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诊断学全身望诊--望色

合集下载

中医基础望诊知识点总结

中医基础望诊知识点总结

中医基础望诊知识点总结中医望诊是中医诊断的重要手段之一,通过观察患者的外在表现来判断患者的健康状况。

中医望诊包括望色、望舌、望脉、望面、望态等多个方面,通过综合分析这些望诊信息,可以为中医诊断提供重要的依据。

下面将就中医望诊的基础知识点进行总结。

1. 望色望色是指通过观察患者的面色、唇色、舌色等来判断患者的健康状况。

在中医看来,面色鲜明红润、气血充足的人属于健康状态,而面色苍白、唇色苍白、舌色苍白则可能是气血不足的表现。

此外,面色发黄可能与湿热内郁有关,而面色发青可能与寒邪内盛有关。

2. 望舌望舌是通过观察患者的舌质、舌苔、舌体等来判断患者的健康状况。

中医认为,舌体胖大柔软者,表气虚体肥;舌体瘦长者,表气虚体瘦;舌体红肥者,表气热;舌体淡瘦者,表气虚;舌体无力者,表气虚无力;舌体胖大泛胀者,表肥胖症等。

舌苔薄白者,表正气不振;舌苔厚腻者,表内有痰湿;舌苔黄者,表肝胆有热;舌苔白腻者,表肺有痰等。

通过观察患者的舌质、舌苔等情况,可以初步判断出患者的体质和疾病的性质。

3. 望脉望脉是通过观察患者的脉搏来判断患者的健康状况。

中医将脉象分为浮脉、沉脉、数脉、缓脉、弦脉、散脉、滑脉等多种类型,通过观察脉象的变化来判断患者的病情。

例如,浮脉多见于表证、外感病;沉脉多见于实证、内伤病;数脉多见于实证、阳病;缓脉多见于虚证、阳亏;弦脉多见于实证、肝郁等。

通过观察脉象的变化,可以初步判断患者的病情类型和疾病的性质。

4. 望面望面是通过观察患者面部的表情、眼神、皮肤状态等来判断患者的健康状况。

中医认为,面部表情活泼、眼神明亮、皮肤润泽者,体内气血充足,体质健康;面部表情呆滞、眼神无神、皮肤干燥者,体内气血不足,体质虚弱。

此外,面部出现痤疮、黄褐斑、皱纹等情况,也可以反映体内的气血状态和疾病情况。

5. 望态望态是通过观察患者的站、坐、行、卧等情况来判断患者的健康状况。

中医认为,体态端正、行走自如、坐卧舒适、精神饱满者,属健康状态;体态不端、行走困难、坐卧不安、精神呆滞者,属病态状态。

《中医诊断学》学习笔记:望诊之望色

《中医诊断学》学习笔记:望诊之望色

《中医诊断学》学习笔记:望诊之望色古人把颜色分为五种,即青、赤、黄、白、黑,称为五色诊。

五色诊的部位既有面部,又包括全身,所以有面部五色诊和全身五色诊称望色,但由于五色的变化,在面部表现最明显,因此,常以望面色来阐述五色诊的内容。

望面色要注意识别常色与病色。

常色:常色是人在正常生理状态时的面部色泽。

常色又有主色、客色之分:所谓主色,是指人终生不改变的基本肤色、面色。

由于民族、禀赋、体质不同,每个人的肤色不完全一致。

我国人民属于黄色人种,一般肤色都呈微黄,所以古人微黄为正色。

在此基础上,有些人可有略白、较黑、稍红等差异;人与自然环境相应,由于生活条件的变动,人的面色、肤色也相应变化叫做客色。

例如,随四时、昼夜、阴晴等天时的变化,面色亦相应改变。

再如,由于年龄、饮食、起居、寒暖、情绪等等变化,也可引起面色变化,也属于客色。

常色有主色,客色之分,其共同特征是:明亮润泽、隐然含蓄。

病色:可以认为除上述常色之外,其他一切反常的颜色都属病色。

病色有青、黄、赤、白、黑五种。

现将五色主病分述如下:青色:主寒证、痛证、瘀血证、惊风证、肝病。

青色为经脉经阻滞,气血不通之象。

