纺织品颜色迁移及其检测技术
纺织品颜色迁移及其检测技术

纺织品颜色迁移及纂检测技术
摘要 :在 纺织 品的 生产 、 藏、运 输 、使 用过程 中,经 常会 发生颜 色迁移 的现 象, 储
带 来 了不 少损 失及 贸 易纠纷 问题 ,因此对 纺织品颜 色迁移 问题 的深 入研 究较 为迫
切。 文章对 纺 织品颜 色迁 移现 象及 原 因进行 了分析 ,介 绍 了相 关 国 内外有 关颜 色
纺织导报 C i xlLae .06N . 87 h a et edr 20 o8 nT i e
维普资讯
层 面料 生产 时要 注意 尽量 减 少增 塑剂 和颜料 的添加 量 提
高 分散 性 。
级 ,并说 明所 用 的增 塑剂 类型 。 在 实际 工作 中 . 我们 遇 到许 多P C涂层 服 装或 包 袋 的 V
1 相关定义
泳移 ( i ao ) 指染料或颜料 由于毛细效应产生的 mg tn: ri 在纤维 内部或纤维 间的化学运动 .一般 习惯称 “ 染料泳
移” 。迁移 (as r : 在纺 织 品生产 、检 测 、储 存 、使 t nf ) 指 r e
迁移 . 导致染料在纤维表面堆积 . 造成织物整体颜色差异:
迁 移 的检 测 方 法 ,分析 了这 些方法 的特 点和 不足 ,供 相 关人 员参 考借 鉴。
关键 词 :纺织 品 ;染料 ;泳移 ;迁 移 ;检 测
中图分类号 : S17 T 0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10 03—3 2 ( 0 )0 0 5 2 6 8—0 8 0 07—0 3
一
般 习惯称 “ 色迁移 渗色 :由底层 颜色 迁移 至 面层 涂 颜 。
膜 之上 的现 象称 为渗 色 . 也称 迁移 .一般 习惯 称 ” 油墨渗 色 “ 风 印: 。 一般 是指 印染 加 工后 的纺 织 品在烘 燥 、 放过 存 程 中在 往 复折叠 处 与其 它正 常部位 的颜 色 差异 。
纺织行业染色牢度标准

纺织行业染色牢度标准引言纺织行业是一个重要的制造业领域,涉及到纺织品的生产与加工。
染色牢度是评估纺织品颜色是否能够持久保持的重要指标。
染色牢度标准是指对纺织品染色牢度的要求和测试方法的规定。
本文将介绍纺织行业常见的染色牢度标准及其重要性。
1. AATCC染色牢度标准AATCC(American Association of Textile Chemists and Colorists)是美国纺织化学家和染料师协会,制定了一系列与纺织染色相关的标准。
以下是AATCC常见的染色牢度标准:•AATCC 61:色牢度测试及颜色变化的评估 - 答案•AATCC 123:抗颜色迁移性检测2. ISO染色牢度标准ISO(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for Standardization)是国际标准化组织,制定了一系列与各行业相关的标准,包括纺织行业。
以下是ISO常见的染色牢度标准:•ISO 105:纺织品评价中的颜色牢度 - 核心标准和测试方法•ISO 157:纺织品染色牢度的颜色变异度量•ISO 105-J:01:染色牢度试验方法 - 颜色迁移与接触测试3. GB/T染色牢度标准GB/T是中国的国家标准,对各个行业都有相应的标准规定。
