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昆明市黄冈实验学校高中生物人教版必修三教案:41种群的特征
【教案】高中生物41种群的特征教案新人教版必修3

【关键字】教案第四章第一节种群的特征一、教学目的:(一)知识与能力:列举种群的特征,尝试用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
(二)技能与方法:尝试运用标志重捕法调查种群密度,利用种群的特征来分析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能用种群特征去描述身边的种群,并能对种群的研究提出有建设性的看法;关注人口问题,认同计划生育国策、关注濒危动物种群数量的变化及措施。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重点:种群的特征。
2、难点:样方法的选择和确定。
三、授课方式或方法:讲授法、直观教学法、讨论法六、教学过程:(三)讲授新课: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1、定义:种群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①小范围的水生生物——单位体积●②大范围及陆生生物——单位面积即种群密度=种群的个体数量/空间大小(面积或体积)活动:请同学们看大屏幕上,黑色五角星代表蒲公英,请问该地区的蒲公英的种群密度?请同学们看,在大家的桌上有一张发下来的纸,假设这副图代表一块面积为100m2的草地。
图中黑色五角星代表蒲公英,白色三角形代表其它植物。
请同学们估算一下这块草地上蒲公英的数量。
教师点评学生的统计方法:在无法进行逐个计算时,我们可采取估算的方法。
取一个样方作为代表,估算。
如果样方多一些会不会更接近真实值呢?一般来说对于相对方形的区域,我们采取这样五个点的取样方法,称之为五点取样法。
在取样的时候,某区域的花开的漂亮些就取某区域为样方?取样的原则:随机取样如果是长条形的区域呢?我们可采取每隔相同的距离选取样方,称之为:等距取样法。
注意事项:1、如图为调查某草本的种群密度,故采取1平方米的正方形样方。
如果调查乔木呢?样方大小要合适。
2、选取样方时我们应该注意哪些事项呢?刚刚说了100平法米,选取一个样方够不够?那如果选取过多的样方也会带来人力物力的浪费,所以样方的数量适合,不宜太少3、计数原则。
计上不计下、计左不计右1、样方法学生表达自己的方法和结果。
看课本总结探讨:样方发中,样方的大小、样方的多少、样方的取样原则、及样方边缘的计数问题用样方法重新估算蒲公英的数量察和科学思维能力为用样方法实地调查种群密度作铺垫在被调查种群的分布范围内,随机选取若干个样方,通过计数每个样方内的个体数,求得每个样方的种群密度,以所有样方种群密度的平均值作为该种群密度的估计值。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种群的特征》教案

《种群的特征》教案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识记种群的概念,列举种群的特征,理解种群特征之间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尝试用数学方法对种群密度进行统计,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科学探究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种群特征的学习了解,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和自觉宣传我国的计划生育政策。
教学重点种群的基本特征教学难点种群的特征之间的相互关系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师:阅读课件上的一则笑话,思考说明了什么问题?生:说明了生物不能以个体的形式长期存在,而应组成一个集体。
师:俗语云“人以类聚,物以群分”,每种生物都组成了集体,以集体的形式存在,我们通常把这一集体称为种群。
(提出问题)课件所列群体是否为种群,并归纳种群的条件?(学生活动)仔细研读课本,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并选出代表展示所得结论。
1.种群的概念:在一定时间内占据一定空间的同种生物的所有个体称为种群。
2.种群应具备条件:“三个一”即同一时间、同一地点和同一种生物的所有个体,三者同时具备才能构成种群,缺一不可。
(提出问题)沿海的渔民该捕捞多少鱼,才能获得最好的收益又能持续发展?假如你是一名渔民,你最想关注鱼群的哪些方面的问题?(学生活动)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并选出代表展示所得结论。
