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理论三要素及案例分析
(完整版)[基础理论] 平面设计三要素图片、色彩、文字
![(完整版)[基础理论] 平面设计三要素图片、色彩、文字](https://img.taocdn.com/s3/m/0ed6d7bf2e3f5727a4e962d1.png)
[基础理论]平面设计三要素:图片、色彩、文字一、图片图片具有形象化、具体化、直接化的特性,它能够形象地表现设计主题和创意,是平面设计主要的构成要素,对设计理念的陈述和表达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因此,设计者在决定了设计主题后,就要根据主题来选取和运用合适的图片。
图片可以是黑白画、喷绘插画、绘画插画、摄影作品等,图片的表现形式可以有写实、象征、漫画、卡通、装饰、构成等手法.图片在选取上要考量图片的主题、构图的独特性,只有别具一格、突破常规的图片才能迅速捕获观众的注意,便于公众对设计主题的认识、理解与记忆.图片的运用首先在于剪裁。
要想让图片在视觉上形成冲击力,必须注意画面元素的简洁,因为画面元素过多,公众的视线容易分散,图片的感染力就会大大减弱。
因此,对图片处理时设计者必须敢于剪裁,力求将公众的注意力集中到图片的主题上。
在版面视觉化过程中,图片的安排和搭配同样非常重要。
在不同的平面设计形式中,一个整版放多少张图片,图片之间的大小搭配如何处理,都是设计人员必须考虑的东西。
一般来说,在多图的情况下,一个版必须要有一张大图片,通常要求这张图片占据整个版面三分之一甚至二分之一的面积,其他图片相应做小,以形成众星拱月的态势,凸显出主打图片的冲击力和感染力.对主打图片,可以根据不同的情况做出一些技术处理.例如,在图片对比度相当高的情况下,可以考虑将图片的周边部分在版面上拓展,并且在拓展部分排上文字稿.这样做的好处是既有效地利用空间排灌文字,又扩大了图片的范围,增强了版面冲击力.又如,在图片人物感情起伏剧烈、动作幅度较大的情况下,可以考虑将人物的头、手、脚等冲出画面,从而起到强化人物感情的效果.在这里要特别提出的是,静态画面的图片尽量不要做主打图,因为静态图片容易使版面陷于沉闷,而且图片本身进行技术处理也较难,当然我们可以通过一些处理方法来弥补这一缺陷,但技术处理如果用得过多过滥,则非但难以形成冲击力,反而给人造成哗众取宠之嫌。
简单教学理论之教学设计的三要素——以“轴对称”一课设计为例

简单教学理论之教学设计的三要素——以“轴对称”一课设
计为例
董顺;姜锡春;何江娟
【期刊名称】《数学教学通讯》
【年(卷),期】2024()4
【摘要】教学设计是教师的基本功,也是决定一节课是否实现育人价值的关键。
目标、素材、活动是设计一节课必不可少的要素,也是关键要素。
教学设计时,教师应做到“定位准、素材鲜、设计巧”:通过钻研教材、读懂学生可实现对一节课的精准定位;素材选取与应用上有四大基本原则,即联通性、亲和性、典型性和拓展性;在教学活动的设计上,新知探究应环环相扣,练习应用要层层递进,课堂小结应达到醍醐灌顶的效果。
【总页数】3页(P13-15)
【作者】董顺;姜锡春;何江娟
【作者单位】重庆市巴蜀小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3
【相关文献】
1.核心素养导向下的高中数学建模教学设计——以《三角函数模型的简单应用》一课为例
2.简单教学理论之教学设计基本原则:深入教材,浅出课堂--以“倍的认识”一课为例
3.“双减”背景下数学活动有效设计的策略--以北师大版初中数学七年级
下册“简单的轴对称图形(第一课时)”三次磨课为例4.基于SOLO分类理论的层次化教学设计研究——以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一“牛顿第一定律”一课的教学设计
为例5.高中信息技术实验教学模式设计与实施——以《简单网络系统设计和组建》一课为例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福格模型三要素案例

福格模型三要素案例福格模型是由美国心理学家罗伯特·福格(Robert J. Fogg)提出的一种行为变化理论,用于解释人们在互联网上进行行为转化的过程。
