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鉴赏 莫奈《日出》赏析

合集下载

日出印象艺术鉴赏2000字

日出印象艺术鉴赏2000字

日出印象艺术鉴赏2000字日出印象艺术是法国艺术家莫奈的一幅作品,创作于1872年,现藏于法国巴黎的奥塞美术馆。

这幅作品是莫奈在勃鲁舍尔画的一系列日出印象主题作品之一,以其柔和的色彩和对光线的精细描绘而闻名于世。

《日出印象》的画面中央是一片波光粼粼的湖面,湖水和天空融为一体,使得整幅画呈现出一种宁静的氛围。

在湖水的前景中,可以看到几艘小船停在水面上,船上的人物轻松自在地享受着美丽的日出景色。

在画面的后方,可以看到一片淡蓝色的山脉和一座小教堂的轮廓,给整幅画增添了一丝神秘感。

莫奈在这幅作品中运用了大量的色彩和光线的变化来表现自然界的美。

他运用了许多不同的色调,从淡黄色到深蓝色,再到浅紫色,使得整幅画显得非常丰富多彩。

他巧妙地运用了色彩的反差,使得画面中的光线更加明亮璀璨。

同时,莫奈还运用了不同的笔触和画法,使得画面的质感更加丰富,增加了观赏者的视觉享受。

《日出印象》是莫奈对光线和色彩的精确观察和描绘的产物。

莫奈通过对光线的变化和反射的描绘,使得整幅画呈现出一种朦胧而柔和的感觉,使人仿佛置身于画面中。

他通过对色彩的运用,使得画面中的光线更加明亮和生动,给人一种温暖和愉悦的感觉。

莫奈通过对细节的精细描绘,使得整幅画的视觉效果更加真实和立体,给人一种沉浸在自然美景中的感觉。

《日出印象》的艺术鉴赏价值在于它展现了莫奈作为印象派画家的独特视角和技法。

莫奈运用了光线和色彩的变化来表达自然界的美,使观赏者能够感受到光线和色彩的变化所带来的美妙感觉。

他通过对细节的描绘和质感的表现,使得整幅画的视觉效果更加真实和立体,给观赏者一种身临其境的感受。

同时,莫奈通过对光线和色彩的运用,使得整幅画呈现出一种朦胧而柔和的感觉,给观赏者一种温暖和愉悦的感觉。

《日出印象》是一幅描绘自然美景的杰作,它展现了莫奈作为印象派画家的独特视角和技法。

通过对光线和色彩的精确观察和描绘,莫奈使整幅画呈现出一种朦胧而柔和的感觉,使人仿佛置身于画面中。

莫奈日出印象总结

莫奈日出印象总结

莫奈日出印象总结引言莫奈(Claude Monet)是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最重要的一位法国印象派画家,被誉为“印象主义的奠基人”。

