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感学习—医院感染管理监测知识

合集下载

院感学习_精品文档

院感学习_精品文档

一、医院感染:是指住院病人在医院内获得的感染,包括在住院期间发生的感染和在医院内获得出院后发生的感染;但不包括入院前已开始或者入院时已存在的感染。

医院工作人员在医院内获得的感染也属医院感染。

无明确潜伏期的感染,规定入院48 小时后发生的感染为医院感染;有明确潜伏期的感染,自入院时起超过平均潜伏期后发生的感染为医院感染。

二、医源性感染:指在医学服务中,因病原体传播引起的感染。

三、特殊病原体的医院感染:指发生甲类传染病或者依照甲类传染病管理的乙类传染病的医院感染。

四、医院感染暴发:指在医疗机构或者其科室的患者中,短期内发生3 例以上同种同源感染病例的现象。

五、疑似医院感染暴发:指在医疗机构或者其科室的患者中,短时间内浮现 3 例以上临床症候群相似、怀疑有共同感染源的感染病例;或者 3 例以上怀疑有共同感染源或者感染途径的感染病例现象。

六、标准预防:针对医院所有患者和医务人员采取的一组预防感染措施。

包括手卫生,根据预期可能的暴露选用手套、隔离衣、口罩、护目镜或者防护面屏,以及安全注射。

也包括穿戴合适的防护用品处理患者环境中污染的物品与医疗器械。

标准预防基于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不包括汗液) 、非完整皮肤和黏膜均可能含有感染性因子的原则。

七、隔离方式有三种:1、空气传播:带有病原微生物的微料子(≤ 5μm)通过空气流动导致的疾病传播;2、飞沫传播:带有病原微生物的飞沫核(>5μm),在空气中短距离(1m 内)挪移到易感人群的口、鼻黏膜或者眼结膜导致的传播;3、接触传播:病原体通过手、媒介物直接或者间接接触导致的传播。

八、感染链:感染在医院内传播的三个环节,即感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

九、隔离:采用各种方法、技术,防止病原体从患者及携带者传播给他人的措施。

十、隔离病室应有隔离标志,黄色为空气传播的隔离,粉色为飞沫传播的隔离,蓝色为接触传播的隔离。

十一、手消毒效果应达到如下相应要求: 1、卫生手清毒,监测的细菌菌落总数应≤10cfu/㎝ 2 ;2、外科手消毒,监测的细菌菌落总数应≤5cfu/㎝2。

院感知识培训重点

院感知识培训重点

院感知识培训重点一、院感概述院感是指医疗机构中的医院感染,也称为卫生保健相关感染。

院感是指在医疗机构中,患者在接受医疗服务过程中,与医疗环境、医护人员或者其他患者接触,导致的感染。

院感是医疗机构管理和质量控制的重要内容,对于保障患者安全和提高医疗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二、院感知识培训重点1. 院感基础知识- 了解院感的定义和分类,包括交叉感染、医源性感染等。

