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 《曹刿论战》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6单元 20曹刿论战 课后作业(含答案)

20 曹刿论战夯实基础巩固知识预习自测1.根据拼音写汉字,给加点的字注音。
又何间焉(jiàn) 肉食者鄙(bǐ)牺牲玉帛(bó)望其旗靡(mǐ)小信未孚(fú)登shì(轼)而望之2.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何以战 以: 凭、靠 (2)弗敢专也专: 独自享有 (3)必以情情: 诚,诚实。
这里指诚心 (4)忠之属也忠: 尽力做好分内的事 (5)公将鼓之鼓: 击鼓进军 (6)下视其辙辙: 车轮碾出的痕迹 (7)既克,公问其故既: 已经 故: 原因,缘故 (8)难测也测: 推测,估计 3.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注意体会其与今义的区别。
(1)十年春,齐师伐我 军队 (2)牺牲玉帛,弗敢加也 指祭祀用的牛、羊、猪等 (3)小大之狱 指诉讼事件 (4)可以一战 可以凭借 4.下列句子中,“以”的含义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C)A.何以战B.必以情C.必以分人D.可以一战【解析】C项“以”译为“把”,其他为“凭借”。
5.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祭祀用的牛羊、玉帛之类,不敢虚报数目,一定报以实情。
(2)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这只是)小信用,未能让神灵信服,神灵是不会保佑您的。
(3)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大大小小的案件,即使不能件件都明察,但一定以实情诚心判断。
(4)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第一次击鼓能够鼓起士气,第二次击鼓时(士气)减弱,到第三次击鼓时(士气已经)枯竭了。
(5)彼竭我盈,故克之。
敌方的士气已经枯竭而我方的士气正盛,所以打败了他们。
(6)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我看到他们的车轮碾出的痕迹混乱,军旗也倒下了,所以(下令)追击他们。
6.根据要求填空。
(1)曹刿请见鲁庄公的根本原因是“ 肉食者鄙 , 未能远谋 ”。
(2)曹刿认为“可以一战”的条件是“ 小大之狱 , 虽不能察 , 必以情 ”。
(3)曹刿不让鲁庄公追击齐军的原因是“ 夫大国 , 难测也 , 惧有伏焉 ”。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20曹刿论战课课练及答案.docx

【若缺失公式、图片现象属于系统读取不成功,文档内容齐全完整,请放心下载。
】20曹刿论战知能演练活用夯基达标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肉食者鄙.()(2)弗敢加.也()(3)战则请从.()(4)惧有伏.焉()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解释正确的一项是()A.何以..战(怎么) B.必以信.(实情)C.小大之狱.(监狱)D.虽.不能察(虽然)3.下列各组句子中,朗读节奏划分有误的一项是()A.虽/不能察B.弗敢/加也C.公问其/故D.肉食者/谋之4.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本文语言简练生动。
“公将战”“公将鼓”“公将驰”中的“将”字传神地刻画了鲁庄公急躁冒进、驽钝鄙陋的形象。
B.本文记录了曹刿对战争的论述。
他强调政治上取信于民、军事上把握战机详察敌情,是以弱胜强的关键。
C.本文剪裁详略得当。
文章详尽地叙述了交战双方的对峙与交锋,而对曹刿在战前、战中、战后的表现则写得比较简略。
D.作者善于用衬托手法刻画人物。
如写乡人的劝阻,就衬托出曹刿抗敌御侮的责任感和爱国热情。
5.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和“”两句表现了鲁庄公的急躁冒进;“”和“”的结局证明了曹刿卓越的军事才能。
(2)与《孙子兵法》中“以逸待劳”战术相近的《曹刿论战》中的句子是“,,。
,”。
(3)《曹刿论战》中,体现曹刿主动参与国家大事的语句是“,”。
(4)《曹刿论战》中能体现曹刿军事思想的句子是“,”。
(5)《曹刿论战》中曹刿先下车察看齐军车印,再登高望齐军队形的原因是“”。
课内品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6~8题。
十年春,齐师伐我。
公将战,曹刿请见。
