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必修三《古诗文阅读之人物传记》
古诗词作者人物传记

古诗词作者人物传记古诗词作者人物传记一、柳如烟传柳如烟者,生于塞北女真之地。
貌美如花,精辞赋,擅诗词,晓书画,通琴律。
初识于网络,惊为天人。
其曾游学于西方,后又小居京城,阅藏书无数,故博闻识广。
其诗词或有晚宋风骨,动諍虛实自然如水,过往悲喜心境如烟。
著有诗集一部,余尝翻阅,获益良多。
后其退出江湖,隐于大漠。
公益之力多于诗词,此去数年不复出,虽诗词久疏,偶有词作亦不如前,然其境界仍无人出其右。
如烟名在,江湖无风。
后附柳如烟昔年词作任读者评。
鹧鸪天(一)浅渡清霜任水流,凭栏且醉上云舟。
无关风月无关梦,不许相思不许愁。
今散去,欲何求,寄予孤雁过南楼。
流年给个埋名处,剩有情怀瘦到秋。
鹧鸪天(二)晓月无端起浩波,偏留落寞意如何。
凭将往事分分记,赋咏伤心夜夜歌。
灯影暗,梦婆娑,情怀总是费吟哦。
相思未敢同君寄,恐怕东风负我多。
二、夏若颜传夏若颜者,冀州人,曾自称颜小妖,思忖是以长发及腰故,容貌不详,其语音色却可倾国。
工诗词,词风多婉约。
网络诸多诗群皆晓其名,且与人颇善,众皆称之曰“颜少”。
然其果真女子。
情之所致,词之所以。
后不知何故,弃诗词于江湖,今未曾拾笔。
然其词仍有词名,盖以诸多捉笔者不能及也。
随附若颜词三阙,为记!小重山(一)别后重楼夜夜冰,一帘风影动、暗潮生。
几番梦里忆曾经,如今只、月下数流星。
凄切管弦声,时无时又有、怎堪听。
云书未寄泪双萦,相思否?还念一衫青。
小重山(二)雨透纱窗烛影摇,声声如泣泪、滴芭蕉。
此情此景绪如潮,怅今夕、人比梦还遥。
相识合琴箫,灵犀成一点、锁心牢。
重听旧曲更魂销,若念起、谁记那时妖?小重山(三)旧曲循环谁共听?此心谁解意?念谁名、相思深处笑多情。
从别后、鬓角渐添星。
窗外落花轻,落花如是我、我如萍。
随风随雨任飘零,三千梦、到底一无成。
三、河水清清传清清者,至今不知何许人。
尝闻其居于濂溪水畔,生得木樨花下。
是故其词多清纯自然,虽有俚语不失其真。
可日作数词皆佳句,吾等难望其项背者也。
粤教版高中语文《传记选读》古代传记》(一等奖课件) (1)

• 翻译:后来皇帝对中书省、枢密院的大臣们说:“前时我 颁赐给诸位的诗,若没有王钦若告诉我有瑕疵作了更正, 几乎被众人讥笑。”
• 3.帝顾谓旦曰:“使百官方贺而蝗若此,岂不为天下笑 邪!”
• 翻译:皇帝回头对王旦说:“假如百官正在庆贺蝗虫却这 样,难道不被天下人笑话吗?”
