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说朱元璋的功过是非
历史对朱元璋的评价介绍

历史对朱元璋的评价介绍朱元璋是中国历史上最杰出的君主之一。
一生勤于政事,建树颇多,特别是创设了大量的制度典章,不但打下了明朝近三百年基业,还影响到清朝。
自明到清,中央集权的政治统治和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行政管理制度渐趋完备。
朱元璋最重要的功绩是驱逐胡虏,除,拯救汉民族,平定天下,成功复国,废除了蒙古人制定的种族等级及压迫政策,恢复了中华,带领华夏复兴。
他从天灾人祸和饥寒交迫的钟离村,一直到南京登基,和他的文臣武将所走的这条道路,不仅仅是为私人和某个阶级的利益,如同他的自述——我本淮右布衣,天下于我何加焉。
朱元璋胸怀韬略,深谋远虑,善于驾驭战争,掌握主动权。
注重招贤纳士,广采众议,严格治军,完善军制,练兵育将,强调将领要识、谋、仁、勇兼备。
主张寓兵于农,且耕且战,保持一支强大的武装力量。
《明史》“赞曰:太祖以聪明神武之资,抱济世安民之志,乘时应运,豪杰景从,戡乱摧强,十五载而成帝业。
崛起布衣,奄奠海宇,西汉以后所未有也。
惩元政废弛,治尚严峻。
而能礼致耆儒,考礼定乐,昭揭经义,尊崇正学,加恩胜国,澄清吏治,修人纪,崇凤都,正后宫名义,内治肃清,禁宦竖不得干政,五府六部官职相维,置卫屯田,兵食俱足。
武定祸乱,文致太平,太祖实身兼之。
至于雅尚志节,听蔡子英北归。
晚岁忧民益切,尝以一岁开支河暨塘堰数万以利农桑、备旱潦。
用此子孙承业二百余年,士重名义,闾阎充实。
至今苗裔蒙泽,尚如东楼、白马,世承先祀,有以哉。
”赵翼:盖明祖之性,实帝王,豪杰,盗贼兼而且也。
顺治帝:“朕以为,历代贤君,莫如洪武。
何也?数君德政,有善者,有未尽善者。
至洪武所定条理章程,规划周详,朕所以谓历代之君不及洪武也。
”康熙帝立碑“治隆唐宋”赞誉朱元璋。
还说:“明太祖天授智勇,崛起布衣,纬武经文,统一方夏,凡其制度,准今酌古,咸极周详,非独后代莫能越其范围,即汉唐宋诸君诚有所未及也。
”;“洪武乃英武伟烈之主,非寻常帝王可比”。
毛泽东:“自古能君无出李世民之右者,其次则朱元璋耳。
如何评价大明王朝十六帝对历史的功过?

如何评价大明王朝十六帝对历史的功过?明朝(1368年-1644年)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由汉族建立的中原王朝,历经十六位皇帝,先后定都南京和北京。
有人说明朝是历史上最黑暗的王朝,那么我们看看明朝的历任皇帝都有什么样的功过:▎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1328-1398)朱元璋出身寒酸,小时候给地主放牛牧羊,家里的至亲病死连掩埋尸首的坟地也没有,后来为了活命,出家当了和尚。
朱元璋二十四岁投军,在基本肃清各路农民起义军和扫平元的残余势力后,朱元璋于南京称帝,国号大明,年号洪武,建立了全国统一的封建政权。
他在位期间汲取了元朝末年权臣作乱,贪污成患的教训,励精图治,精简税务,大举进行政治改革,废除了丞相制,社会生产力有了明显提高,使得大明王朝仅仅数年的功夫,便焕然一新,奠定了大明二百多年的基业。
明太祖朱元璋提倡法治,刑用重典。
洪武十五年,设立专门从事特务工作的锦衣卫。
明太祖在加强专制统治过程中,两次兴起大狱,打击功臣、官吏和富豪,只丞相胡惟庸案和蓝玉案牵连被杀者就有三万余人,开国功臣几乎被他杀光了,对后期明朝政权的巩固带来了严重的后果。