- 了解院感的传播途径,包括空气传播、飞沫传播、接触传播等。

- 了解院感的预防措施,包括手卫生、环境清洁、消毒灭菌等。

2. 手卫生- 掌握正确的手卫生方法,包括洗手、消毒和戴手套。

- 了解手卫生的时机和要求,包括接触患者先后、接触患者体液或者污物后等。

- 熟悉手卫生的操作步骤,包括湿润双手、取适量洗手液、搓手指、搓手背等。

3. 防护措施- 掌握正确的个人防护装备使用方法,包括口罩、手套、防护眼镜等。

- 了解不同病种的传播途径和相应的防护要求,包括呼吸道感染、血液传播等。

- 掌握正确的穿脱防护装备的方法,避免交叉感染的发生。

4. 环境清洁与消毒灭菌- 了解医疗环境的清洁要求和消毒灭菌的方法。

- 掌握正确的清洁消毒步骤,包括清洁前的准备、清洁过程、清洁后的处理等。

- 了解不同物品和设备的消毒灭菌方法,包括高温蒸汽灭菌、化学消毒等。

5. 医疗废物管理- 了解医疗废物的分类和处理方法。

- 掌握正确的医疗废物分类和包装方法,避免交叉感染的发生。

- 了解医疗废物的处置要求和相关法律法规,确保医疗废物的安全处理。

6. 感染监测与报告- 了解院感的监测指标和方法。

- 掌握正确的感染报告流程和要求,包括感染报告的时限和内容等。

- 了解感染报告的重要性和作用,为院感管理和控制提供科学依据。

7. 职业暴露与感染处理- 了解职业暴露的定义和分类,包括针刺伤、粘膜暴露等。

- 掌握正确的职业暴露处理流程,包括伤口处理、暴露源评估等。

- 了解职业暴露后的感染处理方法,包括接种疫苗、药物预防等。

院感基础知识

院感基础知识

院感基础知识一、概述院感,即医院感染,是指在医疗机构内或者与医疗活动相关的感染。

它是医疗质量与安全管理的重要内容,对患者和医务人员的健康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了解院感基础知识,对于预防和控制院感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二、院感的类型1. 医院内感染:指患者在住院期间浮现的感染,包括呼吸道感染、尿路感染、血液感染等。

2. 医院相关感染:指与医疗活动相关的感染,包括手术部位感染、导管相关感染等。

3. 超级细菌感染:指对多种抗生素产生耐药性的细菌引起的感染,如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

三、院感的传播途径1. 飞沫传播:患者咳嗽、打喷嚏时,通过空气中的飞沫传播病原体,易导致呼吸道感染。

2. 接触传播:患者的皮肤、伤口、分泌物等与他人接触时,病原体通过直接接触传播。

3. 空气传播:病原体通过空气中的尘粒、飞沫等悬浮在空气中,进入他人呼吸道引起感染。

4. 水源传播:病原体通过水源污染引起感染,如水喉感染、泌尿系统感染等。

四、院感的预防控制措施1. 感染预防教育:加强医务人员的院感知识培训,提高其预防和控制院感的意识和能力。

2. 患者隔离:对于有传染性的患者,采取适当的隔离措施,如单间隔离、呼吸道隔离等。

3. 消毒灭菌:对医疗器械、病房环境等进行规范的消毒灭菌处理,有效杀灭病原体。

4. 手卫生:医务人员在接触患者先后、进行手术先后等关键时刻,进行正确的手卫生操作,包括洗手和使用手消毒剂。

5. 防护用品:医务人员在接触患者时应佩戴适当的防护用品,如口罩、手套、护目镜等。

6. 废物管理:对医疗废物进行正确的分类、包装和处理,防止废物对环境和人员的污染。

7. 环境清洁:定期对病房、手术室等医疗环境进行清洁消毒,保持良好的卫生条件。

五、院感的监测与报告1. 院感监测:建立院感监测系统,对医院内发生的感染进行监测、分析和评估,及时发现和控制院感的风险。

2. 院感报告:建立院感报告制度,对发生的院感事件进行报告,包括感染类型、发生时间、患者信息等,为院感的预防和控制提供参考依据。

院感知识培训重点

院感知识培训重点

院感知识培训重点标题:院感知识培训重点引言概述:院感知识培训对于医疗机构的感染控制至关重要,能够提高医护人员对院感知识的了解和应用,有效预防和控制院内感染的发生。