寒主收引主凝滞,寒盛而留于血脉,则气滞血瘀,故面色发青。

经脉气血不通,不通则痛,故痛也可见青色。

肝病气机失于疏泄,气滞血瘀,也常见青色。

肝病血不养筋,则肝风内动,故惊风(或欲作惊风),其色亦青。

如面色青黑或苍白淡青,多属阴寒内盛;面色青灰,口唇青紫,多属心血瘀阻,血行不畅;小儿高热,面色青紫,以鼻柱,两眉间及口唇四周明显,是惊风先兆。

黄色:主湿证、虚证。

黄色是脾虚湿蕴表现。

因脾主运化,若脾失健运,水湿不化;或脾虚失运,水谷精微不得化生气血,致使肌肤失于充养,则见黄色。

如面色淡黄憔悴称为萎黄,多属脾胃气虚,营血不能上荣于面部所致;面色发黄而且虚浮,称为黄胖,多属脾虚失运,湿邪内停所致;黄而鲜明如橘皮色者,属阳黄,为湿热熏蒸所致;黄而晦暗如烟熏者,属阴黄,为寒湿郁阻所致。

中医诊断学望诊全身望诊

中医诊断学望诊全身望诊

形态表现:包括体 型、皮肤、毛发、 面色、表情等。
望形态的技巧和方法
远近观察
远观整体,近观细节,注意光线和角度。
对比观察
对比左右两侧,对比患者与正常人之间的 差异。
顺序观察
从上到下,从外到内,注意对称性。
重点观察
根据患者病情和医生经验,有侧重地观察 特定部位。
望形态在中医诊断中的应用
01
02
03
指导预防
根据全身望诊的结果,医生可以指 导患者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预防 潜在疾病的发生。
全身望诊的实践经验和案例分析
要点一
实践经验
要点二
案例分析
全身望诊需要医生具备丰富的实践经验,通过不断地实 践和学习,提高自己的诊断水平。
医生可以通过分析典型的案例,学习如何运用全身望诊 的方法和技巧,提高自己的诊断能力。
舌的表现
舌的颜色、形状、大小、位置等都能反映 人体的生理和病理状态。例如,舌色鲜红 、舌苔黄腻,可能提示热证或实证;舌色 淡白、舌苔薄白,可能提示寒证或虚证。
望舌的技巧和方法
望舌技巧
观察舌时,最好选择在自然光下,让患者把 舌头伸出口外,尽可能暴露舌体的全部。观 察舌的颜色、形状、大小、舌苔等,需要仔 细观察和比较。
表现
面色可分为正常、主病、善色、恶色几种。正常面色为红黄隐隐,明润含蓄;主病面色分为青、赤、黄、白、 黑五种,分别提示肝、心、脾、肺、肾五脏的病变;善色为有光泽、含蓄不露,提示病情轻、预后好;恶色为 枯槁晦暗、暴露明显,提示病情重、预后差。
望面色的技巧和方法
技巧
望面色时要注重整体观察,即观察整个面部肌肤的光泽度和颜色变化,而不是仅关注局部变化。同时 ,要结合患者的病史、症状、体征以及舌脉象等信息综合分析。

中医诊断学全身望诊__望色

中医诊断学全身望诊__望色





青赤黄白黑
二 零 零 七 年 七 月
二、望 色
(三)常色与病色 面色可分为常色和病色两类 2、病色:因病而发生异常改变的面色。 病色的特点是晦暗、暴露。 病色可反映不同性质的疾病和不同 脏腑的疾病。
二、望 色
(三)常色与病色 2、病色:可分为善色和恶色两种。
善色 :面色光明润泽者,虽病而脏腑精 气未衰,属新病、轻病、阳证,易治疗。 恶色:凡面色枯槁晦暗者,说明脏腑精 气已变,属久病、重病、阴证,难治疗。
二、望 色
可以判断气血的盛衰 白? 青紫? 泽?
二、望 色
可以了解病邪的性质 黄? 红?
二、望 色
可以确定疾病的部位 1、五行确定脏腑—青赤黄白黑
肝心脾肺肾
二、望 色
2、面部分候脏腑 根据脏腑在颜面部相关的对应部
位 进行判断。其划分方法有两种:
左颊——肝,右颊——肺, 额——心,鼻——脾, 颏——肾。
心 肺脾 肝

