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上海高考语文试题

合集下载

(完整版)2019上海高考语文卷

(完整版)2019上海高考语文卷

2019上海高考语文试卷一积累应用 10分1.按要求填空。

(5分)(1)士不可以不弘毅,______________。

《〈论语〉七则》(2)______________,尽西风,季鹰归未?(辛弃疾《水龙吟·________》(3)《琵琶行》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形象地写出了琵琶声的轻快与冷涩。

2.按要求选择。

(5分)(1)学校举办诗词大赛,为激励选手,需张贴标语,以下内容合适的一项是()。

A.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

B.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

C.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

D.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2)将下列编号的语句依次填入语段空白处,语意连贯的一项是()。

任何一幅画,都有一个最佳的观赏距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距离太近,美感就会减弱甚至消失。

①隔着一定的距离才能见着美②距离本身能美化事物③更为准确地说A.③①②B.②①③C.②③①D.①②③二阅读 70分(一)阅读下文,完成第3—7题。

(16分)记忆与写作①我们一旦将“经验”区分为经历和对经历的体验,记忆在写作中究竟扮演何种角色,就不难理解了。

经历是无法即时描述的,更无法使之客观化。

我们所经历的事实,绝大部分转瞬即逝。

我们无法做到一边经历某件事,一边将它书写出来。

因此我们也可以这样说,作家所描述的经历无一例外都是记忆中的经历。

②很多研究者都注意到了经历与写作之间的“时间距离”,将这种距离的作用极端化和简单化。

看来也没什么道理。

有一种说法,作家将个人的经历在记忆中保存得越久,写作将会越客观,就如同封在坛子里的酒,时间越长,其味道越醇正。

如果情况果真如此,每位作家想必都应该在弥留之际才开始自己的创作。

不过这样的说法也提醒我们,将刚刚经历的事件立刻表达出来,的确更容易受到社会意识以及作家个人的偏见、习惯、写作目的的影响。

2019-2020年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上海卷)高考语文试卷

2019-2020年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上海卷)高考语文试卷

2019-2020年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上海卷)高考语文试卷(一)阅读下文,完成第1-5题。

(16分)色彩对人类生活的意义是不言而喻的。

如果说自然环境的美丽多彩是大自然赋予人类的珍贵财富,那么城市则凝聚了人类自远古以来几千年的文明成果。

城市面貌是地区特征、民族特性和文化传统的直观反映,城市色彩无疑是其中最重要的信息之一。

近年来,色彩作为城市景观中的重要因素,逐渐引起关注。

在世界范围内越来越多的研究工作围绕这样的主题展开:一个城市是否可能或应该具有特定的色彩基调?什么样的城市色彩基调能够与其所在的自然环境和谐共处,并反映出城市特有的地方、民族和文化特质?如何从色彩这一设计角度使城市具有统一和谐、美丽宜人的景观,从而给生活于此的人们创造出良好的生存环境?从根本上说,城市色彩的研究对象不是某个个体,而是人们生活于其中的整体城市环境。

“城市色彩”在国内是一个新课题、新领域。

以前实用色彩的研究和运用很少涉及城市这一对象,色彩这一论题没有被提升到城市的范围来进行探索。

究其原因,一方面或许是由于城市问题所涉及的因素众多,另一方面或许是由于色彩的实际运用是一个缺乏明确标准的问题,诸如“选择什么颜色”或者“喜欢什么颜色”这类问题有着极强的主观性,因此,建立良好的城市色彩景观似乎成了一个难以企及的理想。

应该说,正是这种将色彩视为个人喜好的观念,以及城市景观品质意识的匮乏,使城市环境中的色彩问题没有得到足够重视,这对一个良好的城市景观的形成、保护和发展极为不利。

针对城市色彩景观的研究,正是试图以色彩为切入点,从宏观的角度对城市这一复杂的对象展开研究,最终为建立良好的城市色彩景观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和切实可行的操作方法。

大中型城市,一般情况下都会形成具有功能特征的区域,以此为据可以建立城市色彩景观规划设计的一种模式,即以建筑区域在城市中的不同功能角色和性质为出发点,对其进行以区域为单位的建筑及其他重要视觉元素的色彩景观控制。