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乃入见。
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
”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对曰:“忠之属也。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20课《曹刿论战》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参考答案:
本文紧扣“论战”来写,详写曹刿的言论,如第1段中与鲁庄公论“何以战”的两次对话,将其“取信于民”的战略思想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第3段论述取胜原因,则把他的作战必须抓准时机、谨慎而又果断的战略思想表现出来。这两段文字,完整地表现了曹刿政治上的远见卓识和军事上的卓越才能。对于无助于表现人物性格的事,如战争起因、战斗状况、战后处理等一概不提,这样的剪裁,叙事清楚,详略得当,有力地突出了中心。
鲁庄公同曹刿共乘一辆战车,在长勺和齐军作战。庄公(一上阵)就要击鼓进军,曹刿说:“(现在)不行。”齐军擂过三通战鼓后,曹刿说:“可以击鼓进军了。”齐军大败。庄公正要下令追击,曹刿说:“还不行。”(说完就)向下察看车轮碾出的痕迹,登上车前的横木眺望齐国军队,(这才)说:“可以追击了。”于是追击齐军。
战胜齐军后,鲁庄公询问取胜的原因。曹刿答道:“打仗,要靠勇气。第一次击鼓能够鼓起士气,第二次击鼓时士气减弱,第三次击鼓时士气已经穷尽了。敌方的士气已经穷尽而我方的士气正盛,所以打败了他们。(齐是)大国,难以摸清(它的情况),怕的是有埋伏,我发现他们的车印混乱,军旗也倒下了,所以才下令追击他们。”
四、熟读并背诵课文。
点拨:本题旨在引导同学们熟悉并深入理解文言文名篇。
五、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体会其古今意义的不同。
1.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2.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3.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参考答案:
1.指古代祭祀用的纯色全体牲畜。2.可以凭借。3.第二次。
六、课文篇幅不长,却展示了曹刿多方面的品质。结合课文的具体内容,谈谈你对曹刿这个人物的认识。
1.借助课文注释疏通文意,积累文言词汇与特殊句式,理解词语古今意义的差别。
部编2020九年级语文下册20《曹刿论战》同步练习附答案解析

部编 2020 九年级语文下册20《曹刿论战》同步练习附答案分析第一课时同步练习一、累积运用1.给以下加点字注音。
曹刿(.又何间(.))焉小惠未遍().公与之乘().小信未孚(.长勺().)2.解说以下句子中加点词语的古今义。
()又何间焉1.(2)肉食者鄙.()牺牲玉帛3..(4)小大之狱.古义:古义:古义:古义:今义:今义:今义:今义:3.下边加点词语意义和用法同样的一项为哪一项().其村夫曰A.B.故克之.公问其故.公将鼓之..登轼而望之C.再而衰.D.何以.战能够.一战4.与“小大之狱”中“之”字用法同样的一项为哪一项()A.肉食者谋之B.此诚紧急生死之秋也C.公将驰之D.登轼而望之5.与“其村夫曰”中“其”字用法不同样的一项为哪一项()A.其妻献疑曰B.寂然乎此间C.增其旧制D.其如土石何6. 依据要求填空。
( 1)曹刿请见鲁庄公的根来源因是“,”。
( 2)曹刿以为“能够一战”的条件是“,,”。
( 3)曹刿不让鲁庄公追击齐军的原由是“( 4)曹刿判断敌方确系溃败的依照是“,,,”。
”。
第二课时同步练习二、课内精读阅读全文,回答以下问题。
7.把下边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肉食者谋之 , 又何间焉 ?(2)夫大国 , 难测也 , 惧有伏焉。
8.文中鲁庄公的“将鼓”“将驰”表现了他如何的性格特点?曹刿的“未可”“可矣”表现了什么 ?9.俗语说“不在其位 , 不谋其政” , 而曹刿并不是“肉食者” , 却要参加战事 , 对此 , 你如何评论 ? 10.曹刿论战“论”了哪些问题?此中最重要的是哪一个?三、拓展阅读阅读下边的文字,回答以下问题。
【甲】十年春,齐师伐我。
公将战,曹刿请见。
其村夫日:“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日:“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乃入见。
问:“何以战?”公日:“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对日:“小惠未稿,民弗从也。
