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诊断学(望诊局部望诊)

合集下载

【中医望诊】局部望诊(2)

【中医望诊】局部望诊(2)

【中医望诊】局部望诊(2)局部望诊还包括对躯体、四肢和皮肤的望诊。

【望躯体】躯体部的望诊包括颈项、胸、腹、腰、背及前后二阴的诊察。

1、望颈项部:颈项是联接头部和躯干的部分,其前部称为颈,后部称为项。

颈项部的望诊,应注意外形和动态变化。

①外形变化:颈前颌下结喉之处,有肿物和瘤,可随吞咽移动,皮色不变也不疼痛,缠绵难消,且不溃破,为颈瘿,俗称“大脖子”。

颈侧颌下,肿块如垒,累累如串珠,皮色不变,初觉疼痛,谓之瘰疠。

②动态变化:如颈项软弱无力,谓之项软。

后项强(jiàng)直,前俯及左右转动困难者,称为项强。

如睡醒之后,项强不便,称为落枕。

颈项强直、角弓反张,多为肝风内动。

2、望胸部:隔膜以上,锁骨以下的躯干部谓之胸。

望胸部要注意外形变化。

正常人胸部外形两侧对称,呼吸时活动自如。

如小儿胸廓向前向外突起,变成畸形,称为鸡胸,多因先天不足,后天失调,骨骼失于充养。

若胸似桶状,咳喘、羸瘦者,是风邪痰热,壅滞肺气所致。

患者肋间饱胀,咳则引痛,常见于饮停胸胁之悬饮证。

如肋部硬块突起,连如串珠,是佝偻病,因肾精不足,骨质不坚,骨软变形。

乳房局部红肿,甚至溃破流脓的,是乳痈,多因肝失疏泄,乳汁不畅,乳络壅滞而成。

3、望腹部:隔膜以下,骨盆以上的躯干是腹部。

腹部望诊主要诊察腹部形态变化。

如腹皮绷急,胀大如鼓者,称为膨胀。

其中,立、卧位腹部均高起,按之不坚者为气臌。

若立位腹部膨胀,卧位则平坦,摊向身侧的,属水臌。

病人腹部凹陷如舟者,称腹凹,多见于久病之人,脾胃元气大亏,或新病阴津耗损,不充形体。

婴幼儿脐中有包块突出,皮色光亮者谓之脐突,又称脐疝。

4、望背部:由项至腰的躯干后部称为背。

望背部主要观察其形态变化。

如脊骨后突,背部凸起的称为充背,常因小儿时期,先天不足,后天失养,骨失充所致。

若患者病中头项强直,腰背向前弯曲,反折如弓状者,称为角弓反张,常见于破伤风或痉病。

痈、疽、疮、毒,生于脊背部位的统称发背,多因火毒凝滞肌腠而成。

中医诊断学第一章望诊(局部望诊、望排出物、望小儿指纹)

