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明史研究综述_陈时龙

合集下载

明史研究综述

明史研究综述

明史研究综述明史是中国古代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研究明代历史、文化和政治制度都具有重要价值。

本文将对明史的研究进行综述,从不同角度探讨其特点、意义以及对后世的影响。

明史是一部详尽而独立的史书。

明史由明代末年编纂而成,时间跨度长达近300年,内容涵盖了明朝的历史、政治、军事、文化等方方面面。

明史的编纂者力求全面客观,尽可能收集各种史料并进行整理,使得这部史书成为了研究明代历史的重要参考资料。

明史对于研究明代政治制度具有重要价值。

明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王朝,其政治制度相对于其他朝代来说较为独特。

明史中详细记载了明朝的官制、地方制度、税收制度等内容,使得我们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明代的政治运作。

同时,明史中还有大量关于明朝君臣之间的争斗、宦官干政等揭示了明代政治中的复杂性和矛盾性。

明史还对于研究明代文化和社会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明朝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时期之一,文人墨客众多,文化繁荣。

明史中收录了大量有关明代文人的传记、文学作品、艺术成就等内容,使得我们能够更加全面地了解明代文化的繁荣与特点。

同时,明史中还有一些关于社会风俗、经济状况等方面的记载,使得我们能够从多个角度了解明代社会的面貌。

明史的研究对于后世的影响也非常深远。

首先,明史为后世的明代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基础和参考。

许多学者通过对明史的研究,揭示了明代历史的一些重要问题,如明朝灭亡的原因、明代社会的动态变化等。

其次,明史为后世研究中国古代史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方法。

明史编纂者的考证精神和严谨态度,为后世的史学研究者树立了榜样,也为后世的史书编纂提供了重要的借鉴。

明史是一部对于研究明代历史、文化和政治制度都具有重要价值的史书。

通过对明史的研究,我们能够更加全面地了解明代的历史面貌,揭示明代政治、文化等方面的特点,同时也为后世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基础和参考。

明史的研究对于推动中国古代史学的发展,促进史学研究方法的创新都具有重要意义。

因此,明史的研究在学术界一直备受关注,并且对于推动中国历史研究的深入发展有着重要影响。

研讨会主持词

研讨会主持词

研讨会主持词各位领导专家学者新闻界的朋友们:经过半年多的精心筹备,全国水浒文化与明清小说研讨会今天就要召开了。

这次会议由中国水浒学会和郓城县人民*主办,由中国*郓城县委宣传部郓城县供电公司郓城县文学艺术界联合会郓城县文化体育局郓城县水浒学会承办,协办单位有菏泽学院山东省水浒文化交流中心郓城宋江武校郓城水浒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和郓城水浒酒业有限公司。

这次会议的议程主要是,开幕式后进行学术研讨,明天上午游览梁山,中午到水浒庄园参观中国水浒文化艺术展,下午到宋江武校观看“狗娃艺术团武术表演,之后继续进行学术研讨。

出席今天会议的领导有:山东省政协副主席王修智,菏泽市政协副主席孔令昌,中国水浒学会会长佘大平,菏泽学院*书记韩广洁,山东省水浒文化交流中心理事长韩之波,中国*郓城县委书记刘国生,中国水浒学会秘书长张虹,郓城县委副书记县长万存周,郓城县人大主任刘清先,郓城县政协主席徐淑珍。

山东省菏泽市郓城县的一些领导同志也出席了本次会议。

出席本次研讨会的专家学者共有七十余人。

另外,新华社大众日报山东电视台齐鲁电视台齐鲁晚报菏泽日报牡丹晚报菏泽广播电视报等十余家媒体记者朋友参加了本次会议,并进行报道。

大会进行第一项,请中国*郓城县委书记刘国生致欢迎辞第二项,请菏泽市政协副主席孔令昌讲话第三项,请山东省政协副主席王修智讲话第四项,请中国水浒学会秘书长张虹讲话请各位与会人员到招待所门口,合影留念。

研讨会主持词(三)各位嘉宾领导同志们:大家好元天历元年九月十八日(公元20xx年10月21),大明王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在泗州盱眙县太平乡二郎庙,即明光市明光办事处赵府二郎庙里诞生。

