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联网文献综述终审稿)

合集下载

物联网综述1

物联网综述1

物联网及发展战略综述1、物联网概述物联网(Internet of Things)是继计算机、互联网与移动通信网之后的又一次信息产业浪潮。

物联网产业被正式列为国家重点发展的五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

1999 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Auto- ID中心首先把“物联网”定义为:把所有的物品通过射频识别(RFID)和条码等信息传感设备与互联网连接起来,实现智能化识别和管理功能的网络。

实质上等于RFID技术和互联网的结合应用。

2005 年,国际电信联盟(ITU)发布了《ITU互联网报告2005:物联网》,正式提出了物联网内涵;欧盟也具体有关于物联网的定义;在2010 年我国的政府工作报告所附的注释中,对物联网进行了说明:是指通过信息传感设备,按照约定的协议,把任何物品与互联网连接起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讯,以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一种网络。

物联网的组成包括三部分,即泛在化的传感单元及网络、异构性的互联网基础设施、普适性的数据分析与服务。

物联网的主要特征—在物联网中连网的每一件物体均可寻址,每一件物体均可通信,每一件物体均可控制。

物联网强调的是认知,是互联网从感知平台到数据挖掘的拓展。

物联网的核心技术主要包括:RFID技术、泛在传感技术、纳米嵌入技术、智能运算技术。

2、国外发展现状从国际上看,欧盟、美国、日本和韩国等国都十分重视物联网的工作,并且已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开发和应用工作。

欧盟非常重视物联网战略。

除了进行大规模的研发外,作为欧盟经济刺激计划的一部分,欧盟物联网已经在智能汽车、智能建筑等领域中得到了应用。

欧盟已将物联网及其核心技术纳入到欧盟“第七个科技框架计划(2007 年~2013 年)”中, 它的总预算高达500 亿欧元。

美国把“新能源”和“物联网”作为振兴经济的两大武器,投入巨资深入研究物联网的相关技术。

鼓励物联网技术发展政策主要体现在推动能源、宽带与医疗三大领域开展物联网技术的应用。

物联网综述

物联网综述

物联网综述物联网综述【摘要】作为一种新事物,物联网已经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然而人们对物联网的认识并不全面,本文首先介绍了物联网的概念、起源以及国内外物联网的发展;分析了物联网的关键技术,包括射频识别技术、传感网技术、智能技术、全球定位系统技术以及云计算技术;最后文章展望物联网的发展前景。

【关键词】物联网;发展;射频识别;传感网;智能一引言随着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和传感技术等先进技术的发展,人们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人类通过改造物质世界来满足自身需求的能力也相应提高,因此“物联网”的概念也就呼之欲出了。

本质上说,物联网是基于原有的通讯网、互联网等“人人相联”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物物相联”。

然而,物联网技术不是所谓的计算机网络技术、通信技术、传感技术的简单线性叠加,而是更深层次的将上述技术有机交融,并且添加了跟多人性化设计与配合,因此我们需要站在更高的高度来看待整个技术环境,来融合这些已成型的技术。

二物联网起源物联网将人类社会带入了一个实现物物相联的高智能化时代,那么究竟什么是物联网?早在1995年,比尔盖茨在《未来之路》一书中就已经描绘了物联网时代的雏形,四年后,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成立Auto-ID研究中心,给出“物联网”最早的定义:把所有通过射频识别(RFID)和条码等信息传感设备与互联网连接在一起,实现智能化识别和管理。

后来在2005年,国际电信联盟(ITU)发表了名为《The Internet Of Things》的年度报告,拓展了物联网的概念,“在任何时刻、任何地点、任何物体之间的互联,无所不在的网络和无所不在的计算”[1]。

本文认为,物联网是基于射频识别技术及传感设备的信息采集,在原有的互联网基础上综合应用计算机网络技术、通信技术、传感技术构成的“万物互联”的庞大网络。

三物联网的发展国外物联网的发展随着物联网概念的提出,各发达国家纷纷设立与物联网相关的信息化战略、在技术研究和商业部署方面取得了相当大的进展,其中美国、欧盟、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处于领先地位。

