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下册颐和园教案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习作例文:颐和园》优秀教案1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习作例文:颐和园》优秀教案1一. 教材分析《习作例文:颐和园》是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描绘了颐和园的美丽景色。
这篇课文语言优美,描绘细腻,富有诗意,旨在引导学生感受自然之美,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同时,本文也为学生提供了一个优秀的写作范例,让学生在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学会如何观察事物,如何运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感受。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能够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
然而,对于一些描绘细腻、富有诗意的句子,学生可能还难以完全体会。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反复品味课文,感受其中的美。
此外,学生对于如何写景状物还缺乏一定的指导,需要在教师的引导下,学会观察、思考和表达。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课文描绘的美景;学会课文的表达方法,能够写景状物。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讨论交流等方法,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增强民族自豪感。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课文描绘的美景;学会课文的表达方法,能够写景状物。
2.教学难点:对于一些描绘细腻、富有诗意的句子,引导学生反复品味,感受其中的美。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课件等手段,为学生创造一个富有情境的学习环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课文描绘的美景。
2.讨论交流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讨论,分享自己的阅读感悟,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3.写作指导法:教师对学生进行写作指导,帮助学生学会观察、思考和表达,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课件,展示颐和园的美景图片、相关音乐等。
2.课文:提前让学生预习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3.写作素材:为学生准备一些关于景物描写的写作素材,以便学生在写作时参考。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颐和园的美景图片,引导学生欣赏颐和园的美,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
部编版四年级下册语文习作例文:颐和园。教案教学设计

部编版四年级下册语文习作例文:颐和园。
教案教学设计作例文:颐和园教学目标:1、感受颐和园美丽的景色和课文优美的语言,激发探究中国的“世界遗产”的兴趣。
2、初步掌握按游览顺序抓住景物特点写的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引导学生从语言文字中感受颐和园的美景,受到情感的熏陶;难点:引导学生体会课文的写作方法并运用到自己的作中。
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看图揭题导入。
1、幻灯片出示文中三幅图,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哪儿的景物?”2、揭题:(板书:颐和园)指导书写“颐”左边有一个小口。
3、导入:颐和园建在哪里?看图画上各画了什么?你是怎么知道的?二、初读课文,播放课件,感受景物美。
1、学生自读课文,思考:颐和园写了哪些景点?你最喜欢哪里,想想理由。
2、交流自读情况:①颐和园给作者留下了什么印象,你怎么知道的?首尾两段都直接写到颐和园的美,这种写法叫什么?(首尾呼应)有感情地齐读首尾两段。
②交流自己喜欢的景点,说明理由。
(教师相机出示相关的图片、课件,带领学生去领略美景,并选择一两个自然段读,初步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作者的赞美之情。
)③学生欣赏完课件后谈谈感受。
(板书:美、大)三、再读课文,理清文路,领悟结构美。