3.种群的特征种群是同种生物的集合体,但并不是个体的简单叠加,而是一个有种内互助和种内斗争的有机统一体,它有其发生、发展、繁荣、衰退和灭亡的过程,从而形成了一些个体所不具备的特征,体现了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观点。
种群研究的核心问题是种群数量的变化规律,而种群数量的变化是与种群的特征分不开的。
种群的特征有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
(提出问题)如何调查种群密度?方法有哪些?(学生活动)认真研读课本探究活动,明确标志重捕法。
4. 种群密度⑴概念:在单位面积或体积内某一种群全部个体的数量,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⑵表示方法:①小范围的水生生物——单位体积②大范围及陆生生物——单位面积,即种群密度=种群的个体数量/空间大小(面积或体积)⑶调查方法:①样方法——在被调查种群的分布范围内,随机选取若干个样方,通过计数每个样方内的个体数,求得每个样方的种群密度,以所有样方种群密度的平均值作为该种群的种群密度的估计值。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3《第1节 种群的特征》优质课公开课课件、教案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3《第1节种群的特征》优质课公开课课件、教案第四章种群和群落第1节种群的特征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列举种群的特征。
过程与方法:尝试用抽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
情感、态度、价值观:可以了解生物环境的稳态,进一步提高生物科学素养。
【教学重点】种群的特征。
【教学难点】样方的选择和确定。
【课型、课时】新课,两课时。
【教学手段】黑板、粉笔、幻灯片等【教学方法】讲解法、合作讨论法【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回顾生命系统结构层次,从细胞到生物圈: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生物圈学生阅读P59,特别强调种群的概念。
物种:指分布在一定自然区域内,具有一定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在自然状态下能够相互交配繁殖,并能产生可育后代的一组生物个体。
种群:在一定空间范围内同一物种同时生活的个体总数。
引入:以“问题探讨”引入,生思考回答,师提示。
提示:教材中介绍的两种抽样方法,可以用抽样方法进行抽样和估计。
也可以将模拟的草原分成若干等份,在得到一份的数量后,再估算出整数。
种群密度一、调查种群密度(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的方法种群密度:指单位面积(或体积)内种群的个体数量。
(人口密度是人口最基本的数量特征)探究:学生阅读、思考、讨论,老师提示。
讲述1:样方法取样方法有很多种,根据物种和具体环境的不同而不同。
常用的有五点取样法和等距取样法。
样方面积有大有小,样方形状有正方形、长方形、圆形、条形等,但每种方法的原理都是一样的。
样方法的步骤:(1)确定调查对象:确定要调查的种群是哪一种双子叶植物;(2)取样:确定样方数目、样方大小和取样方法;(3)计数:计数每个样方内所调查种群的数量;(4)平均:将样方平均。
例如,假设随机抽取样方n个,每个样方的生物个体数为X1、X2、X3、…Xn,则样方的平均数X=∑Xn/n。
讨论讨论:学生思考回答,教师提示。
1.样方数量会影响调查结果吗?会,一般来说样方数越多,调查结果越准确2、样方多大适宜?草本植物样方的大小以1m2的正方形为宜,每个样方的面积应一致,可根据调查对象适当调整3、取样的原则是什么?做到随机取样;取上不取下,取左不取右4、常用的取样方法有哪些?五点取样法和等距取样法讲述2:标志重捕法标记再捕获法:将一定数量的生物个体捕获并标记在边界清晰的区域,然后放回,经过适当的时期后再捕获(标记的个体与未标记的个体充分混合后再次分配)。
种群的特征教学设计 种群的特征优秀教案

种群的特征教学设计一、设计理念:新课程改革倡导探究行学习,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逐步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等,本节课就是以让学生亲历模拟实验及建立模型等探究活动来领悟科学研究的方法为设计理念。