以下是GB/T常见的染色牢度标准:•GB/T 3920:纺织品色牢度试验方法•GB/T 5712:纺织品着色牢度试验方法4. 染色牢度测试方法染色牢度的测试方法是根据标准进行的,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干擦法:采用干擦布与纺织品接触,评估染料的耐擦拭性能。
•湿擦法:采用湿擦布与纺织品接触,评估染料的耐水擦拭性能。
•色牢度迁移法:将着色物体与其他纺织品接触,评估染料的迁移性能。
•光照法:将纺织品暴露在光照条件下,评估染料的耐光性能。
•汗液法:将纺织品与人体模拟的汗液接触,评估染料的耐汗性能。
5. 染色牢度标准的重要性染色牢度标准对纺织行业具有重要意义:•保证产品品质:染色牢度标准确保纺织品颜色能够持久、不褪色,提高产品的品质。
纺织品染料检验标准

纺织品染料检验标准
概述
纺织品染料检验标准旨在确保纺织品染料的质量和安全性,以
保护消费者的权益。
本文档将介绍一些常见的纺织品染料检验标准。
颜色牢度测试
颜色牢度是评估染色纺织品是否会在使用和清洗过程中褪色或
出现晕染的程度。
颜色牢度测试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干摩擦牢度测试:用干的白织物或纸张对染色纺织品进行摩擦,评估是否会产生颜色褪色或沾染。
2. 湿摩擦牢度测试:用湿的白织物或纸张对染色纺织品进行摩擦,评估是否会产生颜色褪色或沾染。
3. 水洗牢度测试:将染色纺织品浸泡在水中,评估在水洗过程
中是否会出现颜色褪色或沾染。
4. 汗水牢度测试:将染色纺织品置于模拟的汗液环境中,评估在汗水接触下是否会出现颜色褪色或沾染。
有害物质测试
有害物质测试是检测纺织品染料中是否含有对人体健康有害的化学物质。
常见的有害物质测试项目包括:
1. AZO染料测试:检测染料中是否含有可致癌的偶氮染料。
2. 重金属含量测试:检测染料中是否含有对人体有害的重金属元素,如铅、镉等。
3. 偶氮染料迁移测试:检测染料在湿润条件下是否会迁移到人体皮肤或口腔。
其他测试项目
除了颜色牢度和有害物质测试之外,纺织品染料的其他测试项目还包括:
1. 光泽度测试:评估染色纺织品的表面光泽度,用于衡量染料的染色效果。
2. pH值测试:检测染料溶液的酸碱性,以确定染料对纺织品的影响。
结论
纺织品染料检验标准的制定和执行对于保护消费者的权益和促进纺织行业的健康发展至关重要。
本文档介绍了一些常见的纺织品染料检验标准项目,以帮助相关部门和企业进行合格的染料检验。
纺织品的色牢度的检测

纺织品的色牢度的检测1. 引言纺织品的色牢度是指纺织品在不同的使用环境下,抵御颜色褪色或者迁移的能力。
色牢度是衡量纺织品质量的一个重要指标,对于纺织品制造商和消费者来说都极为重要。
为了确保纺织品的色牢度满足相关标准,必须进行色牢度的检测。
2. 色牢度的分类通常将纺织品的色牢度分为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评估:2.1 湿擦色牢度湿擦色牢度试验是评价纺织品在湿润状态下颜色迁移或者褪色的能力。
这个试验可以模拟日常生活中纺织品可能受到的湿润环境,比如洗涤或者汗水。
常用的方法是使用标准化的湿擦试样布料与白布,经过一定的摩擦后观察颜色是否迁移。
2.2 干摩擦色牢度干摩擦色牢度试验是评估纺织品在干燥条件下颜色迁移或者褪色的能力。
这是一个重要的试验,因为纺织品通常会接触到其他物体表面,如家具或者人体的皮肤。
试验时,标准化的试样布料与白布经过一定次数的干摩擦,然后观察颜色是否有迁移。
2.3 汗水色牢度汗水色牢度试验是评估纺织品在受汗水影响下的色牢度能力。