二、望 色
可以预测疾病的轻重与预后 泽与色 善与恶 扁鹊
二、望 色
(三)常色与病色 面色可分为常色和病色两类 1、常色:即正常的、健康时的面色。 常色的特点是明润、含蓄。 中国人属黄种人,其正常面色(即 常色)为红黄隐隐、明润含蓄。
常色
二、望 色
(三)常色与病色 1、常色:常色可分为主色和客色两种。 主色:由于先天个体差异,偏于以某色 为 主,生来就有,基本不变。 客色:因各种非疾病因素影响而发生变 化 的面色。如气候、昼夜、情绪, 饮 食饥饱等。
放映结束 感谢各位的批评指导!
谢 谢!
让我们共同进步
二、望 色
(四)五色主病 病色可分为青、赤、黄、白、

中医诊断学(望诊-全身望诊)

中医诊断学(望诊-全身望诊)

失神
▪ 又称“无神”。是精亏神衰或邪盛神乱的重病表现,可见 于久病虚证和邪实病人。
▪ 精亏神衰而失神:临床表现为两目晦暗,目无光彩,面色 无华,晦暗暴露,精神萎靡,意识模糊,反应迟钝,手撒 尿遗,骨枯肉脱,形体羸瘦。提示精气大伤,机能衰减, 多见于慢性久病重病之人,预后不良。
▪ 邪盛神乱而失神:临床表现为神昏谵语,循衣摸床,撮空 理线;或卒倒神昏,两手握固,牙关紧急。提示邪气亢盛, 热扰神明,邪陷心包;或肝风夹痰蒙蔽清窍,阻闭经络。 皆属机体功能严重障碍,气血津液失调,多见于急性病人, 亦属病重。
中医诊断学
望诊
望诊是指医生运用视觉对人体外部情况如 神、色、形、态、五官、舌象等进行有目的观 察,以了解健康状况,测知病情的方法。中医 理论认为,人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人体的外部, 特别是面部、舌体等与脏腑的关系最密切,局 部的病变可以影响到全身,而体内的气血、脏 腑、经络等的病理变化,必然会在其体表相应 的部位反映出来。因此,观察神、色、形、态 的变化,不仅可以了解人体的整体情况,而且 可作为分析气血、脏腑等生理病理状况的依据 之一。
望诊时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 光线充足,避免干扰。 ▪ 充分暴露,排除假象。 ▪ 熟悉生理,以常衡变。 ▪ 四诊合参,综合判断。
望诊的内容
▪ 全身望诊:神、色、形态 ▪ 局部望诊:头颈、五官、皮肤、二阴 ▪ 望舌:舌体、舌苔 ▪ 望排出物:痰涎涕唾、呕吐物、大便、小
便 ▪ 望小儿指纹
第一节 全身望诊
▪ 原理:1、色泽是脏腑气血之外荣