福格模型的三要素分别是动机(Motivation)、能力(Ability)和触发(Trigger)。
下面将以福格模型三要素为题,列举一些相关案例。
1. 动机:动机是指人们进行某种行为的内在驱动力。
例如,一个人想要减肥,他的动机可能是为了改善健康状况或者提升自信心。
在互联网上,有很多健身APP或社交平台提供减肥计划和分享减肥心得的功能,这些平台通过激发用户的减肥动机,促使他们参与其中。
2. 能力:能力是指人们完成某种行为所具备的技能和资源。
例如,一个人想学习一门新的技能,他需要具备一定的时间、精力和学习工具。
在互联网上,有很多在线教育平台提供各种课程和教育资源,帮助用户提升技能和知识,提高自己的能力。
3. 触发:触发是指通过外部刺激来引发人们进行某种行为的机制。
例如,一个人收到一条优惠券的推送消息,他会被刺激而前往商店购买产品。
在互联网上,很多电商平台通过发送促销信息、限时折扣等方式触发用户进行购物行为。
4. 动机:一个人想要改变自己的饮食习惯,他的动机可能是为了减轻体重或改善健康状况。
在互联网上,有很多健康饮食APP或社交平台提供饮食计划和分享健康食谱的功能,这些平台通过激发用户的健康动机,促使他们改变饮食习惯。
5. 能力:一个人想要学习一门新的外语,他需要具备一定的时间、学习资料和语言环境。
在互联网上,有很多在线语言学习平台提供各种语言课程和学习资源,帮助用户提升语言能力,达到学习外语的目标。
6. 触发:一个人收到一条优惠活动的短信,他会被刺激而前往商场购买商品。
在互联网上,很多电商平台通过发送优惠券、特价商品等促销信息触发用户进行购物行为。
7. 动机:一个人想要改变自己的睡眠习惯,他的动机可能是为了提高睡眠质量或调整日常作息。
在互联网上,有很多睡眠监测APP或健康管理平台提供睡眠记录和睡眠优化的功能,这些平台通过激发用户的改善睡眠动机,促使他们改变睡眠习惯。
建筑设计原理三要素和建筑形式美及理解

建筑设计原理三要素和建筑形式美及理解《建筑设计原理》作业姓名:马乾班级:城规 1201学号:1210210095作业一:如何理解建筑三要素之间的辩证关系,并举例说明。
答:建筑的三要素,早在公元前1世纪在古罗马建筑师维特鲁威在其著作《建筑十书》中表明,“实用、坚固、美观”为构成建筑的三要素,而这三要素又通过建筑功能、建筑技术和建筑艺术体现出来。
建筑功能主要是指建筑的用途和使用要求,而随着社会生产和生活的发展,将产生出不同功能要求的建筑类型,不同的建筑类型又有着不同的建筑特点与不同的使用要求。
如工厂是为满足工业生产的需要,住宅是为满足人们居住的需要,娱乐场所是为丰富人们的文化、精神生活的需要。
建筑功能在建筑中起决定性的作用,将直接影响建筑的结构形式、平面布局和组合、建筑体型、建筑立面以及形象等。
往往在建筑形成的过程中,随着生活质量与时代的进步,对建筑的功能要求也越发的完善及提高,因此,建筑功能其实是一个不断进化和完善的变量过程。
建筑技术主要包括建筑材料、结构、设备、施工技术等。
随着社会发展和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建筑技术也将不断发展提高,随之促进了建筑各方面的改造。
随着材料技术的不断发展,各种新型材料不断涌现,为建造各种不同结构形式的房屋提供了物质保障;随着建筑结构计算理论的发展和计算机辅助设计的应用,建筑设计技术不断革新,为房屋建造的安全性提供了保障;各种高性能的建筑施工机械、新的施工技术和工艺提供了房屋建造的手段;建筑设备的发展为建筑满足各种使用要求创造了条件。
随着建筑技术的不断发展,高强度建筑材料的产生、结构设计理论的成熟和更新、没计手段的更新、建筑内部垂直交通设备的应用,有效地促进了建筑朝大空间、大高度、新结构形式的方向发展。
例如在上世纪,大多数的建筑采用的是木、砖等材料,随着科技的发展,出现了更多环保、更坚固的建筑材料,着也奠定了建筑事业快速发展的基础。
建筑艺术主要在建筑群体、单体,建筑内部、外部的空间组合、造型设计以及细部的材质、色彩等方面基于体现。
三因素理论——精选推荐

三因素理论1 三因素理论:外部环境因素、消费者内在因素、市场营销因素。
2霍⾦斯模型:外部影响(⽂化、亚⽂化、⼈⼝环境、社会地位、参照群体、家庭、营销活动);内部环境(知觉、学习、记忆、动机、个性、情绪、态度);⾃我概念与⽣活⽅式;决策过程(情境、问题识别、信息搜索、评价与选择、经销商选择与购买、购后过程)。
