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网络舆论文献研究综述
国内网络舆论文献研究综述

国内网络舆论文献研究综述管理学院2011级行政管2班姓名艾尼瓦尔·吾斯曼学号20112555摘要:互联网的发展为公众参与社会事务提供了开放、互动、自由的环境,公众可以随时在这个公开的环境中表达意见和看法。
而公民在网络上表达观点和看法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不可避免的负面影响,严重影响了社会和谐,因此近几年以来政府部门和社会看重对网络舆论和网络舆论监督管理,同时对网络舆论进行监督和管理。
作者通过收集整理大量的文献,就现在网络所拥有的表象分析,对于舆论所表达的概念,还有出现的问题及其必要性展开梳理,期望能为网络舆论的治理提供全面的总结资料。
关键字:网络舆论、网络论舆监管、文献综述Development of the Internet for the public to participate in community affairs offers an open, interactive, free environment, the public can express their views and opinions at any time in the open environment. While citizens to express their views and opinions in the network also had a negative impact of some of the inevitable, seriously affected the social harmony, so in recent ye ars since the government and the social value of online public opinion and public opinion manag ement network, while the network of public opinion supervision and management. The authors col lected a lot of literature, the concept of a network of public opinion, necessity, status, and its im pact on the conduct of the system comb, hoping to provide a comprehensive summary of inform ation management for the network of public opinion.目录国内网络舆论文献研究综述 (1)一、网络舆论与网络舆论监管的概念界定 (3)(一)网络舆论的概念 (3)(二)网络舆论的特征 (3)(三)网络舆论形成和传播的主要原因 (4)(四)网络舆论监督和管理的必要性 (4)(五)网络舆论监督和管理的内涵 (4)(六)网络舆论监督和管理的基本原则 (5)二、国内外网络舆论监督和管理的研究现状 (6)(一)国外网络舆论监督管理的研究现状 (6)(二)国外对于网络舆情引导监督和管理的主要特点有 (7)(三)国内网络舆情监管的研究现状 (8)三、我国网络舆情监管存在的主要问题 (9)(一)应对网络舆情的态度被动,行动速度迟缓 (9)(二)网络舆情监管部门执行网络法规刚性不强 (9)四、网络舆情有效监管的路径选择 (10)(一)政府信息公开 (10)(二)加强对网络舆情的引导 (10)(三)完善对网络舆情预防和处理 (11)(四)完善网络立法 (11)(五)提高全民的综合素养 (12)参考文献 (12)一、网络舆论与网络舆论监管的概念界定(一)网络舆论的概念书面上所描述的是一种特有情况,即公众对于互联网问题的关注焦点,还有互联网表象出的热点对公众的影响力,这些现象所具有的针对、倾向的特性。
国内网络舆情研究综述

国内网络舆情研究综述丁 也(周口师范学院新闻系 466001)【摘 要】自互联网进入中国后,国内关于网络传播的研究一直没有中断过,但对网络舆情的研究尚处起步阶段。
作为一个新兴的研究领域,网络舆情研究在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中不断拓展和创新。
