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通史复习中国古代史第四讲 元明清时期

合集下载

2017届高三历史通史复习:中国古代史(明清时期学生)

2017届高三历史通史复习:中国古代史(明清时期学生)

专题五古代中华文明的辉煌与迟滞明清时期(1368年~1840年)鸦片战争前【高考考点】1.政治制度:明朝废丞相设内阁、清军机处的设立、清朝的边疆政策2.社会经济:明清时期农耕经济的繁荣、明清时期手工业的发展及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明清时期商业发展商帮形成与工商业市镇的兴起、“海禁”与“闭关锁国”3.思想文化:王阳明的心学、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传统科技的发展、明清时期文学艺术的发展(小说、京剧)【时代特征】一、阶段特点:封建社会由盛转衰1.总特征:封建制度的渐趋衰落和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巩固。

2.政治:君主专制空前强化,封建制度走向衰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得到进一步的巩固。

3.经济:①封建农耕经济高度发展,农产品商品化;手工业发展,私营超过官营;商品经济繁荣,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并缓慢发展;区域性的商人形成商帮,江南工商业市镇兴起.②政府实行重农抑商和“海禁”闭关政策,严重阻碍商品经济发展。

4.文化:①传统科技进入总结阶段,仍走在世界前列,但近代自然科学未得到发展,中西方差距逐渐拉大;②政府文化专制(八股取士、文字狱),带有反封建色彩的早期民主启蒙思想产生;③文学艺术繁荣,市民文化发展,并深刻反映出封建制度的衰落。

④京剧形成,文人画占统治地位。

5.中外关系:①对外政策由开放逐渐走向闭关自守;②西方殖民势力东来,中国人民开始了反殖民、反侵略的斗争。

二、中外对照1.欧洲资本主义兴起时期(14-17世纪中期,相当于元末至明朝)(1)政治:天主教会统治,等级制度;欧洲民族国家形成;资产阶级开始反封建斗争。

(2)经济: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和发展,进入工场手工业时期;英国圈地运动;重商主义。

(3)文化:文艺复兴、宗教改革;近代科学兴起(天文学革命)。

(4)对外:新航路的开辟;西、葡、荷、英早期殖民;世界市场开始形成(全球化开端)。

2.早期资产阶级革命和工业革命时代(17世纪中期—19世纪中期,相当于清朝前期)(1)政治:英、美、法资产阶级革命,确立资产阶级民主政治;英国议会改革。

高三2018级二轮复习通史

高三2018级二轮复习通史

2018年高三历史二轮复习讲义专题一中国古代史(1840年以前-----)【复习指导】1时间:2阶段:(1)原始社会: (2)奴隶社会: ( 3)封建社会:【内容总结】1、古代中华文明的形成与发展可分为五个时期:起源奠基时期、形成和发展时期、曲折发展和鼎盛时期、继续发展时期、繁盛与危机并存时期。

2、古代中华文明的形成与发展,基本内容有:(1)政治上: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

(2)经济上:小农经济的确立与发展精耕细作农业技术不断进步,土地私有制的确立与发展;以纺织业、陶瓷业、冶炼为代表的手工业的发展;商业与城市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萌芽与“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

(3)文化上: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宋明理学、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辉煌的科技成就;汉字的起源演变和书法绘画的发展、灿烂的文学成就、多姿多彩的戏曲有艺术。

第一阶段古代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奠基时期:先秦文明(约170万年前---前221年)【阶段特征】夏商西周时期是我国由原始社会进入文明社会的重要历史阶段,形成了农耕经济的雏形;是国家产生和初步完善的重要时期,建立了以血缘为纽带的政治制度——世袭制、分封制,对古代中华民族的政治观以及伦理产生了深刻影响,标准着中华文明的起源。

春秋战国时期是国家产生和完善的重要历史阶段,是中华民族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时期,处于社会转型时期,新旧交替、除旧布新成为社会发展的主题,这一时期出现的政治制度、经济形式、思想文化奠定了古代中华文明的基础。

【知识梳理】1、政治上:(1)原始社会---禅让制(2)夏商西周:①启以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

②商朝政治特点:③西周:分封制,宗法制,礼乐制。

(3)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4)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各国推行变法,以秦商鞅变法为代表,打破了旧的权利秩序,分封制逐渐崩溃,开始出现郡县制,形成中央集权的雏形。

