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尚品德的故事)明辨是非的故事_史来贺永不褪色的旗帜

合集下载

(崇尚品德的故事)明辨是非的故事_鲁迅踢鬼

(崇尚品德的故事)明辨是非的故事_鲁迅踢鬼

鲁迅从日本回国后,在一个师范学校教书,晚上没有事时,常到一个朋友家去聊天。

这朋友的家离学校大约八九里路,回校时必须经过一片坟地。

有一天,鲁迅回校晚了,正走得起劲的时候,忽然发现远处有一个白影。

鲁迅从来是不相信有鬼的,他疾步向白影走去,走不太远,那白影忽然没有了。

可是,他定神一看,那白影又有了。

并且时小时大,时高时低,正和鬼一样。

鬼不就是变幻无常的吗?鲁迅有点踌躇了,到底向前走还是回头再走别的路呢?
鲁迅那时穿的是硬底皮鞋,他决心要给那鬼一个致命的打击。

可是,当鲁迅走到那白影的旁边,那白影又缩小了,并且急急忙忙地,一声不响地靠住了那个坟堆。

这时,鲁迅跑到那个白影跟前,用他那硬皮底鞋,朝着那白影狠狠地踢去,那白影“嗷”的一声就站了起来,鲁迅定睛一看,才看清是个人,而且是一个专门从事盗墓的人。

试想,如果鲁迅是一个怕鬼的人,见到白影后吓得夺荒而逃,大喊大叫,到处宣传他遇到了“鬼”,那么世上就多了一个鬼的“见证人”——实际上,鬼的故事就是这样流传开的。

幸亏他是一个无神论者。

(崇尚品德的故事)明辨是非的故事_屹立雪域高原的丰碑

(崇尚品德的故事)明辨是非的故事_屹立雪域高原的丰碑

2003年12月13日,年仅40岁的西藏自治区那曲地区班戈县委常委、组织部长祁爱群,在连续主持4个多小时的会议后,因劳累过度,突发大面积脑溢血,离开了她魂牵梦萦的西藏。

翻开祁爱群的简历,她在西藏25年,除去在林芝上大学的5年,在藏北高原整整工作了20年。

一些朋友不理解,她总是嘿嘿一笑说,我是学畜牧的,鱼儿离不开水,我离不开藏北牧民。

祁爱群这位柔弱的江南女子,一个坚强的共产党员,在雪域高原工作20年,不论岗位怎么变迁,条件怎么艰苦,始终不忘党的宗旨,始终不忘对西藏人民的承诺,用自己的青春、热血和生命,在辽阔的藏北高原,谱写了一曲壮丽的共产党员的生命之歌。