3两个模型的不同是强调了消费者购后反应的两条反馈:对营销策略和消费者。
4 消费者决策过程的五阶段模型:认知问题、搜寻信息、评价备选⽅案、选择与决策、购后评价。
七阶段模型:需求确认、搜集信息、购买前评估、购买、使⽤、⽤后评估、处置。
5 消费者信息处理模型:不知晓、知晓、掌握知识、喜欢、偏好、确信、购买。
6 ⽂化的三要素:价值观、⾏为规范、图腾象征。
7 需要是个体由于缺乏某种东西⽽产⽣的⽣理或⼼理上的不平衡的状态。
它是消费⾏为的基础,没有需要就不会产⽣相应的消费⾏为。
当消费者希望满⾜的需要被激活时,产⽣了动机。
8 需要到动机到⾏为。
9 希曼夫的动机过程模式:为满⾜的需要—紧张—动机加学习、认知过程—⾏动—⽬标,减少紧张到⽬标。
将动机理解为:个⼈内部作出的⾏动驱动⼒,动机因⼀种紧张状态⽽产⽣,以满⾜未得到的需求。
10布莱思的动机形成模式:未满⾜的需求—动⼒加学习—动机加期望—⽬标—动⼒产⽣的⾏为。
11价值:指产品或服务满⾜消费者需要的有⽤性或有⽤程度。
任何产品都必须有价值。
消费者价值:消费者从产品和服务中获得的⼀系列利益。
12 Sheth-Newman-Gross消费价值模型:五种核⼼消费价值:.功能价值:如有⽤;2.情感价值:如喜欢、炫耀;3.认知价值:有助于满⾜认知需要,如新闻;4.社会价值:如归属于某⼀群体,雅⽪⼠;5.条件价值:如限量版、限购。
五种价值观共同影响消费者选择⾏为。
13 MEC模型:从产品属性到消费者价值:⼿段—⽬的链模型:从产品属性出发推演出提供给消费者的价值。
14 体验是⼈们响应某些刺激的个性事件。
浙江农林大学考研真题_612设计理论2016--2017年

考试科目:设计理论 第1页,共1页 浙江农林大学
2017年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试题
考试科目: 设计理论 满分:150分 考试时间:180分钟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10分,共
60分) 1.设计师
2.设计批评
3.巴洛克
4.高技术风格
5.双轨制
6.工艺美术运动
二、论述题(每小题45分,共90分)
1.一方面工业设计为人类创造了现代生活方式和生活环境,另一方面由于工业设计的过度商业化,使设计成了鼓励人们无节制消费的重要介质,加速了对资源、能源的消耗,特别是对自然环境造成了巨大的破坏。
在这样的背景下,设计师应该如何塑造自身的设计理念。
并举出一个案例从设计的角度简要说明。
(注意论述不得少于600字)
2.请从设计的角度分析现代主义、有机现代主义、新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概念,简论四者理念变迁的原因。
(注意论述不得少于600字)
浙江农林大学
2016年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试题
考试科目: 设计理论 满分:150分 考试时间:180分钟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10分,共60分)
1.产品设计三要素
2.视觉传达设计。
三要素法的理解及应用教案

三要素法的理解及应用教案三要素法是计算机科学中的一种概念模型,用于描述计算机系统的组成与功能。
它由三个要素组成,包括输入、处理和输出。
输入是指系统接受的信息、数据或指令;处理是指系统对输入进行处理或运算的过程;输出是指处理后的结果或响应。
三要素法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计算机系统的工作原理,并应用于各个领域的教学实践中。
在教学中,三要素法可以通过实际案例和示例来进行讲解和应用。
以下是一个以三要素法为基础的计算机教学实例教案:1. 教学目标:- 理解三要素法的基本概念和应用场景;- 学会使用三要素法分析和解决问题;- 实践运用三要素法进行计算机系统故障排除。
2. 教学步骤:a. 引入知识:- 介绍三要素法的概念及其重要性;- 引导学生思考计算机系统的输入、处理和输出是如何相互关联的。