莫奈的作品《日出》是他创作的一系列印象派画作之一,被视为印象主义运动的代表作之一。

本文将从画作的背景、主题、技法和艺术影响等方面对莫奈的《日出》进行总结分析。

背景介绍莫奈的《日出》是创作于1872年的一幅油画作品。

这幅画作是在法国勃艮第地区的勃艮第小镇利埃贝尔(Le Havre)湾上创作完成的。

《日出》是莫奈对日出景象的印象和感受的艺术表达,也被视为印象主义绘画风格的典型代表之一。

主题分析莫奈的《日出》主要表现了早晨日出时分的海景。

画面中太阳尚未完全升起,天空呈现出多种色彩的渐变,海面上升起雾气弥漫,通过快捷、明亮的一筆一筆的斑斓色块描绘出景物的印象,展现出画家对世界感知的主观印象。

技法分析莫奈在《日出》中运用了印象派画家常用的一些技法,突破传统绘画的约束,追求色彩和光线的直接表达。

色彩运用莫奈在《日出》中大胆运用了明快的色彩,以点、斑、线的方式刻画出光照和光影变化,创造出生动、活泼的效果。

他使用了大量的色块和点状笔触,以构建整体画面的形象。

莫奈善于捕捉环境中光线的变化,并将其以快速的笔触和丰富的色彩刻画出来。

运笔技巧莫奈采用的是快速而活泼的绘画风格,用短小的、快速的笔触描绘出画面中的各种元素。

这种笔触给人一种模糊的感觉,强调了光线的流动和景物的印象。

同时,莫奈的画笔在画布上的轻快地舞动,使得整个画面都充满了生气与活力。

艺术影响莫奈的《日出》被视为印象主义运动的里程碑之一,对后世的绘画风格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开创了一种新的绘画方式,突破了传统绘画的约束,强调了画家主观感受的表达,为印象派绘画风格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莫奈的《日出》在笔触运用和色彩表现等方面,影响了很多后来的艺术家。

它打破了对细节的求全观念,更多关注整体效果的表现。

同时,这幅画作也使人们开始思考光线和色彩的变化对画面效果的影响,探索绘画中表现光影的新方法。

美术鉴赏论文---《日出印象》

美术鉴赏论文---《日出印象》

《日出•印象》——莫奈作者莫奈(1840~1926),法国画家。

印象画派的创始人之一。

印象派的名称即由他的《日出印象》一画而来。

生于巴黎。

初从布丹学习,并受容金和柯罗的影响;后转向外光的描写,马奈和透纳的作品给了他很大的启发。

莫奈的创作目的主要是探索表现大自然的方法,记录下瞬间的感觉印象和他所看到的充满生命力和运动的东西。

曾长期探索光色与空气的表现效果;常在不同的时间和光线下,对同一对象连续作多幅描绘,从自然的光色变幻中抒发瞬间的感受。

不注重对象的明晰的立体的形状。

主要作品有《草地上的午餐》、《圣阿德列斯的阳台》、《花园里的女人们》、《日出印象》、《巴黎圣拉查尔火车站》、《干草垛》和组画《睡莲》等。

历史背景:在十九世纪的法国,当一些前卫的艺术家已经厌倦了新古典主义的条条框框,陈旧的题材,宏大的场面,理性的构图,完美的人体,这一切新古典主义的核心传统都已经成为束缚,这些艺术家渴望冲破羁绊,尽情地抒写眼前的世界,抒发内心的向往。

于是,一些新的绘画流派相继产生,其中对后世有着巨大影响的就是印象派,他的领袖就是法国人莫奈,而这幅《日出印象》也是最具代表性的一幅,同时更重要的是“印象派”这个名字便从这幅画得来。

1874年4月15日在巴黎市中心的一间工作室里举办了一个名为“无名画家展览会”的画展,这批青年艺术家中就有克洛德。

莫奈。

这个画展没有引起很大影响,参观的人很少,并且遭到了人们的批评和嘲讽。

因为这幅画无论从题材,构图,色彩,各方面都不符合当时的标准,简直是一团糟。

就像是孩子幼稚的涂鸦,信手几笔,毫不负责任。

有个记者借用莫奈的《日出印象》的标题,讥讽这个画展的画家都是“印象派”。

在这里“印象”可是个贬义词,充分表现了当时人们对这幅画的轻视与嘲笑。

他们在批评这幅画的草率,肤浅,粗糙。

可以说一无是处。

也许是这幅画已经超越了当时整个时代的鉴赏力。

光与色的美丽世界若干年后,当人们在再看这幅画,我们惊呼这幅画觉得他简直就是一首美妙的抒情诗。

莫奈作品日出印象赏析

莫奈作品日出印象赏析

莫奈作品日出印象赏析
法国印象派画家莫奈惊艳于自然景象,被公认为最出色的印象派画家之一,早期作品《日出》也深深影响这一流派的发展。

《日出》描绘了一幅舒适的江景图,画面的中心位置是一个梦幻般的红色日出,这种明快的色彩错落有致地分布在风景之中,画面上不仅有宽阔的大江景色,还有被阳光照射的竹林,一起形成一幅迷人的画卷,把人们带入幻境中。

