,还可以在宾语之前加“唯(惟)”,形成“为……是(之)……”的固定格式,强调宾语的作用很明显。

①父母唯其疾之忧。

(《论语•为政》)②率师以来,唯敌是求。

(《左传•宣公十二年》)③余虽与晋出入,余唯利是视。

(《左传•成公十三年》)如果前置的宾语是由疑问代词“何”作定语的定中结构短语,那麽复指的指示代词一般用“之”。

古代汉语特殊句型

古代汉语特殊句型

宾语前置句动词可以带宾语,介词也可以带宾语,在文言文中,宾语前置是有条件的。

一、动词宾语前置文言文中动词宾语前置,大致有以下四种种情况:(一)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

否定句中动词的宾语如果是代词,这个代词宾语一般要放在动词的前面,这是古汉语特有的用法。

1、动词前面有“不”“未”“弗”“无”等否定副词的否定句。

在这种否定句里,动词的宾语如果是代词,一般放在动词的前面2、古之人不余欺也。

(《石钟山记》)译文:“古时候的人没有欺骗我呀。

”这是个否定句。

动词前面有否定副词“不”,代词宾语“余”,放在动词“欺”的前面。

翻译的时候应该按现代汉语的顺序,即“古之人不欺余也”。

忌不自信。

(《邹忌讽齐王纳谏》)译文:“邹忌不相信自己(比他漂亮)。

”这是个否定句。

动词前面有否定副词“不”,代词宾语“自”,放在动词“信”的前面。

翻译时应该按现代汉语的顺序,即“忌不信自”。

3、以否定性无定代词作主语的否定句。

在这类否定句中,动词的宾语如果是代词一般也要放在动词的前面。

三岁贯汝,莫我肯顾。

(《硕鼠》)这是否定句。

它的主语是“莫”“莫”是否定性无定代词。

宾语“我”也是代词,现代汉语“莫我肯顾”应理解成“莫肯顾我”。

(二)疑问句中,代词作宾语,放在动词谓语前。

在古代汉语里,使用频率大的疑问代词是“何”字,其他的还有“谁、孰、恶、安、焉、胡、奚、曷”等,它们作宾语时,也放在动词谓语前面。

①良问曰:“大王来何操?”(〈鸿门宴〉)译文:“张良问道:‘大王来时带什么了吗?’”这是疑问句,“何”是疑问代词,它充当动词“操”的宾语,前置到“操”的前面。

按现代汉语的顺序,应是“大王来操何?”②沛公安在?(〈鸿门宴〉)译文:“沛公在哪里?”这是疑问句,“哪里:是疑问代词,它是动词在“的”宾语,前置到“操“的前面。

按现代汉语的顺序,应是“沛公在安?”(三)用“之”把宾语提到动词前,以加重语气。

这种现象古汉语并不多见。

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韩愈《师说》)译文:“不懂得断句,不明白疑难问题……”句中的“句读”,“惑”都是要强调的宾语,动词是“知”、“解”。