为更好地了解国内网络舆情的研究现状,本文根据对“中国期刊网”的检索结果,选取了其中一些有代表性的文献从网络舆情的概念、形成与传播、收集与研判、监控与引导以及网络舆情危机的预警等方面进行综述。
【关键词】网络舆情;传播;研判;引导;预警随着网络的兴起和网络技术的普及,网络开始成为舆情汇集的新通道、传播的主阵地。
作为现实社会舆情问题在网络空间中的延伸,网络舆情也渐渐走上社会发展的舞台,并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为更好地了解国内网络舆情的研究现状,本研究根据对“中国期刊网”的检索结果,试选取其中一些有代表性的研究成果做一综述,以期全面展示已有相关研究成果,供理论界参考借鉴,并以此推动网络舆情研究的进一步深化。
一、网络舆情的概念周如俊、王天琪(2005)认为网络舆情从书面上理解就是在互联网上传播的公众对某一“焦点”、“热点”问题所表现的有一定影响力、带有倾向性的意见或言论的情况。
刘毅(2006)认为网络舆情是由各种社会群体构成的公众,在一定的社会空间内,对自己关心或与自身利益紧密相关的各种公共事务所持有的多种情绪、态度和意见交错的总和。
徐晓日(2007)认为网络舆情是社会舆情的一种表现形式,是公众在互联网上公开表达的对某种社会现象或社会问题的具有一定影响力和倾向性的共同意见。
纪红、马小洁(2007)认为网络舆情就是指在网络空间内,围绕舆情因变事项的发生、发展和变化,网民对执政者及其政治取向所持有的态度。
二、网络舆情的形成与传播一些研究者从新闻传播学维度对网络舆情的形成和传播规律进行了探讨。
周如俊、王天琪(2005)认为网络舆情的形成主要源于社会矛盾、个人意见的扩展以及偶发事件的激发等诱因。
浅谈网络舆论的社会监督【文献综述】

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行政管理浅谈网络舆论的社会监督一、引言如今,我们国家的政治民主化进程越来越快,取得了很好的成绩,其主要原因就是我国有一套系统的、全面的制度规范和法律体系。
传统监督体系就是我国法律体系中的重的组成部分,无论是对普通的老百姓,还是对国家政府部门,它都发挥着一视同仁的监督作用。
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传统的监督体制开始跟不上时代的脚步,在很多方面无法满足当前人们的需求,再加上网络功能的多元化,使用对象的普及性,网络在人们生活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特别是对于我国廉洁政府的建设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相应的网络监督也就随即应运而生了。
近几年来,网络舆论监督曝光的事件越来越多,政府更加重视网络舆论监督的重要性,开始专门设立电子政府来实现公众对政府部门的监督。
虽然政府对网络舆论监督有了一定程度的重视,但是还缺乏深刻的认识。
特别是在理论方面,我国在网络舆论监督方面的理论研究成果匮乏,并且存在观点雷同,大同小异,缺乏深度探讨等问题,而且实证性不够。
本次论文参考的文献资料主要是在学校图书馆的综合书库、期刊室、中国期刊网上搜集的,主要是关于近几年来我国网络舆论监督事件案例分析和政府应对网络舆论监督的论文和评论,也包括网络舆论监督的成功案例和经验总结。
经过对这些资料的通读和整理归类,对网络舆论监督有了初步的概念理解。
国际上,对网络舆论监督的作用有了深刻的认识,尤其是西方国家重视网络舆论监督带来的民主进步。
自从“SARS”开始,经历了“虐猫事件”,“雪灾”,“汶川地震”等事件后,我国政府应对网络舆论监督的能力在增强,学术界也对网络舆论监督的作用进行了积极地讨论,并对网络舆论监督的概念进行了鉴定。
然而,大同小异的理论观点对提高政府网络舆论监督应对能力没有实际指导意义。
所以,本文将在网络舆论监督肆虐的今天,从提高政府网络舆论监督应对能力的角度来探讨,如何提高政府网络舆论监督应对能力以及如何引导网络舆论走向。
二、主题网络监督在我国还处于不成熟阶段,因此我选择这个话题来研究就比较有针对性的。
最新 网络舆情研究文献综述-精品

网络舆情研究文献综述网络舆情是由于各种事件的刺激而产生,通过互联网传播,人们对于该事件的所有认知、态度、情感和行为倾向的集合。
传播平台的时效性和内容的尖锐性,使其受到学者和政府的高度关注。
以万方数据库为例截至2015年6月已收录约6200篇有关网络舆情研究的文献,其中典型的研究方法包括系统动力学、迁移元胞自动机、病毒传播理论、线性回归等。
