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句式之宾语前置句

合集下载

高考复习文言文句式——宾语前置句

高考复习文言文句式——宾语前置句

③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见相” “识相
规律四: “相”作标志的宾语前置
格式: 主 十“相”十动
找规律 (父我指亲回教就来我背时弃)笑了府话我吏我(叮父嘱亲原我就谅去我逝了)
①府吏见丁宁
“见丁宁”
“丁宁见”
②生孩六月,慈父见背 “见背”
“背见”
③有何见教 让你见笑了 望见谅 “教见” “笑 见”“见谅”
①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不知句读,不解惑”
②无乃尔是过与?
“尔是过”
“过尔”
③成语:唯利是图 唯贤是用
“图利” “用贤”
规律三: “之”、“是”作标志的宾语前置
格式: 主十宾十之(是)十动
找规律
不会答应你
小孩子看好见好了地我服,侍却她不认识我
①吾已失恩义,会不相从许 “相从许” “从许相” ②勤心养公姥,好自相扶将 “相扶将” “扶将相”
规律五:
“见”作标志的宾语前置
格式: 主 十“见”十动
拓展提升
• 1.(06年广东卷)下列各句,与“何为而
至于王?
• B、夫子何哂由也?
C、夫晋,何厌之有?
• D、何故而至此?
• 2.阅读下面文段,划出两个宾语前置句并翻译。

晋平公与群臣饮,饮酣,乃喟然叹曰:“莫乐
B)
后置句(介词结构后置 断句的命题方式进
句)。重点考查是宾语 行考查。
前置句。
宾语前置句 主谓倒置句 定语后置句 状语后置句
(定语) 〔状语〕 (定语)
找规律
不曾有过这种事情
①然而不王者古秦,时人未的我来之人不不有没欺及也有骗哀。欺你叹“骗,未自我你之己呀不有欺”骗我“未有之”
②秦人不暇自哀 “不暇自哀” “不暇哀自”

文言文宾语前置句的判断与翻译

文言文宾语前置句的判断与翻译
文言文中的宾语前置是一种特殊的句式现象,其特点是在一定条件下,宾语会出现在谓语之前。这种情况主要分为四种类型:一是在疑问句中,当疑问代词作为宾语时,宾语会前置。例如,“大王来何操?”中的“何”就是前置的宾语。二是在否定句中,当代词作为宾语时,宾语也会前置。如“之人不余欺也!”中的“余”。三是通过“之”或“唯……是”的结构,将宾语提前到动词之前,以强调宾语。四是介词“以”的宾语,有时为了强调也会放在介词前。掌握这些类型对于理解和翻译文言文至关重要。在翻译时,需要注意调整语序,将前置的宾语还原到其正常的位置。此外,还需要通过大量的例句和练习来熟悉这种句式,提高对其的敏感度和准确性。这样,在遇到宾语前置的文言文句子时,就能够迅速而准确地理解其意思。