这一事实不但有史志记载,实物佐证,而且也是明史学界公认的。

中国明史学会副会长北京大学明清研究中心主任北大着名教授博导王天有审定,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明史研究室着名明史专家许文继陈时龙着述的《正说明朝十六帝》一书第1-2页明确肯定:“元朝文宗天历元年(20xx年)九月十八日,朱元璋出生在濠州钟离东乡(今安徽嘉山县治明光镇北赵府村)一座破旧的二郎庙中。

一经之传及其演变——明清安福县邹守益后裔的家学与科举

一经之传及其演变——明清安福县邹守益后裔的家学与科举
第3 7卷第 5期
2 0 1 6年 9月
井 冈 山 大 学 学 报 ( 社会 科 学版 )
J o u r n a l o f J i n g g a n g s h a n U n i v e r s i t y( S o c i a l S c i e n c e s )
盛。 此后 , 子孙多以《 春秋》 掇科第 。 从七世 的邹贤 起 至十世的邹德淇( 1 6 0 1 — 1 6 5 0 , 1 6 4 0 进士) , 四世 之中有七人考取进士 , 一门四世 , 甲第蝉联 。 而且 ,
表性人物 , 其子邹善 、 孙邹德涵 、 邹德泳等人也都 是晚明理学名家。同时, 在明代科举史上 , 澈源邹
述。 ② 但是 , 实际上从晚明到清代 , 澈源邹氏族人依 然坚持以《 春秋》 为本经 , 在科举 与功名上也有不 俗的表现。同治十三年刊刻的 《 澈源邹氏六续族
谱》称 : “ 吾家 自 前 明以迄本朝 , 科第仕宦珠贯璧 联 ,恩纶宠 章炳 如 日星 ,藏 之 为鸿 宝 ,纪 之为 异 数。 ” [ ] ( 《 凡 例 》 , ) 实际上, 从十六到十八世纪, 在澈源


要 :江西安福县的澈源邹氏是十六世纪以来全国范围内以 《 春秋》经获得科举 成功最成 功的家族之

而以邹守益为代表 。 这种优 势一直延续到晚明。 入 清以后 , 因时局的影响以及 家庭教育的断裂. 邹氏在读书
应举上处 于低潮 , 至十七世 纪末期才稍稍恢复。清代 的邹守益后人仍 然多以《 春秋 》 为本经 , 所考察的长房、 二 房、 六房 均是如此 , 但 到十八世 纪后期改经趋 势 日渐明显 , 甚至在局部小家庭 内还形成 了治《 尚书》 经的传统。 此

天一阁藏《明史稿》之《罗汝芳传》初探

天一阁藏《明史稿》之《罗汝芳传》初探
2009年5月第7卷第2期总24期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journalofbeijingunionuniversityhumanitiesandsocialsciencesmay2009v017no2sumno24天一阁藏明史稿之罗汝芳传初探陈时龙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北京100720摘要天一阁藏明史稿罗汝芳传是明史纂修过程中留存下来最早的一篇罗汝芳的传文而且是康熙三十年之前徐元文万斯同所核定的416卷本明史稿罗汝芳传之蓝本而后再演变成徐氏明史列传王鸿绪明史稿及明史诸本之罗汝芳传
20 09年 5月 第 7卷 第 2 总 2 期 4期
北 京 联 合 大学 学报 ( 文 社 会 科 学 版 ) 人
Ju a o B in n n U i r t H m n i n o i c ne ) o r l f b igU i n e i ( u a ie a dS c l i cs n j o v sy ts aS e
五] 丁父艰 , 民泣 送 载 道 。起 补 东 昌 , 云 。 士 移 南 屯田副使 [ 十六 ]进 参政 , 守永 昌。释 圣谕 , 分


阁藏本《 罗汝芳 传》 清稿及 涂 改说 明
在 阁藏 本《 明史稿 》 , 罗 汝芳 传 》 中 《 附梁 汝元 之 传, 并且 与王 士 性 、 继 光 、 孔 教 、 直 、 桂 芳 、 王 周 胡 史 耿定 向、 士衡 、 德 完 等 人 同处 一 卷 。该 卷 在 阁 戴 王 藏本 《 明史稿 》 第 2册 。《 汝 芳 传 》 其 中 的第 的 罗 在 2 7页 、 2 第 6页 , 页码前 后顺 序 颠 倒 。此 传共 3 4行 , 每行 约 2 3字 , 计 约 72字 , 笔 行 草 , 有 墨 笔 、 共 9 墨 又 朱笔 涂改 。 墨 笔 的涂 改 能反 映 出 一个 即 时 修 改 的