• 原则: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 直译的方法:“对”、“换”、“留”、“删”、 “补”、“调”
被动句
• 被动句: 被动句是指主语与谓语之间的关系是被动关系的 句子。
• 分类:A. 无标志的被动句(意念被动句) • B. 有标志的被动句: • ⑴用“于”表示被动关系。 • ⑵用“见”来表示被动关系。 • ⑶用“为”表示被动关系。 • ⑷用“受”“被”“受……于”表示被动关系。
• 探究二、文中王旦对人对事是据实直言,敢于说出心中所想。你对 王旦这一做法是否认同?请结合具体事例说明理由。
•
• 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 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孔子
• 一个人可以和他讲直话,但自己怕得罪人没有对他说, 这就对不起人;有些人无法和他讲直话,却对他掏心掏肺, 不但浪费口舌,而且容易得罪人。
• ①茅屋为秋风所破(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 ②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司马迁《鸿门宴》)
• ⑷用“受”“被”“受……于”表示被动关系:
• “被(受)+动词”或者“被(受)+动词+于+主动者”
• ①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 (“见”也表被动) (司马迁《屈原列传》)
• ②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在丁卯三月之望。”(张溥《五人 墓碑记》)
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必修三《咏怀古迹(其三)》

杜甫诗三首《咏怀古迹(其三)》教案【教学目的】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全诗。
2.把握诗歌感情基调,理解诗歌主旨。
3.了解诗歌的写作背景,初步掌握咏史诗的特点,学会鉴赏咏史诗的一般方法。
【教学重难点】鉴赏形象,把握情感及主旨。
【教学时数】1课时【教学过程】(板书课题、作者)一、导入余秋雨在《人生风景》中说:“中国传统文学中最大的抒情主题,不是爱,不是死,而是怀古之情、兴亡之叹。
”他告诉我们“咏史怀古”是我国传统文学中最重要的抒情主题。
今天我们就一起通过赏读诗圣杜甫所作的《咏怀古迹(其三)》来学习鉴赏咏史诗的方法。
二、解题《咏怀古迹》是一组结构严密的七言律诗,共五首,每首各咏一古迹,依次是庾信故居、宋玉故居、昭君村、先主庙、武侯庙。
“咏怀古迹”的意思是古人借古迹抒发自己的感情。
这首是其中的第三首,塑造的人物形象是王昭君(板书:王昭君)。
三、整体感知1、划出七言律诗的节奏。
生范读,其余同学注意有无读错的字。
师指出重点字音字形。
2、生结合课下注解自读,理解诗歌大意。
四、合作探究1、师范读,生找出直接点明人物情感的词语。
明确:怨恨。
(板书:怨恨)2、结合具体诗句,分组讨论:昭君为什么怨恨?明确:生讨论后写出,派几名代表读出来,师引导。
(板书)画图省识远嫁朔漠魂魄空归3、生范读、齐读,读出“怨恨”的情感。
4、为什么诗人能感觉到昭君的怨恨?明确:诗人处境与昭君相似,同病相怜。
结合背景。
PPT展示杜甫一生的几个时期。
师生讨论后明确。
(板书)怀才不遇无辜遭贬漂泊难回5、咏史是虚,抒怀是实。
咏史诗就是借用历史人物(典故)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五、拓展升华限时训练:念奴娇-赤壁怀古苏轼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这首词是公元1082年苏轼谪居黄州时所写,当时作者四十七岁,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已两年余。
人物传记-公开课优秀课件-PPT

第二问根据文中叶圣陶的散文《与佩弦》中的内容,抓住“兴趣之所至、随意之极致、名誉之心是没有的、利益 的心是没有的、顾忌欺诳等心也都没有、无所不领会,如见其肺肝然”等关键词句,就可以概括出来了。
10
1.把握传主相关信息的思路 (1)线。即要梳理出传主的人生经历、人生轨迹。 (2)事。即要筛选出“事”,传主有哪些“事迹”“行 为”“贡献”“成就”“经验”等。 (3)理。即要清楚作者传达了传主什么样的思想、观点、 人格等。 (4)情。即要了解作者对传主的情感态度。
11
信息归纳题答题的基本步骤
材料来源可靠,有代表性 考虑作者与传主的关系,客观公允 符合特定的历史背景、社会环境
人物塑造力求个性化、形象化 引用、描写、 对比 、 抑扬、
运用多样的艺术手法来刻画人物 衬托…… 注意谋篇布局,选材典型 时间推移法
空间转换法
常见考点
1、分析综合 C
(1)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2)分析语言特色,把握文章结构,概括中心思想
______《贝多芬传》
22
1.揣摩题干,有备而读。 2、找出问题的相关信息区域,尤其注 意叙述以外的其他议论性内容。 3、深思熟虑,形成答案。