”公日:“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对日:“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曹刿论战》练习及答案

《曹刿论战》练习及答案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齐师伐..我师:伐:(2)肉食者谋....之肉食者:谋:(3)衣食所安.安:(4)弗.敢专.也弗:专:(5)对.曰对:(6)虽不能察.察:(7)必以情.情:(8)忠.之属.也忠:属:(9)战则请从.从:(10)齐师败绩..败绩:(11)公将驰.之驰:(12)既.克既:(13)一鼓作.气作:(14)彼竭.我盈.竭:盈:(15)难测.也测:(16)惧有伏.焉伏:(17)望其旗靡.靡: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2)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3)忠之属也。
可以一战。
战则请从。
(4)彼竭我盈,故克之。
(5)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3.内容理解。
(1)曹刿的“远谋”体现在哪里?用自己的话从政治和军事两方面简要说说。
①政治方面:②军事方面:(2)有人认为《曹刿论战》中的鲁庄公“鄙”,也有人认为鲁庄公“不鄙”。
你同意哪种说法?请简述理由。
(3)俗话说“不在其位,不谋其政”,而曹刿并非“肉食者”,却要参与,对此,你有何评价?4.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1)小惠未遍.遍:(2)神弗福.也福:5.(2019·衡阳)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肉食者谋之.莲之.出淤泥而不染B.可以.一战以.君之力C.战于.长勺所恶有甚于.死者D.登轼而.望之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6.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夫战,勇气也。
(2)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7.下列对文意理解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肉食者鄙,未能远谋”是曹刿“请见”的原因,显示了他的自信。
B.本文记叙了战争的全过程,充分地显示了曹刿远大的政治抱负和军事指挥上的杰出才能。
C.鲁庄公身为鲁国的国君,在迎战齐师时,他寄希望于贵族的拥护和神灵的庇佑,显示出他的“鄙”。
D.全文紧扣“论战”来写,对曹刿的论战写得详细,而战争经过写得简略,这充分表现了《左传》善于剪裁、言简意赅的特点。
第20课 曹刿论战 练习题(含答案)

第20课曹刿论战练习题(含答案)第20课、曹刿论战积累与运用1.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玉帛( ) _又何间焉( ) 小信未孚( ) 下视其辙( )彼竭我盈( ) 望其旗靡(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肉食者鄙(_____ )(2)弗敢加也( _ )(3)战则请从( _ )(4)惧有伏焉( _ )3.请根据自己的积累,仿照示例,写出含有下列加点字的成语。
要求加点的字含义相同。
示例:齐人三鼓——一鼓作气望其旗靡——所向披靡(1)彼竭我盈——( _ )(2)小信未孚——( _ )(3)故克之——( _ )(4)下视其辙——( _ )4.下列各组句子中,朗读节奏划分有误的一项是( )A.虽/不能察B.弗敢/加也C.公问其/故D.肉食者/谋之5.指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古今义。
(1)肉食者鄙,未能远谋古义:_ 今义:_(2)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古义:_ 今义:_(3)可以一战古义:_ 今义:_(4)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古义:_ 今义:_6.翻译下面的句子。
(1)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2)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7.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夫战,勇气也"的意思是大丈夫打仗,靠的是勇气。
B.“彼竭我盈”中,“竭"和“盈”意思相对,揭示了敌我双方士气的对比,“彼竭我盈"之时正是反攻的有利时机。