明代史学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明代史学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明代史学研究的回顾与展望中国史学史研究是20世纪初才开始受人注目的。

元明史学尤其是明代史学,向来是中国史学史研究的薄弱环节。

有关的中国通史、明史、中国史学史着作和教材,写到明代史学,总觉得没什么好写。

学者们多沿清人恶习,厚诬明人,对明代史学的认识显得相当浮浅。

可喜的是,近20年以来,明代史学的研究受到越来越多学者的关注。

到目前为止,明代史学的研究水平已上到一个比较高的平台。

为便于读者的理解与判断,先对现有明代史学研究的成果及存在的问题做一概述。

1.20世纪80年代前的明代史学研究20世纪80年代以前,明代史学的研究相当薄弱,不仅专题论着少,即便专题论文也不多。

从20世纪30年代开始,学者们对明代史籍有所注意。

李晋华撰《明代敕撰书考》,系统地考察了明代官修诸书的经过,这是第一部专门研究明代官修史学的专着。

谢国桢作《晚明史籍考》梳理了研究晚明史的有关史籍,且摘录了大量的书序题跋资料,为后人研究明代史学史省略了大量的抄写与研究功夫,对后人进行明代史学研究贡献尤大。

而且,谢国桢在研究中,提出了不少精辟的论断,如“有明一代,史学最盛”,又如“明代史学,自陈氏《通纪》流传宇内,人各操觚,遂成一时风气”。

这些论断,对明代史学的研究有着较强的指导意义。

此外,20世纪60年代,刘节显然注意到了明代史学文献的丰富,所以,他在《中国史学史稿》中,曾建议编一部《明代史籍考》。

明代史学的专题研究有一些,关于李贽,有吴泽《儒教叛徒李卓吾》、容肇祖《李卓吾评传》、朱谦之《李贽》。

关于胡应麟,有吴晗《胡应麟年谱》,开胡应麟研究之先河。

此外,吴晗于谈迁、钱谦益,容肇祖于陈建,包遵彭于王世贞,柳诒徵于《宋史质》,皆有专题论文。

此期的中国史学史着作也有关于明代史学介绍的内容。

刘节的《中国史学史稿》,对明代史学着墨不多,但信息量很大,重要的明人史着大部分提到了。

德国学者傅吾康的《明代史籍汇考》,是一部比较全面介绍明人史籍的史料学着作。

2003年明史研究综述_张金奎

2003年明史研究综述_张金奎

2003年明史研究综述张金奎(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 北京 100732) 本年度的明史研究由于非典型肺炎的影响,论文数量相对减少,第十届明史国际学术讨论会等一批学术会议被迫取消或延迟,不过佳作并不少。

现就目之所及,概要介绍,以资备览。

一、学术著作本年度的学术著作数量大抵与上年度持平,涉及领域比较宽。

张显清、林金树主编的《明代政治史》(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柏桦《明代州县政治体制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吴艳红《明代充军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在政治史领域有较大突破,填补了相关空白。

吴震《明代知识界讲学活动系年:1522—1602》(学林出版社)、谢贵安《明实录研究》(湖北人民出版社)、钱茂伟《明代史学的历程》(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分别在学术史和史学史领域做出新的贡献。

滕新才《且寄道心与明月:明代人物风俗考证》(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是社会文化史方面的新尝试。

〔美〕邓恩著,余三乐、石蓉译《从利玛窦到汤若望:晚明的耶稣会传教士》(上海古籍出版社)促进了中外学术交流。

在古籍标点整理方面,《张璁集》(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皇明制书》(黑龙江人民出版社)以及国家图书馆善本部金石组编辑的《明清石刻文献全编》(北京图书馆出版社)等先后问世。

二、政治史重要制度。

陈时龙《论明初大都督府之创设———兼论朱元璋以诸子节制北部军事思想之萌芽》(《军事历史研究》1期)分析了以往为人们所忽视的朱元璋创设大都督府的表面原因,即扶植朱文正,在自身之外设置另一道朱姓藩篱。