画中的日出比所有其他色彩都明亮,它象征着希望,每一天都会有美丽的日出,太阳又一次升起。

此外,画中还描绘了许多饱含表情的自然图像,色彩绚丽多姿,不仅人物塑造得真实生动,景象更是充满情感,给人以身临其中之感。

在画出一个个梦幻般宁静日出的独特色彩之时,莫奈融入了许多印象派有趣的手法,例如调色,通过色彩的明暗变化来建立画面的层次感,让细节更加丰满生动;尤其是色彩的运用,莫奈以一种容易被人理解的情绪性画面,勾勒出深刻的艺术意境,用色彩烘托出柔和美,营造出祥和宁静的画面。

此外,画家在描绘这幅画的过程中,使用了很多印象派的特点,如多色调的运用,25个不同的颜色和阴影,构成了深具内涵的艺术形式。

有着深厚审美趣味和国际风格的开放性,不断探寻未知的领略,开创了印象派风潮的新高度。

莫奈所创作的《日出》不仅刻画出宁静幽雅的大江景色,更重要的是它彰显着艺术家巧夺天工的创作力量和深厚审美趣味,在文艺复兴时期惊艳于自然界及艺术界,深刻地影响着整个印象派的发展。

外国美术作品赏析赏析赏析赏析赏析

外国美术作品赏析赏析赏析赏析赏析

朦胧之美——莫奈的《日出·印象》我第一次看到这幅画是在高中的美术课上,那时候老师就告诉我们这是一幅印象派的画作,给我们浏览了图片。

现在在大学的美术课,我再一次看到这幅油画,跟以前一样我挺喜欢这种朦胧之美,所有的形象都是朦朦胧胧,没有写实的细节。

《日出·印象》是克劳德·莫奈所画的印象派的画作。

在十九世纪下半叶,光学原理改变了画家对固有色的观念,由此他们开始在艺术上对光与色进行新的探索。

其实在当时,人们还不接受“印象派”这一艺术流派,克劳德·莫奈的油画《日出·印象》曾遭到一位记者地嘲讽说:“这幅作品很粗糙,过于随便,它完全就是凭印象胡乱画出来的,还有其他人附和着说,这些画家统统都是“印象主义”。

没想到,这些挖苦的话,反而成全了这批画家,“印象派”随之诞生。

在十九世纪七八十年代,印象派达到了它的鼎盛时期,其影响遍及欧洲,并逐渐传播到世界各地,但它在法国取得了最为辉煌的艺术成就。

十九世纪后半叶到二十世纪初,法国涌现出一大批印象派艺术大师,他们创作出大量至今仍令人耳熟能详的经典巨作。

《日出·印象》是莫奈于1873年在阿弗尔港口画的一幅写生画。

它描绘的是透过薄雾观望阿佛尔港口日出的景象。

据了解,克劳德·莫奈在同一地点还画了一幅《日落》,绘画描绘出晨雾中不清晰的背景,多种色彩赋予了水面无限的光辉,画出了水的流动感。

整幅画作主要运用了水蓝色、淡蓝、红色、橙色和黑色。

海水、天空、景物几乎采用了同一色系——蓝色,在轻松、无拘束的笔触中,交错渗透,浑然一体。

日出时, 海上雾气迷朦, 水中反射着天空和太阳的颜色。

岸上景色隐隐约约, 模模糊糊看不清, 给人这种瞬间的感受。

在蓝色为主打的背景色下,淡淡的海上,那些黑色的小船依稀可见,其实仔细去看,中间的那个小船有船夫拿着船桨在撑船预示着船夫已经开始工作,新的一天来临。

整幅图画最耀眼的就是那抹初生的太阳,橙红橙红的,把一边的天都染成了橙红色,感觉天空逐渐变亮,一切即将苏醒。

《日出》中的光明与黑暗

《日出》中的光明与黑暗

日出:光明与黑暗的交织引言《日出》是一幅由印象派画家莫奈所创作的名画,描绘了日出时分的美丽景色。

在日出的瞬间,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光明和黑暗的交织,这种对比是人类文化中常见且深具意义的主题之一。