2019年上海高考语文试卷含答案解析

2019年上海高考语文试卷含答案解析

2019年上海秋季高考语文试卷一、积累与应用(10分)1.填空题(5分)(1)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

(王羲之《兰亭集序》)(2)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

选自辛弃疾的《水龙吟·登健康赏心亭》(3)柳永《雨霖铃》中,“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两句,直抒胸臆,感情深厚;陆游《书愤》中,也有直抒胸臆的一联是:“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2.按要求选择。

(5分)(1)小明做事马虎,他想写一句话来警醒自己,以下句子合适的一项是( C )(2分)。

A. 愚者千虑,必有一得。

B.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C. 患生于所忽,祸起于细微。

D. 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2)填入下面语段空白处的词句,最恰当的一项是(A)(3分)吴人的祖先很会唱歌,这是人所共知的。

,而且被民间文艺工作者收集保存。

可是吴地的舞蹈呢?我们祖先的那种伴有呜呜歌声的舞蹈哪里去了呢?A. 吴歌、白茅山歌从古到今都有人会唱。

B. 吴歌、白茅山歌有人从古到今都会唱。

C. 有人从古到今都会唱吴歌、白茅山歌。

D. 从古到今有人都会唱吴歌、白茅山歌。

二、阅读(70分)(一)阅读下文,完成3-7题(16分)常识与理论①依据我们的常识,桌面是光滑的,物理学的理论却告诉我们,桌子是由原子组成。

原子之间有间隙,桌面其实坑坑洼洼。

很多人疑惑:理论和常识冤家碰头时,我们是该相信理论还是该坚守常识?②其实,理论和常识很难笼统地拿来比较。

因为平时说的“常识”一词,所称的内容十分繁杂。

鲸鱼是一种鱼,这份常识保存在“鲸鱼”这个词里,但鲸鱼是哺乳动物,这也是大家都知道的常识。

太阳东升西落是常识,而地球围着太阳转也是常识。

为了区分,我们把“鲸鱼是哺乳动物”“地球围着太阳转”这一类常识称做“科学常识”。

本文要讨论的常识,是指来自日常经验的常识而非科学常识。

“常识”这个词也不能指称错误的东西,错误与否不以科学为标准,而以日常经验为标准,一旦发现某些原本相信的东西不符合日常经验,我们也就不再称之为“常识”。

2019年上海高考语文含答案

2019年上海高考语文含答案

浦信教育用心教育2019上海高考语文试卷一积累应用10分1.按要求填空。

(5分)(1)士不可以不弘毅,________________。

《〈论语〉七则》(2)________________,尽西风,季鹰归未?(辛弃疾《水龙吟·_________》(3)《琵琶行》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形象地写出了琵琶声的轻快与冷涩。

2.按要求选择。

(5分)(1)学校举办诗词大赛,为激励选手,需张贴标语,以下内容合适的一项是()。

A.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

B.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

C.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

D.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2)将下列编号的语句依次填入语段空白处,语意连贯的一项是()。

任何一幅画,都有一个最佳的观赏距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距离太近,美感就会减弱甚至消失。

①隔着一定的距离才能见着美②距离本身能美化事物③更为准确地说A.③①②B.②①③C.②③①D.①②③二阅读70分(一)阅读下文,完成第3—7题。

(16分)记忆与写作①我们一旦将“经验”区分为经历和对经历的体验,记忆在写作中究竟扮演何种角色,就不难理解了。

经历是无法即时描述的,更无法使之客观化。

我们所经历的事实,绝大部分转瞬即逝。

我们无法做到一边经历某件事,一边将它书写出来。

因此我们也可以这样说,作家所描述的经历无一例外都是记忆中的经历。

②很多研究者都注意到了经历与写作之间的“时间距离”,将这种距离的作用极端化和简单化。

看来也没什么道理。

有一种说法,作家将个人的经历在记忆中保存得越久,写作将会越客观,就如同封在坛子里的酒,时间越长,其味道越醇正。

如果情况果真如此,每位作家想必都应该在弥留之际才开始自己的创作。

不过这样的说法也提醒我们,将刚刚经历的事件立刻表达出来,的确更容易受到社会意识以及作家个人的偏见、习惯、写作目的的影响。

2019年上海高考语文真题试卷(含答案)