1、学生自读第2——5自然段,交流课后讨论题: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游览的,从课文的哪些语句可以看出来?①请同学们用“——”画出表现游览顺序的语句。
②讨论交流,指句说说作者的游览顺序。
(板书:长廊——万寿山——昆明湖(十七孔桥)2、学生动手画画旅游示意图,说说为什么这么画。
说说教材中三幅图各对应的段落。
3、再读这些过渡句,抓住动词,领悟移步换景、过渡连接的表达方式。
四、齐读全文,整体感知,指导分段。
齐读全文,提示学生:文章是按先总后分再总的方法写的,因此我们可以给课文分成三大段。
五、精读课文,品析景物特点,感受语言美。
1、研究第二自然段。
1)指名读,思考:作者来到长廊,抓住长廊的什么特点来描写的?作者又是怎么观察长廊的呢?2)长廊有什么特点呢?从哪些句子知道?(板书:长、美)3)出示图片和句子,体会描写方法。
四年级课文《颐和园》语文教案五篇

四年级课文《颐和园》语文教案五篇四年级课文《颐和园》语文教案五篇颐和园是一座依山抱水、气象万千的皇家园林,是中国传统造园艺术的典范。
长于鉴赏的乾隆皇帝有诗云:何处燕山最畅情,无双风月属昆明。
下面就是整理的四年级课文《颐和园》语文教案五篇,希望大家喜欢。
《颐和园》语文教案1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的11个生词,正确认读二类字,并能正确读写并理解神清气爽、金碧辉煌、隐隐约约、耸立等词语。
2、使学生了解颐和园的美丽景色,培养学生的赏美爱美情趣,受到美的熏陶,并能有所感悟,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3、了解作者的写作顺序,体会并学习课文抓住特点写景状物的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1、使学生了解颐和园的美丽景色,培养学生的赏美爱美情趣,受到美的熏陶,并能有所感悟,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2、了解作者的写作顺序,体会并学习课文抓住特点写景状物的方法。
教学课时:两课时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的11个生词,正确认读二类字,并能正确读写并理解神清气爽、金碧辉煌、隐隐约约、耸立等词语。
2、介绍颐和园,自读课文,初步了解顺序。
教学重点:学会本课的11个生词,正确认读二类字,并能正确读写并理解神清气爽、金碧辉煌、隐隐约约、耸立等词语。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首先我们来看几幅图片(课件播放颐和园图片)。
你们知道这是哪里的美丽景色吗?没错,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颐和园》(请学生上台写课题,讲解颐的写法)。
二、学习生字词1、自由朗读课文,将生字词和不懂的地方划出来。
2、展示生字卡,提出注意生字词易写错的地方。
3、请学生上台听写,划出错的多的字,让生注意。
4、让学生提出不懂之处,并讲解神清气爽、金碧辉煌、隐隐约约、耸立等词语。
神清气爽:形容人头脑清醒,精神爽快。
金碧辉煌:形容建筑物异常华丽,光彩夺目耸立:高高地直立。
隐隐约约:看起来或听起来不很清楚;感觉不很明显。
(用词语造句)三、初读课文,了解作者游览顺序1、请去过的同学介绍颐和园。
部编版小学四年级下册语文 颐和园 教学设计

颐和园教材分析:《颐和园》(人教版四年级上册)一文描绘了北京颐和园的湖光山色、亭台楼阁、长廊石桥等景物,表达了作者对颐和园的赞美之情。
课文移步换景,按照游览的顺序记叙。
一写长廊的景色。
二写万寿山的景色。
先写从山脚下抬头看到的佛香阁和排云殿壮观的景象,再写站在佛香阁的前面从山上向下、向前、向东远眺所看到的美丽的景观。
三写昆明湖的景色。
分别介绍了长堤、湖心岛、十七孔桥。
课文开头总述颐和园的美丽,结尾与开头呼应,表达了赞美之情。
教学目标:1、认识7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
正确读写“长廊、柱子、神清气爽、建筑、佛香阁、金碧辉煌、宫殿、葱郁、掩映、朱红、隐隐约约、堤岸、雕刻、狮子、姿态不一”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感受颐和园美丽的景色和课文优美的语言,激发探究中国的“世界遗产”的兴趣。
4、学习按游览顺序抓住景物特点写的方法。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从语言文字中感受颐和园的优美景色,受到情感的熏陶。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体会课文的写作方法并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
课前准备:熟读课文,自学生字词,搜集整理相关资料及图片。
教学流程:导入:一、以测代检预习引路.1.教师谈话导入并检测预习情况:课下同学们都通过资料了解了“颐和园”这个世界著名的皇家园林,今天就让我们寻着作者的足迹,一同来饱览颐和园的美景。
要想饱览名胜,就要先认识她的名字(板书)《颐和园》(边写边说“颐”字的写法)。
2、冲关我最棒:以小组为单位抢答。
根据提示说词语。
(1)形容人头脑清醒,精神爽快。
()(2)形容建筑物异常华丽,光彩夺目。