物联网的发展及应用研究文献综述

物联网的发展及应用研究文献综述

---------------------------------------------------------------范文最新推荐------------------------------------------------------ 物联网的发展及应用研究+文献综述摘要:物联网作为一门新兴的技术,是继通信网之后的另一个亿万级市场,因此研究物联网的发展与应用显得尤为重要。

本首先阐述物联网发展与应用的现状,然后从感知层、网络层、应用层三层架构深入了解物联网发展与应用的方向,继而分析物联网发展与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

最后对物联网的发展与应用进行展望。

因此随着物联网技术的发展和推广应用,必将推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并为人类生活带来革命性的变化。

6319关键字:物联网;射频识别;传感网;网络架构The Development and Application of Internet of ThingsAbstract:The Internet of things, an emerging technology, has become another billionaire market after communication network. Apparently, the significance1 / 6ofresearch on the development and application of Internet of things is obvious. First of all, the paper elaborates on the status of internet of things on development and application, and then thumps through the development and application direction of the internet of things intensively from three specific layers:the perception layer, network layer and application layer. In the third part, the paper figures out deficiencies existing on the development and application of the internet of things and put forward countermeasures against on those deficiencies. Finally, the paper describes a promising prospect of the internet of things for us. With the developing and popularizing of the technology of the internet of things, the author believes that renovation will definitely boost the flourishing of economy and the progressing of our community. Millions of inpiduals will confront revolutionary changes in their life.物联网概念提出以后,相继有更多的国家把物联网提升到国家战略层面,然后注重政策的制定,资金的投入,为物联网更好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同时重视物---------------------------------------------------------------范文最新推荐------------------------------------------------------联网关键,核心技术的研发,让更多的应用切切实实的体现在生活当中,因此我们有理由相信物联网会是继互联网时代之后又一个崭新的时代,进一步引领新的科技浪潮,同时创造更多的财富,受益于每个人生活的方方面面。

物联网文献综述

物联网文献综述
该算法以较少的通信量和较低的耗能,得到精确 的数据融合结果; 周彦伟等针对传统物联网在隐私保护方面存在的 缺陷,综合可信计算技术提出了改进的物联网查 询体系——可信匿名的物联网查询机制(TAONS),该机制具有安全性、可信性、匿名性 和高效性等特点。
总结
物联网将带来信息产业新一轮的发展浪潮, 必将对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产生深远影响。物 联网关键技术和应用发展的研究对处于起步阶 段的我国物联网产业具有重要意义。
智能处理技术
主要利用P2P、云计算等分布式计算技术 来处理海量信息、进行辅助决策和提升物联网 的信息处理能力。云计算将计算任务分布在大 量计算机构成的资源池(平台)上,使各种应 用系统能够根据需要获取计算力、存储空间和 信息服务。
应用及安全
关于物联网应用的研究 : 南京邮电大学研究建立了实验性的“物联网科
相关概念
本文认为:物联网是融合信息空间和地理 空间,通过各种信息技术将一切事物数字 化、网络化,实现智能化识别、管理和控 制的一种新型网络。
感知和标识技术
二维码:用某种特定的几何图形按一定规律在平 面(二维方向上)分布的黑白相间的图形记录数 据符号信息的。
RFID(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融 合了信息技术、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射频技 术等前沿科技,利用射频信号或空间耦合(电感 或电磁耦合)的传输特性,实现对物体或商品的 自动识别。
网络和通信技术
两种算法: ESA算法:刘亮等提出了一种能量消耗低、查
询成功率高、查询结果质量优的无线传感器网 络空间范围查询处理算法; 多约束多路径路由算法:王小明等设计了一种 同时考虑模糊性、随机性和时变性模糊随机环 境下的无线传感器网络多项式复杂度路由算法, 该算法能够灵活的调节路由约束强度,满足具 体应用对不同服务,质量的要求。