2019年上海高考语文真题试卷(含答案)

绝密★启用前2019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上海卷)语文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考生注意:1.本场考试时间150分钟。

试卷共6页,满分150分,答题纸共6页。

2.作答前,在答题纸正面填写姓名、准考证号,反面填写姓名。

将核对后的条形码贴在答题纸制定位置。

3.所有作答务必填涂或书写在答题纸上与试卷题号对应的区域,不得错位。

在试卷上作答一律不得分。

4. 用2B铅笔作答选择题,用黑色字迹钢笔、水笔或圆珠笔作答非选择题。

一、积累应用(10分)1. 按要求填空。

(5分) s(1)士不可以不弘毅,_________________。

《<论语>七则》(2)_________________ ,尽西风,季鹰归未? (辛弃疾《水龙吟·______________》(3)《琵琶行》中,“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两句形象地写出了琵琶声的轻快与冷涩。

2. 按要求选择。

(5分)(1)学校举办诗词大赛,为激励选手,需张贴标语,以下内容合适的一项是( )。

A. 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

B. 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

C. 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

D.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2)将下列编号的语句依次填入语段空白处,语意连贯的一项是( )。

任何一幅画,都有一个最佳的观赏距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距离太近,美感就会减弱甚至消失。

①隔着一定的距离才能见着美②距离本身能美化事物③更为准确地说A.③①②B.②①③C.②③①D.①②③二、阅读(70分)(一)阅读下文,完成第3-7题。

(16分)记忆与写作①我们一旦将“经验”区分为经历和对经历的体验,记忆在写作中究竟扮演何种角色,就不难理解了。

经历是无法即时描述的,更无法使之客观化。

我们所经历的事实,绝大部分转瞬即逝。

上海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

上海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

上海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2019上海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上海卷2019高考语文6月7日上午结束,对于2019年高考语文试题难易程度大家也是众说纷纭,以下是查字典高三语文频道为广大考生准备的2019上海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希望下一届考生的备考有所帮助!2019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上海卷)语文考生注意:1.本考试设试卷和答题纸两部分,试卷包括试题与答题要求,所有答题必须涂(选择题)或写(非选择题)在答题纸上,做在试卷上一律不得分。

2.答题前,务必在答题纸上填写准考证号和姓名,并将核对后的条形码贴在指定位置上。

3.答题纸与试卷在试题编号上是一一对应的,答题时应特别注意,不能错位。

4.考试时间150分钟,试卷满分150分。

一、阅读80分(一)阅读下文,完成第1-6题。

(16分)应该正确对待文献综述熊易寒①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国内学术界都不大重视文献综述。

近年来随着学术规范的逐步建立,这种情况有所转变,不过大否在重复劳动?从这个意义上讲,撰写文献综述首先是为了尊重并真正进入一个学术传统,其次才是利他主义功能——为他人提供文献检索的路线图。

④为什么综述性文章要由大家执笔?这类文献综述看似简单,其实是一项高难度的工作:首先,必须熟悉该领域的重要文献,了解最新的研究进展,在“知识大爆炸”的今天,要做到一点,非有积年之功不可。

其次,面对汗牛充栋的文献,必须具备高超的理解能力和概括能力,从宏观上把握总的研究状况,否则就不是你在驾驭文献,而是文献驾驭你。

我们(特别是初学者)在阅读文献的时候,常常淹没在浩如烟海的文献之中,茫然不知所措,有时甚至感觉被人牵着鼻子走,面对不同观点的学术论争,觉得“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不免犯糊涂,此乃“段位”不够所致。

最后,这类综述性文章往往具有一定的导向性和前瞻性,除了要总结现有研究,还需要高屋建瓴,指出现状的不足及其根源所在,为这一领域甚至整个学科的发展方向提出建议性意见。

如此看来,专门的文献综述性文章由德高望重、造诣深厚的学术权威撰写也就理所当然了。

2019年上海秋季高考语文试卷及参考答案

2019年上海秋季高考语文试卷及参考答案

2019年上海秋季高考语文试卷及参考答案一积累应用10分1.按要求填空。

(5分)(1)此地有崇山峻岭,___________,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

(王羲之《兰亭集序》)(2)___________,献愁供恨,玉簪螺髻。

(辛弃疾《___________·登建康赏心亭》)(3)柳永《雨霖铃》中“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两句,直抒胸臆,感情深厚;陆游《书愤》中也有直抒胸臆一联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按要求选择。