初中文言文 宾语前置 例句.docx

初中文言文 宾语前置 例句.docx

初中文言文宾语前置例句初中阶段是学习文言文的关键时期,它是我们了解古代文化、拓展语言表达能力的重要阶段。

在文言文中,宾语前置是一种常见的语法现象。

接下来,我们将通过一些例句来深入探讨宾语前置在初中文言文中的应用。

一、以“以”字引导宾语前置在文言文中,常常使用“以”字引导宾语前置的句子结构,使得宾语提前出现,突出宾语的重要性。

例如:1. 以德报怨,以直报怨,子曰:“报怨以德,何如?”《论语》这句话出自《论语》,表达了孔子的思想观点。

在这个句子中,“以德报怨,以直报怨”是宾语,也是句子的核心。

通过宾语前置的方式,突出了教育的重要性。

2. 以毛血、以形骸、以出入为便,《论衡》这句话是出自西汉时期的辩论文集《论衡》中的一篇。

句子中的“以毛血、以形骸、以出入为便”是宾语,通过宾语前置使得读者注意到行为的便捷性。

二、以“若”字引导宾语前置另外一个常见的宾语前置结构是以“若”字引导。

下面是一个例子:3. 若求其意,语曰:“若执人之臂而解之者,是乃将杀人也。

”《庄子》这句话出自庄子的文章中,通过“若执人之臂而解之者”这个宾语前置结构,强调了行为的严重性。

三、以“有”字引导的宾语前置在文言文中,还有一些以“有”字引导的宾语前置的例句。

我们来看一个例子:4. 有诸侯者十二国,《左传》这句话出自《左传》,通过“有诸侯者十二国”这个宾语前置结构,突出了十二国的存在。

以上只是初中文言文中宾语前置的一些例子,宾语前置在文言文中的应用非常广泛,通过这种结构,可以使得句子更加清晰、凝练,突出宾语的重要性,进一步增强表达的力度。

然而,在学习文言文的过程中,宾语前置也需要我们注意一些细节。

首先,我们要掌握宾语前置的用法和常见结构;其次,需要对一些常用的宾语进行熟悉和记忆;最后,要注重运用,在写作和阅读中多加练习,才能真正掌握宾语前置的技巧。

综上所述,初中文言文中的宾语前置是一种常见的语法现象,通过一些例句的解析,我们对宾语前置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2024年中考语文二轮专题文言宾语前置句 (含答案)

2024年中考语文二轮专题文言宾语前置句 (含答案)

文言文特殊句式之宾语前置句【笔记区】宾语前置句类型:【1】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时,宾语前置。

疑问代词有“何、曷、焉、谁、胡、恶、安、奚”等。

格式:主语十疑问代词宾语十谓语动词+✖✖✖例句:1. 子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2. 问女何所思?3. 王曰:“缚者曷为者也?”【2】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时,宾语前置。

常见的否定词:不、未、无、莫、毋、非、弗、勿常见的代词:之、余、吾、已、自、汝、尔格式:主语十否定词【不、未、无、莫、毋、非、弗】十代词宾语【余、吾、尔、自、之、是】十谓语动词例句:1. 秦人不暇自哀2. 然不自意先入关而破秦3. 恐年岁之不吾与【3】用“是”或“之”把宾语提到动词前,以突出强调宾语。

这时的“是”或“之”只是宾语前置的标志,没有什么实在意义格式:(主语)十宾语十之(是)十谓语动词例句:1. 唯弈秋之为听。

2. 唯马首是瞻。

3. 唯利是图。

【4】介宾结构,介词的宾语有时会置于介词前,形成介词的宾语前置。

例句:1. 微斯人,吾谁与归?2. 何以战?3. 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我的内心不愿废止奉养,远离祖母。

区区,拳拳,形容感情恳切。

)【5】方位词、时间词作宾语时,有时也前置。

例句:1. 亚父南向坐。

2. 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

【例题一】1. 选出下列各组中不同的宾语前置的句子()A. “唇亡齿寒”,其斯之谓与?B.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C. 唯才是举。

D. 姜氏何厌之有2. 下面的句子用法不相同的是()A. 不然,籍何以至此?B. 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C. 奚以知其然也?D.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例题二】1. 下列各句中不属于宾语前置的一项是()A.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B.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C.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D. 不然,籍何以至此。

2. 下列句子中与另三句的句式特点不相同的一项是()A. 陈利兵而谁何。

B. 古之圣王,唯此之慎。

文言文宾语前置的8种类型(最新整理)

文言文宾语前置的8种类型(最新整理)

文言文宾语前置的四种常见类型【1】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疑问代词作宾语,要放在动词【A】或介词【B】的前面。

古汉语疑问代词:何、谁、孰、安、焉、胡、奚、曷、盍(译为“何不”)例:大王来何操?沛公安在?且焉置土石?王问:“何以知之?”微斯人,吾谁与归?【2】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C】否定副词:不、弗、未、否、勿、毋、无、莫、非例:闻道百,以为莫已若者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古之人不余欺也时不我待【3】陈述句中介词宾语前置【D】例:余是以记之一言以蔽之夜以继日【4】用“之”“是”(斯)作标志的宾语前置【E】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到动词前面,以加重语气。

