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政治生活与哲学第4课练习题 (2)
2013年高二政治上册 电子题库 第四课本课综合检测 新人教版

【优化方案】2013年高二政治上册电子题库第四课本课综合检测新人教版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60分)1.读漫画《下猛药》。
有人认为,解决网吧问题,要取缔社会网吧。
下列成语和它蕴含哲理相同的是( )A.叶落知秋B.择邻而居C.智子疑邻D.物极必反解析:选D。
漫画中的做法是全部取缔,而评价为“药太猛”说明其过度,物极必反与此相符。
2.若将“腐败”二字拆解开来,就是“广(疒)”“人寸”“肉(肌体、灵魂)”“贝”“文”6个偏旁部首,将这6个有具体含义的字串起来加以提炼和升华,一句充满哲理的话便跃然纸上——“一文钱的不义之财就可以让人的肌体与灵魂一寸寸地产生病变,甚至腐败。
”材料中的这句话蕴含的辩论法原理是( )A.量变必然引起质变B.没有质变就没有发展C.事物的发展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D.量变中包含着部分质变解析:选C。
材料启示我们不要因为坏事很小就去做,因为长期这样的话,就会酿成严重的后果,体现了量的积累可以引起质变的道理,故选C。
3.日新月异,新事物不断涌现,因此,我们必须紧跟时代的步伐,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使我们的认识跟上形势的发展。
这段话蕴含的哲学道理有( )①我们用发展的观点观察和处理问题②办事情必须从整体着眼,顾全大局③同一事物在发展的不同阶段各有其特点④主观与客观的统一是具体的历史的统一A.②③④ B.①③④C.①②③ D.①②④解析:选B。
材料内容是强调发展,没有涉及整体,②未体现。
4.从总体小康到本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的过程中,我们必须紧紧抓住本世纪头二十年的重要战略期。
从哲学上看,这里强调的是( )A.要埋头苦干,积极做好量的积累B.注意区分量变与质变的两种状态C.要重视意识对改造世界的指导作用D.要不失时机促成事物的飞跃解析:选D。
抓住重要战略期也就是抓住时机,促成质变,D符合。
5.我国的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不仅是继取消农业税、农业直补、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等政策之后的又一项重大惠农政策,更是整个国家关注民生、迈向社会公平正义、破除城乡二元结构、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一个重大步骤。
高二政治练习题哲学

高二政治练习题哲学哲学是一门深奥的学科,涉及到对人类存在、思维和价值的探究。
学习哲学可以拓宽我们的思维,增进人生的智慧。
在高二政治的学习中,了解哲学也是非常有必要的,下面将从哲学的定义、基本原理和与政治学的联系等方面进行论述。
一、哲学的定义哲学是研究人类存在意义、思维方式、价值规范等问题的学科。
它涉及到人类的认识、道德、宇宙观、历史观等方面的探讨,是对人类存在和文化进行深刻思考的学科。
二、哲学的基本原理1. 辩证法:辩证法是哲学的核心概念之一,指的是对矛盾的认识和处理。
辩证法认为,世界上存在着各种相互矛盾的事物和现象,矛盾是推动社会变革和发展的动力。
2. 唯物主义:唯物主义是哲学上重要的思想体系,认为物质是世界的本源,精神是物质的产物。
唯物主义强调实践的重要性,强调通过实践来认识和改造世界。
3. 唯心主义:唯心主义是与唯物主义相对立的一个哲学观点,认为意识和精神是世界的本源,物质是意识的产物。
唯心主义强调意识的重要性,认为通过思考和理性的发展来认识和改造世界。
三、哲学与政治学的联系哲学与政治学有着密切的联系,两者相互影响、互为基石。
1. 思想政治教育:哲学的思想深度和广度为政治学提供了理论基础和学科方法。
哲学的思想内容被应用到政治学的教育中,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创新意识。
2. 政治伦理:哲学研究人类的道德和伦理问题,而政治学研究政治伦理问题。
哲学的伦理观念为政治学提供了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
3. 政治哲学:政治哲学是研究政治权力和政治行为的哲学分支,是政治学的理论基础。
政治学借鉴了哲学的思想和方法,通过研究政治哲学理论,为政治实践提供指导。
综上所述,高二政治练习题涉及哲学部分,是非常重要的。
通过了解和学习哲学,可以提升我们的思维能力和判断力,为政治学的学习提供理论基础。
希望同学们能够认真对待哲学部分的学习,努力理解和应用其中的思想和原理,为自己的政治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哲学的基本问题(教学设计)高二政治高效课堂示范课件+教学设计+随堂练习(统编版必修4)

【教学目标】1.通过列举古今中外许多著名思想家的言论,了解哲学的基本问题是什么,感受哲学基本问题与生活息息相关。
2.能够理解区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不同派别。
3.能够科学评价和分析社会生活中的现象和问题,自觉坚持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反对和批判唯心主义。
【核心素养】1.政治认同:认同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哲学是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科学的思想武器。