(5分)(1)小明做事马虎,他想写一句话来警醒自己,以下句子合适的一项是()。

(2分)A.愚者千虑,必有一得。

B.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C.患生于所忽,祸起于细微。

D.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2)填入下面语段空白处的词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吴人的祖先很会唱歌,这是人所共知的。

_________________,而且被民间文艺工作者收集保存。

可是吴地的舞蹈呢?我们祖先的那种伴有呜呜歌声的舞蹈哪里去了呢?A.吴歌、白茅山歌从古到今都有人会唱B.吴歌、白茅山歌有人从古到今都会唱C.有人从古到今都会唱吴歌、白茅山歌D.从古到今都有人会唱吴歌、白茅山歌二阅读70分(一)阅读下文,完成第3-7题。

(16分)常识和理论①依据我们的常识,桌面是光滑的,物理学的理论却告诉我们,桌子由原子组成,原子之间有空隙,桌面其实坑坑洼洼。

很多人疑惑:理论和常识冤家碰头时,我们是该相信理论还是该坚守常识呢?②其实,理论和常识很难笼统地拿来比较。

因为平时说的“常识”一词,所称的内容十分繁杂。

鲸鱼是一种鱼,这份常识保存在“鲸鱼”这个词里,但鲸鱼是哺乳动物,这也是大家都知道的常识。

太阳东升西落是常识,而地球围着太阳转也是常识。

为了区分,我们把“鲸鱼是哺乳动物”“地球围着太阳转”这一类常识称作“科学常识”。

本文要讨论的常识,是指来自日常经验的常识而非科学常识。

2019年上海卷高考语文阅读真题解析

2019年上海卷高考语文阅读真题解析

2019年上海卷高考语文阅读真题解析第一篇阅读理解:《桃花源记》《桃花源记》是我国古代文学中的一篇经典之作,作者是唐代文学家陶渊明。

文章以清新朴素的语言,描绘了一个幻想中的理想家园。

第一段:序言《桃花源记》的序言部分,陶渊明透过自己的故事引出了这个桃花源的神奇存在,并展示了自己对于世界的失望和对理想生活的向往。

第二段:发现桃花源在故事开始中,陶渊明描述了一个偶然的机会,他追寻一只野鸡而发现了这个隐秘的桃花源。

他详细描绘了桃花源的地理位置和周围环境,让读者对这个理想之地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第三段:桃花源的居民和生活陶渊明通过对桃花源居民的描写,展示了他们纯朴善良的个性和优美的生活方式。

居民们过着自给自足的生活,与外界隔绝,不受纷扰。

他们团结友爱,互助互助,精神愉悦,生活充满了乐趣。

第四段:回归现实陶渊明在文章的结尾,留下了自己的感慨和忧虑。

他觉得桃花源只是一个遥不可及的梦幻世界,现实生活中的纷扰和痛苦让人难以摆脱。

然而,他的文字中透露出对这种理想生活的永久追求。

第二篇阅读理解:《早梅》《早梅》是唐代文学家王之涣创作的一首诗。

这首诗以早梅的形象,表达了作者对命运变迁的思考和对生命意义的独特见解。

第一段:早梅的形象描写王之涣通过极富想象力的文字,描绘了早春即将到来时,梅花已经鲜艳绽放的生动景象。

他比喻早梅的菁华与众不同,展示了它们的坚强和美丽。

第二段:梅花的象征意义作者通过对梅花的象征意义的阐述,表达了自己对命运和生命的思考。

梅花在严寒的冬天中开放,象征着对逆境的抗争精神和永不放弃的信念。

这种顽强的生命力是作者想要表达的核心。

第三段:对命运的思考王之涣通过对早梅的描述,反思了人生的无常和变化。

他强调了人应该积极迎接变化,感受生命的真实和美好。

通过与早梅的对话,他唤醒了人们对生命的敏感和对于自身命运的思考。

第四段:寄托幸福的希望尽管面对着瞬息万变的命运,王之涣依然在最后一节中表达了对幸福生活的向往。

他认为只有心存希望并积极追求,才能在生活的曲折中找到真正的快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年高考语文卷(附答案)一、积累应用10分1.按要求填空。