2、面部与脏腑有内在联系
▪ 意义:了解脏腑气血盛衰及病邪的性质

色泽正常——脏腑气血未伤,预后较好

色泽失常——脏腑气血耗伤,预后较差

第一章 全身望诊;望色

第一章 全身望诊;望色
第一章 全身望诊;望色
望色
又称“色诊”,是指通过观察病人全身 皮肤(主要为面部)的颜色与光泽,以 诊察病情的方法。
望色
颜色——色调变化(赤青黄白 黑)
光泽——明度变化(光明润泽 或晦暗枯槁
(一)望色诊病的原理
1.面部血管丰富,为脏腑气血之外荣 ,凡脏腑的虚实,气血的盛衰,皆可通 过面部色泽的变化而反映出来。
1.可反映气血的盛衰 2.可反映疾病的性质(青黑为痛,黄赤为热
,白为寒)。 3.可反映疾病部位(青为肝,赤为心病)。 4.可反映病势的轻重顺逆(荣润光泽者病轻
,晦暗枯槁者病重)。
(三)常色与病色
1.常色 含义:常色指人在正常生理状态时面
部的色泽。 标准色泽:红黄隐隐,明润含蓄。 特征:有胃气(含蓄不露);有神气(
黄色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虚证 黄色
湿证
脾虚失运,水湿内停--面色黄胖(淡黄浮肿)
脾虚失运,气血不足--面色萎黄(淡黄消瘦)
湿浊--面黄而垢 阳黄 (湿热)--黄如橘子色(黄而鲜明)
黄疸 阴黄(寒湿)--黄如烟熏色(黄而晦暗)
面黄虚浮
属脾虚湿蕴。
面色萎黄
属脾胃气虚。是 因脾胃虚衰,水 谷精微生成不足 ,机体失养,面 色淡黄无华而呈 萎黄。
(四)五色主病
病色分为青、赤、黄、白、黑为五色。
青色
寒证 -----青黑色 青 痛证 -----淡青色或苍白色 色 瘀血 -----青紫色
惊风 -----多在眉间、鼻柱、唇周 色青
肝病
青黑
面色淡青或青 黑——属寒盛 、痛剧。
青灰
主心气、心阳虚 衰,血行瘀阻的 胸痹。若突见面 色青灰,口唇青 紫,肢凉脉微, 主心阳暴脱,心 血瘀阻,可见于 真心痛等病人。

中医诊断学 - 第一章 望诊 - 第一节 全身望诊

中医诊断学 - 第一章 望诊 - 第一节 全身望诊
机理:假神的出现是由于精气衰竭已极,阴不敛阳,虚阳 无所依附而外越,残精无所固摄而外泄,暴露出一时"好转"的 假象。这是阴阳即将离绝的危侯。 古人比做「残灯复明」,「回光返照」。
假神例图→
望神——神乱
神乱:即精神错乱,神志异常,见于癫、狂、痫病人。
癫-----表情淡漠,沉默寡言,郁闷不乐,神志痴呆,喃喃 自语,哭笑无常。多由痰气郁结,阻蔽神明;或心脾两虚, 神不守舍。(阴证)
四、望姿态
望姿态:是观察病人的姿势和动态来诊察病情的方 法。 (一)原理:
阳、热、实------躁动不安;阴、寒、虚-----喜静 懒动。 (二)望姿态的内容 1.动静姿态 (1)动静姿态诊病的要点 动、强、仰、伸:多属阳、热、实证。 静、弱、俯、屈:多属阴、寒、虚证。
(2)动静姿态的主要表现和意义
淡白:
面色淡白 无华,唇 舌色淡。
主:血虚 证或失血 证。
已主面 有虚色 好损淡 转。白 )气, 虚准 证头 ,明 逐润 渐, 康口 复唇 (淡 贫红 血。
白光 肾 络 面 阳, 睑 白: 虚 口 虚 主: 。 唇 浮 阳虚, 独 , 红隐 或阳 。 约 虚水 主 可 泛。 水 见
肿红 。色 脾浮
胖瘦:过胖或过瘦都可能是病理状态。
胖而能食,为形盛有余,脾胃健旺;
胖而食少,为形盛气虚,脾虚有痰。 瘦而能食,为中焦有火; 瘦而食少,为中气虚弱。
3、体质类型
1)阴脏人 特点:偏寒、抑郁、多静。 表现:形体偏胖,容易疲劳,面色偏白。 多见阴盛、阳虚证。 2)阳证人 特点:偏热、亢奋、多动。 表现:形体偏瘦,面色偏红,畏热喜冷。 多为实证、热证。 3)平脏人 表现:胖瘦适中,寒热中和。
戴阳证:症见久病重病,

中医诊断学_第一章_望诊..

中医诊断学_第一章_望诊..