二、教材分析:《种群的特征》这节内容是人教版必修三第四章第一节内容,是学生在前面刚学了稳态及其调节机制的基础上,进一步从宏观层次来分析生命系统的特征。
依据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要求:“列举种群的特征”,因此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1、教学目标知识目标:种群密度和种群的几个基本特征。
种群的特征之间的内在关系。
能力目标:初步学会调查种群的密度的方法。
分析种群其他特征对于种群密度的影响情感目标:能用种群特征去描述身边的种群,并能对种群的研究提出有建设性的看法;关注人口问题,认同计划生育国策、关注濒危动物种群数量的变化及措施。
2.教学重点与难点种群的几个基本特征,及内在关系三、教学过程设计种群的特征知识点归纳知识点概述1、种群:在一定空间和时间内的同种生物个体的总和。
(如:一个湖泊中的全部鲤鱼就是一个种群)2、种群密度:是指单位空间内某种群的个体数量。
3、年龄组成:是指一个种群中各年龄期个体数目的比例。
知识点总结本节属于生态学部分的基础,是生态学研究的最小单位,内容主要包括种群的特征、种群的数量变化和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三个方面的内容,其中种群的数量变化是本节的重中之重。
种群是指在一定自然区域内的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
我们研究种群主要研究其数量特征,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是决定种群大小和种群密度的直接因素;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不直接决定种群密度,但是能够用来预测种群密度的变化趋势。
种群个体在其生活空间中的位置状态或布局称种群的空间特征,通常有均匀分布、随机分布、集群分布三种类型。
种群数量的变化我们主要研究种群的数量增长曲线,有“J”型曲线和“S”型曲线两种类型。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种群的特征》教案

第四章种群和群落第1节种群的特征一、教材分析《种群的特征》这节内容是人教版必修三第四章第一节内容,是学生在前面刚学了稳态及其调节机制的基础上,进一步从宏观层次来分析生命系统的特征。
它为后面学习种群数量变化、群落特征等内容奠定了基础。
二、学情分析学生在必修一、必修二中已经对种群这个概念有了一定的学习,在本节内容继续学习种群的特征,引入自然,学生理解起来没有什么障碍。
三、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1、通过观察图片、阅读文本,能够列举种群的特征,区分各特征间的相互联系并说出其原因。
2、通过实例分析,师生交流,能够联系实例说明估算种群密度的常用方法。
学科素养1、基础知识(种群的特征、估算种群密度的常用方法);2、基本技能(通过分析材料数据、实验现象,尝试构建数学模型并用样方法探究种群密度);3、基本思想(关注人口问题,认同计划生育国策、关注濒危动物种群数量的变化及相关保护措施,培养学生的生命观念);4、基本活动经验(通过对种群密度调查方法的学习,能用种群特征描述生活中的种群发展)。
四、教学重难点:重点:1、种群的数量特征2、调查种群密度常用的方法难点:1、种群的几个数量特征之间的关系2、样方的选择和确定五、教学课时:1课时(多媒体辅助教学)六、教学过程设计有何影响?介绍有关应用:生产上常利用性引诱剂诱杀害虫的雄性个体,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进而总结:性别比例主要是通过影响出生率来间接影响种群密度的。
【小结】最后以概念图的形式将种群的几种数量特征联系起来,直观表达介绍几个数量特征之间的关系。
识别概念图,形成知识网络。
以概念图形式表达,更加直观,便于理解记忆。
6、种群空间特征观看图片,介绍空间特征的几个常见类型。
识图、学习记忆。
该部分内容不是难点,学生了解即可。
七、板书设计第1节种群的特征一、种群的概念:三同,一所有二、种群的特征:八、教学反思本节课在具体授课时,存在时间安排稍显不合理的现象。
本来预计是把“种群的空间特征”讲完并在课堂上进行随堂演练,巩固新知。
高中生物必修三教学设计1:4.1种群的特征 教案

种群的特征一、说教材《种群的特征》这节内容选自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第四章第一节,本节内容在高中生物教学中有着特殊的地位:在知识上,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是学生视角从微观到宏观的转折点。
教材着重介绍了种群的4个数量特征,为学习本章重点内容之一种群数量的变化做好铺垫,为群落和生态系统的学习埋下伏笔。