▎明惠帝朱允炆(1377-?)太子朱标没等到继承皇位就过世了,朱元璋立太子的嫡子朱允炆为皇太孙,1398年,朱元璋抛离他紧握的权柄,长辞人世。
朱允炆即位,是为建文帝。
朱允炆性慈厚,深受儒家经典教育熏陶,在位期间增强文官在国政中的作用,宽邢省狱,严惩宦官,史称“建文新政”。
建文帝即位后,弱君在朝,强藩在外,辅臣齐泰、黄子澄等立主削藩,以巩固中央集权。
削藩本为长策,但几位辅臣十分迂阔,缺少处理现实政治问题的机变和才能,结果削藩太快,引发了“靖难之役”,建文帝把皇位搞丢了不说,本人也失踪了,他的失踪成了千古之谜。
▎明成祖朱棣(1360-1424)燕王朱棣是朱元璋的第四子,经过四年艰苦卓绝的战争,即“靖难之役”,朱棣终于夺取了侄子朱允炆的皇帝宝座。
不可否认的是,朱棣虽然冷酷、残忍、权欲熏心、好大喜功,但他是个不折不扣的工作狂,凭借自己的努力,打造出了一个真正的太平盛世:编修《永乐大典》、1421年迁都北京、派郑和六下西洋(第七次下西洋是在朱棣死后第6年(宣德5年))、纵横天下巩固边疆,开创了大明王朝的永乐盛世。
朱元璋的小故事

朱元璋的小故事摘要:一、朱元璋简介二、朱元璋与小明王三、朱元璋与陈友谅四、朱元璋与张士诚五、朱元璋建立明朝六、朱元璋治国政策七、朱元璋的家庭生活八、朱元璋的功过评价正文:一、朱元璋简介朱元璋,原名重八,字国瑞,濠州钟离(今安徽凤阳)人。
他是明朝的开国皇帝,史上称为明太祖。
朱元璋出身贫寒,从小失去父母,曾在寺庙为僧,后来投身义军,逐渐崭露头角。
二、朱元璋与小明王在投身义军之前,朱元璋曾遇到小明王。
小明王本名韩林儿,是红巾军领袖郭子兴的养子。
郭子兴欣赏朱元璋的才干,于是将女儿嫁给他,并让他担任了自己的副手。
后来,郭子兴去世,朱元璋继承了他的事业,成为了红巾军的主要领导人。
三、朱元璋与陈友谅陈友谅原是元朝官员,后来背叛元朝,建立了大汉政权。
朱元璋在发展过程中,与陈友谅发生了多次冲突。
经过鄱阳湖之战,朱元璋击败了陈友谅,吞并了他的势力,为建立明朝奠定了基础。
四、朱元璋与张士诚张士诚原是江苏泰州的一个盐贩,后来起义建立了天完政权。
朱元璋在发展过程中,与张士诚进行了多次较量。
通过击败张士诚,朱元璋夺取了江苏、浙江等地区,进一步扩大了势力。
五、朱元璋建立明朝公元1368年,朱元璋在南京称帝,建立了明朝。
他改元洪武,开始了对全国的统一统治。
在位期间,朱元璋实施了一系列治国政策,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六、朱元璋治国政策朱元璋在治国过程中,实行了严格的中央集权制度。
他废除丞相,撤销中书省,将权力分散到六部。
此外,朱元璋还重视农业,减轻农民负担,推广移民政策,加强对边疆地区的统治。
在他的领导下,明朝经济迅速恢复,国家繁荣昌盛。
七、朱元璋的家庭生活朱元璋共有二十六个儿子,十六个女儿。
他非常重视家庭教育,亲自教导子女们读书写字。
在他的培养下,许多子女成为了杰出的政治家、文化家。
此外,朱元璋还提倡节俭,要求后宫嫔妃穿着朴素,不得奢华。
八、朱元璋的功过评价朱元璋是我国历史上一位卓越的皇帝。
他出身贫寒,凭借自己的才智和勇气,建立了统一的明朝。
夸赞朱元璋的句子-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夸赞朱元璋的句子1.朱元璋,伟大的明太祖,开创了灿烂的明朝时代。
2.他聪明睿智,英明果断,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
