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用车驾驶室悬置隔振系统设计
《2024年汽车动力总成悬置系统振动分析及优化设计》范文

《汽车动力总成悬置系统振动分析及优化设计》篇一一、引言随着汽车工业的快速发展,汽车动力总成悬置系统的性能逐渐成为影响汽车乘坐舒适性和驾驶稳定性的关键因素。
本文旨在通过对汽车动力总成悬置系统的振动进行分析,提出有效的优化设计方案,以提高汽车的整体性能。
二、汽车动力总成悬置系统概述汽车动力总成悬置系统是连接发动机、变速器等动力总成部件与车身的重要装置,其作用是减少动力总成振动对车身的影响,保证汽车行驶的平稳性和舒适性。
该系统主要由橡胶悬置、金属部件以及相应的控制系统组成。
三、振动分析1. 振动来源汽车动力总成悬置系统的振动主要来源于发动机的燃烧振动、曲轴转动引起的惯性力振动以及路面不平引起的整车振动等。
这些振动通过动力总成传递到悬置系统,进而影响汽车的乘坐舒适性和驾驶稳定性。
2. 振动传递路径振动在动力总成悬置系统中的传递路径主要包括:发动机振动通过橡胶悬置传递到金属部件,再通过金属部件传递到车身。
此外,控制系统也会对振动传递产生影响。
3. 振动影响过大的振动会导致车身抖动、噪音增大,影响乘坐舒适性;同时,也会对动力总成部件产生损伤,降低汽车的使用寿命。
因此,对动力总成悬置系统的振动进行分析至关重要。
四、优化设计1. 设计原则针对汽车动力总成悬置系统的振动问题,优化设计应遵循以下原则:减小振动传递、提高系统刚度、优化控制系统等。
同时,还需考虑系统的轻量化、可靠性以及制造成本等因素。
2. 优化方案(1)材料选择:选用高弹性模量、高阻尼性能的橡胶材料,提高悬置系统的减振性能。
(2)结构优化:通过有限元分析等方法,对悬置系统的结构进行优化设计,减小振动传递,提高系统刚度。
例如,可以调整橡胶悬置的形状、尺寸以及布置位置等。
(3)控制系统优化:通过引入先进的控制算法和传感器技术,实现动力总成悬置系统的智能控制,提高系统的响应速度和减振效果。
(4)多场耦合分析:综合考虑发动机、变速器等动力总成部件的振动特性以及车身的动态响应,进行多场耦合分析,为优化设计提供依据。
商用车驾驶室全浮式悬置系统开发(二)

商用车驾驶室全浮式悬置系统开发(二)摘要:本文介绍了一种商用车驾驶室全浮式悬置系统的设计和开发。
该系统采用了先进的电控系统和气压控制技术,通过调节空气弹簧和减震器的气压来实现对驾驶室的自适应悬挂调节,可以有效降低路面颠簸对驾驶员的影响,提升驾驶舒适度和安全性。
在系统实现方面,本文对控制算法、气压调节、悬挂参数设计等方面进行详细说明,并进行了仿真和试验验证。
最终结果表明,该系统能够有效改善商用车的驾驶舒适度和稳定性,有较高的实用价值。
关键词:商用车;驾驶室;全浮式悬置系统;自适应调节;气压控制;安全性;舒适度。
正文:1.引言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商用车已经成为现代物流和交通运输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们承载着物流和人员运输的重要任务。
然而,由于商用车行驶的路况和工况条件较为复杂,且车身设计和悬挂系统的局限性,导致商用车驾驶舒适度和安全性面临着很大的挑战。
为了提升商用车驾驶舒适度和安全性,设计一种全浮式悬置系统显得尤为重要。
全浮式悬置系统采用气弹簧和液压减震器的组合,实现对车身的全程悬挂调节,从而达到优化车辆稳定性和驾驶舒适度的目的。
目前,国内外一些车辆制造商都已开始研发商用车全浮式悬置系统。
但是,商用车驾驶室悬置系统的特殊性和较高的技术要求,对其悬置系统的设计和开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本文基于市面上流行的商用车驾驶室结构,结合现有的气压控制技术和电控系统,设计并开发了一种全浮式悬置系统。
该系统通过气压调节实现自适应悬挂调节,可以显著提高商用车驾驶舒适度和安全性,为商用车领域的悬挂系统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实践经验。
2.商用车驾驶室全浮式悬置系统设计2.1 系统基本结构和工作原理商用车驾驶室全浮式悬置系统是由气压调节器、气压传感器、减震器、气弹簧和悬挂控制器等组成。
整个系统分为两部分:电控部分和气控部分。
当车辆行驶时,气控部分的气压传感器将路面信息采集反馈到悬挂控制器,悬挂控制器根据反馈信息自动调节气压调节器,使气压调节器对气弹簧进行调节,从而实现对驾驶室的自适应悬挂调节。
重卡驾驶室悬置

随着现代汽车的发展,人们对于汽车的要求也已经不再局限于车辆的外观以及安全上,对于车辆的舒适性也给予了越来越多的要求,车辆的平顺性的好坏对于汽车的舒适性有着重要影响。
在传统的设计中,商用车驾驶室与车架直接相连,车辆在行驶时所受到的路面冲击将直接传递到驾驶室上,因而驾驶室的平顺性较差。