田澍《嘉靖前期监察制度改革述论》(《兰州大学学报》4期)分析了嘉靖前期科道互纠、更定“宪纲”等约束言官的政策。

唐克军《略论明代的马政》(《史林》3期)指出明代马政经历了由明初害民误官到后来取消,官民双方都获得自由的过程。

柏桦《明代州县区划及其沿革》(《史学月刊》1期)探讨了州县疆界的设定标准、州县等级划分、设置原因与程序及政治效应等问题。

黄忠怀《明代县以下区划的层级结构及其功能》(《史学月刊》1期)指出,南方、北方基层区划的差异主要基于人口数量、密度的不同,并就其性质和功能作了初步探讨。

明史研究书目介绍

明史研究书目介绍

明史研究书目介绍明史研究书目介绍以西北师大图书馆所藏图书为基础(1)明史中华书局1974年版社会科学借阅室K248/287 清张廷玉等撰《明史》是二十四史最后一部,共三百三十二卷,包括本纪二十四卷,志七十五卷,列传二百二十卷,表十三卷。

它是一部纪传体明代史,记载了自朱元璋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至朱由检崇祯十七年(公元1644年)二百多年的历史。

《明史》是我国历史上官修史书中纂修时间最长的一部。

如果从清顺治二年(1645年)开设明史馆起,到乾隆四年(1739年)正式由史官向皇帝进呈,前后历时九十四年。

假如从康熙十八年(1679年)正式组织班子编写起至呈稿止,为时也有整整六十年之久。

是研究明史的重要资料。

(2)明实录中研院史语所上海书店特藏展厅 K248/064 明代历朝官修的编年体史书。

记录明太祖朱元璋到明熹宗朱由校共十五代皇帝的史实。

其中建文朝实录附于《太祖实录》中,景泰朝实录附于《英宗实录》中。

全书共十三部,二千九百零九卷。

纂修此书,系以朝廷诸司部院所呈缴的章奏、批件等为本,又以遣往各省的官员收辑的先朝事迹做补充,逐年记录各个皇帝的诏敕、律令,以及政治、经济、文化等大事而成。

《明实录》保存了大量的原始资料,具有重要史料价值,是研究明代历史的基本史籍。

(3)明会典中华书局 1988年版社会科学借阅室 D691.5/113 明申时行撰申时行(1535年-1614年)明代官员。

字汝默,号瑶泉,晚号休休居士。

中南直隶苏州府长洲(今江苏苏州)人。

历官翰林院修撰、礼部右侍郎、吏部右侍郎兼东阁大学士、首辅、太子太师、中极殿大学士。

明代官修的一部以行政法为内容的法典。

明孝宗弘治十年(1497),以累朝典制,散见于简册卷牍之间,百司难以查阅,民间无法悉知,故□儒臣分馆编辑,弘治十五年书成,称《大明会典》,共180卷。

明武宗正德(1506~1521)年间重校刑行。

明世宗嘉靖八年(1529)续纂,然未颁行。

明神宗万历四年(1576)重修,至十五年二月书成,称《重修会典》,题为申时行等撰,共228卷。

研讨会主持词模板集合8篇

研讨会主持词模板集合8篇

研讨会主持词模板集合8篇研讨会主持词篇1尊敬的各位来宾、老师们:大家好!在这满园芬芳、柳絮飞扬的初夏时节,我们很高兴邀请到了来自台湾小学的优秀校长和老师们,与我们共话两岸教育,分享教育思想,共同促进小学教育发展和文化交流。

本次潍台两岸小学教学研讨会议,由全国新学校研究中心、全国幸福教育研究中心、__市__区教育局、__市北海双语学校联合举办。

__下面我首先向大家介绍出席今天会议的嘉宾,他们是……让我们再次以热烈的掌声欢迎各位嘉宾的光临!参加今天会议的还有来自______县区以及__区的300余名校长和老师们,欢迎你们的到来!下面请______领导致欢迎辞——__是的,从美丽的阿里山到雄伟的五岳泰山;从秀丽的日月潭到辽阔的渤海湾,友谊之花,灿烂芬芳;教育情怀,山高水长。

下面让我们以热烈的掌声,欢迎台北市国语实验国民小学与__市北海双语学校交换友谊的礼物,有请杨校长、王校长上台——__开幕式到此结束,下面我向大家介绍今天会议的主要内容。

今天的会议共分两个部分:上午是潍台两岸小学语文教学研讨活动;下午是潍台两岸小学管理研讨活动。

上午的活动是这样安排的:首先是__市北海双语学校幸福教室学生素养展示;然后是本次研讨交流的主要内容——台湾名师李玉贵老师课堂教学展示、学术报告以及解答我们最关心的语文教学问题。