祁爱群有句口头禅:组织部是干部之家,是职工之家,我这个组织部长就是班戈县干部职工的“后勤部长”。

她是这样说的,更是这样做的。

班戈县公安局民警赵文明在外地出差,妻子突然患重感冒,独自一人在家输液,无人照顾。

祁爱群知道情况后,马上来到这位民警家,守护着病人,帮助料理家务,直到患者输完液、吃完饭才回家。

县委办公室干部孟令合患有贫血症,祁爱群主动来到他家,向他介绍治疗贫血症的食疗办法,叮嘱他多休息,加强营养,还手把手地教他如何熬药。

在祁爱群眼里,“百姓的事再小也是大事,自己的事再大也是小事”,祁爱群的丈夫、那曲地区畜牧局副局长袁勇这样评价妻子。

2003年12月3日,祁爱群带着两名同志赶到那曲地区,夜以继日地做完了班戈县干部职工的调资报表工作。

当时她正患着感冒,会议结束后就要往县里赶,随行的同志怎么劝也劝不住。

袁勇一听急了:“你不要命了,感冒这么重,明天我陪你到医院去检查一下再走也不迟。

”祁爱群内疚地对袁勇说:“我没事,袁勇,谁没有个头疼脑热的,你放心,我会照顾好自己的。

年底事多,元旦我回不来,争取春节早点回来,咱们好好过个年。

”没想到,这竟是祁爱群留给丈夫的遗言。

白玛拉姆是班戈县普保镇的贫困户,一年到头靠吃救济粮,全家人经常是吃了上顿没下顿。

2002年冬季,一场大雪又把她家仅有的20多只羊全部冻死,丈夫也因积劳成疾,离开了人世,丢下她和两个未成年的孩子。

(崇尚品德的故事)明辨是非的故事_小王华拾金不昧

(崇尚品德的故事)明辨是非的故事_小王华拾金不昧

王华是明英宗天顺年间的状元,大书法家王羲之的后代。

6岁那年,他和一群小伙伴在小河边游泳玩耍。

这时,有一个喝得醉醺醺的人提着一个提兜摇摇晃晃地来到河边。

他坐到河沿上,开始慢吞吞地洗起脚来,嘴里还不停地嘟囔着什么。

王华觉得这个人很有趣,就一边玩耍一边注意着他。

洗好脚后,这个人就跌跌撞撞地走了。

王华来到这人坐过的地方,忽然发现这人的提兜还放在地上,忘记带走了。

王华起身找那个人,却已不见了踪影。

王华想,说不定这提兜没有用了,是人家故意扔弃不要的,就走过去打开来看。

这一看,可把王华惊呆了,里面竟然有几十两银子。

这么多的银子,肯定是那人一时想不起来,起身离开时给忘了。

想到这里,王华估计那人酒醒后会跑回来找,于是就守在提兜旁边等那个人回来。

不过,王华还是不放心。

要是有人看到这个提兜后拼命来抢,甚至谋财害命,那怎么办?后来,他想出了一个办法,把提兜扔进了水里,这样就没有人看得见了。

他依然坐在河边耐心等待。

过了好一会儿,小伙伴们玩累了,都互相吆喝着回去了,只有小王华还一个人坐在河边等那个忘记带走提兜的人。

小伙伴们走后,那个人果然哭丧着脸回来了。

小王华问明情况后,跳到水里,把提兜拿出来递给了他。

那个人打开提兜一看,发现银子还在里面,忙顺手摸出一锭递给王华,想表示谢意。

王华摇摇头,说:“这么多银子我都不要,我为什么要您的一锭银子?”那人知道他小看了眼前的这个小孩子,忙带着歉意再三道谢。

随后,硬跟着小王华去到他家里,向王华的家人一一拜谢,然后含泪而去。

面对金钱,得失取予之间,往往看出一个人的品格、德行。

实际上,连带着一个人能否快乐和幸福。

王华不占小便宜,不贪图钱财,只替别人着想的优良品质,真是值得现代人好好学习。

(崇尚品德的故事)明辨是非的故事_张伯苓戒烟

(崇尚品德的故事)明辨是非的故事_张伯苓戒烟

张伯苓是我国著名教育家,1919年之后相继创办南开大学、南开女中、南开小学。

他十分注意对学生进行文明礼貌教育,并且身体力行,为人师表。

一次,他发现有个学生手指被烟熏黄了,便严肃地劝告那个学生:“吸烟对身体有害,要戒掉它。


没想到那个学生有点不服气,俏皮地说:“那您吸烟就对身体没有害处吗?”
张伯苓对于学生的责难,歉意地笑了笑,立即唤工友将自己的吕宋烟全部取来,当众销毁,还折断了自己用了多年的心爱的烟袋杆,诚恳地说:“从此以后,我与诸同学共同戒烟。


果然,打那以后,他再也不吸烟了。

吸烟有害健康,这早已成为共识,但要下定戒烟的决心,确实是不容易的。

张伯苓以身作则,毅然戒烟,既体现了他为人师表的一面,也体现了他对科学的尊重。

直到今天,开展文明健康的生活仍然是我们应该遵循的。

(崇尚品德的故事)明辨是非的故事_保安卫兴旗为救人而牺牲

(崇尚品德的故事)明辨是非的故事_保安卫兴旗为救人而牺牲

2006年3月10日,在山城重庆,一位河南打工青年——保安卫兴旗为救人献出了年仅21岁的生命。

这天下午,在重庆市南坪区金阳骑龙山庄住宅小区,金阳骑龙山庄物业管理有限公司在与重庆市四通环卫有限公司签订了骑龙山庄二区化粪池清淘协议后,四通环卫公司组织4名施工人员进行作业。

当清淘到下午3点25分左右,在进行第7格的清掏时,井道里的一名工作人员突然被毒气熏倒,摔倒在化粪池底。

另外两名工作人员见状急忙下去施救,但是相继被毒气熏倒。

“救人呀,救人呀!”在井上的另一名工作人员见状,急忙发出了凄厉的呼救声。

听到呼救声后,离化粪池最近、正在骑龙山庄岗位上值班的保安卫兴旗和其他几名保安第一时间赶往现场,看到池中被毒气熏倒的工作人员后,冲在最前面的卫兴旗想伸出手将最上面的人拉起,但是这几名被毒气熏倒工作人员是沿着扶梯下到井道里作业的,摔倒后身处的位置更低,卫兴旗和他们还有一段距离,根本够不上。

