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 宾语前置句

合集下载

文言文句式之宾语前置句

文言文句式之宾语前置句

规律一: 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时,宾语前置。
常见的疑问代词有:何、谁、孰、胡、曷、恶、安、 焉、奚 等。
1、下列句子中,与其他句式不同的一项: ( C) A、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 B、童子何知? C、晏婴,齐之习辞者也。 (判断句) D、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E、臣实不才,又敢谁怨?
翻译下列句子,找出它们的共同点:
翻译下列句子,找出它们的特点 ①何陋之有? ②唯利是图。
规律三: 用 “唯……是……”或“之”把宾语提到 动词前,以突出强调宾语。这时的“是”或 “之”只是宾语前置的标志,没有什么实在 意义。
1.选出下列各组中不同的宾语前置的句子:(
B )
A 、唯命是从。 B 、不孝,何以别乎? C 、唯才是举。 D 、姜氏何厌之有?
1、下列句子与其他两项不同的是( C) A、而辙也未之见焉 B、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C、马之千里者 (定语后置)
注意:
• 在这种特定的条件下,如果宾语不是代 词,即便是否定句,也不是宾语前置句; • 如: 朝廷之臣莫不畏王 • 有时是否定句,宾语也是代词,但这个句子 也不一定是宾语前置句如: • 如:人非状语 谓语 补语 定语 宾语
宾语前置 谓语前置 定语后置 状语后置
宾语前置
定语后置 状语后置 定语后置
(定语)主语+[状语]谓语+(定语)宾语
谓语前置
文言特殊句式

宾语前置句
宾语前置句的概念:
• 在古代汉语里,宾语的位置也和 现代汉语一样,一般都在动词 (或介词)的后面,但为了强调 宾语,在一定条件下,就把它放 在动词(或介词)的前面。相对于 现代汉语而言,我们把这种句子 叫做宾语前置句。
什么是宾语前置句?
谓(动) ── 介词

举例说明古代汉语中常见的宾语前置句的几种形式

举例说明古代汉语中常见的宾语前置句的几种形式

举例说明古代汉语中常见的宾语前置句的几种形式古代汉语中宾语前置句是一种文体特征,也是经典文学中常见的表达形式。

宾语前置句是把宾语放到谓语之前,将谓语放到宾语之后,其文法结构是“宾语+谓语+主语”。

宾语前置句的形式有很多,下面我们就具体举例说明一下。

一、“宾语+动词+主语”:究天人之际,惟通神明。

二、“宾语+系动词+形容词+主语”:天上地下,定国安邦。

三、“宾语+名词+动词(系动词)+主语”:杨公归楚,利国安民。

四、“宾语+疑问词+动词+主语”:此何言世,异人易主。

五、“宾语+不定式 +主语”:义期迎新,待家绪恩。

宾语前置句不仅可以表达概念,还能表达情感和思想,从而更加准确地传达作者的意图。

在经典文学中,古人经常使用宾语前置句来更好地表达思想、抒情和象征意义,表达出更加鲜明的美感和深情,如“昭兑宝鉴,书雅量佩”等。

也因为宾语前置句功能多样,古代文歌中总能见到这种句式,如《巨阙经》中的“维天地定纲,历月昭昌范”,《诗经》的“惠此心之好事,臣奉命以识诗”等等,可以看出宾语前置句之精妙。

我们从这些实例中可以看到,古代汉语中常见的宾语前置句有“宾语+动词+主语”、“宾语+系动词+形容词+主语”、“宾语+名词+动词(系动词)+主语”、“宾语+疑问词+动词+主语”和“宾语+不定式 +主语”等几种形式。