物联网工程毕业论文文献综述

物联网工程毕业论文文献综述

物联网工程毕业论文文献综述引言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物联网(Internet of Things,IoT)已经成为当前科技领域的热点之一。

作为一种互联网和智能技术的结合,物联网将多个智能设备通过互联网连接起来,实现设备之间的信息交互和数据共享。

物联网技术的应用范围广泛,包括智能家居、智能交通、智慧医疗等领域,并对社会经济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因此,本文旨在通过对物联网工程相关文献的综述,探讨物联网工程的研究现状、关键技术和未来发展方向。

一、物联网工程研究现状物联网工程是集成了传感器、通信技术、云计算等多种技术的综合性工程。

在国内外学术界和工业界,已经涌现了大量关于物联网工程的研究成果。

例如,赵伟等人在其研究中提出了基于物联网的环境监测网络系统的架构和关键技术,通过实验证明了该系统在环境监测中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此外,王明等人通过对智能家居平台的研究,提出了一种基于物联网的智能家居系统架构,实现了对家庭设备的远程控制和监测。

这些研究成果表明物联网工程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应用。

二、物联网工程关键技术物联网工程的实现依赖于多种关键技术的支撑。

首先,传感器技术是物联网工程的核心,它能够感知并收集环境中的各种数据。

例如,Tommaso等人通过传感器网络和机器学习算法,实现了对城市环境中空气质量的实时监测和预测。

其次,通信技术是实现物联网工程的基础,包括无线通信技术、蜂窝网络、卫星通信等。

再次,云计算技术能够提供强大的计算和存储能力,以支持物联网应用的部署和运行。

最后,安全和隐私保护技术是物联网工程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以保护系统和用户的数据安全。

三、物联网工程发展方向随着物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应用,物联网工程面临着一些挑战和问题。

例如,面临着庞大的设备连接和数据管理压力,对物联网工程的网络能力和智能运维提出了更高要求。

因此,物联网工程的未来发展方向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究。

首先,需要研究新的网络架构和通信协议,以提升物联网工程的可扩展性和性能。

物联网综述

物联网综述

物联网综述摘要:本文写了物联网的概述,简述了什么是物联网;同时介绍了物联网的应用成长,个中介绍了传感网/物联网的演进、物联网的计策需求、物联网的科学问题和关键技巧、存在问题、成长建议;同时还介绍了物联网今后的成长。

关键词:物联网;RFID1物联网概述物联网的英文名称叫做‘The Internet of things’【4】,所谓物联网是经由过程射频辨认(RFID)【7】、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体系、激光扫描器等信息传感设备,按商定的协定,把任何物品与互联网相连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以实现智能化辨认、定位、跟踪、监控和治理的一种收集。

1995年,比尔盖茨在其《今后之路》一书中第一次说起物联网概念【2】。

简而言之,物联网确实是物物相连的互联网,个中包含两层意思:第一,物联网的核心和差不多仍旧是互联网,是在互联网差不多上的延长和扩大的收集;第二,其用户端延长和扩大到了任何物品与物品之间,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

从今朝来看,A股市场的物联网概念重要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其一是传感收集,即以二维码、RFID【10】、传感器为主,实现物的辨认;其二是传输收集,即使经由过程现有的互联网、广电收集、通信收集等实现数据的传输与运算;其三是应用收集,即输入输出操纵终端,可基于现有的手机、小我电脑等终端进行。

2物联网的应用成长2.1传感网/物联网的演进传感网(sensor networks)【1】平日是由大年夜范畴随机分布的传感器节点(端机)、基站以及信息监控中间构成的信息体系,依照需乞降传感对象的变更,能够经由过程动态自组织的方法协同地感知和采集收集分布区域的各类对象的信息,用于支撑决定打算和监控。