情况紧急,让人顾不上再考虑什么。

这时,卫兴旗顾不上自己安危,在跟随而来的同班班长和同事的协助下,立即沿井梯下井对3名工作人员进行施救。

与此同时,3点28分左右,附近的物业公司办公室管理人员听到外面的呼救后,也立即组织人员拨打了119、120,并迅速备好防毒面具及绳索准备救人。

此时,救人心切的卫兴旗已经开始往井下去,在就要抓住被救者的一瞬间,终于没有抵挡住浓浓毒气的魔爪,不慎掉入井底。

在上面进行协助的值班班长看到这种情形,不顾现场领导的阻拦,也到井口施救,被毒气熏倒掉进井池。

也就在这同时,接到报警后的119、120火速赶到了现场。

经过前后约30分钟的紧张救援,几个人由消防队员陆续救起。

当卫兴旗被消防队员救到地面后已停止了呼吸,120医生立即在现场轮番进行人工呼吸,之后很快被送往距离最近的重庆市第六人民医院进行抢救。

经过近5个小时的抢救,最终也没有挽回卫兴旗的宝贵生命,他献出了年仅21岁的青春年华,永远定格在了辉煌的青春顶峰。

打工青年卫兴旗在生死考验的关键时刻,把一个生命对另一个甚至另几个生命的关爱推到了板致。

史来贺精神

史来贺精神

学习楷模史来贺不褪色的旗帜农民的儿子史来贺一、基本情况史来贺(1930.7——2003.4),河南省新乡市刘庄村原党委书记,全国著名劳动模范。

曾经9次受到毛泽东主席接见。

二、先进事迹史来贺于1952年12月开始担任河南省新乡县七里营镇刘庄村党支部书记,连续51年工作在农村党支部书记的岗位上。

从任村支书的那天起他就立下誓言:“跟党走,拔掉穷根,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从1953年开始,史来贺带领刘庄人车推、肩挑、人抬,起岗填沟,拉沙盖碱,用了整整20年,把刘庄周围750多块凹凸不平的“盐碱洼”、“蛤蟆窝”荒地改造成了现代化农业园区。

他潜心研究棉花种植经验,使皮棉平均亩产量达到当时全国平均产量的3倍,刘庄也因此一跃成为全国的先进典型。

随后,史来贺带领刘庄人兴办起畜牧场,由3头小奶牛起家的小畜牧场迅速发展成为拥有上千头牲畜的大畜牧场,成为刘庄发展商品经济的突破口。

为了让刘庄群众富起来,史来贺又向工业挺进,兴办起机械厂。

机械厂生产的小喇叭曾响遍全国各地;小型奶粉机销往全国二十多个省区市。

机械厂从仅有三个半人的铁木业组迅速发展成为拥有几十台机床的大厂。

接着,史来贺带领刘庄人又陆续建起了食品厂、造纸厂、淀粉厂等。

刘庄村办企业的发展,既有效地解决了剩余劳动力问题,也为集体积累了越来越多的财富。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史来贺带领群众向高科技进军,建起全国最大的生产肌苷的华星药厂。

肌苷产量占全国的一半以上。

运用新掌握的领导科学和管理知识,史来贺带领刘庄形成了以农促工、以工建农、农工商并举的商品经济的新格局。

他重视农业的基础地位,向机械化要速度。

现在,刘庄拥有拖拉机、播种机、联合收割机、汽车等大型机械近千台,还有农用飞机一架,新式喷雾器100多部。

使耕地、播种、脱粒、运输、治虫、浇水、收获等,全部实现了机械化。

他重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从1976年4月开始,他带领群众建设刘庄村第一代新村楼房,1994年建设第二代单元式住宅楼房,2000年规划建设第三代400套现代化、智能化、花园式配套齐全的新型农民别墅,使全村人生活幸福美满、安居乐业。