本文将探讨《日出》中呈现的光明与黑暗之间的关系及其象征意义。

光明、黑暗和视觉效果《日出》以印象派艺术风格表现,渲染了太阳冉冉升起时刻的壮丽景象。

画面中太阳产生耀眼到极致的光芒,照亮大片海面;同时,在太阳背后则有大片墨黑色的影子覆盖着。

这种对比产生了强烈而饱满的视觉效果,突显了光明与黑暗之间鲜明对比。

光明与希望在文化中,光常常被用作希望、幸福和正能量的象征。

《日出》中, 太阳逐渐升起代表着新开始、希望和未来。

希望是人们前进的动力,而光明的出现则象征着那份希望。

黑暗与挑战相对于光明,黑暗代表着困难、阴影和挑战。

《日出》中所描绘的太阳背后那一大片墨黑色的影子形象化地呈现了黑暗力量。

而在生活中,人们也经历过许多挑战和困难,这些黑暗时刻常常需要我们勇敢面对。

光明与黑暗的辩证关系光明与黑暗并不是完全独立存在的,它们是相互依存且辩证统一的。

没有黑暗,我们无法体会到光明的美好;同样地,没有光明,我们无法认识到黑暗的存在。

《日出》以其强烈对比描绘了这种辩证关系,在探索人类存在意义和生活真谛方面给予了深思。

结论通过对《日出》中的光明与黑暗主题进行分析,可以发现它们在艺术作品中承载着丰富多样的象征意义。

正如生活中一样,我们经历了光和黑暗的交替,这些经历与挑战塑造了我们的人生。

因此,《日出》中光明与黑暗的交织不仅在视觉上给我们带来震撼,更在心灵深处引起我们对人生意义和存在方式的思考。

美术鉴赏论文---《日出印象》

美术鉴赏论文---《日出印象》

《日出•印象》——莫奈作者莫奈(1840~1926),法国画家。

印象画派的创始人之一。

印象派的名称即由他的《日出印象》一画而来。

生于巴黎。

初从布丹学习,并受容金和柯罗的影响;后转向外光的描写,马奈和透纳的作品给了他很大的启发。

莫奈的创作目的主要是探索表现大自然的方法,记录下瞬间的感觉印象和他所看到的充满生命力和运动的东西。

曾长期探索光色与空气的表现效果;常在不同的时间和光线下,对同一对象连续作多幅描绘,从自然的光色变幻中抒发瞬间的感受。

不注重对象的明晰的立体的形状。

主要作品有《草地上的午餐》、《圣阿德列斯的阳台》、《花园里的女人们》、《日出印象》、《巴黎圣拉查尔火车站》、《干草垛》和组画《睡莲》等。

历史背景:在十九世纪的法国,当一些前卫的艺术家已经厌倦了新古典主义的条条框框,陈旧的题材,宏大的场面,理性的构图,完美的人体,这一切新古典主义的核心传统都已经成为束缚,这些艺术家渴望冲破羁绊,尽情地抒写眼前的世界,抒发内心的向往。

于是,一些新的绘画流派相继产生,其中对后世有着巨大影响的就是印象派,他的领袖就是法国人莫奈,而这幅《日出印象》也是最具代表性的一幅,同时更重要的是“印象派”这个名字便从这幅画得来。

1874年4月15日在巴黎市中心的一间工作室里举办了一个名为“无名画家展览会”的画展,这批青年艺术家中就有克洛德。

莫奈。

这个画展没有引起很大影响,参观的人很少,并且遭到了人们的批评和嘲讽。

因为这幅画无论从题材,构图,色彩,各方面都不符合当时的标准,简直是一团糟。

就像是孩子幼稚的涂鸦,信手几笔,毫不负责任。

有个记者借用莫奈的《日出印象》的标题,讥讽这个画展的画家都是“印象派”。

在这里“印象”可是个贬义词,充分表现了当时人们对这幅画的轻视与嘲笑。

他们在批评这幅画的草率,肤浅,粗糙。

可以说一无是处。

也许是这幅画已经超越了当时整个时代的鉴赏力。

光与色的美丽世界若干年后,当人们在再看这幅画,我们惊呼这幅画觉得他简直就是一首美妙的抒情诗。

莫奈的《日出印象》赏析

莫奈的《日出印象》赏析

莫奈《日出印象》赏析河南青网文化传媒有限公司旗下“名画城”有各种风格的油画出售,如有购买意向的顾客可联系03704,手机:,中国郑州高新区国家863中部软件园第一眼看到莫奈的《日出印象》时,就觉得很美,虽然以前对油画并没有深刻的接触与了解,但是他的这幅画实在是太有名气了,所以在很早就知道,以前了解的只是这幅画单纯的美感,而现在通过对画家以及作品的深入了解,才知道莫奈的每一部作品都有自己的感情在里面,下面我们来一起谈谈这幅画吧。

