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种内燃机磨合油的摩擦学性能评价及在缸套和活塞环摩擦副上的应用
内燃机轴瓦―曲轴轴颈摩擦副摩擦学性能研究

内燃机轴瓦―曲轴轴颈摩擦副摩擦学性能研究摘要:内燃机轴瓦-曲轴轴颈摩擦副是内燃机工作中重要的部件之一,其摩擦学性能对内燃机的可靠性和经济性有着重要影响。
本文通过对内燃机轴瓦-曲轴轴颈摩擦副摩擦学性能的研究,深入分析了摩擦副的摩擦、磨损机理及其对内燃机性能的影响。
研究表明,优化摩擦副材料的选择、设计与润滑方案可有效提升内燃机的性能表现。
关键词:内燃机;轴瓦-曲轴轴颈摩擦副;摩擦学性能;材料;设计;润滑Abstract:The friction pair of engine bearing-crankshaft journal is one of the important components in the working of the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 Its tribological performance has a significant impact on the reliability and economy of the engine. In this paper, the tribological performance of the friction pair of engine bearing-crankshaft journal was studied, and the friction and wear mechanism of the friction pair and its impact on the engine performance were deeply analyzed. The study shows that optimizing the selection of materials, design and lubrication scheme of the friction pair can effectively improve the performance of the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Keywords: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 bearing-crankshaft journalfriction pair; tribological performance; material; design; lubrication 一、引言内燃机是现代工业中应用最为广泛的动力设备之一。
一种内燃机活塞-缸套摩擦副动力学与摩擦学耦合的建模方法

一种内燃机活塞-缸套摩擦副动力学与摩擦学耦合的建模方法摘要:内燃机的活塞和缸套之间是典型的摩擦副,其摩擦性能对于发动机的能效和使用寿命有着重要影响。
本文针对内燃机活塞-缸套摩擦副动力学特点,提出一种基于有限元分析和摩擦学原理的耦合建模方法,对摩擦副的摩擦力和接触应力进行计算和分析。
该方法首先利用ANSYS进行有限元分析,得到摩擦副的应力分布情况,然后通过摩擦学理论对摩擦力进行计算并建立摩擦副的动力学模型,最后对摩擦副的耗能特性和接触疲劳寿命进行分析。
通过实际试验验证,结果表明该方法能够较准确地预测摩擦副的摩擦力和应力分布情况,并对摩擦副的耗能性能和接触疲劳寿命进行较为精确的估算。
关键词:内燃机;活塞-缸套摩擦副;动力学模型;摩擦学;耦合建模1. 引言内燃机是一种重要的动力装置,其运转过程中活塞和缸套之间的摩擦副是重要的能量转换和传递部件。
摩擦副的性能对于发动机的功率输出、效率、噪音和寿命等方面有着重要影响。
因此,准确地研究活塞-缸套摩擦副的动力学特性和摩擦学性能,对于提高发动机的功率输出、降低油耗和减少环境污染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针对活塞-缸套摩擦副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摩擦学理论及其在摩擦副设计中的应用、摩擦副的动力学模型建立、摩擦副的摩擦力和接触应力分析等[1]。
但是,由于摩擦副具有高度的非线性和非稳态特性,因此单独地进行动力学或摩擦学建模容易导致模型不准确或不完整。
基于此,一种耦合的建模方法被提出,该方法将有限元分析和摩擦学理论有机地结合起来,对摩擦副的动力学特性和摩擦学性能进行全面分析。
2. 活塞-缸套摩擦副的有限元模型在建立摩擦副的动力学模型之前,需要先进行有限元分析,得到摩擦副的应力分布情况。
在实际操作中,可以先将摩擦副的一段简化为一个二维平面应力问题,利用有限元软件ANSYS进行分析。
假设摩擦副内部有一个单向耦合的长方体物体,其长度方向与摩擦副轴向一致,宽度和高度方向分别与径向和周向一致。
高强化柴油机活塞裙部固体润滑剂涂层的抗摩擦性能评价

高强化柴油机活塞裙部固体润滑剂涂层的抗摩擦性能评价ʌ俄ɔK.V.G A V R I L O V A.V.M O R O Z O V M.V.S E L E Z N E V Y.V.R O Z H D E S T V E N S K I IN.A.K H O Z E N I U K A.A.D O I K I N V.S.H U D Y A K O V摘要:比较了固体润滑涂层在高强化内燃机活塞裙-缸套耦合中降低摩擦和提高抗拉伤的耐摩擦性能㊂以高纯硫化钼和石墨为基础的聚合物粘结剂制成的各种改性涂层沉积于零件表面,并以石墨基涂层作为参考样品,成功地应用于重型车辆柴油机的钢活塞上㊂该研究在摩擦温度为110ħ㊁正常负荷为50~450N㊁往复频率为20.0H