本文将重点探讨院感知识培训的重点内容,匡助医疗机构更好地进行院感管理。

一、院感知识的基础知识培训1.1 院感概念和分类:介绍院感的定义、分类和常见感染病原体。

1.2 院感传播途径:详细介绍院感病原体的传播途径,包括空气传播、飞沫传播、接触传播等。

1.3 院感预防原则:强调院感预防的基本原则,包括洗手、消毒、隔离等。

二、院感感染控制的重点培训2.1 洗手和手卫生:详细介绍正确的洗手方法和手卫生要求,强调洗手在院感控制中的重要性。

2.2 感染控制措施:介绍院感感染控制的各项措施,包括隔离、消毒、无菌操作等。

2.3 应急响应和处理:培训医护人员在院感感染爆发时的应急响应和处理方法,包括隔离措施、病例报告等。

三、医疗器械与设备的清洁消毒培训3.1 医疗器械清洁消毒:介绍医疗器械清洁消毒的标准操作流程和注意事项。

3.2 医疗设备消毒维护:详细介绍医疗设备的消毒维护方法,确保设备的安全使用。

3.3 医疗废物处理:培训医护人员正确处理医疗废物的方法,防止院感病原体传播。

四、环境卫生管理培训4.1 病房清洁消毒:介绍病房清洁消毒的标准操作流程和频率要求。

4.2 空气净化管理:培训医护人员正确使用空气净化设备,维护空气质量。

4.3 床单、衣物处理:详细介绍床单、衣物的清洁消毒方法,防止院感传播。

五、院感监测与报告培训5.1 院感监测指标:介绍院感监测的指标和方法,包括感染率、细菌培养等。

5.2 院感报告流程:培训医护人员正确填写院感报告表格,及时上报院感病例。

5.3 院感调查与分析:详细介绍院感病例调查与分析的方法,匡助医疗机构改进院感管理措施。

结论:通过对院感知识培训的重点内容进行详细介绍,可以匡助医疗机构提高医护人员对院感的认识和应对能力,有效预防和控制院内感染的发生,保障患者和医护人员的安全。

院感知识培训课件ppt

院感知识培训课件ppt
医院感染管理与控制
XXXXX医院
202X
主治医生
目录
01. 医院感染概述
02. 医院感染预防措施
03. 医院感染监测与报告
04. 医院感染诊断与治疗
05. 医院感染管理组织与人 员
06. 总结与展望
01 医院感染概述
1. 医院感染定义与分类
医院感染定义与分类 医院感染,指住院病人在医院环境中发生 的感染。其特点为病原体明确、感染具有 特定部位、感染与入院时间有关。根据感 染的病原体类型,医院感染分为:细菌感 染、病毒感染、真菌感染、寄生虫感染、 螺旋体感染、原虫感染。对不同类型的感 染需要针对性地采取防控措施,以降低医 院感染的发生率和严重程度。
同时,医院感染报告制度也要求各科室负责人对本专业范围内的感染情 况进行分析和评估,并采取相应的防控措施。医院感染管理部门需要定 期对各科室的感染报告制度进行检查和评估,确保医院感染报告制度得 到有效实施。
3. 疑似医院感染病例报告与处理
疑似医院感染病例报告与处理 1. 发现疑似医院感染病例后,应立即向主管部门报告,并启动疑似 医院感染事件应急预案。 2. 确诊为疑似医院感染病例后,应进行详细调查,确定感染源、感 染途径,并采取相应措施控制传染。 3. 加强病房环境卫生和消毒措施,确保医护人员的个人防护,避免 交叉感染。 4. 对感染病人的密切接触者进行医学观察,采取相应隔离措施。 5. 对医院感染管理存在的问题进行整改,预防类似事件再次发生。
4. 综合预防和控制
除药物治疗外,还需进行综合性预 防和控制措施,如手卫生、隔离措 施、环境卫生等,以降低感染风险。
1. 早发现早治疗
当医生发现可疑的医院感染时,应 立即进行诊断和治疗。早期治疗可 以减少疾病传播,降低感染率。