在方法上,教材主要讲了调查种群密度的两种方法,为学生今后的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本节课教学设计主要解决2个问题,一是如何引入新课,进行视角转换。
二是怎样模拟探究活动, 掌握两种调查方法。
新课教学安排为两课时,本节课为第一课时,探究活动为第二课时.二、说学情。
学生在上学期初步了解了种群的概念,本学期又从微观的角度,个体的水平刚学了稳态及其调节机制,本节课我们将从宏观的层次、群体的水平来分析生命系统的特征,探讨生命系统的组成、结构和发展变化规律,对培养学生的整体意识,明白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道理,有重要的意义。
三、说目标基于对教材的分析和理解,我将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方面确定本节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能掌握种群的基本特征,描述身边的种群过程与方法:通过教师的指导和学生对种群特征的知识生成过程,掌握科学的研究方法,运用模拟实验体验调查种群密度的两种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体验知识在实践应用中的意义,体验人类能够认识自然、分析现象、发现规律的科学态度,关注人口问题,认同计划生育国策。
同时教材着重介绍了种群的4个数量特征和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我将种群的特征确定为本节课的重点。
由于在课堂上学生无法亲身体验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且该内容比较抽象,故将调查种群密度的两种方法确定为本节课的难点。
四、说方法。
重生活、重过程、重情感1,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启发式相结合。
让学生自主学习带着问题进行探究再由小组讨论、共同归纳并展示成果。
2,现代教学技术辅助。
采用多媒体课件作为辅助手段,创设生物情景,利用学案进行引导,提高课堂效率。
2024-2025学年高中生物第4章第1节种群的特征教案新人教版必修3

答案:
S型曲线是种群增长的一种模型,表示种群数量随时间增长先是迅速增加,然后逐渐趋于稳定。这种曲线反映了种群在有限资源环境中的增长模式。起初,种群数量较少,资源充足,增长速率快;随着种群数量增加,资源逐渐变得有限,种内竞争加剧,导致增长速率减慢;最终,种群数量达到环境承载力,增长停止。大多数自然种群的增长曲线呈S型,因为资源有限是普遍存在的自然现象。
-循环波动:种群数量随时间呈现周期性波动。
7.种群间相互作用
-竞争:不同种群因争夺有限资源而产生的相互作用。
-捕食:一种种群以另一种种群为食物的相互作用。
-共生:两种或多种种群在一定条件下共同生活,相互有利或有害。
-寄生:一种种群寄居于另一种种群体内或体表,摄取养分以维持生活。
8.种群生态学应用
-生物多样性保护:了解种群特征,制定有效的生物多样性保护措施。
-实物和模型:展示生态系统的实物模型,如种群分布图、基因频率变化模型等,增强学生的直观认识。
教学过程设计
1.导入新课(5分钟)
目标:引起学生对种群特征的兴趣,激发其探索欲望。
过程:
开场提问:“你们知道种群特征在生态学中扮演着怎样的角色吗?它与我们的生活环境有什么关系?”
展示一些关于种群特征的自然界图片或视频片段,让学生初步感受种群特征在生态系统中的重要性。
简短介绍种群特征的基本概念和研究的必要性,为接下来的学习打下基础。
2.种群基础知识讲解(10分钟)
目标:让学生了解种群特征的基本概念、组成部分和作用。
过程:
讲解种群特征的定义,包括种群数量、空间分布和遗传特征等主要组成元素。
详细介绍种群密度、出生率、死亡率等关键概念,使用图表或示意图帮助学生理解。
2022-2021学年高中生物人教版必修三4.1 种群的特征 教案

本节中讲了种群的几个特征,诞生率与死亡率 迁入迁出率 和年龄组成,可以用种群密度这个核心把他们联系成一个有机的整体。这3个因素的变化都会直接影响种群的密度。
1.提问引入:为什么地球上的生物现在越来越少,很多物种正处于濒临灭亡的景况呢?而有些物种如蝗虫,人类投入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来毁灭它,但其数量照旧还是有增无减呢?
第四章 第1节 种群的特征
【教学设计】
教学程序
老师活动
同学活动
设计意图
问题探讨
引入新课
分析本章节在高中生物中的地位,引出新课。
乐观回顾,理解认同教材不同章节的联系
承前启后
探讨“种群密度的概念”
引出种群这个概念。举出身边有关种群的例子?并争辩大家所举的种群的之间有哪些的不同之处.