这些方法成功的模拟了舆情可能的发展趋势和走向,并识别其中关键的影响因子,但仅就舆情研究舆情,而未触及到舆情产生与发展的根本原因―――相关主体间的利益冲突。
为弥补这一方面的不足,部分学者创设性地将博弈论融入到网络舆情的研究中,以相关主体在利益驱使下的行为选择为对象,研究舆情产生与发展的实质原因。
因这类研究具有较高的理论意义和现实参考价值,本文试图通过对已有文献的回顾,按照定性分析和定量建模的方式对其进行分类整理,然后在各自分类标准下对相关文献进行综述分析,归类整理其中的主要观点,并指出相关研究的不足之处,提出对未来这方面研究的展望,以期对后来研究者提供些许参考。
1文献统计分析为了充分掌握现有网络舆情博弈分析方面的研究成果,并对比舆情研究的整体现状,本文利用万方数据库中的知识脉络分析工具,输入“网络舆情”进行知识脉络检索,得出2005-2015年间网络舆情文献每百万期刊论文的年度命中数,因该分析工具无法进行“关系‘并’”检索,实现基于博弈论的网络舆情分析文献与舆情总体文献的对比,因此本文通过在万方数据库高级检索中输入“网络舆情”“博弈”两个检索词进行“精确”条件下关系“并”的一般检索流程,共产生49条检索记录,因其中仍混有非相关文献,经手动筛选之后,共保留20条检所记录。
图1为2005-2015年间两类舆情研究文献的对比统计图。
从图1可以看出,我国对网络舆情的研究主要始于2005年,2005-2009年间文献生产量增长率较为缓慢,自2009起到2013年,文献年增长率大幅度提升,约为33.241,这与这段时期内我国互联网技术、移动终端技术、即时通讯App技术等的飞速发展,以及大幅度的社会转型和社会改革密切相关。
我国网络舆情演变文献研究综述

Ab s t r a c t S i n c e o n l i n e p u b l i c o p i n i o n s e v o l ut i o n i s a n i mp o  ̄a n t p a r t of s t ud y o n o n l i n e p u b l i c o p i n i o n s。s c h o l rs a s t u d i e d i t f r o m a l l a n — g l e s ,a n d h a v e p u b l i s h e d s o me l i t e r a t u r e s o f t he a c a d e mi c v a l u e .To p r o v i d e a ef r e r e n c e a n d l a y he t f o u n d a i t o n f o r he t i r f u t u r e s t u d i e s 。t he r e l e v a n t r e s e a r c h e s o f o n l i n e p u b l i c o p i n i o n s e v o l u t i o n re a s u mma r i z d e nd a r e v i e we d i n hi t s p a p e r f r o m q u a l i t a i t v e nd a ma he t ma i t c l a mo d e l — i n g p e r s p e c i t v e s .Th e p a er p ls a o g i v e s s e v e r a l r e l f e c i t o n s or f f u r t h e r r e s e rc a h o f p u b l i c o p i n i o n s b a s e d o n he t a na ly s i s o f he t p r e s e 技 术 的迅 猛发 展 , 网络
我国政府应对网络舆情管理的研究综述

行性……实现舆情预警应包括数据信息采集、统计
挖掘预测和结果展示3个阶段,建立舆情预警系统 的功能能够充分挖掘隐含的、内在的信怠,从而起到 预警的作用∞J。吴绍忠、李淑华认为,要使网络舆情
查、电话访问调查、网络调查、舆情直报点、网络论坛