2.科学精神:坚持唯物主义,反对唯心主义;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树立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
3.公共参与:在生活和实践中正确处理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反对唯心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
【教学重点】理解为什么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教学难点】理解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基本观点和基本形态。
【教学方法】合作探究法与讲授分析法相结合【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思维导图导入新课讲授:出示课题——哲学的基本问题总议题:哲学的基本问题议题一:什么是哲学的基本问题?——从中国南极考察队完成第39次考察南极任务说起 议题二:为什么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从我们的生活和实践说起 议题三:哲学的两大基本派别是什么?——从认识两种发展方案所体现的哲学派别说起 第一幕:什么是哲学的基本问题议题一:什么是哲学的基本问题?——什么是哲学的基本问题?——从中国南极考察队完成第39次考察南极任务说起议学情境一:观看视频《中国第39次南极考察队完成任务返回上海》2023年4月6日,记者从自然资源部获悉,中国第39次南极考察已圆满完成任务,考察队于2023年4月6日全部返回位于上海的中国极地考察国内基地码头。
据悉,本次考察第三次实施“双龙探极”,于2022年10月下旬出发,共历时163天,行程6万余海里。
此次考察主要围绕南大洋重点海域对全球气候变化响应与反馈等重大科学问题开展工作,经过5个多月的现场作业,顺利完成南大洋有关海域和南极大陆有关区域的调查任务,以及中山站到南极冰穹A断面所有站点的冰雪环境监测、天文观测和伊丽莎白公主地等区域的冰下地形探测,据此组织实施了多个科研项目,取得了一批重要科研成果。
高二政治生活与哲学练习题

高二政治生活与哲学练习题在高二的政治学习中,我们逐渐接触到了生活与哲学这两个广阔而有深度的领域。
生活作为我们每个人日常所经历的实践,与哲学作为对生活深入思考的学科,二者相互交织,相互影响。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尝试回答一些相关的练习题,以加深对生活与哲学关系的理解与探索。
1. 生活是哲学的来源吗?生活与哲学有着密切的关系,可以说生活是哲学的来源之一。
生活是我们每天所面对的种种经验和实践,它提供了哲学思考的材料和基础。
哲学通过对生活中种种问题和现象的思考来探索人生的意义、价值观以及道德规范等深刻的命题。
因此,生活是哲学发展的根基,而哲学则通过思考生活中的问题来指导我们的思维和行动。
2. 生活与哲学之间的互动如何体现?生活与哲学之间的互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a) 哲学指导生活:哲学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思考生活的方式,通过对伦理学、道德学等学科的学习,我们可以获得一些智慧和指导,从而更好地面对生活中的抉择和困惑。
b) 生活影响哲学:我们的生活经验和观察会激发我们对哲学问题的思考。
通过生活的感悟,我们可以提出一些哲学命题,如对于自由意志、幸福和社会正义等议题的思考。
c) 哲学发现生活规律:哲学通过对生活中发现的规律和普遍性现象的探索,为人们提供了一种认识生活的新视角。
通过哲学研究,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世界、人类和社会的本质,并从中获得智慧和启示。
3. 生活与哲学如何相互影响我们的思想观念?生活与哲学的相互影响可以深刻塑造我们的思想观念。
一方面,通过生活的感悟和经验,我们逐渐形成了一些关于生活的看法,这些观念深深影响着我们的价值观和世界观。
另一方面,哲学的思考和研究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深度思考和分析问题的方法,进一步加深了我们对生活的认识和理解。
4. 生活中是否必须遵循哲学的指导?生活并不必须完全遵循哲学的指导,因为生活本身是多样的,我们每个人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和目标都有所不同。
哲学的指导可以为我们提供智慧和启示,但具体的生活抉择需要根据自身的情况和价值观做出。
高一政治生活第四课期末复习随堂练习(附答案详解)

期末总复习随堂练习《第四课:我国政府受人民的监督》1.为了保护育种者的权利、保障使用者的利益和规范经营者的行为,促进种子产业的健康发展,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并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种子法》。
这表明人大常委会通过立法()A.行使组织经济建设的职能B.行使市场监督职能C.为政府管理提供法律依据D.使政府权力受到制约2.为了使我国的国家预算编制更加科学、合理、规范,防止违反财经纪律的现象发生,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了《关于加强中央预算审查监督的决定》,对于中央预算审查监督做出了明确而详细的规定,使中央预算审查监督的法制化更加完善。