3.朱元璋治国有方,开创了明朝盛世。
4.他勤政爱民,时刻为百姓着想。
5.太祖一生忠孝仁爱,立下了不朽功勋。
6.他谦虚谨慎,从不自满,时刻谨记初心。
7.朱元璋开拓进取,创造了许多奇迹。
8.他勤勉奋斗,不畏艰辛,为后人树立了榜样。
9.明太祖弘扬中华文化,倡导儒家思想,建立起一代瑰丽文明。
10.他心系天下百姓,出台许多政策造福人民。
11.朱元璋一言一行都体现了他对国家的无限热爱。
12.他英明果断,决策果断,带领国家走向繁荣昌盛。
13.明太祖是一位杰出的军事统帅,带领军队收复失地。
14.他智勇双全,威震外敌,确立明朝在世界的地位。
15.朱元璋睿智明达,深谋远虑,让明朝安定繁荣。
16.他修政治,慎微慎微,对待政事严谨有序。
17.太祖崇尚礼仪,重视德行,树立了崇高道德风范。
18.朱元璋是一个有大气魄的君主,昭示了一代明君风范。
19.他仁爱百姓,一生勤政爱民,被后人誉为圣明君主。
20.明太祖创业立国,为后代留下了光辉的历史篇章。
21.朱元璋,开创了明朝的盛世。
22.他勤政爱民,为民众谋福。
23.朱元璋英明果断,驾驭乱世。
24.他以智慧和胆识,称霸一方。
25.朱元璋凭借无尽的毅力,成就一番伟业。
26.他奉行仁政,使百姓安居乐业。
27.朱元璋是一代明君,受到万民爱戴。
28.他勇猛果断,让敌手闻风丧胆。
29.朱元璋一心为民,用智慧治理天下。
30.他开疆拓土,成就中国一代盛世。
31.朱元璋登基之际,霸气侧漏。
32.他身怀天赋,志在振兴国家。
33.朱元璋一身正气,威震四方。
34.他治国有方,开创了明朝的黄金时代。
35.朱元璋执掌朝政,安邦定国。
36.他睿智勇敢,铸就了明朝的辉煌。
37.朱元璋一生忠诚于国家,深受人民拥戴。
38.他以刚强的意志,统一了中国。
39.朱元璋智勇双全,成就了一个帝国的辉煌。
40.他奉行仁政,让人民安居乐业。
朱元璋的历史评价与争议

朱元璋的历史评价与争议朱元璋(1328年-1398年),明朝开国皇帝,也是中国历史上具有重要影响力的人物之一。
他在位期间,进行了一系列的政治和军事改革,稳定了国家局势,奠定了明朝的基石。
然而,对于朱元璋的历史评价一直存在着争议。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对朱元璋进行评价和讨论。
一、开创明朝并实现统一朱元璋是明朝的创始人,他通过一系列胜利的战争,推翻了元朝的统治,结束了动荡的南宋时期,实现了中国的统一。
他率领农民军队,采取了“攘夷必先争储”的政策,先后推翻了其他农民军,最终确立了自己的统治。
他的这一举措,不仅结束了元朝的统治,也为明朝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因此,朱元璋是中国历史上杰出的统一者之一。
二、推行一系列改革政策朱元璋在位期间,实施了一系列的政治和军事改革,为明朝的繁荣发展打下了基础。
他推行了行省制度,强化了地方行政管理,减轻了中央政府的负担。
他还推动教育改革,加强了封建礼教的教育,提高了人民的文化素养。
此外,他还在军事上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
这些改革措施都为明朝的繁荣奠定了基础,为后世树立了榜样。
三、残酷的统治手段尽管朱元璋在统一和改革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但他也常常以残酷的手段维持统治。
他对内推行严苛的法律制度,严厉打击贪污腐败和反叛行为。
他对外则进行了一系列的战争,让无数人遭受了战乱之苦。