z的条件下进行,这与柴油机摩擦电偶的运行条件相似㊂分析结果表明,沉积的所有涂层显著降低了摩擦系数,在同时含有二硫化钼和石墨的有些涂层,其摩擦系数可降至0.12~0.14,符合在润滑材料存在或不存在直接金属接触的2种摩擦状态下摩擦表面的接触条件㊂关键词:固体润滑涂层;拉伤;磨损;活塞裙部;石墨脂;钼脂0前言研究人员对发动机的摩擦损失进行评估后,发现有高达66%的摩擦损失主要来自于活塞裙部㊁活塞环和轴承,剩余34%的摩擦损失则来自于配气机构和传动[1]㊂值得注意的是,文献[2,3]的试验数据也表明了活塞-缸套和活塞环-缸套所对应的摩擦损失占到了内燃机总摩擦损失的45%~50%㊂因此,当摩擦损失超过这一比例时,需要为发动机提供1种流体动力摩擦模式,并使用降低摩擦的涂层㊂涂层材料可用于降低摩擦系数,从而降低燃料的消耗㊂因此,它们在特定的运行条件下能够避免摩擦表面增加磨损和拉伤,这对发动机的有效运行具有特殊的意义[4]㊂确切地说,涂层材料的这些特性可避免发动机发生因冷起动导致的喷油不足,因缸套的机械或热应变导致的局部间隙缺失,因燃油污染导致的机油润滑能力不足,出现极高的工作温度㊁润滑材料过度氧化等现象㊂在采用高强化柴油机的情况下,活塞会产生高热应变,这是由于特定的工作循环㊁混合摩擦和边界摩擦模式所导致的㊂在这种情况下,活塞裙部的摩擦和磨损过程也增加了多样性[5]㊂因此,增加涂层材料的抗摩擦性能[6-8]和改善活塞表面的初步工艺制备特性,对提升涂层与基体的附着力至关重要㊂基于石墨㊁锡㊁铁㊁磷酸铝[9]等成分,如石墨浸润合成树脂(G r a f a l/E v o G l i d e)涂层㊁锡涂层㊁表面镀铁涂层等,被称为活塞裙涂层㊂G r a f a l/E v o G l i d e涂层的厚度接近20μm,在聚合物基体中掺入有细小的石墨颗粒,并因基体材料粘结剂的成分不同而特性不同㊂需要指出的是,G r a f a l/E v o G l i d e涂层适用于各种类型的内燃机和活塞材料㊂锡涂层和以磷酸铝为基础的涂层,其适用性仅限于由铝合金制成的活塞㊂以磷酸铁为基础的涂层可用于钢和铝活塞,这种涂层可以减少15%~ 30%[10]的摩擦㊂而以石墨和/或二硫化钼为基础的特殊分层固体润滑涂层的沉积也是众所周知的[9-10]㊂在文献[10]中,研究人员提出了1种用于高强化柴油机活塞裙部的聚合物-石墨的复合涂层,并分析了不同牌号机油对该涂层耦合性能的影响状况㊂在文献[6]中,研究人员提出了1种基于石墨的固体润滑涂层,该涂层对减少摩擦㊁保护活塞裙㊁防止活塞环磨损和拉伤等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㊂因此,研究人员提出,应更关注于涂层沉积前对摩擦表面的初步制备过程,尤其是磷酸锰涂层,它不仅提高了涂层的附着力,而且还具有改善摩擦表面硬度等特性[7]㊂需要指出的是,大多数内燃机摩擦系统使用的是固体润滑涂层,特别是活塞裙使用的固体润滑涂层是进口的,因此这种固体润滑涂层及其沉积技术与逐步淘汰进口涂层的问题是密切相关的㊂本研究主要通过试验,对用于降低内燃机活塞裙-缸套摩擦磨损且具有抗磨损性的固体润滑涂层的抗摩擦性能进行研究㊂本文仅针对基于各种聚合物粘结剂622021 NO.4汽车与新动力63汽车与新动力与固体润滑抗磨填充物组合生成的涂层的效果进行评估,并进一步对涂层研究的合理性进行评价,其目的在于调查涂层的磨损寿命㊂表1 试验结果商标和成分试样编号正常负荷F (单位为N )作用下的摩擦系数50150250350450N o .0010基于带聚合物粘合剂的石墨1*0.42ʃ0.090.39ʃ0.07---N o .1007基于带聚酰胺树脂的石墨(32%)20.26ʃ0.030.16ʃ0.040.14ʃ0.050.14ʃ0.030.18ʃ0.043*0.22ʃ0.070.17ʃ0.050.17ʃ0.030.130.12ʃ0.03N o .1003基于带苯酚甲醛的石墨(8%)和二硫化钼(28%)4*0.16ʃ0.030.11ʃ0.010.11ʃ0.010.10ʃ0.020.11ʃ0.02N o .1066基于带聚酰胺-酰亚胺树脂的石墨(3%)和二硫化钼(21%)5*0.13ʃ0.050.12ʃ0.010.11ʃ0.030.12ʃ0.020.11ʃ0.01N o .1006基于带聚酰胺-酰亚胺树脂的石墨(4%)和二硫化钼(26%)6*0.12ʃ0.040.10ʃ0.020.10ʃ0.010.10ʃ0.010.11ʃ0.02N o .0010(与燃油接触)70.140.130.13ʃ0.010.130.12无涂层80.69ʃ0.080.58ʃ0.06---*锰磷涂层的表面制备㊂1 材料和方法本试验选择了基于聚合物粘结剂的固体润滑涂层㊁高纯二硫化钼及石墨等材料进行分析㊂试验发现,所有涂层在活塞裙部表面沉积后,其厚度小于20μm ,这将会在新发动机滑动表面磨合时,以及在冷起动期间出现 缺油 模式时提供刮伤阻力㊂在本文中,涂层是通过带有粘结物质和溶剂的固体润滑材料保持悬浮,并通过阴极真空喷镀的方法来实现沉积的㊂研究人员选择了4组耐磨涂层进行试验,这些涂层由不同粘结剂聚合物和不同组分的混合物组成㊂这4组试样的组分情况分别如下:第1组涂层是基于32%的石墨与聚酰胺-酰亚胺粘合剂固化加热而成(试样编号为1007);第2组涂料是以8%的石墨和28%的二硫化钼为基材,以苯酚甲醛为粘结剂,经高温固化而成(试样编号为1003);第3组涂层是以3%的石墨和21%的二硫化钼为基材,以聚酰胺-酰亚胺为粘结剂,加热固化而成(试件编号为1066);第4组涂层是以4%的石墨和26%的二硫化钼为基材,以聚酰胺-酰亚胺为粘结剂,加热固化而成(试件编号为1006)㊂在涂层固化后,研究人员发现在试样表面形成了1层较薄的组合膜,它可代表粘结剂物质的基体㊂此外,研究人员在基体组织中也发现了含有层状固体润滑材料的高分散颗粒,如石墨和/或二硫化钼㊂所有涂层的工作温度浮动范围可达250ħ㊂国外制造商生产的涂层(涂层编号为0010),因其可广泛用于保护重型车辆柴油机钢活塞裙以防止磨损加剧,所以研究人员也将其作为参考样本㊂研究人员通过F E IQ u a n t a 650型扫描电子显微镜,测定了该涂层的化学成分主要成分是碳,且涂层中不含钼㊂研究所用的涂层0010号试样是在商用柴油发动机钢活塞的裙部通过销钉切割得到的㊂当试验结束后,研究人员为了消除试验涂层,对试样表面进行了喷砂处理,然后再沉积1层固体润滑涂层㊂为了提高耐磨性,研究人员对3~6组试样(表1)的金属表面进行了喷砂磷酸锰涂层处理㊂需要注意的是,涂层的耐磨性主要取决于它们与基材的附着力㊂因此,喷砂处理消除了屏蔽膜和活化表面,但磷酸盐涂层则额外形成了1个多孔的子层,其厚度接近3μm ,从而增强了附着力㊂研究人员在同1台高强化发动机的缸套(材质密度ρ为7000k g/m 3的合金铸铁)上切取材料作为1号涂层试样㊂另外,研究人员在气缸套试样的工作表面进行了珩磨加工㊂根据平板相对于压在其上的固定销试样进行往复运动的运动方案,研究人员在实验室摩擦计上完成了测定摩擦系数的试验(图1)㊂摩擦计的工作原理在文献[5]中有详细介绍㊂测试前,研究人员将试样及板的表面先后置于G