__下面将要进行的是幸福教室学生素养展示。

研讨会主持词创造一间幸福教室,是李老师的一个梦想。

三年来,她一直倾心打造“幸福教室”,开发“幸福教室”课程,设计“幸福教室”内容。

她的幸福教室飘溢着浓浓的墨香和淡淡的书香,弥漫着师生共同成长的幸福。

有请幸福教室的孩子们进行语文素养展示——感谢幸福教室的孩子们,感谢他们带给我们的幸福与感动。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幸福课程,幸福教室,幸福课堂,幸福的孩子——幸福教育为每一个孩子奠基幸福人生。

__接下来是台湾语文名师李玉贵老师的课堂教学展示。

李玉贵老师从事小学国语教学25年,在课程建设、教材研发、教学改革等方面作出了突出成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6年明史研究综述陈时龙(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 北京 100732) 据笔者不完全统计,2006年出版的明史著作约110种,各种刊物发表的论文达1465篇。

读者可参阅《明史研究论丛》第七辑《2006年明史研究目录》。

限于篇幅,笔者此处仅就阅读所及综述如下。

一、著 作钱海岳《南明史》(中华书局)、孟森《明元清系元通纪》(中华书局)、《剑桥中国明代史》(下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王毓铨《中国社会科学院学者文选:王毓铨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皆经整理翻译出版。

于浩选编《明代名人年谱》(北京图书馆出版社)、崔建英《明别集版本志》(中华书局)于学者搜索资料大有裨益。

政治史方面,赵园《制度·言论·心态———〈明清之际士大夫研究〉续编》(北京大学出版社)以明末清初士大夫于特定政治环境下的反应为研究对象,而刘中平《弘光政权研究》(辽宁人民出版社)专意探讨南明弘光政权。

制度史方面,杨正泰《明代驿站考》(增订本,上海古籍出版社)、彭勇《明代班军制度研究》(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赵克生《明朝嘉靖时期国家祭礼改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刘毅《明朝帝王陵墓制度研究》(人民出版社)、张升《明清宫廷藏书研究》(商务印书馆)、何朝晖《明代县政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推进了明代驿站、班军、祭礼、陵寝、藏书、县级行政等制度的研究。

经济史方面,范金民主编《江南社会经济研究(明清卷)》(中国农业出版社)汇编多篇与长江三角洲地区社会经济相关的专题论文。

高寿仙《明代农业经济与农村社会》(黄山书社)、陈锋《明清以来长江流域社会发展史论》(武汉大学出版社)、王云《明清山东运河区域社会变迁》(人民出版社)、成淑君《明代山东农业开发研究》(齐鲁书社)、张崇旺《明清时期江淮地区的自然灾害与社会经济》(福建人民出版社)、李德元《明清时期海内移民与海岛开发》(厦门大学出版社)等专著研究了不同地域的经济发展、人口变动与社会状况。

社会史方面,陈宝良《明代城市生活长卷———飘摇的传统》(湖南人民出版社)着眼于明代城市生活,而王卫平《明清时期江南社会史研究》(群言出版社)、陈江《明代中后期的江南社会与社会生活》(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则关注江南社会,罗宗强《明代后期士人心态研究》(南开大学出版社)、徐林《明代中晚期江南士人社会交往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将视野投向士人阶层。

思想文化方面,林金树《中国古代思想史:明清卷》(广西人民出版社)和南炳文、何孝荣《明代文化研究》(人民出版社)较全面地考察明代思想与文化;孙卫国《王世贞史学研究》(人民文学出版社)、周可真《明清之际新仁学———顾炎武思想研究》(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则分别讨论了两位明代著名学者的史学思想或哲学思想;吕妙芬《阳明学士人社群》(新星出版社)出版。

民族关系方面,陈国庆主编《明代蒙古汉籍史料汇编》(第三辑)、韩世明《明代女真家庭形态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推进了明代蒙古、女真民族的研究。

中外关系史方面,徐明德《论明清时期的对外交流与边治》(浙江大学出版社)讨论了明清对外交流与边治的关系,而张文德《明与帖木儿王朝关系史研究》(中华书局)具体讨论明朝与帖木儿王朝的关系。