最早期的传感网能够追溯到二战时代的英国雷达收集,暗斗时代的声监测体系,跟着运算机、通信、半导体和微机械电子体系(MEMS)【14】技巧的进步,推动了无线传感网的研究【12】。

1998年美国国防部先辈研究筹划局(DAPAR)【15】启动的传感器信息技巧(Sensor Information Technology)【1】拉开了现代传感网研究的序幕。

物联网综述报告

物联网综述报告

物联网的综合研究摘要从名字上看,物联网上有两个基本属性:互联网、事物的信息。

物联网是互联网的一种应用,应用的个体为各个事物的信息。

2005年国际电信联盟(ITU)发布的《ITU Internet Reports 2005: The Internet of Things》中指出:无所不在的“物联网”时代即将来临,世界上所有的物体从轮胎到牙刷、从房屋到纸巾都可以通过互联网主动进行信息交换,射频识别技术、传感器技术、纳米技术、智能嵌入技术将得到广泛的应用。

本篇报告主要介绍一下现阶段我国物联网产业的发展现状、物联网的相关专业知识以及Ipv6技术在物联网中的应用等几个方面来简要介绍物联网。

1.物联网业务形态以及相关产业发展现状1.1.物联网业务形态研究所谓业务形态就是企业市场价值的实现模式。

在物联网产业链中,一侧输入的是经营资源,一侧输出的是企业价值,中间实现这种转换的就是业务形态。

成功的业务形态能使企业运行的内外各要素整合起来,形成高效率的具有独特核心竞争力的运行系统,并通过提供产品和服务,达到持续赢利的目的。

因此,业务形态是物联网产业创造价值的基本模式。

图1-1 国内五种可能的物联网业务形态对比图1-2物联网产业链物联网业务形态必须遵循的原则:(1)持续赢利原则(2)客户价值最大化原则(3)资源整合原则(4)创新原则(5)风险控制原则新型业务形态细分为五大模块(物联网服务提供商与电信运营商有租赁合作关系,所以不将其单独归为一类模块),即核心参与者模块、产业上游参与者模块、产业下游参与者模块、产学研模块和消费者模块,寻求这五大模块的共赢。

核心参与者模块包括政府和产业链中的系统集成商和电信运营商。

产业上游参与者模块包括产业链中的通信芯片商、通信模块商、传感器制造商、传感网节点制造商和应用软件提供商。

产业下游参与者模块包括产业链中的原始设备制造商、管理咨询提供商和测试认证提供商。

产学研模块主要是指产业、高校和研究所组成的研究开发模式。

物联网综述(1)

物联网综述(1)

课程:信息检索与利用课题:互联网的未来——物联网综述学生姓名:***专业:09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师范)学号:2009 230 20092010.06.13互联网的未来——物联网综述摘要:本文主要从物联网的定义、技术基础、应用、挑战与发展及通过国内外的物联网发展动态等方面内容综合阐述了物联网产业发展所面临的主要问题,分析了物联网行业的总体发展状况,并描绘了在物联网时代下的未来生活蓝图。

关键字:物联网;RFID;智能;发展Key words: Internet of Things; RFID; intelligence; development引言物联网是通过射频识别(RFID)、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等信息传感设备,把任何物品与互联网连接起来,金星信息交换和通讯,以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一种网络。

物联网的概念是由1999年麻省理工学院Auto-ID研究中心(Auto-ID Labs)提出的。

2009年1月,IBM提出“智慧地球”构想,物联网为其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奥巴马对“智慧地球”构想作出了积极回应,并将其提升为国家层级的发展战略,从而引起全球广泛关注。