这主要表明()A.加强立法工作有利于提高政府依法执政的水平B.政府依法行政有利于保障人民群众的权利和自由C.全国人大具有编制中央预算的职权D.政府只要坚持科学民主决策,就能真正对人民负责3.坚持依法行政,从严治政,是因为()①能够依法行政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②只要严格依法行政,就能做好工作③依法行政是贯彻依法治国方略的基本要求④依法行政是实行依法治国的根本原因A.①②B.①③C.②③D.③④4.政府依法行政体现了对人民负责的原则和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归根到底就是要()A.提高国家机关的办事效率B.维护人民当家作主的地位C.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D.推进民主法制建设“先定事,后定人,以事选人,选人干事,干好留任、干不好让位,”山西省新绛通过改革在干部中形成了“不干事不能当干部,不干好事不配当干部”的氛围,“太平官”干不下去了。
据此回答5~7题。
5.干部制度的改革中,“不干事不能当干部”,是因为()A.政府官员必须履行职责并依法承担法律责任,实现权利和义务的统一B.政府不能无所作为C.政府必须提高办事效率,提供优质服务D.政府的承诺要兑现6.“以事选人”有利于()A.政府依法行政B.提高行政管理水平C.政府民主决策D.防止机构臃肿,人浮于事,提高政府办事效率7.“干好留任,干不好让位”会促使政府官员()①依法行政②审慎用权③真正做到对人民负责④大搞形象工程和政绩工程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8.近年来,各地政府根据“行政许可法”实行行政审批制度改革。
统编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3)《政治与法治》第4课《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知识点归纳

统编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3)《政治与法治》第4课《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知识点归纳4.1人民民主专政的本质:人民当家作主1、我国的国体:(1)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人民民主专政是我国的国体。
(2)《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
”确定了我国的国家性质2、人民民主专政是我国的国体,在社会主义制度中具有根本性意义(1)它明确规定了社会各阶级在国家中的地位,庄严宣示了我国国家政权的人民性(2)我国的国家政权坚持以工人阶级为领导,以工农联盟为基础。
A工人阶级为什么是领导阶级?: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具有严格的组织性和纪律性,是领导阶级,是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中坚力量。
B广大农民为什么是同盟军?广大农民与工人阶级有着共同的利益和天然的联系,是工人阶级可靠的同盟军。
工农联盟不仅是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重要保证,也是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重要保证。
(3)我国的国家政权坚持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最大限度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
在长期的革命、建设、改革过程中,已经结成了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
3、社会主义民主是最广泛、最真实、最管用的民主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充分发扬人民民主,激发人民创造活力,同时要正确行使国家的各项职能,为社会主义事业保驾护航。
(1)民主的含义:民主作为国家制度,是指在统治阶级范围内,按平等的原则起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来共同管理国家事务。
(2)社会主义民主的含义:社会主义民主是一种新型民主,是维护人民根本利益的最广泛、最真实、最管用的民主。
(3)社会主义民主是一种新型民主,最广泛、最真实、最管用的民主A社会主义民主是最广泛的民主这不仅表现在人民享有厂泛的民主权利,而且表现在民主主体的广泛性。
高中政治 哲学前五课精品习题 新人教版必修4

高二政治1——5课练习题一、选择题1、下列关于哲学的说法中,正确的有①哲学既是世界观的学说,又是方法论的学说②哲学是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③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④哲学是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A、②③④B、①②③C、②③D、①④2、关于哲学与生活的关系,说法正确的是A、哲学源于生活,又对人们的生活有指导作用B、哲学是生活之外的高深智慧C、哲学与生活相互影响、相互决定D、哲学是每个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3、哲学与具体科学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两者的联系是A、哲学是从具体科学中分离出来的“科学之科学”B、哲学源于具体科学又高于具体科学C、哲学是一切具体科学知识的总和D、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哲学对具体科学有指导作用4、“人在怎样的程度上学会改变自然界,人的智力就在怎样的程度上发展起来。