()(3)样子各不相同。
()(4)青翠茂密。
()(5)往远处看。
()3判断正误。
初学:1.提出学习要求:(1)默读课文,看作者写了颐和园哪些地方的景色?(2)从课文中找出能够体现作者游览顺序的句子,用“——”标注。
体会它们在课文中的作用。
(3)小组选择一处最喜欢的景点,练习感情朗读,并说说自己的感受。
2.师生共同阅读课文中有关旅游地点变换的语句,讨论这些句子在课文中的作用:这些句子都是过渡句,在文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这些句子清楚地交代了作者的游览顺序。
颐和园-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颐和园-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一、教学目标
1.了解颐和园的历史文化背景;
2.了解颐和园的特点和建筑风格;
3.学习使用“一画白鹭,二画荷花”这一古代画法,画出自己心目中的颐和园景色;
4.通过研究颐和园的历史和文化,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审美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颐和园的历史文化背景、特点和建筑风格;
2.教学难点:运用“一画白鹭,二画荷花”这一古代画法,画出自己心目中的颐和园景色。
三、教学过程
1. 导入环节
老师出示颐和园的图片,向学生介绍颐和园的历史文化背景和特点,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探究欲望。
2. 研究颐和园
让学生分组研究颐和园的历史文化背景、特点和建筑风格,用笔记或漫画的形式呈现出来。
3. 学习“一画白鹭,二画荷花”这一古代画法
让学生观察颐和园的图画,了解颐和园景色的特点和分布,学习“一画白鹭,二画荷花”这一古代画法,掌握画出颐和园景色的方法和技巧。
4. 画出自己心目中的颐和园
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想象和“一画白鹭,二画荷花”的技巧,画出自己心目中的颐和园景色。
5. 分享和评价
让学生展示自己画的颐和园景色,互相欣赏和评价,让学生感受到探究颐和园的乐趣和美好。
四、教学评价
1.学生的笔记或漫画呈现出颐和园的历史文化背景、特点和建筑风格;
2.学生能够掌握“一画白鹭,二画荷花”的画法,画出自己心目中的颐和园景色;
3.学生能够理解颐和园的历史和文化,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审美意识。
四年级下册语文《颐和园》教案

四年级下册语文《颐和园》教案
《颐和园》是四年级下册语文课本中的一篇课文,这篇课文以颐和园为主题,具体描绘了颐和园的美丽景色,展示了我国园林艺术的辉煌成就和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能。
教学目标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 学生能认识本课的生字,会写本课的生字,理解“长廊、佛香阁、昆明湖”等词语;
2. 学生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通过文字想象画面,充分感受颐和园的美丽景色;
3. 学生能理解并体会到作者对颐和园的热爱之情,以及课文所蕴涵的民族自豪感;
4. 学生能学会用“移步换景”“抓住特点描写景物”的方法来描述自己的游览经历,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具体的教学内容和步骤可以按照以下方式进行:首先,教师可以通过激情导入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询问学生有没有去过颐和园,或者让他们描述一下自己想象中的颐和园。
然后,指导学生朗读课文,并解释课文中的生词和短语。
接着,教师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包括对颐和园的描绘以及对作者情感的把握。
在此基础上,组织学生进行小组活动,如角色扮演、制作关于颐和园的画等。
最后,让学生进行课堂展示,以此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
《颐和园》教学设计(优秀11篇)

《颐和园》教学设计(优秀11篇)颐和园教学设计篇一【教学目标】1、认识11个生字,学会其中的7个;正确读写“大殿、长廊、绿漆、栏杆、昆明湖、神清气爽、佛香阁、金壁辉煌、宫殿、朱红、痕迹、堤岸、雕刻、隐隐约约、玩赏”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3、学习课文写景状物的叙述顺序以及抓住特点描写景物的表达方法。
4、了解颐和园的美丽景色,培养学生的爱美情趣,增强民族自豪感。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学习生字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一、检查预习导入1、颐和园在什么地方?(在北京西郊。
)预习了课文,记住了颐和园的哪些景点?(学生自由发言,能说几个就说几个,互相补充。