一、物联网的技术基础1、技术框架根据物联网的定义,物联网技术可分为3部分:感知层技术,网络层技术,应用层技术。

2、感知层技术采集物理世界中发生的数据(各类物理量、标识、音频、视频等数据)。

物联网的数据采集是利用传感器、RFID、二维码、实时定位等技术。

传感器网络对采集技术所获取的数据进行传输。

3、网络层实现更加广泛的互联功能,能够把感知到的信息安全的进行传输,这需要传感器网络与移动通信技术及互联网技术相融合。

现在的通信和互联网技术发展已较成熟,基本能够满足物联网信息传输的需要。

4、应用层应用层主要包含应用支撑平台子层和应用服务子层。

其中应用支撑平台子层用于支撑跨行业、跨应用、跨系统之间的信息协同、共享、互通的功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物联网文献综述文稿归稿存档编号:[KKUY-KKIO69-OTM243-OLUI129-G00I-FDQS58-物联网文献综述【摘要】信息产业经过多年的高速发展,经历了计算机、互联网与移动通信网两次浪潮,2000年后开始步入疲软阶段,整个行业的下一桶金在哪里在此背景下,物联网、智慧地球概念的提出立即得到全球的热捧,其最大的动因就在于政府、企业各方都从中远望到下一桶金的影子。

物联网被称为世界信息产业第三次浪潮,代表了下一代信息发展技术,被世界各国当作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振兴经济的重点技术领域。

物联网的概念是在1999年提出的。

当时基于互联网、RFID技术、EPC 标准,在计算机互联网的基础上,利用射频识别技术、无线数据通信技术等,构造了一个实现全球物品信息实时共享的实物互联网“Internet of things”(简称物联网),这也是在2003年掀起第一轮华夏物联网热潮的基础。

虽然目前国内对物联网也还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定义,但从物联网本质上看,物联网是现代信息技术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出现的一种聚合性应用与技术提升,将各种感知技术、现代网络技术和人工智能与自动化技术聚合与集成应用,使人与物智慧对话,创造一个智慧的世界。

物联网技术被称为是信息产业的第三次革命性创新。

物联网的本质概括起来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互联网特征,即对需要联网的物一定要能够实现互联互通的互联网络;二是识别与通信特征,即纳入物联网的“物”一定要具备自动识别与物物通信(M2M)的功能;三是智能化特征,即网络系统应具有自动化、自我反馈与智能控制的特点。

本文介绍了物联网的相关概念、原理以及物联网的核心技术,同时讨论了物联网的应用领域以及目前在我国物联网的发展状况及存在的问题。

【关键字】物联网互联网 RFID技术人工智能自动化传感网1 物联网1.1 物联网的含义所谓物联网(Internet of Things),指的是将各种信息传感设备,如射频识别(RFID)装置、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种种装置与互联网结合起来而形成的一个巨大网络。

物联网是由多学科高度交叉的新兴前沿研究热点领域,它综合了传感器技术、嵌入式计算技术、现代网络及无线通信技术、分布式信息处理技术等,能够通过各类集成化的微型传感器协作地实时监测、感知和采集各种环境或监测对象的信息,通过嵌入式系统对信息进行处理,并通过随机自组织无线通信网络以多跳中继方式将所感知的信息传送到用户终端。

为了更好地定义物联网,描述物联网的特征,我们将物联网与互联网各自的基本特征比较如下表所示:物联网、互联网的特征比较分析表由上表可知,物联网与互联网有着显着的区别,同时也存在着密切的联系。

物联网是基于互联网之上的一种高级网络形态,物联网和互联网的共同点是:技术基础是相同的,即它们都是建立在分组数据技术的基础之上的。

物联网和互联网的不同点是:用于承载物联网和互联网的分组数据网无论是网络组织形态,还是网络的功能和性能,对网络的要求都是不同的。

互联网对网络性能要求是:“尽力而为”的传送能力和基于优先级的资源管理,对安全、可信、可控、可管等都没有要求。

物联网对网络的要求高得多,对实时性、安全可信性、资源保证性等都有很高的要求。

因此从这方面来说,两者是有差别的。

1.2 物联网的原理物联网是在计算机互联网的基础上,利用RFID、无线数据通信等技术,构造一个覆盖世界上万事万物的“Internet of Things”。

在这个网络中,物品(商品)能够彼此进行“交流”,而无需人的干预。

其实质是利用射频自动识别(RFID)技术,通过计算机互联网实现物品(商品)的自动识别和信息的互联与共享。

物联网中非常重要的技术是射频识别(RFID)技术。

RFID是射频识别(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技术英文缩写,是20世纪90年代开始兴起的一种自动识别技术,是目前比较先进的一种非接触识别技术。