例: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夫晋,何厌之有?唯利是图唯命是从无乃尔是过与练习:指出下列句中的宾语前置并说明其类型【A/B/C/D/E】,然后翻译句子:(用波浪线划出宾语、用直线划出谓语)1、古之人不余欺也。

(《石钟山记》)2、忌不自信。

(《邹忌讽齐王纳谏》)3、我无尔诈,尔无我虞。

(《左传•宣公十五年》)4、残贼公行,莫之或止……(《论积贮疏》)5、三岁贯汝,莫我肯顾。

(《硕鼠》)6、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师说》7、君亡之不恤,而群臣是忧,惠之至也。

(《左传•僖公十五年》)8、无乃尔是过与?(《季氏将伐颛臾》)9、唯利是图、惟命是从、惟你是问、唯才是举、惟马首是瞻、10、何不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11、王问:“何以知之”?(《廉颇蔺相如列传》)12、微斯人,吾谁与归?(范仲淹《岳阳楼记》)13、君亡之不恤,而群臣是忧。

《左传》14、唇亡齿寒,其斯之谓与?《谷梁传》15、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孟子》16、桓公问管仲曰:“治国最奚患?”对曰:“最患社鼠矣。

” 《韩非子》17、姜氏何厌之有?《左传》18、曰:“奚冠?”曰:“冠素。

” 《孟子》19、臣实不才,又谁敢怨?《左传》20、以尧继尧,夫又何变之有?《荀子》21、曷未久居此围城之中而不去也?《战国策》22、谚曰:“谁为为之?熟令听之?”(司马迁《报任安书》)23、吾谁欺?欺天乎?《论语》24、岂不谷是为?先君之好是继。

文言文特殊句式之倒装句(宾语前置)

文言文特殊句式之倒装句(宾语前置)

文言文特殊句式之倒装句(宾语前置)一、否定句宾语前置在否定句中,有否定副词“不”、“毋(无)”、“未”、“弗”和否定性无定代词“莫”等修饰动词,且代词作宾语,这个代词宾语一般放在动词前。

如:(1)忌不自信(现代汉语语序应为“忌不信自”)(《邹忌讽齐王纳谏》)(2)毋吾以也(现代汉语语序应为“毋以吾也”)(《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3)未之有也(现代汉语语序应为“未有之也”)(《寡人之于国也》)【具体分析】(1)句为否定句,有否定词“不”,代词“自”作动词“信”的宾语,宾语前置。

句意是:邹忌不相信自己<比徐公漂亮>。

(2)句为否定句,有否定词“毋”,代词“吾”作动词“以”的宾语,宾语前置。

句意是:不用我。

(一说:“以”为介词,此句是省略句:你们不要因为我就不说了。

)(3)句为否定句,有否定词“未”,代词“之”作动词“有”的宾语,宾语前置。

句意是:从来就没有过这样的事情。

由上几例可知,辨别这类宾语前置句,一般看在否定句中有无否定词,并且代词是否作动词的宾语。

(注:古汉语中“否定句代词宾语”也有不前置的。

如《烛之武退秦师》中的“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句,否定句中有否定词“不”,代词“此”作动词“及”的宾语,但代词“此”却没有位于动词“及”前。

句意是:假如没有那个人的力量,我是不会到这个地步的。

)二、疑问句宾语前置疑问句中有疑问代词“何”、“安”、“谁”、“执”、“胡”、“曷”、“焉”等作宾语时,这个宾语一般在动词的前面;如果充当介词的宾语时,这个宾语一般也放在介词的前面。

(一)疑问句动词的代词宾语前置(1)大王来何操?(现代汉语语序应为“大王来操何?”)(《鸿门宴》)(2)胡为乎遑遑欲何之?(现代汉语语序应为“胡为乎遑遑欲之何?”)(《归去来兮辞》)(3)而今安在哉?(现代汉语语序应为“而今在安哉?”)(《赤壁赋》)【具体分析】(1)句中有疑问代词“何”作动词“操”的宾语,宾语前置。