”恩格斯的这句话形象地说明了A、哲学的智慧是凭空产生的B、哲学的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C、哲学的智慧指导人的实践活动D、哲学与改造自然的活动无关5、“推动哲学家们前进的,决不像某些人所想象的那样,只是纯粹的思想力量。
恰恰相反,真正推动他们前进的,主要是自然科学和工业的强大而且日益迅速的进步。
”这段话阐明了①自然科学的进步是哲学发展的基础②哲学的发展是纯自然的过程③科学思想是事物发展的源泉④哲学随各门具体科学的发展而发展A、①④B、①③C、②④D、③④6、在实际生活中,学生要面对和处理自己的学习计划与学习实际之间的关系,教师要面对和处理自己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实际的关系。
下列理解最切合题意的是A、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贯穿于哲学发展的始终B、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一切哲学都不能回避、必须回答的问题C、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D、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人们在生活和实践活动中首先遇到和无法回避的基本问题7、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是哲学的两大基本派别。
划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标准是A、哲学的基本问题B、思维与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C、思维与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D、思维与存在的辩证关系问题8、否认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的哲学是A、唯心主义B、不可知论C、可知论D、二元论9.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在根本观点上是正确的,但也有不足之处。
高二政治生活与哲学练习题及答案

高二政治生活与哲学练习题及答案1. 07山东卷24“几十年的经验使我深刻体会到,学点哲学的确可以使人做事情少犯错误,做研究少走弯路。
”下列观点与“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李振声的上述感悟相一致的是A.哲学是各门具体科学的基础B.哲学是人类对某一具体领域规律的概括C.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D.哲学具有指导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功能2. 09江苏卷24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实现了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
它第一次实现了①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有机统一②唯物辩证的自然观与唯物辩证的历史观的有机统一③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④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3. 中国的改革不求一步到位,但求持续渐进、分轻重缓急,最后通过逐步积累而完成。
实践证明这是一条务实有效的成功之路。
以上材料说明:①人们办事情要重视量的积累②人们办事情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③人们办事情要分清主流和支流④经过实践检验的认识都是正确的认识A.①②B.①③C.②③④D.①②④4. 早就有人做比喻,说人的事业、爱情等都是0,健康是1,没有了1,全是0,有了健康,则是1000000……才能丰盛无限。
由此可见A. 人的事业、爱情不重要B.整体制约着部分C.主要矛盾对事物的发展起决定作用D.矛盾的主要方面处于支配地位,起主导作用5. 09福建卷362021年4月,甲型HINI流感开始在一些国家和地区扩散。
我国借助国际力量组织攻关,在短时间内成功研制出甲型HINI流感的快速诊断方法。
这表明A.世界上只有尚未认识之物,没有不可认识之物B.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就能解开自然之谜C.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利用和改选规律D.在对自然现象的认识中,意识起着促进作用6. 09全国卷Ⅰ28“面对金融危机这一全球性挑战,世界各国需要加强政策协调、密切合作、共同应对。
在此关键时刻,坚定信心比什么都重要。
”这一论述表时,信心作为对前景的良好预期①能够改变经济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②可以推动经济主体对经济活动的积极参与③能够摆脱物质条件制约,促进经济复苏④可以促进经济形势向好的方向转化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7. 09全国卷Ⅰ311978年安徽小岗村18家农户决定分田到户,揭开了中国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序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活与哲学第四课练习题一、选择题1.人们能够创造出自然界里本来没有的东西,如计算机、电冰箱、宇宙飞船等。