第4课明清

第4课明清
地位
封建社会没落
皇帝任免 皇帝
资本主义兴起 议会多数党产生
人民(议会)
皇帝个人意志决定 代议制分权制衡制度决定
侍从顾问机构,不是 法定的最高行政机关 法定机构
实质
封建君主专制强化的 资产阶级代议制民
产物
主机关
知识拓展
• 明初设厂卫特务机构 • 厂卫:东厂、西厂、锦衣卫
影响:强化专制集权,加剧太监乱政
1、有利于国家统一、社会安定、经济文艺交流与发展、 民族融合乃至中华民族的形成发展、边疆开发、祖国疆 域的拓展成型;
2、高效决策、高效行政,高效组织人力、物力进行建设、 救灾、防卫;
消极作用(明清占主导):
皇帝决策具有独断性和随意性,失误率高,暴 政频发;人治为主、监察不力、贪腐严重;文 化专制,钳制思想;地方积极性、自主性、创 造性受压抑;压制商品经济,成为近代中国落 后的重要制度根源
• 解析:题干材料中“不讲人情”说明此选拔制有一
定的公平公正性,据此可判断。
• 答案:D
• • 自秦朝以后,皇帝为了集中权力,不断削弱相权。
唐朝曾以中书令、侍中、尚书令共议国政,行使宰 相职权;清朝又以满汉大学士等出任军机大臣,主 持全国军政要务。问题:(10分) (1)请简述汉、唐、明、清四朝中枢的演变过程。 (6分)
• 答案: D
• 例2
• 隋唐的三省六部制完善了自秦以来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 度,突出反映在
• ①中央决策的民主化 • ②任人唯贤的原则得以贯彻 • ③三省六部既有分工又相互制约,提高了行政效率 • ④使相权一分为三,加强了皇权 •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④ D. ③④
• 解析: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理解三省六部制是专制主义中央 集权制度的组成部分,其本质是专制制度,所以①②错误。

(通史版)2018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第一编中国古代史第一板块第四单元中华文明的转型—元明清(1840年前)时

(通史版)2018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第一编中国古代史第一板块第四单元中华文明的转型—元明清(1840年前)时
和“知行合一” 影响 对中国社会政治、文化教育以及伦理道德产生了深远影响
2.李贽的离经叛道
①政治:明朝后期,中国社会内在矛盾空前尖锐 背景 ②阶级:江南一带的市民 工商业者 已有相当强的经济实力
③思想:道学家为抬高自己,把孔子奉为神圣 ④个人:目睹官场的黑暗和道学家的伪善 ①破除对儒家经典的迷信,反对以 孔子的是非 为标准 主张 ②批判“存天理,灭人欲”的说教,强调人正当的私欲
影响 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期的要求
3.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
代表
主要思想
①揭露 君主专制 是天下之大害
②提出“ 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民主
黄宗羲 思想 ③以“天下之法”取代皇帝的“一家
之法”
①提出“ 经世致用 ”思想 顾炎武 ②提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思想
王夫之
①世界是 物质 的,事物是客观存在的 ②物质发展变化是有规律的 ③事物是可以认识的 ④静止是相对的,运动是绝对的,具 有朴素的 辩证法 思想
时代特征
艺术风格
春秋战国时期是社会大变革时期,出现 兼容并包、宽
先秦 了百家争鸣
容开放
国家统一,生产发展,民族联系加强, 秦汉 文化迅速发展
恢弘大度
隋唐
政治稳定,经济发展,民族融合,中外 兼容并蓄、全
交流频繁
面繁荣
宋元 商业繁荣、城市发展,市民阶层扩大
平民化、世俗 化
明清 封建专制制度渐趋衰落,君主专制达到顶 峰;商品经济繁荣,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作用
对以后反专 制斗争起了 推动作用
开一代朴实 学风的先河 启示了近 代人们的 思维方法, 具有划时代 的意义
(二)明清时期的科技文化
1.科技 (1)《本草纲目》:系统地总结了中国16世纪以前的药物学成就, 创立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分类法,被誉为“东方药物巨典”。 (2)《农政全书》:系统地总结了历代经验,达到传统农业科 技的顶峰,徐光启被誉为“中国近代科学先驱”。 2.文学:明清小说 (1)演变过程:兴起于魏晋南北朝时期;唐代出现短篇小说传 奇;宋代出现话本;明清时期小说创作进入蓬勃发展时期。