此外,朱元璋辅佐的丞相冯胜也采取了残酷的镇压手段,大胆地整肃了宋朝遗留下来的势力。
这些统治手段不仅让人民遭受了痛苦,也引发了不少的争议。
四、家族内斗与杀伐决断朱元璋的家族内斗问题也是评价他的一个关键点。
他的家族内部长期存在着权力斗争,争夺明朝的继承者地位。
一些历史学家认为,朱元璋通过一系列的杀伐决断,确保了自己的统治地位,也保护了明朝的繁荣。
然而,他的家族内斗也给明朝的统治带来了不稳定的因素,给后世留下了一定的争议。
综上所述,朱元璋的历史评价存在着一定的争议。
他的开创明朝和实现统一的功绩不可忽视,他的改革政策也为明朝的繁荣打下了基础。
朱元璋是仁君还是暴君?看过这些雷事就能明白

朱元璋是仁君还是暴君?看过这些雷事就能明白本文导读:这位草根出身的帝王,一生顽强逆袭,硬生生从社会的最底层,走上了君临天下的宝座,然后三十年铁腕治国,全国折腾得鸡飞狗跳,为此也招来非议多多,贬他的人说他残暴无情,对待功臣更是翻脸不认人,多年如一日的残酷屠戮。
甚至好些火遍武侠圈的演义小说,更是把他怎么丑陋怎么写。
但夸他的人,却无不仰慕他的雄才大略,赞叹大明王朝血雨腥风下,那百姓丰衣足食的建设奇迹。
各种的争吵,至今依然不少。
其实,倘若能看懂朱元璋人生里的这几件“雷事”。
这位帝王一生的是非功过,想必就能更清楚。
一:一语成谶的朱元璋朱元璋登基以后,一桩花了多年心血的大事,就是教育太子朱标。
为了培养好这个未来大明帝国的接班人,朱元璋简直不惜血本,除了以明朝开国两大智囊刘基和章溢领军,组成了最强教育团队,更给儿子制定了“仁明果决”的学习标准。
也就是不止学习文化知识,更要掌握帝王必须有的心术智慧。
为了达到这个高标准,百忙之中的朱元璋更常亲自上阵,与儿子研讨为君之道。
网络配图而《明实录》里,也就记录了一段父子间颇有意义的对话,朱元璋问儿子在读什么书,朱标老实回答,在读西汉七国之乱的材料。
朱元璋这下来了兴致,问你认为动乱发生的原因是什么?朱标回答说,是因为七国图谋叛乱,罪有应得。
没想到朱元璋立刻怒了:你小子懂什么?就是因为汉景帝先打死了吴王太子,然后又在晁错的教唆下削王族的土地,否则哪会有这大乱?明初优厚的藩王待遇,就可以从朱元璋这番话里找到原因,当然朱元璋更想不到的是,就在他去世不久,一场堪比七国之乱的大明靖难之役,更是革掉了亲孙子的皇位。
参考这段对话,简直一语成谶。
二:朱元璋的用人观虽说在宗亲问题上,朱元璋有局限,但是他另一个足以叫明末皇帝反思的,却是用人观。
洪武元年十一月,朱元璋特意派遣魏观等文臣,全国各处撒网搜索,只要是人才,都要拉到大明王朝的朝堂上来。
此举本不稀罕,但在这群大臣临行前,朱元璋却又一通长篇唠叨,谆谆教诲该搜罗什么样的人才。
对明朝的各位皇帝总结与评价

对明朝的各位皇帝总结与评价总体来说,明朝的皇帝们在各自的领域内有着不同的表现,既有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也有一些不尽如人意的皇帝。
以下是对明朝各位皇帝的总结与评价:1. 明太祖朱元璋:他是一个极具政治才能和军事能力的皇帝,创立了明朝,建立了庞大的帝国。
他具有深远的眼光和卓越的治国能力,实行了许多有益的政策,如移民、兴修水利、发展农业等。
然而,他的统治手段也较为残酷,对开国功臣的杀戮和政治清洗使得明朝的政治环境异常残酷。
2. 明惠宗朱允炆:他是一个仁慈、有理想和抱负的皇帝,试图以温和的手段解决藩王问题,但最终在“靖难之役”中失败。
他的理想主义色彩浓厚,但缺乏实现这些理想的能力。
3. 明太宗朱棣:他是一个极具军事才能和政治智慧的皇帝,指挥了多次对外战争,如对安南、鞑靼、瓦剌等地的征讨。