文言文特殊句式之宾语前置

文言文特殊句式之宾语前置
在古代汉语中,有时为了加重语气,强调宾语,虽不是否定句 或疑问句,也可以置于动词前,但它需要靠“之”、“是”的 帮助,夹在置前的宾语和谓语动词之间。如:句读之不知,惑 之不解。(《师说》)其句式格式是:宾语+之(是)+动词
②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的,置于动词谓语之前。
• 在古代汉语中,使用频率较高的疑问代词为“何”字,其 他还有“谁、孰、恶、安、焉、胡、奚、曷”等,它们作宾语 时,也放在动词谓语之前。如:牛何之?(《齐桓晋文之事》) 其句式格式是:
• a.主语+宾语〔何、谁、胡、安、曷、焉、奚〕+动词
• 从上面的格式中可以看出,疑问句宾语前置,只需具备一 个条件:宾语是疑问代词,就一定置于动词前。
• 同样疑问代词作介词宾语,一般也置于介词之前。如:何 由知吾可也?(《齐桓晋文之事》)其句式格式是:
• b.主语+宾语〔何、谁、胡、奚、曷〕+介词+动词
• 从上面的格式中可以看出,这种宾语前置,仍只需具备一 个条件:宾语是疑问代词,一般置于介词前。
• ③陈述句中介词宾语前置。
• 在古代汉语中,也有陈述句宾语前置的现象,而且只是介 词的宾语,但较少见。如:全石以为底。(《小石潭记》)宾 语“全石”被提到介词“以”的前面。其句式格式是:宾语+介 词(以)+动词
文言文特殊句式之 宾语前置句
宾语前置
在古汉语中,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一般置于谓语动词或介词 之后,但在一定条件下,宾语会前置,以示强调。常见的主要有 如下四种。 • ①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置于动词前。 • 所谓否定句,就是指句中含有否定副词“不、弗、未、非、
否、毋”,或者含有表示否定的动词“无”或是无主代词 “莫”,这种句子叫否定句。在文言文中,如果是否定句,宾 语又是代词,这个宾语一般就置于动词谓语之前。如:臣未之 闻也。/未之有也。/莫之能御也。(《齐桓晋文之事》)其句 式格式是: • 主语+否定词〔不、未、无、莫、毋、弗〕+宾语〔余、吾、 尔、自、之、是〕+动词 • 从上面的格式中可以看出,否定句中宾语代词前置,必须 具备两个条件:第一,宾语必须是代词;第二,全句必须有否 定副词或否定动词,或表示否定的无主代词“莫”。二者缺一 不可。

含有之的宾语前置句

含有之的宾语前置句

含有之的宾语前置句
一、概念理解
1. 在古代汉语中,为了强调宾语,会把宾语提到动词或介词之前,在宾语和动词或介词之间加上结构助词“之”,起到标志前置宾语的作用。