每月院感知识培训内容

每月院感知识培训内容

每月院感知识培训内容每月院感知识培训的内容院感(医院感染控制)是指医院内部或医疗机构内发生的感染,通常是由于病原体的传播和人员不当操作所致。

为了提高医院感染控制措施的质量和效果,每个医疗机构都应该定期进行院感知识培训。

每月院感知识培训的内容是多方面的,旨在全面提升医务人员的院感防控意识和操作技能。

下面是一个可能的培训内容安排,共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院感基础知识培训这一部分的目的是为了使参训人员对于院感的定义、分类、流行病学特征和相关法律法规有一定了解。

1. 院感的定义和分类:介绍院感的基本概念,包括感染的来源、传播途径以及感染的分类,例如呼吸道感染、血源性感染等。

2. 院感的流行病学特征:介绍院感在医疗机构内的流行规律和传播途径,例如多耐药菌种类、院内感染的高危人群等。

3. 相关法律法规:介绍相关的法律法规要求,包括医疗机构感染管理的相关政策文件和标准要求。

第二部分:院感感染预防和控制培训这一部分的目的是为了使参训人员了解院感感染的预防和控制措施,并学习正确的操作方法。

1. 洗手和手卫生:介绍正确的洗手程序和手卫生操作规范,包括正确使用洗手液和消毒液,以及如何戴和摘手套。

2. 防护用品的正确使用:介绍防护用品的种类和正确的使用方法,如口罩、手套、护目镜等。

3. 环境清洁和消毒:介绍医疗设施和器械的清洁和消毒要求,如手术器械消毒、病房清洁等。

4. 废物处理:介绍医疗废物的分类和正确处理方法,如感染性废物的处理流程。

5. 食品安全和厨房卫生:介绍医院饮食服务中的食品安全管理措施和厨房卫生要求。

第三部分:院感监测和报告培训这一部分的目的是为了使参训人员了解院感监测和报告的重要性,并掌握相关的操作技能。

1. 院感监测指标:介绍常用的院感监测指标,如感染率、手卫生合规率等。

2. 监测数据采集和分析:介绍数据采集工具和如何正确分析院感监测数据。

3. 院感报告:介绍医疗机构院感报告的要求和流程,如开展院感报告的频率和报告的内容。

院感管理 内容

院感管理 内容
特殊病原体和新发病原体的感染会 时不时的冒出来,让医疗机构毫无准备 措手不及,不仅殃及医院波及到医务人 员,而且医护人员医院感染呈暴发流行 趋势。如:SRAS!
《实施<医院感染管理办法>细则》 出台背景
在患者和医务人员都存在医疗不安 全隐患的笼罩下,在医疗不安定因素的 影响下,安徽省卫生厅《实施〈医院感 染管理办法〉细则》紧急出台了。
卫生部《医院感染管理办法》出台背景
国内背景 药祸事件
2006年4月齐齐哈尔第二制药 厂 “ 亮甲菌素 ” 假药事件。
2006年8月安徽阜阳华源 “欣弗感 染死亡” 事件
药祸事件
2006年4月齐齐哈尔第二制药 厂 “ 亮甲菌素 ” 假药事件
齐齐哈尔第二制药有限公司在购买药用辅料 丙二醇用于亮菌甲素注射液生产时,购入了假冒 的丙二醇。26人使用过齐齐哈尔第二制药厂生产 的亮菌甲素注射液,11人药品中毒,5人死亡。 给公众健康和生命安全带来了严重威胁,并造成 了恶劣的社会影响。
与生产厂家消毒灭菌不严有关!生产厂家 未按卫生部批准的工艺参数灭菌,私自降低灭 菌温度、缩短灭菌时间、增加灭菌柜装载量, 导致灭菌失败,无菌检测和热源检测(内毒素 检测 )都不合格,在全国多省份发生多起因使 用阜阳华源生产的“ 欣福 ” 感染死亡事件。
《实施<医院感染管理办法>细则》 出台背景
2006年10月徽州地区医院感染暴发封 门事件 患者的污染物品(民用蛇皮袋、家 庭脏被褥)带入医院病房造成医院环境污 染,新生使用的棉类、纸类围兜/尿布/ 服装等非正生产厂家生产,未经过消毒灭 菌处理,进道不正规,造成医院多个部门 感染暴发流行。
1992年,哈尔滨市某医院,用一套 手术器 械,经过一次消毒后,连续为37 名妇女做绝育手术。由于第 31名妇女是 乙型肝炎患者,导致在其后面做绝育手 术的6名妇女都发生了乙型肝炎感染, 严 重影响了计划生育工作的开展。