高中语文中文言文宾语前置类

高中语文中文言文宾语前置类
一、动词宾语前置
• 文言文中动词宾语前置,大致有以下四 种情况:
(一)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
• 否定句中动词的宾语如果是代词,这个代词宾语一 般要放在动词的前面,这是古汉语特有的用法。 1、动词前面有“不”“未”“弗”“无”等否 定副词的否定句。在这种否定句里,动词的宾语如 果是代词,一般放在动词的前面 古之人不余欺也。(《石钟山记》)译文: “古时候的人没有欺骗我呀。” 这是个否定句。动词前面有否定副词“不”, 代词宾语“余”,放在动词“欺”的前面。翻译的 时候应该按现代汉语的顺序,即“古之人不欺余 也”。 忌不自信。(《邹忌讽齐王纳谏》)译文: “邹忌不相信自己(比他漂亮)。” 这是个否定句。动词前面有否定副词“不”, 代词宾语“自”,放在动词“信”的前面。翻译时 应该按现代汉语的顺序,即“忌不信自”。
2、以否定性无定代词作主语的否定句。 在这类否定句中,动词的宾语如果是代词 一般也要放在动词的前面。
三岁贯汝,莫我肯顾。(《硕鼠》) 这是否定句。它的主语是“莫”“莫” 是否定性无定代词。宾语“我”也是代词, 现代汉语“莫我肯顾”应理解成“莫肯顾 我”。
(二)疑问句中,代词作宾语,放 在动词谓语前
② 沛公安在?(〈鸿门宴〉)译文:“沛 公在哪里?”
这是疑问句,“哪里:是疑问代词,它是动 词在“的”宾语,前置到“操“的前面。按现代 汉语的顺序,应是“沛公在安?”
(三)用“之”把宾语提到动词前, 以加重语气
•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韩愈《师说》) 译文:“不懂得断句,不明白疑难问
题……” 句中的“句读”,“惑”都是要强调的宾
• 在古代汉语里,使用频率大的疑问代词是“何” 字,其他的还有“谁、孰、恶、安、焉、胡、奚、 曷”等,它们作宾语时,也放在动词谓语前面。 ① 良问曰:“大王来何操?”(〈鸿门

举例说明古代汉语中常见的宾语前置句的几种形式

举例说明古代汉语中常见的宾语前置句的几种形式

举例说明古代汉语中常见的宾语前置句的几种形式古代汉语中宾语前置句是一种文体特征,也是经典文学中常见的表达形式。

宾语前置句是把宾语放到谓语之前,将谓语放到宾语之后,其文法结构是“宾语+谓语+主语”。

宾语前置句的形式有很多,下面我们就具体举例说明一下。

一、“宾语+动词+主语”:究天人之际,惟通神明。

二、“宾语+系动词+形容词+主语”:天上地下,定国安邦。

三、“宾语+名词+动词(系动词)+主语”:杨公归楚,利国安民。

四、“宾语+疑问词+动词+主语”:此何言世,异人易主。

五、“宾语+不定式 +主语”:义期迎新,待家绪恩。

宾语前置句不仅可以表达概念,还能表达情感和思想,从而更加准确地传达作者的意图。

在经典文学中,古人经常使用宾语前置句来更好地表达思想、抒情和象征意义,表达出更加鲜明的美感和深情,如“昭兑宝鉴,书雅量佩”等。

也因为宾语前置句功能多样,古代文歌中总能见到这种句式,如《巨阙经》中的“维天地定纲,历月昭昌范”,《诗经》的“惠此心之好事,臣奉命以识诗”等等,可以看出宾语前置句之精妙。

我们从这些实例中可以看到,古代汉语中常见的宾语前置句有“宾语+动词+主语”、“宾语+系动词+形容词+主语”、“宾语+名词+动词(系动词)+主语”、“宾语+疑问词+动词+主语”和“宾语+不定式 +主语”等几种形式。

宾语前置句通常多用于抒情文学性质的篇章当中,能够更好地表达作者淳厚的情感,表达出文章更加深刻丰富的美感和情趣。

宾语前置句之精妙,在古代文歌中却也是常见的,着实令人叹为观止。

古代汉语宾语前置例子

古代汉语宾语前置例子

古代汉语宾语前置例子
1. “哎呀呀,你看《岳阳楼记》里的‘微斯人,吾谁与归’,这就是典型的宾语前置呀!正常语序应该是‘吾与谁归’,这不是很有意思嘛!”
2. “嘿,再想想‘何陋之有’这句话,不就是把‘有何陋’给前置了嘛!就像把宝贝藏到前面来了,多特别呀!”
3. “哇塞,‘忌不自信’也是哦!本来应该是‘忌不信自’,这不就是古人玩的一个小把戏嘛,让我们后人读起来觉得好神奇呀!”
4. “还有‘三岁贯汝,莫我肯顾’,不就是‘莫肯顾我’的颠倒嘛,古人咋这么爱这么玩呢!哈哈!”
5. “咦,‘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呀,正常应该是‘不知句读,不解惑’,是不是感觉古人在文字里藏了好多小惊喜呢!”
6. “呀,‘不然,籍何以至此’,这就是把‘以何’放到前面啦,像不像给句子化了个特别的妆呀!”
7. “哈哈,‘沛公安在’,其实就是‘沛公在安’嘛,古人的这种表达方式真的太有个性啦!”
总之,古代汉语中的宾语前置现象真是丰富多彩,让我们在阅读古文的时候像在探索一个个奇妙的小宝藏。