(5分)(1)士不可以不弘毅,______________。

《〈论语〉七则》(2)______________,尽西风,季鹰归未?(辛弃疾《水龙吟·________》(3)《琵琶行》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形象地写出了琵琶声的轻快与冷涩。

2.按要求选择。

(5分)(1)学校举办诗词大赛,为激励选手,需贴标语,以下容合适的一项是()。

A.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

B.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

C.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

D.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2)将下列编号的语句依次填入语段空白处,语意连贯的一项是()。

任何一幅画,都有一个最佳的观赏距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距离太近,美感就会减弱甚至消失。

①隔着一定的距离才能见着美②距离本身能美化事物③更为准确地说A.③①②B.②①③C.②③①D.①②③二、阅读70分(一)阅读下文,完成第3—7题。

(16分)记忆与写作①我们一旦将“经验”区分为经历和对经历的体验,记忆在写作中究竟扮演何种角色,就不难理解了。

经历是无法即时描述的,更无法使之客观化。

我们所经历的事实,绝大部分转瞬即逝。

我们无法做到一边经历某件事,一边将它书写出来。

因此我们也可以这样说,作家所描述的经历无一例外都是记忆中的经历。

②很多研究者都注意到了经历与写作之间的“时间距离”,将这种距离的作用极端化和简单化。

看来也没什么道理。

有一种说法,作家将个人的经历在记忆中保存得越久,写作将会越客观,就如同封在坛子里的酒,时间越长,其味道越醇正。

如果情况果真如此,每位作家想必都应该在弥留之际才开始自己的创作。

不过这样的说法也提醒我们,将刚刚经历的事件立刻表达出来,的确更容易受到社会意识以及作家个人的偏见、习惯、写作目的的影响。

另外,经历在记忆中的发酵,也可以使经历的性质发生变化,在这个过程中,时间距离确实起到了某种作用。

③有人十分形象的将写作比喻为反刍:草料进入牛腹,只是储存,未及消化,营养尚未被吸收,而写作则是对记忆中的经历进行反刍。

当然,反刍并不是一次性的,可以一而再,再而三地发生。

也就是说,在生命的不同时段,只要愿意,作家随时可以对记忆中的任何一种储存物进行反刍,从而完成对材料的多次使用。

④你和父亲去钓鱼,河边开满了金银花,你们在烈日下坐了三个小时,最后在日落时分钓到了一条大鱼。

第二天,你去上学,把这件事告诉同学的时候,由于钓到大鱼并享用美食的骄傲尚未消退,你讲述的重心也许会集中于那条鱼的大小重量,而那三个小时的完整信息自然会被简化。

我们知道,讲述本来就是一种选择性行为。

通过选择,这个故事中有太多的容被忽略掉了。

记忆中的大部分元素仍然在酣睡,但这不能说明这些元素不存在,只是经历在记忆未充分发酵,假设二十年后,当你再次来到这条河边,你发现河流的原址上矗立着厂房,如果你猛然回忆起当初跟随父亲去河边钓鱼的情形,你是否会想起清澈的河水,天空中的白云在水面上投下的斑驳阴影?是否有物是人非、沧海桑田之感?⑤经历在记忆中的灵光重现虽然依赖于时间距离,但我要说的是,时间距离却并非是真正关键的因素。