这个试验通常使用模拟汗液配制的溶液,在一定的条件下将试样浸泡在溶液中,然后观察颜色是否褪色或者有迁移。
2.4 光照色牢度光照色牢度试验是评估纺织品在阳光或人工光照射下的色牢度能力。
常用的测试方法为暴露试验,将试样暴露在标准光源下一定时间,然后使用灰度比较仪测定颜色的变化。
2.5 水洗色牢度水洗色牢度试验是评估纺织品在水洗条件下的色牢度能力。
试验中,试样布料经过一定的水洗程序,然后观察颜色是否褪色或者有迁移。
3. 色牢度的标准各种纺织品在不同国家或地区都有相应的色牢度标准。
比如,国际纺织品检验协会(ISO)制定了一系列的色牢度标准,如ISO 105系列。
此外,欧洲和美国也有各自的色牢度标准。
4. 色牢度的检测方法为了评估纺织品的色牢度,有多种不同的检测方法可供选择。
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方法进行测试,以下是常用的几种方法:4.1 磨损法磨损法是一种通过模拟纺织品与其他物体表面接触来评估干摩擦色牢度的方法。
有关色牢度检测的全部标准

DIN EN ISO 105 X12-2002
NF EN ISO 105 X12-2003
纺织品-色牢度试验:耐摩擦色牢度
摩擦色牢度
CAN/CGSB-4.2 No.22-M2004
纺织品-色牢度试验:耐摩擦色牢度
AS 2001.4.3-1995
纺织品-色牢度试验:耐摩擦色牢度
通用物品色牢度的测定-第1部分:耐人造唾液第2部分:耐人造汗渍
GB/T 18886-2002
纺织品-色牢度试验:耐唾液色牢度
海水色牢度
AATCC 106-2007
纺织品-色牢度试验:耐海水色牢度
ISO 105 E02-1994
BS EN ISO 105 E02-1996
DIN EN ISO 105 E02-1996
NF EN ISO 105 E04-1996
纺织品-色牢度试验:耐汗渍色牢度
AS 2001.4.E04-2005
纺织品-色牢度试验:耐汗渍色牢度
CAN/CGSB-4.2 No.23-M90
纺织品-色牢度试验:耐汗渍色牢度
GB/T 3922-1995
纺织品-色牢度试验:耐汗渍色牢度
唾液及汗渍色牢度
DIN V 53160-1&-2-2002
耐酸、碱色牢度(耐酸)
ISO 105 E05-2006
BS EN ISO 105 E05-2006
DIN EN ISO 105 E05-2006
NF EN ISO 105 E05-2006
纺织品-色牢度试验:耐酸斑色牢度
AS 2001.4.12-1981
纺织品-色牢度试验:耐酸斑色牢度
GB/T 5715-1997
AATCC 颜色转移测试

AATCC163颜色转移测试AATCC163储存颜色转移测试l1.目的和范围1.1由不同颜色部分组成的成衣,在储存时有时会发生染料由一个区域向另一区域迁移的情况,通常是由深色部分向浅色部分迁移,这种现象不同于升华,因为它是在低于升华温度下进行,而且非升华染料也会发生此现象1.2当不同颜色的成衣叠在一起相互接触时,会发生染料的迁移,一般来说,在潮湿情况下,染料的迁移会加速,所以在温暖潮湿的气候里或衣服在储存前刚被水蒸汽处理过的情况下,这种现象会更严重,使用塑料袋储存衣服时,塑料袋会保持衣服存入时环境的湿度,根据放入时织物的情况,会加速或抑制染料的迁移1.3此测试方法是用于评价在延长的储存期间颜色迁移发生的可能性,一般来说,如果在第7章(测试程序)中特定的条件下没有发生染料迁移,那么就认为在储存中或延长期间不会有此可能发生1.4此测试方法也可用于评估涉及到整理后的染料迁移的潜在可能性,一些染料本身比其它染料更容易迁移,而一些化学处理和整理会加速迁移2.