同时,他也组织了大规模的迁都和下西洋活动,对明朝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4. 明仁宗朱高炽:他虽然寿命较短,但展现出了卓越的治国能力。
他的统治期间,明朝得到了显著的发展和繁荣。
5. 明宣宗朱瞻基:他既有理想又有能力,继承了其祖父和父亲的优点,是明朝的一位中兴之君。
6. 明英宗朱祁镇:他在位期间出现了宦官专政的情况,且在第二次登基后错误地杀害了民族英雄于谦。
7. 明代宗朱祁钰:他在风雨飘摇之际被推上皇位,但能力平庸,无法开创盛世。
8. 明宪宗朱见深:他在位期间出现了许多弊政,如西厂、皇庄、传奉官等,给明朝的统治带来了不稳定因素。
9. 明孝宗朱佑樘:他是一位仁慈、勤勉的皇帝,努力治理国家,是明朝的中兴之主。
10. 明武宗朱厚照:他是个浪荡公子,文治武功均无太大成就。
11. 明世宗朱厚熜:他聪明绝顶却执迷修仙,导致朝政混乱。
12. 明穆宗朱载垕:他虽然受到张居正等人的辅佐,但个人纵欲无度,导致后期政治疲软。
13. 明神宗朱翊钧:他在位期间虽然有所作为,但后期因私人恩怨撤换官员,导致政治动荡。
14. 明光宗朱常洛:他在位时间极短,且早年经历凄惨,“梃击之案”更是让他备受打击。
后世对朱元璋的评价

后世对朱元璋的评价
朱元璋是中国明朝的开国皇帝,也是中国历史上极具影响力的历史人物之一。
他在位期间,采取一系列贞厉的政策,成功征服了中国大片领土,建立了一个统一的大帝国。
同时,他也重视士兵的训练和武器的制造,使得明朝军队成为了东亚最强大的军队之一。
朱元璋虽然有着优良的政绩,但他在政治上也有着一些争议。
他曾多次利用手中的权力进行强力干预,使得明朝不断发生政治动荡。
另外,他对民间阶层缺少重视,对自然灾害和饥荒等问题的应对也不够及时有效,这些问题给明朝的社会发展带来了巨大的阻碍。
总的来说,朱元璋作为中国历史上的一名杰出政治家和军事家,他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不容忽视。
虽然他的统治政策存在一些问题,但他为明朝的建立和中国历史的进步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评说朱元璋的功过是非,是回避不了他的“恐怖政治”(吴晗语)的。
如果说,明朝初期的“洪武四大案”在历史上尚有争议的话,那么发生在洪武三十年的“南北榜案”则是一件彻头彻尾的冤案。
关于“南北榜案”的历史记载不少,本文选用王世贞的《弇山堂别集·科试考》,此文集是明代著名史学家王世贞记录明朝史事的私人著述,该书记载的明朝典故考订周详,被时人比之为一代实录。
文集中的《科试考》卷记载了这桩冤案。
洪武三十年(1397),科举会试(丁丑科)在全国举行。
朱元璋命令翰林院学士刘三吾﹑吉府纪善白信蹈为考试官,当时录取了宋琮等五十一人。
经朱元璋当廷面试,赐闽县陈安(安阝)为第一名﹑吉安尹昌隆、会稽刘谔分别为第二、第三名。
这五十一人中没有一个人是长江以北的人,于是,那些没有考取的北方人上书朱元璋,说刘三吾等考官都是南方人,只为他们各自的家乡,是营私行为。
朱元璋闻之大怒,命令儒臣们将那些落榜者中文理稍微强些的人再录取一部分,并指定侍读张信﹑侍讲戴彝﹑右赞善王俊华﹑司直郎张谦﹑司经局校书严叔载﹑正字董贯﹑长史黄章﹑纪善周衡、萧揖,以及刚刚经廷试取录的陈安﹑尹昌隆﹑刘谔,每人各批阅十份试卷。
进过认真查阅考卷,北方举人确实没有一人能及格,全国科举会试是公正的。
但是,北方举人还是上书告状,说刘三吾﹑白信蹈指使张信等人只查不及格的卷子。