这幅名画是莫奈于1873年在阿弗尔港口画的一幅写生画。

他在同一地点还画了一张《日落》, 在送往首届印象派画展时,两幅画都没有标题。

一名新闻记者讽刺莫奈的画是"对美与真实的否定,只能给人一种印象"。

莫奈于是就给这幅画起了个题目——《日出印象》。

《日出·印象》描绘的是在晨雾笼罩中日出时港口景象。

在由淡紫、微红、蓝灰和橙黄等色组成的色调中,一轮生机勃勃的红日拖着海水中一缕橙黄色的波光,冉冉升起。

海水、天空、景物在轻松的笔调中,交错渗透,浑然一体。

近海中的三只小船,在薄雾中渐渐变得模糊不清,远处的建筑、港口、吊车、船舶、桅杆等也都在晨曦中朦胧隐现。

这一切,是画家从一个窗口看出去画成的。

如此大胆地用“零乱”的笔触来展示雾气交融的景象。

这对于一贯正统的沙龙学院派艺术家来说乃是艺术的叛逆。

该画完全是一种瞬间的视觉感受和活泼生动的作画情绪使然,以往官方学院派艺术推崇的那当1874年莫奈和一群青年画家举办展览时,这幅《日出·印象》遭到了诽谤和奚落。

有的评论家挖苦说:“毛坯的糊墙纸也比这海景完整!”更有人按这幅画的标题,讽喻一莫奈为首的青年艺术家们为“印象派”,于是“印象主义”也就成了这个画派的桂冠。

种谨慎而明确的轮廓,呆板而僵化的色调荡然无存。

在当时,《日出·印象》展出后,受到社会的公开攻击。

那位以“印象”来讽刺这幅画的《喧噪》周刊的记者路易·勒鲁瓦,本来是以此指责莫奈“对美与真实的否定”,可是这个名称从此竟彪炳画史,变成了极富号召力的光辉符号。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题目: 关于莫奈《日出印象》的赏析
院(系):
专业年级:
姓名:
学号:
授课教师:
2015年 12月 25日
第一次接触莫奈的作品《日出印象》是在电影《我11》中,一位父亲烛光下向儿子认真讲解莫奈的作品《日出》。

后来,他提醒正在学美术的儿子一定要记得莫奈,因为他是印象派的代表人物。

也是这个时候,我忽然想到印象派,什么是印象派呢?印象派不是指的诗吗?和浪漫派有什么关系呢?………于是,带着这些疑问我就去搜了下印象派,也由此了解到了印象派绘画。

说起印象派,那必先要提莫奈的这幅作品—《日出印象》了,下面就是我个人的一些小小的感触和评价。

1872年,莫奈创作了日后扬名于世的《日出·印象》。

这幅油画描绘的是从远处观望阿弗乐港口晨雾中日出的景象.它在1874年3月25日开幕的印象派画家第1次联合展览会上展出。

这幅作品本不是莫奈画作中最典型的,但是,由于一位名叫勒鲁阿的评论家,在4月25日的《喧噪》杂志上,发表了题为《印象主义的展览会》的文章之后,此画才名声鹊起。

该文对参展的许多作品逐地进行了潮讽,针对莫奈的《日出·印象》,他写道“糊墙花纸也比这海景更完整”。

与这幅作品标题不无关系地,该文作者将这次展览会戏谑地称之为“印象主义的展览会”。

加之莫奈本人曾经表述过“我所画的不过是印象而已”这样的观点,以及以他为首的这批年轻画家,确实注意捕捉对描绘对象的最初印象等因素,尽管这些画家中有要并不同意这个提法,但印象主义、印象派这个称号已经是不胫而走。