b. 理论讲解:- 分别介绍输入、处理和输出的概念和功能;- 解释三要素之间的关系和交互作用;- 举例说明三要素在不同的计算机系统中的应用。
c. 实践应用:- 组织学生分组,给出一个具体的计算机故障案例,要求他们使用三要素法来排除问题;- 学生根据案例中的现象和问题,分析可能的输入、处理和输出原因;- 学生设计和执行实验来验证自己的分析结果;- 学生总结和讨论实验结果,并提出解决方案。
d. 综合评价:- 回顾和总结学生的实践应用过程,评估他们对三要素法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提出进一步学习和实践的建议。
3. 教学资源:- 课件或幻灯片,介绍三要素法的概念和应用;- 实例故障案例,用于学生进行分析和实践应用;- 实验设备和材料,用于学生设计和执行实验。
通过以上教学实例,学生可以较为清晰地认识到计算机系统是如何工作的,并且能够运用三要素法来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此外,三要素法也可以应用于其他课程教学中,如编程、网络安全等,有助于学生培养逻辑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同时也可以通过项目案例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手能力,提高他们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能力。
设计构成教案

《设计构成》教案第一篇构成设计理论【教学目标】了解构成设计的历史与发展、构成设计的三大板块及概念、构成设计的学习方法。
【教学重点和难点】构成设计的三大组成部分及概念【教学方法】讲授法。
【教学时数】4学时【教学内容】构成的历史与发展包豪斯的在设计理论上,包豪斯提出了三个基本观点:①艺术与技术的新统一;②设计的目的是人而不是产品;③设计必须遵循自然与客观的法则来进行。
构成设计的基本理论在这一部分的学习中只是简要的叙述了三大构成的基本框架:一、平面构成的基本概念,构成要素以及它的构成方法,有如下几点:1、重复构成;2、变异构成;3、渐变构成;4、发射构成;5、肌理构成;6、近似构成;7、密集构成;8、分割构成;9、对比构成;10、平衡构成。
这些简要带过,这些知识点将在后续的学习中结合具体任务详细讲解。
二、色彩构成主要通过色彩在设计中的一些具体体现,在具体的案例中可以体现色彩的不同魅力。
三、立体构成的构成要素在三维空间中的应用。
从半立体到立体空间的转化。
第二篇构成设计项目实训【教学目标】掌握三大设计元素:点、线、面;形式美法则;面元素的多种组合方式。
【教学重点和难点】形式美法则、三大设计元素在构成中运用。
【教学方法】讲授法、项目实践法。
【教学时数】114学时。
【教学内容】第一节:项目一:应用形式美法则在教学中有针对的提取几个比较重要的形式美法则进行重点讲解。
一、对称与平衡1、对称:形体用对折的方法,基本上可以重叠的图形称为对称。
它们是等形等量的配置关系,最容易得到统一,是具有良好的稳定感的最基本形式。
2、平衡:在衡器上两端承受的重量由一个支点支持,双方获得力学上的平衡状态。
二、对比与调和1、对比:对比是互为相反因素的东西,同时设置在一起的时候所产生的现象,使它们各自的特点更加鲜明突出。
2、调和不是自然发生的,是人为的,有意识的合理配合。
调和、对比是互为相反的因素。
三、节奏、韵律节奏和韵律是时间艺术的用语,在音乐中是指音乐的音色、节拍的长短、节奏快慢按一定的规律出现,产生不同的节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0
0
0
400 1200 400~450
小臂动作范围 一步移动范围
1500 大臂动作范围
图8 人体操作与操作台的关系
2008
1650~1850
400~450
450~500
500~600
1200~1350
800~900
200~300 550~700 900~1200 2000~2600 550~700
600
700~750
图16 煎、炸、爆炒时人退后的距离
2008
二:设计橱柜注意事项
1:需要先和客户沟通什么?
2:测量时的注意事项
3:设计过程的注意事项 4:设计完成后与客户需要沟通什么?