a l o s h a 油溶剂㊁乙醇中清洗,然后再将它们置于超声波浴(S a pf i r 2.8)中清洗5m i n ,以消除污染㊂测试中,642021 NO.4汽车与新动力图1 摩擦系数测定的试验研究研究人员发现摩擦电偶并没有磨合,这是因为在磨合成品板表面的固态润滑涂层颗粒对板表面的磨蚀和磨损都发生在磨合阶段㊂为了更接近柴油机的实际工况,了解柴油机在临界工况下的短期边界摩擦模式,本文没有考虑磨合阶段的情况㊂涂层摩擦系数测试试验是在50~450N 的负荷范围内,以100N 为步进,且负荷逐渐增大的状况下进行的㊂摩擦计上的最大负荷对应于高强化柴油机的比负荷临界值㊂研究人员将样件和板安装在摩擦计支架上,用盖子密封热室,并将摩擦副加热至105~115ħ,随后暴露在空气中超过(60ʃ5)m i n,从而确定了这个温度是模拟所研究材料的运行条件㊂由于板的往复频率是恒定值,其频率为20.0H z ,位移幅值为6m m ,研究人员选取了每个加载值的测试时间为5m i n㊂因此,1个带涂层试样的完整测试时间超过25m i n㊂需要注意的是,研究人员之所以选用20.0H z 的频率,是因为摩擦计中配置的张力测量传感器能够可靠地测量出0.1~20.0H z 范围内的板振荡频率下的摩擦力㊂随着反固体位移频率的增加,研究人员发现所记录的摩擦力的实际值会出现边界紧缩㊂研究人员通过试验中记录的法向力㊁磨损固体的处理方式㊁摩擦力㊁路径及声发射等数据,也间接证明了在摩擦副中存在涂层,说明了仪器测量系统的摩擦是相互作用的㊂在本研究中,研究人员对未受涂层保护的试样进行了一系列的试验,并对在有机油浸润的情况下连接器中的摩擦副进行了对比试验㊂第1种测试是通过喷砂去除试样表面的涂层,第2种测试是在板的表面加入2~4m L 粘度为S A E5W 40的机油㊂为了再现真实的工状并得到可靠的结果,研究人员共进行了3次试验㊂2 结果和讨论图2显示了摩擦系数μ对正常负荷F 的典型依赖关系㊂这是在110ħ的温度㊁板的往复频率恒定为20.0H z 的情况下得到的㊂需要注意的是,在连接器有机油存在的情况下,有无涂层的试样的摩擦系数没有变化,因此,图2仅显示了1种使用了润滑材料涂层变体的结果(样品编号为1)㊂图2 摩擦系数与试验时间的关系为了获得可靠的数据,研究人员进行了一系列的试验,每个系列都代表了新制备的样本㊂研究人员还对试验得到的图表进行了统计分析处理,表1和图3给出了所有试样摩擦系数的计算平均值及其变化范围㊂研究人员通过分析摩擦系数μ与正常负荷F 的关系(图3)㊂结果表明,随着负荷的增加,涂层的摩擦系数均减小㊂这是由石墨或二硫化钼的固体润滑涂层所固有的特性决定的㊂在这种情况下,金属基体表面(样品编号为2)上没有磷酸锰涂层将导致耐磨性降低㊂这组试样在350~450N 高负荷作用下的试验表明,试样的摩擦系数不仅会增大,而且研究人员还观测到试样表面涂层出现了快速断裂㊂在试验过程中,研究人员652021 NO.4汽车与新动力图3 摩擦系数与正常负荷的关系收集到了相互作用的材料在接触时产生的声发射数据㊂通过分析试验数据,研究人员得出了有涂层试样的声辐射比无涂层试样少70%的结论,这也说明了摩擦过程是持续的㊂研究人员发现,将二硫化钼引入涂层(试样组分别为1003㊁1066㊁1006)会导致摩擦系数降低(图3),相关文献中的试验已证实了基于二硫化钼的材料具有最高粘附强度,从而使这种效应合理化㊂换言之,随着接触压力的增加,这种涂层可以更有效地减少摩擦,这对内燃机活塞组的缸套来说是1个优势㊂随后,研究人员用聚酰胺-酰亚胺树脂作为粘结剂(1006组试样)与用酚醛树脂作为粘结剂(1003组试样)进行了比对,发现1006组试样涂层的摩擦阻力有一定的提高,具有边际优势㊂为合理提高0010试样涂层的摩擦系数,研究人员用J e o 1J S M -7001扫描电子显微镜在50~5000倍变焦下对试验后的试样表面进行了观测(图4),并用安装在显微镜上的O x f o r d I N C A X -m a x80能量分析仪对涂层进行了X 射线荧光分析㊂光谱仪分析了原子序数为5(B )~92(U )的元素,该系统可实现自动化运行,灵敏度为0.1%,这是测试分析所必需的仪器㊂通过对涂层1试样断面的显微组织分析(图4),研究人员得出以下结论:(1)涂层沉积采用磷酸锰涂层,其厚度接近3μm ;(2)测试后将涂层保留在试样上,其与磷酸锰子层的厚度接近10μm ㊂因此,可以认为摩擦系数的增加与涂层中保留石墨颗粒的聚合物粘结剂的性质有关㊂3 结论为了研究高强化柴油机活塞裙面涂层材料的摩擦和刮伤风险,研究人员对无润滑材料的暴露在短期边图4 用扫描电镜和能量分散分析仪记录的1号样品涂层图界且均匀干摩擦的涂层进行了试验研究㊂研究表明,涂覆有固体润滑涂层试样的摩擦系数比无涂层试样的低,但刮伤风险比无涂层试样的高㊂研究人员在苯酚-酰甲醛粘结剂和聚酰胺-酰亚胺粘结剂的基础上,同时加入石墨和二硫化钼的涂层,可使高强化柴油活塞裙部的摩擦损失降低5倍,并可提高活塞裙部的使用寿命㊂需要注意的是,不添加二硫化钼的涂层具有较大的摩擦系数㊂为了研究活塞-缸套摩擦副的工作情况,研究人员还需要对活塞裙部和缸套的摩擦特性进行一系列额外的试验,以评估其摩擦表面的磨损强度㊂在这种前提下,研究人员应特别注意在各种具有流变特性的机油中存在润滑材料的情况,并且需要研究带有固体润滑涂层的关联试样的运行条件㊂参 考 文 献[1]H O L M B E R G K ,A N D E R S S O NP ,N Y L U N DN O.e t a l .G l o b a l e n -e r g y c o n s u m pt i o nd u e t o f r i c t i o n i n t r u c k s a n db u s e s [J ].T r i b o l I n t ,2014,78:94-114.[2]B A R T Z W J .F u e le c o n o m y i m p r o v e m e n t i ne n g i n ea n d g e a ro i l s [C ].24t h L e e d s -L y o ns y m p o n t r i b o l o g y t r i b o l o g y f o r e n e r g y co n -s e r v a t i o n ,L o n d o n ,1998:13-24.