等方法收集信息“3『。罗贤春认为,舆情信息的收集是 获取网络舆情的基础和起点。网络信息应通过电子 邮件、数据库检索、远程登录、电子论坛、网络检索工 具等方式进行采集[1引。 3。l。2舆情信息公开、共享方面 舆情信息的公开是现代社会政治文明的一个显 著标志,也是保护公民知情权的有效途径。 李萍认为,政府要想能够更有效率地处理事件, 必须要与网民进行及时的互动。但是,当前一些领导 干部对网络的特点认识不清,面对网络舆情危机,首 先想到的就是删帖以堵塞言论。党政领导干部的无 视或者轻视,等予自断了了解社情民意的捷径.自毁 正面引导舆论的平台Hs]。周文飞认为,对于网络舆情 政府应该采取积极地回应态度[16】。政府回应能力必
的预警达到良好的效果,必须构建成熟合理的预警
体系。建立网络舆情警报系统,必须根据所分柝的结 果判断是否需要发出警报.如果超出了危机警戒线, 就发出警报,并且根据网络舆情的预警等级(即轻警 级、中度警级、重警级、特重瞀级)采用相应的蓝色、 黄色、橙色、红色来加以表示【2I】。陶建杰认为,网络舆 情的预警流程主要包括制定危机预警方案、密切关 注事态发展、及时传递沟通信息这几个方面[1引。 3.2.2处理阶段 对舆情信息的处理就是政府有关部门在舆情信 息爆发时所采取的一系列措施。舆情信息的处理是 否及时、得当直接关系到最后的结果,因此,舆情信 息的处理在所有阶段中处于核心阶段。 徐晓日认为.当前网络舆情事件处理主要变觋 为由于信息的过度控秘所导致的舆情泛滥;应急准 备不足.对突发事件响应速度慢和舆情监测分析手 段落后㈣。陶建杰提出要建立网络舆情的处理机制, 政府管理部f-l及其他梗关职能机构应通过监泓、预 警、应对3个环节对网络舆情尤其是负面舆情进行 监测预警与控制.从而有效地化解网络舆情危机【引。 许朝军认为.对网络舆情进行科学的收集之后,首先 要开始对所收集的信息进行处理,根据各种信息的 级别进入初步核实,科学地剔除不良舆情信息和虚 假网络舆情的干扰:其次,明确责任,明确收集者和 管理者以及处理者所各自的义务和责任Ⅲ】。 3.2.3善后阶段 舆情信息爆发后。会对人民造成一定的伤害。所 以舆情信息爆发以后。政府应做好舆情善后工作,及 时和大众进行交流沟通。恢复良好的政府形象,树立 起大众对政府的信心。 许朝军认为,网络舆情善后阶段主要变现为其 反馈机制。如果没有科学地进行反馈,不仅容易造成 网上的关注度及敏感度的飙升.可能会酿成网络暴 力.影响网络和谐,殛且容易打击赐络舆情监督体 制。使监督体制日渐式微㈨。涂小雨认为,网络舆情 的善后处理,先要明确网络舆情事件的性质;其次. 需要运用正确的法律武器;第三.要科学有效地做好 群众的思想政治工作;第四.在舆情事件发生以后要 坚持以人为本,强化人文关怀泌】。王水成认为,舆情
我国政府网络舆情研究文献综述--以2004~2014年CNKI高被引论文为研究视角

一、引言政府网络舆情是指大众通过网络形成的与政府本身及其工作有关的看法和观点。
由于网络成为社会信息的重要传播方式,当出现突发敏感事件时,舆论会迅速集聚在网上,政府网络舆情事件也就随之形成。
因此,政府舆情的应对和解决成为近几年舆情研究中的热点话题。
我国国内网络舆情研究从2003开始,政府网络舆情作为网络舆情研究的细分领域也获得了长足的发展。
政府网络舆情从2010年开始文献发表数量开始爆发式增加,一方面源于网络舆情基础性研究取得较大的发展;另一方面也是政府越来越重视网络舆情在完善政府治理、维护政府形象的巨大作用。
本文通过采用引证分析法对近十年的政府网络舆情文章进行梳理和研究,并且进一步对其研究热点分布、学科分布方面做出分析,以此了解我国政府网络舆情研究的发展方向和整体情况。
二、研究对象与数据来源本文的研究对象是在CNKI数据库公开发表的有关政府网络舆情研究领域的学术论文,采用主题与关键词检索的方式,而衡量文献影响力的指标采用的是CNKI数据库被引用次数高的数据。
三、政府网络舆情研究分类分析(1)政府网络舆情的学科分布。
政府网络舆情研究的学科分布主要来自新闻传播学科、行政管理和公共管理学科、计算机软件和应用学科三个主要方面:第一类为新闻和传播学领域。
网络的发展使得传播方式和工具出现了新的变化,使得原有的传播学研究者开始关注到网络舆情和政府网络舆情的热点话题。
他们主要围绕网络和新媒体背景下政府网络舆情传播与传统舆情传播的异同,如《新媒体时代政府“舆情危机”治理探究》(刘宗让,2009)、《试论新媒体环境下地方政府舆情处置》(闫利平,2012);政府网络舆情传播的影响和作用机制,如《网络舆情分析:面向政府的决策情报服务》(黄小燕,2012);政府对于网络舆情有效反映和引导能力,如《我国政府应对网络舆情的现状及对策研究》(吴芸,2011)等方面展开论述和研究。
第二类是行政管理和公共管理学科领域。
行政管理和公共事务管理也是政府舆情研究的主要贡献者,他们主要是基于行政学和管理学的基本理论框架分析在网络时代政府作为管理主体如何去理解和面对网络舆情变化和发展,为政府应对突发舆情事件提供解决机制。