历史通史复习课件:元明清时期

历史通史复习课件:元明清时期

明中叶以后,纺织、制瓷、矿冶等行业中,民营 手工业甚至超过官营手工业,占据全社会手工业生产 的主导地位。
明清时期瓷器种类丰富,青花瓷、彩瓷、珐琅 彩争奇斗艳。明宣德年间制造的青花瓷,至今被人们 奉为珍品。江西景德镇是著名的瓷都。 明清时通过海上丝绸之路,瓷器对外的销量更 大。西方国家称中国为“瓷器大国”。在中国制瓷工 艺的影响下,从17世纪开始,欧洲国家陆续生产瓷器。 中世纪以来,欧洲兴起一股收藏中国瓷器的热 潮。当时欧洲人对中国瓷器格外珍视。
明中期以后,社会动荡不安,专制统治陷入危机。 王阳明认为,社会动乱的原因是人心破坏所致,只有通 过整治人心,才能挽救统治。王阳明继承和发展了陆九 渊的学说,成为心学的集大成者。所以,这一学派也被 称为“陆王心学”。 王阳明早年对程朱理学的“格物致知”深信不疑。 他曾面对翠竹,穷格七天七夜也没有得到其理,反而因 思虑过度而致疾。从此,他开始质疑朱熹理学。并用 “心外无物,心外无理”来否定“格物致知”说。在镇 压农民起义时,他进一步悟出“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 难”的道理。
王祯的《农书》是中国古代成就卓著的四大 农书之一。
宋代,民间兴起一种新的诗歌形式,即散曲。散 曲题材广泛,可雅可俗,抒情叙事兼具,更为生动活 泼。到元代,散曲的创作进入繁荣阶段。元杂剧把中 国的戏曲艺术推向了成熟。 散曲与元杂剧合称为元曲。元曲通俗生动,豪放 飘逸,以关汉卿、马致远等人的创作成就最高。
一、元朝的政治经济和文化
二、明清时期的政治
三、明清时期的经济 四、明清时期的文化
单元目录
一、元朝的政治经济和文化 1.中枢权力机关 2.棉纺织业 3.科学和技术 ①天文学 ②农学 3.文学艺术
元朝设中书省,替代前代的三省。中书省上承天子, 下总百司,是最高行政机关。中书省的长官,行使宰 相职权。元朝后期.宰相的权势越来越大,有时甚至 可以左右皇位的继承。

古代历史第四单元元明清知识点

古代历史第四单元元明清知识点

古代历史第四单元元明清知识点明清时期,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两个皇朝,其中明朝从1368年至1644年,清朝从1644年至1912年。

两个时期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制度有着明显的差异,下面介绍一些明清时期的知识点。

1.明朝的建立:明朝的建立是在农民起义领袖朱元璋的领导下。

他在农民起义成功后,消灭了元朝政权,建立了明朝,并在南京建都。

朱元璋实行了一系列的政治和军事,巩固了自己的统治。

2.明朝的宗教信仰:明朝以儒家思想为主导的王道思想为根本,强调封建礼仪和道德观念。

儒学在明朝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和弘扬,成为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儒家经典《五经》和《十三经》被定为科举考试的重要内容。

3.明朝的海外贸易:明朝时期是中国海上贸易的鼎盛时期。

明朝政府通过设立海禁政策,限制商人和海盗的活动,加强对海上贸易的管理,成为海洋贸易的重要参与者。

明朝政府还开设了郑和下西洋等著名的航海活动,使得中国与东南亚、非洲等地的贸易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4.明朝的文化艺术:明朝文化艺术得到了极大的繁荣和发展。

文学方面,明代出现了很多著名的文人,如杨维垣、陈维崧等,他们的作品在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艺术方面,明朝的绘画和陶瓷工艺达到了顶峰,著名的画家如沈周、文徵明等,以及景德镇的青花瓷等,都成为明朝文化艺术的代表。

5.明朝的政治制度:明朝实行严格的官僚制度,分为中央和地方两级。

中央政府下辖六部和九卿,负责管理朝廷政务。

地方官员主要由科举考试选拔,以查验贪污和廉政为重要内容。

此外,明朝还设立了一个监察机构,东厂,负责监察官员的廉政。

6.清朝的建立:明末,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义推翻了明朝政权,并建立了大顺政权。