以简单RFID系统为基础,结合已有的网络技术、数据库技术、中间件技术等,构筑一个由大量联网的阅读器和无数移动的标签组成的,比Internet 更为庞大的物联网成为RFID技术发展的趋势。

而 RFID,正是能够让物品“开口说话”的一种技术。

在“物联网”的构想中,RFID标签中存储着规范而具有互用性的信息,通过无线数据通信网络把它们自动采集到中央信息系统,实现物品(商品)的识别,进而通过开放性的计算机网络实现信息交换和共享,实现对物品的“透明”管理。

信息化革命的浪潮,物联网被称为信息技术移动泛在化的一个具体应用。

物联网通过智能感知、识别技术与普适计算、泛在网络的融合应用,打破了之前的传统思维,人类可以实现无所不在的计算和网络连接。

传统的思路一直是将物理基础设施和IT基础设施分开:一方面是机场、公路、建筑物,而另一方面是数据中心,个人电脑、宽带等。

而在“物联网”时代,钢筋混凝土、电缆将与芯片、宽带整合为统一的基础设施,在此意义上,基础设施更像是一块新的地球工地,世界的运转就在它上面进行,其中包括经济管理、生产运行、社会管理乃至个人生活。

“物联网”使得人们可以更加精细和动态的方式管理生产和生活,管理未来的城市,达到“智慧”状态,提高资源利用率和生产力水平,改善人与自然间的关系。

1.3 物联网的关键技术技术是应用的基础,物联网要实现物与物之间的感知、识别、通信等功能需要有大量先进技术的支持。

目前物联网关键性的技术包括:感知事物的传感器节点技术,联系事物的组网和互联技术,判别事物位置的全球定位系统,实现事物思考的应用技术,以及提高事物性能的新材料技术。

1.3.1 传感器节点技术传感器是一种物理装置或生物器官,能够探测、感受外界的信号、物理条件或化学组成,并将探知的信息传递给其他装置或器官。

目前传感器节点技术的研究主要包括传感器技术、RFID射频技术、微型嵌入式系统。

其中传感器技术是研究的重点,因为传感器节点技术是传感网信息采集和数据预处理的基础和核心,而传感器技术则是传感器节点技术的前提。

随着材料、工艺等技术的进步,传感器已经实现了微型化、网络化、信息化,但是在某些领域,尤其是传感器供电技术方面,相关的研究遇到了很大的阻力。

因为传感器往往是依靠自身或者太阳能来进行供电的,而太阳能电池的供电效率以及可靠性都无法满足要求,目前一个比较理想的途径是大力研究无线电能传输技术和高性能锂电池技术,定期对传感器进行远程充电,以大规模延长传感器的使用时间。

1.3.2 组网和互联技术传感器组网和互联技术是实现物联网功能的纽带,目前这一领域的主要研究方向包括:构建新型分布式无线传感网络组网结构;基于分布式感知的动态分组技术;实现高可靠性的物联网单元冗余技术;无缝接入、断开和网络自平衡技术。

一个高效的物联网是由数以万计的传感器节点构成的,而要使这些传感器能够相互协作,高效率的运行就必须有一个强大的组网和互联技术作为支撑。

在节点过多时关闭其中的某些节点以延长网络的可用时间,当某些传感器节点出现故障或者脱离网络时能够及时开启备用的节点,在保证整个网络各项功能满足要求的前提下尽可能的延长网络的使用时间。