宾语前置句通常多用于抒情文学性质的篇章当中,能够更好地表达作者淳厚的情感,表达出文章更加深刻丰富的美感和情趣。

宾语前置句之精妙,在古代文歌中却也是常见的,着实令人叹为观止。

古代汉语宾语前置句

古代汉语宾语前置句

5. “是”作宾语往往提前。 尔贡包茅不入,王祭不共,无以缩酒,寡人是徴; 昭王南征而不复,寡人是问。
6.某些“者”字结构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练习: 1.秉国之均,四方是维。(诗·小雅·节南山) 2.我楚国之为,岂为一人行也?(左传·襄公二十
八年) 3.前世不同教,何古之法?帝王不相复,何礼之循?
(2)指示代词+之+动词 周公方且膺之,子是之学,亦为不善变矣。(孟子·滕文公上)
(3)何+名词+是/之+动词 姜氏何厌之有?
2.宾语+是/之+介词+动词 非夫人之为恸而谁为?(论语·先进) 3.宾语+之为+动词
故人苟生之为见,若者必死;苟利之为见,若者必害。 (荀子·礼论) 4.唯+宾语+是/之+动词 率师以来,唯敌是求。(左传·宣公十二年)
(商君书·更法) 4.心无杂虑,唯鱼之念。(列子) 5.唯仁之为守,唯义之为行。(荀子·不苟) 6.有十夫予翼。(尚书)
(二)否定句代词作宾语可前置 在上古汉语里,用“不”“毋”“未”“莫”四个否 定词的否定句,宾语如果是代词,一般总是放在动词 的前面。 古之人不余欺也。(苏轼·石钟山记) 时(人三)莫之前许置也宾语。用(代隆词中“对)是”“之”等复指。 1.宾语+是/之+动词 (1)名词或名词性短语+是/之+动词 君亡之不恤,而群臣是忧,惠之至也。(左传·僖公十五年) 园有桃,其实之殽。/园有棘,其实之食。(诗·魏风·园有桃)
一、什么叫宾语前置 在特定的语法条件下,宾语放在动词或介词的前面。
二、宾语前置句的类型 (一)疑问代词作宾语须前置(P272) 常见疑问代词:谁、孰、何、安、恶、胡、奚、曷、盍 1.疑问代词+动词 吾谁欺?欺天乎?(论语·子罕) 2.疑问代词+助动词+动词

举例说明古代汉语宾语前置句的主要类型

举例说明古代汉语宾语前置句的主要类型

举例说明古代汉语宾语前置句的主要类型
古代汉语宾语前置句是汉语句法结构中的一种特殊类型,它是指宾语
出现在谓语之前,而谓语则出现在宾语之后的句子结构。

古代汉语宾
语前置句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一、宾语前置句的状语类型。

这种类型的宾语前置句,宾语前面的状
语可以是时间、地点、原因、条件等,如“昨夜风雨大作,把门窗都
吹坏了”,其中“昨夜风雨大作”是状语,“把门窗都吹坏了”是谓语,“门窗”是宾语。

二、宾语前置句的状宾类型。

这种类型的宾语前置句,宾语前面的状
宾结构可以是“宾语+宾补”,如“他把书拿给我看”,其中“书”是
宾语,“拿给我看”是宾补,“把”是动词,“他”是主语。

三、宾语前置句的定语类型。

这种类型的宾语前置句,宾语前面的定
语可以是名词性定语、形容词性定语、介词短语等,如“这本书,他
把它给我看”,其中“这本书”是定语,“把它给我看”是谓语,“它”是宾语,“他”是主语。

四、宾语前置句的状语宾语类型。

这种类型的宾语前置句,宾语前面
的状语宾语结构可以是“状语+宾语”,如“他把昨天买来的书给我看”,其中“昨天买来的书”是状语宾语,“把”是动词,“给我看”是宾补,“书”是宾语,“他”是主语。

以上就是古代汉语宾语前置句的主要类型,它们在古代汉语中占有重
要的地位,是汉语句法结构中的一种重要类型。

古代汉语宾语前置语序规律 (1)

古代汉语宾语前置语序规律 (1)