(崇尚品德的故事)明辨是非的故事_徐霞客远游探险

(崇尚品德的故事)明辨是非的故事_徐霞客远游探险

徐霞客名叫徐弘祖,是明代江阴人,霞客是他的别号。

他从小爱读历史、地理一类书籍、图册。

在私塾读书的时候,老师督促他读儒家经书,他往往背着老师,把地理书放在经书下面偷看,看到出神的时候,禁不住眉飞色舞。

十几岁那年,他的父亲死去,他决心亲自到名山大川去游历考察一番。

但是他想到母亲年纪老了,家里没人照顾,没敢提这件事。

他的心事毕竟被母亲觉察到了。

当母亲了解到他有这样的愿望,跟他说:“男儿志在四方,哪能为了我留在家里,做篱笆下的小鸡、马圈里的小马呢!”母亲为他准备行装,还给他缝制了一顶远游冠。

有了母亲的热情支持,徐霞客远游的决心更坚定了。

徐霞客22岁那年,开始离家外出游历。

他先后游历了太湖、洞庭山、天台山、雁荡山、泰山、武夷山和北方的五台山、恒山等名山。

每次游历回家,他跟亲友谈起各地的奇风异俗和游历中的惊险情景,别人都吓得说不出话来,他母亲却听得津津有味。

后来,老母亲去世了,徐霞客就把全副精力扑在游历考察的事业上。

在他50岁那年,他开始了一次路程漫长的旅行。

他花了整整4年时间,游历了湖南、广西、贵州、云南4省,一直到我国边境腾冲。

他跋山涉水,到过许多人迹罕至的地方,攀登悬崖峭壁,考察奇峰异洞。

有一次,他在腾越经过一座高耸的山峰,发现悬崖上有一个岩洞,根本没路可通。

他冒着生命危险,像猿猴一样爬上了悬崖,终于到达了洞口。

又有一次,他在湖南茶陵,听说当地有个麻叶洞,洞里有神龙或者精怪,不是有法术的人,都不敢进洞。

徐霞客不信神怪,他出了高价雇了个当地人当向导,进洞考察。

正要进洞的时候,向导问他是什么人,当他知道徐霞客是个普通读书人的时候,向导吓得直往后退,说:“我以为您是什么法师,才敢跟您一起进洞,原来是个读书人,我才不冒这个险呢。

”徐霞客并不罢休,带着他的仆人举起火把进洞。

村里的百姓听到有人进洞,都拥到洞口来看热闹。

徐霞客在洞里考察了很久,一直到火把快烧完才出来。

围在洞口的百姓看他们安全出洞,都十分惊奇,说:“我们等了好久,以为你们一定给妖精吃了呢。

(崇尚品德的故事)明辨是非的故事_李学生舍己救人

(崇尚品德的故事)明辨是非的故事_李学生舍己救人

李学生是千千万万个外出务工人员中的普通一员。

在平凡的生活中,当工友需要帮助的时候,他总是慷慨解囊,热心助人;在生死考验的关键时刻,他把一个生命对另一个生命的关爱推到了极致。

2005年2月20日下午5时,在温州打工的李学生,当路过金(华)温(州)铁路温州市黄龙段马坑隧道口时,迎面列车呼啸而来,铁路上两个正在玩耍的孩子浑然不知。

“快躲开!”李学生飞身上前,先把小男孩抢出铁轨。

当他转身再去抢救小女孩时,风驰电掣的列车驶过,李学生被撞倒在地,献出了年仅37岁的生命。

李学生的家境虽然贫寒,但他一向乐于助人,好名声在故里人人皆知。

他十来岁时母亲去世,从此跟着婶子过活。

他牺牲后,婶子朱桂英指着照片上的李学生说,27岁时才结婚,女儿刚刚1岁时,妻子就因病去世。

生活的坎坷并没有熄灭他对生活的热情,怀着对生活的憧憬,他到温州打工。

李学生老实厚道,热心助人,家乡人无论谁找到他,他都会热情帮助,不辞劳苦、跑前跑后,联系工作。

经李学生介绍,全乡有40多个民工在温州找到了工作。

春节前回乡探亲时,李学生与村党支部书记话家常,还说到要多方联系,动员温州老板来家乡投资办厂,让更多的父老乡亲在家门口就能找到工作,脱贫致富。

70多岁的张恰秀和李学生是邻居,老人逢人就讲:“这孩子以前在家时,经常帮俺卖西瓜、收麦种麦,连一口开水也不肯喝,他真是个好人!”李学生走到哪里,都会把温暖带给身边的人。