[3]T A Y L O R RI ,C O Y R C .I m p r o v e df u e l e f f i c i e n c y b y lu b r i c a n td e -s i g n :r e v i e w [J ].P r o c .I n s t .M e c h .E n g,P a r t J ,2000,214(1):1-15.[4]Y EZ ,Z HA N GC ,WA N GY ,e t a l .A n e x p e r i m e n t a l i n v e s t i g a t i o n o f p i s t o ns k i r ts c u f f i n g :a p i s t o ns c u f f i n g a p p a r a t u se x pe r i m e n t sa n d662021 NO.4汽车与新动力s c u f f i n g m e c h a n i s ma n a l ys e s [J ].W e a r ,2004,257(1-2):8-31.[5]G O R Y A C H E V AIG ,M O R O Z O V A V ,R O Z H D E S T V E N S K Y ,e t a l .D e v e l o p m e n t o fm e t h o d f o r c a l c u l a t i n g a n d e x p e r i m e n t a l l y ev a l u -a t i n g t r i b o l o g i c a l p a r a m e t e r so f p i s t o n -c y l i n d e r t r i b o s y s t e mo f d i e s e l e n gi n e [J ].F r i c tW e a r ,2013,34(5):339-348.[6],P E S I C R ,,e ta l .C o a t e da l p i s t o na st e c h n o l o g i c a l s o l u t i o n t o l o w e r i n g o f f r i c t i o n l o s s e s i n s i d e I Ce n gi n e [C ].12t hI n t .C o n f .o n A c c o m p l i s h m e n t s i nE l e c t r i c a l a n d M e c h a n i c a lE n gi -n e e r i n g a n d I n f o r m a t i o nT e c h n o l o g y ,B a n jaL u k a ,2015:741-746.[7]Z H A N GJ ,L IH.I n f l u e n c eo fm a n g a n e s e p h o s p h a t i n g o nw e a r r e -s i s t a n c e o f s t e e l p i s t o nm a t e r i a l u n d e r b o u n d a r y l u b r i c a t i o n c o n d i t i o n [C ].S u r fC o a tT e c h n o l ,2016,34:530-536.[8]B U Y U K K A Y A E .T h e r m a la n a l y s i so f f u n c t i o n a l l yg r a d e dc o a t i n gA l S i a l l o y a n d s t e e l pi s t o n s [C ].S u r fC o a tT e c h n o l ,2008,202:3856-3865.[9]S HAW A ,Q UJ ,WA N GC ,e t a l .T r i b o l o g i c a l s t u d y o f d i e s e l p i s t o n s k i r t c o a t i n g s i nC J -4a n dP C -11e n gi n eo i l s [C ].W e a r ,2017,376-377:1673-1681.[10]K UMA R V ,K UMA RSS ,K UMA R A A.W e a r e v a l u a t i o no f e n -g i n e p i s t o n r i n g s c o a t e dw i t hd u a l l a y e rh a r da n ds o f t c o a t i n gs [J ].T r i b o l ,2019,141:031301.刘 涛 译自 F r i c t i o na n d W e a r ,2020,41(5) 吴 玲 编辑(收稿时间:2021-02-18)。
2.3活塞环与气缸套的摩擦磨损解析

二、活塞环与气缸套的磨损 3.活塞环与气缸套的异常磨损 (3)异常磨损的原因 ②冷却水温的管理【6】 壁温 出口冷却水温过低 H2SO4露点 低于
低温腐蚀
出口冷 缸壁冷却不良 粘着 导致 却水温 粘度下降,油膜破坏 磨损 过高 油氧化严重,炭垢增加 适当提高冷却水温,有利于防止酸腐。一般 冷却水温度控制在85~90℃
练习: 柴油机正常运转时气缸套-活塞环的摩擦表面间可 能出现的摩擦类型有______ B 。 Ⅰ.边界摩擦,Ⅱ.液体摩擦,Ⅲ.干摩擦,Ⅳ.半干 摩擦,Ⅴ.半液体摩擦 A.Ⅰ+Ⅱ+Ⅳ B.Ⅰ+Ⅱ+Ⅴ C.Ⅰ+Ⅲ+Ⅴ D.Ⅰ+Ⅳ+Ⅴ 为了提高柴油机气缸油在高温下保持油膜的能力, 在气缸油中加入了______ D 。 A.极压添加剂 B.油性添加剂 C.抗腐蚀剂 D.抗氧化添加剂
二、活塞环与气缸套的磨损 2.活塞环与气缸套的正常磨损【2】 (3)气缸套正常磨损的参数: ①圆度误差、圆柱度误差,内径增量(缸径 最大增量)小于说明书或有关标准的规定值。 ②缸套正常磨损率: 铸铁<0.1mm/kh; 镀铬在0.01~0.03mm/kh。
(4) 气缸套的正常磨损原因【3】