中医诊断学第一章望诊(局部望诊、望排出物、望小儿指纹)
1.头形:头形过大,同时伴有智力发育不全,多是先天 不足,肾精亏损,水液停聚所致。头形过小,同时伴有智 力发育不全,多是先天不足,肾精亏损。
2.囟门:囟陷--囟门凹陷,均属虚证。囟填--囟门高突, 多属实热证。解颅--囟门迟闭,骨缝不合,多是肾气不足, 或发育不良。常见于小儿佝偻病。
3.头的动态:头摇--头摇不能自主,多为风证。无论成人 或小儿,多为肝风内动之兆。
瞳孔缩小-----肝胆火旺,或为中毒。
目窠肿例图→
(二)望耳
色泽︰色白--寒证;色青黑--痛证;焦黑干枯--肾精亏极; 小儿发热,耳根发凉,耳背有红络,为麻疹先兆。
形态:耳瘦小--肾精亏虚;耳轮萎缩--肾气竭绝,多属 死证;
耳内病变:脓耳,耳内流脓,为肝胆湿热。
(三)望鼻
酒渣鼻--多因肺胃积热上蒸,复遇风寒外束,血瘀凝滞 而成;
2.呼吸:常见呼吸异常有:1)呼吸形式异常。2) 呼吸时间异常。3)呼吸强度异常。4)呼吸节律异 常。
(三)望腹部
异常外形:
(1)腹部膨隆:指仰卧时腹壁明显高于胸耻连线. (2)腹部凹限:指仰卧时前腹壁明显低于胸耻连线. (3)腹壁青筋暴露:即腹大坚满,腹壁青筋怒张. (四)望腰背部
1.异常外形: (1)脊柱后突---多有肾气亏虚或脊椎疾患所致. (2)脊柱侧弯---多由小儿发育期坐姿不佳所致. (3)脊疳----多见于脏腑精气极度亏虚. 2.异常动态: (1)角弓反张----多见于肝风内动,筋脉拘急. (2)腰部拘急----多见于寒湿内侵,腰部脉络拘急.
鼻柱塌陷,眉毛脱落--见于麻风病;
鼻翼煽动--新病见之为肺热壅盛;久病见之为肺绝之征。
(四)望口唇
1、色泽:樱桃红--煤气中毒。 2、形态:口糜--脾胃积热,热邪灼伤;鹅口疮--婴儿满口白斑如雪 片,为心脾积热; 3、动态:1)口张,属虚证;2)口噤,属实证; 3)口撮,属正邪 交加所致。4)口涡:多为风痰阻络。5)口振:多为阳衰寒盛。6) 口动:多属脾虚生风。

《中医诊断学》讲课稿:局部望诊——望皮肤

《中医诊断学》讲课稿:局部望诊——望皮肤

《中医诊断学》讲课稿:局部望诊——望皮肤今天还有望局部的最后一个,望皮肤。

皮肤的病是很多,专门有一个皮肤科,皮肤科的病也不少。

那么我们中医诊断里面讲一些最基本的概念,特别是和辨证有关系的一些内容。

皮肤上的病变最常见的就有斑、疹、痘、—白,痈、疽、疔、疖,这是望皮肤里面我们要讲的重点内容。

皮肤的变化,同样是皮肤为气血精气之外润,需要气血津液的濡养、温煦,所以内脏有病的时候,可以反映到皮肤上面来。

首先望皮肤的色泽,皮肤的色泽实际上在讲全身望诊的时候,望色,应该是望全身的皮肤颜色,这是我们的重点,(因为)面部容易观察,放到了面部去了。

那么全身的皮肤的其他改变,其他地方的颜色和面色稍微有一些差别。

面色一般暴露得多,阳光照射的时间比较多,所以它实际上比身体的其他部位要黑一些、暗一些,其他地方还应该白一些。

如果在皮肤上,除了全身望青黄赤白黑,有没有光泽,是不是明润,那些相同的内容以外,如果出现了皮肤发赤。

红,出现红的话,突然发生的,这种发赤并且是突然发生的,像头的丹痧一样的,粉红,边缘清楚,边界是清楚的,这样一种情况,有灼热肿痛的,突然比如说消褪,或者是腰部,或者头面,一片红了,边缘清楚,还有灼热肿痛这样的表现的,我们叫做丹毒。