1.3.3 全球定位系统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PS)是一种结合卫星及通讯发展的技术,利用导航卫星进行测时和测距,从而实现物体的精确定位。

全球卫星定位系统由三部分组成:空间部分——GPS星座;地面控制部分——地面监控系统;用户设备部分——GPS信号接收机。

全球定位系统最主要的指标是定位的精度,目前主要的全球定位系统是美国的GPS,其精度在民用领域为30m,而为了打破美国在全球定位系统方面的垄断地位,各国目前都在争相发展全球定位系统,典型的例子有欧盟的“伽利略”卫星定位系统,俄罗斯的“格格纳斯”卫星定位系统以及中国的“北斗”卫星定位系统。

1.3.4 应用技术物联网应用技术是根据具体的物联网应用要求,在传感器节点构成的网络基础上具体服务于特定行业或者实现特定功能的技术。

按照具体的任务来分,物联网应用技术主要包括:感知信息处理技术、系统软件、传感器应用抽象和标准化以及应用软件及平台技术。

物联网服务的行业领域极其广泛,这决定了物联网的工作平台必须具有极高的开放性。

因此,系统软件、感知信息处理技术以及传感器应用抽象和标准化将是研究的重点,也是为应用软件及平台技术打下坚实的基础。

从目前的趋势来看,传感器系统软件将会走模块化设计的思路,并且寻求一种基于新型开放性互联平台的层次化系统解决方案,其他应用技术都将基于这个平台来研发。

1.3.5 新材料技术新材料是指那些新近发展或正在发展之中的具有比传统材料的性能更为优异的一类材料。

为了进一步提高传感器的性能,新材料技术是不可或缺的。

物联网新材料技术的研究主要包括:使传感器节点进一步小型化的纳米技术;提高传感器可靠性的抗氧化技术;减小传感器功耗的集成电路技术。

可以预见,随着新材料技术的发展,物联网系统器件会变得更小、能耗更低、可靠性更高。

2 物联网的技术体系结构虽然物联网的定义目前没有统一的说法,但物联网的技术体系结构基本得到统一认识,分为感知层、网络层、应用层三个大层次。

如下图所示:网络层感知网2.1 应用层应用层完成物品信息的汇总、协同、共享、互通、分析、决策等功能,相当于物联网的控制层、决策层。

物联网的根本还是为人服务,应用层完成物品与人的最终交互,前面两层将物品的信息大范围地收集起来,汇总在应用层进行统一分析、决策,用于支撑跨行业、跨应用、跨系统之问的信息协同、共享、互通,提高信息的综合利用度,最大程度地为人类服务。

其具体的应用服务又回归到前面提到的各个行业应用,如智能交通、智能医疗、智能家居、智能物流、智能电力等。

2.2 网络层网络层完成大范围的信息沟通,主要借助于已有的广域网通信系统(如PSTN网络、2G/3G移动网络、互联网等),把感知层感知到的信息快速、可靠、安全地传送到地球的各个地方,使物品能够进行远距离、大范围的通信,以实现在地球范围内的通信。

这相当于人借助火车、飞机等公众交通系统在地球范围内的交流。

当然,现有的公众网络是针对人的应用而设计的,当物联网大规模发展之后,能否完全满足物联网数据通信的要求还有待验证。

即便如此,在物联网的初期,借助已有公众网络进行广域网通信也是必然的选择,如同上世纪90年代中期在ADSL与小区宽带发展起来之前,用电话线进行拨号上网一样,它也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完成了其应有的阶段性历史任务。

2.3 感知层感知层是让物品说话的先决条件,主要用于采集物理世界中发生的物理事件和数据,包括各类物理量、身份标识、位置信息、音频、视频数据等。

物联网的数据采集涉及传感器、RFID、多媒体信息采集、二维码和实时定位等技术。

感知层又分为数据采集与执行、短距离无线通信2个部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