(1)处于边界润滑部位的局部金属直接接触引起 的黏着磨损。或因过薄的油膜被工作表面的尖锋刺破, 或因高温、速度低等使油膜未能形成或遭破坏。 (2)进入气缸的新鲜空气中的灰尘,燃油或滑油 燃烧生成的各种氧化物、炭粒和灰分,润滑油中的 机械杂质及运动副的摩擦产物等均会引起磨粒磨损, 且以气缸上部最为严重。 (3)燃油中硫分的燃烧产物对缸壁的硫酸腐蚀。 由于活塞在上止点时第一道环对应缸壁处含酸量最 大,为缸套下部的4倍,造成缸套上部严重的腐蚀磨 损。气缸上部燃气温度与压力对硫酸露点的影响, 使上部凝结较多的酸。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内燃机活塞环-缸套摩擦磨损过程性能研究

擦力 的值 ,用高精度 天平测量活 塞环磨 损量的大 小 ,观测表面形貌变化。 3 )试验结果分析。
通过试验可 以得到在不 同:况条件下活塞环一 【 缸套的摩擦力 、摩擦系数及其磨损量的大小 .根据
础的问题 ,义很好的利用了钻铣床的动力装置 设 计方案最终确定后证 明这是完全可行 的。试验测量 装置工作 图如图 1 。
擦偶件 ,一 是 国产 活塞 环一 食 缸
是进 口活 塞
环~ 缸套。将 2种活塞环一 缸套分 别在小 的 【 况 条件下进行摩擦磨损试验。实时采集每组试验中摩
点式钻铣床 其卞要技术参数见表 2 考虑刮试验装 置的动力来 自钻铣床 . 辽I为该 大 l
装置的整体尺 寸 不会太大.故设想将整个装置同定
同条件下的摩擦磨损特性 。该试验装置对设计改进 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Ab t c : t s e ie f rs u yn a r c s fp s o ig d l e a e eo e s r t A e td vc o t d i g we rp o e s o it n r s a i rw s d v l p d a n n n
b i a t , o d n pe d a e c r i d o t o he t s e c .W e h a t rs i s o i — rc s l a s a d s e n s C n b a re u n t e td v e i r a c a c e i tc f p s r
钻铣床提供 的动力作为试验动力来源 ,钻铣床的工 作台作为试验台进行改造 ,保证能够进行 不同缸径
的对 比试验
附属机构
jl O 【 2 l -
缸套-活塞环摩擦学性能模拟实验研究

缸套-活塞环摩擦学性能模拟实验研究侯献军;陈必成;蔡清平;Mohamed Kamal Ahmed Ali;彭辅明【期刊名称】《润滑与密封》【年(卷),期】2017(042)003【摘要】为模拟内燃机缸套-活塞环运动,设计适用于缸套-活塞环的往复式摩擦性能试验台,由传动系统、加热系统、加载系统组成.根据系统中悬臂梁和活塞环专用夹具不同的使用要求,分别进行结构设计和有限元分析.结果表明,当实验条件达到预设极限值(加热温度130℃,摩擦力500 N)时悬臂梁和活塞环专用夹具均能满足使用要求.试验台使用二维力测力传感器,通过特殊装配设计,可同时测量摩擦力和法向负载.通过摩擦性能实验验证,缸套-活塞环在较低负荷(61.7、92.6、123.4 N)条件下,摩擦因数随转速的增大而急剧减小;在较高负荷(250.8、322.5 N)条件下,摩擦因数随转速的增大有所减小并逐渐趋于稳定状态.【总页数】5页(P8-11,17)【作者】侯献军;陈必成;蔡清平;Mohamed Kamal Ahmed Ali;彭辅明【作者单位】现代汽车零部件技术湖北省重点实验室(武汉理工大学) 湖北武汉430070;汽车零部件技术湖北省协同创新中心湖北武汉430070;现代汽车零部件技术湖北省重点实验室(武汉理工大学) 湖北武汉430070;汽车零部件技术湖北省协同创新中心湖北武汉430070;现代汽车零部件技术湖北省重点实验室(武汉理工大学) 湖北武汉430070;汽车零部件技术湖北省协同创新中心湖北武汉430070;现代汽车零部件技术湖北省重点实验室(武汉理工大学) 湖北武汉430070;汽车零部件技术湖北省协同创新中心湖北武汉430070;现代汽车零部件技术湖北省重点实验室(武汉理工大学) 湖北武汉430070;汽车零部件技术湖北省协同创新中心湖北武汉43007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H117.1【相关文献】1.活塞环表面处理对船舶主机缸套/活塞环摩擦学特性的影响 [J], 韩德宝;于功志;关德林2.生物油在缸套一活塞环往复运动摩擦副中的摩擦学特性研究 [J], 俞辉强;徐玉福;崔征;魏小洋;胡献国3.内燃机活塞环-缸套摩擦副摩擦学的研究进展 [J], 王先义;孙军;张亮;朱新龙4.活塞环表面织构对缸套-活塞环摩擦学性能的影响 [J], 麻凯;郭智威;缪晨炜;袁成清5.几种内燃机磨合油的摩擦学性能评价及在缸套和活塞环摩擦副上的应用 [J], 夏延秋;刘维民;薛群基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摩托车用柴油发动机磨损与润滑性能的测试与分析

摩托车用柴油发动机磨损与润滑性能的测试与分析摩托车是一种以内燃机驱动的两轮车辆,其发动机是整个动力系统的核心组成部分。
在摩托车的动力系统中,柴油发动机作为一种常见的选择,其磨损与润滑性能对于发动机的寿命和性能具有重要影响。
因此,对摩托车柴油发动机的磨损与润滑性能进行测试与分析是非常必要的。
柴油发动机磨损测试是通过对发动机运行过程中产生的磨损颗粒进行采样和分析,以评估发动机的磨损情况。
磨损颗粒主要来自于发动机内部的磨损零件,如活塞环、气缸套等。
常见的磨损测试方法包括磨损颗粒计数法、振动测试法和摩擦损耗测试法等。
磨损颗粒计数法是通过对发动机润滑油的采样,使用粒径分析仪测量磨损颗粒的数量和大小,以评估发动机的磨损程度。
该方法可以提供磨损颗粒的统计数据,进一步分析发动机的健康状况和维护需求。
振动测试法是通过在发动机工作过程中测量发动机的振动信号,以评估发动机的磨损情况。
磨擦损耗测试法是通过在滑动接触部位安装力传感器,测量磨擦对的力和位移,以评估发动机的磨损程度。
除了磨损测试外,润滑性能的测试也是非常重要的。
润滑油在发动机中的作用是减少零件之间的摩擦和磨损,提高运行效率和寿命。