丹毒有很多种,发生于头上的叫做抱头火丹;发生在腿上的,小腿上的叫做赤游丹;发生在腰部的我们昨天(讲)望躯体的时候已经讲过缠腰火丹,这都是丹毒。

小腿这一节,边界清楚,像涂的丹,并且病人自觉灼热疼痛,突发性的,发得很快,颜色很红,那么这种情况我们把它叫做丹毒。

发黄。

这个我们已经在望面色、望眼睛都讲过了,发黄最常见的是黄疸,又分为阳黄、阴黄。

那么发黑。

特别是除了面部发黑以外,乳晕、腋窝、外生殖器、口腔等这些部位,颜色呈弥漫性的棕黑色,这种病叫做黑疸。

这个疸分五疸,五疸里面就有一种叫做黑疸。

这些地方很黑,颜色很黑,除了脸上黑以外,腋窝、肚脐周围、外生殖器、阴部等等这些地方,颜色比较暗,黑的叫做黑疸。

中医诊断学

中医诊断学

中医诊断学绪论一,中医诊断学的主要内容包括诊法,诊病,辨证和病例四大部分。

诊法:诊法是对患者进行诊察,收集病情资料的基本方法,包括望,闻,问,切四种诊法,简称四诊。

(望诊是医生运用视觉观察患者的全身和局部的神,色,形,态及排出物的形,色,质,量等情况。

闻诊是医生运用听觉和嗅觉辨别患者的声音和气味的变化。

问诊是医生通过询问患者活陪诊者,了解病情的发展过程,现在症状及其他与疾病有关的情况,以掌握病情资料。

切诊是切按脉搏及病体的有关部位。

)通过四诊所收集到的病情资料主要包括症状,体征和病史。

诊病:诊病亦称辨病,是在中医学理论指导下,综合分析四诊资料,对疾病的病中作出判断,得出病名诊断的思维过程辨证:辨证是在中医学理论的指导下对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综合,从而对疾病当前的病位与病性等本质作出判断并概括为完整的证名的诊断思维过程。

(证名是将疾病当前阶段的病位,病性等本质概括成一个诊断名称,症候是指每个证所表现的具有内在联系的病症及体征病历:病历又称病案是临床有关诊疗等情况的书面记录,病历包括病情,病史,诊断,治疗。

二,中医诊断的基本原理1,司外揣内:通过观察外表的病理现象,可以推测内在的病理变化认识内在的病理本质从而可解释显现于外的征象。

2,见微知著:是指机体的某些局部,常包含着整体的生理,病理信息,通过微小的变化可以测知整体的情况。

3,以常衡变:通过从正常中发现异常,从对比中找出差别,进而认识疾病的本质。

三,中医诊断的基本原则1,整体审察:中医学认为人体的脏腑器官组织由于经络的联系,气血的运行,所以能保持生理上的整体性的协调一致,人是一个以五脏为中心,形神合一的有机整体。

人体每一病症的产生无不体现整体的失调。

2,诊法合参:诊法合参是指四诊并重,诸法参用,综合收集病情。

3,病症结合:在中医学中,病和证是密切相关的不同概念。

病注重从贯穿疾病始终的根本矛盾上认识病情,证主要是从机体反应状况下认识病情。

辨病有利于从疾病全过程,特征上认识疾病的本质,重视疾病的基本矛盾。

中医诊断学(望诊-局部望诊)

中医诊断学(望诊-局部望诊)

望面部
▪ 面肿 整个面部浮肿,多见于水肿病,常兼全身水肿,而 无红赤疼痛等。 阳水(眼睑颜面先肿,皮薄光亮,肿势较肢体部为 甚,发病较速)──外感风邪,肺失宣降 阴水(面色晄白,腰以下水肿明显,最后波及头面, 发病缓慢)──脾肾阳衰,水湿泛溢
▪ 腮肿 痄腮(一侧或两侧腮部以耳垂为中心肿起,边缘不 清,红热,按之柔软或压痛,面赤)──外感温毒 之邪所致。(小儿多见)
望耳
▪ 虚、寒证 耳轮青黑──阴寒内盛、剧痛 耳轮红肿──肝经湿热 耳轮干枯焦黑──肾精亏虚,精不上荣──温病晚期耗伤肾
阴,肾虚下消 小儿耳背红络,耳根发凉──麻疹先兆 ▪ 耳内的病变 脓耳 初起、极期──肝胆湿热熏蒸(中耳炎等)
后期──肾阴不足,虚火上炎
望牙龈
▪ 可诊察肾、胃的病变及津液的盈亏。 ▪ 齿龈淡白──血虚或失血 ▪ 齿龈红肿疼痛──胃火亢盛,循经上炎 ▪ 齿龈肿痛不红──虚火上炎 ▪ 齿衄(牙龈出血)
兼红肿疼痛──胃火上炎,伤及龈络 不红不痛微肿──肾阴亏虚,虚火上炎伤络
望咽喉
▪ 可以诊察肺、胃、肾的病变 ▪ 正常:色淡红润泽,不肿不痛,呼吸通利,发音正
望目
▪ 目形 目胞浮肿──水肿,健康人低枕睡眠后一时性目胞 微肿 眼窝凹陷──伤津耗液(吐泻、高热),脏腑精气 衰竭(久病重病,病危) 眼球突出: 双侧 兼咳满上气──肺胀(痰浊阻肺,肺气不宣, 呼吸不利) 兼颈前肿块突起,急躁易怒──瘿病(肝郁化 火,痰气壅结) 单侧 眼部或前颅内肿瘤;外伤
望目
▪ 目色 目赤肿痛──实热证 白睛发红──肺火或外感风热 两眦赤痛──心火 眼胞红肿湿烂──脾经湿热上攻 全目肿赤──肝经风热上攻,诸经热盛 黄疸(白睛黄染均匀,无隆起,眼球周围明显,近黑睛部稍 浅)───湿热或寒湿内蕴,肝胆疏泄失常,胆汁外溢 鉴别:中老年人球结膜脂肪沉着:稍隆起的淡黄斑块,睑裂 部明显 目眦淡白,兼见面、唇,舌淡白无华──血虚、失血,血少不 能上荣 目胞黑而晦暗──肾虚,肾精亏虚或命门火衰,水寒内盛