原理2.1染色后和整理后的测试样本夹于预湿的多纤维贴衬和指定的另一织物之间,室温下置于汗酸牢度测试仪中48h,干燥后评级3.术语3.1色牢度(Colorfastness):如材料在进行操作、试验、储存或应用时,该物质的颜色变更抵抗能力,或该物质的颜色转移往邻近的物质的结果3.2染料(Dye):以分子分散的状态,有一定持久性的,被施加到基材上或是在基材上形成的着色剂3.3迁移(transfer):在纺织品的加工、测试、贮存和使用中,基体中或基体间发生的,化学品、染料或染料在纤维间的运动4.安全措施注:这些安全措施仅作为信息提供。
作为测试过程的辅助措施,安全正确地进行实验操作是操作者的责任。
生产商必须对安全细节如安全数据表及其他生产商的推荐进行指导。
所有的OSHA标准和规定也必被参考和遵守4.1应遵守实验室惯例,在实验区应始终配戴安全防护眼镜4.2在操作实验室测试设备时,应遵守供应商提供的安全建议4.3遵守电器安全,在接触处要确保有合适的防护,不要拆除电器上通常的防护装置,建议使用脚踏开关5.设备与材料5.1AATCC汗酸牢度测试仪(见11.1)5.2聚乙烯塑料袋,尺寸应足够大,以便装入汗酸牢度测试仪,可能会用到大小合适的专用袋5.3AATCC#10多纤维贴衬织物(见11.1)5.4与试样同纤维成分的白色织物,如没有合适的,则按AATCC8定义的棉布5.5蒸馏水或去离子水5.6能装50ml水的蒸发皿或玻璃杯,湿海绵也可使用5.7彩色转移灰尺(见11.1)5.8沾色用灰尺(见11.1)6.试样6.1从被测试的染色织物上剪取5.7x5.7cm(2.25x2.25in.)的测试试样6.2准备5.7x5.7cm(2.25x2.25in.)的多纤维贴衬织物和5.7x5.7cm(2.25x2.25in.)的白色织物样本7.测试程序7.1选项17.1.1将多纤维贴衬织物和指定的白色织物作对应夹层面浸入24±3℃(75±5℉)的蒸馏水或去离子水中(见5.4),使这些织物的轧液率在100-110%之间(见11.2),不要浸湿被测试试样,以防染料或整理剂在测试之前迁移7.1.2将染色后的测试试样夹于预湿后的多纤维贴衬织物和预湿后的白色样本之间(见5.4)7.1.3将夹好后的样本(按7.1.2准备)夹于汗酸牢度测试仪的两块干净的平板间,按AATCC15程序8.4.1设置汗酸牢度仪,除了将仪器放于烘箱中外7.1.4将汗酸牢度测试仪连同装有至少50ml蒸馏水或去离子水的蒸发皿(以维持较高的相对湿度)一起放入聚乙烯塑料袋中,如果不是使用专用袋则用绳子或橡胶带密封塑料袋口,在室温下(24±3℃)放置48h,小心处理汗酸牢度仪以免落入装水的蒸发皿7.1.5打开汗酸牢度仪封口,从仪器中取出试样分开夹层,使试样在室温下自然干燥7.2选项27.2.1对某些染色后或整理后的织物可通过引加速测试程序可得到大致相同的结果,即将测试仪(见7.1.4)放于38±1℃(100±2℉)的焙烘箱中4h(见11.3)8.评估8.1在样本干燥后,检查多纤维贴衬织物和白色织物的颜色迁移,按照彩色转移灰尺和沾色用灰尺,分别评估多纤维贴衬织物每种纤维类型和白色织物的沾色(见11.4),记录使用灰尺类型5.0级—迁移可以忽略或无迁移4.5级—颜色传送与测污本色比例尺上的4-5级相同。
纺织服装面料安全性检测—生态纺织品的技术要求

7.含氯酚的检测 五氯苯酚(PcP)是纺织品、皮革制品和木材、浆料采用的传统的防霉、防腐剂,GB/T 1885中