这表明A.人们能够创造自然物 B.人们能够改变自然物的具体形态C.人工化的自然物不再具有客观性 D.人们已经全面把握自然规律2.随着人类改造自然的范围扩大和程度的加深,一些原来只在动物中传播的疾病威胁到人类的健康。
这提醒我们A.人类改造自然的同时也改变了自然界的客观规律B.利用和改造自然必须以认识和保护自然为前提C.受人类活动影响的自然失去了客观性 D.改造自然必然以牺牲自然为代价3.近年来,某地的洪水泛滥越来越严重,对民生危害越来越大。
造成洪水泛滥的原因之一是人类活动增多所造成的地球环境破坏。
从哲学上看①洪水与自然灾害之间存在本质的联系②改造自然,务必要尊重、顺应和保护自然③人类活动必将引起自然灾害的出现④事物之间存在着联系A.①②B.②③C.③④D.②④4.“社会形态发展是自然历史过程”,指的是A.社会形态的发展与自然界的发展完全一样B.社会形态的发展是纯粹自发的过程C.社会形态的发展是一种客观的有规律的运动过程D.社会形态的发展无规律可循5.物理学家把由反粒子组成的物质称作反物质。
1997年美国科学家发现在银河系上方约3500光年处有一个不断喷射反物质的反物质源。
2002年欧洲核子研究中心首次成功地对反物质原子的内部结构和物理特性进行了研究。
从哲学上看,反物质的存在表明A.世界的本质并非是物质B.新事物总是层出不穷C.人类可以有意识地改造自然D.整个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6.哲学的物质范畴是对一切可以从感觉上感知的事物的共同本质的抽象,它既包括自然事物和现象,也包括人的感性活动即实践活动,包括社会的物质生活和物质关系。
哲学的物质概念与具体的物质形态之间的区别是A.前者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后者依赖于人的意识B.前者是永恒的,后者是暂时的C.前者具有客观实在性,后者没有D.前者是可知的,后者不是7. “树欲静而风不止”,这句话反映了()A.客观事物的存在与发展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B.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物质的C.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D.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有反作用8.英国哲学家毕尔生说:“万物都在运动,但只是在概念中运动”这一观点是A.离开运动谈物质的形而上学观点B.离开物质谈运动的唯心主义观点C.离开意识谈物质的不可知论观点D.离开物质谈意识的精神万能论观点9.赫拉克利特说.世界是——团永恒的活火,在一定的分寸上燃烧,在一定的分寸上熄灭。
它包含的哲学道理有①世界是物质的②物质是运动的③物质运动是有规律的④规律是可以认识和利用的A.①②③B. ①②④C. ①③④D.②③④10.古希腊哲学家克拉底鲁认为,万物只是一种不可名状的“旋风”,瞬息万变,他拒绝给事物以名称,主张对客观事物“什么都不能说”。
其错误在于A.否定了事物的客观性 B.夸大了人的主观能动性C.否认了事物的相对静止 D.割裂了物质和运动的关系11.王夫之说:“静者静动,非不动也。
静者含动,动不舍静”。
下列观点与之相符的是A.运动和静止都是绝对的B.运动和静止都是相对的C.静止是绝对的,运动是相对的D.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12.“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与“人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的分歧,实质是 ( )A.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分歧 B.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分歧C.是否承认绝对运动的存在 D.是否承认相对静止的存在13.人的思维活动和认识发展是有规律的,这种规律①受到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制约②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③是可以改造和创新的④是能够被人们所认识和利用的A.①④B.②④C.①③④D.①②③14.下列诗句中,与“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包含同一哲理的是A.“旧时王谢堂前燕,飞人寻常百姓家”B.“桐花万里丹山路,雏凤清于老凤声”C.“谁挥鞭策驱四运? 万物兴衰皆自然”D.“世人闻秋悲寂寥,我道秋日胜春潮”15.2008年5月12日,中国四川省汶川发生了8.0级的地震,造成当地人员伤亡、建筑毁坏。
人们现在还不能准确预测地震发生的时间、地点和强度。
这说明A.人的认识能力是有限的,不可能预测地震的发生 B.有些自然规律是无法掌握的C.如果掌握了地震的规律,就可以防止地震的发生D.科学的预见离不开对于客观规律的掌握16.下列选项中属于规律的一组是①月亮绕地球转②新陈代谢③大雁冬天南飞春天北来④生物体的自然选择,适者生存⑤一年四季春夏秋冬的变化⑥商品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⑦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状况⑧苹果落地⑨市场商品的价格时涨时落⑩水往低处流A.①②⑨B.③④⑧C.⑦⑧⑩D.②④⑥⑦17.水的流动规律在不同的条件下所起的作用是不同的,或者“洪水无情”,或者“细水润田”。