基层医院院感知识培训

基层医院院感知识培训

基层医院院感知识培训一、医院感染的基本概念1. 定义和范围介绍医院感染的明确界定,包括在医院内获得的感染以及在医院内发生的感染但在出院后才发病的情况。

2. 常见的感染类型详细讲解如呼吸道感染、泌尿道感染、手术部位感染、血液感染等常见类型。

二、医院感染的危害1. 对患者的影响包括增加痛苦、延长住院时间、增加死亡率等。

2. 对医院的影响如医疗成本增加、声誉受损等。

三、医院感染的传播途径1. 接触传播直接接触、间接接触等方式的讲解。

2. 飞沫传播强调呼吸道疾病的传播特点。

3. 空气传播举例说明通过空气传播的病菌及防范要点。

四、医院感染的预防与控制措施1. 手卫生正确洗手的方法、时机以及重要性。

2. 无菌操作技术如各种侵入性操作的规范流程。

3. 消毒与灭菌各类消毒剂的正确使用,消毒方法的选择。

4. 隔离技术标准预防、接触隔离、飞沫隔离、空气隔离等的具体实施。

5. 环境清洁与消毒医院各区域的清洁要求和消毒频率。

五、医疗废物管理1. 分类与收集明确不同医疗废物的分类方法。

2. 暂存与转运规范的暂存要求和转运流程。

六、职业防护1. 针对不同岗位的防护要点如医护人员、保洁人员等。

2. 常见职业暴露的处理如锐器伤、血液体液暴露等的处理流程。

七、医院感染监测1. 监测的目的和意义2. 监测的方法和指标如感染率的计算等。

八、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1. 滥用抗菌药物的危害2. 合理使用的原则和要点九、重点科室的院感防控1. 手术室无菌管理要求。