GB/T 18885(修订版)禁用24种芳香胺,限定值20mg/kg。 检测原理:试样中偶氮染料在柠檬酸盐缓冲溶液(pH=6)介质中,用连二亚硫酸钠还原分解,以 产生可能存在的违禁芳香胺。用适当的溶液分配柱提取水溶液中的芳香胺,浓缩后用合适的有 机溶剂定容。用配有质量选择检测器的气相色谱仪(GC/MSD)进行测定,必要时选用另外一种 或多种方法对异构体进行确认。用高压液相色谱/二级管陈列检测器(HPLC/DAD)或气相色谱/ 质织品标准及检测方法的谱仪进行定量。
9.增塑剂的检测 在纺织品中主要出现在经过聚氯酯(PV)或聚氯乙烯涂层整理的产品及一些聚氯乙烯塑料制成
的服装饰件,如纽扣等。这类增塑剂已经被确定为环境荷尔蒙,儿童接触或吸吮后,容易进入 体内,会影响儿童的正常发育,造成危害。
GB/T 20388—2006《纺织品邻苯二甲酸酯的测定》:
取代表性样品,将其剪碎至5mm X 5mm以下,混匀,精确称 取1.0g, 置于100mL具塞锥形瓶中,加入三氯甲烷于超声波发生器 中提取,萃取液供GC/MS测定。外标法定量。
GB/T18885- 2005规定, 棉花和其他天然纤维不得含有超过0.05mg / kg的杀虫剂(共有77种)。
GB/T 1841. 2一2006 《纺织品农药残留量的测定》:
取50g代表性的织物试样,剪成5mm X 5mm以下的碎片,混合, 从混合样中称取5. 09,放入滤纸筒中,然后置于索氏提取器里, 加入100mL石油醚进行回流,提取6小时, 冷却后;将提取液于 40C水浴中旋转浓缩至近干。用石油醚定容至5.0mL。供GC/MS 测定,外标法定量。
谈纺织品色牢度检测技术及细节

关键词:纺织品;色牢度;检测技术;细节纺织品色牢度检测中,以往都是由工作人员观察试样色泽变化,并与标准样卡比对后,综合分析完成检测、取得结果。
此类感官检测的主观性很强,稍有不慎便会产生误差。
为了将误差尽可能地减少,提高准确性和稳定性,检测机构会采取试验方法进行检测。
然而,由于现有纺织品色牢度检测中涉及了较多的实验项目和较多的检测次数,在具体检测中存在着无效检测结果的现象,导致检测试验效率受到影响。
本研究进一步探讨了纺织品色牢度的检测技术方法,同时强调了检测中需要注意的细节,以期促进检测效率及质量的提升。
1纺织品色牢度及染料分类纺织品颜色抵抗加工及使用中的各类作用的能力即为其色牢度。
就色牢度测试类别而言,可结合用色状态变异程度或性质进行区分。
纺织品染色牢度关联着外界作用力大小、印染方法、纤维种类、染料种类等[1]。
在测试色牢度时,通常是对耐光、耐洗、耐气候、耐汗渍及耐摩擦等色牢度进行检测。
此外,因纺织品或使用环境的不同,色牢度也会有一定特殊要求。
就染料分类而言,其组成通常分为4类。
其一,酸性染料。
此类染料具有鲜艳的色泽、良好的干洗牢度,但水洗牢度偏差。
常用于尼龙纤维或真丝等。
目前,酸性染料被广泛应用于天然染色中。
其二,碱性染料。
此类染料具有鲜艳的色泽,在人造纤维中十分适用,且常见于锦纶、涤纶及蛋白质纤维中。
然而,应用于蛋白质或天然纤维素织品时,耐光及水洗色牢度略显不足。
其三,直接染料。
此类染料不具备太强的水洗牢度,常见于纤维素纤维织品。
其四,分散染料。
此类染料水洗牢度不一,粘胶较差、涤纶较好,常用在锦纶、腈纶及涤纶中。
2纺织品色牢度检测技术方法2.1耐摩擦色牢度检测耐摩擦色牢度检测是通过模拟日常使用中的纺织品受摩擦力的情况,对其颜色保持程度进行测试。