哪些记忆容在时间的长河里沉渣泛起,取决于作家的召唤。

这种召唤的契机多种多样,但经历的“重复”也许最为常见。

“重复”所引发的回忆究竟要将我们的意识导向何方,我们事先并不知晓。

⑥促使你回忆起与父亲去河边钓鱼情形的契机,也许是你再次回到那条河边,也许是你再次见到一朵金银花或闻到一缕花香。

此时,你是否会回忆起二十年前河边的金银花丛那醉人的幽香?回忆起温暖的下植物卷曲的叶子?在这里,现实境遇的真实感让位于回忆中感觉的真实感。

这些被感觉所唤起的容,可能是已经被我们“遗忘”的记忆,这些容其实仍然存在,只不过暂时沉睡在记忆之中,因此有人称之为“非意愿性记忆”。

⑦我们的理智总是希望将记忆简化成可以把握的容加以储存、识别和归类,可实际上,写作有时就是要敞开一个理性无能为力的世界,呈现那些曾被省略的非意愿性记忆。

构成文学作品真正质地的,也许不是可以被理智归类的现实“经验”,而是有待完成的诸多可能性。

(节选自《文学的邀约》,有删改)3.第②段加点词“发酵”在文中具体是指______________。

(2分)4.为第⑥段画线句找一个例证,以下诗句合适的一项是()。

(3分)A.故人入我梦,明我长相忆。

B.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C.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D.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5.以下对“非意愿性记忆”这一概念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3分)A.非意愿性记忆难以被理性驾驭。

B.非意愿性记忆能被多种契机唤起。

C.非意愿性记忆是一种被遮蔽的记忆。

D.非意愿性记忆是一种未被储存的记忆。

6.能依据文意做出推断的一项是()。

(3分)A.记忆中的经历并不能保证是客观的。

B.写出好作品需要合适的“时间距离”。

C.作家对记忆的选择和召唤是无意识的。

D.被“遗忘”的记忆是文学的主要容。

7.“河边钓鱼”的事例在文中重复出现,请对其在论述中的作用加以评析。

(5分)(二)阅读下文,完成第8—11题。

(15分)流沙中的弱水河①蒙语中的巴丹,意为“绿色深渊”。

这片名叫巴丹的沙漠,古称“流沙”。

从史前到不远的17世纪,这里一直草场茂密,风吹草低,牧人鞭梢儿撩起云彩。

但是诗意的名字阻挡不了沙漠的进攻,疯狂的沙漠风云怒卷,摧枯拉朽,聚起黄沙和硬石,日日推进,沙漠强大的攻势使巴丹所包含的绿洲逐渐缩小,绿洲千百年来的顽强坚守和无奈溃退,让我感到了时间的强悍和傲慢,嗅到了与自然对抗的弥天血腥。