近五年(2007-2012年)我国网络舆论引导研究综述

调 节 ; 时 阐 述 了 国外 网 络 舆 论 管 理 对 我 国 的启 示 : 同 网络 舆
要 据 中国互联 网络信 息中心 ( N C)第 2 C NI 《 9次 中国互联 论 管 理 方 式 要 多管 齐 下 ,网络 舆 论 引 导 方 式 是 整 合 疏 导 ; 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明, 至 2 1 表 截 0 1年 1 底 , 国 网 培 养 网络 舆 论 中 的 意 见 领 袖 , 主 既要 把 关 又 要 导 航 , 极 2月 中 版 积 民规模 突破 5亿 , 到 51 达 . 3亿 , 全年 新 增 网 民 5 8 5 0万 。 互联 引 入 社 会 主 流 意 见 。
线 舆 论 ” “ 上 舆 论 ” 者 “ 联 网舆 论 ” 如 此 类 的 提 法 。 、网 或 互 诸 用 , 逐 渐 在 认 知 上 得 到普 及 。 … 于 此 , 文 对 于 网 络舆 论 并 基 本
二、 深入 研究 网络舆 论特征 , 讨网络 舆论 引导 的方法 探 有 四位学者在 对 网络舆 论 的特 点进行 了详 细的 分析 之
网普及率较上年底提升 4个百分点 , 达到 3 %。网民数量的 8 3
由此 可 见 , 有 一 个 国 家对 本 国 的 网 络舆 论 是 听 之任 之 没
大 规模 增加 , 互联 网络 的发 展 增 添 了无 限 的 新 鲜 活 力 , 此 的 , 管 管理 的 方式 方 法 各 种 各 样 有 所 差 异 , 最 后 总 的 结 为 与 尽 但
展 的研 究探 讨 。
主 题 专 犍 量
关 键 词 : 网络 舆 论 引导 传 播 理 论 文 化 层 面
近 五 年 是 网络 舆 论 蓬 勃 发展 的 活 跃 时 期 , 络 舆 论 日益 引导 的研究综述 ,是从 2 0 网 0 7年 网络舆 论的繁荣期开始直 到 占据 大 众 媒 介 的视 线 , 为 社 会 舆 论 的有 机 组 成 部 分 。 网络 今 天。纵观相关的文献资料 , 成 关于 网络舆论 引导 的研究 , 要 主 舆 论 引 导 问题 也 逐 渐 走 进 学 者 们 的视 野 , 为 学 界 研 究 的 重 是 从 以下 七 个 方面 深 入 展 开 的 。 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内网络舆论文献研究综述管理学院2011级行政管2班姓名艾尼瓦尔·吾斯曼学号20112555摘要:互联网的发展为公众参与社会事务提供了开放、互动、自由的环境,公众可以随时在这个公开的环境中表达意见和看法。
而公民在网络上表达观点和看法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不可避免的负面影响,严重影响了社会和谐,因此近几年以来政府部门和社会看重对网络舆论和网络舆论监督管理,同时对网络舆论进行监督和管理。
作者通过收集整理大量的文献,就现在网络所拥有的表象分析,对于舆论所表达的概念,还有出现的问题及其必要性展开梳理,期望能为网络舆论的治理提供全面的总结资料。
关键字:网络舆论、网络论舆监管、文献综述Development of the Internet for the public to participate in community affairs offers an open, interactive, free environment, the public can express their views and opinions at any time in the open environment. While citizens to express their views and opinions in the network also had a negative impact of some of the inevitable, seriously affected the social harmony, so in recent ye ars since the government and the social value of online public opinion and public opinion manag ement network, while