久病脏腑精气衰竭,阴不敛阳,虚 阳上越(假神)。 脾胃气虚 脾胃湿盛 湿热,属阳黄 寒湿,属阴黄 血虚证或失血 阳虚 阳虚水泛 阳气暴脱或阴寒内盛 阳虚火衰,水寒不化,血失温煦, 属肾阳虚 肾精久耗,虚火灼阴,属肾阴虚 肾虚水泛、痰饮或寒湿带下


虚证寒 证脱血 夺气 肾虚寒 证水饮 血瘀
气虚血少,阳衰寒盛, 气血不能上充于面部脉 络。 肾阳虚衰,水寒内盛, 血失温养,脉络拘急, 血行不畅。
动作反应
饮食
9/24/2018
5.神乱的表现和主病
(1) 焦虑恐惧——多属虚证,见于卑谍、脏躁等病。
(2) 狂躁不安——多属阳证,见于狂病、外感热病等。 (3) 淡漠痴呆——多属阴证,见于癫病、痴呆等。 (4)卒然昏倒——四肢抽搐,口吐涎沫,醒后如常,见于痫病。 神乱的特点:反复发作而缓解期不出现神志异常。其神志异常的 表现只能作为诊病依据而不据有“失神”的临床意义。
恶色
即面色枯槁晦暗,说明脏腑精气已衰,胃气不能上荣于面。称为“气 不至”。属久病、重病、阴证,难治,预后差。
9/24/2018
(四)五色主病 五种病理面色的主要表现和主病:Δ 1.面白: 主虚证、寒证、脱血、夺气。 (1)面色淡白无华——血虚证、失血证。(2)面色昧白虚浮一一阳虚水泛。 (3)面色苍白——阳气暴脱或阴寒内盛。 2.面黄 主脾虚、湿证。 (1)面色萎黄——脾胃气虚。 (2)面黄虚浮——脾虚湿蕴。 (3)面目一身俱黄——黄疸病。面黄鲜明如橘皮色属阳黄(肝胆湿 热); 面黄晦暗如烟熏属阴黄(寒湿困脾)。 3.面赤: 主热证,亦可见于戴阳证。 (1)满面通红——实热证。 (2)午后两颧潮红——阴虚证。 (3)久病重病面色苍白而两颧泛红如妆——戴阳证。 4.面青: 主寒证、痛症、气滞、血瘀、惊风。 (1)面色淡青或青黑——寒盛、痛剧。 (2)面色与口唇青紫——多属 心气心阳虚衰、血行瘀阻。 (3)面色青黄——肝郁脾虚。 (4)小儿眉间、鼻柱、唇周发青——惊风。 5.面黑:主肾虚、寒证、水饮、血瘀。 (1)面黑暗淡——多属肾阳虚。 (2)面黑焦干——多属肾阴虚。 (3)眼眶周围发黑——肾虚水饮内停,或寒湿带下。 (4)面色黧黑,肌肤甲错——血瘀日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浮沉分表里,清浊定阴阳,微甚审虚实, 散抟辨解聚,泽夭主生死。”
4
a
1
二、望 色
(六)望色注意事项 1、比较颜色:与其他人、其它部位 2、面部色诊与其它部位色诊结合,与其 它诊法相结合
4
a
2
(二)望色的意义
可以判断气血的盛衰 可以了解病邪的性质 可以确定疾病的部位 可以预测疾病的轻重与预后
a
3
二、望 色
(二)望色的意义
可以判断气血的盛衰 白? 青紫? 泽?
a
4
二、望 色
(二)望色的意义
可以了解病邪的性质 黄? 红?
a
5
二、望 色
(二)望色的意义
可以确定疾病的部位 1、五行确定脏腑—青赤黄白黑
3
a
5
白色
3
a
6
白 苍白
3
a
7
5、黑色主病
主肾虚、寒证、水饮、血瘀。 面色发黑,多因肾阳虚衰,水寒内盛,脉
络拘急,血行不畅所致。 黑而暗淡-肾阳虚 黑而干焦-肾阴虚 面色黧黑,肌肤甲错-血瘀日久 眼眶周围色黑-肾虚水饮,寒湿带下
3
a
8
黑色
3
a
9