《中医诊断学》讲课稿:局部望诊之望头面

《中医诊断学》讲课稿:局部望诊之望头面

《中医诊断学》讲课稿:局部望诊之望头面都来了,我们就开始上课。

昨天我们把望全身,全身望诊的神、色、形、态四个部分讲完了,今天我们开始讲望诊的局部望诊。

局部望诊的内容是分开来头面、五官、胸腹、腰背、四肢、二阴、皮肤等等,分开来每一个部分每一个部分地望,实际上它要望的内容每一个部分仍然是要望神、色、形、态。

头,头的形,面部的色当然已经在前面全身望神、色、形、态已经讲过了,它的神、色、形、态仍然是望这四个内容。

但是有一个内容,某个局部,它可能就只有色和形或者是态的变化,有些地方可能它就没有态的变化,只有形的变化,比如说耳朵、鼻子,耳朵、鼻子是不能动的,动了就不是(人的了),人的耳朵是动不了的,所以就不存在着耳朵、鼻子的态。

那么口唇、眼睛它的态就很重要了,所以这个内容仍然是望神、色、形、态,就是分开来每一个部位来进行望,比原来的全身的望神、色、形、态要望得详细一些。

但是实际上我们中医诊断学也还是只能讲一些最基本的知识,因为具体的每一个望诊在每一个专科、每一个学科里面还要详细讲。

比如说望五官,这望五官,望眼睛,望眼、口、鼻、舌子、耳朵,这五官科它要作详细的内容讲,我们只能讲一些基本的常识,望皮肤、望二阴和肛门,它专门有肛肠科,那就不是我们中医诊断那么简单的提几个症状说一说了事了。

我们中医诊断是讲一些最基本的作为各科都应该掌握的。

为什么要讲呢?因为我们如果不讲一下,有些问题它是专科疾病,比如说眼睛,当然是眼科的专科疾病,它要详细讲,但是在其他的疾病里面可能也会出现眼睛的毛病,比如说黄疸,黄疸虽然眼睛是一个很重要的标识,目黄,不等于目黄都是眼科疾病,在其他科的疾病碰到的时候也会有这种症状出现,因此我们要基本掌握,作为各科的一个基础。

局部望诊分这样几个内容,第一个是望头面。

就是望头部、面部,还没包括五官,五官还单独拿出来讲。

望头面包括望头部,《内经》里面、中医基础里面都讲过,头为精明之府,很精华、灵敏、清净之府,清净的地方,内藏脑髓,应该是内藏了大脑,元神所居之处,元神就是高级神经系统,大脑是藏神的地方,所以脑为髓海,而髓的产生与肾有关系,因此肾主髓,髓上注于脑。