曹增友《基督教与明清际中国社会———中西文化的调适与冲撞》(作家出版社)继续以西方天主教进入中国为论题,而黄一农《两头蛇:明末清初的第一代天主教徒》(上海古籍出版社)则选取中国的第一代天主教徒为研究对象。

江灿腾《晚明佛教改革史》(广西师大出版社)关注晚明佛教改革,而金成修《明清之际藏传佛教在蒙古地区的传播》(社科文献出版社)、李元光《宗喀巴大师宗教伦理思想研究》(巴蜀书社)则关注藏传佛教。

在文物考古方面,杨新华《南京明城墙》(南京大学出版社)、杨仕《考古中国———定陵地下玄宫洞开记》(海南出版社)可以让对于明代南京城墙、定陵发掘有兴趣的人们获益。

人物研究方面,潘荣胜《明清进士录》(中华书局)汇辑考辨了明清两代进士的姓氏与生平;张侃《郑和VS哥伦布》(新星出版社)从世界的视角看航海家郑和,杨海英《洪承畴与明清易代研究》(商务印书馆)、赵红娟《明遗民董说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则分别讨论易代之际一位官僚与一位学者的不同选择。

陈卫平《徐光启评传》、许苏民《李贽评传》、周群《徐渭评传》、朱钧侃《徐霞客评传》也由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

二、政治史政治机构。

林延清《明代后妃在皇位继承危机中的作用》(《求是学刊》第4期)认为明代后妃在皇位继承危机中经常发挥积极作用。

刘惠敏《明代女官制度作用分析》(《商丘师范学院学报》第3期)探讨了明代宫廷女官的沿革、铨选、作用。

陈志刚《论明代中央政府权力结构的演变》(《江海学刊》第2期)认为中央政权存在着“中书省宰相负责制———六部及监察部门分工负责———内阁与司礼监相制衡的监阁体制”的历史演变序列。

吴建军《明代内阁与中央政权体制演变的互动关系》(《郑州大学学报》第3期)认为阁权在国家权力运作中具有一定程度的决策权。

程方、杨继致《明代皇权与中央双轨辅政体制述评》(《聊城大学学报》第3期)用“双轨辅政”来描述内阁与司礼监的地位。

黄阿明《明代户部尚书任职情况分析》(《史林》第4期)认为户部尚书是一个具有较大风险的职位,任者多不得善终。

吴琦、唐金英《明代翰林院的政治功能》(《华中师范大学学报》第1期)考察了明代翰林院的建制、职掌,以及官员升转和功能等问题。

王尊旺《明代庶吉士考论》(《史学月刊》第8期)对翰林院庶吉士制度的建立、选拔、学习范围、散馆授官、阶段性特征作了考察。

关汉华《明代翰林院始置时间考辨》(《广东社会科学》第1期)则认为明代翰林院的设置时间为吴元年(1367)五月,而非八月。

李云泉《明代中央外事机构论考》(《东岳论丛》第5期)认为礼部主客司全面负责外事活动,会同馆、四夷馆、鸿胪寺、行人司则管理接待、翻译、礼仪、出使等要务。

王建峰《明朝“提督会同馆主事”设置探微》(《辽宁大学学报》第6期)认为提督会同馆主事始设于正统后期,比一般认为“弘治五年”的观点提前了五十年。

张廷茂、汤后虎《明末至清前期负责同欧洲国家交往的“通事”》(《贵州文史丛刊》第2期)对兼具翻译官与对外政策执行人的“通事”之来源、功能、危害作了考察。

王伟凯《明行人司机构性质辨析》(《北方论丛》第6期)认为行人司乃皇帝的特使机构,而非专司外交之官署。

路远志《明代监察制度特点的历史思考》(《河北大学学报》第1期)认为明代监察制度具有“多条体系相对独立”、“监察法规完备严密”等特点。

丁玉翠《明代科道监察制度中预防职务犯罪的取向》(《学习与探索》第3期)考察了明代科道选任资格、试职、回避、约束与监督等制度。

丁玉翠《明初严惩监察官职务犯罪立法之动因考察》(《黑龙江社会科学》第3期)考察了明初对监察官职务犯罪重罚思想在各类立法中的体现。

蔡明伦《嘉靖言官:戴着镣铐起舞》(《北方论丛》第2期)以嘉靖朝言官为例,认为言官与最高权力之间别无仲裁权力,所以只能以人格和道德不屈起舞。

蔡明伦《论明万历中后期言官对神宗的批判》(《史学月刊》第4期)认为对神宗的批判是明清启蒙思想的先导。

史云贵《承袭与变异:明清督抚制度述论》(《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第2期)认为明代巡抚制度萌芽于建文朝,基本确立于宣德时期,一般跨省置督。