提问:我们知道发达城市人口数量多缘由是什么?
紧抓同学争辩的结论引出诞生生率和死亡率的概念。
引导同学思考影响诞生率和死亡率的缘由,并举出相关的例子。
2. 引导同学从沿海地区的和西北地区人口的对比,找出其反差的缘由,并分析我国人口流淌有什么特点?
紧接同学的结论提出种群的其次个特征:迁入率和迁出率。
3. 种群年龄组成是这一节的难点。三种模式图清楚的表现了三种年龄组成。
引出种群密度的概念.并要求同学把这个概念画下来,把学问落实。
2.留意:在解决种群的概念时,可留意以下几个问题:
①种群中可能有外表不同的个体。
②种群中个体有年龄的差异。
③强调种群不是个体的简洁的累加,而是个体的有机组合,表现出个体不具备的诸多特征,比如说,个体会消逝,而种群会连续。
同学通过观看、争辩,会举一些身边比较熟的种群,
提问:假如打破原有的性别比例会带来什么样的影响?性引诱剂的作用是什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物教案
授课题目(章节或主题)第四章第一节种群的特征
授课时间星期第四节第一次课授课时数学时
教学课型理论新授课 实验课□习题课□讨论课□实习(践)课□其它□教学目标与要求:
1、知识目标
(1)掌握种群和群落的概念
(2)理解种群的特征及各个特征的关系
(3)掌握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
2、能力目标
(1)能够运用种群密度调查法调查某一种群的密度
(2)利用种群的特征来分析解决生产中的实际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对计划生育、物种保护等社会现状有自己的见解和正确的态度
教学重难点:
1、重点:种群的特征
2、难点:样方法的选择和确定
教学方法(请打√选择):
讲授法 讨论法 演示法□自学辅导法 练习法(习题或操作)□读书指导法□
案例法□其他□
教学媒体(请打√选择):
教材 板书□实物□标本□挂图□模型□多媒体□幻灯 录像□CAI(计算机辅助教学)□
教学过程设计:
一、呈现目标( 3 分钟)
(1)掌握种群和群落的概念
(2)理解种群的特征及各个特征的关系
(3)掌握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
二、达成目标(第一课时35 分钟第二课时40分钟)
一)复习旧课:
教师提出问题:什么是物种?
学生回答:物种是指分布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具有一定的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而且在自然状态下能够相互交配和繁殖,并能够产生出可育后代的一群生物个体。
(二)引入新课:
1、课件展示:蚂蚁一起找食物、狼追羊、豹追鹿等图片。
总结:通过学生的讨论,教师引出种群的概念。
2、分析一下是不是一个种群:
A、一片草地上的全部蛇
B、某集市上卖的全部的同种白菜
C、某村子中全部青年男女
D、一个池塘里的全部鲤鱼
学生讨论回答:都不是。
A不是一种;B不是自然区域;C一定区域内全部个体。
老师总结:种群概念的要点:①一定自然区域内
②同种生物构成
③全部个体
3、当从群体水平来看,种群是个体的简单累加吗?个体的特征能代表种群的特征吗?(课件展示:个体的生命是有限的,但对一个种群来说,会不会因为个体的消失而消失呢?)
讨论总结:种群的不同个体组成一个整体,这个整体不是个体的简单累加,这时种群就表现出个体不具有的特征。
任何生物都不能单独生活,他的生存既会受到同种生物的影响,又会受到异种生物的影响。
到底种群有哪些特征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
(三)讲授新课:
种群的特征主要表现为数量上的变化,所以把握种群的数量特征很重要,比如我们经常在电视听到这样的内容:中国人口某年有多少?大熊猫还剩多少只?蝗虫有多少只? 要统计这些个体数量该如何操作?
对于大熊猫数量不是很多,我们可以逐个计数把它数出来, 但如果让你说出南草场草地上有多少蒲公英?在数量较大的情况下如何统计?
请同学们看,在大家的桌上有一张发下来的纸,假设这副图代表一块面积为100m2的。