2. 产房特殊的感染防控要点。

3. 重症监护室人员和环境管理。

十、院感暴发的应急处理1. 识别与报告2. 应急措施的启动和实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敏色块由乳白色变成不同程度的淡紫色),
观察指示卡色块的颜色,将其与标准色块 比较,读出照射强度。
清洗、消毒、灭菌效果监测
2020/6/20
医院感染管理办公室
18
结果判定:普通30W直管型紫外线灯, 新灯管的辐照强度≥90µW/cm2为合格;使 用中紫外线辐照强度≥70µW/cm2为合格
消毒液的监测
一、环境卫生学检测 二、清洗、消毒、灭菌效果监测
• 一、环境卫生学检测
包括对空气、物体表面 和医护人员手的检测
(一)空气采样及检查方法
1、非洁净区域
(1)采样时间:消毒或规定的通风换气后与从事医 疗活动前采样。
(2)采样高度:与地面垂直高度80-150cm。
(3)布点方法:室内面积≤30㎡,设内、中、外对角 线3点,内、外点应距墙壁1m处;室内面积>30㎡, 设 4 角及中央 5 点,4角的布点部位应距墙壁1m处。
3、结果判定:卫生手消毒后医务人员手表面的菌落数应 ≤10cfu/cm2,,外科手消毒后医务人员手表面的菌落数 应≤5cfu/cm2。
环境卫生学检测 涂擦采样
2020/6/20
医院感染管理办公室
13
环境卫生学检测
表(3)各类环境空气、物体表面细菌菌落总数卫生标准
注:不得检出乙型溶血性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及其他致病性微生物。母婴同室、早产儿
3、采样方法:用5×5cm2的标准灭菌规格板,放在 被检物体表面,用浸有无菌0.03mol/L磷酸盐缓冲液 或无菌生理盐水采样液的棉拭子1支,在规格板内横 竖往返各涂抹5次,并随之转动棉拭子,连续采样1— 4个规格板面积,剪去手接触部分,将棉拭子收入装 有10mL采样液的试管中送检。门把手等小型物体则 采用棉拭子直接涂抹物体的方法采样。若采样物体表 面有消毒剂残留时,采样液应含相应中和剂。
2、采样方法:将浸有无菌0.03mol/L磷酸盐缓冲液或生 理盐水采样液的棉拭子一支在双手指曲面从指跟到指 端来回涂擦各两次(一只手涂擦面积约30cm2),并 随之转动采样棉拭子,剪去手接触部位,将棉拭子放 入装有10mL采样液的试管内送检。采样面积按平方 厘米(cm2)计算。若采样时手上有消毒剂残留,采 样液应含相应中和剂。
2020/6/20
医院感染管理6/20
医院感染管理办公室
7
环境卫生学检测
2020/6/20
医院感染管理办公室
8
(二)物体表面采样及检查方法
1、采样时间:潜在污染区、污染区消毒后采样。清 洁区根据现场情况确定。
2、采样面积:被采表面<100cm2,取全部表面;被 采面积≥100cm2,取100cm2。
环境卫生学检测
用 5cm × 5cm的 灭菌标准规格板, 放在被检物体表面
2020/6/20
医院感染管理办公室
10
在规格板内环横境竖卫生学检测
往返均匀涂擦各5 次
2020/6/20
医院感染管理办公室
11
(三)医护人员的手采样及检查方法
1、采样时间:采取手卫生后,在接触病人或从事医疗 活动前采样。
室、婴儿室、新生儿及儿科病房的物体表面,不得检出沙门氏菌。
2020/6/20
医院感染管理办公室
14
(四)环境卫生学采样及检查原则
采样后应尽快对样品进行相应指标的检 测,送检时间不得超过4h;若样品保存于 0℃—4℃时,送检时间不得超过24h。
二、清洗、消毒、灭菌效果监测
• 紫外线紫外线强度照射指示卡监测法:开 启紫外线灯5分钟后,将指示卡置于紫外线 灯下垂直距离1m处,有图案的一面朝上, 照射一分钟(紫外线照射后,图案正中光
(4)采样方法:将普通营养琼脂平皿(φ90mm)直 径放置各采样点,采样时将平皿盖打开,扣放于平皿 旁,暴露规定时间(Ⅱ类环境暴露15min,Ⅲ、Ⅳ类 环境暴露5min)后盖上平皿盖及时送检。
环境卫生学检测 注意事项
1
揭盖后不 可将盖内 面朝上
2
开启平皿 时应从室 内由里至 外揭盖
3
回收平皿 时应从室 外由外至 里盖
• 方法:取试纸条于消毒剂溶液中,片刻取 出。半分钟内,在自然光下与标准色块比 较,直接读出溶液所含有效成分浓度值, 时间超过1分钟,着色逐渐消退
使用中的消毒剂和灭菌剂
①消毒剂每季度监测一次,灭菌剂每月监测一次。应 同时对消毒、灭菌物品进行消毒、灭菌效果监测,消 毒物品不得检出致病性微生物,灭菌物品不得检出任 何微生物。 ②采样时间:采取更换前使用中的消毒剂与灭菌剂。 ③采样量及方法:在无菌吸管吸取1ml被检样液,加 入9ml含相应中和剂的稀释液中混匀、送检,采样后 一小时内送检。 ④正常值:消毒剂细菌含量必须≤100cfu/ml,不得 检出致病菌为合格;灭菌剂不得检出任何微生物为合 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