12
《叶圣陶在四川》
3、和朱自清见面,叶圣陶为什么会感到“格外高兴”?他们谈心时为什么能达到“随意之极致”?请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 第一问 ①有着几十年亲似手足的友情。②有着共同的兴趣和爱好。③互相鼓励和帮助。 第二问:①随兴之所至,无话不说。②没有功利目的,无所顾忌。③心领神会,肝胆相照。
高中人物传记类文言文阅读教案

人物传记类文言文阅读既罢,归国,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位在廉颇之右。
廉颇曰:“我为赵将,有攻城野战之大功,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而位居我上。
且相如素贱人,吾羞,不忍为之下!”宣言曰:“我见相如,必辱之。
”相如闻,不肯与会。
相如每朝时,常称病,不欲与廉颇争列。
已而相如出,望见廉颇,相如引车避匿。
于是舍人相与谏曰:“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
今君与廉颇同列,廉君宣恶言,而君畏匿之,恐惧殊甚。
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臣等不肖,请辞去。
”蔺相如固止之,曰:“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曰:“不若也。
”相如曰:“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辱其群臣。
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顾吾念之,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
今两虎共斗,其势不俱生。
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廉颇闻之,肉袒负荆,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曰:“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
根据文章内容,完成一下练习题。
1、请你概括一下这段故事的内容?2、这段故事表现了廉颇和蔺相如什么样的品质?参考答案:1、负荆请罪2、廉颇:知错就改 蔺相如:深明大义。
人物传记类文言文文体特征:人物传记类阅读材料的特点:(1)所选材料以真实的历史人物传记为主,辅之以与官职、法体裁特点 类型 传主身份一般写作顺序价值取向 通过对典型人物的生平、生活、精神等领域进行系统描述、介绍的一种文学作品形式。
(以写人记事为主要内容) 一类是史传文学,即正史中的人物传记; 一类是杂传文学,即具有传记性质的碑、铭、诔、自传等。
政治类:领袖、政治家 文艺类:文学家、艺术家、哲学家、教育家 民间类:侠义之士、奇人异士、模范、孝子 姓名→籍贯→官职→经历→事件 为官清廉、淡薄名利,为民作主、关爱百姓,孝敬父母,聪明智慧、卓越的军事、政治才能,针砭时弊、弘扬正气。
律、习俗等有关的内容。
(2)所选文章的内容都有一定的现实意义,一般赞扬所记人物,弘扬正义,贬斥邪恶。
人物传记文言文有翻译(通用7篇)

人物传记文言文有翻译(通用7篇)人物传记文言文有翻译(通用7篇)人物传记文言文有翻译篇1方山子,光、黄间隐人也。
少时慕朱家、郭解为人,闾里之侠皆宗之。
稍壮,折节读书,欲以此驰骋当世,然终不遇。
晚乃遁于光、黄间,曰岐亭。
庵居蔬食,不与世相闻;弃车马,毁冠服,徒步往来山中,山中人莫识也。
见其所著帽,方耸而高,曰:“此岂古方山冠之遗象乎?”因谓之方山子。
余谪居于黄,过岐亭,适见焉。
曰:“呜呼!此吾故人陈慥季常也。
何为而在此?”方山子亦矍然问余所以至此者。
余告之故。
俯而不答,仰而笑,呼余宿其家。
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余既耸然异之。
独念方山子少时,使酒好剑,用财如粪土。
前十九年,余在岐山,见方山子从两骑挟二矢游西山。
鹊起于前,使骑逐而射之,不获;方山子怒马独出,一发得之。
因与余马上论用兵,及古今成败,自谓一世豪士。
今几日耳,精悍之色犹见于眉间,而岂山中之人哉?然方山子世有勋阀,当得官。
使从事于其间,今已显闻。
而其家在洛阳,园宅壮丽,与公侯等。
河北有田岁得帛千匹亦足以富乐皆弃不取独来穷山中此岂无得而然哉?余闻光、黄间多异人,往往阳狂垢污。
不可得而见;方山子傥见之欤?译文方山子,是光州、黄州一带的隐士。
年轻时,仰慕汉代游侠朱家、郭解的品行,乡里的游侠之士都推崇他。
(等到他)年岁稍长,就改变志趣,发奋读书,想以此来驰名当代,但是一直没有交上好运。
到了晚年隐居在光州、黄州一带名叫岐亭的地方。
住茅草屋,吃素食,不与社会各界来往。
放弃坐车骑马,毁坏书生衣帽,徒步在山里来往,没有人认识他。
人们见他戴的帽子上面方方的且又很高,就说:“这不就是古代乐师戴的方山冠遗留下来的样子吗?”因此就称他为“方山子”。
我因贬官居住在黄州,有一次经过岐亭时,正巧碰见了他。
我说:“哎,这是我的老朋友陈慥陈季常呀,怎么会在这里呢?”方山子也很惊讶,问我到这里来的原因。