但大顺政权不久即灭亡,后来清朝的皇太极在明朝灭亡后建立了清朝,并将首都迁至北京。

7.清朝的满洲族统治:清朝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由满洲族建立的封建王朝。

满洲族统治中国期间,采取了“藩镇割据”和“内外分治”的办法,保持了封建统治的稳定,但也导致了地方割据和贪污腐败等问题。

中国历史之宋元明清(讲义+笔记)

中国历史之宋元明清(讲义+笔记)

(一)历史人物 2.成吉思汗1206②杯酒释兵权年,铁木真统一了蒙古各部,建立政权,被尊称为“成吉思汗”。

忽必烈(讲义无)大蒙古国第五任可汗,建立元朝,消灭南宋大理,统一全国,首创行省制度。

960年,赵匡胤(yìn )发动陈桥兵变,黄袍加身,代周称帝,建立宋朝,定都开封。

(一)历史人物1.宋太祖①黄袍加身(陈桥兵变)中国历史之宋元明清(讲义)(二)历史事件1.王安石变法——宋神宗时期变法以发展生产、富国强兵、挽救宋朝政治危机为目的,以“理财”“整军”为中心,涉及政治、经济、军事、社会、文化各个方面。

(二)历史事件2.靖康之变1127年,金国掳徽、钦二帝,北宋灭亡,史称“靖康之变”。

赵构先在应天府继承皇位,后迁都临安,史称南宋。

(二)历史事件3.行省制①元朝的疆域为历代最大,实行行省制度,开省级制度先河。

②加强了对西藏的管辖,西藏正式成为我国的行政区。

③元朝还加强了对琉球(今台湾)的管辖。

(二)历史事件4.海上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是古代中国与外国交通贸易和文化交往的海上通道,也称“海上陶瓷之路”和“海上香料之路”,1913年由法国的东方学家沙畹首次提及。

起点主要是广州和泉州。

真题回顾拓展.【中学】(2019上)1974年,考古学家发掘出一艘南宋时期的“福船”,发掘地点为“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当时世界上著名的大港口。

这一发掘地所在的城市是( )。

A .广州B .福州C .泉州D .汕头知识框架幼儿——305页;小学——294页;中学——306页明清历史人物1、王阳明2、李贽3、黄宗羲4、顾炎武(一)历史人物 1.5、王夫之历史事件1、靖难之役2、郑和下西洋3、郑成功收复台湾王阳明(本名王守仁)①“致良知” ②“知行合一”③“心外无物”“心外无理”“尔未看此花时,此花与尔心同归于寂。

尔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

便知此花,不在尔的心外。

”2.李贽①反对“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②强调人的正当私欲(一)历史人物3.黄宗羲——中国思想启蒙之父①反对君主专制——“天下为主,君为客”②反对重农抑商——“工商皆本”4.顾炎武①“天下兴亡,匹夫有责”②主张经世致用5.王夫之①“循天下之公”②批评“孤秦”“陋宋”③提出尊重物质运动规律的自然史观和社会史观——朴素唯物主义思想的集大成者原句是:“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

高考历史通史复习——元明清

高考历史通史复习——元明清

稍夺其权中央:二府三司制(辅政体制的建立);分割相权,设副职牵制;加强御史台的监察作用地方:设路、州、县三级;文官任地方行政长官做知州,置通判负责监督。

制其钱谷北宋在各路设置转运使,地方赋税一小部分作为地方开支,其余全部运送中央,消除了地方割据的物质基础。

影响:改变唐末以来藩镇割据局面,加强了中央集权。

实现统一,稳定的政治局面。

形成了“三冗”局面,为北宋埋下积贫积弱的祸根。

如何评价宋明理学消极:三纲五常维系封建专制统治。

压抑、扼杀自然欲求。

其理论属于唯心主义范畴积极:塑造中华民族性格特征;重视主观意志力量;注重气节、道德;讲求以理统情、自我节制、发奋立志;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租佃关系的定型宋朝人口众多,虽然在不断垦荒,但土地仍然满足不了需要。