何朝晖《明代知县幕友小考》(《故宫博物院院刊》第5期)认为幕友协助处理刑名、钱谷,其雏形乃是衙门积年书手演变而来的“主文”。

张学强《为官与为师———明清地方儒学教师出路研究》(《西北师大学报》第6期)认为明代初期教官升迁范围较广,后期淹滞难迁而多希望向官员升迁。

王伟凯《试论明代的巡检司》(《史学月刊》第3期)认为巡检司多设置于经济发达、人口流动密度大或农民起义多发的地区,后来职能渐趋弱化。

王伟凯《明代湖北八府的巡检司设置与分布》(《湖北大学学报》第3期)指出巡检司的设置时间主要在明初洪武、成化年间,与卫所分布互相补充。

制度及风气。

朱子彦《论明代铁券制度》(《史林》第5期)认为明初铁券制度于胡蓝党案后已遭破坏。

周荣《明代致仕官员的食俸与养老》(《武汉大学学报》第1期)认为明代致仕官员没有俸禄。

赵克生《明代文官匿丧与诈丧现象探析》(《东北师大学报》第2期)就官员匿丧及“无丧诈丧”等情况背后的经济、政治原因作了探析;赵克生《略论明代文官的夺情起复》(《西南师范大学学报》第5期)考察了明代夺情起复及守制官员营求夺情的现象。

赵克生《明代生祠现象探析》(《求是学刊》第2期)指出生祠的建设在正、嘉之后逐渐普遍化。

赵连赏《明清的补服》(《文史知识》第7期)指出补服始于明初,其形制与清时补服有明显差异。

陈梧桐《论明前期的清官循吏》(《史学集刊》第5期)认为明代前期君主的民本思想及国策,为清官循吏提供了土壤与环境。

刘新芳《论明代中后期贪风的特点及其原因》(《安徽史学》第6期)认为明代中后期贪污风气具有普遍化、公开化的特点。

谭平《〈明实录〉中记载的“清议”评述》(《成都大学学报》第2期)总结并评价了明代清议的13种类型。

政治事件。

陈世松《元末“青巾军”入蜀考———兼释重庆〈玄宫之碑〉》(《四川文物》第4期)认为明玉珍于至正十八年、十九年攻打的对象乃李喜喜青巾军而不是元军。

高寿仙《明代北京营建事宜述略》(《历史档案》第4期)探讨了北京城营建的管理、经费、物料采办、匠役征用等问题。

黄阿明《成化年间播州杨氏动乱探析》(《贵州社会科学》第4期)讨论成化二十年杨友、杨爱兄弟叛乱及其对此后百年播州地区局势的影响。

田澍《明武宗暴亡后江彬被捕原因探析》(《西北师大学报》第1期)认为江彬被捕的直接原因是杨廷和借机拘捕江彬以平舆情。

陈生玺《明清之际的选择》(《文史哲》第3期)品评了明清之际明、清、李自成三种政治力量的不同历史选择及其后果。

刘永强《李自成与多尔衮在北京时期所实行的政策的得失》(《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第1期)认为李自成在政策上具有较大失误。

王维《大西军余部与清军衡州之战考论》(《船山学刊》第3期)讨论了孙可望、李定国与清军衡州一战的前因后果。

孔定芳《明遗民的“后王”理想及其恢复期待》(《西南师范大学学报》第3期)指出明遗民著述中常深信“中华无不复之日”,并作“期于一旦之用”的准备。

法律。

俞美玉《刘基与〈大明律〉刍议》(《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第2期)认为刘基在《大明律》草创中起了重要作用。

徐晓庄《〈大明律〉与中华法系“自首”制度》(《天中学刊》第3期)认为《大明律》的“自首”制度代表了中华法系自首制的最高成就。

黄华均《明代草原法的文化解读———以《蒙古—卫拉特法典》为主要法据》(《西北师大学报》第1期)探讨了《卫拉特法典》的特色、法律价值与后世影响。

赵立新《论明清律对日本法的影响》(《华东政法学院学报》第3期)纵向考察了明清律东传后对日本近代法的影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