这种句子结构就是含有“之”的宾语前置句。

二、常见例句及分析(人教版文言文为例)
- 正常语序应该是“有何陋”。

这里“何陋”是宾语,“有”是动词,“之”作为标志将宾语“何陋”前置,强调陋室不陋,表达了作者安贫乐道的高尚情操。

- 正常语序是“不知句读,不解惑”。

“句读”和“惑”分别是“知”和“解”的宾语,通过加“之”前置,强调当时从师风尚的不正,人们不重视句读的学习,不能解决疑惑,却不愿意从师学习。

- 正常语序为“夫晋,有何厌”。

“何厌”(即“有什么满足”的意思)是“有”的宾语,用“之”前置后,烛之武强调了晋国的贪婪,为他劝退秦师的一番说辞做铺垫。

三、判断方法
1. 首先找出句子中的动词或者介词。

例如在“何陋之有”中,“有”是动词。

2. 然后确定句子中的宾语,在“何陋之有”里,“何陋”是宾语。

3. 看到宾语和动词之间有“之”字,且语序与现代汉语不同(宾语在动词之前),基本就可以判断为含有“之”的宾语前置句。

四、作用及意义
1. 强调作用
- 通过将宾语前置,可以突出强调宾语的内容。

如“何厌之有”强调晋国的贪婪无厌这一特点,使表达的情感或观点更加鲜明。

2. 体现古汉语语法特点
- 这是古代汉语中独特的语法现象,有助于我们了解古代汉语的语法结构演变,对于阅读和理解古代经典文献有着重要的意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规律一: 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时,宾语前置。
常见的疑问代词有:何、谁、孰、胡、曷、恶、安、 焉、奚 等。
1、下列句子中,与其他句式不同的一项: ( C) A、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 B、童子何知? C、晏婴,齐之习辞者也。 (判断句) D、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E、臣实不才,又敢谁怨?
翻译下列句子,找出它们的共同点:
翻译下列句子,找出它们的特点 ①何陋之有? ②唯利是图。
规律三: 用 “唯……是……”或“之”把宾语提到 动词前,以突出强调宾语。这时的“是”或 “之”只是宾语前置的标志,没有什么实在 意义。
1.选出下列各组中不同的宾语前置的句子:(
B )
A 、唯命是从。 B 、不孝,何以别乎? C 、唯才是举。 D 、姜氏何厌之有?
1、下列句子与其他两项不同的是( C) A、而辙也未之见焉 B、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C、马之千里者 (定语后置)
注意:
• 在这种特定的条件下,如果宾语不是代 词,即便是否定句,也不是宾语前置句; • 如: 朝廷之臣莫不畏王 • 有时是否定句,宾语也是代词,但这个句子 也不一定是宾语前置句如: • 如:人非状语 谓语 补语 定语 宾语
宾语前置 谓语前置 定语后置 状语后置
宾语前置
定语后置 状语后置 定语后置
(定语)主语+[状语]谓语+(定语)宾语
谓语前置
文言特殊句式

宾语前置句
宾语前置句的概念:
• 在古代汉语里,宾语的位置也和 现代汉语一样,一般都在动词 (或介词)的后面,但为了强调 宾语,在一定条件下,就把它放 在动词(或介词)的前面。相对于 现代汉语而言,我们把这种句子 叫做宾语前置句。
什么是宾语前置句?
谓(动) ── 介词
──
宾 宾
翻译下列句子,找出它们的共同点:
①晏婴,齐之习辞者也。 今方来,吾欲辱之, “何以” “以何” 何以也? “安在” “在安” ②沛公安在? “何为” “为何” ③客何为者也? 句子的特点: 1、都是疑问句; 2、 “何”“安”“何”都是疑问代词,它们分 别作“以”“在”“为”的宾语。 3、宾语都前置。
翻译下面的句子
•1.卿欲何言? •2.之二虫又何知? •3.君何患焉? •4.夫晋,何厌之有? •5.时不我待
• 找出宾语前置句并翻译:
• 人有小善,鲜不自称。卿功勋如此, 而无一言,何也?
• 译:常人有点小的善行,很少有不称赞 自己的,你的功勋这样卓著,却不说一
句话,为什么呢?
①忌不自信。 ②不患人之不己知。 ③古之人不余欺也!
“不自信” “不己知” “不余欺” “不信自” “不知己” “不欺余”
句子的特点: 1、都是否定句, 2、 “自”“己”“余”都是代词,它们分别作 “信”“知”“欺” 的宾语, 3、宾语都前置。
规律二: 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时,宾语前置。
常见的否定词:不、莫、勿、弗、未、非、否、毋 常见的代词:之、余、吾、己、自、汝、尔
①全石以为底 ②一言以蔽之
以全石为底
以一言蔽之
规律四: 介宾结构,介词的宾语有时会置于介词前, 形成介词的宾语前置。
文言文中常见的介词有:于、以、为、 与、从、自、向
宾语前置有以下几种常见情况:
一、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时,宾语前置。 二、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时,宾语前置。 三、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取到动词前,以 突出强调宾语。 四、介词宾语,有时也放在介词的前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