古代汉语语法宾语前置

古代汉语语法宾语前置
昭王南征而不复,寡人是问。(左传· 齐桓公伐 楚) 维叶莫莫,是刈是濩。(诗经· 周南· 葛覃)
总结:语法限制与语用选择
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最严格) 代词复指宾语前置 (语法模式) 语法 限制 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较严格) 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加强语气 无标志宾语前置 语用选择
课堂练习:教材练习二第六题
今大臣执柄独断,而上弗之收,是人主不 明也。(韩非子· 孤愤)
否定句中的例外
不我知者,谓我士也骄。(诗经· 魏风· 园有桃) 不知我者,谓我何求。(诗经· 王风· 黍离)
3.宾语用代词复指
语法条件:用代词“是”、“之”等复指宾 语。 一般教学语法上,称它们为助词。
秉国之均,四方是维。(诗经· 小雅· 节南山) 将虢是灭,何爱于虞?(左传· 僖公五年) 今吴是惧而城于郢。(左传· 昭公二十三年) 吾以子为异之问,曾由与求之问。(论语· 先 进)
1不是。“之”,第三人称代词,指“梁王兔苑”, 作宾语。 2用代词“之”复指的宾语前置。动词为“有”, 宾语为“何厌”。 3不是,之1,连词,用在主谓之间。之2,连词, 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 4用代词“是”复指的宾语前置。动词为“为”, 宾语为“不谷”;动词为“继”,宾语为 “继”。
5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之, 指代听到的事情。 6不是。之1,代词,它,指书籍。之2, 连词,用在主谓之间。 7介词“以”的宾语前置。介词“以”,介 词的宾语“奚”。之,动词,到达。
4介宾置
楚国方城以为城,汉水以为池,虽众无所用 之。(左传· 僖公四年) 先生何以幸教寡人?(战国策· 范雎说秦王) 吾谁与为亲? (庄子· 齐物论) 微斯人,吾谁与归?(范仲淹《岳阳楼记》)
二 无标志的宾语前置
为了强调宾语,有时也可以直接将宾语移至谓 语中心语之前。 它的作用是强调宾语,是一种修辞手段。

古代汉语语法之宾语前置

古代汉语语法之宾语前置

古代汉语--宾语前置⑴疑问句中,疑问代词当宾语(分为动宾,介宾结构),宾语常前置。

疑问代词有“谁、孰(指人)何、胡、奚、曷(指事)安、焉、恶(表处所)”例子: 1彼且奚适也?庄子《逍遥游》动宾2沛公安在?司马迁《史记》介宾3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辨,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庄子《逍遥游》(彼且待恶哉?恶:什么句子翻译:顺应天地万物的本性,把握六气的变化,而在无边无际的境界中遨游的人,他们还须凭借什么呢?)⑵否定句中,代词当宾语,宾语常前置。

否定词有“不、弗、未、否、勿、毋、无、非、莫(没有人)”例子:1古之人不余欺。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2每自比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

陈寿《隆中对》(当时的人都不赞同这件事)3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

屈原《离骚》4闻道百,以为莫已若。

庄子《秋水》⑶复指,宾语用代词“之”或“是”复指(“之”、“是”作为提宾标志。

)(少见的还有“斯”、“焉”复指)例子:1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韩愈《师说》(不知句读,宾语“句读”用代词“之”复指。