具体测试时有如下步骤:取样,分别取一块干湿纯棉布及两块试样;测试,用试验仪器将试样固定后,将干纯棉布固定在试验机摩擦头处,确保摩擦头有着一致于摩擦布的方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纺织品颜色迁移及其检测技术纺织品颜色迁移及其检测技术The Color Migration of Textiles and Related Testing Methods9 来源: 程立军戴金兰 /纺织导报在生产、储藏、运输、使用过程中.不同颜色纺织品叠在一起紧密接触时.可能会发生在相邻织物或同一织物间的颜色迁移现象.从而影响纺织品固有的颜色。
目前,因纺织品颜色迁移造成的损失和贸易纠纷屡屡发生.有关人员对颜色迁移原因的认识以及采取的预防措施都远远不够.因此对纺织品颜色迁移问题进行深入研究显得较为迫切。
1 相关定义泳移(migration):指染料或颜料由于毛细效应产生的在纤维内部或纤维间的化学运动.一般习惯称“染料泳移”。
迁移(transfer):指在纺织品生产、检测、储存、使用过程中.染料或颜料在纤维内部或纤维间的化学运动.一般习惯称“颜色迁移。
渗色:由底层颜色迁移至面层涂膜之上的现象称为渗色.也称迁移.一般习惯称”油墨渗色“。
风印:一般是指印染加工后的纺织品在烘燥、存放过程中在往复折叠处与其它正常部位的颜色差异。
从以上定义可以看出.“泳移与”迁移意义基本一致.纺织品颜色迁移现象实际上是由于染料或颜料的泳移引起的。
2 颜色迁移现象及原因分析2.1 纺织品的颜色迁移纺织品颜色迁移有两种过程:I)当温度达到染料升华温度时产生的颜色迁移.可用耐升华色牢度来评价:2)当温度低于染料升华温度时造成的不同织物之间的颜色迁移.通常是由深色向浅色转移.可用染料迁移牢度或沾色等级来评价。
升华色牢度与迁移牢度两者产生的机理不同,升华是染料先气化,呈单分子状态再转移;迁移是染料以固态凝聚体或单分子向纤维表面迁移,耐升华牢度好.迁移牢度并不一定好。
本文所探讨的是后者。
即温度低于染料升华温度的颜色迁移现象。
对纺织品来说,颜色迁移现象大多会在以下两种情况下发生:I)在生产处理过程中,由于纤维表面助剂在高温时能溶解染料.热又使纤维内部的染料通过扩张后的纤维毛细管由纤维内部泳移到纤维表面.产生与染色时逆向的迁移.导致染料在纤维表面堆积.造成织物整体颜色差异:2)在生产整理过程中使用的许多柔软剂和防水剂会溶解染料.使已染色的染料不仅因受热作用发生泳移.还会因溶解在载体中而泳移至纤维表面.由此带来一系列问题.如色变.熨烫时沾污.耐摩擦、耐水洗、耐光牢度下降等.这些现象也可能出现在染色纺织品和服装长期储存和运输过程中。
2.2 涂层面料的颜色迁移由于涂层面料具有防水、防污、耐磨、色泽鲜艳等特点而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根据涂层材质的不同.涂层面料可分为PVC涂层、PU涂层和半PU涂层三大类,涂层面料颜色迁移现象主要发生在聚氯乙烯相关产品中。
对PVC 涂层面料来说.PVC颗粒分散在增塑剂中.在加热时,树脂吸收增塑剂.发生交联反应而固化,在织物表面形成一个PVC薄膜,与纤维分子牢固结合。
当塑胶中增塑剂和颜料的添加量增多时.塑胶分子间的距离增大.结构疏松,加上色粉分散不良.容易在软胶中发生迁移现象。
因此,涂层面料生产时要注意尽量减少增塑剂和颜料的添加量,提高分散性。
2.3 风印面料的风印多发生在布匹脱水开幅后、定形前这一环节产生,出现在存放时的往复折叠印处.严重时会在纬向出现数条.其间距正好是坯布往复折叠的间距。