中医诊断学(贾凡林)01局部望诊-PPT精选文档

中医诊断学(贾凡林)01局部望诊-PPT精选文档



中医 诊断
(3)脱发:片状脱发,显露圆形或椭圆形光亮头皮, 称为斑秃,多为血虚受风所致。青壮年头发稀疏易落, 有眩晕、健忘、腰膝酸软者,为肾虚;有头皮发痒、 多屑、多脂者,为血热化燥所致。


中医 诊断
(二)望面部
原理 面部又称颜面,指包括额部在内的脸面部。面部是 脏腑精气上荣的部位,尤其是心之气血及心神活动 外华之处。观察面部的色泽形态和神情表现,不仅 可以了解神的衰旺,而且可以诊察脏腑精气的盛衰 和有关的病变。 观察重点 望面部包括望面部色泽、望面容等内容,此处重点 叙述面容异常。


中医 诊断
(2)腮肿:一侧或两侧腮部以耳垂为中心肿起, 边缘不清,按之有柔韧感或压痛者为痄腮,因外 感温毒之邪所致,多见于儿童。若颧下领上耳前 发红肿起,伴有寒热、疼痛者,属发颐,或为托 腮痈,因阳明热毒上攻所致。
关键词:腮肿 形象:两腮漫肿, 由耳下至颈,颈部 粗胀,口角生疮, 面色通红,两目炯 炯有神 主病:热毒炽盛 病例:淋巴瘤


中医 诊断


中医 诊断
观察重点 1、目神 (1)目有神:凡视物清楚,精彩内含,神光 充沛者,是目有神;目有神者,精气未虚, 虽病易治。 (2)目无神:若视物昏暗,目无精彩,浮光 显露者,是目无神;目无神者,精气亏虚, 病重难治。


中医 诊断
一、(一)望头部 原理 望 头为精明之府,内藏脑髓,为元神所居之处;脑为 头 髓之海,为肾所主,肾之华为发,发为血之余;头又 面 为诸阳之会,脏腑精气皆上荣于头。所以,望头部的
观察重点 望头部应注意观察头颅、 囟门、头发的异常。 关键词:后头扁平 头发作穗
情况,主要可以诊察肾、脑的病变和脏腑精气的盛衰。

中医诊断学第一章望诊

中医诊断学第一章望诊
得 神 少 神 失 神
假 神
神 乱
望神 · 得神
概念:即有神,是精充气足 神旺的表现。
表现:神志清楚,两目精彩, 呼吸平稳,语言清晰,面色荣 润,肌肉不削,动作自如,反 应灵敏。
意义:提示正气充足,精气 充盛。多为健康的表现,即使 有病,也易康复。
望神 · 少神
概念:即“神气不足”,是 轻度失神的表现。 表现:精神不振,两目乏神, 面色少华,肌肉松软,倦怠乏 力,少气懒言,动作迟缓。 意义:提示正气不足,精气 轻度损伤,机体功能较弱。多 见于轻病或恢复期病人,亦可 见于体质虚弱者。
望 面 部 面形异常
面肿
腮肿 面削颧耸
口眼喎斜
特殊面容 惊怖貌 苦笑貌
【几种常见异常头面部形态】
头大
解颅
【几种常见异常头面部形态】
头发稀少
【几种常见异常头面部形态】
头发直立
【几种常见异常头面部形态】
斑 秃
【几种常见异常头面部形态】


【几种常见异常头面部形态】
痄 腮
【几种常见异常头面部形态】
【形体胖瘦】
体胖: 其体形特点是头圆形,颈
短粗,肩宽平,胸厚短圆,大腹便便, 体形肥胖。
“肥人湿多” 体瘦:其体形特点是头长形,颈
细长,肩狭窄,胸狭平坦,大腹瘦瘪, 体形瘦长。
“瘦人多火”
【体质形态】
阴脏人:体型偏于矮胖,头圆颈粗,肩宽胸厚, 身体姿势多后仰,喜热恶寒,大便多溏。患病后易 从阴化寒,阴寒湿内停。
望 诊
概 念 医生运用视觉观察病人的整体或局部的变化来诊 察病情的方法。