the network of public opinion supervision and management. The authors col lected a lot of literature, the concept of a network of public opinion, necessity, status, and its im pact on the conduct of the system comb, hoping to provide a comprehensive summary of inform ation management for the network of public opinion.目录国内网络舆论文献研究综述 (1)一、网络舆论与网络舆论监管的概念界定 (3)(一)网络舆论的概念 (3)(二)网络舆论的特征 (3)(三)网络舆论形成和传播的主要原因 (4)(四)网络舆论监督和管理的必要性 (4)(五)网络舆论监督和管理的内涵 (4)(六)网络舆论监督和管理的基本原则 (5)二、国内外网络舆论监督和管理的研究现状 (6)(一)国外网络舆论监督管理的研究现状 (6)(二)国外对于网络舆情引导监督和管理的主要特点有 (7)(三)国内网络舆情监管的研究现状 (8)三、我国网络舆情监管存在的主要问题 (9)(一)应对网络舆情的态度被动,行动速度迟缓 (9)(二)网络舆情监管部门执行网络法规刚性不强 (9)四、网络舆情有效监管的路径选择 (10)(一)政府信息公开 (10)(二)加强对网络舆情的引导 (10)(三)完善对网络舆情预防和处理 (11)(四)完善网络立法 (11)(五)提高全民的综合素养 (12)参考文献 (12)一、网络舆论与网络舆论监管的概念界定(一)网络舆论的概念书面上所描述的是一种特有情况,即公众对于互联网问题的关注焦点,还有互联网表象出的热点对公众的影响力,这些现象所具有的针对、倾向的特性。
网络舆论是由公众,在一定的社会环境里各种情绪,各种公共事务,与自身利益有着一定关联的观点、态度和意见共同复杂的混合在一起。
网络舆论是一种全新的面向大众的舆论形式,公众表达公众在互联网有着与众不同的活动,但其本身还具备了对于公众的影响,一些公众大都会采纳其中的意见。
网络舆论就是说的话在网络空间中的传播,因为一些不同的因素都会造成事态的变动和舆论的变质,渐渐地影响网民对政治的个人看法。
(二)网络舆论的特征(1)群体性在社会上一般较多关注网络新信息的是中青年,(如:来自于微博、微信、各种视频APP)在某空间内的社会背景是一致的,所以他们关注的信息也具有共同,很平凡就形成群体,自然就消失个性,以及感情和思想方式一个不同的方向是要变成组织化的群体的。
(2)周期性网络舆论还具有周而复始,循环性,网络舆论的产生,发展,演变,消失到再产生出现是一个周期,有规律性的重复。
这种周期性一般自然年或者自然日为单位。
(3)目的的明确性社会上突然发事件,具有偶然性不可预测。
参与者的目的比较明确,一边是为了维护自身利益,另一边是为了表达对社会题的关注和作为社会将来建设感。
(三)舆论在网络中表现的原因大多是的网络舆论,最初都是由于不同程度的社会问题造成的,自身的意见的扩展以及偶发事件的激发等诱因。
(来自2005年时出版,主要由周如俊和王天琪编写的书本《网络舆论: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领域》《思想理论教育》)电子邮件和新闻组,微信,BBS,对于网络上舆论的主要传播,都是通过像博客这样的途径。
对于其中所体现出的观点仍是现实生活中事实存在的问题。
说来网络信息的传播:现在社会上网络信息的传播是具有迅速性,每一个人可以算是独立的媒体,还可以随时随地可以浏览各种信息,浏览的信息量也比较多、广泛。
一版体现于电脑头条新闻,博客,手机。
现在的信息化社会指的就是人们不出门也了解很多重要信息,动动手指就是了。
同样网络信息传播的速度如此快网络舆情也是不可避免的。
(四)网络舆论监督和管理的必要性在网络领域,网络不仅是民意的集散地、民主政治办事以及公布信息的前沿,起到汇聚民意,加强公众与政府间的信息沟通,为公共决策的制定提供依据和信息,推动公共决策的议程,对政府和政府推出最为有效的监督,就是通过公共决策,这样的一种方式必须进行的步骤是提高相关的可行性和运用的力度。
但是,在网络上的舆论普遍体现是极其情绪化,网络谣言和虚假报道充斥网络,使得它还会成为一些敌对的政治力量,表现出背离政府主流政治文化的网络舆论、破坏政治稳定和社会和谐的隐蔽地(姜胜洪,20 10)。