古代汉语宾语前置语序规律一疑问代词作宾语:古代汉语中常用的疑问代词有“谁、孰、何、曷、胡、恶、奚、安、焉”等,可用於问人、问事、问地点。

先秦汉语中,疑问代词作宾语时必须放在谓语动词之前①、寡人将谁朝而可?(《战国策•燕策》)②、吾谁欺,欺天乎?(《论语•子罕》)③盗者孰谓?谓阳虎也。

(《公羊传•定公元年》)疑问代词作介词宾语的时候,也应放在介词之前。

例:①即不幸有方二三千里之旱,国胡以相恤?(《贾谊•论积贮疏》)②曷为久居此围城之中而不去也?(《战国策•赵策》)③许子奚为不自织?(《孟子•滕文公上》)二否定句代词作宾语:这种句式需要同时具有两个条件:1、句子必须是否定句,必须有表示否定的副词或代词“不、未、无(毋)、莫”等。

2、宾语必须是代词。

①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论语•学而》)②俎豆之事,则尝闻之矣;军旅之事,未之学也。

(《论语•卫灵公》)③主贤明,能听汝;不明,将不汝听。

(《韩非子•外储说下》)否定句代词作宾语要求不如疑问代词作宾语时严格,因而同时满足了以上两个条件代词宾语也可以不前置,先秦汉语中两种格式都有出现。

例:①知我者,谓我心忧。

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诗经•王风•黍离》)②有事而不告我,必不捷矣。

(《左传•襄公二十八年》)③圣人不爱己。

(《荀子•正名》)三宾语用代词复指:古代汉语中为了强调宾语,使宾语前置以后,还可以借助指示代词“是、之”复指前置的宾语。

句子格式为:宾语+ 是(之)+ 谓语动词。

①君亡之不恤,而群臣是忧,惠之至也。

(左传•僖公十五年)②将虢是灭,何爱於虞?(《左传•僖公五年》)③晋居深山,戎狄之与邻。

(《左传•僖公十五年》)宾语用代词复指的格式中,还可以在宾语之前加“唯(惟)”,形成“为……是(之)……”的固定格式,强调宾语的作用很明显。

①父母唯其疾之忧。

(《论语•为政》)②率师以来,唯敌是求。

(《左传•宣公十二年》)③余虽与晋出入,余唯利是视。

(《左传•成公十三年》)如果前置的宾语是由疑问代词“何”作定语的定中结构短语,那麽复指的指示代词一般用“之”。

古代汉语宾语前置

古代汉语宾语前置

古代汉语宾语前置宾语本来应该放在动词后边有的需要放前边所以就前置了条件是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倒装句(宾语前置;状语后置;定语后置;主语后置)宾语前置1、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这类宾语前置,要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宾语必须是代词;二是必须是否定句,由“不”、“未”、“毋”、“莫”等否定词表示。

在这种情况下,代词宾语要放在动词之前和否定词之后。

例如:《硕鼠》:“三岁贯汝,莫我肯顾。

”“莫我肯顾”应理解成“莫肯顾我”。

忌不自信《邹忌讽齐王纳谏》〈战国策〉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寡人之于国也》〈孟子〉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否)焉。

(之,宾语提前的标志)《师说》古之人不余欺也!《石钟山记》苏轼不吾知其亦已兮,苟(只要)余情其信芳(美好)。

《离骚》屈原东望愁泣,若不自胜。

《柳毅传》李朝威见大王爱女牧羊于野,所(代词,“之人”)不忍视。

《柳毅传》李朝威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

《齐桓晋文之事》〈孟子〉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齐桓晋文之事》〈孟子〉而良人未之知也。

《齐人有一妻一妾》〈孟子〉2、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文言文中用疑问代词“谁”、“何”、“奚”、“安”等做宾语时往往放在动词的前面。