随着人们对汽车乘坐舒适性的要求不断提高,部分商用车使用橡胶垫作为驾驶室和车架的连接件,这种方式起到了一定的隔振效果,但隔振方式已不能满足现有的需要,于是通过采用驾驶室悬置隔振系统来提高车辆的平顺性。
国内为改变驾驶室的平顺性,一些企业开始采用驾驶室悬置隔振系统,利用弹簧阻尼元件构成悬置系统将驾驶室与车架相连。
北汽福田欧曼、东风集团商用车部、一汽集团商用车部、东风日产柴油重卡、陕汽德龙F2000等为代表的国产商用车已经全部采用了驾驶室悬置隔振方式来提高车辆的平顺性。
在对驾驶室平顺性的研究中发现,商用车中包括车辆结构参数、悬置隔振系统性能参数、主悬架性能参数等,这些参数选取的合适与否对于驾驶室的平顺性都有一定影响,因此如何对影响驾驶室平顺性的关键参数进行较好的选择与匹配是改善驾驶室平顺性的重要途径。
在整车设计中,驾驶室悬置系统设计是整车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
目前,国内不少企业将驾驶室悬置隔振技术引入到商用车设计中来提高驾驶室平顺性。
所谓驾驶室悬置是指利用弹簧阻尼元件构成悬置系统,将驾驶室悬置在车架上。
目前驾驶室悬置系统按结构形式分主要包括全浮式驾驶室以及半浮式驾驶室两种。
全浮式驾驶室即驾驶室由前后左右四组弹性元件构成悬置系统将驾驶室悬置于车架之上。
全浮式驾驶室悬置系统由前、后两组悬置系统组成,前悬置结构包括螺旋弹簧、简式减振器、横向稳定杆、拉杆等,后悬置结构包括横梁、螺旋弹簧以及拉杆等。
图2—1及图2—2分别给出了全浮式驾驶室前后悬置结构。
半浮式驾驶室相对于全浮式驾驶室而言,其驾驶室前部两个支承点采用铰接方式与车架相连,后悬置结构也采用弹簧和阻尼元件构成后悬置连接到车架上。
商用车驾驶室全浮式悬置系统开发一

口文/叶福恒许可张延平单勇(中国第一汽车集团公司技术中心)1前言全浮式悬置系统通过适当增大驾驶室在车辆垂直方向的上、下运动行程,使悬置弹簧和减振器得以充分缓冲并衰减车架上端传来的振动。
目前,国外如奔驰、斯堪尼亚、曼等60%以上中重型货车均采用驾驶室全浮式悬置。
2000年以前,国内生产的中重型货车普遍采用橡胶悬置,但是近几年驾驶室全浮式悬置在中重型货车上的使用也逐渐增多。
经过近10年的发展,全浮式悬置巳经成为中重型货车的产品特征之一,并逐渐取代橡胶悬置成为商用车的标准配置。
在驾驶室悬置设计方面,武汉理工大学在2006年运用ADAMS软件中的试验设计技术对某型商用车驾驶室悬置进行了优化改进,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
2008年,由于出口俄罗斯的需要,中国第一汽车集团公司把驾驶室碰撞模拟仿真技术引入到驾驶室悬置改进中,通过分析改进及碰撞模拟试验等手段使最终生产车型完全满足欧洲相关法规要求。
但是,上述所采取的措施都只停留在样车试制完成以后的改进中,缺少在设计之初就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对悬置性能进行预测优化。
另外,在设计过程中,对全浮式悬置结构细节的充分分析和详细设计同样影响着悬置隔振性能的发挥。
本文通过对某商用车驾驶室全浮式悬置的开发,总结出一套合理的结构开发思路,为今后的悬置开发提供设计参考。
2全浮式悬置系统定义及主要构成全浮式悬置系统是指驾驶室所有悬置均采用螺旋弹簧、钢板弹簧或空气弹簧作为弹性支撑元件,采用液力减振器作为阻尼元件,能够获得较大行程的悬置系统。
全浮式悬置系统通常由前悬置总成和后悬置总成两部分构成,一般包括弹簧、减振器、导向机构、支撑托架、橡胶衬套或橡胶软垫等,多数前悬置还包括稳定杆。
上述结构构成使全浮式悬置能够充分衰减从路面和发动机传递到驾驶室的振动,并保持驾驶室的正确运动,可为驾驶员和乘员提供舒适的乘坐环境。
3全浮式悬置系统设计全浮式悬置系统的可靠性能及对振动的衰减能力与悬置的结构设计和参数控制密不可分。
商用车悬置系统设计基础培训资料

商用车悬置系统设计基础培训资料一、商用车悬置系统概述商用车悬置系统是连接动力总成(发动机、变速器等)与车架的重要部件,其主要作用是支撑动力总成、减少振动传递、控制噪声以及承受动力总成在运行过程中产生的各种力和力矩。
一个良好设计的悬置系统能够显著提高商用车的乘坐舒适性、可靠性和耐久性。
二、悬置系统的组成部分商用车悬置系统通常由悬置软垫、支架、连接件等组成。
悬置软垫是悬置系统中最为关键的部件之一,它一般由橡胶或其他弹性材料制成,具有良好的减振性能。
不同类型的软垫在刚度、阻尼等特性上有所差异,以适应不同的车辆工况和性能要求。
支架则起到固定和支撑悬置软垫的作用,其结构强度和刚度需要经过精心设计,以确保在承受动力总成的重量和各种力的作用下不变形或损坏。
连接件用于将悬置系统与动力总成和车架相连接,其质量和可靠性直接影响悬置系统的性能。
三、悬置系统的设计要求在设计商用车悬置系统时,需要考虑多个方面的要求。
首先是隔振性能。
要有效地隔离动力总成产生的振动,使传递到车架和车身的振动减小到最低程度,从而提高乘坐舒适性。