我国兴建三峡工程对于防洪、发电、航运、灌溉等所起的作用极为有利的。
这说明()A.人们发挥自觉能动性,就可以改变水流动的规律,变害为利B.人们可以认识和改变规律C.人们发挥主观能动性,改变条件和规律,就可以限制水流的破坏作用D.人们发挥主观能动性,可以利用规律创造有利条件,为人类服务18.旅行家保罗·泰鲁在《游历中国》中写到,“有昆仑山脉在,铁路就永远到不了拉萨。
”然而,青藏铁路的建设者们依靠智慧和勇气,破解了多年冻土、高寒缺氧和生态脆弱三大世界难题,创造了“天堑变通途”的人间奇迹。
青藏铁路的建成表明A.人类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造福自身 B.实践活动不受客观条件的制约C.发挥主观能动性可以创造一切奇迹 D.人类已经全面把握自然规律19.蟾蜍有毒,蟾衣却可入药。
某青年农民偶然看到了蟾蜍蜕皮的过程,于是开始了巧获蟾衣的探索。
经过反复观察、实验、总结,发现蟾蜍蜕皮是其生长过程的自然现象,一般在黑夜发生,过程很短,然后马上吃掉;还发现蟾蜍的眼睛只对运动的物体敏感。
根据这些情况,他发明了通过控制光线,在水中获取、用光照引吸幼虫喂养等技巧获取蟾衣的方法,终于闯出了低成本、省劳力、不破坏生态平衡且有巨大经济效益的致富道路。
巧获蟾衣之所以可能的客观依据是①偶然性在一定条件下起决定作用②认识规律及其实现条件才能利用规律③客观事物发展有自己的特殊规律④规律是必然性与偶然性的统一A.①② B.②③C.③④D.①④20.“庖丁解牛,游刃有余;揠苗助长,苗枯田荒”。
这给我们的启示是 ( )A.现象是规律的外在表现形式 B.人在规律面前是无能为力的C.尊重规律是取得成功的基础 D.解放思想是取得成功的条件21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其中“客观实在”是A.自然界中抽象概括出来的共同属性B.社会事物中抽象概括出来的共同属性C.万事万物中抽象出来的共同属性D.万事万物的总和22.台湾回归祖国,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改善和发展两岸关系,是两岸同胞的共同利益所在,一切逆历史潮流而动的人是注定要失败的。
这体现的哲理是A.规律是客观的,违背客观规律必受规律的惩罚B.事物是普遍联系的,联系是客观的C.矛盾具有特殊性,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D.错误意识不是对客观事物的反映23.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工程,到2009年建成后,将避害趋利,按照人们的意志发挥出巨大的综合效益。
上述材料还充分说明()①人们能够认识规律并利用规律为人类造福②人们能够利用对规律的认识改造客观世界③人们利用规律的前提是服从规律④人们可以改变规律,使其服从人们的需要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24.地震是岩石圈受力所致。
某些地震学家认为,断层两侧岩体由于受力的作用,会在两侧岩石上产生单性变形,当岩体继续受力,单性变形越来越大,会积累其变形能,断面上的摩擦力不能维持这种变形时,沿断面两侧的岩体就发生滑动,弹性变形也随之消失,变形能转变为位能,此时,就发生地震。
这表明()①运动是事物的变化和过程②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③事物的联系引起运动变化④物质有时不是运动的主体A.①②B.②③C.①②④D.①②③25.“流水不腐,户枢不蠹”主要说明A.运动离不开物质 B.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C.运动是物质的惟一特性D.运动包括宇宙间的一切变化和过程把选择题答案写在下面表中26.由于人类活动对自然的影响,2008年全世界自然灾害频繁,干旱.洪水.飓风.地震等极端天气状况比以往更为严重。
据此,有人认为规律是客观的,是不可抗拒的,人们只有服从它。
结合所学,谈谈你对以上观点的认识。
27.背景材料:2008年5月12日下午,四川汶川县发生了8.0级地震,造成重大人员伤亡。
因此,有人认为,人在自然灾害面前是无能为力的。
请用哲学有关知识加以分析。
生活与哲学第四课练习题26.(1)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规律是客观的,它的存在与发生作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具有不可抗拒性。
(2)人在客观规律面前不是无能为力的。
人通过发挥主观能动性在认识和利用规律的基础上改变规律作用的形式和条件,造福于人类。
(3)题目中的观点认为规律是客观的是正确的,而认为人们只能服从规律,否认了人的主观能动性,是错误的有害的。
在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中我们要把尊重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有机结合起来。
27.(1)自然界是物质的,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的客观实在,自然界中的事物是按照自身所固有的规律形成和发展的。
因此,面对自然灾害如飓风、火山爆发和地震等,人们是无法抗拒的。
(2)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在变化发展中,没有规律的物质运动是不存在的,只要我们认识和把握事物的运动规律,并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就能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
(3)辨题的观点是片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