产生风印的原因是:面料在车间摆放待定过程中.往复折叠处暴露在空气中,空气的流动致使这些部位的水分首先挥发风干.由于毛细管效应其它部位的自由水会和自由水中的残留助剂涌向了往复折叠处.随着水分的进一步挥发.往复折叠处的助剂浓度远大于其它部位。
而在热定形过程中,往复折叠部位产生的热迁移性要明显大于其它部位,造成该处与其它正常部位的颜色差异.即风印。
3 相关检测方法3.1 纺织品上颜色迁移进入聚氯乙烯涂层的评定纺织品上颜色迁移进入聚氯乙烯涂层评定的相关检测方法有ISO105-Xl0纺织品色牢度试验纺织品上颜色泳移到聚氯乙烯涂层的评定方法和FZ/T 01087—1999纺织品上颜色迁移进入聚氯乙烯涂层的评定。
该标准最早的版本号为GB 8442—87.后被FZ/T 01087—1999替代,FZ/T 01087 — 1999等效采用Is0lO5一Xl0标准。
Is0lO5一Xl0标准的主要内容如下。
1)适用范围:测定纺织品上的颜色耐迁移到含有增塑剂的聚氯乙烯(PVC)中去的能力。
2)原理:将一块浸透增塑剂的纺织品试样与一块白色涂料聚氯乙烯薄膜膜贴合.在80℃±2℃温度条件下受压处理后.用灰卡评定评定薄膜上的沾色。
3)仪器与材料耐汗渍色牢度仪相同的夹持样品装置(用玻璃板代替聚丙烯酸树脂板);烘箱:80℃±2℃:白色涂料聚氯乙烯薄膜;增塑剂:石油醚;灰卡等。
4)试样:制成40mm ×100mm的织物试样:40mm× 100 mm的聚氯乙烯薄膜。
5)程序用浸有石油醚的未染色布擦净白色涂料聚氯乙烯薄膜.并将其放在玻璃板上。
然后把试样放在聚氯乙烯薄膜上.以待测面对着聚氯乙烯薄膜.用等于试样重量的增塑剂均匀滴加在试样上.然后用另一片玻璃盖住.组成组合试样.用耐汗渍色牢度仪的夹持器夹持组合试样,使其受压约l2.3 kPa.在80℃±2℃烘箱内保持3~h,取出组合试样.用石油醚;中洗氯乙烯薄膜,自然干燥。
6)结果报告:用标准灰卡评定氯乙烯薄膜上的沾色等级,并说明所用的增塑剂类型。
在实际工作中.我们遇到许多PVC涂层服装或包袋的颜色迁移案例,主要原因都是内层深色衬里颜色迁移到有聚氯乙烯涂层的外层面料上.造成包袋表面颜色差异.影响使用。
在试验过程中.由于目前市场上PVC薄膜使用较少,为更好模拟实际.也可用PVC涂层织物代替白色聚氯乙烯薄膜进行试验.注意需将PVC涂层面与试样接触.评定方法不变,但要在报告中说明所用的是PVC涂层织物。
3.2 储存过程中纺织品之间颜色迁移的测定储存过程中纺织品之间颜色迁移的相关检测方法有AATCC 163-2002色牢度:储存中织物之间的染料转移.主要内容如下。
1)适用范围:在储存过程中.不同颜色纺织品之间的颜色迁移。
2)原理将经过染整处理的试样夹在浸透蒸馏水的多纤维贴衬和另一选定的白色织物之间.放在规定条件下处理,干燥后.评定多纤维贴衬和所选白色织物的沾色级别。
3)仪器与材料:AATCC耐汗渍色牢度仪;可装下汗渍架的聚乙烯塑料袋(最好用自封袋);多纤维贴衬:与试样组分相同的白色织物或用标准白色织物(摩擦色牢度用白布)代替:蒸馏水或去离子水:容积在5OmL以上的蒸发皿或烧杯。
4)试样:57mm ×57mm的织物试样;57mm ×57mm的多纤维贴衬:57 mm ×57 mm标准白布。
5)程序①程序A:先将多纤维贴衬和所选白色织物浸入24℃±3℃的蒸馏水或去离子水中.浸泡.掌握织物吸液率在100%~110%范围内(一般以悬挂时无水滴为宜)。
注意试验前不要对试样进行预湿处理.然后将试样夹在预湿处理后的多纤维贴衬和所选白色织物之间.成为组合试样。
用汗渍色牢度仪夹持器夹持组合试样.使其受压约12.4 kPa。