虽然网络民意的主流是好的,它们推动了公民参与政府管理、促进了政府管理的公开、透明和监督,但也存在消极影响,例如:网络的便利性使谣言有增多的倾向;一些非理性网络舆情开始流传;具有被国内外敌对势力利用的危险(陈强,2010;陈多雨,2011)(五)网络舆论监督和管理的内涵(1)网络舆论监督和管理的针对性方案。
马克思这样说过:“政府本属于国家的一部分,然而国家恰恰是政治家的领域,以此为工具进行统治。
但只有把公众的利益作为根本,才是网络舆论监督的意义所在,国家利益是最重要的。
(2)监督和管理的主体。
显然政府网络舆情监管的主要监管是政府,政府掌握这这样的大权,通过这样才可能实现可行合理的监管。
但不是仅仅如此,出此之外其他的一些社会组织,还或是私营的机构等等也都有一定的参与,各方面共同维护一个网络舆论的监管制度,是其长久并统一的维持下去。
(3)主要方法解决监管问题。
政府具有控制权,它是为了公众利益和国家利益为目标的,运用法律的手段控制一切。
政府对网络舆论的监督和管理不是做一个单纯的操控者,而要达到其终极目标,即为人民服务,也就是要把监督和管理的根本体现在公众的利益上,达到一个政府和公众的有效平衡。
(4)对于监督和管理的针对群体。
积极和消极是两种不同的体现,对于网络的监管问题政府将这两项作为了主要针对对象。
对于网络上存在的信息,其主要特点有虚假性,非理性,甚至一些非法信息的出现,流言蜚语等等。
政府对于这样不切实际的言论,更加严峻的进行了检查和管理。
面对一些负面的问题要采取有效的解决方案,主要是通过监督来执行。
(5)监管制度主要目标。
从总体的情况上看来,由政府的管理对于网络舆论问题的监督可以看出有目标有民主目标,发展目标。
给人民提供健康,让人民在网上获取信息跟方便。
(六)网络舆论监督和管理的基本原则(1)公法领域善意豁免公法领域善意豁免原则主要是指网络舆论对政府官员进行批评性陈述,但网络舆论所述事件与事实不符的情况。
政府官员会有责任和义务履行其具有的职责和义务,其行为应当接受公众的监督,《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在二十七本条第一款做出规定:“对于相关的工作人员要严格准守法律,并且无条件的服从,让网络的维护更加和谐美好。
41条进一步规定:“我国的合法公民可以自由的提出自己的建议。
没有一个国内的居民都是有这样发表言论的自由权的。
”。
即便网络舆情与事实不符,也可以通过各种渠道加以澄清,但公民的监督代表了公众对行使公权力的官员们的关系,是公众的社会责任感的体现,应该为创造一个宽松、自由、畅所欲言的开放环境。
(2)政府网络问责应建立一套网络问责机制,一方面政府监督和司法部门可以将网络作为其监督政府部门和官员的一个重要信息平台,另一方面,网络问责也是充分保障公民参政议政的民主权利的体现。
(3)公众事务和公众人物认定善意豁免主要针对政府官员和政府部门,除此外,网络上还有众多的公众人物,其影响力也不容小觑。
他们的号召力强、社会影响力大,因此,对于这部分社会群体的网络监督也同样应该受到保护,但保护的范围仅限于他们涉及公共事务的部分,而那些涉及他们个人隐私的网络舆论则不应纳入保护。
二、前就网络舆论问题的国际性研究(一)外国的对于舆论及其监管制度的探究网络上存在的舆论有着不同的体现领域,在各个行业都有所设计,就如计算机和相关的信息技术,还同时包括管理领域,社会范围内也有所体现。
次文笔者就以上问题展开论述,挑选其中特别问题就行大致介绍:(1)由传播方式展开论述。
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对于网络领域开始涉及到传播学的问题,有专门的学刊对其进行发表,其主要理论都刊登在《传播学科》,引起了互联网上不同阶层的热点关注。
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的末期,在这之后出来新闻和媒体的不断深入追问,还在各大不同刊物中做出发表,有《新闻大众传播季刊》还有其他的一些书刊,例如《新媒体与社会》、《传播电子期刊》相关刊物,此处不再一一列出。
但也同时让各方开始了互联网的研究探索,究其传播学的相关问题展开。
(2)模式上的自由。
像美国这样的发达国家,对于言论的自由有着充分的体现,在美国主要以民众为基础,只有遇到违法言论才会做出相关干涉,对于其他网络舆论都是采取仍可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