C.本文第二段写了曹刿在长勺之战中的言行,表现出曹刿胸有成竹,指挥若定,善于把握有利战机。
D.本文刻画人物精练传神,如“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
’”这句话写出了曹刿心思缜密的特点。
8.请阅读下列两则材料,对于自断后路设绝境的做法,你是怎样看待的材料一背水一战。
韩信攻赵,让士兵背水列阵,置己方于前有强敌、后无退路的绝境,结果士兵个个奋勇向前,大败赵军。
取胜后,有将士问背水列阵的缘故,韩信说:“大敌当前,只有后无退路,才能坚定战士拼死求胜的决心。
"(据《史记·淮阴侯列传》)材料二破釜沉舟。
《曹刿论战》习题带答案(部编版九下)

《曹刿论战》精品练习题带答案(部编版九下)班级:姓名:说明:照新部编版教材整理的资料,新颖实用。
已排好版,A4纸打印使用即可。
打印时删除此段话。
一、重点课下注释默写:①节选自②【师】③【肉食者】④【间】⑤【鄙】⑥【何以战】以,⑦【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安,专,⑧【必以分人】⑨【对】⑩【遍】⑪【牺牲玉帛】牺牲,玉帛,⑫【加】⑬【信】⑭【小信未孚】孚,⑮【福】⑯【狱】⑰【察】⑱【情】⑲【忠之属也】忠,属,⑳【可以一战】㉑【从】㉒【公与之乘】之,㉓【鼓之】之,㉔【败绩】㉕【驰】㉖【下视其辙】㉗【登轼而望之】㉘【既克】既,㉙【夫战,勇气也】㉚【一鼓作气】作,㉛【再】㉜【竭】㉝【盈】㉞【测】㉟【伏】㊱【靡】二、重点句子翻译:1、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2、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3、何以战?4、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5、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6、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7、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8、忠之属也。
可以一战。
战则请从。
9、夫战,勇气也。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
10、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三、重点知识积累:1、一词多义①、解释下列句中“间”的含义。
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②、解释下列句中“故”的含义。
公问其故.:彼竭我盈,故.克之:③、解释下列句中“属”的含义。
忠之属.也:神情与苏黄不属.:有良田美池之属.:④、解释下列句中“以”的含义。
可以.一战:必以.情:必以分人:以.中有足乐者:以.衾拥覆:⑤、解释下列句中“伐”的含义。
十年春,齐师伐.我:伐.竹取道,下见小潭:⑥、解释下列句中“请”的含义。
曹刿请.见:战则请.从:⑦、解释下列句中“从”的含义。
战则请从.:民弗从.也:⑧、解释下列句中“之”的用法及含义。
肉食者谋之.:小大之.狱:公与之.乘:忠之.属也:公将鼓之.:2、指出下列加点字的用法并解释。
①、小惠未徧.:②、牺牲..玉帛:③、小大之狱.:④、必以情.:⑤、忠.之属也:⑥、又何间.焉:⑦、可以..一战:⑧、肉食者鄙.:⑨、再.而衰:⑩、神弗福.也:⑪、公将鼓.之:⑫、下.视其辙:3、判断下列句子的特殊句式。
2019-2020年人教部编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20 曹刿论战课后练习第九十二篇

2019-2020年人教部编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20 曹刿论战课后练习第九十二篇第1题【单选题】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曹刿与鲁庄公的对话,表现了曹刿的远见卓识。
B、曹刿与同乡人的对话,表明从“请见”的原因。
C、“齐师伐我”中的“伐”是攻打的意思。
D、鲁庄公和曹刿都认为“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是作战的先决条件。
【答案】:【解析】:第2题【单选题】与《曹刿论战》完全一致的一项是( )A、肉食者谋之,又何见焉?B、小信未福,神弗孚也。
C、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D、吾望其旗靡,视其辙乱,故逐之。
【答案】:【解析】:第3题【单选题】填入下面文字中横线上的词语,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麦苗在霜冻时返青了,山桃在积雪里鼓苞了。