将夹持器和装有50 mL 蒸馏水的蒸发皿装入聚乙烯塑料袋中,密封后在室温24℃士3℃下放置48 h。
然后取出试样和贴衬.在室温下干燥。
②程序B:快速试验是将夹持器和装有5O mL蒸馏水的蒸发皿装入聚乙烯塑料袋.放入对流通风烘箱中.在38℃± 1℃条件下放置4 h。
6)结果报告:报告多纤维贴衬和白色织物的沾色级别,说明所用白色织物种类。
由于该方法主要参照使用耐汗渍色牢度的设备和试验条件.试验温度选用24℃±3℃或38℃±1 ℃.适用性不一定强。
实际上.纺织服装储存和运输的环境条件较为多样.所以.实际中可选用恒温恒湿箱来模拟不同温度或湿度的试验效果会更好。
3.3 染料和颜料泳移的测定染料和颜料泳移的测定的相关检测方法有AATCC 140 —2001烘干过程中染料和颜料泳移性的评定、ISO 105一Z06 —1998纺织品色牢度试验:染料和颜料泳移的评定、GB/T 4464—1984染料泳移性测定法等。
AATCC 140—2001等效于ISO 105一Z06-1998;GB/T 4464—1984与前两者相比.缺少了程序A.但在评定中增加了透射值的测量指标。
这几种方法中AATCC 140—2001是国际上常用的测定染料和颜料泳移性的方法.主要内容如下。
1)原理:在浸过染料的织物的某部分上遮盖玻璃表面皿.经自然干燥或烘干程序后.遮盖部分和不遮盖部分由于干燥速度不同.就会产生泳移现象.染料泳移的程度可通过目光评级或测定遮盖部分和不遮盖部分的反射率来确定。
2)材料:实验用轧车;烘箱;玻璃板;玻璃皿(直径90 mm.上有22 mm拱洞);铝环;夹子;分光光度计:AATCC灰卡等。
3)试样:150mm x 300mm和110mm x 220mm织物试样各1块。
4)程序①程序A:在室温下.将150inm ×300mm织物浸渍染料溶液后(通常吸液率为60%).立即将织物平铺在600 mm x 350 mm的玻璃平板上.将玻璃皿盖在选定的区域上。
在室温下干燥后.移去玻璃皿。
②程序B:在室温下.将110 mm x 220 mm织物浸渍染料溶液后(通常吸液率为60%).立即将拉紧的织物固定在合适的框架上.前后相同位置用玻璃皿遮盖.用铝环分别固定在玻璃皿上.用夹子夹住。
将固定的织物水平放置在烘箱内.在100℃±2℃条件下烘7 min(或烘干为止).移去玻璃皿。
③目光评级:比较遮盖部分和不遮盖部分的颜色差异.用AATCC灰卡定级。
④通过测定织物反射率来评定:用分光光度计分别测定遮盖部分和不遮盖部分的反射率(R).然后换算成色深值(K/S).最后换算成泳移率( M).相关公式如下:式中:R表示最大波长处试样表面的反射值;(K/S)A表示遮盖部分的色深值(K/S)B表示未遮盖部分的色深值。
5)结果报告①报告织物成分、染料名称、吸液率等信息。
②对程序A.需要说明室温和干燥过程中空气的相对湿度。
③对程序B.需要说明烘干是否使用对流烘箱。
④目光评级结果如下:5级:无泳移;4级:轻微泳移;3级:中度泳移;2级:严重泳移:1级:非常严重泳移。
此外.染料泳移测定还有折叠烘干法.又称折叠法.该方法没有形成正式标准.主要是根据风印产生原理.模拟工厂折叠烘干过程而来。
具体方法是:将织物(100 mm× 250 mm)浸渍染料溶液后在1/3处折叠缝合.然后烘干.留取约70 mm宽的试样后.将其余试样进行清洗和烘干.比较折叠处内侧和未折叠处的色差.评价染料泳移程度的方法与3I3相关方法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