北宋初年,宋太祖赵匡胤剥夺了功臣宿将的兵权,鼓励他们“多积金,市田宅以遗子孙”,对兼并土地采取放任态度。

这就造成官僚地主大肆兼并土地,自耕农日益减少(出现了大量丧失土地的农民)。

地主,官府或其他土地所有者把土地租给别人耕种,收取地租作为收益,称为租佃土地经营方式。

地主与佃农之间形成租佃关系。

宋朝租佃经营成为仅次于自耕农形式的重要经营方式。

人身依附关系减轻租佃经营会形成地主,官府或其他土地所有者与农民之间的物质剥削关系和人身依附关系。

在封建地主经济刚发生时期,佃农与地主之间地位是平等的。

佃农除缴纳地租外,与地主不存在其他关系。

随着豪门世族的发展,佃户成了依附于地主的部曲、客户。

他们不但要缴纳地租,而且还要服役和充当地主私家武装。

若佃农生男,便供其奴役,若为女子,便为婢使。

地主打死佃农,减罪一等。

租佃经营下定立契约,佃农虽然承受较重的地租剥削,但是通过抗租,减租等斗争,争夺长期或永久的租佃权。

空前发展的对外贸易1)宋代是实现对外贸易重心转移的时期,海上贸易的重心地位巩固。

2)贸易制度和航海技术创新的时期,市舶司的设立。

3)宋代奠定中国古代海外贸易的基本范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A
(2016衡阳八中)钱穆指出,起于元代的行省制度与中 央集权不同,“实近似于一种变相的封建,乃是一种分权 统御制也”, “此种制度在平时足以障碍地方政事之推 进,而增加地方与中央之隔阂;而待一旦中央政权削 弱,各行省转易成为反抗中央,分区割据之凭藉。”他认 为行省制度在元代 A.实际上是分封制的复辟 B.改善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 C.削弱中央,加强地方权力 D.不利于中央对地方的管理

顾问咨询,无决策权
内阁制与宰相制的比较:
宰相制 相同 地位 职权 法定,制度赋权 内阁制 非法定,咨询机构
职责都是辅助皇帝处理全国政务
不 同
参与决策
无决策权
不能制约
对皇权作用 制约皇权
阁权的扩大(批答、票拟)是皇权畸形强化的表 现,并非内阁本身地位的质变
政治文明——君主专制的高度强化
机构 特点 过程 特点 过程
第四讲 元明清时期
中华文明的落日余晖 元(1271——1368) 明(1368——1644) 清(1644——1911)
政治文明——君主专制的高度强化
古代监察体系特点:服务皇 权;以轻制重;相对独立
君 主 专 制 的 加 强
元Leabharlann 机构 特点 过程 特点中书省、枢密院、御史台 三省合一中书省地位提高 明太祖废丞相——明成祖设内阁
B
(2015甘肃联考)明朝时分封封号有的还具有地名 因素,如楚王、蜀王、鲁王等,且必须就藩(到封 地去居住);清朝的分封封号则大都是礼节性的, 如恭亲王、果亲王、睿亲王等,且一律在京居 住。这从侧面反映出 A.君主专制的加强 B.分封制日渐徒具其名 C.中央集权的加强 D.宗室诸王地位的提高
C
(2016东北三校)明朝都察院下设十三道监察御 史,为正七品官,分区掌管监察,称“巡按御 史”。巡按御史“代天子巡狩”,大事奏裁,小事主 断。州县官员在巡按御史到来前,“迎跪道旁,倘 遇风雨,即知府亦陷膝泥中。”这表明 A.监察官员位卑权重 B.监察官员掌握了地方行政权 C.监察机构庞大臃肿 D.监察制度利于提高行政效率
D
经济文明——新兴经济因素的缓慢发展
生产力 农作物:由美洲引入玉米、甘薯、土豆 土地经营权商品化 明:一条鞭法——促进农产品商品化 清:摊丁入亩——减轻人身控制 元:黄道婆引进先 进棉织技术 元:青花瓷—— 清:粉彩瓷 银钱钞并行,白 银比例逐步提高
传 统 经 济 的 发 展
农 业 手 工 业 商 业
中 央 集 权 的 强 化