其次是支撑性能。
悬置系统需要能够可靠地支撑动力总成的重量,并承受发动机工作时产生的各种力和力矩,确保动力总成在车辆运行过程中的位置稳定。
此外,还需要考虑悬置系统的耐久性。
在长期使用过程中,要能够经受住各种恶劣工况的考验,不易出现损坏或失效的情况。
四、悬置系统的布置形式常见的商用车悬置系统布置形式有三点式、四点式和五点式等。
三点式悬置系统结构相对简单,成本较低,但在隔振性能和支撑稳定性方面可能相对较弱。
四点式悬置系统在稳定性和隔振性能上有一定的提升,适用于大多数商用车。
五点式悬置系统则在复杂工况下具有更好的性能表现,但结构较为复杂,成本也相对较高。
在选择悬置系统的布置形式时,需要综合考虑车辆的类型、用途、动力总成的特点以及成本等因素。
五、悬置软垫的特性分析悬置软垫的刚度和阻尼特性对悬置系统的性能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商用车驾驶室悬置系统隔振特性与优化研究

商用车驾驶室悬置系统隔振特性与优化研究一、本文概述随着商用车市场的不断发展和技术的进步,商用车驾驶室的舒适性和安全性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
驾驶室悬置系统作为商用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隔振特性对驾驶室的舒适性和整车的稳定性具有重要影响。
因此,对商用车驾驶室悬置系统的隔振特性进行深入研究和优化,对于提高商用车驾驶室的舒适性和整车的性能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旨在研究商用车驾驶室悬置系统的隔振特性,并通过优化方法改善其性能。
对商用车驾驶室悬置系统的基本结构和工作原理进行介绍,明确研究对象和范围。
分析商用车驾驶室悬置系统的隔振特性,包括振动传递特性、隔振效率等方面,为后续的优化研究提供理论基础。
接着,采用先进的仿真分析方法和实验手段,对商用车驾驶室悬置系统的隔振特性进行定量评估,揭示其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基于仿真分析和实验结果,提出商用车驾驶室悬置系统的优化方案,并通过实验验证优化效果,为商用车驾驶室悬置系统的设计和改进提供指导。
本文的研究不仅有助于深入理解商用车驾驶室悬置系统的隔振特性,而且可以为商用车的设计和制造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对于推动商用车行业的进步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商用车驾驶室悬置系统隔振理论基础商用车驾驶室悬置系统的隔振特性对于提高驾驶员的舒适性和减少车辆振动对驾驶室内部构件的影响至关重要。
为了深入了解商用车驾驶室悬置系统的隔振特性,并对其进行优化研究,首先需要建立其隔振理论基础。
隔振理论的核心在于通过合适的悬置系统设计和参数调整,减少或隔离来自车辆底盘的振动传递至驾驶室。
商用车驾驶室悬置系统通常由橡胶悬置、液压悬置或空气悬置等构成,这些悬置元件具有良好的弹性和阻尼特性,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吸收和衰减振动能量。
在隔振理论中,传递函数是一个关键概念,它描述了振动从输入端到输出端的传递关系。
对于商用车驾驶室悬置系统,传递函数可以通过建立系统的力学模型,结合振动分析方法来求解。
通过分析传递函数的频率响应特性,可以了解悬置系统在不同频率下的隔振效果,从而指导悬置系统的设计和优化。
商用车驾驶室悬置系统试验及参数优化

摘要由于政策导向和互联网经济爆发,国内陆上物流业蓬勃发展,重型商用车成为公路运输的主力军。
长途运输中,商用车驾驶员长期处于恶劣的振动环境下,对乘员的身心健康造成不良影响,且产生的驾驶疲劳会招致发生交通事故的隐患。
商用车驾驶室悬置系统能够有效衰减传递到驾驶室的振动能量,提升整车平顺性,并能为整车动力性和经济性等性能的发挥提供良好的保障。
因此,对商用车驾驶室悬置进行研究,于客户于制造商,都大有裨益。
首先,本文详细介绍了驾驶室悬置系统的发展历程、基本结构和功能,进行了整车道路平顺性试验,对试验采集的加速度数据按照国标要求处理后,分别以悬置振动衰减率和座椅加速度乘坐值作为评价指标,对悬置隔振性能以及整车的平顺性进行了客观评价。
试验中,悬置下方的加速度传感器采集了车架端的振动信号,作为本文理论模型的振动输入。
其次,给出了驾驶室相关参数,对弹性元件和横向稳定杆等特殊元件作了特殊处理,介绍了参数线性化的理论依据及方法。
对实际模型进行简化后,按照实际参数在ADAMS软件中建立了驾驶室悬置仿真模型,并以实测的悬下振动激励作为输入进行了振动仿真,验证了模型的精准度。