清早,①,②,春风呼哧呼哧地帮助呼哧呼哧的人们,把粪肥抛撒匀净,好不痛快人也。
A、①着大靸鞋,穿老羊皮背心,使荆条背篓,背带冰碴的羊粪②绕山嘴,上山梁,爬高高的梯田B、①穿老羊皮背心,着大靸鞋,使荆条背篓,背带冰碴的羊粪②上山梁,爬高高的梯田C、①使荆条背篓,背带冰碴的羊粪②上山梁,爬高高的梯田D、①使荆条背篓,背带冰碴的羊粪,着大靸鞋,穿老羊皮背心②爬高高的梯田,上山梁,绕山嘴【答案】:【解析】:第4题【单选题】为划线字选择恰当的解释衣食所安,弗敢专也。
( )A、独自专有B、专门、专一C、专权【答案】:【解析】:第5题【单选题】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邹忌讽齐王纳谏》选自历史著作《战国策》。
“讽谏”的意思是用暗示、比喻之类的方法委婉地规劝。
B、《愚公移山》选自《列子·汤问》,体裁是寓言。
C、《曹刿论战》选自《左传》,传说是春秋时期左丘明所作,是根据汉史写的纪传体史书。
D、《关雎》选自《诗经》,《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从西周到春秋的诗歌305篇,这些诗歌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答案】:【解析】:第6题【单选题】选择正确读音遂逐齐师( )A、suìB、suí【答案】:【解析】:第7题【多选题】与“故逐之”中的“故”意思不相同的是( )A、公问其故B、彼竭我盈,故克之C、故自号曰醉翁也D、桓侯故使人问之【答案】:【解析】:第8题【填空题】解释下面句中加线的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部编版20 《曹刿论战》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一、阅读课文,梳理故事情节,仿照示例,完成下面的图表,并据此复述课文。
请见→→参战→
参考答案:
论战、释疑。
二、齐鲁长勺之战,鲁国能够以弱胜强的主要原因是什么?试结合课文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
1.政治上取信于民:鲁庄公和曹刿的战前对话说明曹刿的军事思想是以民心向背为基础的。
2.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掌握时机。
曹刿根据齐军来势凶猛、人数占优的实际情况,采取坚守不出、挫其锐气的策略。
通过双方勇力的此消彼长,很快就扭转了双方力量对比的优劣关系,结果一举溃敌。
取胜之后,曹刿并不马上追击,深知兵不厌诈之道,唯恐中了齐国诱敌伏击的圈套,表明他在极善用计的同时,也时刻保持高度警惕,防备对方运用计谋。
曹刿在战争中可谓是知己知彼,运筹帷幄。
三、课文仅用二百多字就叙述了长勺之战的全过程。
说说课文是怎样安排详略的,这样安排好在哪里。
参考答案:
本文紧扣“论战”来写,详写曹刿的言论,如第1段中与鲁庄公论“何以战”的两次对话,将其“取信于民”的战略思想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第3段论述取胜原因,则把他的作战必须抓准时机、谨慎而又果断的战略思想表现出来。
这两段文字,完整地表现了曹刿政治上的远见卓识和军事上的卓越才能。
对于无助于表现人物性格的事,如战争起因、战斗状况、战后处理等一概不提,这样的剪裁,叙事清楚,详略得当,有力地突出了中心。
四、熟读并背诵课文。
点拨:本题旨在引导同学们熟悉并深入理解文言文名篇。
五、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体会其古今意义的不同。
1.牺牲
..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2.忠之属也。
可以
..一战。
3.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参考答案:
1.指古代祭祀用的纯色全体牲畜。
2.可以凭借。
3.第二次。
六、课文篇幅不长,却展示了曹刿多方面的品质。
结合课文的具体内容,谈谈你对曹刿这个人物的认识。
参考答案:
曹刿具有卓越的军事识见和高超的作战指挥才能。
他非常重视战前的政治准备,认为“民从”才是战争取胜的重要保证,具备了“民从”这个条件,“可以一战”,否则,不可以战。
他指挥作战谋虑周密,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
他深知军队士气在战争中的作用(“夫战,勇气也”),善于选择有利的时机发动反攻(“彼竭我盈,故克之”),既不畏强敌,又步步谨慎,终于战胜齐军(“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另外,曹刿能在国家危亡的时候挺身而出,积极向鲁庄公出谋献策,说明他有以天下为己任的献身精神与爱国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