朱元璋更是大发雷霆,亲自出题主考,录取了韩克忠﹑王恕﹑焦胜等六十一名原来不及格的北方人,并授予第一名韩克忠为翰林修撰,第二名王恕为编修,第三人焦胜为行人同副,进士陈性善为行人,陈诚为检讨。
考官白信蹈等都被肢解处死,刘三吾以年老被发配边疆充军,只赦免了戴彝﹑尹昌隆、陈安、刘谔,任命他们为司宾司仪署丞,后来又遭诛杀。
宋琮被任命御史,后以检讨掌助教官辞退。
另据史料,洪武三十年五月,朱元璋突然下诏,指斥本次科举的主考刘三吾和副主考纪善、白信三人为“蓝玉余党”,尤其是抓住了刘三吾十多年前曾上书为胡惟庸鸣冤的旧账,认定刘三吾为“反贼”,结果涉案诸官员皆遭到严惩。
刘三吾因年事过高,发派充军以老戍边。
曾质疑刘三吾的张信更惨,因他被告发说曾得到刘三吾授意,与白信蹈以及同科试官二十多人落了个凌迟处死的下场。
其余诸人也被发配流放,只有戴彝、尹昌隆二人免罪。
此二人得免的原因,是他们在复核试卷后,开列出的中榜名单上有北方士子。
刘三吾所选五十二名南方贡士全部罢黜,名列榜首的考生陈安以行贿罪问斩,至于受牵连者不下千人。
六月份,朱元璋亲自复核试卷,开出了一个更令人瞠目结舌的录取名单:五十一名中榜贡士,竟然清一色是北方人,无一名南方人。
洪武三十年发生的“南北榜案”又称“春夏榜案”(因为丁丑科二月会试,六月殿试,故称“春夏榜”),其实并不是一场科举舞弊与反舞弊事件。
据后人分析,就主考官刘三吾来说,他徇私舞弊的可能性极小。
当年正处在“蓝玉案”的非常时期,蓝玉案株连甚众,无数官员落马,此次科举结果无疑将对朝局产生微妙影响。
正因其重要性,在主考官的选择上,朱元璋煞费苦心,经反复斟酌,
终圈定了78岁高龄的翰林学士刘三吾为主考。
刘三吾在当时可谓大儒,此人是元朝旧臣,元末时就曾担任过广西提学,明朝建立后更是多有建树。
明王朝的科举制度条例就是由他制订,明初的刑法《大诰》也是由他作序,此外他还主编过当时中国周边国家的百科全书——《寰宇通志》。
《明史》称其“为人慷慨,胸中无城府,自号坦坦翁”,可谓是人品才学俱佳的士林领袖。
朱元璋选择刘三吾为主考,既是对其认可,也是对这次科举的期望。
况且,耄耋之年的刘三吾深知朱元璋严酷暴虐的性格,其手段之残忍,株连之广泛,足令刘三吾等官僚战战兢兢,惟恐祸从天降,哪里敢为包庇南方人这种无价值的小事,去触犯暴君的逆鳞呢?
那么,朱元璋为什么经过两次复查,证明这次“春夏榜”无舞弊行为后,还是狠下毒手,残杀无辜呢?其实,朱元璋此举的真实目的,无非是抓住南北榜案来扩大自己的统治基础,笼络尽可能多的士人来为自己服务。
这是有着深刻的时代背景和社会原因的。
明王朝建立之初,当时退往长城以外的元朝残余势力仍然经常袭扰北方边境,明朝也多次大规模征调军队出塞讨伐,终不能完全解决问题。
因此,对于明王朝来说,笼络北方士大夫,稳定北方局面,在南北籍贯的统治阶级人士中调节分配权力尤显重要。
其实,朱元璋的激烈反应,与“蓝玉案”密切相关。
震动明王朝上下的蓝玉谋反案,持续数年,株连人数达到10万人,其中尤以各级官吏居多。
蓝玉常年镇守北方,案件爆发后,因他而遭株连的官员,也多为北方人,其中科举出身的北方官员甚多。
作为一个深谋远虑的政治家,朱元璋自然深懂“恩威并施”之道,缓和与北方知识分子间的矛盾,稳固统治,就成了他的必然选择,而科举是最好的方式。
然而,无论主考刘三吾,还是受命复核试卷的张信,均书生意气太重,不了解朱元璋的用意,自信无舞弊,仍坚持“江南本多俊才”。
这样,诸位公正的考官,只好无奈地做了替罪羔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