容 全身望诊 局部望诊(望头面、五官、肢体、皮肤等) 舌诊 望小儿指纹 望排出物(望痰、涕、涎唾、呕吐物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望口
可以诊察脾、胃的病变及气血的盛衰。 正常人唇色红润──胃气充足,气血调匀 口张(口如鱼口,张口不闭) ──脾肺之气将绝,
属虚证。 口噤(口闭难开,牙关紧闭)──肝风内动,筋
脉拘急。可见于痉病、惊风、破伤风等实证。 唇色深红──实热证,脉络扩张,血液充盈 唇色淡红──虚寒证 唇色淡白──气血亏虚,血少不能上充唇络 唇色深红而干焦──热极伤津
望口
唇色绛紫而干焦──瘀热 唇色鲜红──阴虚火旺 唇色青紫──气滞血瘀(如心气心阳虚衰,心血
瘀阻) 唇色樱桃红──煤气中毒(CO与Hb结合) 口唇干裂──津伤──燥热伤津或阴虚液亏 口唇糜烂──肺胃积热上蒸 口唇生疮,红肿疼痛──心脾积热上熏 唇内溃烂,色淡红──虚火上炎
小儿头颅狭小──肾精不足,颅骨发育不良 ──小脑儿、囟门早闭
方颅──肾精不足或脾胃虚弱,颅骨发育不良 ──佝偻病、先天性梅毒
望头部
囟填(囟门突起)──温病火毒上攻,或寒凝气 聚——多为实证。小儿哭泣时囟门暂时突起为正常
囟陷(囟门凹陷)──先天肾之精气不足或吐泻伤 津,中气下陷——多为虚证。六个月内的婴儿囟门 微陷为正常
望目
“五轮”学说──“目的不同部位分度五脏”:
黑睛:风轮──肝
黑珠肿痛:肝火,全目红肿;肝火
目眦:血轮──心
目眦淡白:血虚,目眦色红:心火
眼胞:肉轮──脾
红肿:脾火,下垂;脾虚
白睛:气轮──肺
白睛红赤:肺热,白睛发黄;黄疸
瞳仁:水轮──肾
散大:肾精衰竭,缩小;中毒、肝火
望目
目态 戴眼——惊风、痉厥之险证 说明:在急性热病,热极生风亦可见两目上视,不能转动的 “戴眼反折”,颈强抽搐,角弓反张;此外痫病发作风痰上 扰,闭阻神明,亦可见上述症状,故不可一概认为是“太阳 经绝,亦属病危”。只有在久病见之才属危象。 瞪目直视——阴血亏损,筋脉失养之重证 横目斜视──肝风内动 瞳孔散大 双侧──肾精耗竭(临床死亡),中毒 单侧──中风、颅脑外伤、五风内障(青光眼) 瞳孔缩小 双侧──肝胆火炽,或劳损肝肾,虚火上扰,或中毒 单侧──中风(脑出血)脑外伤、脑部肿瘤
望牙龈
可诊察肾、胃的病变及津液的盈亏。 齿龈淡白──血虚或失血 齿龈红肿疼痛──胃火亢盛,循经上炎 齿龈肿痛不红──虚火上炎 齿衄(牙龈出血)
兼红肿疼痛──胃火上炎,伤及龈络 不红不痛微肿──肾阴亏虚,虚火上炎伤络
望咽喉
可以诊察肺、胃、肾的病变 正常:色淡红润泽,不肿不痛,呼吸通利,发音正
望面部
面肿 整个面部浮肿,多见于水肿病,常兼全身水肿, 而无红赤疼痛等。 阳水(眼睑颜面先肿,皮薄光亮,肿势较肢体部 为甚,发病较速)──外感风邪,肺失宣降 阴水(面色晄白,腰以下水肿明显,最后波及头 面,发病缓慢)──脾肾阳衰,水湿泛溢
腮肿 痄腮(一侧或两侧腮部以耳垂为中心肿起,边缘 不清,红热,按之柔软或压痛,面赤)──外感 温毒之邪所致。(小儿多见)
中医诊断学
第二节 局部望诊