2008
2008
2008
平开窗
凸窗
门连窗
图 2 厨房窗的形式
2008
图5 厨房照明的位置
图7 操作中自身阴影的问题
2008
由于不同地区、不同人种、不同性别、不同 年龄和不同生活条件的人群,其身体和心理意识都 有着明显的差异,因而有不同的尺度和环境要求, 这就需要有针对性的研究。这方面的研究一般采用 抽样调查的方法。尽管抽样调查随意性较大,其具 体数字不足以作为依据,但分析其结果仍可发现厨 房家具、设备等尺寸与操作者的身高等之间具有一 定线性关系的规律,如日本学者研究的成果(图5)。
橱柜设计基础理论
王旭 2008.1
2008
一、设计橱柜的三要素
美观性 功能性 实用性
2008
1:橱柜的美观性
色彩的搭配,门板的大小比例, 拉手和门板的搭配,装饰物的搭配。
2008
2:橱柜的功能性
区域的划分:洗涤区——功能,配置 操作区——功能,配置烹饪区——功能, 配置存储区——功能,配置
2008
2008
水池
1200~1800
1200~2100
1200~2700
炉灶
电冰箱
图3 厨房主要设备间的工作三角形
2008
3300
2700
冰箱
冰箱
1800
Ⅰ形
Ⅱ形
2850
2700
冰箱
冰箱
2100
2400
L 形
U 形
图4 不同布置中工作三角形的距离比较
2008
2400
厨房空间的人体工程学
住宅厨房虽然只是人类生活领域中的一个环节,但在人 体工程学的应用上却具有典型性。运用典型的人体工程学研 究方法和内容,可获得一系列适合人体尺度、生理机能和心 理效应的资料和数据,作为厨房及其产品设计的科学依据。 在住宅厨房“人——机--环境”的特定系统中,人即操作 者,是主导因素;家具、设备及器具等是“机”;厨房的空 间尺度、形状、色彩以及声、光、热、空气条件等是“环 境”。要找出使操作者最舒适的“环境”和最省力的“机”, 必须要分析、了解人。要使操作者在厨房中达到最佳状态, 首先应研究人体的操作机能,包括人体尺度、人体动作、人 的体力、重心等。
600
900~1000
400
800
1000
300~500 400~420 550~700
1800~1900
750~800
700
300~500
图6 厨房操作中的人体与设备尺寸
2008
300
550~700
≤800
550~700
450~600
300~450
700
300
800~900
350~500 600~700
2008
国内的有关学者针对中国人体的特点也进行了 研究,并在这一领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例如“改 善城市住宅建筑功能质量”科研组针对我国各地区 不同身高的人群采用抽样调查、心律测试、照相等 方法进行研究,并对所得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得 出我国厨房操作台的高度值为800~900mm。并对 操作台的生产提出建议:采用定型台身,多样化台 座,即台身用高850mm定型,然后用台座增、减 50mm,使台高可在800mm和900mm之间调整。
烟道
微波炉
电饭煲
550~700
R5 00 ~
700~750 900~1200 2000~2600 450~700
图7 厨房空间的基本尺寸
2008
55 0
大臂动作半径 小臂动作半径
300~750 450~750 600~1200 600~750 300~900
R 60
600
500
400
100 50
R
2008
操作台高 1000
(单位:mm)
900 B 800 A 700 D
C
600 1400
1500
1600
1700
1800
身高
A:池田武邦研究结果 B:清家研究室研究结果 C:产业工艺试验所(吉永淳)研究结果 D:冲田富美子研究结果
图5 日本对人体尺度与台高之间关系的研究结果
2008
800~900
3:橱柜的实用性
橱柜的高度,深度,和长度。 吊柜的高度和深度,地柜的高度和深度, 吊柜和地柜的距离,烟机距灶台的距离。
2008
厨房主要设备间的关系
国外对人在厨房中的操作行为作过分析,从人的行为 轨迹中得知配餐台与冰箱之间、炉灶与调理台、备餐台及调 料杂品之间关系密切,而水池则与其他11项家具设备之间都 有往返关系。据统计,一个好的设计可使操作者在一日三餐 的操作中节约60%的往返行程和27%的操作时间,大大提高 厨房劳动的效率。据美国康奈尔大学研究小组的研究总结, 操作者在厨房的三个主要设备一水池、炉灶和冰箱之间来往 最多,他们称三者之间连线为工作三角形。其三边之和宜在 3600~6600mm之间,过小则局促,太长则人易疲劳(图3)。 以面积相同的住宅厨房为例,三大主要设备不同的布置方法 将产生不同的工作三角形,其距离也有所区别。其中以U形 布局最为短捷,I形布局往返距离最长(图4)。
图9 人体操作与柜体的高度关系
2008
1600~1800
600
900 ~ 1200
600
图 10 两侧操作台间适当的间距
2008
R 600
600
300~600
300~900
600
550~600
500~550
150~250
图11 转角处的工作区域
图12 打开冰箱时所需动作空间
2008
300~500
450~600
图13 放于中部的微波炉距地的适宜高度
2008
1200~1400
620
500~700
450~600
620
R4 0
0~ 45
350
图14 打开微波炉门所需动作空间
2008
0
800~900
800~900
600
400~450 500
图15 抽油烟机的设置高度及打开烤箱所需空间
2008
50
2008
Than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