例如:《鸿门宴》:“良问曰:‘大王来何操?’”“何操”应理解为“操何”吾孰与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战国策〉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寡人之于国也》〈孟子〉彼且奚适也?《逍遥游》〈庄子〉彼且恶(何)乎待哉?《逍遥游》〈庄子〉沛公安在?《鸿门宴》〈史记〉夫晋,何厌之有?(之,宾语提前的标志)《烛之武退秦师》〈左传〉吾实为之,其又何尤(怨)?《祭十二郎文》韩愈洞庭君安在哉?《柳毅传》李朝威无情郎安在?《柳毅传》李朝威3、介词宾语提前:在现代汉语中,介词后面跟着宾语,组成介宾结构,用来修饰动词谓语。

在文言文中,介词宾语往往置与介词之前,形成一种倒置的现象。

例如:《岳阳楼记》:“臆!微斯人吾谁与归?”“谁与归”应理解为“与谁归”。

文言文中宾语前置句类型详解

文言文中宾语前置句类型详解

文言文中宾语前置句类型详解在古代汉语中,一些宾语经常放在动词(或介词)前面,这种现象语法上称之为“宾语前置”。

宾语前置通常有以下几种情况:一、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一般要前置。

但要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宾语必须是代词;二是句子必须是否定句,由“不、毋、莫”等否定词表示。

例如:①秦人不暇自哀。

(《过秦论》)“自哀”应理解为“哀自(哀叹自己)”。

②闻道百,以为莫己若。

(《秋水》)“莫己若”应理解为“莫若己”。

二、疑问句中如果宾语是疑问代词,宾语一般要前置。

例如:①大王来何操?(《鸿门宴》)“何操”应理解为“操何(拿什么)”。

②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触龙说赵太后》)“何以”应理解为“以何”。

三、用“之”、“是”作标志的宾语前置。

例如:①夫晋,何罪之有?(《烛之武退秦师》)“何罪之有”应理解为“有何罪”。

②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师说》)全句应理解为“不解句读,不解惑” 。

四、陈述句中为了强调宾语,通常介词(以、与等)宾语前置。

例如:①楚战士无不一以当十(《勾践灭吴》)“一以当十”应理解为“以一当十”。

②臆!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谁与归”应理解为“与谁归”。

五、陈述句中中方位词、时间词作宾语时,宾语有时也需要前置。

例如:①亚父南向坐。

(《鸿门宴》“南向”应理解为“面向南”。

②东面而视,不见水端。

(《秋水》)“东面而视”应理解为“视东面”。

六、“相” 偏指动作行为的一方时通常要前置,放在动词的前面。

例如:①杂然相许。

(《愚公移山》)“相”代“他”(愚公),作“许”的宾语。

②好自相扶将。

(《孔雀东南飞》)“相”代“婆婆”,作“扶将”的宾语。

七、“见” 偏指动作行为的一方时通常要前置,放在动词的前面。

例如:①府吏见丁宁。

(《孔雀东南飞》)“见”代“刘兰芝”作“丁宁” 的宾语。

②慈父见背。

(《陈情表》)“见”代“李密”作“背”的宾语。

八、“自”字解释为“自己”时,通常要放在谓语动词的前面。

例如:①举贤以佐。

古代汉语宾语前置的种类及特征分析

古代汉语宾语前置的种类及特征分析

古代汉语宾语前置的种类及特征分析古代汉语宾语前置是一种比较有特色的语法现象,是古代汉语中使用频率较高的一种形式,也是一种最具有古典特色的句式之一。

它在古代汉语中表现形式很多,它们具有一定的本质特征,可以被分为以下几种形式:一、宾语前置要义句古代汉语宾语前置要义句,是指宾语前置句子中,主语和谓语之间由“要义状语”所连接,把宾语向前移,摆在主语与谓语语序之间。

例如:“可恶,假令宿亲不免旧业”(《碧血剑》),这里的“可恶”是连接主语与谓语的“要义状语”,宾语是“宿亲不免旧业”,其它的连接词也可以时如“哀令”、“苦令”等等。