“之”为提宾标志)2惟兄嫂是依。

韩愈《祭十二郎文》3鸡鸣而驾,塞井夷灶,sāi jǐng yí zào唯余马首是瞻。

左丘明《左传》(句子翻译:明天早晨。

鸡一叫就开始驾马套车出发。

各军都要填平水井,拆掉炉灶。

作战的时候,全军将士都要看我的马头来定行动的方向。

)4我国之东迁,晋郑焉依。

《左传》(依晋郑)5朋酒斯飨,曰杀羔羊。

《诗经》(飨朋酒,享用两樽酒)⑷介词的宾语前置常见的介词有“以、乎、于、为、与、从、自、向”例子:1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卫风·氓》2敢问夫子恶乎长(长恶,擅长什么)《孟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代汉语的宾语前置(一)
——古代汉语疑问句中的代词宾语前置
【教学背景】
内容分析:
“古今汉语词序最大最普遍的差异表现在宾语的位置上。

”(杨剑桥)一般说来,汉语里宾语作为动作行为的支配对象总是放在动词的后面,但是在某些在特定的语法条件下,宾语要置于动词之前;此外,在古代汉语的介宾结构里,宾语也在一定条件下置于介词之前。

我们把这种语言现象,通常叫做宾语前置。

这种语言现象的古今差异,对我们今天的古文阅读造成了一定的困难。

了解这种语言现象,对于阅读古文是有一定的帮助的。

学情分析:
《古代汉语》课程的教学对象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大二本科生,他们在中学和大一的《古代文学》课上已经学过一些文言文,对古代汉民族的语言已经有了一些感性认识;在大一的《现代汉语》课上也学习了现代汉语的基础理论和基础知识,具备了较高的理解、分析和运用现代汉语的能力。

【教学目标】
1.能理解语序在汉语中的语法意义,掌握古代汉语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所需的语法条件。

2.在具体的文言语句中,能辨识宾语前置这种语言现象,从而提高对文言文的理解能力。

【重点难点】
重点:古代汉语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所需的语法条件。

难点:动词前有助动词,疑问代词宾语一般要前置于助动词之前。

【教学方法】
讲授、讨论与练习相结合
【教学环节】
一、了解古今汉语动宾结构的相似之处
古代汉语的动宾结构通常的语序是动词在前,宾语在后。

这跟现代汉语是一样的。

例如:[十年春],齊師伐我。

(《左傳·莊公十年》)
齊侯[以諸侯之師]侵蔡。

(《左傳·僖公四年》)
二、学习古今汉语动宾结构的不同之处(一)
但是在某些在特定的语法条件下,宾语要置于动词之前;此外,在古代汉语的介宾结构里,宾语也在一定条件下置于介词之前。

这种语言现象,通常叫做宾语前置。

了解古代汉语的这种语言现象,对于阅读古文是有一定的帮助的。

古代汉语常见的宾语前置格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在疑问句中,如果宾语是疑问代词,一般都位于动词或介词前。

两个条件:一是必须是疑问句,二是必须是疑问代词充当宾语。

充当前置宾语的疑问代词主要有“谁”“何”“安”“奚”“孰”“焉”“胡”“恶”等。

(1)疑问代词充当动词宾语而前置
吾誰欺?欺天乎?(《論語·子罕》)
我欺骗谁呢?我欺骗上天吧?
既富矣,又何加焉?(論語·子路)
富了以后又还要做些什么?
注意:动词前有助动词,疑问代词宾语一般要前置于助动词之前。

如:
臣實不才,又誰敢怨?(《左傳·成公三年》)
下臣的确没用,又敢怨谁呢?
(2)疑问代词充当介词宾语而前置
介词宾语前置常见于介词“以”“為”“與”,例如:
曷為久居此圍城之中而不去也?(戰國策·趙策)
为何在这被围的城中这么久还不离开?
苟無歲,何以有民?苟無民,何以有君?(戰國策·齊策)何以为家
如果没有年成,那怎么拥有百姓?如果没有百姓,怎么会有国君?
三、知识点总结:
1、古代汉语疑问句中的代词宾语前置两个条件:一是必须是疑问句,二是必须是疑问代词充当宾语。