②但是,巴丹沙漠深处的额济纳绿洲和北部边缘的鼎新绿洲并没有被流沙掩埋。

弱水河自始至终都在它的身体之发出嘹亮的歌声,以清洁的水质营养并支撑着巴丹沙漠和它体体外的两片绿洲。

我不敢想象,如果没有弱水河,今天的巴丹沙漠将会怎样,它的苍黄颜色、浩瀚凶猛的性格都不会被我发现。

③我甚至想,弱水河对巴丹沙漠的光顾、滋润和穿越更像是上天的安排。

我始终坚信,每一个生命都有着自己与生俱来的生存能力和适宜环境,哪怕是一株毫不起眼的青草、藤萝和水藻。

因此,我总觉得巴丹沙漠是幸运的,它的幸运当然就是弱水河了。

④其实,我早就应该想到,在干燥的沙漠,如果没有水,没有河流,我们的生命怎么会如此葱茏浓郁呢?⑤弱水河就在身边。

可是我最初并没有发现它的踪迹,只是隐隐地感觉到,在近处或远处的苍茫之中,总有什么在沉默,在隐藏,在呼吸和奔走。

这也正是我所忽视了的弱水河,它不事声,自知自己的意义和方向。

⑥当地人习惯将弱水河称作。

两者比较,我倾向于前者,古典,精美,悠远并力四射。

“”太俗了,坦白得让人掀不起一丝想象的波澜,轻率、功利、直奔主题、省略过程。

⑦在巴丹沙漠边缘,长期伏案和单调枯燥的生活,让我感到自己不再是一个完整的人,而是一部坏了多处的机器,少去了青草的茂绿和的直射。

⑧夏天的一个傍晚,我走了出来。

⑨骑着单车,我行在满是粗大石粒的乡间公路上。

夕阳在祁连雪山的头颅上耀着碎金,细微的东风带着细微的黄尘,蛇一般急速游走。

它们擦过了我的身体,进入到我的肠胃,但长久的沙漠生活,已使我逐渐习惯了尘土满面和呼吸憋闷的感觉。

公路两旁的白紧密相挨,一棵接着一棵,它们的枝桠相互挽着。

再庞大的树林,也是一棵一棵的树组合起来的,每一棵树的生长就是树林的生长,一棵树的死亡也是一个生命的死亡。

树还有我们身边更多的事物,都有自己的生命和尊严。

⑩村庄的炊烟像蛇,流动着向更高处的云彩靠拢。

炊烟的呛人气息令我咳嗽几声。

田地边的水渠里浊水涌动,咕咕的声音很是好听。

河水原本是干净的,它的浑浊其实是携带了沿途太多的浮尘。

这渠水的响声其实也就是祁连山积雪融化和弱水河的响声。

⑪我们都在水和泥土、空气中活着,河流存在,我们就存在,河流支撑并运载着我们的一切。

在鼎新绿洲,弱水河的流动舒展着人的生命,也舒展着树木、花草和鸟儿的生命。

⑫村庄的远处,是泛着雪一样盐碱的草滩,数匹马儿、驴子和黄牛在上面脚步缓慢,它们落在夕阳下面,低头吃着弱水河赐给他们的青草。

再往远处就是戈壁滩了,稀疏的骆驼草摇着绿色,它们带刺的身体似乎是为了更好地保护自己身体那些来之不易的水分。

它们比人更懂得珍守自己。

⑬戈壁是干燥的,它满身的沙砾像是巴丹松动的皮肤,一波一波的流沙犹如的皱纹,朝向天空开巨大的喉咙——它在春秋季节连绵的风暴仿佛一声声震天动地的嘶吼。

上天和我们都看见了,可是上天睡着了,无动于衷。

我们只能看着,听着并忍受着,我们的力量小得出奇。

⑭更远处就是黄沙涌动的沙漠了,一色金黄的沙漠,仿佛不确定的陷阱,一阵狂风就又是一副模样,一阵风后,一座沙丘堆在这里,开眼睛,就不会再是原来的那座沙丘了。

沙漠的变化如此迅速和隐秘。

当沙漠战胜河流,风暴袭击我们,我们究竟会不会随着无力的河流走向腐朽?⑮至少,现在是不会的,弱水河就在我们的左侧。

它的影子在巴丹的每寸肌肤上缭绕,河流的影响其实就是生命的影响。

河流和它运载的水滴,构成了巴丹沙漠和两片绿洲的血液与骨髓,生生不息,活跃在巴丹沙漠的每一寸肌肤。

它让我们心存感激。

(节选自《沙漠之书》,有删改)8.有人认为第⑨段画线部分可以删去,你认同吗?请说说你的看法。

(4分)9.从修辞的角度赏析第13段画线部分。

(3分)10.第⑧段在全文的构思中有重要作用,请加以分析。

(4分)11.评析本文所表达的思想意义。

(4分)(三)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2—14题。

(8分)和徐都①[南朝齐]眺宛洛②佳遨游,春色满皇州。

结轸③青郊路,回瞰苍江流。

日华川上动,风光草际浮。

桃成蹊径,桑榆萌道周。

东都已俶载④,言归望绿畴。

【注】①徐都:徐勉。

都,官名。

②宛洛:和,这里指建康。

皇州:帝都,指建康。

③结轸:停车。

④俶载:指农事伊始。

12.准备编辑一套古代文学作品选,可以收录本作品的一书是()。

(1分)A.《乐府诗选》B.《古诗菁华》C.《诗余选集》D.《律诗集粹》13.下列关于本作品写作特点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A.叙述与写景结合B.寓情于景物之中C.用典而不失自然D.铺和比喻兼用14.你认为本作品哪一联写景写得最好?请赏析其妙处所在。

(5分)(四)阅读下文,完成第15—20题。

(19分)项经传①公讳经,字诚之,号怡庵,襄毅公长子。

成化丁未成进士,明年,授道御史,奉命简阅库。

库向为豪贵人掌,公既至,循故实,稽录羨余①,无敢冒利者。

比又视南城,南城肃然。

为御史者七年,倔强有父风。

②升太平府知府。

至则叹曰:“嗟乎!太平,建康南屏也,实国家股肱郡,然民贫矣,不宽不可。

”于是身抚循之,流亡来归者万计。

③移治临江。

临江与袁、筠诸郡接壤也,土寇剽逸,出没其间,民无休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