二、宾语前置省略句古代汉语宾语前置省略句也是一种常见的古代汉语形式,该句式是指宾语前置句中,宾语前面所省略的动词或状语,可以是实义动词,也可以是言外之义的动词,甚至是“要义状语”等。

例如:“新重惠受若此”(《碧血剑》),此句中的“惠受”已经省略了,所以宾语前置句中只有主语“新”和宾语“若此”,将宾语向前移动,放在主语与谓语之间。

三、宾语前置复合句古代汉语宾语前置复合句也是一种常见的古代汉语形式,该句式是指宾语前置句中,宾语是一个复合句,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词或句组成,而且没有任何连接词将它们连接在一起。

例如:“明言走到何处”(《碧血剑》),此句中的宾语“走到何处”由两个词构成,而且没有任何连接词将它们连接在一起,所以宾语前置句中只有主语“明言”和宾语,将宾语向前移动,放在主语与谓语之间。

以上分析展示,古代汉语宾语前置句具有它们自己独特的语言特征,可以分为宾语前置要义句、宾语前置省略句、宾语前置复合句等几种形式。

它们可以在古典文学中使用,也可以用于现代文学作品,以更好的表达文学的特点。

而这种语法现象的使用到底要看语言的用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因强调而提前 楚国方城以为城。 2.介词“于”的宾语因强调而提前 室于怒而市于色。(左传) 3.“自”作宾语往往前置 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左传) 4.方位名词和时间名词作介词的宾语,往往提前。 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 夜以继日,三十余年矣。(史记· 吴王濞传)
一、什么叫宾语前置
在特定的语法条件下,宾语放在动词或介词的前面。 二、宾语前置句的类型 (一)疑问代词作宾语须前置(P272) 常见疑问代词:谁、孰、何、安、恶、胡、奚、曷、盍 1.疑问代词+动词 吾谁欺?欺天乎?(论语· 子罕) 2.疑问代词+助动词+动词 臣实不才,又谁敢怨?……二国有好,臣不与及, 又谁敢德?(烛之武退秦师)
5. “是”作宾语往往提前。 尔贡包茅不入,王祭不共,无以缩酒,寡人是徴; 昭王南征而不复,寡人是问。 6.某些“者”字结构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练习: 1.秉国之均,四方是维。(诗· 小雅· 节南山) 2.我楚国之为,岂为一人行也?(左传· 襄公二十八 年) 3.前世不同教,何古之法?帝王不相复,何礼之循? (商君书· 更法) 4.心无杂虑,唯鱼之念。(列子) 5.唯仁之为守,唯义之为行。(荀子· 不苟)
3.疑问代词+介词+动词
曷为久居此围城之中而不去?(鲁仲连义不帝秦)
(二)否定句代词作宾语可前置
在上古汉语里,用“不”“毋”“未”“莫”四个否 定词的否定句,宾语如果是代词,一般总是放在动词 的前面。 古之人不余欺也。(苏轼· 石钟山记) 时人莫之许也。(隆中对) (三)前置宾语用代词“是”“之”等复指。 1.宾语+是/之+动词 (1)名词或名词性短语+是/之+动词 君亡之不恤,而群臣是忧,惠之至也。(左传· 僖公十五年) 园有桃,其实之殽。/园有棘,其实之食。(诗· 魏风· 园有桃) (2)指示代词+之+动词 周公方且膺之,子是之学,亦为不善变矣。(孟子· 滕文公上)
(3)何+名词+是/之+动词 姜氏何厌之有? 2.宾语+是/之+介词+动词 非夫人之为恸而谁为?(论语· 先进) 3.宾语+之为+动词 故人苟生之为见,若者必死;苟利之为见,若者必害。 (荀子· 礼论) 4.唯+宾语+是/之+动词 率师以来,唯敌是求。(左传· 宣公十二年) 5.唯+宾语+之为+动词 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弈秋)
6.有十夫予翼。(尚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