)2、用生字生词卡检查生字读音:指导读准:平舌音(栽zāi葱cōng)翘舌音(朱zhū)前鼻音(殿diàn)后鼻音(廊láng爽shuǎng葱cōng)。
3、开火车朗读课文:每人读一个自然段。
读后适当评议,重点纠正读错字和读破句的地方。
二、初步理解课文内容1、默读课文:弄清作者游览颐和园的顺序和颐和园主要景点的方位;再看课文可以分成几段,分段的根据是什么?2、学生自学。
3、师生交流。
4、讨论分段,并指导概括段意,明确:按“总──分──总”的结构方式把全文分三段:第一段(第1自然段):写作者对颐和园总的印象。
第二段(第2至5自然段):分别介绍了长廊、万寿山、昆明湖的特点。
第三段(最后一个自然段):是全文的总结,和开头一段相呼应,表达了作者对颐和园的赞美之情。
三、学习词语1、指导分段朗读。
2、提出词语,讨论词义:⑴讲解词义:琉璃瓦、横槛、宫殿、画舫。
⑴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清爽:清洁,凉爽。
隐隐约约:看起来或听起来不清楚。
举目远眺:抬头向远处看。
葱绿:(草木)青翠。
金碧辉煌:形容建筑物异常华丽,光彩夺目。
形态各异:形状各不相同。
四、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五、布置作业1、抄写生字词。
统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颐和园教案

统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颐和园教案教学内容:《颐和园》是统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课文。
本课主要介绍了颐和园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展现了颐和园的美丽与魅力。
课文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描绘了颐和园的自然景观,包括万寿山、昆明湖等;第二部分介绍了颐和园的人文景观,包括长廊、佛香阁、十七孔桥等。
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习生字词,理解课文内容,感受颐和园的美丽与魅力;学会用恰当的词语描述景物,提高写作能力。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和课堂讲解,培养观察、表达和欣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自然、保护文化遗产的情感,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难点:1. 理解课文内容,感受颐和园的美丽与魅力。
2. 学会用恰当的词语描述景物,提高写作能力。
教具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笔记本、文具。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谈话导入:同学们,你们听说过颐和园吗?你们对颐和园有什么了解?2. 学生分享,教师总结。
3. 出示课题,板书《颐和园》。
二、自主学习1. 学生自读课文,圈出生字词,并借助工具书理解。
2. 教师检查自学情况,指导学生正确书写生字词。
三、合作交流1. 学生分小组,讨论课文内容,说一说颐和园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
2. 各小组派代表分享,教师点评并总结。
四、课堂讲解1. 教师讲解课文,分析颐和园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
2. 学生跟随教师讲解,画出课文中的优美句子,感受颐和园的美丽与魅力。
五、课堂小结1.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颐和园的特点。
2. 学生谈收获,教师点评并鼓励。
板书设计:颐和园一、自然风光1. 万寿山2. 昆明湖二、人文景观1. 长廊2. 佛香阁3. 十七孔桥作业设计:1. 抄写生字词,每个词抄写3遍。
2. 根据课文内容,用恰当的词语描述颐和园的美丽风光,不少于200字。
3. 收集关于颐和园的图片和资料,办一期手抄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抬头一看)雄伟壮丽(八角宝塔形三层闪闪发光) 排云殿大、多(一排排) 金碧辉煌 (向下望)树丛葱郁…… 登上万寿山:(正前面)昆明湖静、绿(像……像……) (向东远眺)城楼白塔古老 ( 2)重点交流:正前面,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 碧玉。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儿痕迹。 可出示填空:找出比喻句,这句把昆明湖比作了 ()和(),写出了 昆明湖()和()特点。“几乎”的意思是() 。“滑”字用得(),因 为()。这两句一静一动,更加突出了昆明湖的() 。 也可让学生讨论:把“滑”字换成“划”字好不好? ( 3)利用课件带领大家去欣赏万寿山的美景。 (二)交流学习“昆明湖”的部分(第 5 自然段)。 ( 1)在昆明湖畔作者看到了哪些景物? ( 2)作者重点描写了什么景物?十七孔桥是什么样的? (板书: 桥洞多石柱多小狮子多、姿态不一) ( 3)想象“姿态不一”的小狮子会是怎么样的?说明了什么? (说明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 ) ( 4)再读课文,边读边想象昆明湖上的美景。 ( 5)课件再次展示昆明湖上的美丽风光。 三、作业: 1、找出文中优美的句子,多读几遍,把喜欢的部分