以致在1877年第3次联展时,干脆将其用作展览会的标题。

对于创作的艺术手法,画家莫奈用了十分粗犷的笔触来描绘海面的波光以及背景中的港口。

所有形象都是朦胧的,没有写实的细节。

莫奈对于传统视觉的叛逆是发自内心的,他一直在寻找的就是对大自然的直接观察和表现。

在这幅画里,美丽的光线和色彩令人目眩神迷,即使在云层下,整个世界也都是明快亮丽的灿烂阳光,有着一种不可抗拒的
直指人心的力量,这就是我们的眼睛对于自然生活中对光的瞬间的印象。

作品成功地抓住了视觉的第一印象,新鲜,感人。

在这里,画家对自我追求的坚持是极为重要的,他们不仅仅是为了画出几张好画,而是要通过不懈的努力彻底改变观众的视觉方式。

经过努力,莫奈和他的朋友们做到了这一点。

关于莫奈的绘画,正如后印象派画家塞尚所说的:“莫奈只有一只眼睛,可是我的天,那是多么了不起的眼睛啊!”
关于莫奈,莫奈,全名克劳德·莫奈(Claude Monet,1840年11月14日-1926
年12月5日),法国画家,被誉为“印象派领导者”,是印象派代表人物和创始人之一。

莫奈是法国最重要的画家之一,印象派的理论和实践大部分都有他的推广。

莫奈擅长光与影的实验与表现技法。

他最重要的风格是改变了阴影和轮廓线的画法,在莫奈的画作中看不到非常明确的阴影,也看不到突显或平涂式的廓线。

光和影的色彩描绘是莫奈绘画的最大特色。

再来说下自己为什么喜欢这幅画。

这幅画与其说画的日出,倒不如说画的是“印象”。

因为他的笔触如此快速,轮廓这么不清晰,色彩这么不稳定,我都分辨不清究竟是“日出”还是“日落”了。

但是呢,这丝毫不影响到我对它的赞赏。

我认为画家注重光与色彩的变化是需要极致的观察力的,尤其是瞬间变化的自然光。

我们都只知道,欧洲传统绘画多是在室内画画,用人工的照明烛光或火炬营造光源。

有电灯以后就使用灯光。

十九世纪中期有一些画家感觉到自然光的瞬息万变,不是室内人工照明的单调贫乏所能取代,因而倡导户外写生,直接面对室外的自然光。

莫奈就是最初直接在户外写生的画家,一生坚持在自然光下绘画,寻找光的瞬间变化,记录光的瞬间变化。

这是十分难得的,也是需要极大耐心的一件事。

而这幅画的意义并不在“画“本身,而是代表了画家追求创作灵感和观察方式的改变。

这也正是我喜欢它的原因。

走出户外,与自然亲切接触,感受光的变化,是一件多么惬意的事啊!
题外话,写到这里,不由得想起了我初中的时候,也是那个时候,开始由小学的铅笔换成了初中的碳素笔。

由于碳素笔写起来十分顺滑,稍不小心,就会在干净的书上留下一些痕迹,有时甚至还会把笔墨弄到作业上,这是一件让很多爱干净的同学最痛苦的事了。

那时的我,很是喜欢在书上乱记东西,比如,笔记啦,或是划划圈圈啦,再或者,在不明所以的情况下在某个空白的地方写下随便看到的字等等。

这里最值得要说的,就是有时发呆的时候,我会拿起碳素笔,在书上手不停的“乱抖”,头也跟着一起“抖”,然后让笔尖轻轻地在纸上留下些痕迹,一些条条线线,圈圈点点。

接着就开始出奇的看着“画”的东西,发挥想象力,去“看”(更像是“想象”)自己画的是什么,当看到的与想象的重叠在一起的时候,双眼会放出光来,啊,这是画的蜡烛,这是足球,这是一个人,这是……,最后再修改修改,润润色,心满意足的看着自己创作的“画”,一副作品就这样完成啦!直到现在我才明白----“原来,我这才是真正的”印象派“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