润滑性能的测试主要包括粘度测试、抗氧化性测试、抗乳化性测试等。
粘度测试是衡量润滑油黏稠度的指标,通过粘度仪测量润滑油的粘度值,以评估其在不同温度下的流动性能。
抗氧化性测试是评估润滑油抗氧化性能的指标,通过加速老化实验测量润滑油在高温高压条件下的氧化程度。
抗乳化性测试是评估润滑油抗乳化性的指标,通过在水和油混合物中进行离心试验,评估润滑油的分离能力。
对于摩托车用柴油发动机磨损与润滑性能的分析,需要综合考虑磨损测试和润滑性能测试的结果。
通过磨损测试,可以评估发动机的磨损情况,判断是否需要进行维护和更换磨损零件。
而润滑性能测试可以评估润滑油的性能,选择合适的润滑油,以提高发动机的工作效率和寿命。
在实际应用中,还需要注意发动机的使用条件和维护管理。
发动机缸套活塞环摩擦磨损特性试验研究

活塞内设计三个通孔安装弹簧 , 通过换装不同刚度的
弹簧来改变缸套2活塞环之间的载荷[2] ; 用以测量摩
擦力信号的力传感器安装在发兰盘和机架之间 ; 用以
测量速度信号的速度传感器安装在活塞顶部中央位
置。
(5) 测试和数据采集系统 : 力传感器和速度传感
器将测量信号传输到终端 , 通过编制程序实现对信号
提出了考虑双电层作用的电化学边界润滑模型 。 此模型可用于分析许多机电结合领域中的摩擦学问 题 , 并用于指导实践 。
参考文献 1 石庚辰 1 微机电系统技术 1 国防工业出版社 , 20021 2 温诗铸 1 纳米摩擦学 1 清华大学出版社 , 19981 3 P A Rehbinder , E K Venstrem1Electrocapillary Effects in the Re2
duction of the Rigidity and Hardness of Metal1Acta1 Physicochim , URSS , 1944 (19) : 36~501 4 F P Bowden , L Young1Influence of Interfacial Potential on Friction and Surface Damage1 Research , 1950 , 3 : 2351 5 J O’M Bockris , S D Argade1Dependence of Friction at Wet Con2 tacts upon Interfacial Potential J1 of Chem1 Phys1 , Vol150 , (4) : 1622~16231 6 Y Y Zhu , G H Kelsall , H A Spikes1The Influence of Electrochemi2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1卷 第5期摩擦学学报V o l21, N o5 2001年9月TR I BOLO GY Sep,2001几种内燃机磨合油的摩擦学性能评价及在缸套和活塞环摩擦副上的应用夏延秋1,刘维民2,薛群基2(1.沈阳工业大学机械学院,辽宁沈阳 110023;(2.中国科学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固体润滑国家重点试验室,甘肃兰州 730000)摘要:在分析内燃机缸套和活塞环摩擦副的运行环境和运行机制的基础上,针对内燃机频繁出现的缸套和活塞环摩擦副擦伤现象,研制出了2种内燃机磨合油,在四球摩擦磨损试验机上评价了其磨合效果,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对磨合表面进行了形貌观察,并通过热分析考察了其热稳定性和热氧化安定性.结果表明,在物理化学指标符合内燃机油的前提条件下,所研制的2种磨合油的承载和抗磨能力较高,经其磨合后的缸套2活塞环表面光滑,磨合效果良好.两种磨合油的热稳定性和热氧化安定性亦较高,是潜在的优良的内燃机磨合油.关键词:磨合油;缸套和活塞环;磨合效果;评价中图分类号:T K423.33文章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20595(2001)0520358204 随着内燃机向小体积、低重量、大功率、高热负荷以及长使用寿命方向发展,同时要求内燃机启动时间更短、速度更快和载荷更大,在此苛刻的工作条件下,缸套和活塞环摩擦副在跑合过程和运转初期极易发生擦伤和胶合破坏.内燃机中缸套和活塞环摩擦副的摩擦磨损性能的好坏,关系到内燃机的质量.内燃机缸套和活塞环的擦伤一般发生在磨合运转过程中,即活塞环与缸壁接触不均,局部接触应力过高,油膜破坏而擦伤.所以一般要求缸套表面光滑,且有均匀平稳的表面粗糙度,这样可以形成良好的油膜分布.雷爱莲等[1]对内燃机磨合油进行了磨合试验研究.桂长林[2]指出,在高温环境下,当活塞面上某特定点的接触压力高于瞬间及局部润滑状态下所能承受的最大压力时,将发生擦伤,当初始擦伤不能被消除并进一步发展时,将影响内燃机的正常工作.而磨合是减少擦伤和延长寿命的重要方法.研究人员从材料、制造工艺和表面改性以及高性能内燃机油的研制等方面入手,通过大量研究,成功地延长了缸套和活塞环的使用寿命[3~6].但值得注意的是,目前依然难以完全避免行车初期缸套和活塞环摩擦副擦伤或胶合的发生,而研制开发新型高性能磨合油对防止这种缸套和活塞环摩擦副的擦伤或胶合具有重要意义.为此,本文作者借鉴M u rakam i等[5,6]利用四球试验机研究添加剂跑合过程的方法,研制了2种适合不同工况的具有良好极压抗磨性能的磨合油,并评价了其摩擦学性能.该磨合油不仅满足内燃机油的各项物理化学性能指标要求,而且能满足内燃机快速磨合或长期运转要求.1 缸套和活塞环摩擦副运行机制与磨合油内燃机缸套和活塞环摩擦副的工作条件苛刻.首先,活塞环受力情况复杂,不仅承受气缸壁之间的摩擦力、气体压力及自身的惯性力,而且活塞处于运动状态时各个力的大小和方向时刻发生变化,特别是在止点附近,摩擦力很大.其次,由于在高压和高冲击下工作,缸套和活塞环摩擦副长期处于高温、高压和腐蚀气氛中,其润滑方式极为复杂,可能同时存在流体润滑、混合润滑和边界润滑3种状态.尤其在磨合初期,缸套和活塞环摩擦副表面粗糙,此时的摩擦副的接触面积仅占名义接触面积的千分之几到万分之几.在不改变材料的前提下,解决磨合初期发生擦伤和胶合的关键在于:①提高润滑油的极压性能,从而提高内燃机油的承载能力,避免擦伤和胶合;②在提高磨合油极压性能的同时,采用合理的磨合规范来提高磨基金项目: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资助(59825116);辽宁省教委资助课题(990521038).