我把原因告诉了他,他低头不回答,继而仰天大笑,请我住到他家去。
他的家里四壁萧条,然而他的妻子儿女仆都显出怡然自得的样子。
高考人物传记市公开课获奖教案省名师优质课赛课一等奖教案

高考人物传记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高考的背景和重要性,培养学生对高考的认同感和紧迫感。
2. 通过学习高考人物传记,培养学生对优秀人物的崇拜和向往,激发他们的学习动力和进取心。
3. 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和文献阅读能力,提高他们的写作水平和表达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通过学习高考人物传记,培养学生对优秀人物的崇拜和向往。
2.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和文献阅读能力。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教材、多媒体设备、教案和学生作品范例。
2. 学生准备:学习笔记本、作业本、参考书籍和文献资料。
四、教学过程Part 1:高考的背景和重要性(15分钟)1. 教师通过多媒体设备展示高考的历史和现状,并引导学生讨论高考对他们的重要性。
2.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给出对高考的不同看法,并进行展示和总结。
Part 2:优秀人物传记选读(30分钟)1. 教师介绍几位与高考相关的优秀人物,如郭沫若、钱学森、杨振宁等,并解释他们在高考中的经历和成就。
2. 学生阅读指定的人物传记资料,以个人为单位撰写读后感,并提出问题。
Part 3:学习批判性思维和文献阅读(2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对读后感和问题进行讨论和解答,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和见解。
2. 学生分组讨论不同人物的特点和成就,并进行小组分享和展示。
Part 4:写作实践和表达能力培养(30分钟)1. 教师分发写作任务,要求学生根据所选人物传记写一篇短文,介绍其在高考中的经历和影响,以及自己的感悟和学习方法。
2. 学生自主思考和写作,教师进行个别指导和提供反馈。
3. 学生互相交换作文,进行互评和修改,提出意见和建议。
五、教学方式1. 教师引导式教学:通过讨论和解答问题,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和文献阅读能力。
2. 学生合作学习:通过小组讨论和小组分享,培养学生合作精神和表达能力。
3. 书面作业:通过写作任务和互评,培养学生的写作水平和表达能力。
六、教学评价1. 学生书面作业评价:对学生的作文进行评分,并提供详细的反馈,鼓励他们改进和进步。
公开课获奖课件 高考语文人物传记阅读ppt

①引用能增加文采、增加文章的表现力。②能够对人物形象的塑造 起到佐证的作用。③突出和升华传主的形象。 (3)类比或对比对传主形象塑造的作用: 类比或对比都是为了突出传主的形象,其中类比主要是把人物提升 到类比对象的高度;对比是利用差异来反衬突出传主的形象。 (4)运用选材(以小见大、点面结合)对塑造传主形象的作用: 从选材上看,传记作品主要是以以小见大和点面结合的方式来突出 传主的高大形象,其中写伟人的作品常常用以小见大的方式。点面结合 就是以生活中某一小事推及到做人做事的准则上,可以全面看出一个人 的品质。
传记体裁常用手法:
1、表达方式:以记叙为主,兼用描写议 论,夹叙夹议; 2、表现手法:首尾呼应、正侧相映、详 略得当、对比衬托、环境 渲染、细节勾勒等手法;
3、修辞运用:引用、对比、比喻等手法。
传记中常见作用题归类:
(1)环境描写对塑造传主形象的作用: ①奠定思想感情基调,表现对传主的思想感情。②用具体的景物描 写来烘托传主的心情、性格等。③用特定的环境来渲染气氛、交代背景。 ④为内容、情节起引起和铺垫的作用⑤景物有比喻、象征义,作用主要 是表现传主的形象。 (2)引用对传主形象塑造的作用:
了解传记中体现文体特征的一些相关内容:
1、真实性:
(1)细节描写; (2)大量引用(传主自己的言行、作品); (3)他人(权威或亲属)的介绍与评价; (4)作者是事件的亲历者。 2、文学性:往往涉及各种手法,特别是多种描 写手法。
3、典型性:
(1)能紧紧围绕传主的精神品质展开; (2)能以小见大。
四、明确常见题型及应对策略
1.从事实角度设题: 主要的提问方式: (1)概括传主的人生阶段 (2)传主成为伟大的人物受了哪些方面的影响 (3)文中从哪些角度体现了传主的个性特点 例题:(2008年江苏卷第18题)从文中看,哪几件事 对杨守敬的学术生涯产生了重要影响?(《晚清学人杨 守敬》)(6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结:复习备考怎么学
• 总之,阅读人物传记,我们主要要做的就是用上面提到的几种方 法去理清故事情节,把握人物形象,体味作者态度。 • 没有阅读和积累,只讲方法,纯属纸上谈兵。只有内有功力,外 有方法,才是高考成功的关键。
古诗文阅读之人物传记
1.高考文言文阅读的选材有什么特点?