再次,根据响应面试验设计方法,对设计变量制定了多组仿真方案,根据仿真采集的数据,拟合了驾驶室地板垂向加速度和质心纵向角加速度这两个振动响应量的响应面方程,并用方差分析和统计计算方法验证了方程的显著性和有效性。
最后,根据多目标优化问题基本原理对振动响应量进行优化,对拟合的响应面方程用自适应粒子群算法进行了寻优,优化后的方案经ADAMS仿真验证,最常用车速下响应量功率谱密度峰值分别下降16%和17.3%,对应加速度均方值分别下降9.4%和8%,仿真结果的目标函数最优值与粒子群算法对方程的寻优值误差为2%,其余车速下响应量功率谱密度峰值均有明显下降,说明本文的优化工作有一定效果并且优化方法可行。
关键词:重型商用车;驾驶室悬置;ADAMS;响应面设计;粒子群算法AbstractDue to the policy guidance and the outbreak of Internet economy, the domestic highway logistics industry is booming and heavy commercial vehicles are acting as the main force of road haulage. During the process of line-haul, drivers of commercial vehicles are exposed to harsh vibrations for a long time, the resulting driving fatigue brings hidden dangers of traffic accidents and both the physical and mental health of drivers can be badly damaged. The commercial vehicle cab suspension system can effectively attenuate the vibration energy transmitted to the cab, improve the ride comfort that ensure both the acceleration performance and economic performance. Therefore, to research on the commercial cab suspension system is of great benefits to both customers and manufactures.Firstly, the development history and basic structure as well as function of cab suspension were presented in detail. Ride comfort tests were carried out,and the acceleration data was calculated according to the national standard requirements, with the vibration attenuation rate and the seat acceleration respectively used as evaluation indicators, the vibration isolation performance of cab suspension and the ride comfort were evaluated objectively. In the tests, the acceleration signal collected by the sensors underneath the suspension was transmitted from frame and used as the vibration input of the theoretical model.Secondly, the relevant parameters of the cab were given. Specialized processing for special components such as elastic components and transverse stabilizers was described detailed, after which the theory and method of parameter linearization were introduced. With several simplification of the actual model, a simulation model of cab suspension was established in the ADAMS software based on actual parameters, and several