收稿日期:2000211220;修回日期:2001203215 联系人夏延秋.作者简介:夏延秋,男,1965年生,博士,副教授,目前主要从事润滑油添加剂及其摩擦化学研究.合速度,达到快速磨合的目的;③由于对内燃机油性能的要求严格,因此必须协调各种添加剂组分之间的关系,以改善缸套和活塞环的润滑状态和强化表面质量.2 实验部分2.1 试验材料试验材料选用硬度为61~63H R C的GC r15钢球,钢球直径12.7mm;试验前钢球在石油醚中超声清洗20m in.研制的2种磨合油分别记为1#和2#.磨合油的磨合剂由多种添加剂复配而成,以氮剂为主剂,同时加入防锈剂、抗氧剂和清净分散剂等多种添加剂,以提高磨合油的综合性能.其中1#样品的添加剂含量为5%(以质量分数计,下同),2#样品的添加剂含量为9%,同时采用商品磨合油[3](简称3#)进行对比试验.2.2 摩擦磨损试验在吉山四球摩擦磨损机上进行摩擦磨损试验,在1410r m in转速下,按GB3142282测定磨合油的p B(最大无卡咬负荷)和p D(烧结负荷)值.长磨试验在济南试验机厂生产的四球长磨试验机上进行,在转速1450r m in和载荷392N下(试验时间30m in)评定磨合油的抗磨和减摩性能.2.3 磨合油和磨痕表面分析在PER K I N2EL E M ER型热分析仪上,采用热失重分析(T GA)评价添加剂的热稳定性,采用差示扫描量热法(D SC)评价添加剂的热氧化安定性,热稳定性评价在空气中进行,而热氧化安定性评价在氮气中进行,升温速度为20℃ m in.用低真空扫描电子显微镜(SE M)观察磨痕表面形貌,进而通过形貌观察来分析磨合效果.3 结果与讨论表1和图1给出了所研制的2种磨合油与3#磨 表1 3种磨合油的极压抗磨性能比较Table1 Extre m e pressure and an ti-wear propertiesof three runn i ng-i n lubr ican tsR unning lubricant W SD mm p B N p D N1#0.51137230872#0.4098024503#0.438331960合油的对比试验结果.从磨合角度而言,若要在短时间内达到较好的磨合效果,则要求磨痕大,磨合表面光滑.但作为高效内燃机油,则要求磨痕直径越小越好.从这个观点出发,我们配制的磨合油之一可实现内燃机的快速磨合;另一种则可在正常工作状态下,逐步达到磨合目的.由于2种磨合油的承载能力均较高,因而可保证缸套和活塞环摩擦副不发生擦伤甚至胶合.从表1可以看出,3种磨合油的耐磨性能排序为2#>3#>1#,承载能力和烧结负荷排序依次为1#> 2#>3#,其中1#磨合油的p B值最高,远高于重负荷齿轮油的烧结负荷(p D=2450N),2#磨合油的p D值达到2450N,可以保证缸套和活塞环不会产生擦伤, 3#磨合油的p D值仅为1960N.显然,我们研制的磨合油的极压性远远优于对比试样3#磨合油.从图1F ig1 F ricti on coefficient of different lubricants图1 不同润滑油的摩擦系数可以看出,3种磨合油的减摩性能排序依次为1#>2# >3#.从内燃机运转角度而言,摩擦系数越小减摩性能越好,越有利于提高工作机的效率和延长疲劳寿命.H irano等[6]认为,内燃机润滑油的粘度越高越好,这样可提高缸和活塞环摩擦副的抗擦伤能力.但从节能角度而言,高粘度油不但效率低,而且浪费能源.我们认为,应该通过优选添加剂来解决缸套和活塞环摩擦副的擦伤问题.实际上,我们在所研制的磨合油中选用了无灰添加剂,这样既可防止积碳,又能减小侧向擦伤几率.图2分别示出了经10W 30CD机油和3种磨合油磨合后的钢球表面形貌SE M照片.可以看出,经10W 30CD机油磨合后的钢球表面较为粗糙,磨痕直径较大;而采用我们研制的磨合油磨合后的钢球表面明显较为光滑,磨痕尺寸亦较小,缸套和活塞环可快速达到稳定磨损阶段,从而便于长期使用.我们在齿轮磨合的实验研究中,曾经采用化学跑合的方法,通过增加活性元素硫和氯的量,利用化学腐蚀磨损,使齿轮摩擦副表面快速达到了低粗糙度和较好共轭性的目的[7].内燃机的跑合与齿轮跑合有所不同.这是953第5期夏延秋等: 几种内燃机磨合油的摩擦学性能评价及在缸套和活塞环摩擦副上的应用(a)R unning2in w ith10W 30CD oil(b)R uning2in w ith reference o il3#(c)R uning2in w ith synthetic o il1#(d)R uning2in w ith synthetic o il2#F ig2 SE M mo rpho logies of the w ear scars on cylinder liner after running2in w ith vari ous o ils图2 经不同磨合油磨合后的缸套表面磨痕形貌SE M照片因为内燃机是一个复杂系统,添加过多的腐蚀性强的添加剂,虽然对跑合有利,但却对发动机系统不利.因此不能采用齿轮跑合剂来进行内燃机跑合.我们通过研究发现,选用非活性的添加剂,可在保持磨合表面质量的同时,达到提高载荷和降低摩擦的目的.应该指出的是,由于对比油样3#磨合油的极压性能不佳,在发动机磨合阶段,采用3#磨合油实现满载磨合具有相当大的风险.图3示出了所研制的磨合油复合添加剂的T GA和D SC曲线.可见,该复合剂具有较高的热稳定性,(a)T GAcurve(b)D SC curveF ig3 T GA and D SC curves of the tw o fo r m ulated running2in lubricants图3 研制的2种磨合剂的热分析曲线从T GA曲线可以看到,磨合油添加剂在170℃左右开始分解,到350℃仍未完全分解,其热稳定性优于Z DD P[8].而从D SC曲线可以看到,磨合油添加剂的热氧化起始温度在220℃左右,高于Z DD P的热氧化起始温度[8].该添加剂可以吸收摩擦产生的大量热量,从而与金属表面发生物理和化学作用.采用1#和3#磨合油对国产新130卡车进行1000km跑车试验.检测发现,1#磨合油的缸套表面粗糙度R a由跑合前的2.1Λm降到跑合后0.3Λm;而3#油缸套表面有轻微划痕,说明1#磨合油是一种优良的内燃机磨合油.4 结论a. 