• 2016 《曾公亮传 》《宋史》 • • 《陈登云传》《明史》 《傅珪》《明史》
• 2015 《孙傅传》《宋史》
•
《来护儿传》《北史》
• (1)选材十分稳定,均为《二十四史》中人物传记作品。
• (2)材料中的人物多为有远见卓识、刚正不阿、直言敢谏、关注民
• 三、以问“五个W”为切口,去弄清事情的来龙去脉。对于每件事 情都问问“五个W”,弄清这,整片人物传记也就读懂了。 • who---什么人,几个人,他们之间是什么关系。 • when---什么时间,几个时间。 • where---什么地方,几个地方。 • what---什么事情,几件事情。 • why----为什么发生,事情发生的经过。
生、政绩卓著的清正廉明的官吏。
(3).题型和分数
• 断句 3 文化常识3 对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3 翻译10
NO2.高效阅读有诀窍
• 以《宋史 孙傅传》为例
(2015 年全国新课标卷Ⅰ)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 的题目。 孙傅,字伯野,海州人。 登进士第 ,为礼部员外郎。 时蔡翛为尚书, .... 傅为言天下事,劝其亟有所更,不然必败。 翛不能用。 迁至中书舍人。 宣和末高丽入贡使者所过调夫治舟骚然烦费傅言索民力以妨农功而 于中国无丝毫之益宰相谓其所论同苏轼奏贬蕲州安置给事中许翰以 为傅论议虽偶与轼合,意亦亡他,以职论事而责之过矣,翰亦罢去。 靖 康元年,召为给事中,进兵部 尚书。上章乞复祖宗法度,钦宗 问之,傅 .. .. 曰:“祖宗法惠民,熙、丰法惠国,崇、观法惠奸。”时谓名言。十一 月,拜尚书右丞,俄改同知枢密院。金人围都城,傅日夜
• 四、以传记的写作特点为楔子,去把握人物的性格和作者的观点。
• 开头段对传主的名、字、号以及家庭背景的介绍,可以看到人物 个性及缘由。 • 中间几件事,是对人物个性的具体化表现。 • 结尾的“谥号”是对人物形象的高度概括。 • 作者的态度也蕴含其中。
五、巧借内容概括分析题,扫清阅读障碍。
• 找对应文句,破解疑难字词,疏通文意,也为解题找到了依据。 • C.孙傅不畏金人,努力保全太子。金人掳走钦宗后又索求太子,他密 谋藏匿太子,杀二宦者将首级送至金营,欺骗金人说,这就是误伤太 子之人。 • 原文:金人来索太上、帝后、诸王、妃主,傅留太子不遣。密谋匿 之民间,别求状类宦者二人杀之,并斩十数死囚,持首送之,绐金人 曰:“宦者欲窃太子出,都人争斗杀之,误伤太子。因帅兵讨定,斩其 为乱者以献。苟不已,则以死继之。”
亲当矢石。金兵分四翼噪而前,兵败退,堕于护龙河,填尸皆满,城门 急闭。是日 ,金人遂登城。二年正月 ,钦宗诣金帅营,以傅辅太子 留 .. 守,仍兼少傅。帝兼旬不返,傅屡贻书请之。及废立檄至,傅大恸曰: “吾唯知吾君可帝中国尔 ,苟立异姓 ,吾当死之。”金人来索太上、 帝后、诸王、妃主 ,傅留太子不遣。密谋匿之民间 ,别求状类宦者二 人杀之,并斩十数死囚,持首送之 ,绐金人曰 :“宦者欲窃太子出,都 人争斗杀之 ,误伤太子。因帅兵讨定 ,斩其为乱者以献。苟不已 ,则 以死继之。”越五日,无肯承其事者。傅曰:“吾为太子傅,当同生 死。金人虽不吾索,吾当与之俱行,求见二酋面责之,庶或万一可 济。”遂从太子出。金守门者曰 :“所欲得太子,留守何预?”傅曰 : “我宋之大臣 ,且太子傅也,当死从。”是夕,宿门下;明日,金人召 之去。明年二月,死于朝廷。绍兴中 ,赠开府仪同三司 ,谥曰忠定。 (节选自《宋史·孙傅传)
师生互动
• 1.让学生简单介绍传主事迹和形象。并且谈谈自己的阅读 方法。 教师归纳出规律。 • 2.师生探讨读懂重要文段的内容。方法5W+巧借概括分析题。 • 3.注意到开头段和结尾段重要评价语,理解人物形象。
方法突破
• 一、以表明时间的词语为钢绳,去串起人物一生的经历。
• 二、以表明官职的升贬为轴心,去分析事情的前因后果。 • 古代表明出仕从政的词语有“荐”“举‘证“召” “拜”“辟”“授”“除”“为” 等;表明官职升迁的词语有“升”“拔”“擢”等;表明官职调动的词 语有“调”“徙”“转”等;表明被贬官的词语有“出”“谪”“罢”“黜”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