在全身望诊的基础上,再根据病情和诊断的 需要,对病人的某些局部进行深入、细致的 观察。观察局部的异常变化,有助于了解整 体的病变。
局部望诊的内容包括:望头面、五官、躯体、 四肢、二阴、皮肤等。
一、望头面
可以诊察肾、脑的病变和脏腑精气的盛衰。
望头部
小儿头颅过大──先天不足,肾精亏损,水饮 停聚于脑──脑积水
目色 目赤肿痛──实热证 白睛发红──肺火或外感风热 两眦赤痛──心火 眼胞红肿湿烂──脾经湿热上攻 全目肿赤──肝经风热上攻,诸经热盛 黄疸(白睛黄染均匀,无隆起,眼球周围明显,近黑睛部稍 浅)───湿热或寒湿内蕴,肝胆疏泄失常,胆汁外溢 鉴别:中老年人球结膜脂肪沉着:稍隆起的淡黄斑块,睑裂 部明显 目眦淡白,兼见面、唇,舌淡白无华──血虚、失血,血少不 能上荣 目胞黑而晦暗──肾虚,肾精亏虚或命门火衰,水寒内盛
望耳
可以察肾、胆及全身的病变 色泽
耳轮淡白──气血亏虚、寒证 耳轮青黑──阴寒内盛、剧痛 耳轮红肿──肝经湿热 耳轮干枯焦黑──肾精亏虚,精不上荣──温病晚期耗伤 肾阴,肾虚下消 小儿耳背红络,耳根发凉──麻疹先兆 耳内的病变 脓耳 初起、极期──肝胆湿热熏蒸(中耳炎等)
后期──肾阴不足,虚火上炎
常,吞咽顺利。 咽喉红肿疼痛明显──肺胃郁热熏蒸 溃烂──热毒极盛 咽喉鲜红娇嫩,肿痛不显──肾阴亏虚,虚火上炎 “乳蛾”──肺胃积热,再受风邪凝结 “烂乳蛾”──热毒壅盛,热灼肉腐,搏结成脓
望鼻
可以诊察肺和脾胃的病变,而且可以判断脏腑的虚实、胃 气的盛衰、病情的轻重和预后的吉凶。
外形 新病鼻红肿生疮——肺经火盛 久病鼻柱塌陷──梅毒或麻风 酒糟鼻──胃火熏肺,血壅肺络 鼻煽 新病兼喘——邪热壅肺,痰饮停聚于肺 久病兼喘而汗出如油——肺肾精气将绝
鼻内分泌物 鼻流清涕──外感风寒 浊涕──外感风热 脓涕腥臭──鼻渊——胆经湿热内蕴,上攻于鼻
望目
目形 目胞浮肿──水肿,健康人低枕睡眠后一时性目 胞微肿 眼窝凹陷──伤津耗液(吐泻、高热),脏腑精 气衰竭(久病重病,病危) 眼球突出: 双侧 兼咳满上气──肺胀(痰浊阻肺,肺气 不宣,呼吸不利) 兼颈前肿块突起,急躁易怒──瘿病 (肝郁化火,痰气壅结) 单侧 眼部或前颅内肿瘤;外伤
望目
望面部
口眼歪斜 患侧面肌弛缓,额纹消失,眼不能闭,鼻唇沟变 浅,口角下垂,向健侧歪斜 无半身瘫痪——风中经络——外周性面瘫 兼半身瘫痪,神志不清——风中脏腑(肝阳上亢, 风痰阻络)——中枢性面瘫
苦笑貌(面部肌肉痉挛)──新生儿脐风,或破 伤风
二、望五官
望目 望耳 望鼻 望口与唇 望齿与龈 望咽喉
解颅(囟门迟闭,骨缝不合)──肾气不足,发育 不良──佝偻病。 常兼五迟(立迟、行迟、发迟、齿迟、语迟) 五软(头软、项软、手足软、肌肉软、口软)
望头部
头摇不能自主──肝风内动之兆 发的形色反映肾气和精血的盛衰
发黄干枯,稀疏易落──肾气亏虚,精血不足 青年白发,伴腰膝酸软、头晕耳鸣──肾虚伴 心悸、失眠、健忘──劳神伤血 斑秃──血虚受风 小儿发结如穗——疳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