配制的2种磨合油具有较高的承载能力和良好的减摩性能,相应的磨合表面光滑.b. 配制的复合剂具有优良的热稳定性和热氧化安定性能,是潜在的优良内燃机磨合油.参考文献:[1] 雷爱莲,聂钢,靳印牢.高效内燃机磨合油在492QB16上的磨063摩 擦 学 学 报第21卷合试验研究[J ].润滑油,1999,14(3):28231.[2] 桂长林.影响内燃机活塞环2缸套擦伤的因素及防擦伤的摩擦学设计[J ].摩擦学学报,1998,18(3):2832288.[3] 张家玺,高群钦,朱均.内燃机缸套2活塞环摩擦学研究回顾与展望[J ].润滑与密封,1999,5,26229.[4] 陈凌珊,陈伯贤,陈定文,等.内燃机活塞环摩擦磨损试验研究[J ].摩擦学学报,1998,18(4):3652368.[5]M urakam i T ,Sakai T ,Yam amo to Y ,et a l .T ribochem icalaspects of the running 2in p rocess in four 2ball testing [C ].P roc 8th leeds 2L yon Symp on T ribo logy ,Butterqwo rth s ,1982,2102215.[6]H irano F ,Sakai T ,Yam amo to Y .Effect of oxide fil m fo r 2m ati ononfricti on 2temperaturecharacteristicsofo ils ,especially in four 2ball testing [C ].P roc 6th L eeds 2L yon Symp O n T ribo logy,P lace of publicati on:M echanical Engineering Publicati ons ,1980,2982303.[7]夏延秋.以钢代铜:钢2钢蜗轮传动的材料选择、摩擦与润滑[D ].沈阳:沈阳工业大学,1993.[8]魏建军,薛群基.用D SC 评价基础油和添加剂的热氧化安定性[J ].石油学报,1991,7(4):1042110.Evaluation of the Tr ibolog ical Behav ior and Application ofSeveral Runn i ng -i n L ubr ican ts for Cyli nder L i ner -P istonR i ng Pa ir i n I n ternal Com bustion Eng i neX I A Yan 2qiu 1,L I U W ei 2m in 2,XU E Q un 2ji2(1.S chool of m echanical E ng ineer ,S heny ang U niversity of T echnology ,S heny ang 110023,Ch ina ;2.S tate K ey L aboratory of S olid L ubrication ,L anz hou Institu te of Che m ical P hy sics ,Ch inese A cad e m y of S cience ,L anz hou 730000,Ch ina )Abstract :Tw o runn ing 2in lub rican ts w ere p repared in an attem p t to p reven t the cylinder liner 2p iston ring of an in ternal com bu sti on engine from scuffing and seizu re .T he an ti w ear and ex trem e p ressu re p roperties of the tw o fo r m u lated runn ing 2in lub rican ts w ere com p ared w ith that of a reference comm ercial coun terpart on a fou r 2ball m ach ine ,w h ile the ther m al stab ility of the lub rican ts exam ined by m ean s of ther m ogravem etric analysis and differen tial scann ing calo ri m etry .T he su rface m o rpho logy of the cylinder liner after runn ing 2in tests w as ob served w ith a scann ing electron m icro scope .A s the resu lts ,the tw o fo r m u lated lub rican ts show better an ti w ear and ex trem e p roperties than the reference coun terpart .T hey also have relatively goodther m al stab ility .M o reover ,the cylinder liner 2p iston ring pair has good su rface quality after runn ing 2in w ith the tw o fo r m u lated lub rican ts .T hu s they are po ten tial excellen t runn ing 2in lub rican ts fo r the cylinder liner 2p iston ring p air .Key words :runn ing 2in lub rican t ;cylinder 2p iston ring p air ;runn ing 2in effect ;evaluati on163第5期夏延秋等: 几种内燃机磨合油的摩擦学性能评价及在缸套和活塞环摩擦副上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