vibration simulations were carried out with the collected vibration excitation as input to verify the accuracy of the ADAMS model.Then, based on response surface methodology, multiple sets of simulation were developed for the design variables. Using the result data of the simulations, two response surface equations of the vibration responses including the vertical acceleration on cab floor and the pitch acceleration at cab centroid were fitted and used. Variance analysis and statistical calculation methods were applied to verify thesignificance and validity of the equations.Finally, the vibration responses were to be optimized based on the basic theory of multi-objective optimization. The fitted response surface equations were optimized by adaptive particle swarm optimization algorithm. The optimized scheme of parameters was verified by ADAMS simulation, in which the maximum power spectrum density of two responses at 60km/h decreased by 16%.and 17.3% and acceleration decreased by 9.4% and 8% respectively. And the maximum PSD of two responses decreased significantly at the rest speed. The optimization was indicated to have certain effects and the optimization procedure was proved to be feasible with a deviation of 2% between the optimized value coming from ADAMS simulation and the one coming from PSO algorithm as indicator.Key words: Heavy commercial vehicle; Cab suspension; ADAMS; Response surface methodology; Particle swarm optimization目录摘要 (I)Abstract (III)目录 (V)第1章绪论 (1)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2 驾驶室悬置系统概述 (3)1.3 驾驶室悬置国内外研究现状 (7)1.3.1 驾驶室悬置研究现状 (7)1.3.2 研究现状评述 (9)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和方法 (10)1.4.1 研究内容及方法 (10)1.4.2 技术路线 (11)第2章ADAMS多体动力学及驾驶室悬置振动的相关理论 (12)2.1 ADAMS多体动力学基本理论 (12)2.1.1 多体动力学系统的模型组成 (13)2.1.2 ADAMS多体动力学的建模理论和求解方法 (13)2.2 驾驶室悬置振动模型简化及振动原理 (18)2.3 人体对振动的反应及平顺性评价 (25)2.3.1 人体对振动的反应和基本评价方法 (25)2.3.2 商用车平顺性评价方法 (27)2.4 本章小结 (29)第3章驾驶室悬置平顺性试验 (30)3.1 本文驾驶室悬置结构简介 (30)3.2 实车平顺性试验和数据采集 (31)3.2.1 试验方法及规定 (31)3.2.2 试验设备 (32)3.3 数据处理及平顺性评价 (36)3.4 本章小结 (40)第4章驾驶室悬置结构理论分析及建模 (41)4.1 ADAMS建模方法简述 (41)4.2 建立驾驶室悬置仿真模型 (42)4.2.1 模型参数介绍 (43)4.2.2 模型简化处理 (49)4.2.3 悬置模型的最终建立 (50)4.3 振动仿真及模型验证 (53)4.3.1 模型静态验证 (53)4.3.2 振动仿真设置 (54)4.3.3 仿真结果与试验结果精度验证 (56)4.4 本章小结 (59)第5章驾驶室悬置仿真试验设计 (60)5.1 试验设计原理及意义简述 (60)5.2 试验设计优化方法概述 (61)5.2.1 常用试验优化方法简述 (61)5.2.2 试验数据统计分析原理 (64)5.3 驾驶室悬置模型的响应面试验分析 (68)5.3.1 响应面试验设计 (68)5.3.2 进行仿真试验及数据后处理 (70)5.3.3 模型拟合及显著性检验 (73)5.4 本章小结 (76)第6 章驾驶室悬置系统参数优化 (77)6.1 悬置系统的多目标优化问题描述 (77)6.2 粒子群算法原理简述 (80)6.3 优化效果验证 (83)6.4 本章小结 (89)第7 章结论 (90)7.1 全文总结 (90)7.2 研究展望 (91)致谢 (92)参考文献 (94)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98)附录A:各车速下模型准确度验证 (99)附录B:本文粒子群算法MATLAB程序 (101)第1章绪论商用车驾驶室悬置系统与乘员的乘坐安全性、舒适性以及车载货物的完整性息息相关,性能良好的驾驶室悬置系统能够使得乘员和货物的安全得到保障并提供更舒适的乘坐感受,因此,对商用车驾驶室悬置系统进行研究具有足够的实际意义。
《2024年汽车动力总成悬置系统振动分析及优化设计》范文

《汽车动力总成悬置系统振动分析及优化设计》篇一一、引言随着汽车工业的飞速发展,消费者对汽车的性能和舒适性要求越来越高。
其中,汽车动力总成悬置系统的振动问题直接影响着汽车的乘坐舒适性和驾驶稳定性。
因此,对汽车动力总成悬置系统的振动进行分析及优化设计,成为当前汽车工程领域的研究热点。
本文将就汽车动力总成悬置系统的振动问题展开分析,并提出相应的优化设计方案。
二、汽车动力总成悬置系统概述汽车动力总成悬置系统是连接发动机和车架的重要部件,其主要作用是减少发动机振动对汽车乘坐空间的影响,提高汽车的乘坐舒适性和驾驶稳定性。
该系统通常由发动机悬置、橡胶支座、减震器等组成。
三、汽车动力总成悬置系统振动分析1. 振动来源分析汽车动力总成悬置系统的振动主要来源于发动机的运转和道路的不平。
发动机的运转会产生周期性的激励力,使得发动机本身和整个动力总成产生振动。
而道路的不平则会使汽车产生颠簸,进一步传递到动力总成悬置系统,引起振动。
2. 振动传递路径分析振动通过发动机悬置、橡胶支座等传递到车架,再通过车架传递到车身。
在这个过程中,各个部件的刚度和阻尼特性对振动的传递和衰减起着重要作用。
3. 振动对汽车性能的影响振动会影响汽车的乘坐舒适性和驾驶稳定性。
长时间的振动会使乘客感到不适,甚至影响驾驶安全。
此外,振动还会对汽车的悬挂系统、转向系统等产生影响,降低汽车的整体性能。
四、汽车动力总成悬置系统优化设计1. 材料选择与结构优化在材料选择方面,可以采用高强度、轻量化的材料,如铝合金、复合材料等,以降低整个动力总成的重量,减少振动。
在结构方面,可以通过优化发动机悬置的结构、增加橡胶支座的刚度和阻尼等措施,提高整个系统的减振性能。
2. 动态性能分析通过建立动力总成悬置系统的有限元模型,进行动态性能分析。
根据分析结果,调整各部件的参数,如刚度、阻尼等,以优化系统的减振性能。
同时,还需考虑系统的频率响应特性,确保在各种工况下都能保持良好的减振效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S c h o o l o f Me c h a n i c a l E n g i n e e r i n g ,B e i j i n g I n s t i t u t e o f T e c h n o l o g y , B e i j i n g 1 0 0 0 8 1 ,C h i n a )
A B A Q U S ,a c q u i r i n g i t s n a t u r a l r f e q u e n c y a n d mo d e s h a p e s .A c c o r d i n g t o t h e l a y o u t p r i n c i p l e o f t h e
b e n c h,a n d t h e t r a n s mi s s i b i l i t y o f t he s y s t e m i s c a l c u l a t e d f r o m t he e x p e r i me n t d a t a i n MATLB. T he r e s u l t s s ho w t h a t t h e s y s t e m h a s a g o o d i s o l a t i o n e f f e c t .