工友吕建喜至今还记得:“学生可是个热心人!2002年我来温州打工还不到两个月就花光了带来的钱。

李学生见我生活困难,毫不犹豫地把100元钱递给我。

”2003年6月,工友梁海军不慎从二楼摔下来,跌断了一条腿,大家说要给他捐款,李学生第一个响应捐了100元。

工友洪仙卫的儿子住院急需要钱,李学生二话不说,拿出准备给女儿交学费的500元钱给了洪仙卫。

而实际上,李学生一人工作,要供养女儿在温州上学,还要每月寄钱给老父亲和其他亲人,生活并不宽裕。

李学生工作的温州金有利休闲鞋厂老板程定华说:“李学生是1997年到金有利休闲鞋厂当学徒的,我很快就发现,把事情交给这个年轻人很放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河南新乡县七里营镇刘庄村党委书记史来贺,几十年来,他以全心全意为群众谋利益的崭新形象,忠实地履行了共产党人的职责,以崇高的思想境界和突出的业绩,被誉为一面永不褪色的旗帜。

史来贺常对人说:“干部既是带头人,又是服务员。

带头人就是要带领大家苦干实干,不谋私利;服务员就是为群众搞好服务,办实事,解决实际问题。

”他依据刘庄经济实力情况,首先从解决群众的住房入手。

1976年以前,刘庄群众多数住的是低矮的土屋,还有一些住的是草屋。

史来贺想,千百年来,房子问题是压在农民身上的大包袱。

穷苦农民年年省吃俭用,出力流汗,却盖不起像样的房屋。

咱难道就不能依靠集体的力量,使全村人住上宽敞明亮的新房子,让大家看到社会主义的优越性!1976年,刘庄新村楼房正式破土动工,经过6年的艰苦奋斗,终于解决了群众久久盼望的住房问题。

接着,村上又建起了十几幢五层单元式住宅楼房,从而使群众的住房更宽敞、更舒适。

史来贺把为群众造福作为最大的乐趣。

他与党委一班人十分关注全村人的收入分配和生活水平。

他觉得,千方百计增加群众收入,提高生活水平,使大家共同富裕起来,这是为群众办的最重要的实事。

在他的带领下,刘庄人均收入年年都有大的增加。

对群众的日常生活、家庭问题,他照样时刻记挂心间。

冬天,他提前派人拉来烧煤分到各家各户;春节,他及早备好肉、油、面、菜和各种糕点送到群众手中。

群众有了病,他去看望;谁家有了事,找他商量。

从初级社开始,每年除夕,他都带领干部到饲养室和工厂值班,把饲养员和企业值班人员替换下来,让他们回家团聚。

一次,饲养员马新政看到史来贺又来替他值班,无论如何也不回去,他流着泪对史来贺说:“你们干部也有一家老小,可你们不想自己的家,却让俺回家过年团聚。

俺知你的一片心意,俺领下党的这份情意!”这一夜,他没有回家,和史来贺坐在草铺上一直谈到天亮。

1986年春节前夕,家家户户都在忙着准备过节,赶马车的刘树广因公被轧伤了腿,正躺在距刘庄25公里的新乡市中心医院病床上接受治疗,他妻子坐在一旁陪伴着他。

腊月三十下午,史来贺匆忙开完干部会,急忙喊住副书记张秀贞和村干部刘树业,让他们准备好罐头和糕点,去看望正在住院的刘树广。

干部们看到老史劳累的样子,劝他派别人去。

史来贺执意不肯,说:“树广是为集体受的伤,他住院好几天了,还没去看他,我心里不安。

”史来贺与张秀贞、刘树业一道驱车来到医院,史来贺握住刘树广的手,问寒问暖,刘树广感动得热泪盈眶。

50多年来,史来贺始终与全村党员干部群众同呼吸,共命运。

他想方设法帮助群众解决困难。

有年冬天,史来贺患重感冒正在打吊针,得知刘某家因丧事纠纷闹得数日不能出殡。

他先派两名干部前往调解,问题没有得到解决,正月初四晚上,史来贺亲自主持召集刘姓有关人员开会,直到顺利安葬了刘母。

1999年,史来贺被中央组织部评为新中国成立以来在群众中享有崇高威望的共产党员的优秀代表,和雷锋、焦裕禄、王进喜、钱学森的名字并列在一起,他是当之无愧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