颐和园
教学目标: 1 、认识和掌握生字新词,并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 欢的部分,积累优美的语言; 2 、感受颐和园美丽的景色和课文优美的语言,激发探究中国的 “世界遗产”的兴趣。 3 、初步掌握按游览顺序抓住景物特点写的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引导学生从语言文字中感受颐和园的优美景色, 受到情感 的熏陶; 难点:引导学生体会课文的写作方法并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 教学方法:阅读、直观课件欣赏、想象、感悟 教学准备:课件、有关颐和园的资料、学生课前的预习及查找资 料 教学课时: 2 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看图揭题导入。 1 、幻灯片出示文中三幅图,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哪儿的 景物? 2 、揭题:(板书: 18 颐和园)指导书写“颐”左边有一个小口。
( 4)有感情地齐读全段,按提示分层。 先写怎样来到长廊, 从外部整体介绍长廊的长; 从内部介绍长廊 的美;讲长廊两旁鲜花常开。 (第一层第 1 、2 句;第二层是第 3 句; 第三层是第 4、5 句。) ( 5)总结写法,提出自学要求:我们这段是按先读全段整体感 知;再说说景物的特点; 结合有关图景和语句体会作者抓住景物特点 从不同角度观察, 并采用不同的描写方法; 最后按顺序来分层来学习 的。下面我们也按学习这段的方法来自学以下 3 段的内容。 2 、再读课文,思考各景物的特点,说说它们美在哪里,用上了 什么描写方法。 3 、体验成功,自主学习。 (一)交流学习“万寿山”部分(第 3、4 自然段): ( 1)说说景物特点,找出最能体现景物美的句子。 万寿山脚下:佛香阁高(耸立)
背下来。 2 、观察一处家乡的景物,按游览顺序,抓住景物特点写下来。
2 、学生动手画画旅游示意图,说说为什么这么画。说说教材中 三幅图各对应的段落。
3 、再读这些过渡句,抓住动词,领悟移步换景、分段。 齐读全文,提示学生:文章是按先总后分再总的方法写的,因此 我们可以给课文分成三大段。 五、作业: 1、抄写生字新词,并给生字组三个词。 2 、熟读课文,查找有关图片感受景物的美。 第二课时 一、复习生字新词,回顾全文顺序。 二、精读课文,品析景物特点,感受语言美。 1 、学习第二自然段。 ( 1)指名读,思考:作者来到长廊,抓住长廊的什么特点来描 写的?作者又是怎么观察长廊的呢? ( 2)长廊有什么特点呢?从哪些句子知道?(板书:长、美) ( 3)出示图片和句子,体会描写方法。 “绿漆的柱子, 红漆的栏杆,一眼望不到头。这条长廊有七百多 米长,分成 273 间。”这句从哪些词看出长廊的长?用上了什么说明 方法?(列数字)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每一间的横槛上都有五彩的画,画着人物 |、花草、风景,几 千幅没有哪两幅是相同的。 ”提问:观看图片说说画上有哪些内容?
3 、导入:颐和园建在哪里?看图画上各画了什么?你是怎么知 道的?
二、初读课文,播放课件,感受景物美。 1 、生自读课文,思考:颐和园写了哪些景点?你最喜欢哪里, 想想理由。 2 、(幻灯片出示) 认读生字新词, 了解大意。 重点指导: 耸、堤、 柱、栽、筑、狮等字的读音,分清平舌音与翘舌音,注意“堤”不能 读成 t í“;廊、栽”等字要注意指导笔顺。 3 、交流自读情况: ①颐和园给作者留下了什么印象, 你怎么知道的?首尾两段都直 接写到颐和园的美,这种写法叫什么?(首尾呼应)有感情地齐读首 尾两段。 ②交流自己喜欢的景点, 说明理由。(教师相机出示相关的图片、 课件,带领学生去领略美景,并选择一两个自然段读,初步有感情地 朗读课文,感受作者的赞美之情。 ) ③学生欣赏完课件后谈谈感受。 (板书:美、大) 三、再读课文,理清文路,领悟结构美。 1 、自读第 2—— 5 自然段,交流课后讨论题:作者是按怎样的 顺序游览的,从课文的哪些语句可以看出来? ①请同学们用“——”画出表现游览顺序的语句。 ②讨论交流,指句说说作者的游览顺序。 (板书:长廊——万寿 山——昆明湖(十七孔桥)
“几千幅画没有哪两面三刀幅是相同的” 这说明了什么? (说明画的 内容丰富, 题材各不相同。 体现了我国古代园林艺术的辉煌和劳动人 民的智慧、才干。)
“长廊两旁栽满了花木,这种花还没谢,那一种花又开了。微风 从左边的昆明湖上吹来,使人神清气爽。 ”提问:这句写什么?从哪 些词看出?(“栽满、谢、开”看出长廊两旁花木众多、鲜花常开、 景色宜人的特点, 从侧面看出长廊的美。 )“微风从左边的昆明湖上吹 来,使人神清气爽。 ”点明了长廊的位置在昆明湖的右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