4
a
0
二、望 色
(五)望色十法 清·汪宏《望诊遵经》
(三)常色与病色 面色可分为常色和病色两类 1、常色:即正常的、健康时的面色。 常色的特点是明润、含蓄。 中国人属黄种人,其正常面色 (即常色)为红黄隐隐、明润含蓄。
1
a
1
常色
1
a
2
二、望 色
(三)常色与病色 1、常色:常色可分为主色和客色两种。 主色:由于先天个体差异,偏于以某色 为 主,生来就有,基本不变。 客色:因各种非疾病因素影响而发生变 化 的面色。如气候、昼夜、情 绪,饮 食饥饱等。
2
a
5
青色
2
a
6
眉间青筋
2
a
7
2、赤色主病
主热证,亦可见于戴阳证。 病人面见赤色,多因有热而面部脉络扩张,
气血充盈所致,但亦可见于虚阳上越的病 人。 满面通红-实热 两颧发红-虚热 颧红如妆-戴阳
2
a
8
赤 色
2
a
9

3
a
0
3、黄色主病
主脾虚、湿证。 病人面色发黄,多由脾虚机体失养,或
白、黑五种,故审察面部的色泽变 化,又称“面部五色诊”。五色分 别提示不同脏腑和不同性质的疾病。
2
a
4
1、青色主病
主寒证、疼痛、气滞、血瘀、惊风。 病人面见青色,多由寒凝气滞,或痛则不通,
或瘀血内阻,或筋脉拘急,使面部脉络血行瘀 阻所致。 面青伴唇甲青紫心痛-心阳虚,心血瘀阻 小儿面青眉间鼻柱唇周发青-惊风
9
病色
暴露
2
a
0
病色 晦暗
2
a
1
二、望 色
(三)常色与病色 2、病色:可分为善色和恶色两种。
善色 :面色光明润泽者,虽病而脏腑精 气未衰,属新病、轻病、阳证,易治疗。 恶色:凡面色枯槁晦暗者,说明脏腑精 气已变,属久病、重病、阴证,难治疗。
2
a
2
善色 恶色
2

3
二、望 色
(四)五色主病 病色可分为青、赤、黄、
1
a
3




14
a


1
a
5

1
a
6
客色赤——酒后
青赤黄白黑
1
a
7
客色黑(日晒)
年二二月 零 零 七 年 七 月
二零零七
二、望 色
(三)常色与病色 面色可分为常色和病色两类 2、病色:因病而发生异常改变的面色。 病色的特点是晦暗、暴露。 病色可反映不同性质的疾病和 不同脏腑的疾病。
1
a
二、望 色
望色的概念
望色,又称“色诊”,是通过观察 病人全身皮肤(主要是面部皮肤)的颜 色和光泽的变化,用以诊察病情的方法。
色——血——阴; 泽——气——阳。
a
1
二、望 色
(一)面部色诊的原理 1、心主血脉,其华在面 2、手足三阳经上行头面,血脉丰
盛。 3、面部皮肤薄嫩外露,易于观察。
a
2
二、望 色
肝心脾肺肾
a
6
二、望 色
2、面部分候脏腑 根据脏腑在颜面部相关的对应
部位 进行判断。其划分方法有两种:
a
7
a
8
《素问·刺热》篇划分方法
左颊——肝,右颊——肺, 额——心,鼻——脾, 颏——肾。
心 肺脾 肝

a
9
二、望 色
(二)望色的意义
可以预测疾病的轻重与预后 泽与色 善与恶 扁鹊
1
a
0
二、望 色
者湿邪内蕴、脾失运化所致。 萎黄-脾虚气血不足;黄胖-脾虚湿盛 黄疸-阳黄-鲜如桔色-湿热
阴黄-晦暗如烟熏-寒湿 面色苍黄-肝郁脾虚
3
a
1
青黄 黄胖
3
a
2
萎黄
3
a
3


阳黄
阴黄
3
a
4
4、白色主病
主虚证、寒证、脱血、夺气。 病人面色发白,多由气虚血少,或阳
虚,气血不能上充于面部所致。 淡白无华伴唇甲舌色淡-血虚 苍白-阳气暴脱或阴寒内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