Abs t r a c t :S o me f r e e mo d a l p a r a me t e r s o f t h e c a b s u s p e ns i o n f o r o n e c o mme r c i a l v e h i c l e a r e a n a l y z e d i n
尼 ;对隔振系统进 行了隔振率 台架 实验 ,通过 MA T L A B软件处 理实 验数据 得到 隔振系统 的隔振率 .结 果显示 ,
隔 振 系 统 的 隔 振 效 果 良好 .
关键词 :驾驶室悬置 ;隔振 系统 ;隔振率
中 图分 类 号 :U 4 6 3 . 3 3 文 献标 识码 :A
小 传递 给设备 的 运 动 而 采 取 的隔 振 称 为 “ 消 极 隔
收 稿 日期 :2 0 1 3一O l一1 5 . 作 者 简 介 :刘 鹏 ( 1 9 8 7一) ,男 ,硕 士 研 究 生
刘 鹏, 张振 华
( 北京 理工 大学 机 械与车辆学 院,北京 1 0 0 0 8 1 )
摘
要 :利用 A B A Q U S软件对驾驶室进行 了自由模 态分析 ,得到 了驾驶 室的 固有 频率和振 型 ;结合 隔振器 布置
原则 确定 了隔振器 的支撑方式 和布置位置 ;建立 了驾驶室 的双层隔振 系统数学模 型 ;设 计 了该 系统 的刚度 和阻
mo d e l or f t h e c a b s u s p e n s i o n i s e s t a b l i s h e d wi t h a d o u b l e — l a y e r v i b r a t i o n i s o l a t i o n c o n s t r u c t i o n,a n d t h e s t i f f n e s s a n d d a mp i n g o f t h e i s o l a t o r a r e d e s i g n e d .T h e e f f e c t i v e n e s s o f t h e s y s t e m i s e v a l u a t e d o n a t e s t
Ke y wo r d s:Ca b s u s p e n s i o n;Vi br a t i o n i s o l a t i o n s y s t e m ;Tr a n s mi s s i b i l i t y
振” ,其 传递 率是指 被 隔振 物体 的振 动 幅值 和 基 础 振 动 的幅值之 比.
2 0 1 3年 第 4期
车 辆 与 动 力 技 术
Ve hi c l e& P o we r Te c h no l o g y
第 1 6 8 7 ( 2 0 1 3 ) 0 4— 0 0 4 8— 0 5
商用 车 驾 驶 室悬 置 隔振 系统 设 计
v i b r a t i o n i s o l a t o r,b o t h i t s s u p po r t i n g me t h o d a n d t h e mo u n t i n g po s i t a o n a r e d e t e r mi n e d.A ma t h e ma t i c a l
De s i g n o f Vi b r a t i o n I s o l a t i o n S y s t e m f o r Ca b S u s pe n s i o n o f Co mm e r c i a l Ve h i c l e
LI U P e n g, Z HANG Zh e n ・ h u a
隔振 系统设 计 的基 础
2 隔振 系统 的设 计
当设备本身为振源时,安装 隔振器的 目的是为 了减 小 传 递 至 基 础 的力 ,这 样 的 隔振 称 为 “ 积 极 隔振” ,其传递率是指传递到基础的力 的幅值 与初 始 的激励 力 的幅值 之 比 ;当基 础是 振源 时 ,为 了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