2、动词前有助动词,疑问代词宾语一般要前置于助动词之前。

四、课堂练习:
1、下面的句中有无宾语前置?如有,指出其前置宾语,并说明其前置的条件。

(1)鄉人長於伯兄一歲,則誰敬?曰:敬兄。

(《孟子·告子上》)
(2)於予與何誅?(《論語·公冶長》)
(3)噫!微斯人吾誰與歸?(范仲淹:岳陽樓記)
2、课内阅读:
4·15 子曰:“參乎,吾道一以貫之。

”曾子曰:“唯。

”子出,門人問曰:“何謂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论语·里仁》)
孔子说:“参啊,我讲的道是由一个基本的思想贯彻始终的。

”曾子说:“是。

”孔子出去之后,同学便问曾子:“这是什么意思?”曾子说:“老师的道,就是忠恕罢了。


忠: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

恕: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五、拓展延伸:
1、分析下列成语中的宾语前置现象:
皮之不存,毛将焉附?何去何从?
2、分析下列词语,思考其动宾关系::
“自信”“自救”“自尊”“自爱”“自重”“自杀”“自夸”“自卫”“自问”
今天的“自救”“自尊”“自爱”“自重”“自杀”“自夸”“自卫”“自问”“自信”等中的“自”既是动作的主体,又是动作的对象,是古代句法结构遗留在现代汉语复合词中的痕迹。

综上所述,学习古代汉语不仅可以培养古书的阅读能力,更好地继承优秀的文化遗产,也是深入了解现代汉语的需要。

课后练习:
1、下面的句中有无宾语前置?如有,指出其前置宾语,并说明其前置的条件。

(1)君奚為不見孟軻也?(《孟子·梁惠王下》)
(2)衛君待子而為政,子將奚先?(論語·子路)
(3)梁客辛垣衍安在?(戰國策·趙策)
(4)二國有好,臣不與及,又誰敢德?(左傳成公三年)
(5)曷為久居此圍城之中而不去也?(戰國策·趙策)
(6)何由知吾可也?(孟子·梁惠王上)
(7)大車無輗,小車無軏,其何以行之哉?(論語·為政)
(8)東野之書,耿蘭之報,何為而在吾側也?(韓愈:祭十二郎文)
2、课外阅读:
借助工具书,仔细阅读下面的语段,分析孔子与宰予之间的这场辩论。

你认为辩论双方中哪
一方更有理有据?为什么?
《論語》
5·10 宰予晝寢,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糞土之牆不可杇也,於予與何誅?”子曰:“始吾於人也,聽其言而信其行;今吾於人也,聽其言而觀其行。

於予與改是。

”(《論語·公冶長》)
17·21 宰我問:“三年之喪,期已久矣。

君子三年不為禮,禮必壞;三年不為樂,樂必崩。

舊穀既沒,新穀既升,鑽燧改火,期可已矣。

”子曰:“食夫稻,衣夫錦,於女安乎?”曰:“安。

”“女安則為之。

夫君子之居喪,食旨不甘,聞樂不樂,居處不安,故不為也。

今女安,則為之!”宰我出,子曰:“予之不仁也!子生三年,然後免於父母之懷,夫三年之喪,天下之通喪也。

予也有三年之愛於其父母乎?”(《論語·陽貨》)
《史記》
宰予字子我。

利口辯辭。

既受業,問:“三年之喪不已久乎?君子三年不為禮,禮必壞,三年為樂,樂必崩。

舊穀既沒,新穀既升,鑽燧改火,期可已矣。

”子曰:“於汝安乎?”曰:“安。

”“汝安則為之。

君子居喪,食旨不甘,聞樂不樂,故弗為也。

”宰我出,子曰:“予之不仁也!子生三年然後免於父母之懷。

夫三年喪,天下之通義也。


宰予昼寝。

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