边疆
内地 边疆

(2013· 山西模拟)在谈到明朝内阁的作用时,有学者 指出:“内阁成员犯不着为了皇帝去得罪其他文官,事实 上他们也没有这个权力。没有宰相的权力和地位,却要承 担宰相的罪责,去充当皇帝的挡箭牌、替罪羊,这是任何 明智的人都不会去做的事情。”这意在说明内阁的设立 A.不利于政府机构间的协调与督察 B.加强了对百官的监察 C. 弥补了明太祖废丞相带来的弊端 D.间接导致了皇权削弱
评价
经济文明——新兴经济因素的缓慢发展
背景 根本原因:自然经济和君主专制束缚 直接原因:明防倭寇;清防反清复明 明:洪武禁海——郑和下西洋——隆庆开关 清:顺治迁海令——康熙开四省——乾隆十三行
闭 关 锁 国
过程
特点
影响
禁止私人出海,限制外人来华;
建立朝贡贸易体系 积极:一定程度上保卫了国家安全 消极:不利于资本原始积累,阻碍了新兴经济因素 的成长;阻断了东西方的正常交流,使中国未能看 清时代潮流
生产 关系 税收
纺织
制瓷
货币
经济文明——新兴经济因素的缓慢发展
传 统 手工 经 业 济 商业 的 发 展
农业
货币 银钱钞并行,白银比例逐步提高
商人 商业 区
商业 政策
商帮兴起(血缘——业缘地缘)、会馆 专门化工商业市镇兴起(四大名镇) 闭关锁国
特点:依赖政府特权大过于依赖生产发展 局限:随着专制政府的没落而萧条,大 部分未能转型为近代民族资本主义企业; 对手工业技术进步未形成推动;
中书省、枢密院、御史台 三省合一中书省地位提高 明太祖废丞相——明成祖设内阁 顾问咨询,无决策权
君 主 专 制 的 加 强



议政王大臣会议——雍正:军机处
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影响
政治文明——君主专制的高度强化
内地 边疆 内地
行中书省:省级行政区划的开端 宣政院:管理宗教事务和西藏;宣慰司 三司: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都 指挥使司 改土归流:加强对边疆的管理,巩固统一 督抚制度、平定三藩、收复台湾 理藩院、驻藏大臣、改土归流
(2013唐山月考)蓝鼎元向雍正帝上《论南洋事 宜书》说道:“天下利国利民之事,虽小必为;妨 民病国之事,虽微必去。今禁南洋有害而无利, 但能使沿海居民,富者贫,贫者困,驱工商为游 手,驱游手为盗贼耳。”这表明清朝 A.存在海禁与开放海禁之争 B.有条件地允许海外贸易 C.地方官要求严格限制外贸 D.始终坚持闭关锁国政策
A
(2014衡水一中)清顺治十七年上谕:“士习不 端,结社订盟,把持衙门,关说公事,相煽成 风,深为可恶,著严行禁止。”康熙说:“人臣分 立门户,私植党羽,始而蠹国害政,终必祸及身 家。”材料说明了 A.清廷内部出现严重的皇权争斗 B.统治者严防官吏朋党造成的离心倾向 C.汉族知识分子反满情绪高涨 D.地方官吏腐败行政效率低
D
(2016长郡月考)《清史稿》记述,清代内阁 “沿明旧名,例称政府”,但“内阁实权,远不逮 明”,“内阁宰辅,名存而已”。造成这一现象的 原因是 A.清朝前期以武立国 B.六部分掌行政权力 C.贵族特权不断削弱 D.新的权力机构出现
D
(2017武汉调研)(明)景泰三年,皇帝想通过 廷议(法定的议事程序)更换太子,由于惧怕 朝臣反对,于是赐予陈循等人重金,收买人 心,最终达到目的。该史实说明 A.廷议制度提高了朝廷议决效率 B.明代君主专制在不断强化 C.廷议制度确保了朝廷公正法治 D.明代中央决策趋于制度化
经济文明——新兴经济因素的缓慢发展
资 本 主 义 萌 芽
背景
条件:生产力发展,人口增长,人身依附削弱,富 裕劳动力增加;农业和手工业发展,农产品商品化 程度提高
生产性(市场)雇佣
标志
明朝中后期江南地区丝织业“机户出资,机工出力” 根本:自然经济和君主专制
阻碍
具体:①劳动力:人身依附将农民束缚在土地上 ②市场:农民极端贫困,导致国内市场狭小;闭 关锁国不利于海外市场的开拓③资本:以末富以 本守的观念导致缺乏资本积累④技术:缺乏手工 工场的技术积累和创新⑤政策:重农抑商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